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

阅读:859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纺纱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公开了一种 纺纱 机,其中安置了一个纺纱元件,所述纺纱元件具有一个开设有空气喷射孔的 喷嘴 组(11)、一根中空导轴(17)、一个在所述中空导轴(17)的末端侧开口的 纤维 导入孔(101)以及一个用于将纤维引导至所述中空导轴(17)的末端的纤维导向件(106),其中,一个分离凸出部(105)形成在所述纤维导入孔(101)的纤维 接触 面中,以限定出多个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106)具有不同纤维导入方向的通路(103S,103Z)。,下面是纺纱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纺纱机,其内设有纺纱元件,所述纺纱元件包括:一个喷嘴组,其中开设有空气喷射孔;一根中空导轴;一个纤维导入孔,其开口于所述中空导轴的末端侧;以及一个纤维导向件,其用于将纤维引导至所述中空导轴的末端;其特征在于,一个分离凸出部形成在所述纤维导入孔的纤维接触面中,以限定出多个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具有不同纤维导入方向的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凸出部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多个通路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的轴线呈对称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导入孔由一个导入通路和一个倾斜通路形成,其中,所述导入通路位于开口引入侧,所述倾斜通路位于所述导入通路的下游侧并且向着所述纤维导向件延伸,而且,一个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导入通路和所述倾斜通路之间的边界上,所述分离凸出部形成在所述弯曲部的下游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凸出部的壁部和所述倾斜通路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的位于所述纤维导向件一侧的排出口的边缘距所述纤维导向件的轴线预定距离。

说明书全文

纺纱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回旋气流制造纺纱的纺纱机

背景技术

首先,参看图7描述一种传统纺纱机的总体结构。
附图标记F表示作为容纳在纱条筒1中的诸如纱条等短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束。附图标记D表示4线式牵引装置,其由后辊2、第三辊3、绕有锭子传动带4a的第二辊4和前辊5构成,所述牵引装置D是作为一个实例示出的。附图标记S表示纺纱元件,其将在随后描述,附图标记6表示供纱件,其由一个夹辊6a和一个传送辊6b构成。附图标记P表示卷取筒,其环绕着支承于筒管保持器(图中未示出)中的筒管7形成。旋转驱动摩擦辊8抵靠在卷取筒P的表面上,从而可带动卷取筒P转动。附图标记9表示一个横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的横动导向件。
从纱条筒1中引出的纤维束F由牵引装置D牵引,然后进入纺纱元件S中。纤维束F因此可形成纺纱Y。然后,形成的纺纱Y在夹于共同组成供纱件6的夹辊6a与传送辊6b之间的情况下向卷取筒P传送。随后,纺纱Y在横动导向件9的横动作用下卷绕在卷取筒P上,其中,所述卷取筒P抵靠着摩擦辊8转动。
沿着机架(图中未示出)方向并排布置多个纺纱单元以组成一个纺纱机,其中,每个所述纺纱单元均例如由诸如上述的牵引装置D、纺纱元件S、供纱件6以及卷取筒P构成。
下面,参看图8-11对传统纺纱机中所安置的纺纱元件S进行描述。
附图标记10表示一个针托,其具有一个纤维导入孔10a和一个纺纱针10b,纤维束F在牵引装置D的牵引作用下进入纤维导入孔10a中,然后再从前辊5排出,所述纺纱针10b沿着纤维导入孔10a安置,并且作为一个纤维导向件操作。纤维导入孔10a由一个导入通路10a1和一个倾斜通路10a2形成,其中,导入通路10a1被形成得呈大致漏斗状,并且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大致平行延伸,倾斜通路10a2被形成得呈大致圆柱状,并且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倾斜,而且向着纺纱针10b延伸。弯曲部10a3形成在导入通路10a1与倾斜通路10a2之间的边界上。此外,导入通路10a1中的开口10a1’与纺纱针10b大致平行,并且位于前辊5侧,而且被形成得呈平细长椭圆狭缝状,以便于纤维束F的导入。导入通路10a1从被形成得呈水平细长椭圆狭缝状的开口10a1’向着倾斜通路10a2收缩,其中所述倾斜通路10a2被形成为具有大致圆形横截面的圆柱形空间部。
附图标记11表示一个喷嘴组,其中形成有多个空气喷射孔11a。针托10和喷嘴组11这样布置,即它们的相对表面彼此抵靠着。针托10装配在安装孔12a中,所述安装孔12a开设于喷嘴壳体12中,并且位于前辊5侧。而且,喷嘴组11装配在安装孔12b和安装孔13a中,其中,安装孔12b位于前辊5的相反侧,安装孔13a开设在主壳体13中。附图标记14表示一个板状件,其夹在喷嘴壳体12与主壳体13之间。喷嘴组11装配在开设于板状件14中的通孔14a中。环形空气槽15和连通孔16形成在喷嘴壳体12中,并且连通孔16与环形空气槽15连通。连通孔16借助于一根管(图中未示出)与压缩空气源连接。因此,由压缩空气源供给的压缩空气可通过连通孔16进入空气槽15中,随后再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喷出。
形成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相对于喷嘴组11的内周表面11b沿着切线方向开设。如果在从牵引装置D侧看时从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压缩空气的回旋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图9中所示的箭头A1的方向),则会产生S捻向纺纱。另一方面,如果在从牵引装置D侧看时从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压缩空气的回旋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会产生Z捻向纺纱。因此,喷嘴组11需要根据期望纺纱的捻向(S捻向或Z捻向)进行更换。
附图标记17表示一根旋转或非旋转中空导轴。中空导轴17装配在安装孔18a中,所述安装孔18a设在安装于主壳体13的开口13b中的轴支座18中。附图标记19表示一个空气室,其形成在主壳体13与轴支座18之间。空气室19借助于一根管13d与一个吸气源(图中未示出)连接,其中,所述管13d与形成在主壳体13中的吸引孔13c连接,所述吸气源用于以低吸引压吸引空气。在纺纱过程中,空气室19用作一个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空气逸入的空间。空气室19还可用于吸引和去除例如在纺纱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纤维。
下面,主要参看图8和9描述通过使用上述纺纱机产生纱的过程。
从牵引装置D的前辊5送出的受到牵引作用的纤维束F进入针托10的纤维导入孔10a中。然后,纤维束F进入形成在喷嘴组11和中空导轴17的末端17a之间的纺纱室S1中。在纺纱室S1中,沿着预定方向流动的回旋气流由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空气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的回旋气流从前辊5侧看时为逆时针方向流动,即沿着图9中箭头A1所示的方向流动)。所述回旋气流向下流动同时沿着中空导轴17的外周表面作回旋流动,然后进入空气室19中,最后借助于管13d从吸引孔13c排出。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空气用于在针托10的纤维导入孔10a中的开口10a1’的入口附近产生吸引空气流,其中,所述开口位于前辊5侧。因此,从前辊5送出的受到牵引作用的纤维束F会被吸引到纤维导入孔10a中。
从针托10的纤维导入孔10a中退出的纤维束F导入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中,同时缠绕着纺纱针10b,纺纱针10b的末端放置得与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的入口接近。然后,从针托10的纤维导入孔10a中退出的纤维束F的组成纤维f具有与产生于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中的纺纱Y’缠绕的前端,因此可被导入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中。此外,产生于纺纱室S1中的回旋气流可使纤维f的后端f1沿着中空导轴17的末端17a的外周表面弯曲,并能同时使后端f1环绕着中空导轴17的末端17a行进(具有插入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中的前端和沿着中空导轴17的末端17a的外周表面布置和弯曲的后端的纤维以下将称为反转纤维)。
而且,当产生的纺纱Y’的移动使反转纤维f的后端f1接近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的入口时,反转纤维f的后端f1就会绕着产生于和位于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中的纺纱Y’回旋。同时,后端f1缠绕在纺纱Y’的外周上以产生纺纱Y。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产生的是由芯纤维和缠绕在芯纤维上的反转纤维f组成的加捻纺纱Y,其中,所述芯纤维由在大致直线状态下导入中空导轴17的中空通路17b中的纤维f构成。纤维束F缠绕在纺纱针10b上。因此,即使回旋气流施加的一部分加捻作用试图向前辊5传播,但该传播会受到纺纱针10b的阻止,从而可防止从前辊5送出的纤维束F遭到加捻。
形成于针托10中的倾斜通路10a2的纺纱针10b侧排出口的位置取决于以下因素,即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对着纺纱针10b喷出的空气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
例如,如果形成的回旋气流从前辊5侧看时沿着图9中的箭头A1或图11中的箭头A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流动,纺纱针10b连接在这种位置上,即在沿着形成纤维导入孔10a的倾斜通路10a2的大致圆形排出口10a2’的逆时针方向即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上与排出口10a2’的最低点T1成大约45度的位置。将纺纱针10b连接在这种位置上可防止组成沿着倾斜通路10a2移送的纤维束F的纤维f沿着纺纱针10b分离成两个方向。当沿着纺纱针10b分离成两个方向时,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f就会缠绕在纺纱针10b上,从而会使纺纱的产生变得不可能。
此外,如果形成的回旋气流从前辊5侧看时沿着图10中的箭头A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则纺纱针10b连接在这种位置上,即在沿着形成纤维导入孔10a的倾斜通路10a2的大致圆形排出口10a2’的顺时针方向即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上与排出口10a2’的最低点T1成大约45度角的位置。如上所述,将纺纱针10b连接在这种位置上可防止组成沿着倾斜通路10a2移送的纤维束F的纤维f沿着纺纱针10b分离成两个方向。
如上所述,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需要根据要产生的是S捻向还是Z捻向纺纱进行合适地切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针托10和喷嘴组11必须更换。
上述传统的纺纱机公开于日本特开2000-345438号公报
如上所述,如果要产生具有期望捻向(S捻向或Z捻向)纺纱,针托10和喷嘴组11必须更换。因此,切换纺纱捻向的操作效率非常低并且非常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传统纺纱机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置有这样的纺纱元件的纺纱机,即所述纺纱元件具有一个开设有空气导入孔的喷嘴组、一个中空导轴、一个在所述中空导轴的末端侧开口的纤维导入孔以及一个用于将纤维引导至所述中空导轴的末端的纤维导向件,其中,第一方面,一个分离凸出部形成在所述纤维导入孔的纤维接触面中,以限定出多个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具有不同纤维导入方向的通路,第二方面,所述分离凸出部被形成为这样,即所述多个通路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的轴线对称布置,第三方面,所述纤维导入孔由一个导入通路和一个倾斜通路形成,其中,所述导入通路位于开口引入侧,所述倾斜通路位于所述导入通路的下游侧和向着所述纤维导向件延伸,并且有一个弯曲部形成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倾斜通路之间的边界上,而且所述分离凸出部形成在所述弯曲部的下游侧,第四方面,所述分离凸出部的壁部和所述倾斜通路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第五方面,所述通路的排出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纤维导向件侧,并且距所述纤维导向件的轴线具有预定距离。
所述分离凸出部形成在所述纤维导入孔的纤维接触面中,以限定出多个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具有不同纤维导入方向的通路。因此,不必根据纺纱室中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更换针托。从而,大大提高了切换纺纱捻向的可操作性。
所述分离凸出部被形成为这样,即所述多个通路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对称布置。因此,可以防止纺纱的质量例如它们的强度或均匀度随着所述纺纱室中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所述纤维导入孔由位于所述开口引入侧的所述导入通路和位于所述导入通路的下游侧且向着所述纤维导向件延伸的所述倾斜通路形成。因此,行进通过所述纤维导入孔的纤维束的行进速度可得到控制。从而,可保证纤维缠绕在所述纤维导向件上。此外,所述分离凸出部形成在位于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倾斜通路之间的边界上的所述弯曲部的下游侧。因此,偏向所述纤维导入孔的一侧行进的纤维束能相对于所述纤维导向件可靠地沿着任一方向供给通过相应的通路,而不会被分开。
所述分离凸出部的所述壁部和所述倾斜通路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因此,受所述纺纱室中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作用的纤维束可以平稳地行进。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制造的纺纱的质量例如它们的强度和均匀度。
所述通路的位于所述纤维导向件一侧的排出口的边缘距所述纤维导向件的轴线预定距离。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回旋气流施加给纤维束的加捻作用向所述前辊传播。

附图说明

图1是针托的透视图,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纤维的动作,所述针托构成了根据本发明的纺纱机的纺纱元件;图2是构成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纺纱机的所述纺纱元件的局部竖直剖切侧视图;图3是从前辊侧所视的所述针托的主视图,所述针托构成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纺纱机的所述纺纱元件;图4是从与所述前辊侧相反的一侧所视的所述针托的后视图,所述针托构成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纺纱机的所述纺纱元件;图5是构成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纺纱机的所述纺纱元件的所述针托的竖直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I-I所作的竖直剖视图;图7是所述纺纱机的总体透视图;图8是构成传统的纺纱机的纺纱元件的竖直剖视图;图9是构成所述传统的纺纱机的所述纺纱元件的局部竖直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I-I所作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图11也是沿着图9中的线I-I所作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所述实施例作出各种更改。
根据本发明的纺纱机的总体结构与参看图7描述的纺纱机的总体结构相同。因此,略去了对其的详细描述。而且,本发明仅在针托的结构、操作及作用效果方面与上述传统纺纱机不同。因此,下面参看图1-6将集中地对根据本发明的纺纱机的针托进行描述。
纤维导入孔101与上述针托10中的纤维导入孔10a相似,其也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针托100中。纤维导入孔101由导入通路102和倾斜通路103形成,其中,所述导入通路102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大致平行,所述倾斜通路103相对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倾斜布置,并且是向着与上述纺纱针10b相似的作为一个纤维导向件操作的纺纱针106倾斜布置的。弯曲部104形成在导入通路102与倾斜通路103之间的边界上。此外,大致竖直或向下倾斜的下壁面103b形成在底部103a的中间,所述底部103a构成了倾斜通路103的纤维接触面。
形成纤维导入孔101的导入通路102上的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方向)垂直的横截面被形成为这样的狭缝形状,即长轴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状。从弯曲部104延伸至下壁面103b的倾斜通路103的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也被形成为长轴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状。
尖角形的分离凸出部105从由弯曲部104延伸至下壁面103b的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凸出部105的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横截面被形成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分离凸出部105的相对侧壁105a和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具有相同的预定曲率半径。分离凸出部105限定出了多个(在这种情况下为两个)具有不同纤维导入方向的通路103S、103Z。
与安置在上述传统纺纱机的针托10中的纺纱针10b相似的纺纱针106位于分离凸出部105的正下方,并且从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凸出,而且,所述纺纱针106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所述纺纱针106作为一个纤维导向件操作,并且被连接得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大致平行,即与构成纤维导入孔101的导入通路102大致平行。纺纱针106被连接成这样,即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的边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缘由侧壁105a、底部103a和排出口103d限定边界)具有预定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纺纱针106通过装配在开设于下壁面103b中的孔部103c连接在针托100上。如果采用上述安置方式,纺纱针106可防止施加给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f的加捻作用向前辊5传播。从而,可防止从前辊5送出的纤维束F遭到加捻。
如上所述,纤维导入孔101借助于弯曲部104由导入通路102和向下倾斜通路103形成。因此,与纤维导入孔101为直线状并且未设有倾斜通路103的情况相比,可控制性地降低纤维束F通过纤维导入孔101的行进速度。从而,可保证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f能够缠绕在纺纱针106上。
下面,将描述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纺纱元件S的纺纱机的纺纱Y的生成,即纺纱元件S中安置有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造的针托100。
如果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空气在纺纱室S1中形成的是从前辊5侧看时为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回旋气流,则位于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附近的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f就会受到顺时针方向的加捻作用而向着图3和4中的箭头A4所示的一侧偏转。此外,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会借助于图1中所示的倾斜通路103的通路103S缠绕在纺纱针106上,所述纺纱针106连接在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上,并且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连接在图中位于分离凸出部105的正下方的下壁面103b所在的位置(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具有预定距离)上,而且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
如上所述,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缠绕在纺纱针106上,所述纺纱针106连接在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上,并且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连接在图中位于分离凸出部105的正下方的下壁面103b所在的位置(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具有预定距离)上,而且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然而,分离凸出部105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因此,组成行进通过纤维导入孔101的倾斜通路103的纤维束F的纤维f会沿着分离凸出部105的侧壁105a传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纤维f被沿着纺纱针106分离成两个方向。
如果从开设在喷嘴组11中的空气喷射孔11a喷出的空气在纺纱室S1中形成的是从前辊5侧看时为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回旋气流,则位于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附近的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f就会受到逆时针方向的加捻作用而向着图3和4中的箭头A5所示的一侧偏转。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f会借助于倾斜通路103的通路103Z缠绕在纺纱针106上,所述纺纱针106连接在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上,并且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连接在图中位于分离凸出部105的正下方的下壁面103b所在的位置(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具有预定距离)上,而且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
如上所述,组成纤维束F的纤维缠绕在纺纱针106上,所述纺纱针106连接在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上,并且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连接在图中位于分离凸出部105的正下方的下壁面103b所在的位置(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具有预定距离)上,而且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然而,分离凸出部105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因此,组成行进通过纤维导入孔101的倾斜通路103的纤维束F的纤维f会沿着分离凸出部105的侧壁105a向上传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纤维f被沿着纺纱针106分离成两个方向。
特别地,分离凸出部105优选设在纤维接触面(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弯曲部104的下游侧。原因如下。
如果分离凸出部105延伸超过了弯曲部104和位于其上游侧,从牵引装置D中送出的纤维束F在弯曲部104的上游侧行进时就会由于未受到足够大的加捻作用而不能如图1中所示的那样偏向纤维导入孔101的一侧。因此,纤维束F行进通过纤维导入孔101的中心时会被分离凸出部105分割成两股。当纤维束F以这种方式行进时,经过分割获得的两股纤维束F跨过纺纱针106而以分离的方式供给中空导轴17的末端。这样,纤维就会裹缠在纺纱针106上。
相比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凸出部105设在弯曲部104的下游侧。因此,如图1所述,偏向纤维导入孔101的一侧行进的纤维束F能够被引导至通路103S、103Z之一中。从而,可保证纤维束F相对于纺纱针106能够沿着一个方向供给。
如上所述,尖角形的分离凸出部105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并且从弯曲部104延伸至下壁表面103b。纺纱针106连接在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上,并且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连接在图中位于分离凸出部105正下方的下壁面103b所在的位置(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具有预定距离)上,而且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从而,倾斜通路103形成了两条具有不同纤维导入方向的通路103S和103Z。这样,就不必根据纺纱室S1中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更换针托100。从而,大大地改善了切换纺纱Y捻向的可操作性。
此外,当分离凸出部105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并且与弯曲部104的角度等相等时,所形成的通路103S和103Z就会相对于纺纱针106的轴线呈左右对称布置。因此,即使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由于分叉而使纤维供给了两个通路103S和103Z,纺纱Y的质量例如其强度或均匀度也不会变化,而只会导致捻向的反转。
另外,如上所述,分离凸出部105的侧壁105a和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具有相同的预定曲率半径。因此,受纺纱室S1中产生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回旋气流的回旋作用的纤维束F能够平稳地行进。从而,可提高所制造的纺纱Y的质量例如其强度或均匀度。通路103S、103Z可绕着纺纱针106以螺旋方式稍微扭转。
而且,纺纱针106连接在下壁面103b的上端的中央部上,并且形成在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间,即连接在图中位于分离凸出部105正下方的下壁面103b所在的位置(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具有预定距离)上,而且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纺纱针106被形成得距倾斜通路103的排出口103d的边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缘以侧壁105a、底部103a和排出口103d为界限)具有预定距离。因此,回旋气流施加给纤维束F的加捻作用向前辊5的传播不仅会受到纺纱针106的阻止,而且还会受到上述台阶部阻止。从而,可确保施加给纤维束F的加捻作用向前辊5方向的传播能够得到阻止。
上述实施例说明的是这样的实例,即其中纤维导入孔101由导入通路102和倾斜通路103形成,所述导入通路102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大致平行,所述倾斜通路103从共同组成前辊5的上辊5a与下辊5b之间的咬入点X处的切线倾斜。然而,整个纤维导入孔101也可由导入通路102形成而没有倾斜通路103。
此外,上述实施例说明的是这样的实例,即其中共同形成了纤维导入孔101的导入通路102和倾斜通路103中的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横截面被成形为长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状。然而,所述横截面也可为大致圆形。作为一种替代性结构,也可仅有导入通路102被形成为长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状,以便从前辊5送出的纤维束F能够很容易地导入纤维导入孔101中。
而且,上述实施例说明的是这样的实例,即其中分离凸出部105的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横截面被形成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然而,本发明中的所述横截面并不局限于为大致等腰三角形,而是还可以使用多种横截面形状例如半圆形、正方形或角形。
另外,上述实施例说明的是这样的实例,即其中分离凸出部105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并且从弯曲部104延伸至下壁面103b。然而,如果不论制造出的纺纱Y的捻向(S或Z捻向)如何均不需要具有严格均质的质量,分离凸出部105就不必从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和从弯曲部104延伸至下壁面103b。在这种情况下,分离凸出部105可从偏离底部103a的中央部的位置上凸出。然而,通过使分离凸出部105从形成纤维导入孔101的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可以防止纺纱Y的质量例如其强度或均匀度随着纺纱室S1中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离凸出部105优选从形成纤维导入孔101的倾斜通路103的底部103a的中央部凸出。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纺纱机 2020-05-12 480
纺纱机 2020-05-12 955
纺纱机 2020-05-12 326
长纺纱机 2020-05-13 732
纺纱机 2020-05-13 859
纺纱机 2020-05-13 478
纺纱机 2020-05-11 475
纺纱机 2020-05-12 785
纺纱机 2020-05-12 168
纺纱机 2020-05-11 90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