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鞋类 / 鞋类 / / 鞋底 / 大底 / 鞋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

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

阅读:47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特定的片状层叠体形成的新型 鞋 底、鞋内底、鞋 大底 以及具有该 鞋底 的鞋,通过由将多张布状体层叠、进行加 热压 缩而一体化得到的片状层叠体形成的鞋底来解决该技术课题,其中该布状体使用将热可塑性 树脂 延伸而得到的线条体形成。,下面是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底,由将多张布状体层叠、进行加热压缩而一体化得到的片状层叠体形成,其中,所述布状体通过将线条体用于经线和纬线而织成,所述线条体将热可塑性树脂延伸而得到,
所述热可塑性树脂是烯聚合物
所述线条体包含熔点等于或低于加热温度的低熔点树脂成分和熔点高于加热温度的高熔点树脂成分,
所述低熔点树脂成分和所述高熔点树脂成分为同种树脂成分,
所述一体化得到的片状层叠体通过在多个所述布状体之间夹着粘接用膜并将该粘接用膜的一部分或全部熔融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中,将一种以上从聚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以及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中选择的聚烯烃用作所述烯烃类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上贴合有无纺织布或绉纸,或者进行了粗面加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上贴合有无纺织布或绉纸,或者进行了粗面加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形成有肋条。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的层叠张数在局部是不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的层叠张数在局部是不同的。
8.根据权利要求1~4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的所述线条体的编入根数在所述布状体内局部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的所述线条体的编入根数在所述布状体内局部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的所述线条体的编入根数在所述布状体内局部不同。
11.一种鞋内底,由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构成。
12.一种鞋大底,由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大底,其中,所述层叠体上突出设置有钉状物。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鞋大底,其中,所述钉状物以向所述层叠体的底面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形成于该钉状物的与突出侧相反面侧的凹部中填充有填充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大底,一体地具有由所述层叠体形成的鞋跟稳定器。
16.一种鞋,具有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

说明书全文

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鞋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具体而言,涉及由加热压缩而一体化的片状层叠体形成的新型鞋底、鞋内底(靴の中底)、鞋大底(靴の本底)以及鞋。

背景技术

[0002] 鞋底的前足部(脚尖部)具有柔软性以便在脚趾弯曲时能够容易弯曲,并且,从中足部(脚心部)到后足部(脚后跟部)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以便能够支撑脚掌。
[0003] 例如,现有的鞋内底,一般其前足部使用较为柔软的原材料,中足部和后足部使用较为坚硬的原材料,加工成脚掌形状。
[0004] 专利文献1记载了使用纸浆板作为运动鞋内底。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03号公报
[0008] 发明概述
[0009]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 本发明人着眼于鞋底对穿着该鞋的使用者的身体能的发挥,特别是敏捷性的发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特定的片状层叠体用作鞋底,可以获得现有的内底所无法获得的各种特别的效果,尤其适合作为足球、橄榄球、棒球、田径等田赛运动和跑步、健走等运动中使用的鞋底,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0011] 即,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由特定的片状层叠体形成的新型鞋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具有该鞋底的鞋。
[0012] 本发明的另一课题通过以下记载来明确。
[0013]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4] 上述课题通过以下各发明来解决。
[0015] 1、一种鞋底,由将多张布状体层叠、进行加热压缩而一体化得到的片状层叠体形成,其中,所述布状体使用将热可塑性树脂延伸得到的线条体而形成。
[0016] 2、根据上述1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线条体包含熔点等于或低于加热温度的低熔点树脂成分、和熔点高于加热温度的高熔点树脂成分。
[0017]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低熔点树脂成分和所述高熔点树脂成分为同种树脂成分。
[0018]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一体化得到的片状层叠体通过在多个所述布状体之间夹着粘接用膜,将该粘接用膜的一部分或全部熔融而形成。
[0019]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上贴合有无纺织布或绉纸,或者进行了粗面加工。
[0020]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形成有肋条。
[0021]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的层叠张数在部分是不同的。
[0022]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布状体通过将所述线条体用于经线和纬线而织成,
[0023] 所述线条体的编入根数在所述布状体内局部不同。
[0024] 9、一种鞋内底,由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构成。
[0025] 10、一种鞋大底,由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构成。
[0026] 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鞋大底,其中,所述层叠体上突出设置有钉状物。
[0027] 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鞋大底,其中,所述钉状物以向所述层叠体的底面侧突出的形式形成,在形成于该钉状物的与突出侧相反面侧的凹部中填充有填充材料。
[0028] 13、根据上述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大底,一体地具有由所述层叠体形成的鞋跟稳定器(カウンター)。
[0029] 14、一种鞋,具有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
[0030] 发明效果
[0031] 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由特定的片状层叠体形成的新型鞋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具有该鞋底的鞋。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33] 图2(a)是表示前足部弯曲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是表示从中足部到后足部弯曲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4] 图3是对脚的卷扬(windlass)机理(機構)进行说明的图;
[0035]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例的俯视图;
[0036] 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剖面图;
[0037]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0038]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0039]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0040]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4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4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43]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xii)-(xii)线的剖面图;
[0044]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45]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46] 图15(a)~(e)是对线条体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0047]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鞋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0048] 图17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的图表。
[0049] 实施发明的方式
[0050]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鞋底是指与穿鞋者的脚掌相比更靠地面侧配置的鞋的构成部件,包括鞋内底和鞋大底。因此,以下的鞋底1的说明如果没有特别提示,则与内底1A和大底1B通用。
[0052] (鞋底的第一实施方式)
[005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中的大圆将小圆的部分放大表示。
[0054] 第一实施方式例举了由片状层叠体2形成的鞋底1(内底1A、大底1B)。图中,11为前足部(脚尖部),12为中足部(脚心部),13为后足部(脚后跟部)。
[0055] 层叠体2通过以下工序一体形成:使用将热可塑性树脂延伸得到的线条体3而形成布状体4(布状体形成工序),然后将多张所获得的布状体4层叠(层叠工序),之后进行加热压缩(加热压缩工序),再进行冷却压缩(冷却压缩工序)。
[0056] 在此,作为所述线条体3,只要能够形成布状体4则没有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布带、纱线、分纱、单丝、复丝等。
[0057] 另外,作为构成线条体3的热可塑性树脂,使用延伸效果大的树脂,一般使用结晶性树脂,具体而言,可以使用高密度聚乙烯、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等烯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等。
[0058] 其中,从加工性和经济性、进而比重小的观点考虑,优选高密度聚乙烯、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类聚合物。
[0059] 所述布状体4是使用线条体3形成的片状体。如图1所示,布状体4一般形成有由经线3A和纬线3B织成的织布。
[0060] 将这样形成的层叠体2按照要求的尺寸和要求的形状裁剪。裁剪后,根据需要,按照脚掌的表面形状等使其弯曲来成形鞋底1。
[0061] 经过本发明人确认发现,对于使用这种片状层叠体2所得到的本发明的鞋底1来说,其弯曲性与现有的鞋底同样良好,但是从在迈步时脚趾背曲使得如图2(a)所示成为使前足部11弯曲的状态(实线表示的状态),到恢复到原来的平整状态(单点划线所示的状态)时的恢复较快(恢复弹性高),由此辅助迈步动作中的脚的卷扬(windlass,ウィンドラス)机理,能够产生更强的推动力。
[0062] 如图3所示,卷扬机理是指,在进行迈步动作以使脚趾背曲时,随着脚趾背曲,从脚趾到脚后跟形成的脚底筋膜(脚底膜)会从脚后跟向脚尖侧在图中A方向上卷起,结果使得从脚趾的根部到脚后跟形成的足弓从图中的单点划线的状态(平常时)如粗实线所示向B方向大幅弯曲并上仰而动作。要恢复原状的力在上仰的足弓上运作,由此脚趾伸展并在复原时会强力地蹬踏地面,形成用于使脚前进的推动力。与裸足时相比,在穿着使脚背固定的鞋时该卷扬机理被认为会减退。
[0063] 现有的鞋底以前足部体现适度的弯曲性的形式形成,以便在迈步时脚趾背曲之际灵活地随之弯曲。因此,在恢复到原来的平整状态时,恢复缓慢(恢复弹性低)。结果导致现有的鞋底无法辅助脚的卷扬机理,在从脚趾背曲的状态复原时不能使蹬踏力充分施展。但是,本发明的鞋底1在使脚趾背曲并迈步时,可以和现有的鞋底一样灵活地随之弯曲,而且从弯曲状态复原的弹性高。因此,通过卷扬机理上仰的足弓要复原并且背曲脚趾要伸展成原来的状态的力,将由鞋底1的高恢复弹性来辅助。由此,脚趾可以迅速且强力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其结果,可以获得发挥较强蹬踏力、产生强大推动力的特别效果。
[0064] 另外,本发明人还发现了,如图2(b)所示,使用这种片状层叠体2所得到的鞋底1,其从着地时和整个脚掌踏地时产生的由从中足部12到后足部13向地面侧翘曲的状态(实线所示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平整状态(单点划线所示的状态)的力也较强(复原力高)。
[0065] 现有的鞋底由于柔软,在着地时等从翘曲的状态复原到原来的平整状态的力较弱(复原力低)。但是,该鞋底1由于恢复弹性高,因此具有从现有的鞋底上无法看到的新效果,即从在着地时等发生的翘曲复原的复原力也高。鞋底1由于从着地时和整个脚掌踏地时的翘曲复原的复原力高,因此可以获得在从着地转移到下一动作时能够进行敏捷的动作这一特别效果。因此,通过本发明的鞋底1,尤其能够提高运动竞技中重要的发力速度、敏捷性。
[0066] 另外,在运动时,鞋底不但会产生脚长度方向的运动,还会产生脚宽方向的运动(扭曲),而本发明的鞋底1对于这种脚宽方向的扭曲也同样能够发挥高恢复弹力和复原力,因此,不仅对于脚的前进方向,而且对于横向的运动也能够发挥较强的推动力和较高的敏捷性。
[0067] 此外,层叠体2仅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因此比重低且分量轻,机械强度也高。因此,该鞋底1在与具有通常要求的鞋底刚性的现有的普通鞋底比较时,在同等刚性下,能够更薄地形成,分量轻且弯曲性也良好。所以,通过本发明的鞋底1,由于其较薄,因此也可以获得与穿鞋者的脚的一体感高、得到脚掌能够感知到地面的感触等的感觉(脚掌感觉)、穿着舒适度良好这一特别效果。
[0068] 特别是在足球等以脚的运动为主体的比赛中,要求脚掌通过鞋能够以某种程度感知地面和球等的感触的脚掌感觉。这种脚掌感觉通过现有的鞋底很难获得。但是,通过本发明的鞋底1,由于其很好地适应了脚掌形状且一体感也良好,因此也能够获得脚掌感觉也优秀这一特别效果。
[0069] 而且,本发明的鞋底1,由于层叠体2使用了将热可塑性树脂延伸得到的线条体,因此也具有不易发生破裂、折断等,反复的弯曲性优秀等高耐久性。
[0070] 另外,如以下例举的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实施方式所示,鞋底1也能够容易地实施用于局部提高刚性的加工。
[0071] 将该鞋底1用作内底1A时,为了使与其他鞋部件的粘接性良好,可以在其单面或双面上贴合无纺织布或绉纸(クレープ紙)。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研磨等进行粗面加工来代替无纺织布和绉纸。
[0072] (鞋底的第二实施方式)
[0073]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剖面图。符号与图1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074] 第二实施方式例举了具有肋条14的鞋底1(内底1A、大底1B)。该肋条14配置为在中足部12沿着鞋底1的长度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该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外,还可以获得能够通过肋条14来局部提高鞋底1的刚性的效果。
[0075] 肋条14通过对层叠体2进行例如挤压成型而形成。如图5所示,肋条14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鞋底1的一个面上呈大致三形突出,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呈半球状、梯形、矩形等突出。肋条14的平面形状不限于横跨长度方向以相同宽度形成,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从后足部13侧向前足部11侧向左右拓宽。另外,肋条14不限于形成为以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图中略微弯曲。此外,关于肋条的高度,也可以根据需要逐渐改变高度而形成。
[0076] 肋条14可以在鞋底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任一表面上突出,特别是在将该鞋底1用作内底1A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当肋条14突出的面形成为下表面(与放置脚掌的面相对的面)时,不会给穿着者的脚掌带来不协调感。
[0077] 肋条14的根数可以为多根。图6所示的鞋底1表示在中足部12并列设置了3根肋条14的方式。另外,多根肋条14不限于并列设置的方式,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在俯视图中例如交叉为X字形等。
[0078] 设置多根肋条14时,通过以要求的根数、要求的形状、要求的突出高度形成,可以赋予鞋底1的中足部12要求的刚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与使用者的喜好相称的特性的鞋底1。
[0079] 图6所示的鞋底1在前足部11上也形成了肋条15。与肋条14相同,该肋条15也通过挤压成型沿着前足部11的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列设置多根。该肋条15限制在迈步时脚趾背曲以使前足部11弯曲时的弯曲部位,顺畅地引导鞋底1的弯曲动作。而且,由于肋条15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也可以提高前足部11的宽度方向的刚性。所以,能够抑制前足部11的宽度方向的扭曲,也具有使步行时和跑步时的脚的运动更加稳定的效果。
[0080] 该肋条15与肋条14相同,也不特别限制根数和形状,除了图示的以外,可以根据鞋底1的大小和所需的刚性等形成为各种根数、形状。另外,多根肋条15不限于平行地形成。而且,肋条15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大底1B的宽度方向倾斜。
[008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足部12形成的肋条14也可以延长到后足部13。
[0082] (鞋底的第三实施方式)
[0083] 图7、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符号与图1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084] 第三实施方式例举了通过使构成层叠体2的布状体4的层叠张数局部不同,来局部提高刚性的鞋底1(内底1A、大底1B)。通过该第三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外,还可以获得能够局部提高鞋底1的刚性的效果。
[0085] 图7表示鞋底1,该鞋底1只在一体形成有前足部11、中足部12以及后足部13的大层叠体21的与中足部12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比大层叠体21小的小层叠体22。大层叠体21和小层叠体22均为通过层叠多张布状体4并加热压缩而形成的层叠体2。因此,鞋底1中的布状体4的层叠张数,在层叠有大层叠体21和小层叠体22的中足部12局部变多,故可以局部提高中足部12的刚性。
[0086] 大层叠体21和小层叠体22,可以通过将二者分别作为层叠体2形成之后重叠,再度进行加热压缩来一体化,也可以通过将二者分别作为层叠体2形成之后利用粘合剂等进行粘接来一体化。
[0087] 另一方面,图8表示使用了使多个布状体4局部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体2的鞋底1。在此,在2张大布状体41、41中的与中足部12对应的部位之间,夹着1张比大布状体41小的小布状体42。但是,小布状体42也可以配置在层叠体2的表面。
[0088] 大布状体4一体形成有前足部11、中足部12以及后足部13,而小布状体42只形成在鞋底1中的与中足部12对应的部位。而且,将这些大布状体41和小布状体42层叠后,进行加热压缩而一体化,由此形成层叠体2。由此,鞋底1中的布状体4的层叠张数在中足部12上局部变多,故可以局部提高中足部12的刚性。
[0089] 需要说明的是,图7、图8中,小层叠体22和小布状体42是按照中足部12的形状而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矩形等任意形状。
[0090] 另外,在中足部12以外,也可以根据要求在任意的部位上通过上述相同的方法来局部提高刚性。
[0091] (鞋底的第四实施方式)
[0092]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中的大圆将小圆的部分放大表示。符号与图1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093] 第四实施方式例举了通过使用使布状体4的线条体3的编入根数在布状体4内局部不同的层叠体2来局部提高刚性的鞋底1(内底1A、大底1B)。通过该第四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外,还可以获得能够局部提高鞋底1的刚性的效果。
[0094] 该鞋底1是使中足部12的布状体4的由经线3A、纬线3B组成的线条体3的经线3B的编入根数多于前足部11的布状体4的线条体3的编入根数的鞋底。由于线条体3的编入根数越多,布状体4的强度越高,从而刚性得到提高,因此通过该鞋底1,可以局部提高中足部12的刚性。
[0095] 使线条体3的编入根数如上变化的布状体4可以是构成层叠体2的多张布状体4的全部,也可以仅仅是多张布状体4中的一部分布状体4。
[0096] 具体的编入根数可以根据线条体3的粗细和所需的刚性适当调整。
[0097] 另外,线条体3的编入根数的调整不限于中足部12,可以根据要求对任意部位进行。
[0098] 需要说明的是,在局部提高鞋底1的刚性时,可以适当组合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各构成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构成。
[0099] (鞋底的第五实施方式)
[0100]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符号与图1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101] 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鞋底1表示未限定内底1A还是大底1B而使用的示例,而第五实施方式的鞋底1表示用作大底1B时的一例。
[0102] 大底1B具有将包含层叠体2的多层进行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大底1B由层叠体2的层、中底5的层和外底6的层这3层组成,最上层使用层叠体2。该层叠体2也可以使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任意的层叠体2。
[0103] 中底5例如由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PU)等发泡合成树脂形成。外底6例如由橡胶等具有耐磨耗性、防滑性的原材料形成。
[0104] 这些层叠体2、中底5、外底6通过粘合剂被粘接一体化,形成大底1B。另外,也可以通过加热使其熔合一体化来形成大底1B。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层叠体2上依次将中底5的层和外底6的层注射成型来一体化。
[0105] 该大底1B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通过中底5发挥的良好缓冲性,还可以获得能够适合用作跑鞋、健走鞋等的大底的效果。
[0106] 在此例举了3层的层叠结构,但层叠数没有特别限制。另外,该大底1B并不限于将层叠体2层叠在最上层,也可以层叠在中间层。而且,也可以在构成层叠结构的多层中的2层以上使用层叠体2。
[0107] (鞋底的第六实施方式)
[0108]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底面图。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xii)-(xii)线的剖面图。符号与图1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109] 第六实施方式的鞋底1也表示用作大底1B时的一例。
[0110]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大底1B在层叠体2的底面(与地面接触的面)突出设置有适当数量的钉状物16。通过该大底1B,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能够优选用作例如足球鞋和橄榄球鞋等的田赛运动用的运动鞋的大底的效果。
[0111] 如图12所示,钉状物16通过局部地将层叠体2以向底面侧为凸、在其相反面侧为凹的形式通过例如挤压成型来一体地突出形成。钉状物16为任意形状,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
[0112] 在该钉状物16的与突出侧相反面的一侧的凹部中,优选填充填充材料161。由此,即使由于长期使用引起的磨耗等而导致钉状物16的顶端破了洞,也能够通过填充材料161来维持钉状物16的功能。作为填充材料161,优选具有适度的弹性、能够发挥缓冲材料的功能的材质,例如可以列举橡胶。通过橡胶,也可以获得减缓接地时的冲击力的效果。
[0113] 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钉状物16也可以通过在形成大底1B的层叠体2的底面侧将聚酰胺、聚氨酯等合成树脂注射成型作为后加工来形成。此时,为了使注射成型的合成树脂与层叠体2良好地一体化,优选在层叠体2的至少底面侧事先将与被注射成型的合成树脂和层叠体2这二者的粘接性良好的合成树脂以膜或涂布等形式进行层叠。
[0114]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通过在大底1B的底面固定螺丝来安装钉状物16。这种情况下,事先在大底1B上设置内螺纹孔和螺母,使其与从钉状物16突出的螺纹杆螺合,由此可以将钉状物16可装卸地安装在大底1B上。
[0115]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方式所示的大底1B中,可以适当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各构成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构成。
[0116] (鞋底的第七实施方式)
[0117]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底面图。符号与图1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118] 第七实施方式的鞋底1也表示用作大底1B时的一例。
[0119]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大底1B在层叠体2的底面(与地面接触的面)突出设置有适当数量和形状的防滑件17。通过该大底1B,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能够优选用作例如跑鞋和健走鞋等的大底的效果。
[0120] 防滑件17可以通过在层叠体2的底面侧将例如聚氨酯等柔软的合成树脂注射成型来形成。此时,与钉状物16的情况相同,优选在层叠体2的至少底面侧事先将与被注射成型的合成树脂和层叠体2这二者的粘接性良好的合成树脂以膜或涂布等形式进行层叠。另外,除此以外,也可以将通过其他方式形成的防滑件17利用粘合剂与层叠体2的底面侧粘接。
[01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所示的大底1B中,可以适当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各构成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构成。
[0122] (鞋底的第八实施方式)
[0123]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鞋底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符号与图1、图11、图12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构成的部位,因此省略了详细说明。
[0124] 第八实施方式的鞋底1也表示用作大底时的一例。
[0125]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大底1B是在后足部一体形成由层叠体2组成的鞋跟稳定器18。鞋跟稳定器18主要是成为用于防止鞋后跟部走形并保护脚后跟的芯材料的部位。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鞋跟稳定器18是通过对形成大底1B的层叠体2例如进行挤压成型而在大底1B的后足部一体形成。
[0126] 通过该大底1B,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可以通过鞋跟稳定器18提高保持脚后跟的效果,获得在伴有体育比赛那样的剧烈运动时能够提高脚的稳定性的效果。
[0127] 即,鞋中的脚后跟在迈步和着地时常常会在鞋中运动。例如在着地时可以看到,脚后跟会稍稍倒向内侧并变形,发生被称作内旋的现象。普通的鞋鞋跟稳定器为了专保持鞋后跟部的形状会通过较为坚硬的合成树脂来形成,因此这种结构难以跟随鞋中脚后跟的运动。所以,跟随脚后跟的运动并进行保持的功能不足,从提高鞋中的脚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这是一大问题。
[0128] 但是,具有这样通过层叠体2形成的鞋跟稳定器18的大底1B,其鞋跟稳定器18能够随着脚后跟的运动容易地弯曲变形。而且,由层叠体2构成的鞋跟稳定器18如上所述具有较高的恢复弹性,因此在随着脚后跟的运动变形之后,可以迅速地复原为原来的形状。此时,脚后跟在鞋中要回到原来的位置的运动,会通过鞋跟稳定器18的高恢复弹性来辅助。因此,可以提高保持脚后跟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鞋中的脚的稳定性。
[0129] 另外,由于在着地时因内旋而变形的脚后跟能够通过鞋跟稳定器18的恢复弹性的辅助迅速复原,因此在着地后可以迅速地转移到之后的迈步动作,能够进行更加敏捷的动作。
[0130] 此外,由于鞋跟稳定器18能够随着脚后跟的运动容易地变形,因此可以抑制因脚后跟的运动导致鞋跟稳定器18的部位以外的鞋帮部分发生变形。故能够提高鞋帮的合适感,可以抑制沙子等从因鞋帮变形而产生的空隙侵入到鞋内。当然,通过层叠体2自身所具有的刚性,也可以维持鞋跟稳定器本来的鞋后跟的形状保持性。
[0131] 需要说明的是,具有鞋跟稳定器18的大底1B并不限于具有钉状物16的大底。
[0132] (层叠体的构成)
[0133] 下面针对层叠体2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
[0134] 层叠体2通过将多张布状体4进行层叠,将其加热压缩来一体化形成,其中,所述布状体4使用将热可塑性树脂延伸得到的线条体3来形成。
[0135] 如前所述,线条体3可以使用布带、纱线等,线条体3根据需要进行捻线,但优选采用布带、纱线等扁平的线条体,特别优选使用带状线条体即扁平纱线。
[0136] 在获得通过层叠多张布状体4并进行加热压缩而一体化的片状层叠体2时,优选将线条体3的一部分熔融。
[0137] 线条体3优选包含低熔点树脂成分和高熔点树脂成分。在后述的加热时,通过以低熔点树脂成分熔融、高熔点树脂成分不熔融程度的温度进行加热,使得其中的低熔点树脂成分成为粘接成分,高熔点树脂成分成为强化纤维
[0138] 低熔点树脂成分和高熔点树脂成分可以是构成线条体3的树脂中本来含有的低熔点树脂成分和高熔点树脂成分,也可以是有意识地在线条体3中形成低熔点树脂成分的部位和高熔点树脂成分的部位。在前者的情况下,如图15(a)所示,线条体3可以采用仅有基层31的单层。在后者的情况下,如图15(b)(c)所示,线条体3可以采用在基层31的单面或双面上层叠由熔点低于基层31的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表面层32而成的层叠结构。另外,在后者的情况下,如图15(d)所示,也可以是由熔点低于基层31的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表面层32覆盖基层31的芯鞘结构,如图15(e)所示,也可以是使熔点低于基层31的热可塑性树脂33分散而成的海岛结构。
[0139] 另外,当构成层叠体2的线条体3包含高熔点树脂成分的基层31和低熔点树脂成分的表面层32或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时,表面层32和热可塑性树脂33使用熔点低于基层31的热可塑性树脂。构成基层31的树脂成分、表面层32和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的树脂成分优选为同种树脂成分。这是因为在后述的加热压缩时,通过由线条体3构成的布状体4彼此的粘接可以更加牢固地进行。同种树脂成分是指聚烯烃、聚酰胺、聚酯等由同种成分构成的树脂。
[0140] 线条体3中可以根据目的添加各种添加剂。具体可以列举有:有机磷类、硫醚类等抗化剂;受阻胺类等光稳定剂;二苯甲类、苯并三唑类、安息香酸盐类等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双酰胺类、蜡类、有机金属盐类等分散剂;酰胺类、有机金属盐类等润滑剂;含溴类有机类、磷酸类、氰尿酸三聚氰胺类、三氧化锑等阻燃剂;低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等延伸助剂;有机颜料;无机颜料;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离子类等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等。
[0141] 当使用层叠结构作为线条体3时,作为使成为其成形材料的层叠膜成形的手段,可以从以下公知手段中适当选择使用:预先形成成为基层31的膜和成为表面层32的膜并使用干式叠层法或热叠层法进行多层化的手段、在成为基层31的膜的表面上涂布成为表面层32的热可塑性树脂的方法、在预先形成的成为基层31的膜上将表面层32挤出层叠的方法、或者通过多层共挤出法作为层叠膜而挤出成型的方法等。从成形的难易度和成本方面、以及产品的各层间的粘接性方面考虑,优选通过多层共挤出法在一个阶段获得基层31和表面层32的层叠结构的方法。
[0142] 另外,作为延伸作为线条体3的手段,例如可以采用单轴延伸。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成为基层31的膜在单轴方向延伸后,层叠成为表面层32的热可塑性树脂,将其裁切成带状,或者,也可以在裁切基层31和表面层32层叠而成的层叠膜之前或之后,通过在单轴方向上延伸而获得。
[0143] 延伸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热辊、热板、热炉、温、热油、蒸汽、红外线照射等公知加热方法,通过一段或多段延伸来进行。
[0144] 线条体3的粗细可以根据目的任意选定,一般优选为50~10000分特(dt)的范围。
[0145] 布状体4是使用线条体3形成的片状体,如图1、图9所示,通常可以使用由经线3A和纬线3B织成的织布,除此以外,布状体4也可以采用在一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线条体,在其上面以在任意角度方向交叉的形式并列设置多个线条体,使用热熔剂等粘合剂,或者通过热熔合来将其交点接合的交叉结合布(ソフ)。此外,布状体4也可以作为在一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线条体3,在其上面以在任意角度方向交叉的形式并列设置多个线条体3,通过拼接线连结的多轴纤维基体。布状体4也可以是编织品。
[0146] 在层叠多张布状体4,进行加热压缩,获得一体化的片状层叠体2时,可以通过在多张布状体4之间夹着粘接用膜,将该粘接用膜的一部分或全部熔融来制造,优选可以通过将该粘接用膜的一部分熔融来制造。
[0147] 作为粘接用膜,优选使用树脂膜。树脂膜优选包含与构成线条体3的树脂同种的树脂成分。粘接用膜可以含有低熔点树脂成分作为熔融的树脂、以及高熔点树脂成分作为不熔融的树脂。例如,可以优选使用使高熔点树脂的微粒在低熔点树脂中分散的粘接用膜等。
[0148] 另外,在层叠多张布状体4,进行加热压缩,由此获得一体化的片状层叠体2时,优选将线条体3的一部分熔融并在多张布状体4之间夹着粘接用膜,将该粘接用膜的一部分或全部熔融,更优选将该粘接用膜的一部分熔融。
[0149] 层叠体2通过将多张这样的布状体4进行层叠,将其加热压缩来一体化形成。其具体制法没有特别限制,下面针对一例进行说明。
[0150] 层叠体2是通过布状体形成工序使用线条体3形成布状体4,然后通过层叠工序将多张获得的布状体4层叠。之后,通过加热压缩工序将其加热压缩后,通过冷却压缩工序进行冷却压缩,由此可以形成成为要求的鞋底材料的层叠体2。
[0151] 布状体形成工序中,使用线条体3形成布状体4。将布状体4作为织布时,纺织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织成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綾織)、斜纹织物(斜紋織)、棱绞织物、双面织物等。
[0152] 在层叠工序中,将多张这样获得的布状体4层叠。从赋予层叠体2某种程度的机械强度的观点考虑,层叠张数设为2张以上。层叠张数的上限任意设置,以使作为最终产品的鞋底1(内底、大底)达到要求的厚度和刚性。
[0153] 需要说明的是,层叠的布状体4并不限于每张都相同,也可以将线条体3的种类、宽度、厚度和延伸倍率、编入根数、纺织方法等不同的布状体4彼此层叠。另外,如图8所示,当夹着小布状体42时,在该层叠工序中可以层叠大布状体41和小布状体42。
[0154] 在加热压缩工序中,对多张层叠的布状体4的层叠物进行加热和压缩。该加热压缩工序可以在加热布状体4之后,对加热的布状体4进行压缩,也可以同时进行加热和压缩。
[0155] 关于加热条件,只要是能够获得一体化的片状层叠体2的条件就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以线条体3的一部分熔融的形式进行。当使用图15(b)~(e)所示的线条体3时,在使线条体3的基层31不熔融、使像表面层32和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那样的熔点低于基层31的部分熔融的程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由此可以以使得线条体3的一部分熔融的方式进行加热压缩,以上因为容易进行故优选。通过在上述温度范围内进行压缩,基层31不会熔融,而由于表面层32和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的熔点低于基层31,因此该表面层32和热可塑性树脂33会熔融,从而将相邻的布状体4、4之间牢固地粘接。
[0156] 如此,在由使用了包含基层31和熔点低于该基层31的表面层32或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的线条体3所得到的布状体4构成的层叠体2中,线条体3中的高熔点树脂成分即基层31成为强化纤维、低熔点树脂成分即表面层32和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成为粘接成分,因此具有较高的弯曲弹性率,耐冲击性优异,并能够形成相邻的布状体4、4之间牢固粘接而成的层叠体2。
[0157] 另外,当将上述粘接用膜夹在布状体4之间时,将加热条件设为熔融粘接用膜的一部分而进行。由此,可以将相邻的布状体4、4之间牢固地粘接。此时,在熔融粘接用膜的一部分时,将加热条件设定为使得进一步熔融线条体3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更加牢固地粘接相邻的布状体4、4之间。
[0158] 压缩时的压力和压缩时间因构成布状体4的线条体3所使用的树脂和布状体4的厚度等而异,例举一例的话,压力可以设为0.5MPa~30MPa,压缩时间可以设为几秒~20分钟。
[0159] 冷却压缩工序中,在冷却条件下对利用加热压缩工序加热压缩的层叠物进行压缩。在此,冷却是在低于加热压缩工序中的温度条件的温度下进行,例如可以设为10~60℃。通过冷却压缩工序,因加热而熔融的表面层32和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33固化,可以获得各布状体4牢固地固化而成的层叠体2。
[0160] 压缩时的压力和压缩时间因构成布状体4的线条体3所使用的树脂和布状体4的厚度等而异,例举一例的话,压力可以设为0.5MPa~30MPa,压缩时间可以设为几秒~20分钟。
[0161] 在加热压缩工序和冷却压缩工序中使用的压缩手段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液压压力机、辊压机、双带压力机等适当的公知装置。
[0162] 最终获得的层叠体2通过该冷却压缩工序而形成为要求的厚度。
[0163] 将这样形成的层叠体2根据鞋底1(内底1A、大底1B)的使用目的,按照要求的尺寸和要求的形状进行裁剪。裁剪后,根据需要进行造型,使其按照脚掌的表面形状等弯曲。
[0164] (鞋的实施方式)
[0165] 本发明的鞋在内底1A和大底1B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上具有使用上述层叠体2的鞋底1。图16表示具有使用层叠体2的内底1A和使用层叠体2的大底1B的鞋100。该鞋100通过在大底1B上粘接鞋帮7和内底1A、并进一步安装鞋垫8而形成。该鞋100由于具有使用层叠体2的鞋底1,因此可以获得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鞋底1所发挥的效果。
[0166] 在内底1A和鞋垫8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安装未图示的缓冲材料。另外,在图16中,作为使用了层叠体2的大底1B,使用了图11、图12的第六实施方式所示的大底1B,但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0167]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
[0168] (实施例1)
[0169] 将聚丙烯(MFR=0.4g/10分;重均分子量Mw=630,000;熔解峰值温度164℃)用作高熔点树脂成分,将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MFR=7.0g/10分;重均分子量Mw=220,000;熔解峰值温度125℃)用作低熔点树脂成分,通过膨胀成形法,获得将低熔点树脂成分作为两个外层、将高熔点树脂成分作为中间层的3层膜(层厚度比1/8/1)。
[0170] 高熔点树脂成分(聚丙烯)和低熔点树脂成分(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均为聚烯烃,是同种树脂成分。
[0171] 将获得的膜用剃刀(razor)裁切。接着,在温度110~120℃的热板上延伸到7倍后,在温度145℃的热风循环式烘箱内进行10%的松弛热处理,获得线宽4.5mm、细度1700dt的扁平纱线。
[0172] 将获得的扁平纱线用苏尔寿织机(スルーザー織機)织成经线15根/25.4mm、纬线15根/25.4mm的斜纹织物(綾織),由此获得布状体。
[0173] 另一方面,将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MFR=7.0g/10分;重均分子量Mw=220,000;熔解峰值温度125℃)用作低熔点树脂成分,将聚丙烯(MFR=1.9g/10分;重均分子量Mw=
500,000;熔解峰值温度161℃)用作高熔点树脂成分,将二者以重量比率为低熔点树脂成分:高熔点树脂成分=80:20进行混合,通过膨胀成形法获得粘接用膜。
[0174] 将4张获得的布状体和3张获得的粘接用膜,以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的形式交替层叠,获得层叠物。
[0175] 将获得的层叠物用液压式压力机以压制温度145℃、压力5MPa加热压制2分钟后,用液压式压力机以压制温度25℃、压力5MPa冷却压制2分钟,获得层叠体。
[0176] 在获得的层叠体的单面上,将单位面积重量30g/m2的PET水刺无纺布和厚度30μm的EM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膜按照层叠体/EMA膜/无纺织布的顺序进行层叠,用液压式压力机以压制温度125℃、压力0.5MPa压制1分钟后,用液压式压力机以压制温度25℃、压力0.5MPa压制1分钟,获得厚度1.3mm的层叠体片。
[0177] 将获得的层叠体片冲压成脚掌形状后,加热到130℃,使用模,如图6所示,沿着前足部的宽度方向压制成形4根肋条,沿着中足部的长度方向压制成形3根肋条,获得内底(1)。
[0178] (实施例2)
[0179]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5张布状体和4张粘接用膜按照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的方式交替层叠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厚度1.6mm的内底(2)。
[0180] (比较例1)
[0181] 通过将厚度2mm的纸浆板冲压成脚掌形状来获得内底(3)。
[0182] <评价方法>
[0183] 使用通过实施例1、2获得的内底(1)、(2)以及通过比较例1获得的内底(3),制造26.5cm的室内五人足球用鞋,基于以下评价方法评价敏捷性的效果。
[0184] 让试做者(試技者)穿上该鞋,使用奇石乐(キスラー)(株)生产的测力板9281B测定从单脚向前、另一只脚向后张开步幅程度并静止的状态,为了前进而蹬腿时前足的垂直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Fz。将Fz值上升变缓的点视为MP关节弯曲时,测定从MP关节弯曲到离地的时间。需要说明的是,MP关节是指脚尖挨着地面、抬起脚后跟时弯曲的部位。
[0185] 每名试做者进行5次试做,求出从MP关节弯曲到离地的测定时间的平均值。将其结果示于表1和图17。
[0186] 【表1】
[0187]
[0188] <评价>
[0189] 由表1和图17可知,使用实施例1、2的内底(1)、(2)的鞋与使用比较例1的内底(3)的鞋相比,能够缩短从MP关节弯曲到离地的时间,能够提高敏捷性。
[0190] (实施例3)
[0191]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3张布状体和2张粘接用膜按照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粘接用膜/布状体的方式交替层叠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厚度1.0mm的内底(4)。
[0192] <评价方法>
[0193] 使用通过实施例3获得的内底(4)和通过比较例1获得的内底(3),制造26.5cm的跑鞋,评价体育馆内的20m全速短跑的跑步时间和纵跳的跳跃距离。将其结果示于表2和表3。
[0194] 【表2】
[0195]
[0196] 【表3】
[0197]
[0198] <评价>
[0199] 由表2和表3可知,使用实施例3的内底(4)的鞋与使用比较例1的内底(3)的鞋相比,跑步时间和跳跃距离均优秀,能够提高蹬踏力和推动力。
[0200]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实施例是将层叠体用于鞋内底的情况,但通过实施例2获得的厚度1.6mm的层叠体片也可以用作鞋大底。因此可知,通过将该层叠体片冲压成大底形状来制造鞋,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1~3相同的提高敏捷性、蹬踏力和推动力的效果。
[0201] 符号说明
[0202] 1:鞋底
[0203] 1A:鞋内底
[0204] 1B:鞋大底
[0205] 11:前足部
[0206] 12:中足部
[0207] 13:后足部
[0208] 14:肋条
[0209] 15:肋条
[0210] 16:钉状物
[0211] 161:填充材料
[0212] 17:防滑件
[0213] 18:鞋跟稳定器
[0214] 2:层叠体
[0215] 21:大层叠体
[0216] 22:小层叠体
[0217] 3:线条体
[0218] 3A:经线
[0219] 3B:纬线
[0220] 31:基层
[0221] 32:表面层
[0222] 33:海岛结构的热可塑性树脂
[0223] 4:布状体
[0224] 41:大布状体
[0225] 42:小布状体
[0226] 5:中底
[0227] 6:外底
[0228] 7:鞋帮
[0229] 8:鞋垫
[0230] 100:鞋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鞋底、鞋内底、鞋大底以及鞋 2020-05-12 926
运动鞋及其大底 2020-05-12 192
凹底平车全封闭大底架 2020-05-11 80
大蒜呼吸器底盘 2020-05-12 847
一种大底修边机 2020-05-11 904
一种大厢底板焊接工装 2020-05-12 321
皮鞋大底 2020-05-12 86
鞋大底 2020-05-12 957
鞋大底 2020-05-12 833
大底鞋 2020-05-12 40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