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纺织设备及加工 / 针织机 / 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

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

阅读:732发布:2023-03-14

专利汇可以提供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包括:用带前 针床 和后针床的针织横机,从而各顶端面对面相对设置;用在针床上沿两不同轨道移动,两导纱器,它们各自对应于钩着织物最后横列前针床和后针床;使位于前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 纱线 喂给后针床,而使位于后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给前针床,使两导纱器上的纱线相互缠绕以形成与该最后横列相连的线圈;将该形成的线圈转移到相邻的织针上,以重叠线圈并整体地连接织物;然后在各次织针上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防脱散编织步骤。,下面是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采用装有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织横机,从而各顶端面对面相对设置;使用在针床上沿两不同轨道移动的两个导纱器,该两导纱器各自对应于钩着织物最后横列的前针床,和钩着织物最后横列的后针床;使位于前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级后针床,而使位于后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给前床,从而在两导纱器上的两根纱线便相互缠绕起来,以形成与该最后横列相连的线圈;将该形成的线圈转移到相邻的织针上,以重叠线圈并整体地连接织物;然后在各依次织针上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上述防脱散编织步骤。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由至少两个针床针织而成的一个筒形织物或多前、后织物片,将以织物末端部分相互连接的方式,被针织在一起,以此最后结束该织物的针织过程。

当采用针织成筒形的织物坯料来生产服装时,这类服装的制作通常需要按照人们的身材,将上述针织坯料裁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其上裁剪出袖孔部分和领口部分,再将这两部分之间的部分裁成一条肩线,最后将袖子、领口等部分用缝纫机缝合到该肩部上去。如果是制作背心等服装的话,还需要将一条带子缝到该肩上去。

但是,在上述工艺过程中,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裁剪袖孔、领口等部分。因此,人们便想出了一种方法,先将织物针织成预定的形状,这样就不再需要上述的裁剪工序,但即使采用了这种方法,还是需要最后缝合肩部。

但是,在制作一件背心的时候,便需要在圆形针织机上将袖孔和领口部分各织成预定的长度,然后剪下这段织物,缝合肩部,再使腰 带部分连接到腰部上去、并使一条带子连接到袖孔部分上去。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曾经发明出一种织物及其针织方法,它们记载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91254号上,目的在于节省在上述需花费大量时间的传统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并产生高质量的产品。按照这种方法,以针织产品所需形状针织而成的一个圆筒形织物,或者多个前、后织物片,将在最后成型编织过程中,在末端部分被织成一个整体,并且在该最后成型编织过程中所织成的末端部分是防脱散的。使前后针床上的织针所分别钩住的各自衣片的最后一个横列上的线圈,依次转移到各自相对的另一针床上去,以使线圈重叠然后织在一起,在线圈逐渐成形之后,这些线圈是被移圈并重叠在其它线圈上去的,从而可防止脱散。这样,便制成了一种织物片的连接部分凸出于编物表面的最终加工产品。

本发明便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加工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对根据针织服装的形状,在针织横机上织成了的一个筒形或多块前、后织物片的最后横列部分进行末端部分的加工,以使各织物片结构在一起,并防止在结束编织的末端部分的脱散,并且连结部分并不凸出于织物表面,也就不会出现在现有技术中的损害服装美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包括:采用带有一个前针床和一个后针床的针织横机,从而该两针床的头部便呈相对设置状态;采用两个喂纱器,该两喂纱器在各针床上分别相应于前针床上 钩有织物最后一个横列线圈的织针,和后针床上钩有织物最后一个横列线圈的织针,沿两种不同轨道运行;将位于前针床侧的导纱器上的纱线喂给后针床上的织针,将后针床侧的导纱器上的纱线喂给前针床上的织针,从而在两导纱器上的两根纱线便相互缠绕在一起,以形成与最后横列相连的织物线圈;将成形的线圈转移到相邻织针上,在该相邻织针上使线圈重叠,以整体地连接织物;然后,逐针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该防脱散编织步骤。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方法针织而成的一件背心的前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织物线圈图;

图3-1至3至图3-19表示了实施例1的在两针床针织横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的编织过程;

图4-1至图4-19表示了实施例1在四针床针织横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的编织过程;

图5为实施例2的织物线圈图;

图6-1至图6-22表示了实施例2的在四针床针织横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的编织过程;

图7为实施例3的织物线圈图;

图8-1至图8-18表示了实施例3的在四针床针织横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

图9至图11分别为本发明方法的其它几个实施例的织物线圈 图。

其中,1-背心,2-大身部分,3-领口部分,4-袖孔部分,5-左身部分,6-右身部分,7-后身部分,8-肩线,9-肩线。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一个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针织方法将用来针织一件如图1所示的背心1。

本发明的针织方法即可用于所谓两针床针织横机,也就是其上带有两个针床、一个前针床、一个后针床的针织横机,也可以用于所谓四针床的,也就是其上带有四个针床,两个前针床、两个后针床的针织床。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将参照编织图对实施例1在这两种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进行说明,而对实施例2和3来说,则仅对其用于四针床织横机进行编织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所用的针织横机上,装有带有编织三座和转移三角座的三角滑架(未图示),该三角滑架装在针床上部:在纱线移送区域内还装有多条轨道,它们在针床的整个长度上平行地设置,每根轨道上都装有一个导纱线,用来把纱线喂给织针。对各针床来说,在两针床针织横机中,前针床F上设有织针A至I,后针床B上也设有织针A至I,这两组织针相对设置,在四针床针织横机中,低位前针床FD和低位后针床BD上装有织针A至I,而高位前针床FU和低位后针床BU上则装有织针a至i,它们也是相对设置。

在针织一件背心1的时候,先应将大身部分2织成一个筒形,然后,位于领口部分3和袖孔部分4处的左右身部分5和6(在图1 中,所说左前部分位于右侧,而所说右前身部分位于左侧),以及后身部分7分别基本由前针床和后针床织成。当左右身部分5、6和后身部分7织好以后,将沿肩线8和9,在该前后身部分织好后,编织防脱散的末端部分,将各织物片连结成一个整体,并最后结束编织。

在这些实施例中,一个导纱器(以下称之为导纱器F)安装在针织机前侧,用来把纱线喂给前针床的织针,以编织前身部分;另一导纱器(以下称之为导纱器B)安装在上述导纱器的后面,用来把纱线喂给后针床的织针,以编织后身部分,在接下来的在身体部分织好后所要进行的脱散的末端部分的编织过程中,导纱器F和B相互交换,也就是说,将导纱器F上的纱线喂级后针床的织针,而把导纱器B上的纱线喂给前针床的织针,以进行编织。肩线8,9处的针织加工将左右对称地以相同方法织成,故在此仅就肩线8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下面将要叙述的实施例中,将省略去背心1中的大身部分2、领口部分3、袖孔部分4、以及左右身部分5和6的编织过程。在身体部分织好后所要进行的肩线加工方法,也就是构成本发明的主要内容的加工过程,将参照编织图和线圈图在下面进行说明。在附图中,仅示出了与说明有关的线圈和织针数目等等,其它省略之。

实施例1:

图2为一线圈图,表示了背心1的肩线8编织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部分正编织的状态。

首先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参照图3所示在两针床针织横机 上进行编织的编织过程图进行说明。

在图3-1中,由导纱器F将纱线喂给前针床上的织针I、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横列21。在图3-2中,由导纱线B将纱线喂给后针床B上的织针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横列22。在图3-3中,则不进行线圈的成形编织,而是进行导纱器F和B的移动。在图3-4中,由导纱器B将纱线喂给前针床上的织针B,以形成一个线圈23,再将该线圈23转移到后针床B上的织针A上去,然后,再将其转移到钩着所说最后横列的线圈的前针床F上的织针C上,以形成一个重叠线圈(见图3-5,图3-6)。接下来,导纱器B向右横移(见图3-7)。在图3-8中,由导纱器F将纱线喂级后针床B上的织针B,以形成线圈24,这时如图所示,由导纱器F输送来的纱线越过延伸到织针C上的导纱器B的纱线。然后,将线圈24转移到前针床F上的织针B上,随后,该线圈又被转移到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的后针床B上的织针C上,以形成一个重叠线圈(见图3-9至图3-10)。接着,使导纱器F向右横移,使该导纱器F上的纱线越过导纱器B上的纱线(见图3-11)。接下来,使导纱器B带着纱线,以使其纱线与导纱器F的纱线交叉缠绕的方式,将纱线喂给前针床F上的织针C,以形成线圈25(见图3-12)。将线圈25转移到后针床上的织针B上,然后再将其转移到的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线圈的前针床F上的织针D上,以形成一个重叠线圈(见图3-13、图3-14)。接下来,使导纱器B向右移动,越过导纱器F上的纱 线(见图3-15)。在图3-16中,使导纱器F上的纱线以与导纱器B的纱线交叉缠绕的方式,喂给后针床B上的织针C,以形成线圈26。再将由此成形的线圈26转移到前针床F上的织针C上,然后再将其转移到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线圈的后针床B上的织针D,以形成一个重叠线圈(见图3-17和图3-18)。然后,在依次织针上重复进行如上述从图3-11至3-18的编织动作,从而使由前针床F和后针床B上的织针钩着的织物线圈以相互穿套的形式相互连接起来,而且在进行这一防脱散编织的过程中,钩在针床的织针上的线圈逐渐减少。在本实施例的编织过程中,编织到最后一根织针I、I总共需要五次重复操作。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图示,但可以说,在由最后织针I、I钩着的线圈已被重叠之后,将以公知方法连续编织某个横列,以防脱散形式结束编织。

图4表示了在四针床针织横机上进行编织的编织图。由于其编织成形过程与两针床针织横机的过程相同。因此,在此引用图3所示参考文字。图4-1至图4-19分别相应于图3-1至图3-19,由于在其相应各步骤中的编织过程看来是不难理解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实施例2:

图5为线圈图,表示了背心1的肩线8的编织过程中正在进行编织的一个部分。

在图6-1中,由导纱器F将纱线喂给前针床FD上的织针I、 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横列31。然后,在图6-2中,由导纱器B将纱线喂给针床BD上的织针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横列32。在图6-3中,由导线器B将纱线喂给前针床FD上的织针B,以形成线圈34。正如图6-5所示,通过使导纱器F、B移动,从而使导纱器B在织物在左侧从上面越过导纱器F。使以上述形式钩在前针床上的织针B上的线圈33转移到后针床BU的织针b上,然后,再将其转移到正在钩着上述最后列线圈的前针床FD的织针C上,以形成重叠线圈(见图6-6、图6-7)。钩在后针床BD的织针B上的线圈34也是同样,被转移到前针床FU上的织针C上,之后,再被转移到正在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线圈的后针床BD的织针C上,以形成重叠线圈(见图6-8、图6-9)。在图6-10中。使如图6-5中所示的从下面与导纱器B的纱线相交叉的导纱器F的纱线喂给后针床BD的织针C,同时绕过导纱器B的纱线并形成线圈35。在图6-11中,使导纱器B的纱线喂给前针床FD的织针C,以形成线圈36。之后,使两导纱器F和B横移,从而它们便如图6-12所示,在织物的左侧相交叉。使经上述编织形成的线圈35和36,分别转移到正在钩着最后横列线圈的后针床BD的织针D上,和转移到正在钩着最后横列线圈的前针床FD的织针上,分别形成重叠线圈(见图6-13至图6-16)。接下来,在图6-17中,使如图6-12所示的从下面与导纱器F的纱线相交叉的导纱器B的纱线喂给前针床FD的织针D,在缠绕住导纱器F的纱线的同时,形成线圈37。在图 6-18中,使导纱器F的纱线喂给后针床BD的织针D,以形成线圈38。

然后,在接下来的织针上依次重复进行如图6-5至图6-18所示的编织过程。在本实施例的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的编织过程将被重复两次,从而在前针床FD和后针床BD的织针H、H上形成线圈,将该形成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FD和后针床BD的织针I和I上,其转移过程与上面所述过程相同,以形成重叠线圈(见图6-19和图6-22)。

实施例3

图7为一线圈图,表示了背心1的肩线8的编织过程中的一部分正在编织的状态。在图8-1中,使导纱器F的纱线喂给前针床FD的织针I、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横列41。在图8-2中,使导纱器B的纱线喂合后针床BD的织针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横列42。在图8-3中,使导纱器B的纱线喂给前针床FD的织针B,使由此形成的线圈43转移到正在钩着最后横列线圈的相邻织针C(该织针C在前针床上),上,正如图8-4和图8-5所示,以形成重叠线圈。接下来,使织成线圈43的该导纱器B向织物左侧横移,(见图8-6),当使导纱器F的纱线喂给后针床BD的织针B时(形成线圈44),导纱器和B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便使这两导纱器F和B的纱线交叉并相互缠绕在一起了(见图8-7)。使所形成线圈44转移到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线圈的后针床BD的相邻 织针C上(见图8-8和图8-9)。接着,用来成形线圈44的导纱器F向织物左侧横移,从上面越过导纱器B的纱线(见图8-10)。

在图8-11中。由导纱器将纱线喂给前针床FD的织针C,以形成线圈45。将所形成的线圈45转移到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线圈的前针床FD上的相邻织针D上,如图8-12和图8-13所示,以形成重叠线圈。然后,用来成形线圈45的该导纱器B向织物的左侧横移(见图8-14)。在图8-15中,由导纱器F将纱线喂给后针床BD的织针C,以形成线圈46。将所形成的线圈46转移到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线圈的后针床BD上的相邻织针D上,如图8-16和图8-17所示,以形成重叠线圈,然后,在接下来的织针上依次进行与图8-10至图8-17的过程相同的重复编织操作,从而使挂在前针床FD和后针床BD上的织针上的织物线圈以相互缠绕的方式相互连接起来,并且在使挂在织针上的线圈逐渐减少的时候,进行上述防脱散加工。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这种加工过程将重复五次,直到最后织针I、i处。再使用来织成线圈46的导纱器向织物的左侧横移(见图8-18),然后,以与实施例相同的方法进行防脱散加工(未示出),以结束编织。

图9所示的线圈图基本上实施例1相同,只是待转移线圈的重叠方向相反。图10表示了实施例2的一个改进例,图13表示了实施例3的一个改进例。

本发明的针织方法的特点是,使筒形织物或多块前、后织物片 通过末端部分的纱线相互缠绕而连结在一起,并且从该织物末端部分还进行了防脱散加工。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那些实施例,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都是由各导纱器将与最后横列相连的纱线喂给各单根织针的,但应该注意的是,也可将纱线依次喂给相邻的两根织针,以进行织物末端部分的加工,而且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正如可从以上所述各实施例中所看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织物和针织方法,仅靠用来进行防脱散编织的纱线的相互缠绕,便可使两块分别挂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上的织物相互连结在一个整体。因此,这两块织物便不再需要象现有技术那样相互重叠在一起了,也就不再需要在重叠在一起的线圈上再编织一个新线圈来防止脱散了。因此,在此不再需要进行额外的会使缝合部分凸出在织物表面的成型加工,也就不会破坏织物成品的美观。

图中:

-织物前片停止编织;

-织物前片在前针床上编织线圈;

◎-织物前片在前针床上与前针床线圈重叠;

○-织物后片停止编织;

-织物后片在后针床上编织线圈;

◎-织物后片在后针床上与后针床线圈重叠;

-导纱器F;

-导纱器B;

↑-前针床线圈转移到后针床上去;

↓-后针床线圈转移到前针床上去。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