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伞式月面电磁发射系统 |
CN202311453167.9 |
2023-11-03 |
CN119934895A |
2025-05-06 |
毛凯; 张艳清; 翟茂春; 董浩; 邹玲; 龚珺; 李萍; 薄靖龙 |
本发明涉及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伞式月面电磁发射系统。其中,该系统设置于平坦月面且与月面之间具有预定夹角,该系统包括转臂装置、电磁推进装置、电动悬浮装置和航天器,转臂装置包括转臂和转轴,转轴固定在平坦月面上,转臂绕转轴旋转,转臂一端设置航天器,而另一端设置配重单元,电磁推进装置产生推进力以驱动转臂加速旋转,实现对航天器的加速,电动悬浮装置用于产生悬浮力和导向力,悬浮力用于平衡转臂的重力,导向力和转臂的拉力用于平衡转臂的离心力,当航天器被加速至预定速度时,航天器和配重单元同时与转臂分离,航天器以预定方式进入地球轨道。由此,可以解决月地运输、月地返回发射能力不足等问题,有效提升运载器运载能力。 |
2 |
一种改善电流密度分布的电磁轨道发射装置轨道 |
CN202510087707.9 |
2025-01-20 |
CN119779090A |
2025-04-08 |
廖敏夫; 孙一帆; 王汝凡; 李旭彬; 张新名; 郑尧; 段雄英; 黄智慧 |
本发明属于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电流密度分布的电磁轨道发射装置轨道。本发明公开通过对电磁轨道发射装置轨道的凹形轨道内侧表面、方形轨道外侧表面A、方形轨道外侧表面B、凹形轨道外侧表面、方形轨道填充、轨道骨架和凸形轨道填充进行不同尺寸和材料的有限元仿真,实现对电磁轨道发射装置轨道电流密度的改善,抑制焦耳热源对枢轨接触面的加热,从而降低温升对轨道内侧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减小轨道的损伤。本发明通过轨道内侧表面采用耐受电枢和轨道之间的载流滑动摩擦和电弧烧蚀、抗软化和低导电性的材料,轨道外侧表面采用高导热性和电导率适中的材料,改善了其中产生焦耳热的分布,提高了轨道的寿命。 |
3 |
一种便于快速装填的电磁捕网器 |
CN202411456246.X |
2024-10-17 |
CN119063570B |
2025-03-25 |
孙志强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快速装填的电磁捕网器,所述电磁捕网器包括捕网器主体、电磁动力模块和发射头,所述捕网器主体与所述发射头连接,所述电磁动力模块在所述捕网器主体内,用于向所述发射头提供动力,所述捕网器主体配置有触发端头,所述发射头包括第一夹持盘、第二夹持盘、若干网弹和捕网,所述捕网与若干所述网弹连接,触发端头可以穿过并扩宽所述槽孔,扩宽过程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板产生相对位移并松开网弹。本申请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在安装时捕网器主体的触发端头可以自动触发发射头,使网弹脱落而装填到电磁动力模块中,整个安装过程简单快捷,容错率高,有效解决了电磁捕网器的装填过程复杂,装填效率低的问题。 |
4 |
高温超导线圈导弹电磁炮装置 |
CN202510167457.X |
2025-02-16 |
CN119617969A |
2025-03-14 |
朱幕松; 谢登峰 |
一种高温超导线圈导弹电磁炮装置,是一种超导线圈电磁炮,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制成圆管型的高温超导线圈存放在液氮保温罐内,高温超导线圈在极低温状态下电阻为零,高温超导线圈快速安装在超导线圈电磁导弹的外圆,二者是分体式安装结构,长线圈炮管通电后产生轴向磁通的向前移动的环形电磁场,极低温的高温超导线圈感生出轴向磁通的与超导环形电磁场同性相斥的超导环形电磁场,环形电磁场的位置落后于超导环形电磁场,因此产生矢量角度向前的挤压推动力,挤压推动超导线圈电磁导弹在炮膛内以磁悬浮状态向前加速,环形电磁场的强度等于超导环形电磁场的强度,超导环形电磁场不消耗电能,极大提高高温超导线圈导弹电磁炮装置的电动效率。 |
5 |
用于电磁发射储能装置的双环分段PID前馈控制充电方法及系统 |
CN202410730103.7 |
2024-06-06 |
CN119154435B |
2025-03-11 |
朱建良; 张文轩; 王军; 吴盘龙; 薄煜明; 张贤椿; 刘宗凯; 王超尘; 赵高鹏; 包诚; 周同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磁发射储能装置的双环分段PID前馈控制充电方法及系统,具体为:首先获取当前的电压设定值,实时获取储能电容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计算电压误差;然后依据电压误差计算电流误差,根据电流误差计算控制量进行充电;当实际电压到达电压阈值时,减小电压内环的比例控制器系数,进入涓流充电,采用前馈估计,将充电达到目标值时系统对应的稳态控制量作为估计值,约束最终的稳态电压;当系统检测到当电容电压衰减超过2V时,采用涓流充电补充电压;接收到进行电磁发射命令后,系统发出控制脉冲使得可控硅导通,完成电磁发射过程。本发明加快了电磁发射储能装置充电中后期的充电速度,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小了超调,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 |
6 |
电容储能型脉冲功率电源 |
CN202410929039.5 |
2024-07-11 |
CN119543691A |
2025-02-28 |
吕庆敖; 向红军; 苑希超; 乔志明; 甄建伟; 曹根荣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储能型脉冲功率电源,包括:直流电源、多个LCR震荡单元、多个开关及控制器;直流电源用于为各个LCR震荡单元充电;其中,各个LCR震荡单元的充电电压相同,且第i个LCR震荡单元的频率为:fi=f0*[1+2(i‑1)];f0为预设频率,i=1,2,3…,n,n为LCR震荡单元的数量。各个LCR震荡单元并联输出矩形波电流,为负载供电。本发明基于傅里叶理论,采用多个LCR震荡单元并联,产生多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叠加输出矩形波电流,矩形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陡度高,提高了电磁轨道炮的发射性能。 |
7 |
电磁加速线圈模块及电磁加速发射装置 |
CN202411447431.2 |
2024-10-16 |
CN119289773A |
2025-01-10 |
王亚威; 李奇; 李苹慧; 刘亚彬; 孙北雨; 杨巍; 张晓亮 |
本发明涉及电磁加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加速线圈模块及电磁加速发射装置。本发明开拓式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电磁加速线圈模块,该线圈模块在模块壳体内并列布置一定数量的加速线圈,配合不同的驱动电枢,每一驱动电枢具有共同的顶推部但具有与不同数量的加速线圈配合的枢杆部分,这样不同的驱动电枢能够与不同数量的驱动线圈配合,从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加速驱动力,不同的驱动电枢对应于不同口径的负载,从而能够通过本发明的电磁加速线圈模块实现对不同口径的负载的加速发射,发射功能多样、强大。 |
8 |
一种电磁线圈炮发射速度的智能调控装置及方法 |
CN202411614924.0 |
2024-11-13 |
CN119268471A |
2025-01-07 |
蔡松林; 蒋敏强; 戴兰宏; 丁淦; 荆晓晖; 潘梁柱; 周志鹏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线圈炮发射速度的智能调控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电磁驱动加载机械系统、激光测速控制系统、电控开关控制系统、电容容量控制系统、智能变压器控制系统和电脑主机控制系统。该方法为:通过电脑主机编写程序,借助电容容量控制器和智能变压器控制器,对电容容量大小和充电电压进行调控;通过电控开关控制器和激光测速控制器来执行电脑主机的程序指令,对每个铜线圈放电时刻进行控制并对每个铜线圈加速后的磁性子弹速度进行测量;反复多次发射磁性子弹,记录各项数据并反馈至电脑主机。本发明装卸便捷、精准调控、操作智能、安全可靠,可自动调节智能化地加速弹丸至千米每秒量级,为高速碰撞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
9 |
一种小型电磁脉冲发生装置 |
CN202411030835.1 |
2024-07-30 |
CN119154709A |
2024-12-17 |
兰旭柯; 曹杰; 吴广; 杨周; 马帅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电磁脉冲发生装置,本发明包括脉冲电源模块和脉冲发生模块,脉冲电源模块包括脉冲电容和第一开关,脉冲发生模块包括C02相变单元、C02储液管、定子线圈、电枢、第二开关、外壳和负载;定子线圈靠近内部的一侧依次套接电枢和C02储液管,C02储液管的一端连接C02相变单元,定子线圈靠近外部的一侧套接有外壳,且电枢和外壳之间填充有泡沫塑料,负载连接外壳的外部;且脉冲电容与第一开关、定子线圈、电枢和负载串联,第二开关并联于脉冲电容和第一开关。本发明消除了火炸药爆炸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其他附带毁伤效果,且结构简单,体积更小,有利于无人机挂载,为警用过程中的管控与运输提供便利。 |
10 |
一种电磁枪 |
CN202411450549.0 |
2024-10-17 |
CN119123888A |
2024-12-13 |
李林; 张国清; 周战荣; 周传言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枪,涉及电磁枪技术领域。该电磁枪,包括枪身和安全管理系统,所述枪身的外壁开设有手握槽和活动槽,所述枪身内侧且位于活动槽处活动连接有扳机,所述扳机的一侧外壁挂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枪身内壁连接,所述枪身的内设置有电磁发射装置;所述电磁发射装置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磁阻型线圈,所述安装壳与枪身的顶部外壁开设有弹丸发射口,所述安装壳的内壁穿插设置有挡钩。本发明发射系统是整个电磁自动步枪的核心装置,针对当前各类电磁发射装置技术发展及成熟度,选取磁阻型电磁线圈作为发射系统的驱动线圈,改善了传统枪械噪声大,后坐力强等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
11 |
一种电磁弹射器、发射装置及发射方法 |
CN202411160903.6 |
2024-08-22 |
CN119103927A |
2024-12-10 |
陈延伟; 李奇; 都军民; 张玲玲; 李苹慧; 刘清照; 王亚威; 张晓亮 |
本发明属于电磁发射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弹射器、发射装置及发射方法。为提高发射装置的射速,本发明的电磁弹射器沿电磁身管轴向分为m个发射段(m≥2),发射段从前到后依次为第一级发射段……第m级发射段,各发射段均具有线圈,第1~m‑1级发射段的末端具有伸缩销,伸缩销具有沿电磁身管径向伸入发射腔内以支撑和定位负载的支撑工位和退出发射腔的避让工位,第n级发射段(m‑1≥n≥1)的伸缩销用于在第n级发射段的线圈通电完毕后且第n+1级发射段的线圈通电前切换至避让工位。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发射装置以及发射方法。通过伸缩销实现一次发射时发射m个负载,减少装填次数,提高射速。 |
12 |
一种便于快速装填的电磁捕网器 |
CN202411456246.X |
2024-10-17 |
CN119063570A |
2024-12-03 |
孙志强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快速装填的电磁捕网器,所述电磁捕网器包括捕网器主体、电磁动力模块和发射头,所述捕网器主体与所述发射头连接,所述电磁动力模块在所述捕网器主体内,用于向所述发射头提供动力,所述捕网器主体配置有触发端头,所述发射头包括第一夹持盘、第二夹持盘、若干网弹和捕网,所述捕网与若干所述网弹连接,触发端头可以穿过并扩宽所述槽孔,扩宽过程使得所述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板产生相对位移并松开网弹。本申请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在安装时捕网器主体的触发端头可以自动触发发射头,使网弹脱落而装填到电磁动力模块中,整个安装过程简单快捷,容错率高,有效解决了电磁捕网器的装填过程复杂,装填效率低的问题。 |
13 |
一种手持式电磁抛投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202411124049.8 |
2024-08-16 |
CN119022716A |
2024-11-26 |
居涛; 罗民军; 钟广荣; 蔡晓泽 |
本发明公开了手持式电磁抛投器,涉及消防救援技术领域,一种手持式电磁抛投器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置有提手,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的一侧设置有储能装置。一种手持式电磁抛投器的使用方法,手持式电磁抛投器的使用方法为:S1、按下电源开关,观察电池电压表数据;S2、若电压大于或等于10.5v,可正常进行使用,若电压小于10.5v,需要充电后进行使用。本发明提出电磁抛投器采用一体化设计,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符合装备轻量化要求,上手容易操作简单,能更好地抓住时机开展救援,装置安装在一个外壳内,电磁力驱动后坐力小便于操控,通过芯片时序精确控制线圈脉冲放电时间,实现精准距离抛投。 |
14 |
环式加速抛出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和组件 |
CN202411074644.5 |
2024-08-06 |
CN118980288A |
2024-11-19 |
请求不公布姓名 |
发明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驱动技术。环式加速抛出系统,包括一环形轨道;还包括一设置在环形轨道内的,沿着环形轨道循环移动的,用于承载被加速物体的承载机构;还包括为承载机构提供前进动力的动力系统;环形轨道还设置有,用于释放出被加速物体的输出口。通过动力系统为承载机构提供前进的动力,使承载机构携带被加速物体,在环形轨道内进行加速。在加速到合适速度,或者等待到合适时机时,通过输出口释放出被加速物体。 |
15 |
一种基于电磁线圈弹射的水下高速射弹构型装置 |
CN202411037902.2 |
2024-07-31 |
CN118896524A |
2024-11-05 |
戴琪; 张鑫; 王安华; 林庆华; 赵子杰; 郭则庆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磁线圈弹射的水下高速射弹构型装置,包括弹托、电枢、弹底支撑、支撑铁片、弹尾和弹头,以解决水下电磁线圈发射试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次口径发射技术,由钨制弹头和铝制弹尾通过阶梯式螺纹组成的超空泡射弹作为次口径弹芯,通过尼龙弹托和弹底支撑固定在电磁炮弹内部;由尼龙弹托和铝制电枢通过螺纹连接组成电磁炮弹外壳,外径与发射器内径相匹配;安装在电枢底部的弹底支撑同时起到推动次口径弹芯加速前进的作用。本发明水下高速射弹构型既能满足水下多级电磁感应线圈炮的发射需求,也能在射弹进入水中航行过程实现超空泡减阻,从而提高水下发射的初速与射程。 |
16 |
一种不同形状线圈交替组合使推进体旋转推进的方法 |
CN202410695847.X |
2024-05-31 |
CN118705932A |
2024-09-27 |
赵慧铭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同形状线圈交替组合使推进体旋转推进的方法,涉及电磁发射技术领域。本发明与之前的磁阻式推进体的旋转推进方法相比,解决了现有磁阻式线圈推进系统效率较低;线圈在通电时产生高热量;多级磁阻式线圈的设计复杂;精确控制线圈产生的旋转力矩和推进速度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磁阻式线圈推进系统的研发、制造和维护成本可能较高的问题;利用椭圆形和圆形线圈交替组合的方式提供更平滑的旋转运动,减少能量损失,提高整体的推进效率;同时通过线圈设计的优化减少线圈的发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椭圆形线圈和圆形线圈的交替组合来实现推进体的旋转推进的可行性,为磁阻式线圈发射的升级优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参考价值。 |
17 |
一种基于电磁轨道技术用的电磁炮 |
CN201910042104.1 |
2019-01-17 |
CN109780928B |
2024-09-10 |
孙志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磁轨道技术用的电磁炮,包括炮台装置、缓冲装置、移动装置和固定装置,所述炮台装置底部设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与炮台装置活动连接,所述缓冲装置底部设有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与缓冲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有四个,且呈矩形排列,所述移动装置一侧设有固定装置,此基于电磁轨道技术的设备,利用电磁轨道技术完成炮弹的发射,省去火炮的药筒和发射装置,故而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以及运输等方面更为安全可靠和方便,没有圆形炮管,弹丸体积小,重量轻,使其在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很小,发射稳定性好,初速度高,射程远,远远降低炮弹成本和发射成本。 |
18 |
一种自旋电磁发射系统 |
CN202410781138.3 |
2024-06-18 |
CN118463719A |
2024-08-09 |
王萌; 成文凭; 严萍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旋电磁发射系统,包括导向棱电枢及导向槽电磁发射身管,导向棱电枢包括负载段和导向棱尾翼段,负载段与导向棱尾翼段机械连接,在发射过程中不参与电流传导,导向棱尾翼段外侧具有导向棱,发射过程中与导向槽电磁发射身管紧密配合;导向槽电磁发射身管包括两个导向槽轨道和绝缘支撑,导向槽轨道内侧具有螺旋状导向槽,用于在发射过程中引导导向棱电枢进行自旋运动,绝缘支撑位于两个导向槽轨道之间,用于对导向槽电磁发射身管整体结构的支撑。本发明可以在电磁发射过程中,通过导向棱电枢与导向槽电磁发射身管的配合,实现电枢发射过程中及出膛后的自旋,从而提高电枢出膛后的飞行稳定性和发射精度。 |
19 |
海洋电磁发射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 |
CN202311381156.4 |
2023-10-23 |
CN117518275B |
2024-08-06 |
林君; 郭群; 郝尚帅; 李刚; 孙彩堂; 周逢道; 刘长胜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电磁发射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该系统包括:船用发电机、变频电源、第一变压器、第二变压器、整流单元、发射机和控制模块;变频电源用于输入工频电压,输出中频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甲板的指令,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指令控制发射机发出预设频率;预设频率对应的波形为三频伪随机时频融合波形,三频伪随机时频融合波形用于表征在第一高电平和第一低电平的末端加入零电平,第一高电平用于表征持续时间最长的高电平。本申请实施例有利于降低系统的体积,提升系统性能;能够同时获得检测区域的时域和频域两种响应,有利于缓解探测盲区问题,提升系统效率;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电磁技术领域内。 |
20 |
一种空气能-电磁直线加速耦合磁性弹丸发射装置及方法 |
CN202410327243.X |
2024-03-21 |
CN118328773A |
2024-07-12 |
徐福通; 房海波; 解庆贺; 刘雄; 许静宜; 杜志浩; 王旭晨; 张腾; 毕研美 |
本发明涉及动能冲击试验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空气能‑电磁直线加速耦合磁性弹丸发射装置,包括气室,气室的一端设置进气通道,用于向气室内通入压缩空气,气室另一端连通加速管,加速管与气室的连通处设置夹持机构,夹持机构上设置金属膜片,用于封闭气室内的压缩空气,加速管远离气室的一端连通滑动槽,滑动槽内滑动设置弹托,弹托与加速管之间设置回弹缓冲组件,滑动槽远离回弹缓冲组件的一端连通发射过渡管,发射过渡管的出口位置设置电磁调节机构,且发射过渡管的出口连通弹丸电磁通道,弹丸电磁通道的发射口处设置激光测速装置。本发明能为动能冲击试验的弹丸提供更高的发射速度,提高了动能冲击测试试验系统的有效试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