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01 泡沫体及其制法和泡沫体形成用组合物 CN98803801.3 1998-03-26 CN1251596A 2000-04-26 贺久基直; 熊谷康; 中西彻; 柳达朗; 友定强; 吉尾邦清; 秋山一; 洼田贞雄; 流乡治朗; 笹谷裕一
发明涉及由含有含活性氢基团和加成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或含此化合物,和有(平均)2.5个以上含活性氢基团而不含加成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加成聚合性活性氢成分与有机多异氰酸酯,在由发泡剂和添加剂构成的一群中选出的至少1种辅助成分存在或不存在下,加成聚合性官能团聚合的同时进行聚酯形成反应而得到的、且其聚氨酯链部分中的加成聚合链部分交联的泡沫体结构的聚氨酯泡沫体及其制法以及形成泡沫体用组合物。该聚氨酯泡沫体既可以作为硬度、尺寸稳定性优异的硬质聚氨酯泡沫体而用于绝热材料、吸收冲击材料、合成木材等,又可以作为压缩永久形变小的软质聚氨酯泡沫体而用于缓冲材料、吸收冲击材料、或隔吸音材料等。
102 用于固定和支持植物的开孔聚异氰脲酸酯泡沫 CN98801667.2 1998-09-03 CN1243522A 2000-02-02 佐野洋子
一种用于固定和支持植物的开孔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它是从芳族异氰酸酯,具有平均官能团数为1.0或更多且化亚乙基含量为20wt%或更多的羟基化合物,异氰脲酸酯化催化剂和由聚氧烷/聚氧化亚烷基共聚物组成的硅氧烷泡沫体稳定剂制备的,其中该聚酸链节的末端OH基团用一种没有任何其它活化氢原子且氧化亚乙基单元含量为30wt%或更多的化合物进行封端,该泡沫体的密度为8-70kg/m3,开孔率为98%或更多,在与膨胀方向平行的方向和成直的方向上压缩10-40%的状态下的硬度为0.2-1.5kgf/cm2,在与膨胀方向平行的方向和成直角的方向上压缩10%的硬度与压缩40%的硬度差为+20--20%,其具有极好的吸率,水吸附和水保留性,提高了插花的接收。
103 自发泡氟聚合物组合物 CN97126256.X 1997-12-24 CN1186087A 1998-07-01 M·D·巴克马斯特; S·K·兰达
用具有不稳定端基的氟聚合物在不加入发泡剂的情况下制成发泡氟聚合物。
104 绝热泡沫材料、其制造方法和绝热箱 CN96190993.5 1996-08-26 CN1166841A 1997-12-03 上野贵由; 桥田卓; 铃木正明; 稻垣文拓; 园田信雄; 中元英夫; 天良智尚; 宅岛司; 岸本良雄
在此公开的是一种绝热性能优异且不引起绝热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的绝热泡沫材料,及其生产方法。按照该绝热泡沫材料生产方法,一种有至少充满二的闭孔的泡沫聚树脂组合物是通过使一种原料混合物发泡形成的,该混合物含有包括对二氧化碳有高反应性的环氧化合物和对二氧化碳有低反应性的环氧化合物中至少两种的环氧化物,一种二氧化碳固定催化剂,多异氰酸酯,一种能与所述多异氰酸酯反应释放二氧化碳的活泼发泡剂,和一种多醇组合物。然后,让闭孔中的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固定催化剂存在下与环氧化物反应,从而使二氧化碳固定成为碳酸酯化合物。
105 可转变成良好耐燃性泡沫体的有机聚烷组合物 CN86101019 1986-02-05 CN86101019A 1986-08-06 伯纳德·拉斯尼; 莫里斯·杜沃纳
可转变成良好耐燃性泡沫体的有机聚烷组合物,含有选自以下成分的带羟基的液体树脂:i)一种含CH3SiO1.5和(CH3)2SiO单元的树脂;ii)带羟基的MQ树脂与带羟基的聚有机硅氧烷油的反应产物;iii)一种(i)和(ii)的混合物。制备组合物的方法。组合物的使用,特别是在核动站中的使用。
106 一种均质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2510224320.3 2025-02-27 CN119912632A 2025-05-02 丁成成; 白慧娟; 徐俊波; 杨超; 乔宇; 王朵
发明提供一种均质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均质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复合吸波泡沫材料一方面采用可共聚发泡单体参与共聚,使合成所得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具有均匀的多面体闭孔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添加吸波剂,并选取不同结构形貌的吸波剂构建梯度分布结构产生协同作用,结合所述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本身所具有的泡孔结构,进一步提升了所得均质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107 有机泡沫组合物 CN202380064057.5 2023-07-28 CN119789957A 2025-04-08 K·盖恩斯
发明涉及由可发泡可交联有机组合物获得的新有机硅泡沫,该组合物包含每分子具有至少两个与硅键合的烯基的有机聚硅烷、每分子具有至少两个且优选至少三个与硅键合的氢原子的有机含硅化合物、氢化硅烷化催化剂、至少一种作为、水凝胶或水性有机硅乳液的致孔剂、至少一种化学发泡剂和线性聚二甲基硅氧烷。
108 一种高硬度发泡橡胶及制备方法 CN202510111408.4 2025-01-23 CN119570264A 2025-03-07 汪金花; 张春晖; 王香娣; 王松涛; 屠军钢; 吴俊杰; 丁晓林; 陈世龙
发明涉及发泡橡胶及生产制备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硬度发泡硅橡胶及制备方法,包括1‑20份的含氢聚硅烷,10‑70份的羟基封端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1‑30份的学补强剂,10‑80份的阻燃剂,0.05‑0.3份的催化剂,力学补强剂为同时使用含有气相法白炭黑、乙烯基MQ硅树脂表面处理纳米管的混合物,使得发泡硅橡胶在具备高硬度的同时,密度不会增大,同时利用碳纳米管中填充吸附的剪切增稠凝胶,在发泡硅橡胶材料受压时,能迅速变硬使得原本柔软的碳纳米管对发泡硅橡胶形成骨架支撑,进而提升发泡硅橡胶的抗压强度和永久形变性,进而形成一种能够应用于新能源电池支撑用的,具备良好的硬度、较低的密度、优异的抗压强度及回弹性的发泡硅橡胶材料。
109 树脂粒子、导电性粒子、导电材料以及连接结构体 CN202080056492.X 2020-08-06 CN114207025B 2025-02-25 森田弘幸
提供一种树脂粒子,其能够使树脂粒子或使用了树脂粒子的粒子与被附着体的接触面积以及摩擦阻增大,因此,能够抑制树脂粒子或使用了树脂粒子的粒子与被附着体的界面剥离。就本发明涉及的树脂粒子而言,使所述树脂粒子以对粒径压缩了30%的状态在200℃下保持10分钟后,解除压缩,将压缩解除后的所述树脂粒子中的压缩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距离设为X,此时,从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为0.05X的位置处的所述压缩解除后的所述树脂粒子的长径相对于从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为0.5X的位置处的所述压缩解除后的所述树脂粒子的长径的比为0.60以上0.95以下。
110 一种橡胶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11309867.5 2024-09-19 CN119264670A 2025-01-07 董静楠; 张伦
发明公开了一种橡胶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硅橡胶泡沫材料由A、B两组分等质量混合制备。本发明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基胶以乙烯基羟基硅油为主体,复配添加110生胶,可有效提高硅橡胶泡沫的学性能,添加改性氢粉末可提高其在胶料中的分散性,降低材料脆化程度,阻燃等级可达V0,因此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11 一种热稳定性高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11048482.8 2024-08-01 CN119153704A 2024-12-17 刘洪金; 邬新建; 何学祥
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稳定性高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包括复合集流体以及涂覆在复合集流体至少一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涂层;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第一箔层、第二铝箔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第二铝箔层之间的耐热缓冲材料层;所述耐热缓冲材料层为陶瓷化胶泡,所述耐热缓冲材料层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多个梯形凸起,所述第一铝箔层和所述第二铝箔层均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梯形凸起相嵌合的梯形凹槽,所述梯形凸起的横截面宽度由内而外逐渐增大,所述梯形凹槽的横截面宽度由内而外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铝箔层与第二铝箔层之间通过梯形凸起与梯形凹槽的配合形成互结构。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具有优异热稳定性、高界面粘结强度和高机械可靠性。
112 具有陶瓷微球的有机聚烷组合物 CN202280095574.4 2022-05-09 CN119137233A 2024-12-13 张继豪; C·F·戈兰; 朱弼忠; M·惠特布罗特; 邰向阳; 胡敏标; 姚学思
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反应性烷和含羟基的前体、阻燃剂和微米尺寸的中空陶瓷颗粒。该组合物可用于制备绝缘的、可压缩的且阻燃的发泡材料,该发泡材料可用于为诸如锂离子电池等应用提供热绝缘、阻燃性和可压缩性。
113 一种低密度宽频段的吸波垫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11165940.6 2024-08-22 CN119039788A 2024-11-29 苏俊杰; 廖金锋; 何敬龙; 周东健
申请提供了一种低密度宽频段的吸波垫片及其制备方法。吸波垫片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基胶1‑15份、乙烯基油0.5‑20份、含氢硅油0.5‑4份、吸波粉60‑150份、催化剂0.05‑1.0份、抑制剂0.01‑0.2份和羟基硅油0.5‑10份;所述吸波垫片的内部通过羟基硅油和含氢硅油反应发泡,形成多种不同孔径的泡孔结构。通过羟基硅油和含氢硅油反应发泡,得到具有泡孔结构的吸波垫片,可以有效降低吸波垫片的整体密度,适用于轻量化的应用场景,同时不同孔径的泡孔可以与电磁波产生更广泛的匹配,拓宽导热垫片的吸波频段,多孔结构还可以显著增加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与吸收功能,增强其衰减效果,提高导热垫片的吸波性能。
114 一种生物基有机橡胶泡沫助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2411299270.7 2024-09-18 CN118978702A 2024-11-19 徐文远; 卢佳慧; 纪文检; 罗茜
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基有机橡胶泡沫助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硅橡胶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生物基有机硅橡胶泡沫助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双亲结构的糖基有机硅和多羟基的糖基片段,能够参与到硅橡胶的发泡反应,有效的降低硅橡胶的比重,具有优异的乳化能,能够提高配方体系的相容性,提高各成分之间的溶解性,分子结构中的有机硅片段,能够有效的改善糖基有机硅与有机硅体系有一定的相容性,所述的生物基有机硅橡胶泡沫助剂应用于有机硅泡沫硅橡胶体系,能够避免发泡过程中气体的逃逸,促进气体的融合,同时起到稳泡剂和发泡剂的双重效果,有效的降低发泡硅橡胶的比重,促进形成均一的泡孔,提高闭孔率,提高回弹性能。
115 发泡剂、发泡性树脂组合物、聚脲树脂系发泡体和聚脲树脂系发泡体的制造方法 CN202380027911.0 2023-02-28 CN118891316A 2024-11-01 川岛裕贵; 河野和起
一种发泡剂,其是用于获得聚脲树脂系发泡体的发泡剂,所述聚脲树脂系发泡体包含具有下述通式(I)所示重复单元的聚脲,所述发泡剂包含环状胺化合物(a1)与二的反应物(a2)。(式(I)中,R1为任选具有取代基且具有环状结构的二价基,R2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烃基。)
116 一种聚脲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11064214.5 2024-08-05 CN118755040A 2024-10-11 谢兴益; 阎远哲
发明公开了一种聚脲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脲泡沫由B组分和A组分混合制备而成,所述B组分至少包括端基化合物的CO2加合物;所述A组分包含多异氰酸酯化合物;所述端氨基化合物和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官能度至少为2。所述端氨基化合物包括端伯氨基化合物、端仲氨基化合物和封端改性的端伯氨基化合物;所述端伯氨基化合物包括端伯氨基聚化乙烯醚、端伯氨基聚氧化丙烯醚和端伯氨基聚二甲基氧烷。本发明制备的聚脲泡沫材料中除少量泡沫稳定剂外,不含其他助剂组分,泡沫纯度高。
117 一种抗菌发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10789638.1 2024-06-19 CN118359933A 2024-07-19 田建国; 姚创芝; 王旭东
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发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制备所述抗菌发泡硅胶材料的原料组分包括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包括乙烯基硅油、羟基硅油、补强填料、铂催化剂、反应型季铵盐抗菌剂;所述B组分包括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补强填料;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制备A组分和B组分,将A组分、B组分按照质量比10:1加入非介入式材料均质机中,在‑10℃下混合120s后,得到胶料,将胶料置于聚四氟乙烯模具中,低温硫化发泡后升温硫化,最后于130℃下硫化1h,得到抗菌发泡硅胶材料,本发明获得的发泡硅胶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学性能,还兼具优异的抗菌性能、阻燃性能以及耐热老化性能。
118 一种动电池液冷支撑用有机材料及制备方法 CN202311793540.5 2023-12-25 CN117887262B 2024-06-14 屠军钢; 杨成; 王松涛; 吴俊杰; 张春晖; 陈世龙; 汪金花; 丁晓林; 王香娣
发明涉及发泡橡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电池液冷支撑用有机硅材料及制备方法,通过利用热敏性树脂热分解温度降低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对气体的密封阻挡特性,在发泡硅橡胶的发泡过程的前期对产生的气体进行阻挡密封,使得气体滞留在发泡硅橡胶内无法溢出,待温度提升,发泡硅橡胶的交联速度提升至与气泡产生速率协调时,不饱和聚酯树脂又因高温进行分解,破坏原有的结构,解除对气体的滞留,进而形成发泡均匀,密度低,机械性能稳定的发泡硅橡胶材料,同时又不会对发泡硅橡胶材料的成型产生干扰。
119 一种室温固化开孔发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2310380235.7 2023-04-11 CN117844252A 2024-04-09 孙先坤; 范寅轩
发明提供了一种室温固化开孔发泡胶,按照重量份,所述发泡硅胶由包括如下组分原料制备得到:基胶90~120份,58号石蜡0.5~2份,含氟硅油1~16份;所述基胶以乙烯基硅油中、气相化硅、六甲基二硅胺烷和为原料,制备得到;以高含氢硅油、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硫酸为原料,制备得到含氟含氢硅油,再将所述含氟含氢硅油与端乙烯基硅油和铂金催化剂混合,得到含氟硅油。本发明提供的室温固化开孔发泡硅胶,省略使用发泡剂,无毒、无污染,且可室温发泡,发泡均匀,无异味。
120 一种多孔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极片以及一种电池 CN202311781617.7 2023-12-22 CN117757071A 2024-03-26 夏明龙; 孙瑞龙; 史胜娟; 于哲勋
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聚酰亚胺,所述多孔聚酰亚胺具有纳米片层结构,所述片层的最大尺寸为500~2000nm,所述片层的厚度为30~60nm;所述聚酰亚胺为酸改性的聚酰亚胺。本发明将多孔聚酰亚胺以涂层的形式设置于电极活性材料层表面,其中的多孔结构以及多孔聚酰亚胺结构上的羟基基团可以共同增强吸收电池电解液的能,提升电池性能,在不影响锂离子在正负极穿梭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电池本身的耐热能力,避免电池发生内短路造成安全隐患。并且,在制作电池时,可避免使用隔膜,有利于提高能量密度,同时可降低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另外,当涂层中使用陶瓷时,陶瓷的设计可有效阻止电池正负极因接触而造成的电池短路险。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