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41 管道的型材、盘绕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凝锅炉 CN201680036817.1 2016-06-21 CN108291739B 2020-06-05 马尔科·德纳尔迪斯; 詹卢卡·亚基尼
发明涉及一种管道的型材、盘绕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凝锅炉。管道的型材,其中,型材(1)的横截面具有:梯形部分(2),具有两个底边(4、5)和两个侧边(6、7);和三形部分(3),具有一个底边(6)和两个侧边(8、9),其中,梯形部分的第一侧边(6)与三角形部分的底边(6)重合,其中,梯形部分的第二侧边和底边与三角形部分的侧边形成型材的内壁,其中,梯形部分(2)的第一底边(4)和与其相邻的三角形部分(3)的第一侧边(8)之间的第一角度(a)在45°至135°之间,其中,梯形部分(2)的第二底边(5)和与其相邻的三角形部分(3)的第二侧边(9)之间的第二角度(β)在180°至270°之间。
142 一种热交换器 CN202010128765.9 2020-02-28 CN111197936A 2020-05-26 刘国斌
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上箱、下水箱、管程进水口、管程出水口和多个翅片管,还包括:壳体,与所述上水箱和所述下水箱固定连接以形成密闭腔室,所述多个翅片管位于所述密闭腔室内;其中,所述密闭腔室的容积大于所述多个翅片管的体积,以使所述密闭腔室内形成第一空腔;壳程进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空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壳程进口用于连接循环机的出风口;壳程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壳程出口用于连接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
143 一种锆管换热器 CN201711262316.8 2017-12-04 CN108088284B 2020-05-22 刘勇; 马连明; 张东斌; 杨保; 陈旭; 张川; 苏宝东; 冯林波; 王小良; 戴建坤; 张新; 李燕青
发明涉及一种锆管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且上下端均敞口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上端敞口处密封设置有上管板,所述上管板上端密封设置有上封头,在所述上管板与所述上封头之间形成上腔体,所述筒体的下端敞口处密封设置有下管板,所述下管板下端密封设置有下封头,在所述下管板与所述下封头之间形成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通过多个贯穿筒体的换热管连通;其中,所述上管板的上表面爆炸复合有锆板,所述下管板的下表面爆炸复合有锆板,所述上封头、所述下封头和所述换热管均采用锆材质制成。本发明以锆为换热媒介,让高温酸浴与锆直接接触,锆的腐蚀率为<0.0025mm/a,从而降低腐蚀率,避免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144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 CN201811251387.2 2018-10-25 CN111102856A 2020-05-05 刘晓蕾; 吴青昊; 魏文建
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扁管包括:所述扁管本体具有沿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均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度不同。扁管上的凝结能够及时的排出,不会影响扁管的正常换热;如此,保证采用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145 冷却循环系统 CN201780031508.X 2017-07-24 CN109154483B 2020-04-21 永田正辅
本冷却循环系统(1)包括冷却塔侧循环路径(2)和冷机侧循环路径(3),所述冷却塔侧循环路径(2)使冷却水在冷却塔(5)与冷机(6)之间进行循环,所述冷机侧循环路径(3)使冷却水在冷机(6)与冷却对象部(7)之间进行循环。冷却塔侧循环路径(2)和冷机侧循环路径(3)由第1连接管(31)连接,所述第1连接管(31)用于向冷却塔侧循环路径导入在冷机侧循环路径内循环的冷却水。
146 基于分配回收通道的微通道气液分离蒸发器装置 CN201810761830.4 2018-07-12 CN108955326B 2020-03-17 洪芳军; 崔付龙; 袁璐凌; 李健
一种气液分离蒸发器装置,包括:微通道和回收通道,微通道结构上设有气相出口,回收通道上分别设有工质入口和液相出口,其中:微通道和回收通道通过金属丝网间隔。微通道包括:加热基底、针肋和烧结表面;回收通道包括:分配腔、汇流单元和回流腔;汇流单元包括:补液喷嘴、分配通道、回流孔和回收通道。本发明提出一种气液分离蒸发器装置,通过分配回收结构进行补液与多余液体回收,多孔烧结结构保证换热面各区域均为润湿状态,表面发生薄液膜蒸发,腔内两相流动类似环状流;设置有气相工质出口和液相工质出口,气相工质进入冷凝器或储液池进行冷却,液相工质进入下一个蒸发器内,继续进行换热,实现多个发热元件的串联高效冷却。
147 一种在线快速切换的双通道换热系统及工作方法 CN201910721028.7 2019-08-06 CN110595245A 2019-12-20 赵云
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线快速切换的双通道换热系统及工作方法:包括制冷机组及两个并联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油气接口、若干防爆电加热器、至少两个制冷剂接口、至少一个测温口,油气接口连接油气管路,制冷机组连接制冷剂接口。本发明采用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器,通过安装在其内部的温度变送器对其内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当其中一个换热器冷凝效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时,将油气的循环回路及制冷回路均切换至另一换热器,同时通过安装在换热器内部的防爆电加热器对换热器的内部进行除霜作业,由于换热器从开始工作到冷凝效果下降至预警值的时间远大于其除霜作业的时间,使整个换热系统不会因为换热器的结霜、结、结晶现象停机,实现连续作业。
148 全预混冷凝式燃气换热设备及换热方法 CN201910714834.1 2019-08-07 CN110595066A 2019-12-20 屈治国; 李静艳; 张剑飞; 胥金龙; 刘鑫
公开了全预混冷凝式燃气换热设备及换热方法,冷凝式燃气换热设备中,燃烧室配置全预混燃烧器生成高温烟气,所述燃烧室布置在外壳内的中心位置,一次换热器包括布置于燃烧室周围的螺旋状盘管,二次换热器包括布置于一次换热器周围的螺旋状盘管,所述二次换热器连通所述一次换热器,相邻的螺旋状盘管形成的狭缝构造成烟道,所述高温烟气经由所述烟道横掠一次换热器和/或二次换热器以热交换。
149 一种热交换器 CN201810428135.6 2018-05-07 CN110455101A 2019-11-15 艾乐; 杨杰
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包括交换器主体以及分别连接于交换器主体上的进气装置、出装置、回水装置、排烟装置、烟道堵板,交换器主体内部设有流通腔室,交换器主体由前片、中片、后片组成,前片与后片之间依次连接设有复数个中片,进气装置与烟道堵板连接于前片背离于中片的一端,出水装置、回水装置、排烟装置均连接于后片背离于中片的一端。
150 一种用于提高凝结捕获率的交替排列的非均质润湿表面 CN201780004901.X 2017-03-23 CN108431542B 2019-11-15 姚舒懷; 侯佑民; 于淼
提供了用于捕获传热设备中的冷凝液体,如,的系统和方法。还提供非均质润湿性表面的加工方法。该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表面,该表面基本上能够被要捕获的液体润湿,第二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表面,该表面基本上不能够被待捕获的液体润湿。
151 一种紧凑型板式换热器 CN201910671824.4 2019-07-24 CN110332841A 2019-10-15 金春花
发明提供一种紧凑型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部以及设置在换热部顶部与底部的多个气体流室,所述换热部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换热室、气液分离室与第二换热室,其中顶部的若干流室将所述第一换热室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室以及所述气液分离室连通,底部的若干流室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室与所述气液分离室。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将气体流室设置在换热部上下两侧,节约了空间成本,保证了结构的整体紧凑性。另外,分离丝网了从气体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凝沉降下流后被向上的气流重复卷入的的现象,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152 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机 CN201780086615.2 2017-07-05 CN110300879A 2019-10-01 松本崇; 上村教将; 松井繁佳
发明热交换器具有:多个扁平传热管,所述多个扁平传热管的截面具有扁平形状,且以分别在扁平面处相向的方式隔开间隔地排列,管内的流路被配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波纹翅片,所述多个波纹翅片沿上下方向呈锯齿状弯折并配置在相向的扁平面之间,波纹翅片的在空气流中成为上游侧的波纹翅片的端部从扁平面的端部突出,波纹翅片具备:排孔,所述排水孔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设置在与扁平传热管的扁平面的中央部分对应的位置;第一百叶栅,所述第一百叶栅在比排水孔靠上游侧的位置具有多个缝隙及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并使空气通过缝隙的板部;以及第二百叶栅,所述第二百叶栅在比排水孔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多个缝隙及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并使空气通过缝隙的板部。
153 高效冷凝换热器 CN201910439020.1 2019-05-24 CN110220394A 2019-09-10 顾玉强; 徐德明
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冷凝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壳体的上部设置有烟囱,换热器壳体下方设置有烟气口;至少一冷凝管组,各冷凝管组均包括若干冷凝管;整流装置,整流装置在换热器壳体的内部延伸并分隔成换热空间以及连通空间,其中,各冷凝管组设置于换热空间内,换热空间的下方与烟气口连通,连通空间的上方与烟囱连通;若干通孔,通孔开设于整流装置的阻隔于换热空间以及连通空间的部分上。本发明可以增加冷凝管组与烟气的接触时间,增强烟气的扰流作用,使得换热效率大幅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冷凝管表面温度,增大冷凝管与烟气的温差,增强冷凝效果。光管不会有堵塞险,冷凝便于从冷凝管上滑落,都有利于换热效率的提升。
154 一种带检修结构的薄壁管烟气冷凝器 CN201910243101.4 2019-03-27 CN110094999A 2019-08-06 张知翔; 徐党旗; 邹小刚; 李楠; 车宏伟; 朱广宇; 张广才; 薛宁
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检修结构的薄壁管烟气冷凝器,包括若干换热器模,其中,各换热器模块包括前侧检修结构、前侧换热管束、中间检修通道、后侧换热管束、后侧检修结构、侧入口管、水侧入口上联箱、水侧出口上联箱、水侧下联箱及水侧出口管,该冷凝器检修清洗时不需要临时搭脚手架,安全性较高。
155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01810093560.4 2018-01-31 CN110094901A 2019-08-06 吴青昊; 江俊; 党聪聪
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在散热方面同时采用两个结构的散热部,既可以解决了微通道做蒸发器时的排问题,同时提高了换热效率,减低了成本。另外通过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该发明的方案还可以平衡冷媒制冷与制热时的冷媒充注量平衡问题。
156 一种干式冷却塔防横向风装置 CN201910377017.1 2019-05-07 CN109974481A 2019-07-05 贺颂钧
发明公开了一种干式冷却塔防横向风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为顶部收口、底部开口状,所述箱体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平设置的网格板,且网格板呈圆柱形结构,所述网格板底部外壁焊接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上方滑动连接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顶部边缘焊接有固定,所述固定块顶部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挡风板,且挡风板呈L状板。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散热效率高,增大了冷凝管与散热板的接触,提高了散热速度,实现对风速的控制,特别是横向风,保持了冷却塔内部的风速稳定,冷却性能较好,使冷却塔内部保持干燥,避免了冷却塔的腐蚀造成使用寿命缩短的情况。
157 防冻的换热器 CN201910236948.X 2019-03-27 CN109900140A 2019-06-18 李德民; 周大同
发明涉及一种防冻的换热器,包括主体和散热管,还包括排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连接线、排水组件、驱动组件和加固组件,所述排水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移动套管、气囊和第一弹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驱动轮,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加固轮、两个伸缩杆和两个第二弹簧,该防冻的换热器中,通过排水机构,在换热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散热管内部的水排出,从而降低了散热管因水结膨胀而破裂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防冻性能。
158 翅片组和翅片管换热器 CN201711035563.4 2017-10-30 CN109724442A 2019-05-07 赵中闯; 岳宝; 欧汝浩
发明提出了一种翅片组及翅片管换热器,翅片组包括:至少一个翅片,每个翅片包括:翅片基板;至少一个管孔组,每个管孔组包括至少一个管孔,每个管孔贯穿翅片基板的两侧;凹凸结构,与翅片基板固定连接;凹凸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凸起,设于翅片基板侧壁上且沿管孔的轴向向外凸出;以及至少一个凹槽,平行于管孔端面且贯穿凸起设置,其中,凹凸结构通过凹槽和凸起对两个翅片之间的流体进行导向。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凹凸结构对翅片间的流体进行导向,强化换热薄弱区域的换热,从而增加翅片组的换热性能,同时凹凸结构还能够增加翅片的换热面积,从而增加翅片组的换热性能。
159 用于气冷热交换器的联管箱 CN201811315619.6 2012-12-03 CN109612321A 2019-04-12 D·A·奥泰比
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气冷热交换器的联管箱。所述联管箱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顶壁、底壁和侧壁、以及进口和出口,其中一个所述侧壁是用于连接多个热交换管的管壁。所述联管箱包括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限定上区域和下区域,所述分隔壁是板状,具有一个较高的中心区域,该中心区域向下延伸至上区域的各个部。每个角部都有一个排孔,用于使上区域的流体借助重排出上区域。
160 热交换器 CN201610819661.6 2013-04-25 CN107024136B 2019-04-12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上总拓也; 菊池芳正; 吉冈俊
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3)中形成有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和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第一总集合管(60)中形成有与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3)连通的上侧空间(61)。该热交换器包括排出促进机构(100),该排出促进机构(100)由配管(78)构成,该配管(78)连接多个上述热交换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热交换部(51a)和多个上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中位于最下方的辅助热交换部(52a)。因此,会促进在进行除霜动作时液态制冷剂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下部排出,除霜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