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带用于导引对向流动的流体的换热器的换热器燃烧器 CN202180099517.9 2021-06-21 CN117836559A 2024-04-05 D·布兰兹; L·施奈特; K·洛茨卡; J·特卡特
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换热器(1)的换热器燃烧器,所述换热器具有两个分开的设置用于导引对向流动的流体的流体系统(2、3),所述流体系统分别带有至少一个两侧开放的穿流通道(4、5),其中,所述至少两种流体可以通过位于燃烧器入口(10)和燃烧器出口(11)对置的端部上的输入端和输出端(6、7;8、9)流入/流出,所述流体中的一种由待预热的燃烧用空气形成,另一种由燃烧器的废气形成,其中,所述换热器(1)将所述两个流体系统(2、3)容纳在一体制成的传热体(12)中,传热体的壳形的外壁部段(14)在燃烧器入口(10)处构成带有输入端(6)和输出端(8)的一体连接部的流罐(13)。
2 一种换热管及其喷淋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 CN202311829984.X 2023-12-27 CN117804262A 2024-04-02 季家东; 赵金辉; 倪旭旺; 潘玉玲
发明公开的一种换热管及其喷淋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包括水平延伸的换热管本体,换热管本体内流通有一换热介质,且换热管本体放置于喷淋有另一换热介质的环境中,换热管本体的顶部表面上设有多个凹坑,凹坑的开口朝上设置,且各凹坑沿换热管本体延伸的方向等间隔分布,由于在换热管本体的顶部表面开设凹坑,其处于喷淋换热介质的环境中后,使得换热介质喷淋下来后能够在换热管本体的顶部表面停留的时间更长,进而换热介质溢出凹坑的四周边缘后,沿换热管本体的外表面流动,使得换热管本体的外表面形成液膜,且受凹坑存在的影响,与换热管本体接触的换热介质流动方向改变,其湍流程度比较大,可以增大管外传热系数,进而增大传热效果。
3 一种LNG绕管式换热器 CN202111462666.5 2021-12-02 CN114152117B 2024-03-19 韩辉; 王俊琦; 李玉星; 朱建鲁; 刘翠伟; 王武昌; 李德凯; 胡其会
发明涉及一种LNG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及固定在筒体内部的芯筒,芯筒上方设有布液器,布液器能够接收进入筒体的制冷剂,芯筒外周缠绕有沿螺旋线分布的换热管束,换热管束的底端连接至筒体底部的高温介质进口,换热管束的顶端连接至筒体顶部的高温介质出口,换热管束的换热管包括连接至高温介质出口的第一管段和连接至高温介质进口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外管壁设有多组球面凹坑,第二管段的外管壁设有多组翼型凹坑,本发明的换热器换热性能好。
4 一种硫酸转化换热器 CN202311312334.8 2023-10-10 CN117329883A 2024-01-02 陈秀红; 张立伟; 王磊; 王金平; 田国剑; 马玉萍; 陈晓曦; 陈伟
申请涉及一种硫酸转化换热器,涉及换热器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内部设有上管板下管板将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中腔以及下腔,上腔连通设有上进气管,中腔连通设有底端的中进气管和顶端的中出气管,下腔连通设有下出气管;第一换热管,连接在上管板和下管板之间,一端连通上腔,另一端连通下腔;折流板,连接在壳体内壁,设置在上管板和下管板之间,套设在第一换热管外,设有内腔;吹灰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折流板上的升降塞、连接在折流板内的导向件以及连通折流板空腔的进管;折流板上设有直径大于塞杆的通过孔,用于供塞杆和气体通过;收灰组件,连通中腔底端,用于收集灰尘。本申请具有使换热器内的积灰更容易清理的效果。
5 翅片换热器及空气源机组 CN202310943611.9 2023-07-28 CN117109336A 2023-11-24 王伟; 赵雷; 孙辉; 苗书东
发明涉及空气源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翅片换热器及空气源热泵机组,旨在解决现有翅片换热器换热效率低,翅片换热器尺寸大,导致空气源热泵机组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翅片换热器及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散热翅片,其包括顺序相连的至少四个平直段,平直段围设形成半封闭的换热空间;以及换热管,其设置于散热翅片内部,换热管用于供冷媒流通,散热翅片具有与换热空间连通的缺口,换热管的端部伸进所述缺口。翅片换热器采用至少四个面的散热翅片结构,与机的接触面积最大,可以获得更大的风量和换热效率。翅片换热器有两个面在机器内侧,从而在翅片换热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整机尺寸最小,成本最低。
6 一种内外翅片螺旋盘管式换热器 CN202310429292.X 2023-04-19 CN116447897A 2023-07-18 王国林; 王倩; 彭浩; 彭孝天; 樊东昊; 胡智威
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外翅片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至少一组呈螺旋形的换热盘管;每组换热盘管包含多层层管,层管上固定焊接有外翅片和内翅片,相邻层管之间通过双头管夹固定连接,针对如反应釜等工业装置内换热区域所需温度梯级分布,所述换热盘管对应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形成高温区换热盘管、中温区换热盘管、低温区换热盘管;本发明中换热盘管的相邻层管间距、内外翅片数量和密度根据各换热区域的所需温度不同变化,将现有技术汇总的换热盘管层管的等间距布置结构调整为等比间距布置结构,在满足各换热区域的最佳换热量及换热温差下,可缩短换热管总长以减轻换热器整体质量,从而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
7 双系统干式换热器和机组 CN202310328851.8 2023-03-30 CN116379808A 2023-07-04 孟庆良; 何建奇; 刘江彬
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双系统干式换热器。双系统干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进管、第一出管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进管、第二出管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二换热管组。其中,第一进管和第二进管分别设置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出管设置于第一端板或第二端板,相应地,第二出管设置于第二端板或第一端板。通过使双换热系统的制冷剂进管对应设置于两个端板,且双换热系统的制冷剂出管对应设置于两个端板,使双系统分别连接压缩机等功能部件时布管简易。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机组。
8 一种单井干热岩注入流体换热增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202310322302.X 2023-03-29 CN116358175A 2023-06-30 朱庆杰; 成健; 史文洋; 葛浩钦; 李德广; 陶磊; 白佳佳; 张娜
发明涉及干热岩开采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井干热岩注入流体换热增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本发明包括换热底座,流体接杆,螺旋环管,其中,换热底座设置于干热岩换热井内,包括流体注入环台,设置于所述流体注入环台内侧的流体采出台,所述流体注入环台与所述流体采出台之间相间隔,并形成接杆安装槽;流体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接杆安装槽内,其区分为与所述接杆安装槽相连接的流体引导端,延伸至所述换热底座外侧的隔热管道连接端。该装置在能实现基本的采热功能的同时,兼顾了如何提升装置的热交换效率。相比现有的注措施采热可提高热交换效率11.3532%。
9 一种热交换器 CN202310198537.2 2023-03-01 CN116336835A 2023-06-27 闫国春; 武兴彬; 万国杰; 曹伯楠; 李艺; 董乾; 卢健; 蒋金花; 郭继奎; 王雪峰
发明公开一种热交换器,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分别包括管壳本体,所述管壳本体内设置若干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由若干依次连接的缩颈段与扩径段形成,任意两个换热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碰杆;管程连通管,所述管程连通管连通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管内的第一气流通道;壳程连通管,所述壳程连通管连通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管壳本体与换热管之间以及第二换热单元的管壳本体与换热管之间的第二气流通道。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管式换热设备传热效率低的问题。
10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202310091649.8 2023-02-09 CN116123896A 2023-05-16 陈宗凯; 马志良; 付丽峰
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壳体、管板、换热管组、封头和折流挡板;所述换热管组设有多组,所有的换热管组的每一根管束的两端分别通过管板固定于壳体的两端;所述壳体和换热管组均竖直,且壳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可拆分的封头;所述折流挡板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内部,用于延长壳程;每组换热管组的所有管束的一端通过弯管依次连通,以及每组换热管组的所有管束的另一端通过另外弯管依次连通,进而使每组换热管组的所有管束形成一条换热通道;每根管束的侧壁设有一条或多条往外凸起的凹槽,且凹槽沿着换热管的轴向螺旋延伸。本发明增加了管束内的流速,提高了传热系数和热换效率,同时克服了传统列管式换热器存在的弊端。
11 一种用于FLNG绕管式换热器的管芯 CN202211425270.8 2022-11-14 CN115979020A 2023-04-18 李书磊; 张世伯; 闫海震; 钱泊宇; 罗凯; 党建军; 李代金; 秦侃; 黄闯
发明属于换热器强化换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FLNG绕管式换热器的管芯,为两组管束,管束为绕圆柱规则排列的螺旋形,所绕圆柱的直径为1000~3000mm,管束为螺旋线形,螺旋线的螺旋为6~15°。管束由并列放置的单股管组成。每一组管束中,所述并列放置的单股管的数量为5~10根。直单股管可以为椭圆螺旋管道,横截面为椭圆环。直单股管还可以为螺旋圆管道,螺旋线形。本发明利用液体的粘性,减薄了冷凝液膜的厚度,增加了有效换热面积;加强了对冷凝液膜的扰动也同时强化了截面上的二次流动,增加了对壁面的剪切力,显著提升了换热性能;还可以进一步减小换热器的尺寸,结构布局集中。
12 固化炉废气处理余热循环系统 CN202310078283.0 2023-02-08 CN115962663A 2023-04-14 任志平
发明涉及固化炉技术领域,具体是固化炉废气处理余热循环系统,包括:废气管,所述废气管一端接通在固化炉的燃烧室散热位置处;所述废气管另一端分别同时接通第一进气管以及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一端接通输出机构,所述第二进气管一端接通换热机构;所述的固化炉废气处理余热循环系统将排放的废气输送至第二进气管内部,且第二进气管末端接通换热机构,换热机构采用冷进行热交换,带走废气中的部分热量后将加热后的空气重新输送至固化炉的燃烧室内部,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另外,由于换热机构采用风冷方式,因此无需加装箱、换热水管以及水,使整个换热机构的安装较为简单,且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噪音。
13 一种用于加氢装置的换热组件及换热工艺 CN202211208321.1 2022-09-30 CN115597402A 2023-01-13 陶江; 张贤安; 王健良; 王力; 胡兴苗; 王艳; 徐伟栋
一种用于加氢装置的换热组件,包括有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具有竖向设置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并竖向延伸的螺旋换热管,壳体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壳程入口接管,侧壁的中部设有第二壳程入口接管,侧壁的上部设有壳程出口接管,且第一壳程入口接管连接有用于输送氢气的氢气管线,第二壳程入口接管连接有用于输送原料油的原料油管线;壳体的顶部设有与螺旋换热管的上端管口相连通的管程入口接管,管程入口接管连接有用于输送加氢装置之热高压分离罐输出的热高分气的热高分气管线,壳体的底部设有与螺旋换热管的下端管口相连通的管程出口接管。本申请还公开了换热组件的换热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能提高换热效率。
14 一种石墨烯复材散热管 CN202211173116.6 2022-09-26 CN115560624A 2023-01-03 刘宇涛; 程子波; 詹功瀚
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复材散热管,涉及散热管技术领域,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由散热部、连接部和限位部一体注塑成型,连接部设置在散热部的两端,限位部设置在连接部与散热部连接处的外壁上,此石墨烯复材散热管,区别于现有技术,充分发挥了石墨烯材料优异的热传导性能,热传导效率高,有大量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显著增强了管材的散热性能,散热效果远超原先材质的2倍,延长了散热管部件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管外冷却的使用量,对节能环保产生正面效应,可改善对酸性腐蚀的抵御能,耐腐蚀效果更好,在管材表面加入环状褶皱,相同质量下扩大管材表面积达2倍以上,增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面积,提升了管材的散热能力。
15 一种燃气轮机进气加热器 CN202210476169.9 2022-04-29 CN115096112A 2022-09-23 朱冬生; 涂爱民; 莫逊; 刘世杰
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轮机进气加热器,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其包括换热管、左侧立柱、右侧立柱、进管、出水管、上管箱、下管箱、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管箱上装有自动排气,所述下管箱内设有隔板,所述左侧立柱、右侧立柱下端焊接有导向滑。所述换热管采用三维变形管,管束采用“W”型布置方式,沿管长方向不同位置设置加固筋板。本发明在保证高换热系数的情况下,提高热交换器的抗震、防积灰性能,保证热交换器安全稳定地运行;导向滑块的设置可以保证换热管因温差而导致膨胀收缩时沿轴向运动,有利于减小管子和管板之间的温差应
16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制冷系统 CN202110197799.8 2021-02-22 CN114963837A 2022-08-30 汪洪丹; 马小魁; 王利
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包括:管体,管体具有内壁和轴线,管体的两端具有入口和出口;数个螺纹齿,数个螺纹齿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在内壁上;其中,螺纹齿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本申请通过将换热管的螺纹齿的齿顶α、螺旋角β、齿数n、齿高Fh、齿底宽w这些参数中的一部分参数设置在一定范围内并满足一定关系时,能够在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得到优化重量和压降的换热管,从而减少换热管以及包括该换热管的换热器的成本,同时能够避免螺纹齿在换热管被胀管的过程中损坏。本申请还公开了包括这些换热管的换热器以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17 一种等效轻量化内螺纹管及其制备方法 CN202011337959.6 2020-11-25 CN112444154B 2022-03-22 李乐奇; 胡学胜; 谢福胜; 张永聪; 童俊; 李松霖; 杨涛
发明属于内螺纹管制备域,特别涉及制冷用TP2内螺纹铜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等效轻量化内螺纹铜管生产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内螺纹铜管的高效生产,提高合格率;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螺纹铜管,该内螺纹铜管在同等能效和等效内外径尺寸下每米克重实现一定程度降低的要求,降低铜管成本。
18 一种强化流动沸腾换热的分段组合式内翅片管装置 CN202111441138.1 2021-11-30 CN114166061A 2022-03-11 贾洪伟; 肖玉洁; 杨健; 程金玉; 何倩
申请公开了一种强化流动沸腾换热的分段组合式内翅片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至少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设置为螺纹微翅片管道,其余段设置为光滑管道,翅片管内部设为气液两相流通通道,翅片管一端设为翅片管的流体入口、另一端设为流体出口。本申请提出的由螺纹管与光滑管结合构成的分段组合式管道,根据流型特点,通过调整螺纹的布置从而优化换热性能;同时,实际生活中也有对换热能要求不同的情况,全光滑管或全螺纹管对于换热的效果不具有灵活可调节性,分段组合式管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控制换热能力的方式。
19 一种多场景应用的高效三维纯逆流换热器、装置及用途 CN202010820473.1 2020-08-14 CN114076529A 2022-02-22 尹应德; 陈勇; 朱冬生
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场景应用的高效三维纯逆流换热器、装置及用途,涉及环保和节能技术领域,包括新侧和排风侧两部分,所述新风侧依次包括新风进风口、新风通道、新风出风口、固定孔、下管板上管板;所述排风侧依次包括排风进风口、排风通道、排风出风口和外壳。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紧凑、体积小,特别适合安装高度紧张的场地;采用纯逆流换热方式,实现新、排风之间的高效热回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节能的目的;采用模化设计,方便组合和安装。
20 热交换器 CN201880050394.8 2018-08-01 CN110998207B 2022-02-22 艾哈迈德·侯赛因; 哈维尔·瓦莱斯纳瓦罗
一种热交换器(4),其具有流体流通道(6),流体流通道(6)具有至少一个热交换表面(10),至少一个热交换表面(10)具有波动表面部分,对于该波动表面部分,表面轮廓沿着预定方向变化,使得:在第一边缘(E1)处,表面轮廓遵循第一横波(20),在第二边缘(E2)处,表面轮廓遵循第二横波(22),并且在边缘之间的中间点I处,表面轮廓遵循第三横波(24)。第三横波(24)具有与第一横波和第二横波不同的相位频率或振幅,从而形成了V形脊或谷。这提高了通过通道的流体的混合,并且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