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21 设置在旋转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部件上的发电机 CN201080019927.X 2010-05-03 CN102438894A 2012-05-02 吉约姆·比兰; 塞韦里内·佩雷特; 让-米歇尔·罗赫罗
发明涉及用于桨扇型飞行器推进单元转子(1)的电能产生设备,其中,所述推进单元(1)包括涡轮机(8),该涡轮机(8)使至少一个转子(3a)旋转,所述至少一个转子(3a)包括多个叶片(4a),该多个叶片(4a)围绕与这些叶片一起运动的环形冠部(5a)布置,该环形冠部(5a)的外壁(14a)形成推进单元的部分外壳,所述外壳(6)经受推进单元的外部大气条件,所述涡轮机(8)产生经由热环形通道(10)排放出的热气流,该热环形通道(10)与上述运动的环形冠部(5)同心,并且该热环形通道(10)的部分表面由所述运动的环形冠部(5a)的内壁(15a)限定。本发明包括设置在运动的环形冠部(5a)内的用于优选地由热二极管(22)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16)。电能产生设备特别适合于用来控制桨扇型推进单元的转子的螺距的设备。
22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的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使用该驱动装置的成像装置 CN200980152416.2 2009-12-08 CN102265032A 2011-11-30 本多泰启; 三木伸哉
发明的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的驱动电路(21),形状记忆合金(SMA)(15)随温度变化而伸缩,与该伸缩相关的参数-变形特性存在迟滞性,在使SMA(15)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期间,由检测部测量由SMA(15)的伸缩而被变位驱动的可动部的目标位置所对应的上述参数值,并设定为目标参数,在SMA(15)的结晶相变氏体相之前,使SMA(15)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以使由上述检测部测量到的上述参数值通过上述目标参数,然后,再次使SMA(15)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以使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参数值达到上述目标参数。
23 驱动模电子设备 CN200980149073.4 2009-11-27 CN102227664A 2011-10-26 野边哲也
发明涉及一种驱动模,该驱动模块具有:筒状或柱状的被驱动体(4);筒状的支撑体(5),将被驱动体容纳在内侧;板簧部件(6、7),相对于支撑体而以能够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被驱动体;以及驱动装置(10),抵抗板簧部件的复原而驱动被驱动体,其中,构成为,板簧部件的、驱动装置的产生力作用的一侧的弹簧常数比驱动装置的产生力经由被驱动体而作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弹簧常数更大。
24 多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电热微驱动器 CN200910046341.1 2009-02-19 CN101488724B 2010-12-29 张丛春; 张小波; 吴义伯; 王亚攀
一种多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电热微驱动器,属于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基座支撑结构、引线电极、功能膨胀层、应控制层;应力控制层位于功能膨胀层下方,形成双层结构;功能膨胀层是SU-8胶包裹发热电阻丝构成的复合结构;引线电极与发热电阻丝相连,置于应力控制层上;基座支撑结构上有金属柱阵列,能增强与应力控制层的结合力。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的伸长端即悬臂梁,是驱动的核心部件,受热产生翘曲,恢复到室温时基本保持平直;作为一个具体实例,发热电阻丝条宽15微米,厚度3微米,功能膨胀层厚度10微米,应力控制层厚度10微米,仿真计算得到输入功率为20mW,10ms后悬臂梁驱动位移达到约80微米。
25 用于内燃机的热电发电机 CN200510007922.6 2005-02-05 CN1652370B 2010-12-22 下地浩二; 铃木康一; 松原慎弥
一种用于内燃机(11)的热电发电机(20),其防止热电发电元件(41)受到损害。热电发电机包括外壳(32)和套管(35),外壳(32)布置在排气道中,冷却机构(42)布置在套管外侧。热电发电元件以可相对于套管和冷却机构移动的方式布置在套管和冷却机构之间,热电发电元件将来自排气道中的排气的热能转变成电能
26 一种电热驱动微结构的制作方法 CN201010149262.6 2010-04-16 CN101814866A 2010-08-25 杜立群; 贾胜芳; 李永辉; 刘冲; 刘军山; 徐征
发明是一种电热驱动微结构的制作方法,属于微制造技术领域,涉及在非金属基底上制造金属器件类。通过剥离工艺获得绝缘基底上的导线层;选用与电铸微结构结合较小的金属材料做为基底;采用牺牲层技术,在不锈基底上,通过两次SU-8光刻胶紫外光刻、种子层的制备和两次镍的微电铸来实现三维电热驱动悬臂微结构的制作;悬臂结构与导线层的连接采用导电胶粘连的方法。本发明具有结构强度高、层与层之间结合牢固、微电铸层内应力小、微结构侧壁垂直度好、尺寸精度高等优点,利用该方法制作的电热驱动微结构悬臂高度可达几百微米,从而可实现大位移运动的要求。
27 电致伸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电热式致动器 CN200910105807.0 2009-02-24 CN101814577A 2010-08-25 陈鲁倬; 刘长洪; 李洪江; 范守善
发明提供一种电热式致动器,其包括一第一材料层、一第二材料层及至少两个电极,所述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层叠设置且热膨胀系数不同,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第一材料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层包括一第一聚合物基体及分散在该第一聚合物基体中的多个纳米管,所述第二材料层包括一第二聚合物基体。该电热式致动器具有较高的导电和导热特性,且热响应速率较快。
28 装置 CN200880009692.9 2008-03-28 CN101641539A 2010-02-03 G·鲁斯伯格; M·达尔格伦; S·索尔伯恩; B·罗思曼
一种旋转装置,包括圆柱形外壳(41);在所述外壳中对称布置的杆体(42);固定附接至所述杆体并且与圆柱形外壳紧密适配的构件(43),其限定了所述外壳内的分离的腔(44a-44b);沿所述外壳的圆周固定布置的至少一个出口(46a-46f;61;71);以及多个轴向布置的入口(45a-45b),其中每个入口都持续地与各个分离的腔流体连通,其中响应于所述杆体和所述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旋转,轴向布置的入口交替地与沿所述外壳的圆周固定布置的出口流体连通。
29 基于U+V型的柔性复合梁电热微驱动器 CN200910055966.4 2009-08-06 CN101621261A 2010-01-06 张丛春; 吴义伯; 王娟; 张小波; 王亚攀; 丁桂甫
一种基于U+V型的柔性复合梁电热微驱动器,属于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U型梁基座、U型梁电极、V型梁基座、V型梁电极、U型双热臂复合梁电热驱动器、V型复合梁电热驱动器。所述U型双热臂复合梁电热驱动器包括U型双热臂金属电阻丝、U型金属冷臂、U型双热臂聚合物驱动层和U型冷臂聚合物层;所述V型复合梁电热驱动器包括V型金属电阻丝、金属触点和V型聚合物驱动层。U型双热臂金属电阻丝、U型金属冷臂和V型金属电阻丝完全被所述的U型双热臂聚合物驱动层、U型冷臂聚合物层和V型聚合物驱动层包裹,形成聚合物-金属-聚合物的三明治结构。本发明的电热微驱动器驱动位移较大、驱动刚度较高、功耗低、且能量利用率高。
30 聚合物基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 CN200710039997.1 2007-04-26 CN100566120C 2009-12-02 丁桂甫; 张丹; 曾文光
一种聚合物基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属于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基座支撑结构、引线电极、功能翘曲层、翘曲牵制层;翘曲牵制层位于功能翘曲层上方,形成双层结构,引线电极与功能翘曲层相连,用于电输入,引线电极置于基座支撑结构之上;所述的功能翘曲层为SU-8胶包裹镍电阻条构成的三明治结构,被SU-8胶包裹的还有镍电柱,镍电柱用于支撑起镍电阻条,使镍电阻条悬空被SU-8胶包裹。本发明用聚合物基包裹镍电阻丝直接作为功能翘曲层,实现了面外运动,同时也很好地改善了双层结构电热驱动器释放后悬空部分难以保持平直的现象;当输入功率为20mW时,位移功率密度达290nm/mW。
31 永磁双稳态电热微驱动器 CN200410084736.8 2004-12-02 CN100542002C 2009-09-16 丁桂甫; 姜政; 马骏
一种永磁双稳态电热微驱动器,用于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悬臂梁,扭梁,触点,软磁过渡层,永磁体,基体,热驱动机构,引线端口,软磁衬底。以分布于基片上的软磁薄膜为导磁衬底,其上两侧对称制作一对永磁体;软磁性扭梁通过软磁过渡层安置在一对基座之上形成桥式结构;桥的两侧衬底上分别制作一组触点;扭梁中部的两侧双向平伸展软磁性悬臂梁,悬臂梁两端触点正好处于热驱动机构的上方,热驱动机构安装在基体上,触点闭合后通过引线端口与外电路连接。本发明借助永磁作用实现稳态热驱动,不但具有一般热微驱动器的优势,驱动电压低而输出力矩大,体积功率密度高稳定可靠,而其双稳态结构可使功耗降低,响应时间显著减少。
32 V型梁复合材料电热微驱动器 CN200810037836.3 2008-05-22 CN101286714A 2008-10-15 丁桂甫; 陈婧
一种V型梁复合材料电热微驱动器,用于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包括聚合物、金属弹簧结构、导电触点,聚合物完全包裹金属弹簧结构形成的V型悬臂梁,V型悬臂梁位于两个导电触点上,两个导电触点位于驱动器两端。本发明借助聚合物包裹金属弹簧的复合结构,在保留了传统电热微驱动器驱动电压小、驱动大的优点的同时,实现了低功耗大位移,降低了制造成本。当悬臂梁驱动前端导电触点接入外部电路时,便可作为微继电器或微机械开关使用。
33 一种金属热机 CN200410009665.5 2004-10-14 CN100414730C 2008-08-27 谭强强; 童建忠; 倪秋芽
一种金属热机,特别涉及以β”-Al2O3为固体电解质、碱金属为工质的碱金属热机。是一种以β”-Al2O3固体电解质薄膜为离子导体、碱金属为工质,内充碱金属的密闭容器,内部被β”-Al2O3固体电解质薄膜分隔成压温度不同的两个部分,被热源加热的碱金属工质由其化学势梯度为驱动力而电离,产生电位差,并通过碱金属工质的循环实现不间断热电转换,从而提供一种稳定的电能输出。碱金属热机无运动部件、寿命长、无噪音、污染小、免维护。本发明采用平板双极结构,采用薄膜工艺制作电解质,大大减小了厚度,具有能量转换效率和和功率密度明显提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34 使用差动磁强-热传热的装置和方法 CN200680030293.1 2006-06-21 CN101243606A 2008-08-13 罗伟力
一种热能传递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带有介质的热源中沿第一方向建立温度梯度,所述热源具有定义了两端长度L的第一端部分和相反的第二端部分,其中第一方向是从第一端部分到第二端部分,这样第一端部分具有第一温度Th,第二端部分具有第二温度Tl<Th;在热源中施加电磁场沿第二方向建立电磁场梯度,以此生成驱动来将热能从第二端部分传递到第一端部分。
35 聚合物基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 CN200710039997.1 2007-04-26 CN101075795A 2007-11-21 丁桂甫; 张丹; 曾文光
一种聚合物基面外运动电热微驱动器,属于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基座支撑结构、引线电极、功能翘曲层、翘曲牵制层;翘曲牵制层位于功能翘曲层上方,形成双层结构,引线电极与功能翘曲层相连,用于电输入,引线电极置于基座支撑结构之上;所述的功能翘曲层为SU-8胶包裹镍电阻条构成的三明治结构,被SU-8胶包裹的还有镍电柱,镍电柱用于支撑起镍电阻条,使镍电阻条悬空被SU-8胶包裹。本发明用聚合物基包裹镍电阻丝直接作为功能翘曲层,实现了面外运动,同时也很好地改善了双层结构电热驱动器释放后悬空部分难以保持平直的现象;当输入功率为20mW时,位移功率密度达290nm/mW。
36 熔融酸盐燃料电池燃气轮机顶层循环热电冷联供系统 CN200410067809.2 2004-11-04 CN1283018C 2006-11-01 张会生; 翁史烈; 苏明
一种熔融酸盐燃料电池燃气轮机顶层循环热电冷联供系统,包括:微型燃气轮机、回热器、自循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催化燃烧室吸收式制冷机组、吸附式制冷机组。微型燃气轮机通过管路与回热器相连,催化燃烧室的出口与微型燃气轮机相连,回热器冷侧进口、热侧进口与微型燃气轮机相连;回热器冷侧出口和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相连,热侧出口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高温发生器相连;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设有自循环阀门,催化燃烧室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下游,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出口与催化燃烧室的进口相连,吸附式制冷机组的热源进口则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热源出口相连。本发明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提高15%以上的发电效率。
37 用于内燃机的热电发电机 CN200510007922.6 2005-02-05 CN1652370A 2005-08-10 下地浩二; 铃木康一; 松原慎弥
一种用于内燃机(11)的热电发电机(20),其防止热电发电元件(41)受到损害。热电发电机包括外壳(32)和套管(35),外壳(32)布置在排气道中,冷却机构(42)布置在套管外侧。热电发电元件以可相对于套管和冷却机构移动的方式布置在套管和冷却机构之间,热电发电元件将来自排气道中的排气的热能转变成电能
38 包括波状梁结构的微机电致动器 CN01125497.1 2001-07-05 CN1333178A 2002-01-30 艾德华·A·黑尔; 维贾亚库马·R·杜勒; 阿伦·B·考登; 拉马斯瓦米·马哈德万; 罗伯特·L·伍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微机电致动器包括:一个梁,它具有分别连接在衬底上的第一及第二端部及分布在第一及第二端部之间具有波状形状的主体。主体包括与致动对象连接并响应作用于梁的压缩张力中至少一种力在垂直于梁的方向上对致动对象施加力的工作部分。该波状形状可为正弦波,如为接近余弦曲线单个周期或正弦曲线单个周期。该梁可被热致动或由另外致动器驱动。在另一实施例中,旋转致动器包括第一及第二梁,其中每个梁具有连接在衬底上的第一及第二端部及分布在第一及第二端部之间的主体。每个主体包括第一及第二相反弯曲的部分。第一及第二梁的主体彼此相交在第一及第二梁的主体的第一及第二相反弯曲部分的会合点上。第一及第二梁的主体被操作及与致动对象连接,以响应作用于第一及第二梁的压缩力及张力中至少一种力使致动对象绕相交点转动。并描述了相应的方法。
39 环境噪能电池 CN00109234.0 2000-06-19 CN1272719A 2000-11-08 王正峰
发明是一种将环境中的光、热、电磁波声波辐射能量自动转化为电能的便携式环保电池,主要由金属合金、光电二极管电子蒸气凝聚板、电解电容、热电制冷元件、温控开关、压电陶瓷、电磁谐振回路、透光性真空容器、透光性外壳和储热片等部件组成。本发明主要利用碱金属合金的物理特性,结合特定的电路结构条件,将环境噪能自动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具有携带方便,能够长久供电而无需人工充电的特点。
40 接触半导体电容脉冲动装置 CN99125650.6 1998-07-23 CN1272717A 2000-11-08 石运达; 张金锋; 石钟艳
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热能直接转换为机械能的半导体装置。利用隧道二极管激发两个相连的半导体电容器X和Y带电,每个电路并联三个电子开关各自串联一个电感器,电子开关KD7、KD8将电容器X和电感器L7连接,电子开关KD9、KD10将电容器Y和电感器L7连接,通过电子开关的导通与关断,L1、L4和L2、L5与L3、L6轮流磁化,L7反复磁化,推动脉冲电机旋转,将常温物体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