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波动 / 引力波 / 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

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

阅读:670发布:2020-12-25

专利汇可以提供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存在若干疑点,靠地球自转的离心 力 和天体引潮力根本不能完整的分离下来,因为大陆与 地壳 上的坚硬 岩石 像 焊接 在一起那样。 离心力 是指向赤道的,引潮力在东西方向上来回引动,所以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没有能力使南美洲和北美洲向西方远程漂移。本涉及热漂说和冷票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提供一套有地球 胎体 3号模型的组合说明器,如图:那是46亿年前“由一段圆环状”变成这样的形状,大陆在岩浆体1-1中部那岩浆海洋里的漂移。由于阻力很小而且岩浆体呈四尖扁体状,因此在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使两个美洲顺利向西漂移。后来,在地球自身引力和岩浆表面 张力 的共同作用下聚集成球体,冷却后成为原始地球。,下面是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套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由模型组、演示器组、图片组、漂移环境鉴别仪及仪器使用解说书组成;模型组里有1号、3号及6号地球胎体模型,这些模型都不是球体,3号及6号地球胎体的模样是由1号地球胎体先后变成的;演示器组里有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和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这些大陆漂移演示器都是由它的主部与齿轮式转台组成,齿轮式转台属于通用仪器;漂移环境鉴别仪主要由外壳、美洲模(104)、位移表及离心补偿器组成,是检验在海洋里有的情况下大陆能否漂移的装置;图片组是最早的世界地形图,分别为整、联合古陆区域图及地球原始胎体东端地形图;仪器使用解说书是解释模型组里的模型为什么这样的模样及用这些演示器的演示结果和漂移环境鉴别仪的检验结果来证明热漂说是大陆漂移真相的小册子;这些模型、演示器、图片、漂移环境鉴别仪及仪器使用解说书之间在说明大陆漂移真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其特征是:
a)地球原始胎体模型是1号模型,1号模型上的联合古陆上没有缝隙,整个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联合古陆上有山,联合古陆的下面是岩浆体(1);地球原始胎体模型上有立轴,双孔座(6)是插地球胎体模型的仪器座;
b)地球胎体3号模型是地球胎体在地球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消失不久时的模样,岩浆体变成了四尖扁体状,上面的大陆之间出现裂缝,岩浆体上出现毛笔尖形状的四个胎蒂;
c)地球胎体6号模型呈蛤蟆状,四个分蒂快要两两合抱;
d)图片组与地球原始胎体1号模型对应,是46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形状,整个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联合古陆的南、北两侧是岩浆海洋;东、西两侧依次是火星古陆及月球古陆的部位;
e)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岩浆模体(33-1)与地球胎体3号模型岩浆体的模样基本一样,是四尖扁体状;岩浆模体上装配着可以活动的大陆模块和可以变化形状的亚洲大陆模布(33-16),这些大陆模块和模布由各自上面的滑轨约束在岩浆模体上,而且在在转动时大陆模块会顺着各自的滑轨移动,模布会顺着拉力的方向变化形状。
f)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基体(34)是圆球,可以活动的大陆模块由各自上面的滑轨约束在基体上,大陆模块的构造与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基本一样;
g)齿轮转台式台体(36)的水平面部分呈平板形状,上面有由齿轮带动的驱动轴(39-04);台体的右端有固定顶架(37)的台撑(36-1);
h)漂移环境鉴别仪的外壳是比较大的密封仓(100),密封仓里面有由岩石做的美洲模块(104)、两个位移表和离心力补偿器;
i)仪器使用解说书的前言里有说明大陆漂移是比较单纯的力学运动的语句;在正文里解说地球与月球的原始胎体是地月系联合体,此联合体是在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与其他大行星的原始胎体分离开的,以后又靠离心力使地球胎体与月球胎体分裂开的,地球胎体向球体聚集的过程也是大陆漂移的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地球原始胎体模型是1号模型,此模型上的原始岩浆体(1)呈一段圆环状,是桔红色;
联合古陆(2)紧密的拼接在一起,并且盖在原始岩浆体的一侧;联合古陆上没有缝隙、没有窟窿、边缘上没有比较深的缺口,整个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冰山(3)在联合古陆中部,呈鱼的脊鳍状,是东西走向,而且贯穿整个联合古陆;冰山的南北两侧外面有比较窄的胎河流,此模型上的冰山部分可以拆卸;
地球原始胎体上有两个立孔,带尖头的次立轴(4)插在立孔里,次立轴的下端插在双孔座(6)上,双孔座的座体比较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图片是最早的世界地形图,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联合古陆的北边缘是北阴阳界
2-1-N,北阴阳界外面属于阳面,在彩色图片里阳面是桔红色的图面;联合古陆的南边缘是南阴阳界2-1-S,南阴阳界外面属于阳面,在彩色图片里阳面是桔红色的图面;有联合古陆的一面属于阴面,阴面上各个大洲及部分岛有隐隐约约的而且轮廓;
联合古陆的东面是火星古陆部位,但是没有画出火星古陆;
联合古陆的西面是月球部位,没有画出月球古陆;
联合古陆的中部是东西走向的冰山,此处是白色,并且用“川”状斜线表示;冰山的南北两侧外面是南胎河和北胎河,在彩色图片里用蓝色;冰山和胎河分别伸到月球古陆和火星古陆的部位,表示胎河和冰山都非常长;
图片里经线之间的宽度与纬线之间的宽度相等,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而且互相垂直,图片里各个古陆的形状都是实际古陆的相似形,图片的外面标有“46亿年前”的字样;
联合古陆上没有窟窿和裂缝,联合古陆的边缘上没有比较大的缺口,各个古陆非常严密的拼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
地球胎体3号模型的岩浆体(1-1)是四尖扁体状,上面有四个毛笔尖状的分蒂,东北分蒂(1-11-1)和西北分蒂(1-12-1)在岩浆体北部的东、西两侧,东南分蒂(1-11-2)和西南分蒂(1-12-1)在岩浆体南部的东、西两侧;分蒂属于胎蒂,是岩浆受到拉伸并且拉断时的突出部位,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名词而起此名。
岩浆体主部的阴面上比较密集的分布着大陆,各个大陆之间有不同宽度的裂缝,南亚次大陆的北半部插到了青藏高原部位的大陆底下,青藏高原的南边缘比较直,青藏高原比较高;几内亚岛、澳大陆及南极洲之间也有不同宽度的缝隙,这两个大陆及一个岛在亚洲大陆东南的南方;
南美洲、非洲、澳大陆及南极洲及南面的主核块、次核块和没有起名的大陆用虚线在岩浆体上画出轮廓,岩浆体和胎蒂都用桔红色;岩浆体上有立轴(1-2),立轴的轴心线与那时地球胎体自转轴的轴心线重合;
地中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缝;大西洋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弯曲窄缝;红海、波斯湾、渤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部湾及南海也都是很窄的缝,这些缝的下面是炽热的岩浆;
印度洋里是一片岩浆;太平洋和北冰洋里也是一片岩浆,只是这两个大洋的面积比现在的面积大许多,而且这两个大洋的模样与现在的模样也截然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
地球胎体6号模型的岩浆体(1-1-0)的主部有球体特征,立轴(1-2)穿在此胎体的自转轴部位;东北分蒂(1-11-1)与西北分蒂(1-12-2)有合抱的特征,而且两个蒂尖之间的距离很近;东南分蒂(1-11-2)和西南分蒂(1-12-1)有偏抱的特征,西南分蒂的蒂尖向高空方向弯曲;
地球胎体6号模型的阳面呈蛤蟆肚皮状,四个分蒂像蛤蟆的四条腿那样在岩浆体主部的一侧;阴面上的大陆进一步分散和变形,亚洲东北部大幅度向东北方拉伸,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及朝鲜半岛初步分裂出来,几内亚岛在澳大陆北面近处,南极洲大陆在澳大陆南面不远处而且不在地球胎体的最南边;
北美洲大陆远离欧洲,南美洲大陆远离非洲,这两个大陆比地球胎体阳面的中部高许多,处于继续向西漂移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岩浆模体(33-1)与地球胎体3号模型岩浆体的模样基本一样,是用高强度材料制造的四尖扁体状部件,立轴4-01穿在岩浆模体的孔里并且可以固定;东北分蒂(1-11-1′)和西北分蒂(1-12-1′)在岩浆体北部的东、西两侧,东南分蒂(1-11-2′)和西南分蒂(1-12-1′)在岩浆体南部的东、西两侧,这四个毛笔尖的分蒂与岩浆模体的主部成为一体;
欧洲、非洲和南亚次大陆的模片固定在岩浆模体上,北美洲大陆模块(33-11)平时靠在欧洲大陆模片的西面,南美洲大陆模块(33-12)平时靠在非洲大陆模片的西面;几内亚岛模块(33-14)、澳大陆模块(33-13)及南极洲大陆模块(33-15)平时在亚洲大陆中部的南面;亚洲模布(33-16)的西边缘连接在欧洲东边缘上,平时是长方形形状;这些模块是可以活动的部件,模布是可以变化形状的部件;
这些模块用金属片做成,底面上黏贴着绒布;北美洲大陆模块、南美洲大陆模块及澳大陆模块的表面上装配着与滑轨配套的滑块、弹簧片及摁键;这些模块上的滑轨是用金属片做的弧条形状的部件,上面有约束滑块的主缝和副缝,滑轨盖压在这些模块上,滑轨的缝与大陆模块的移动方向一致,滑块在滑轨的主缝里随着大陆模块滑动;
盖压在北美洲大陆模块上的西部滑轨(33-121)的主缝(0111)是
盖压在南美洲大陆模块上的西南滑轨(33-122)的主缝(0112) 盖压在
澳大陆模块上的东南滑轨(33-112)有三股,主缝(0111′)是
亚洲模布是经纬线分布部件稀释的布,由主转模杆(01)次转模杆(02)主横模杆(001次横模杆(002)次次转模杆撑开,主转模杆和次转模杆的轴固定在岩浆模体上,横模杆与转模杆的交叉处用短轴连接,这些模杆的外端连接着模布的边缘,状的无缝滑轨(33-111)盖压在这些模杆上;将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的主部装配在齿轮式转台上就组成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基体(34)是圆球,立轴(4-01)固定在基体上,可以活动的大陆模块及海岛模块由各自上面的滑轨约束在基体上;大陆模块用球面金属片做成,模块的构造和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一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
齿轮式转台台体(36)的水平面部分呈平板形状,台体的右端有固定顶架(37)的台撑(36-1),顶架的左端是上轴套37-0;驱动轴39-04是直立的轴,在台体的左部,驱动轴上固定着与长轴38-1的平圆锥齿轮38-40啮合的立圆锥齿轮轴38-41;长轴右端的小平齿轮
38-39通过中介齿轮38-38与有摇柄的大齿轮38-37啮合,电动机38-001也可以利用皮带
38-02带动中介齿轮;
驱动轴的轴心线与上轴套的轴心线在一条直立的直线上,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立轴可以插在驱动的轴心和上轴套的空心里,驱动轴的一侧有固定立轴的螺丝钮39-041,将大陆漂移演示器的主部装配在立轴齿轮式转台上时就能够被带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漂移环境鉴别仪的外壳是比较大的密封舱(100),密封舱里面有由岩石做的美洲模块(104),还有离心力补偿器和测量美洲模块位移的两个位移表;
美洲模块的顶面与底面互相平行,顶面上固定着西北立轴104-2和东南立轴104-3,两个位移表由这两条立轴来带动;
美洲模块的一侧设有拉钩104-1,丝绳105的一端连接在拉钩上,另外一端连接着秤砣105-1,钢丝绳的中段挂在定滑轮105-0上,而且钢丝绳在拉钩与定滑轮之间一段的走向与美洲模块离心力的方向一致,由这钢丝绳、秤砣及定滑轮组成了
漂移环境鉴别仪的舱底要固定在大洋的海底上,钢丝绳在拉钩与定滑轮之间一段在美洲模块靠近赤道的一侧,定滑轮的支架固定在密封舱的舱壁上;
两个位移表分别测量美洲模块在东、西方向及南、北方向上位移的分量,实际漂移方向既可以根据测量的数据来计算,也可以根据吊在拉钩上的重锤104-1-1指的位置来判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其特征是:仪器使用解说书的封面上有地球胎体的图形;在前言里说明大陆是顺着合力的方向在岩浆海洋里漂移,是非常严格的力学运动;
在正文里解说地球与月球的原始胎体是地月系联合体,此联合体是在太阳系发生小爆炸后又在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与火星和金星的原始胎体分离开的,以后又靠离心力与月球胎体分裂开的,各自的岩浆体也在小爆炸的作用和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下大大改变了模样;
地球胎体与月球胎体分离后,地球胎体靠惯性一面自转一面向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运行和一面进行大陆漂移的,是在地球胎体自身的万有引力、地球胎体自转的离心力、岩浆的表面张力、月球胎体引力及原始太阳引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大陆漂移和使地球胎体变化形状的;
说明在大陆漂移初期,由于地球胎体是扁的,离心力的作用是使大陆便于向东、西两个方向漂移;
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是验证大陆漂移“热漂说”里那北美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能够分别向西北方及西南方远程漂移的仪器,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是验证大陆漂移“冷漂说”里那北美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不能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分别向西北方及西南方远程漂移的仪器,也验证南亚次大陆在赤道以北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不能向北漂移;漂移环境鉴别仪是验证美洲大陆不能在岩石上向任何方向漂移的仪器;用明确的力学公式也说明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北美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没有分别向西北方及西南方远程漂移的力;
在仪器使用解说书正文里,说明大陆在漂移后期由于地球胎体将要聚集成球体时出现的新情况:
是北美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推积起来的岩浆膜冷却后形成的;
乌拉尔山脉是亚欧大陆的北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使大陆内部的自行挤压形成的;
伊比利亚半岛是欧洲的西南角折裂出来的大陆部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方偏转形成的;
东南半岛和来半岛是从亚洲东南部折裂出来的大陆边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方偏转形成的;
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及东南亚的若干小岛是从亚洲东南部折裂下来的大陆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漂移形成的;
在大陆漂移后期,由于地球胎体具有了球体特征,离心力的作用是使大陆便于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在地球胎体聚集成球体而且岩浆海洋的表面冷却出来一层100米厚的坚硬岩石时,平动的大陆漂移结束,原始地球自此形成,在地球形成的初期不爆发火山和不发生非撞击性地震

说明书全文

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

[0001] 所属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机械、学、自然地理学,也涉及地球形成过程的说法。 背景技术
[0003] 大学和中学的自然地理教材里都没有系统说明地球形成的过程,但是有与地球形成过程有关的三大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三大学说之一,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示意图里有2亿年前的世界地形图。
[0004] 1993年的初中地理教材里,北美洲古大陆与欧亚古大陆是一体的,将这片古大陆称为劳亚古陆,但是阿拉伯半岛远离欧亚古大陆而且与非洲古大陆是一体的,非洲古大陆与<南美洲、大洋洲及南极洲古大陆连接得比较紧密,将这片古大陆称为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之间仅伊比利亚半岛部位连接,这个连接处西面的“>”状缺口里的海洋部位称为古大西洋;这个连接处东面的“<”状缺口的东端标有古地中海。整个联合古陆呈“吕”字状。
[0005] 1993年的高中地理教材里,北美洲古大陆与欧亚古大陆是靠在一起,非洲古大陆与欧亚古大陆的亚洲部分夹成很大的而且朝东的很大“V”形缺口。非洲古大陆的西面紧靠着南美洲古大陆,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古大陆靠在一起。南亚次大陆在非洲古大陆南部东面,而且靠在南极洲上。大洋州古大陆也靠在南极洲上,而且在南亚次大陆的东面。整个联合古陆的呈由“《”夹成的模样。
[0006] 同一年度里的地理教材,高中的与初中的不同,大学地理系与地质系的也不同,因此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出现两个模样,但是两种大陆漂移示意图里联合古陆拼节得都不紧密。为了分析问题方便起见,将两个模样的地球联合古陆分别称为高中型和初中型。 [0007] 1亿3500万年前及以后的大陆漂移分图,高中型与初中型模样一样。两种大陆漂移示意图里都标明现在的波斯湾和阿曼海是大陆合并而成的,现在的南亚次大陆是从赤道以南的南极洲漂移过来的。
[0008] 对地球演化比较清楚的描述,是从2亿年前至现在,与大陆漂移学说没有配套的模型,也没有演示器及其他仪器。由于2亿年前的地球表面早已冷却出来地壳,因此在本发明的说明书里称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为“冷漂说”。
[0009] 地理学和物理学是多学科的基础,因此地理教材里的说法应该符合物理理论,但是现有自然地理教材里的三大学说不符合物理理论的地方太多,这样就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研究,也严重影响了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大量迹象已经表明大陆的确发生过漂移,地球也的确发生过变形而且在继续变形。但是,大陆漂移要在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而且沿着合力的方向漂移,因此对涉及到大陆漂移的说法要经得起模拟实验的验证。然而,与大陆漂移学说没有配套的教学仪器,也没有用明确的物理理论说明大陆漂移的合力,因此对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六个疑点。
[0010] 现有地理教材里说“在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快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 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层组成的陆块,象块浮在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0011] 第一个疑点: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
[0012] 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无法进行多个方向的大陆漂移
[0013] 大陆漂移示意图的2亿年前的分图里,南美洲和大洋州古大陆分别在非洲古大陆的东、西两侧,距离比较近。现在南美洲大陆与大洋州大陆之间的距离非常远,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没有指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分力,因此只能使这些大陆向赤道漂移,绝对不能使南美洲大陆与大洋州大陆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远程漂移。
[0014] 本人已经按照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设计出来非常切贴的模拟实验,并且做出来模拟实验装置和亲自做了大陆漂移的模拟实验。其装置如本说明书附图里的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实验结果是南美洲大陆模片和大洋州古大陆模片都没有离开非洲古大陆模片向东、西两个方向远程漂移,而南美洲和大洋州古大陆模片都漂移到赤道上。 [0015] 地理教授们如果不相信的话,也按照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亲自设计模拟实验并且亲自做模拟实验,就相信“在地球是球体而且在海洋里有水的情况下”,南美洲和大洋州古大陆根本没有能力向东、西两个方向远程漂移。
[0016] 由于在现实上南美洲大陆与大洋州大陆有向东、西两个方向远程漂移的迹象,因此表明的确发生过这样的漂移,但发生远程漂移时的环境和时间绝对不像现有地理教材里说的那样。
[0017] 模拟实验最说明问题,理论分析和理论计算也说明问题,各个大学和中学都有充足的经费做这样的模拟实验,地理教授和教师们参照本发明说明书里的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做一套模拟实验装置并且亲自做实验,就相信大陆漂移学说在大陆漂移环境和漂移方式方面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了。利用物理学里的离心力公式和相应的力学公式进行分析,找不到南美洲大陆向西北漂移的合力;也找不到大洋州古大陆向东漂移的合力。 [0018] 物体是沿着合力的方向运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大陆重力的合力指向赤道方面;大陆受到的天体引潮力是周期性变化方向的力,对大陆引力的方向是忽东忽西变化的。月球在南美洲大陆东方时将南美洲大陆向东吸引,月球在南美洲大陆西方时又将南美洲大陆向西吸引,这样来回吸引的结果是使南美洲大陆极其轻微的东西向徘徊,不向东、西任何一个方向远程漂移。这么简单的力学问题,让物理教授和教师们分析一下就得出正确结论。
[0019] 第二个疑点: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
[0020] 根本无法将大陆从下面的地壳上完整的分离下来
[0021] 在海洋里有水的情况下,大陆与下面的地壳像焊接在一起那样,因此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根本无法将大陆从下面的地壳上分离下来,分离不下来就无法漂移。即使分离下来,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还是不能漂移,因为这些力太小。自然现象最说明问题,南美洲大陆上的沙砾是与下面的大陆分离的,而大陆与下面的地 壳是固定成一体的。南美洲大陆上的沙砾如果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向 漂移的话,南美洲的山脉东侧应该堆积起来大量沙砾;非洲沙漠里的沙应该漂移到西面的大西洋里,因为南美洲和非洲的每粒同样质量的沙受到的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是相等的,但是在现实上非洲的沙漠没有向西面的大西洋里漂移。
[0022] 第三个疑点:分离大陆的离心力力度无法适从
[0023] 南美洲大陆南部的纬度高,北部的纬度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力度如果刚好将南美洲古陆北部从下面的地壳岩石上分离下来的话,那么南部由于产生的离心力小就分离不下来,这样就无法漂移,因为大陆的南部还非常牢固的连接在下面的地壳岩石上;若是离心力刚好能够将南部古陆从下面的地壳岩石上分离下来的话,那么北部就因为离心力太大而甩到天空,连海洋里的水也甩到天空,因为在同样转速的情况下大陆各个部位产生的离心力的大小与到地球自转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要想将南美洲大陆完整的从下面的地壳岩石上分离下来,靠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是根本不行的,力度的大小也是无法适从的。
[0024] 大陆漂移是单纯的力学问题,顿研究的力学定律在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是绝对正确的。在地球上,不符合牛顿力学低速运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0025] 第四个疑点:对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无法解释
[0026] 从立体地图上,明显看出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发生过高速漂移的迹象,而且是在半软态的岩浆里由高速运动到停止的迹象,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洲大陆中段的模样最明显。
[0027] 从大陆漂移示意图的2亿年前分图看,2亿年前的大西洋宽度是0,南美洲大陆在赤道附近的漂移距离约3500千米,平均速度是1.46毫米/月。靠这么低的速度进行大陆漂移,根本不能像推土机那样推积起来高高的科迪勒拉山系。
[0028] 按照大陆漂移学说,南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就像推土机从桥面上向西推土那样,并没有将地壳破坏,只是从地壳上面扫过。太平洋海底和大西洋海底面积的和是一个常数,南美洲大陆向西扫过的面积是太平洋海底面积减小的数量,也是大西洋海底面积增加的数量。因此,这样的漂移既不能形成海沟,也不能形成高高的科迪勒拉山系。而秘鲁智利海沟和科迪勒拉山系都实际存在,因此对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非常怀疑。 [0029]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位置比较低而且密度比较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就形成了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半段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秘鲁智利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南美洲大陆之下形成的,这样就出现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之间的矛盾。
[0030] 如果秘鲁智利海沟是在1亿年前形成的,那么那时与南美洲大陆西边缘的距离在1500千米以上,在距离南美洲大陆这么远的地方是怎么预先形成与南美洲大陆西边缘曲线相同的秘鲁智利海沟?!若是秘鲁智利海沟是在6000万年前形成的,那么此海沟早就被向西漂移的南美洲大陆覆盖;如果秘鲁智利海沟是在100万年前形成的,那么此海沟的宽度应该年年减小,因为海沟是无法改变位置的,但是秘鲁智利海沟没有年年减小宽度的迹象。 [0031]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秘鲁智利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南美洲大陆之下形成的,这样的海沟应该东壁非常陡峭而西壁是小于45°的斜坡。但潜水员到海沟里实际观察的情况是:海沟的两壁都非常陡峭,沟底比较平坦,观察结果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一致。因此,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怀疑之处很多。
[0032] 科迪勒拉山系的西坡非常陡峭,而东坡的斜度比较小,根本没有相撞挤压成因的特征,因此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讲不通,何况大洋板块根本没有驱动力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即使能够相撞挤压也不能同时形成秘鲁智利海沟和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半段。关于海沟的成因在发明名称为包括磁场和生命起源的地球成因及演化真相组合说明器的说明书里用明确的物理理论进行解释,利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根本无法在符合力学理论的前提下圆满解释秘鲁智利海沟和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
[0033] 第五个疑点:南亚次大陆在赤道以北时为什么逆着合力的方向漂移 [0034] 现有地理教材的大陆漂移示意图的分图里,南亚次大陆起初在赤道以南的远处,以后向北漂移。漂移到赤道以后,就继续漂移,一直漂移到喜拉雅山南面。 [0035] 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只能使南亚次大陆向赤道靠近,而大陆漂移示意图的分图里画的南亚次大陆漂移到赤道以后又向北漂移到亚洲大陆边缘的喜马拉雅山部位,这样就没有科学道理!
[0036] 物体是绝对不会逆着合力的方向运动的,任何人也找不到使南亚次大陆从赤道向北漂移的驱动力,而现有地理教材的大陆漂移示意图里画着南亚次大陆从赤道向北漂移的图形,因此令人怀疑。
[0037] 更严重的是:还说南亚次大陆继续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北移,挤压得喜马拉雅山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隆升,地震台竟以这样的说法预测地震。
[0038] 第六个疑点:对东南亚那些海岛的漂移过程没有说明白
[0039] 东南亚那些海岛有明显的向南发生过弯曲和向南方移动的迹象,也有在长度方面受到拉伸的迹象。按照大陆漂移学说,在有水的海洋里靠任何力量都不能形成这样特征的海岛,尤其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岛,因此对大陆漂移学说非常怀疑。 [0040] 马来半岛又细又长,是从亚洲大陆上分裂出来的肯定无疑。那么,在海洋里有水的情况下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能将马来半岛从亚洲大陆上分裂出来吗?!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在曼谷做一个长、宽各为100米的平台,再将长、宽、厚依次为80米、10米、2米的石条东西向的放在上面,然后在石条的西端钻孔并且插入鉄轴,观察石条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否向南偏转。可以说马来半岛从亚洲大陆上分裂出来再接着向南偏转比石条向南偏转的阻力大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石条若是真的向南偏转的话,勉强说明马来半岛的成因符合大陆漂移学说;如果石条丝毫不动的话,就证明大陆漂移学说里那样的漂移环境是错误的。
[0041] 模 拟 实 验 是 检 验 科 学 理 论 的 试 金 石,通 过 这 样 非 常切 贴 的 模 拟 实 验 就 能 够 检 验 出 来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是 否 正 确。 在上物理课进完“发电机原理”时,接着利用“发电机原理演示器”在讲桌上做演示实验,教师一摇演示器的手柄就使发电机转动而且小灯泡也亮起来,就非常明显的验证了“闭合导体在磁场里切割磁力线就能够产生电流”的说法,学生们对发电机原理的说法也口服心服。由于这样的科学理论经得起仪器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材里编写上演示实验的内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
[0042] 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在教材里就没有画出来相应的演示器,若是按照大陆漂移学说设计出来演示器的话,教师也不敢在课堂上演示,因为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使大陆向东、西两个方向漂移的合力,演示实验就会证明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存在严重问题。本发明里的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就是按照大陆漂移学说设计的,做出来后并且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大家一看教学效果就发现没有起到维护大陆漂移学说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不愿意将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与现在的地理教材配合使用。哪个国家不相信的话,请一位地理教师在讲完大陆漂移时也随后在课堂上用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做演示实验。由于演示器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模块根本不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向西南、西北两个方向运程移动,这样就证明大陆漂移学说与实验结果不一致,使学生们无法相信大陆漂移学说。
[0043] 南美洲大陆的确向西南方漂移过,但是漂移环境、漂移方式和漂移时间肯定不和大陆漂移学说里的那样,也就是说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绝对不是大陆漂移的真相。如果是大陆漂移真相的话,按照大陆漂移学说做的“大陆漂移演示器”应该演示出来“南美洲大陆的确向西南方漂移”的效果。
[0044] 大陆漂移学说存在严重问题,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更严重,大洋板块根本没有能力向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印度板块也没有能力挤压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更没有能力继续上升。这些与大陆漂移学说有关的问题和相应的新仪器在发明名称为 的说明书里已经提出和公布,现有地理教材里的三大学说都存在严重问题使地理教师们上课时左右为难。 [0045] 本 人
推 测 出 来 喜 马 拉 雅 山、青 藏 高 原、 地 球 和 太 阳
系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趋势,也推测出来连宇宙源头的结构、模样、体积、
温度、密度、物 质成 分和 演化 过 程及 演化 趋势,并且 编 写了《宇 宙演 化谱 》 和
本 《宇宙演化谱》 论文在《中
国学术研究》杂志上已于2006年的第8期发表,标题是
但是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0046] 本人善意的在本发明里指出地理教材里 的六个疑点,在发明名称为 的说明书里指出地理教材里
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 这是为了明确的说明现有地理技术的背景,也是为了使教育界和科技界正面对待这些科学问题。由于现有地理教材的自然地理部分存在的问题太多,而且缺陷也很大,因此很有必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也惟有在不回避问题和不搪塞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彻底解决这些科学问题。
[0047]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科学家们提出自然地理方面的三大学说对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指出三大学说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必定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这样就能够形成地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0048] 地理学是若干门学科的基础科学,也是搞若干项重大发明需要掌握的学科,由于现有地理学里存在一些错误知识和没有系统的描述地球的形成过程,因此阻碍了多门学科的发展和影响了对八级左右大地震的准确预测。三大学说经不起仪器的检验,应该利用描述地球形成过程的方式和配备相应的教学仪器来纠正现有地理教材里的错误知识,因此现有地理教材里与三大学说有关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

发明内容

[0049] 针 对 现 有 地 理 教 材 里 存 在 的错误说法和缺少相应的地理教学仪器的情况,本发明提供一套能够说明
[0050]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套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由模型组、演示器组、图片组、漂移环境鉴别仪及仪器使用解说书组成。模型组里有1号、3号及6号地球胎体模型,这些模型都不是球体,3号及6号地球胎体的模样是由1号地球胎体先后变成的。演示器组里有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和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这些大陆漂移演示器都是由它的主部与齿轮式转台组成,齿轮式转台属于通用仪器。漂移环境鉴别仪主要由外壳、美洲模块、离心力补偿器及两个位移表组成,是检验在海洋里有水的情况下大陆能否漂移的装置。图片组是最早的世界地形图,有联合古陆46亿年前形状的图片。仪器使用解说书是解释模型组里的模型为什么这样的模样及用这些演示器的演示结果和漂移环境鉴别仪的检验结果来证明热漂说是大陆漂移真相的小册子。这些模型、演示器、图片、漂移环境鉴别仪及仪器使用解说书之间在说明大陆漂移真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地球原始胎体模型上有联合古陆,整个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联合古陆上有冰山
[0051] 地球胎体3号模型是地球胎体在地球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消失不久时的模样,岩浆体变成了四尖扁体状,上面的大陆之间出现裂缝,岩浆体上出现毛笔尖形状的四个胎蒂。地球胎体6号模型呈蛤蟆状,四个分蒂快要两两合抱。图片与地球原始胎体1号模型对应,整个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各个古陆之间拼接得没有缝隙。
[0052] 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岩浆模体与地球胎体3号模型岩浆体的模样基本一样,岩浆模体上装配着可以活动的大陆模块和可以变化形状的亚洲大陆模布,这些大陆模块和模布由各自上面的滑轨约束在岩浆模体上,而且在在转动时大陆模块会顺着各自的滑轨移动,模布会顺着拉力的方向变化形状。
[0053] 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基体是圆球,可以活动的大陆模块由各自上面的滑轨约束在基体上,大陆模块的构造与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上的基本一样。齿轮转台式台体的水平面部分呈平板形状,上面有由齿轮带动的驱动轴,台体的右端有固定顶架的台撑。漂移环境鉴别仪的外壳是比较大的密封仓,密封仓里面有由岩石做的美洲模块、两个位移表和离心力补偿器。
[0054] 仪器使用解说书的在正文里解说地球与月球的原始胎体是地月系联合体,此联合体是在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与其他大行星的原始胎体分离开的,以后又靠离心力使地球胎体与月球胎体分裂开的,地球胎体向球体聚集的过程也是大陆漂移的过程。 [0055] 本发明科技含量非常高,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重视的话,能够为扭转世界性的现有大陆漂移时间和漂移环境说法方面一直教材错编、教师不得不错教及学生们不得不错学的局面起到重大作用,也为地震台扭转预测八级左右强烈大地震一概无效的局面打下一部分理论基础,下面结合附图做比较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56] 图1是地球胎体的1号模型和双孔座台组合图,
[0057] 图2是世界原始地形图
[0058] 图2.1是大陆区域地形图
[0059] 图2.2是联合古陆区域地形图,也是图2中部的放大图
[0060] 图3是地球胎体3号模型的外形图
[0061] 图4是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的构造原理图
[0062] 图5是齿轮式转台构造原理图,
[0063] 图6是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原主部的构造原理图
[0064] 图7是北美洲大陆在球体地球上的力学分析图,
[0065]
[0066] 图8是漂移环境鉴别仪外形图,
[0067] 图9漂移环境鉴别仪内门的外形图,
[0068] 图10是漂移环境鉴别仪的构造原理图,
[0069] 图11是地球胎体6号模型的外形图
[0070] 图12是仪器使用解说书外形及内容
[0071] 实施方案
[0072] 本发明的实施与其他发明不同,因为涉及到学生实际学历的级别及国家的发展、教学改革及教育界的名声,也涉及到公正的科学鉴定,因此需要在得到教育部门和有关育部重视的情况下才能实施。下面先结合附图描述发明内容,随后再将涉及的事项摆出来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议论。
[0073] 图1是地球胎体的1号模型和双孔座台组合图,地球原始胎体的原始岩浆体1是地球胎 体的主体呈一段圆环状,原始古陆2在原始岩浆体的背面。地球原始胎体段的东面是火星原始胎体段,地球原始胎体段的西面是月球原始胎体段,这些胎体段都用文字标明,因此在地球原始古陆东面的原始岩浆体部位标有“火星”字样;在西面标有“月球”字样。为了表达地球胎体的构造,因此没有画上火星古陆和月球古陆。
[0074] 地球原始胎体为什么这样的形状和构造,为什么不是球体,这个问题在图12的说明里解释。图12是仪器使用解说书的外形图,里面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如果没有仪器使用解说书的话,这样的地球胎体模型根本无法在地理教学和地理科研中使用。 [0075] 1号模型的岩浆体部分是一段圆环,用桔红色,原始古陆贴在属于地球胎体部分的岩浆体上,联合古陆高低不平,低处有沟状模样,用紫色染出;那些高低不平的部位用不同深度的褐色染出。在模型上这样染出的原始古陆,由那些染成紫色的沟状模样线隐隐约约的划分出来现在的各个大陆地。模型上的冰山3呈鱼的脊鳍状,是东西走向,在联合古陆中部,由多种冰组成,用塑料制做,冰山可以从联合古陆上拆卸下来。水冰3-1、干冰3-2、烷冰3-3、氮冰3-4及氢冰3-5的颜色与这些冰的实际颜色一样,这冰山模型是用两条带尖的条插在原始胎体模型上,钢条5-1表示赤高轴,与主立轴4-1垂直,而且在一个平面上;钢条
5表示次高轴,与此立轴4垂直,而且在一个平面上,这些高轴与赤带6-0垂直,赤带压在冰山底下。
[0076] 赤带是一条弧形的钢带,在阴面的中部,此钢带的中心线是赤道的纬基线K;背带6-00也是一条弧形的钢带,在阳面的中部,此钢带的中心线是相当于阳面的阳赤道O,阳赤道与纬基线在一个平面上。
[0077] 冰山模型的山脚外面是南胎河和北胎河,用文字标明,在联合古陆模型上用蓝色染出,这样就使实体部分的整个地球原始胎体很直观的表现出来。联合古陆上没有缝隙,边缘上没有缺口,整个联合古陆呈长方形形状。图1是黑自的,是因为在发明专利申请材料里有“不能使用彩色”的规定,因此在制作这些模型时要用处彩色。冰山模型的下面是赤带,赤带的中心线K相当于赤道,赤带用钢带做成,箭头指向东方。
[0078] 1号模型的岩浆体上有两个立孔,带尖头的次立轴4插在二期元本子午线j 2指着的次立孔里,此立轴的尖指向星际北方,相当于现在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主立轴4-1插在一期元本子午线j1的箭头指着的立孔里,此立轴的尖也指向星际北方。
[0079] 立轴和赤高轴都是用不锈钢做成,次立轴的下端插在双孔座6的立台6-1的孔里,双孔座的斜台6-2上有斜孔6-11,是斜插地球模型用的。双孔座用比较重的材料制造,有比较长的座体,座体下面有三条短腿。
[0080] 图2是世界最早原始地形图,属于图片,是根据地球的原始胎体绘制的。由于地球的原始胎体不是球体,因此用互相垂直的直线当做经纬线能够使大陆形状基本上不失真。经线之间的宽度与纬线之间的宽度相等,规定相邻经线之间的距离是 1个
宽度单位约1100千米,1个宽度单位的纬度在地球的原始胎体上在13.84——14.52°之间。
[0081] 联合古陆在中部,此联合古陆的北边缘是北阴阳界2-1-N,在北纬6.2的纬线一带;南边缘是南阴阳界2-1-S,在南纬6.5的纬线一带。纬基线K是阴面的一段赤道,纬背 线O是阳面的一段赤道,纬基线和纬背线的纬度都是0°,联合古陆的情形及经纬线编号在图2.2里说明。
[0082] 北阴阳界上方的空白格属于阳面的北半部,是纬背线O与北阴阳界夹成的区域,用“阳面北半部”的字样标出,北阴阳界是地球原始胎体的北界线,地球的原始胎体上没有地理北极。
[0083] 南阴阳界下方的空白格属于阳面的南半部,是纬背线O与南阴阳界夹成的区域,用“阳面南半部”的字样标出,南阴阳界是地球原始胎体的南界线。由于属于地球原始胎体部分的岩浆体与其他星球原始胎体的岩浆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在联合古陆外面没有标出阳面在东、西边缘上的边界。
[0084] 看此地形图与常规的地形图不同,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南极和北极。北阴阳界两侧都是北方;南阴阳界两侧都是南方,为了方向明确,因此在阴面部分、北阴阳界上方及南阴阳界下方的右侧各画上方向标。地球原始胎体有明确的东方和西方,地球原始胎体东端地形图如图2.1。
[0085] 图2.1是地球原始胎体东端地形图,图面呈圆形,阳面、阴面、联合古陆、岩浆体、北半胎、南半胎、阳面的北半部及阳面的南半部用这些字样明确标出,阳赤道O、纬基线K、北阴阳界2-1-N及南阴阳界2-1-S在本图里也明确标出,由本图看出联合古陆的下面是厚厚的岩浆体。本图里的经纬线编号和图2里的一样。
[0086] 图2.2是联合古陆区域地形图,也是图2中部的放大图,联合古陆的北边缘是北阴阳界2-1-N,北阴阳界外面属于阳面的北半部,在彩色图片里阻面是桔红色的图面;联合古陆的南边缘是南阴阳界2-1-S,南阴阳界外面属于阳面的南半部,在彩色图片里阳面是桔红色的图面;有联合古陆的一面属于阴面,阴面上各个大洲及部分岛的轮廓。 [0087] 本图里的j2是二期元本子午线,相当于现在世界地图东经60°的经线。在二期元本子午线两侧的经线是经随线,二期元本子午线左边的经随线编号上加“-”号,表示地球胎体在第二时期的绝对西部。经随线之间的宽度是宽度单位不是“°”数,而是“千米”数。 [0088] 赤带的中心线K是纬基线,纬基线两侧的纬线是纬随线,纬基线下边的纬随线编号上加“-”号,表示原始胎体的绝对南半部。这些纬随线之间的宽度与经随线之间的宽度相等,形成若干个正方格,将这些经纬线将原始地图各个部位的位置和方向都明确的标示出来。来,使地形
[0089] 本图里的大陆形状是实际大陆的相似形,一期元本子午线j1在“-3”号经线的位置,相当于现在世界地图西经10°的经线,距离现在的本初子午线10°;一期元本子午线j1的西面是地球胎体在第一时期的绝对西部。
[0090] 元本子午线是物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漂移方向的东、西分界线,与现在的本初子午线有本质的不同,因为物体在现在的本初子午线两侧没有向东、西两个方向漂移的能力。元本子午线属于经线;纬基线属于纬线,在赤道上。二期元本子午线j2与纬基线K的交点p靠近联合古陆的几何中心;p点北面的q点是地球胎体上大陆漂移距离最小的地方。原始古陆夹在两个阴阳界之间的阴面上,阴阳界一带的古陆非常薄,上面的胎沟很浅,但是很多, 胎沟用黑色画出。
[0091] 冰山不是岩石山,因此用白色,并且用 状斜线表示。南胎河和北胎河都是咸水河,用浅蓝色表示,但是要出现下面的胎沟。胎河伸到大陆外面,表示地球的原始胎体与其他大行星的原始胎体连接在一起,地球的原始胎体的东面是火星原始胎体;西面是月球原始胎体,因此在外面分别标上“火星”及“月球”字样。
[0092] 亚洲、欧洲、非洲、澳大陆、几内亚岛、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及南面的主核块、两个次核块和没有起名的大陆都是原始古陆,这些原始古陆紧密的拼接在一起,呈长方形形状,上面没有窟窿,西边缘轻度向西凹,这些大陆的名字都直接用字标在地图里。 [0093] 那时的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连接在一起,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和亚洲连接在一起;那时的南亚次大陆向南伸到马达加斯加岛的东方,南亚次大陆的西边缘连接着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边缘连接着几内亚岛和澳大陆及南极洲西边缘的北部。几内亚岛是古时的新几内亚岛。
[0094] 非洲南部的西面连接着南美洲,非洲北部的西边缘和欧洲的西边缘连接着北美洲大陆和格陵兰岛的东南边缘,而非洲的北边缘与欧洲的南边缘连接。
[0095] 那时的南美洲、非洲、南亚次大陆及南极洲连接在一起,这些大陆和次大陆南面的主核块、两个次核块及没有起名原始古陆在联合古陆的南半部,因此那时大陆的总面积比现在的大陆总面积大许多。
[0096] 现在的所有由古花岗岩构成的海岛在那时都连接在邻近的大陆上,现在所有的海、湾、湖及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底面积在那时都是0。现在的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底在那时连接在一起,都是炽热的岩浆,而且连接着联合古陆的南边缘和北边缘。
[0097] 澳大陆是大洋洲的大陆,以前称为澳洲,因为用“大洋洲”与其他洲的名字排列时在汉语里使“大洋”“大陆”的概念模糊,因此在本说明书和《太阳系演化论》里用澳大陆代替“大洋洲大陆”的名字。几内亚岛是为古时的新几内亚岛起的名字,那时的几内亚岛、澳大陆与南极洲组成三联体,这个三联体的北边缘连接着亚洲南边缘的东小段,三联体的西边缘连接着南亚次大陆的东边缘和主核块的东北。图里的曲线是原始古陆的胎沟,由于亚洲与欧洲之间没有胎沟,因此没有明确的界线。
[0098] 澳大陆、几内亚岛、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及南面的主核块、两个次核块和没有起名的大陆都是原始古陆,这些古陆及岩浆体南部的比重都比较大,因此主核块、多个次核块和没有起名的南部大陆都用灰色,阳面的南部用比较深的桔红色。在印刷此地形图时,地形图上的那些大陆及岛都用不同深浅的褐色,由于在发明专利的说明书附图里不能使用彩色,因此图2.2是黑白的。
[0099] 这样的地形图是地球形成之前的地形图,是46亿年前的世界原始地形图,因此在图的外面标上“46亿年前”的字样。此地形图比现在地理教材里的最早世界地形图早44亿年,与现在地理教材里的最早世界地形图有很大不同。
[0100] 图3地球胎体3号模型的外形图,也是地球胎体在地球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消失不久时的模样,岩浆体变成了四尖扁体状,因此改用1-1编号。东北分蒂1-11-1和西北分蒂1-12-1在岩浆体的北部,而且距离很远,蒂尖之间的距离约6万千米以上。东南分蒂1 -11-2和西南分蒂1-12-2在岩浆体的南部,蒂尖之间的距离约6.2万千米以上。这些分蒂呈毛笔尖状,与岩浆体是一体的,岩浆体中段的北边缘线是北阴阳界;岩浆体中段的南边缘线是阴阳界。分蒂属于胎蒂,是岩浆受到拉伸并且变成毛笔尖状时那个部位的名字,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名词而起此名。
[0101] 岩浆体中部的阴面上漂浮着大陆,阳面上漂浮着落在上面的少量陨石碎块和尘埃,整个岩浆体在中速自转,自转轴的轴心线在现在东经60度的下面。由于那时的地球不是球体,大陆漂浮在岩浆上,因此在地球胎体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东、西两个方向漂移和拉伸。岩浆体南部的虚线图是正在沉落的古陆,这些古陆的比重比较大,沉落到岩浆深处后就聚集成地核。
[0102] 那时的南极洲距离地轴的南端很远,而距离大洋洲大陆很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东偏南的方向漂移,大洋洲大陆向东轻微偏南的方向漂移;南美洲大陆向西偏南的方向漂移;北美洲向西偏北的方向漂移;亚洲东北部向东拉伸。所有的大陆及大陆的各个部位都在离心力、万有引力及岩浆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一面变化形状一面按照合力的方向运动,因此距离自转轴的轴心线越远的大陆及大陆部位的 就越大,所以北美洲西北角的势能动能最大。
[0103] 岩浆体主部的阴面上比较密集的分布着大陆,各个大陆之间有不同宽度的裂缝,南亚次大陆的北半部插到了青藏高原部位的大陆底下,青藏高原的南边缘比较直,青藏高原比较高;几内亚岛、澳大陆及南极洲之间也有不同宽度的缝隙,这两个大陆及一个岛在亚洲大陆东南角的南方;
[0104] 南美洲、非洲、澳大陆及南极洲及南面的主核块、次核块和没有起名的大陆用虚线在岩浆体上画出轮廓,岩浆体和胎蒂都用桔红色;岩浆体上有立轴1-2,立轴的轴心线与那时地球胎体自转轴的轴心线重合。
[0105] 地中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缝;大西洋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弯曲窄缝;红海、波斯湾、渤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部湾及南海也都是很窄的缝,这些缝的下面是炽热的岩浆。
[0106] 印度洋里是一片岩浆;太平洋和北冰洋里也是一片岩浆,只是这两个大洋的面积比现在的面积大许多,而且这两个大洋的模样与现在的模样也截然不同。
[0107] 在制造3号地球胎体模型时,这时的岩浆体1-1用桔红色,上面有用不锈钢制作的立轴1-2,立轴的轴心线与那时地球胎体自转轴的轴心线重合。
[0108] 图4是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的构造原理图,岩浆模体33-1和3号地球胎体模型里的岩浆体形状和颜色一样,但是要用高强度材料制造,制造时做成前后两半,装配时再用螺丝固定在一起。立轴4-01穿在岩浆模体的孔里并且可以固定,这样就可以使岩浆模体与立轴同步转动。本演示器重点演示大陆向东、西方向漂移时的情形,也明确说明漂移时的驱动力,以此验证大陆漂移的热漂说。
[0109] 北美洲大陆模块33-11的位置和图3里的基本一样,但是只取大陆部分。大陆模块用鉄片制造,背面黏贴一片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绒布,以便增加模块与岩浆模体之间的摩擦力。 大陆模块的东边缘设一个东滑块33-01,西边缘设一个西滑块33-02,这些滑块固定在大陆模块上,装配时要使外端插在西北滑轨33-121的主缝0111里,此主缝是 两个滑块之间固定着带摁键33-03的∏状弹簧片33-102,这些滑块、摁键和滑轨组成滑块滑轨机构,北美洲大陆模块上就使用了一套这样的机构。副缝0112南面的滑轨部位是约束北美洲大陆模块南部的。
[0110] 北美洲大陆模块装配在岩浆模体上的情形如本图的左上部,西北滑轨33-121上有两条缝,此滑轨的东南端固定在欧洲的东南方;西北端用带元宝螺母33-001的螺丝固定在西北分蒂1-12-1′上。滑轨是用比较厚的钢片做成,呈圆弧形状,盖跨在可以移动的大陆模块上。
[0111] 南美洲大陆模块33-12及西南滑轨33-122的构造和北美洲的基本一样,它的主缝0112,是 只是滑轨两端的位置不同。西南滑轨的西南端固定在西南分蒂
1-12-2′上。
[0112] 澳大陆就是大洋洲大陆,此大陆与南极洲大陆及几内亚岛组成东南大陆组,澳大陆模块33-13在中间,南北两侧伸出横条形横轨,北横轨33-130上穿着有北小滑块33-140的新几内亚岛模块33-14,南横轨33-131上穿着南部有两个小滑块33-141的南极洲大陆模块33-15。澳大陆模块上有和北美洲大陆模块上那样的东滑块33-01′、西滑块33-02′、摁键33-03′、∏状弹簧片33-102′及摁键33-03′,只是小些,但是构造一样。 [0113] 东南滑轨33-112有三股,分散势分布,中间一股和西北滑轨的北股一样,澳大陆模块上的滑块和摁键插在主缝0111′里。北股滑轨盖压在新几内亚岛模块上,而且使北小滑块33-140滑靠在南侧;南股滑轨盖压在南极洲大陆模块上,两个小滑块夹滑在南股两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这些模块向东南方移动时,就在横轨和小滑片的共同作用下相互分离。东南滑轨的三个东南端都固定在东南分蒂1-11-2′上,一个西北端由带元宝螺母的螺丝固定在非洲东面。
[0114] 亚洲大陆模布33-16是一块长方形形状的纱布,剪裁时要使纱布的经线“西南-东北”走向,这样便于变化形状。模布的西边缘和北边缘的西半部黏贴在岩浆模体上,南边缘和东边缘与模杆相交的部位钉在模杆的底面,这样在模杆的拉动下就能够使亚洲大陆模布变化形状。主转模杆01次转模杆02主横模杆001次横模杆002次次转模杆
[0115] 主转模杆01的内端由B点的短轴连接在岩浆模体上,次转模杆02的内端由A点的短轴连接在岩浆模体上,而且A点在B点的西面,这些点在亚洲大陆模布北面,这些转模杆可以偏转。主转模杆的外端固定着下面带刷的滑块33-00,其作用是产生摩擦力,以便此演示器主部停止转动时还保持亚洲大陆模布的形状。
[0116] 主横模杆001的左端由短轴连接在次转模杆的C点上,左部由短轴连接在主转模杆的D点上,这些模杆上两点的连线就形成了一个主四边形0004,但是这些边要有这样的几何关系:AB<CD;AC>BD。
[0117] 次横模杆002的左端由短轴连接在主转模杆的F点上,左部由短轴连接在次次转模杆 03的G点上,而次次转模杆的内端由短轴连接在主横模杆中部的E点上,这些点与D点就成为次四边形0005,但是这些边要有这样的几何关系:DE<FG;DF>EG。 [0118] 上述模杆形成模杆网,模杆外端的背后有刷状的定位器,模杆外端的都连接在亚洲大陆模布上,使模杆网在不产生离心力时也使亚洲大陆模布保持以前的模样。状的无缝滑轨33-111盖跨在模杆网上,它的两个东北端固定在东北分蒂1-11-1′上,西南端由带螺丝的元宝螺母固定在欧洲东南部。
[0119] 由于四条滑轨下面的大陆模块都距离自转轴比较远,因此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向远离自转轴的方向移动;由于模杆有质量,因此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将亚洲大陆模布2
的东北部向东北方向拉伸。离心力的公式是:F离=mrω,岩浆模体不是球体,因此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模块向西移动,使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及新几内亚岛组成东南大陆组向东移动,使亚洲大陆模布的东北部向东北方向伸展。 [0120] 本仪器安装在齿轮式转台上就组成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齿轮式转台属于通用仪器,齿轮式转台的构造如图5。
[0121] 北美洲模块和南美洲大陆模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各自的滑轨分别向西北方及西南方移动;亚洲模布在离心力及模杆的共同作用下使东北部向东北方拉伸,这样的演示效果与现在的大陆情形吻合。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用完之后要松开螺丝上的元宝螺母,这样使大陆模块不受挤压。
[0122] 图5是齿轮式转台构造原理图,此转台由台体36、顶架37、齿轮组、立轴座39、电动机38-001及防护墙41组成。台体的水平面部分呈平板形状,下面有四条很短的腿。台体的左部是立轴座,立轴座里装配着有立圆锥齿轮38-41的驱动轴39-04。
[0123] 台体的右端是“ ”形状的台撑36-1,台体与台撑是一体的,而且台撑顶上固定着一对桩36-11、36-12和一个立螺丝36-13。可以拆卸的顶架装配台撑的顶上,由与立螺丝配套的螺母36-14固定。顶架的左端是上轴套37-0,在此转台上装配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时是将立轴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在上轴套和下面的驱动轴轴心里,这样就使此转台能够带动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转动。
[0124] 立圆锥齿轮38-41与平圆锥齿轮38-40啮合,平圆锥齿轮和小平齿轮38-39固定在长轴38-1的两端,而中介齿轮38-38分别与小平齿轮和大齿轮38-37啮合。大齿轮的轴承在台撑的直立部位,大齿轮轴的右端有摇柄38-06,因此在转动摇柄时就使驱动轴转动。中介齿轮也可以由电动机38-001通过皮带轮和挂在皮带轮上的皮带38-02带动,这样再由小平齿轮、长轴、平圆锥齿轮及立圆锥齿轮带动驱动轴转动。电动机的开关38-01设在台撑上部,此转台是电动、手动两用。
[0125] 在使用时,将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立轴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在驱动轴轴心和上轴套37-0的里面,再由驱动轴上的螺丝钮39-041将立轴固定在驱动轴上。这样,在驱动轴转动时就带动大陆漂移演示器的主部转动。
[0126] 防护墙是用厚鉄做的弧形墙状物,用上面的下钩和上钩挂连在台体上,传动中的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万一甩破,掉下来的零件就被防护墙挡住,这样就起到安全作用。将A型大 陆漂移演示器的主部装配在这样的齿轮式转台上就组成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利用这样的演示器进行课堂教学就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0127] 图6是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原主部的构造原理图,基体34是用高强度材料制造的空心圆球,立轴4-01固定连接在基体上。
[0128] 大陆模块是压在滑轨下面的球面金属片,金属片的形状与相应的大陆是相似形,金属片的底面上黏贴着绒布,表面上装配着与滑轨配套的滑块、弹簧片及摁键。 [0129] 滑轨是用球面金属片做的弧条形状的部件,上面有约束滑块的主缝,面积小的大陆模块只有一条主缝,面积大的大陆模块有两条缝,另外一条是副缝;面积小的大陆模块只有一条缝。滑轨的一端用螺丝固定在基体上,另外一端用螺柱和元宝形螺母固定。元宝形螺母是形状像元宝的螺母,便于用手扭动。在平时,将元宝形螺母松开,以便使大陆模块底面绒布的绒保留一定的弹性。
[0130] 本图是按照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装配的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北美洲大陆模块35-11的构造及西北滑轨35-121的构造都和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里北美洲的基本一样,只是这里的西北滑轨弯曲得严重些,模块上标明“北美洲”字样。 [0131] 南美洲大陆模块35-12的构造及西南滑轨35-122的构造都和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里南美洲的一样,只是这里的西南滑轨弯曲得严重些,模块上标明“南美洲”字样。 [0132] 南亚次大陆模块35-13的构造及南滑轨35-123的构造都和北美洲的一样,只是滑轨只有一条主缝没有其他缝,南亚次大陆模块的模样及构造如右下部的局部放大图。 [0133] 在局部放大图里,模块上标明“南亚次大陆”字样。南滑块35-01与北滑块35-02固定在此的模块表面的南边及北边,∏状弹簧片35-102的一端固定在模块表面的北边,另外一端上固定着摁键35-03。这些滑块和摁键都从南滑轨的主缝里伸出,因此便于南亚次大陆模块移动和调整。
[0134] 做演示实验时也是将此演示器原主部安装在齿轮式转台上,这样就组成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从这样的构造明显看出: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模块根本不能向西移动,因为离心力在东西方向上没有分力;也明显看出南亚次大陆向北移动到赤道时就停止运动,因为不能逆着离心力分力的方向运动。由于这样的大陆漂移演示器的演示效果不但不能证明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远程漂移,反而证明这些大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能向西北和向西南远程漂移,因此任何学校的现有教学仪器里都没有这样的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
[0135] 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只能用来演示大陆南在北方向上的漂移情形,不能演示大陆在东西方向上的漂移情形,因此与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配合使用就能够起到纠正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错误之处的作用。
[0136] 在基体34上再另外钻上螺丝孔和装配上滑轨,也配上热漂说里后期漂移的大陆及岛屿模块,就成为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新主部,这样就能够热漂说里大陆漂移的后期的大陆漂移情形。
[0137] 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的新主部和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的原主部都是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 主部,只是上面的大陆形状及位置有些不同,滑轨的布局也随着不同。 [0138] 图7是北美洲大陆在球体地上的力学分析图,地壳34′呈篮球球胎的模样,没有画出地壳下面的构造。在地球上建立立体坐标系,立轴是OZ标轴,与地轴重合,O点是地球的球心。纵轴是OY轴;横轴是OX轴。北美洲大陆的重心在OXZ平面上的C点,赤道在OXY平面上。
[0139] 地球的自转转速是ω,地球的平均半径是R,北美洲大陆的质量是m,根据离心力2
公式,北美洲大陆产生的离心力F离是:F离=mrω(1)
[0140] r=R cosφ,φ是北美洲大陆重心位置的纬度,由(1)式和本图明显看出:离心力F离的方向指向南上方。
[0141] 北美洲大陆的重力F重是:F重=mG,G是重力加速度,力的方向指向地球的球心O。根据估算,北美洲大陆产生的离心力远小于北美洲大陆的重力,再根据力的合成,重力F重与离心力F离的二合力F合二的方向指向南下方,这个二合力F合二就是作用力。 [0142] 按照大陆漂移学说,北美洲大陆是在球体的地壳上漂移,因此二合力F合二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驱是驱动力。F驱=F合二cos θ(2)
[0143] 0°<θ<90°θ是二合力F合二的方向与海平面形成的夹角。由于∠θ比较大,由(2)式明显看出驱动力F驱比二合力F合二小,也远比离心力F离小。
[0144] 又由于二合力F合二指向南下方,根本没有指向西方的分力,所以北美洲大陆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向西北方向远程漂移。同样的道理,南美洲也根本没有能力向西南方向远程漂移。
[0145] 2亿年前的北美洲大陆与现在北美洲大陆的情形基本一样,海水的平均温度也差别很小,由于北美洲大陆的底面与地壳的表面在巨大的重力作用下已经连接得非常牢固,因此就像焊接在一起那样,所以阻力f阻非常大。
[0146] 在北美洲大陆的底面与下面的地壳分离并且地壳的局部表面也是球面的情况下,可以用正压力和摩擦系数与摩擦力的关系来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根据驱动力F驱与摩擦力的差及北美洲大陆的质量就能够计算出来北美洲大陆漂移的加速度a。但是,北美洲大陆的底面与地壳的表面之间的接触面上存在着巨大的分子结合力,北美洲大陆的面积又大,因此计算北美洲大陆漂移的阻力f阻和判断按照大陆漂移学说能否进行大陆漂移时应该分为三步进行。11-10-1
[0147] 第一步,测算出来北美洲大陆从下面的地壳岩石上分离下来需要的 [0148] 可以利用钻探的方式取出北美洲大陆的底面与地壳的表面的壳陆连接处所在的一段岩石柱34′-10-1,然后截取壳陆连接处34′-10-0所在的一小段岩石柱11-10-01,再利用机械装置将此岩石柱的壳陆连接处分裂开。由于壳陆连接处的两种岩石就是太平洋海底岩石和北美洲大陆岩石,因此从钻取的岩石柱上就能够辨别出来。
[0149] 利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将北美洲大陆完整的分裂下来没有合适的力度,靠天体引潮力也不能将北美洲大陆完整的分裂下来,此情况在技术背景栏目里已经说明,因此只能利用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将岩石柱的壳陆连接处分裂开。
[0150] 在利用机械装置分裂小段岩石柱上的壳陆连接处时,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作用在小段岩石柱11-10-01的大陆岩石部位上,小段岩石柱的地壳岩石部位固定在机械装置上,这样在水平方向作用力的作用下,作用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将小段岩石柱的壳陆连接处分裂开,这个数值的作用力可以精确的测量出来,将此数值除以岩石柱横截面面积得到的商就是分裂开岩石柱壳陆连接处的 这个最小切应力可以精确的测算出来。
[0151] 最小切应力乘以北美洲大陆的面积等于将北美洲大陆从下面的地壳岩石上分裂下来所需要的最小 这个数值就是北美洲大陆从下面的地壳岩石上分离下来需要的
[0152] 第二步,根据北美洲大陆的重力和摩擦系数计算出来摩擦力。
[0153] 根据从小段岩石柱分裂开的壳陆连接处大陆岩石部位一面的光滑度及地壳岩石部位一面的光滑度,可以检测出来摩擦系数。将北美洲大陆的重力乘以北美洲大陆底面的摩擦系数就等于北美洲大陆漂移时的摩擦力。
[0154] 第三步,判断北美洲大陆按照大陆漂移学说能否进行漂移
[0155] 由于这个摩擦力就是北美洲大陆漂移的阻力f阻,而阻力f阻的方向与驱动力F驱的方向相反,因此北美洲大陆运动时的加速度a也应该是:a=F合/m(3)。F合=F驱-f阻[0156] 任何物体在开始运动时都在合力F合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a,本图里的F驱是水平方向的驱动力,力的方向指向南方,因可以根据(3)式做如下情形的判断:
[0157] 在F驱<f阻时,f阻表现出来的力相当于反作用力F′,与驱动力F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F合=0,因此在F驱<f阻时无论驱动力有多么大,北美洲大陆都不能相对于地壳进行漂移。
[0158] 在F驱=f阻时,在微观上的表现是北美洲大陆在轻微的徘徊。月球与太阳引潮力的合力引向哪里北美洲大陆就向哪轻微移动;当引潮力的合力向相反的方向吸引时,已经轻微移动的北美洲大陆又退回原来的位置,因此在F驱=f阻时北美洲大陆也不进行远程漂移,北美洲大陆的质心只能在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上在半径不足9厘米的圆圈内晃动。 [0159] 在F驱>f阻时,F驱-f阻=F合 (4) F合>0 vt=at
[0160] 按照大陆漂移学说,北美洲大陆是从相对于地壳的线速度为0开始漂移的,也就是漂移的初速度V0=O。以后的速度vt,与合力F合的大小及持续时间有关,由于地球一直在自转,万有引力一直在起作用,运动阻力变化不大。按照(5)式,北美洲大陆的漂移速度应该越来越快。
[0161] 结合本图将F驱<f阻、F驱=f阻及F驱>f阻时的条件进行排查和分析,就认识到北美洲大陆的底面与地壳表面的壳陆连接处会像焊接在一起那样牢固,其牢固程度和一体的差不多,所以阻力f阻非常大,F驱<<f阻,所以在本图里表示阻力f阻大小的箭秆特别长,只好用实线里加虚线的形式表达。真的利用钻机钻探出来一段有壳陆连接处的岩石柱进行检测,就发现驱动力F驱不及最小阻力f阻的200亿分之1,因此断定北美洲大陆在坚硬的地壳岩石上绝对不能漂移,也断定北美洲大陆不是在坚硬的地壳岩石上漂移的。 [0162] 深处的细沙沉积岩,单位面积 的分子结合力比北美洲大陆底面与地壳表面火成 岩之间的分子结合力小得多,假设北美洲大陆下面的壳陆连接处的牢固程度和细沙沉积岩 的牢固程度一样,也测量出来分离开细沙沉积岩的 需要的 根据这个最小切应力就可以计算出来北美洲大陆进行漂移的最小阻力f阻。
[0163] 将驱动力F驱与最小阻力f阻的数值进行比较,就发现驱动力F驱不及最小阻力f阻的200亿分之1,因此北美洲大陆在坚硬的地壳岩石上漂移根本不能漂移,而北美洲大陆有漂移过的迹象,所以断定北美洲大陆不是在坚硬的地壳岩石上漂移的。
[0164] 图8是漂移环境鉴别仪外形图,此鉴别仪的外壳是比较大的密封舱100,密封舱有圆筒形状的墙壁、球面形的仓顶和圆状的平底,墙壁的一侧有伸出的仓筒101,仓筒与密封舱是一体的。舱筒里有外门101-2和内门,舱筒外端是外接口101-1,电缆103是与外界相通的电路
[0165] 密封舱用钢筋水泥制造,在陆地做好后用轮船吊运到北美洲中部西面的太平洋海底平台上,海底平台是预先在海底岩石上削出来的平面,用水泥将密封舱和舱筒固定在那里,这样就使太平洋地壳与密封仓连接成一体。外接口是圆圈状的口,而且靠近外门。外门朝外开,此门的边缘上有密封圈,在大门关101-2-1和海水压力的共同下实现良好的密封。 [0166] 在太平洋里靠近密封舱需要专门与舱筒配套的特制潜水艇,进入密封舱时先大由潜水艇上的前出口与舱筒的外接口对接,对接后再抽出来之间的海水和扭开门关才能打开外门。由于特制的潜水艇属于另外的技术,因此不做具体说明。
[0167] 图9是漂移环境鉴别仪的内门外形图,内门101-3也是圆形,也是朝外开,内门的边缘上也有密封圈,这样起到更安全的作用。内门的右部有联合101-3-6,有6个排列在一起的分锁,需要由6个人各自带着1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大家放心。 [0168] 图10是漂移环境鉴别仪的构造原理图,也是图8内部的放大图。美洲模块104是正方体的岩石块,放置在非常光滑的密封仓底100-1的中心,并且使有“南面”字样的面朝南;标有“西面”字样的面朝西,也要这些面的下边缘分别与刻在仓底上的十字标尺100-1-2对齐,使岩石块西南棱的下端对着十字标尺的“0”刻度。
[0169] 密封舱的舱底是用削海底平台时开出来的海底岩石制作的上表面,这样就使舱底与太平洋地壳的岩石相同。岩石块要从北美洲大陆中部偏东的部取,因为那里的花岗岩是北美洲大陆的本地岩石。做大型漂移环境鉴别仪时,美洲模块可以利用拼接的方式做,但是底面必须使用从北美洲大陆东部取的花岗岩。
[0170] 美洲模块南面的中部固定着一个拉钩104-1,钩秆上连接着一个重锤104-1-1,在岩石块放置正确后,再在重锤下面的密封仓底部位刻上两条分别指向南和西的方向标,而且使重锤的锤尖指在两条方向标的交点。这样,岩石块无论向哪个方向漂移,就能够根据重锤锤尖的位置判断出来向哪个方向漂移了。
[0171] 钢丝绳105的一端连接着拉钩104-1,另外一端连接着秤砣105-1,钢丝绳的中段挂在定滑轮105-0上,而且钢丝绳在拉钩与定滑轮之间一段的走向与美洲模块离心力的方向一致。定滑轮的支架固定在密封舱的舱壁上,这样就由钢丝绳、秤砣及定滑轮就组成了 [0172] 西北立轴104-2是固定在美洲模块顶面西北部的立轴,此立轴上套着长方体形状的小滑块104-2-1,小滑块伸在小扁框106里,而小扁框的两侧分别固定着处在一条直线上的小齿条106-1和小滑条106-2。滑条的东端伸在东槽106-2-1里,东槽与槽架106-2-10是一体的,而且此槽架固定在密封仓墙壁内侧的东面。齿条下面的两侧是光滑的,而且与西槽106-2-2配套,西槽固定在密封仓围墙内侧的西面。这样,在美洲模块发生漂移时,西北立轴就通过小滑块带动小扁框在“东-西”方向上移动,惟有岩石块在“南-北”方向上漂移时小扁框不动。这样的移动装置称为“小分向机”,凡是有 的运动就能够将“东-西”方向上的运动分量通过小齿条输出。
[0173] 小齿条与固定在小针轴107-3上的小齿轮107啮合,而针的北轴承108-1和南轴承108-2分别固定在密封仓的围墙和西槽上,小指针107-2也安装在针轴上,因此小扁框一移动小指针就随着偏转。小刻度尺100-002固定在密封仓围墙内侧的西南部,根据小指针指的宽度就能够知道岩石块在“东-西”方向上的漂移路程。由于小指针比较长,因此对岩石块的漂移非常敏感。
[0174] 小激光器109固定在小指针靠近针轴的部位,在小指针和针轴所在的平面上小激光束与夹成φ角,因此激光束照射在密封仓的球面形仓顶内部的小顶刻度尺100-002-1上。由于激光束的长度很长,密封仓可以做得很高,也可以用多次折射的方式来加长激光束的长度,因此能够测量出来岩石块的微小漂移。
[0175] 由这样的小指针、小针轴、小齿轮、小激光器、小刻度尺及小顶刻度尺组成了小位移表,是指示东-西”位移的位移表,岩石块在“东-西”方向上的微小漂移就由东西分向机”和小位移表非常精确的测量出来。
[0176] 110-1及110-2是分别观察小刻度尺和小顶刻度尺的两个摄像头,111-1、、111-2及111-3是在不同位置的3个电灯,这些电器固定在顶架112上,放大了的电信号通过电缆100-3传递到陆地上的观察室和电视台。电灯、激光器及摄像头的用电也由电缆供应,人们在陆地上的观察室和电视机里就能够定期看见小指针和上小激光束指示的刻度。 [0177] 104-3是固定在美洲模块上的东南立轴,大滑块104-2-1′伸在大扁框106′里,由它带动的大齿条106-1′和大滑条106-2′。大滑条伸在北槽106-2-2′里,北槽的槽架
106-2-20′与北槽是一体的,而且此槽架固定在密封仓墙壁内侧的北面;大齿条伸在南槽
106-2-1′里。这样的移动装置称为“大分向机”,凡是有南北分向的运动就能够将“南-北”方向上的运动分量通过大齿条输出。大分向机与小分向机的构造也一样,只是尺寸大些,而且大扁框在“南-北”方向上移动。
[0178] 由大指针107-2′、大针轴107-3′、南轴承108-2′、大激光器109′、大齿轮107′、大刻度尺100-002′及大顶刻度尺100-002-1′组成大位移表,大位移表与小位移表的构造也一样,大激光束与大指针在大指针和大针轴所在平面上的夹角是θ。美洲模块在“南-北”方向上的微小漂移就由大分向机”和大位移表非常精确的测量出来。 [0179] 大齿轮和小齿轮一样大,只是为了起名方便而这样称呼。大位移表专门测量岩石块在“南-北”方向上的微小漂移,因为灵敏度和小位移表一样高,所以能够测量出来岩石块在“南 -北”方向上的微小漂移。110-3和110-4是分别观察大指针及大刻度尺及大激光束所指刻度用的摄像头,也安装在顶架112上,因此人们在陆地上的观察室和电视机里也能够定期看见大指针和大激光束指示的刻度。
[0180] 内门103-3在密封仓墙壁上的仓筒101上,抓手103-3-1固定内门里面。从密封仓内部看,仓筒连接在美洲模块东北部的墙壁上,这样便于装配和便于工作人员的出入。 [0181] 美洲模块如果发生漂移的话,漂移路程S就在一对分向机的作用下分解成“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的分路程S东西和S南北,漂移路程S与两个分路程S东西、S南北的关系是:
[0182] S2=S东西2+S南北2
[0183] 此漂移环境鉴别仪做的越大测量精度就越高,在一般要求下,密封仓围墙的内部高度是8米为宜,底面的内半径是4米为宜。围墙和球面形的仓顶都用钢筋水泥做,而且要非常厚,这样就有足够的强度承担巨大的海水压力,同时也防止密封仓漂浮起来。美洲模块的长度和宽度都是4米为宜,高度也是4米为宜,这么大的美洲模块取完整岩石来做为好。 [0184] 美洲模块与密封仓仓底上表面的结合程度远不如现在的北美洲大陆与下面地壳的结合得牢固,因此美洲模块与密封仓仓底上表面之间单位面积的摩擦力远比北美洲大陆与下面地壳单位面积的摩擦力小,所以美洲模块在密封仓内的漂移环境比实际的北美洲大陆的漂移环境好;也比大陆漂移学说里的漂移环境好。
[0185] 2亿年前的地球,由于海水温度、地球自转转速及地球公转转速都与现在差别不大,因此美洲模块在密封仓里的漂移条件比2亿年前的北美洲大陆漂移条件好。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如果2亿年前的地球自转转速比现在高些,就可以利用在 的秤砣上添加槽码的形式来补足。
[0186] 槽码要这样补足:先计算出来美洲模块在密封仓里的现在离心力F现,再根据推测出来的2亿年前地球自转转速计算出来此美洲模块在2亿年前那样高的地球自转转速作用下产生的离心力F古,再计算出来离心力的差ΔF,即:F古-F现=ΔF
[0187] 因为1千克力=9.8牛顿,所以根据ΔF添减槽码就可以准确 美洲模块在不同时期的离心力差距。这台漂移环境鉴别仪是非常切贴的北美洲大陆漂移模拟实验装置,能够科学的鉴别大陆漂移学说里的漂移环境说法是否正确。
[0188] 现在北美洲35°东面的大西洋宽度约4800千米,按照大陆漂移学说,2亿年前的大西洋宽度是0,取2亿年的时间计算线速度v,结果是:v=2毫米/月。每月这么小的位移,由位移表就能够精确的测量出来。按照大陆漂移学说,现在的北美洲大陆还在继续向西漂移,因此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足以检验出来“北美洲大陆是否继续向西漂移”。 [0189] 现实高于任何理论上的辩解,人类也需要做几台这样的漂移环境鉴别仪来鉴别大陆漂移学说是否正确。如果在两个月内密封仓里的美洲模
块向西漂移了1毫米,那么就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因为毕竟向西漂
移了,对于漂移路程的长短没有必要计较;若是在两个月内密封仓里的美洲
模块没有向西漂移,就证明大陆漂移学说里的“漂移环境说法”是错误的。 [0190] 利用漂移环境鉴别仪建立几个“大陆漂移观察站”进行观察,是很有必要的。相信大陆漂移学说的人们最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建立这样的“大陆漂移观察站”,也亲自定期观察或者查看定期播放的美洲模块漂移情形,这样通过实际观察就相信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存在严重问题了。
[0191] 在理论上摆科学道理是一个方面,利用漂移环境鉴别仪鉴别是另外一个方面,从两方面的情况判断北美洲大陆能否在坚硬的地壳岩石上漂移更可靠,而将“热漂说”与“冷漂说”进行对比就掂量出来哪种说法是大陆漂移的真相。
[0192] 图11是地球胎体6号模型的外形图,是地球胎体在在多种力的作用下演化一段时间的模样,呈前腿快要合并后腿也靠近的蛤蟆状,是在阳面南上方看时的形状,岩浆体1-1-0的主部有球体特征,立轴1-2穿在地球胎体自转轴部位。
[0193] 东北分蒂1-11-1与西北分蒂1-12-2蒂尖之间的距离由最远演化得非常近,这样继续演化下去就很快合抱在一起。东南分蒂1-11-2和西南分蒂1-12-1蒂尖之间的距离也由最远演化得比较近,只是两个蒂尖没有对齐。此时的岩浆北冰洋1-1-N、岩浆南冰洋1-1-S和岩浆太平洋1-1-O连接在一起,地球胎体已经有了球体特征。南阴阳界2-1-S已经模糊,因此在图里大体指出位置。
[0194] 南极洲大陆还没有漂移到岩浆南冰洋里,但由于岩浆南冰洋的表面比较低,因此南极洲大陆开始向岩浆南冰洋方面滑落。又因为靠近岩浆南冰洋时南极洲大陆的离心力比较小,所以再过不长时间就滑落到岩浆南冰洋里,岩浆南冰洋被南极洲大陆覆盖后也就不存在了。
[0195] 地球胎体演化到此时已经具有球体特征,因此大陆主要在南、北方向上漂移,漂移的重点已经由东、西方向转移到南、北方向上。由于大陆漂移到了后期,地球胎体向球体聚集,亚欧大陆的北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进行聚集,使北边缘的长度必须缩短,这样就使有些部位隆起,在亚欧大陆内部的自行挤压下就形成了乌拉尔山脉。乌拉尔山脉的两侧坡度基本一样就是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迹象,与喜马拉雅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的成因截然不同。
[0196] 又由于地球胎体已经具有球体特征,地球胎体的转动惯量就大大减小,因此地球胎体的转速大大加快,离心力也随着增大,所以非洲大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漂移而分裂出来地中海;乌拉尔山脉亚欧大陆的北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进行聚集,大陆内部的自行挤压下就形成了乌拉尔山脉。
[0197] 欧洲大陆的西南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偏转而折裂出来很大的“V”形缺口,这个V形缺口里的岩浆表面冷却后就形成了比斯开湾;折裂出来的欧洲大陆西南角就形成了伊比利亚半岛。
[0198] 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偏转,折裂出来“厂”形缺口、“Λ”形缺口和折裂下来大量陆块,这个“厂”形缺口里的岩浆表面冷却后就形成了北部湾,“Λ”形缺口里的岩浆表面冷却后就形成了泰国湾;折裂出来的这些大陆向南偏转就形成了东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折裂下来的大量陆块漂移到南方就形成了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及东南亚的若干小岛。
[0199]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岛具有弧形特征,有向南拉伸过的迹象,而岩石在常温下不能拉伸和弯曲,因此表明东南亚这些半岛和海岛是在高温情况下偏转和漂移的,其他那些半岛和海岛也是在高温情况下偏转和漂移的。
[0200] 这些半岛和海岛虽然在本图里看不到,但是现在的世界地形图有近似的图形。由于专利材料里不能有现在的世界地形图,因此只能参照现在的世界地形图想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偏转、折裂及漂移的情形;也可以设计出来相应的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新主部做模拟实验来验证。大陆漂移的情况非常复杂,详细情况在《太阳系演化论》里描述。 [0201] 此时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虽然受到向西的离心力很小,但是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西漂移。由于这时的岩浆海洋表面上已经冷却出来一层半软态的岩浆膜,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靠巨大的动能继续漂移,这样就将西面半软态的岩浆膜推积起来并且积累在大陆的西部,此情就像推土机高速推土那样。那些推积起来的岩浆膜慢慢冷却后,就形成了雄伟的 的西坡非常陡峭而东坡斜度很小,就是两个美洲大陆在岩浆海洋里向西高速漂移过的迹象。
[0202] 由于本发明是重点说明大陆漂移的真相和“热漂说”,这些模型和仪器也是协助说明这个说法用的,因此对一些细节不做详细解释。大陆在岩浆海洋里漂移像冰块在水里漂移那样,因此阻力很小。大陆在有扁体特征的岩浆体上漂移,离心力在东、西方向上就充分发挥作用;大陆在有球体特征的岩浆体上漂移,离心力在南、北方向上就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大陆是严格按照合力的方向漂移及变化形状的,大陆漂移的方向像天平的横梁偏转得那样灵敏,是绝对不会逆着合力的方向漂移的。
[0203] 大陆漂移的线速度也是严格遵循牛顿定律而定,因此使各个大陆在任何时刻都处在力学平衡的状态。由于在本发明里说大陆是在岩浆海洋里漂移的,岩浆是非常热的液体,因此将这样的大陆漂移说法自称为“热漂说”,这样的说法与“冷漂说”有很大的不同。 [0204] 图12是仪器使用解说书外形图,里面的内容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仪器使用解说书是结合附图说明白大陆漂移真相、说明白大陆漂移热漂说的科学道理和说明白冷漂说存在的问题的小册子。
[0205] 此解说书封面的第一行文字是字体比较大的字:涉及冷漂说和热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第二行文字是字体稍微小的字:仪器使用解说书;第三行文字是字体比较小的字:朱先利编研;第四行文字在封面的下边缘,是字体更小的字:x x x教学仪器厂;封面的中部是缩小的地球4号胎体模型图。封面上标上发明人的名字是为了便于发明人承担责任和便于发明人采纳大家的高见之后进行补正,因为任何发明和任何理论都要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完善。
[0206] 封面底下的纸张上依次印刷着仪器使用解说书的前言、目录和正文,由于目录涉及到页数,而页数又涉及到纸张的大小,因此对目录的编排由教学仪器厂安排。 [0207] 前言: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大陆漂移是比较单纯的力学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者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按照合外力的方向运动或者变化形状,这是根据牛顿力学下的定语,物体在远低于光速的情况下一切不符合牛顿力 学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彻底弄清大陆漂移的真相是解开宇宙奥秘的第一道门槛,根据现在的地球模样和运行情形利用因果关系推测地球过去的模样是彻底弄清大陆漂移真相的唯一方法,利用明确的物理理论和切贴的模拟实验来检验大陆漂移说法是最科学的手段,只有经得起科学论证和符合因果关系的说法才是真正正确的大陆漂移说法。” [0208] 正文:一、地球胎体模样:1号地球胎体模型是地球原始胎体模型,地球原始胎体为什么如图1那样的模样,因为情况非常复杂,用短文无法描述,因此在发明名称为 的说明书里做了大体描述,在《太阳系演化论》书稿里已经做了详细描述,等此书出版发行后大家才能详细了解地球原始胎体的形成过程。在本发明说明书的仪器使用解说书里只做如下简要说明:
[0209] 地球原始胎体与月球原始胎体是地月系联合胎体,此联合体的东面是火星系联合胎体,西面是金星原始胎体,与其他五大行星的原始胎体在46亿年前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些原始胎体的外侧是大联合古陆,而且是没有间隙的大联合古陆。后来,由天然施力者将这些大行星的原始胎体一个一个的撕裂下来,并且接着抛向围绕太阳公转的不同轨道的,在抛射中又使胎体旋转,这样就为大行星胎体的自转也提供了初始机械能。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第一推动力就是这天然施力者施出的,不是上帝用长臂推动的,天然施力者对地月系联合体施出的力就是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第一推动力。
[0210] 地球与月球的原始胎体是由天然施力者一起撕裂下来的,在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又将月球胎体分离出去,因此地球原始胎体的形状和构造符合现在的大陆情形和现在的地球构造。
[0211] 本发明里1号地球胎体的这样模样和构造,对下符合现在的地球情况,因为根据现在的地球的模样、构造和运动情形利用明确的物理理论和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就能够推测出来1号地球胎体的这样构造和模样。对上符合现在的太阳系情况,因为根据太阳系起源情形并且利用明确的物理理论和因果关系就能够推测出来1号地球胎体这样的构造和模样。
[0212] 地球有磁场、水、岩浆、大量的盐及其他矿物,地球上演化出来地核、山脉、海沟、海岭及大量的生物,这些物质、物体及生物都与地球原始胎体的构造有密切关系。 [0213] 月球与地球分裂开后,在转动惯性的作用下各自自转,地球胎体的自转轴轴心线也大幅度东移。地球胎体上的任何部位都受到万有引力、离心力及岩浆表面张力的统一约束,因此大陆漂移的方向、大陆变化形状及大陆各个部位的伸缩都在 [0214] 在 消失和月球胎体分裂出去后,地球胎体虽然单独自转和变化,但由于距离月球胎体比较近,因此在月球胎体的吸引下使地球胎体上的大陆一面周期性的上下起伏一面在岩浆海洋里按照合力的方向漂移和变化形状。由于情况非常复杂,各个大陆的位置和模样都随时变化,因此在本发明里只公开3个模样,其余时刻的大体模样在 的说明书里公布,详细模样在《太阳系演化论》 里公布。
[0215] 3号地球胎体模型是以二期元本子午线下面的自转轴为自转中心时的地球胎体模样,那时的地球胎体属于扁的,因此南美洲、北美洲及其他洲的大陆和在离心力和地球胎体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在岩浆海洋里漂移非常顺利,因此称这样的大陆漂移说法为“热漂说”。南美洲、北美洲两个大陆在地球胎体是比较扁的形状并且在岩浆上漂移,比在 当然阻力小,两种不同的大陆漂移说法究竟哪种
有科学道理,利用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和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就能够明确的鉴别出来。 [0216] 在理论上分析,本发明里大陆漂移的“热漂说”能够使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向东南方和西北方远程漂移;利用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做模拟实验,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模块也真的分别向东南方和西北方远程移动,所以本发明里的大陆漂移“热漂说”符合物理理论,现在的地球模样也有大陆漂移是在高温情况下进行过的迹象。 [0217] 真正的地球胎体不是球体,大陆是在岩浆海洋里漂移,漂移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地球运动的第一推动力。3号地球胎体模型是地球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消失不久时的模样,地球胎体自转的动能是地球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提供的能量
[0218] 由于那时还没有形成坚硬的地壳,大陆在岩浆海洋里漂移和冰块在水里漂移那样,因此阻力很小,所以地球胎体在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地球胎体自身万有引力及岩浆体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顺利漂移。由于此时地球胎体扁形的程度高,因此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主要向东、西两个方向漂移,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得到了巨大的动能和势能。 [0219] 二、热漂说的大陆漂移模拟实验:
[0220] 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的主部是根据3号地球胎体模型做的演示装置,要装配在齿轮式转台上进行实验,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的主部安装在齿轮式转台上就组成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这样的演示器是热漂说非常切贴的 模拟实验装置,因为转动齿轮式转台时就能够真的使地球胎体模型上的南美洲大陆模块、北美洲大陆模块向西南方和西北方远程移动;使南极洲大陆模块、大洋洲大陆模块向东南方远程移动,使亚洲模布向东北方拉伸。
[0221] 做这样的模拟实验就验证了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胎体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地球胎体自身万有引力及岩浆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惟有在地球不是球体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使大陆向东、西两个方向漂移的驱动力。
[0222] 三、冷漂说的大陆漂移模拟实验: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的原主部是按照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专门设计的,将这样演示器的主部装配在齿轮式转台上就组成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这样的演示器是冷漂说比较切贴的大陆漂移模拟实验装置。 [0223] 转动齿轮式转台时,就发现南美洲大陆模块和北美洲大陆模块根本没有向西南方和西北方远程移动,因为在地球是球体的情况下离心力没有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力。在南亚次大陆模块向北移动到赤道时,就不继续向北移动,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物体都不会逆着合力的方向运动。天体引潮力只能吸引得大陆小幅度低速晃动,不能使大陆长时间远程漂移,因此利用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置产生的模拟实验效果就证明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环境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图7那样的力学分析也证明 [0224] 四、大陆漂移真相:地球胎体的自身万有引力和岩浆体表面张力是使地球胎体向球体变化的因素,两个美洲的向西漂移和亚洲的向东拉伸使地球胎体的转动惯量增大的因素,因此在大陆漂移的初期和中期使地球胎体的自转转速逐渐降低,使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势能达到最大值。自转转速的降低就使离心力减小,这样便于在自身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向球体形状聚集,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的势能也开始转化成动能,因此使北美洲大陆的 像汽车那样快, 是冷漂说里北美洲大陆 的1728亿倍!
[0225] 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岩浆体的表面渐渐冷却,岩浆海洋的表面渐渐冷却出来一层半软态的岩浆膜。两个美洲大陆推积岩浆膜,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推积起来的岩浆膜也越来越多,当两个美洲大陆的动能消耗完时就停止运动。那些推积起来的岩浆膜也慢慢冷却,岩浆体的表面也慢慢冷却,万有引力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地球胎体很快变成有一层硬壳的球体,所有的大陆和海岛也被周围岩浆变成的岩石层固定在那里,这些岩石层和大陆连接得非常紧密,这样就形成了地壳,原始地球就这样形成。
[0226] 两个美洲大陆推积的岩浆膜冷却后,就形成了雄伟的 。岩浆体阳面的中部冷却后就形成了太平洋海底;东北分蒂和西北分蒂合抱性的歪倒后,就使北美洲的西北角与亚洲的东北度角之间的距离很近,两个洲角连接线北面没有大陆的岩浆体部位冷却后就形成了北冰洋海底。两个美洲大陆向西漂移扫过的岩浆体部位冷却后就形成了大西洋海底。澳大陆向东南漂移扫过的岩浆体部位及南面一带冷却后就形成了印度洋海底的一部分。大陆漂移的详细情形在《太阳系演化论》书稿里详细描述,利用这样的大陆漂移“热漂说”能够圆满解释所有山脉、高原、海洋、海、海岭、海岛、半岛、海山及地核的成因。
而利用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冷漂说”,连 、乌拉尔山脉、皇帝海山、渤海及东南亚那些海岛的成因也无法在符合力学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圆满解释。 是北美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推积起来的岩浆膜冷却后形成的;乌拉尔山脉
是亚欧大陆的北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使大陆内部的自行挤压形成的。
[0227] 在大陆漂移后期,由于地球胎体具有了球体特征,离心力的作用是使大陆便于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伊比利亚半岛是欧洲的西南角折裂出来的大陆部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方偏转形成的;东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从亚洲东南部折裂出来的大陆边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方偏转形成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及东南亚的若干小岛是从亚洲东南部折裂下来的大陆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南漂移形成的。
[0228] 在地球胎体聚集成球体而且岩浆海洋的表面冷却出来一层比较厚的坚硬岩石时,平动的大陆漂移结束,原始地球自此形成,那时所有的大洋里没有水,但是海底上有一层盐。在地球形成的初期,由于岩浆压力很小,因此不爆发火山,也不发生非撞击性地震。 [0229] 五、仪器、模型、图片及仪器使用解说书之间的联系:由地球胎体1号、3号模型和6号模型组成模型组,由A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和齿轮式转台及B型大陆漂移演示器主部和齿轮式转台组成的演示器组,由这些东西和图片组、漂移环境鉴别仪及仪器使用解说书组成了涉及热漂说和冷漂说的大陆漂移真相组合说明器。
[0230] 仪器使用解说书是解说大陆漂移过程和摆出来科学道理的小册子,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仪器使用解说书来说明白最妥当。现有地理教材里的大陆漂移学说属于“冷漂说”,本发明里的大陆漂移说法属于“热漂说”,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只有将两种说法都明明白白摆出来并且利用本发明里的仪器进行检验才能进行鉴别。单纯的一台仪器或者单纯的一套图片都不能全面说明白科学道理,只有多台仪器、多个模型、图片及仪器使用解说书配合起来使用才能全面说明白大陆漂移的真相。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