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指向性图案 / 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

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

阅读:570发布:2020-06-24

专利汇可以提供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包括包含有放射线发射源与第一 传感器 的手持装置以及包含有放射线图像传感器以及第二传感器的感测装置。第一传感器耦接放射线发射源,且第一传感器用以产生具有 指向性 的第一波。第二传感器用以接收第一波,并用以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且第一传感器用以接收第二波。借此,可提升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使用便利性。,下面是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适用于检测受检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手持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发射源以及一第一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耦接所述放射线发射源,且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一第一发射器以及一第一接收器,所述第一发射器用以产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一波;以及
一感测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图像传感器以及至少一第二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一第二发射器以及一第二接收器,所述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所述第一波,所述第二发射器用以产生具有指向性一第二波,且所述第一接收器用以接收所述第二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与所述第二波分别包括超音波、红外线或可见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传感器包括四个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感测装置的四个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装置还包括一第三发射器以及一第一计时器,所述第三发射器用以产生一第三波,所述感测装置还包括一第三接收器以及一第二计时器,用以接收所述第三波,所述第一计时器与所述第二计时器用以计算所述第三波的行进时间,且所述第三波的行进速度小于所述第一波与所述第二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波为超音波,且所述第一波与所述第二波分别包括红外线或可见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装置还包括一结构光投影器以及一图像传感器,所述结构光投影器用以投射一图案于所述受检者与所述感测装置上,且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以侦测投射在所述受检者上的所述图案的一部分与在所述感测装置上的所述图案的另一部分,以获得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受检者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装置还包括一计时器,所述第一信号发射器用以产生具有量测信号的所述第一波,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器用以接收所述第一波,且所述计时器用以计算具有量测信号的所述第一波的行进时间。
8.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用于检测受检者,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放射影像侦测系统包括一手持装置以及一感测装置,所述手持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发射源,所述感测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图像传感器,且所述操作方法包括:
通过用户按压所述手持装置的一检测按钮;
启动所述放射线发射源,以产生一前置放射线;
通过所述放射线发射源产生一检测放射线,照射在所述受检者上;以及
通过所述放射线图像传感器接收穿透所述受检者的所述检测放射线,以产生一影像信息,其中产生所述前置放射线与产生所述检测放射线之间有一间隔时间,且所述前置放射线的剂量小于所述检测放射线的剂量。
9.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用于检测受检者,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放射影像侦测系统包括一手持装置以及一感测装置,所述手持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发射源、一第一传感器、一发射器以及一第一计时器,所述感测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图像传感器、至少一第二传感器、一接收器以及一第二计时器,且所述操作方法包括:
通过用户按压所述手持装置的一检测按钮;
进行一自动检测步骤,以判断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其中所述自动检测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产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一波,并通过所述第一计时器获得产生所述第一波的一第一时间点;
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接收到所述第一波时,通过所述第二计时器获得另一第一时间点;
通过所述发射器产生一第三波,朝所述感测装置射出,且通过所述第一计时器获得产生所述第三波的一第二时间点;
当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所述第三波时,通过所述第二计时器获得接收到所述第三波的一第三时间点,并通过所述第二传感器产生具有指向性的一第二波,其中所述第三波的行进速度小于所述第一波与所述第二波的行进速度;
当所述第一传感器接收到所述第二波时,通过所述第一计时器获得接收到所述第三波的另一第三时间点;以及
计算出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间距,并判断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
当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适当时,自动启动所述放射线发射源,并产生一检测放射线,照射在所述受检者上;以及通过所述放射线图像传感器接收穿透所述受检者的所述检测放射线,以产生一影像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所述第一波的所述第一时间点与产生所述第三波的所述第二时间点相同,获得所述第三波的所述行进时间包括通过所述第二计时器获得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所述第三波的一第三时间点,且所述行进时间为所述第三时间点与所述另一第一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所述第三波的所述第二时间点晚于产生所述第一波的所述第一时间点,所述第一时间点与所述第二时间点之间具有一第一时间差,所述操作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二计时器获得开始计算产生所述第三波的另一第二时间点,且所述另一第二时间点与所述另一第一时间点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时间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所述第三波的所述行进时间包括通过所述第二计时器获得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所述第三波的一第三时间点,且所述行进时间为所述第三时间点与所述另一第二时间点之间的一第二时间差。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传感器包括四个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感测装置的四个角落,所述产生所述第二波的步骤包括通过各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产生所述第二波,且所述获得所述另一第三时间点的步骤还包括判断所述第一传感器是否接收到所述第二波。
14.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用于检测受检者,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放射影像侦测系统包括一手持装置以及一感测装置,所述手持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发射源以及一第一传感器,所述感测装置包括一放射线图像传感器以及至少一第二传感器,且所述操作方法包括:
通过用户按压所述手持装置的一检测按钮;
进行一自动检测步骤,以判断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其中所述自动检测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传感器产生一波,其中所述波具有指向性;以及
当所述第一传感器接收到所述波时,判断所述手持装置面对所述感测装置;
当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适当时,自动启动所述放射线发射源,并产生一检测放射线,照射在所述受检者上;以及
通过所述放射线图像传感器接收穿透所述受检者的所述检测放射线,以产生一影像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生所述波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产生具有指向性的另一波;以及
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接收到所述另一波时,通过所述第二发射器产生所述波。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生所述波的步骤通过开启所述感测装置的电源。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装置还包括一结构光投影器以及一图像传感器,且所述自动检测步骤还包括:
利用所述结构光投影器,投射一图案于所述受检者与所述感测装置上;
利用所述图像传感器侦测投射在所述受检者上的所述图案的一部分与在所述感测装置上的所述图案的另一部分,以获得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
以及
依据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判断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检测步骤还包括:
通过所述图像传感器辨识所述受检者待测的一部位,其中所述获得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获得所述部位的厚度;以及
依据一查找表、所述部位以及所述部位的厚度,通过一控制组件设定所述放射线发射源的一曝光时间。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装置还包括一第一发射器,且所述自动检测步骤还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传感器产生具有量测信号的另一波;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传感器接收从所述感测装置反射的所述另一波,以获得所述手持装置与所述受检者之间的间距。

说明书全文

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以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数字式X射线摄影系统可区分为固定式与可携式。目前大部分的数字式X射线摄影系统的设备为固定式,因此受检者需到特定的地方,如医院,才能进行检查,如此造成受检者的不便,更无法迁就病人的位置对病人进行检查。虽有发展出可携式的X射线摄影设备,但其X射线发射器与传感器的摆设位置或对应度不固定,以致于要简便、快速且精确保持X射线射束与传感器间的垂直对应关系并不容易。特别是,手持式X射线发射器因非固定于机构上,若无安全的自动触发系统,可能会因发射器在不正确的位置或不正确的角度设置状况下发出X射线,而导致病人的不必要的剂量接收及使用者受到辐射伤害。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中因发射器在不正确的位置或不正确的角度设置状况下发出X射线,而导致病人的不必要的剂量接收及使用者受到辐射伤害。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适用于检测受检者。手持式放射影像侦测系统包括手持装置以及感测装置。手持装置包括放射线发射源以及第一传感器,其中第一传感器耦接放射线发射源,且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发射器以及第一接收器,第一发射器用以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感测装置包括放射线图像传感器以及至少一第二传感器,其中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二发射器以及第二接收器,第二接收器用以接收第一波,第二发射器用以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且第一接收器用以接收第二波。
[0005] 于本发明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中,在小于500ms的时间内,通过第一发射器将第一波射至第二接收器的步骤、通过第三发射器将第三波射至第三接收器的步骤以及通过第二发射器将第二波回传至第一接收器的步骤快速执行自动检测步骤,或者通过结构光投射器与图像传感器或第一发射器、第一接收器与计时器进行距离侦测步骤搭配通过第二发射器产生第二波的步骤,以判断手持装置与感测装置在XY平面上的位移以及在俯视方向上的间距是否适当,进而避免放射线发射源在不正确的位置或不正确的角度发出放射线。借此,避免受检者或使用者不必要的剂量接收,并降低受检者与使用者受到放射线的伤害。此外,通过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无线通信方式,手持装置与感测装置可不需额外的有线线路连接,借此可提升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使用便利性。附图说明
[0006]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07] 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感测装置。
[0008] 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波的发光强度与角度关系示意图。
[0009] 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流程图
[0010]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的流程图。
[0011]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过第一计时器与第二计时器所获得时间点的时序图。
[0012] 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发射器产生第三波的示意图。
[0013] 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发射器产生第二波的示意图。
[0014] 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线发射源产生检测放射线的示意图。
[0015] 图10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16] 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自动检测步骤流程示意图。
[0017] 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放射线发射源产生放射线的强度与时间关系示意图。
[0018]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19] 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自动检测步骤流程示意图。
[0020] 图15所示为结构光投影器投射图案在受检者与感测装置上的示意图。
[0021] 图16所示为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光投影器与图像传感器量测空间坐标点的方法示意图。
[0022] 图17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23] 图18所示为第四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自动检测步骤流程示意图。
[0024] 图19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0025] 图20所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发射器的电路示意图。
[0026] 图21所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方示意图。
[0027]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8] 100、200、300、400、500、700     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
[0029] 110、210、310、410、510         手持装置
[0030] 112                            放射线发射源
[0031] 114                            第一传感器
[0032] 1141                           第一发射器
[0033] 1142、536                       第一接收器
[0034] 116、316                        第一控制组件
[0035] 118                            第三发射器
[0036] 120、220、320、420、520          感测装置
[0037] 122、704                       放射线图像传感器
[0038] 124                            第二传感器
[0039] 1241、534                      第二发射器
[0040] 1242                           第二接收器
[0041] 126                            第二控制组件
[0042] 128                           第三接收器
[0043] 330                            结构光投影器
[0044] 332                            图像传感器
[0045] 600                            发射器
[0046] 602                            驱动电路
[0047] 604                            发光组件
[0048] 606                            过电流保护电路
[0049] 702                            嵌入式系统
[0050] 702a                           校正单元
[0051] 702b                           医疗影像转换格式处理单元
[0052] SU                             受检者
[0053] RO                             放射线出口
[0054] RS                             放射线接收面
[0055] SW1                            第一波
[0056] Z                              俯视方向
[0057] θ1                            发光角度
[0058] ND1、ND2                       法线方向
[0059] X、Y                            平方向
[0060] G1、G2                          间距
[0061] 406                            计时器
[0062] TI1                            第一计时器
[0063] TI2                            第二计时器
[0064] SW2                            第二波
[0065] OP                             运算器
[0066] DR                             检测放射线
[0067] SW3                            第三波
[0068] IB                             检测按钮
[0069] UR                             使用者
[0070] PU1                            第一脉冲
[0071] PU2                            第二脉冲
[0072] TP2                            第二时段
[0073] TP1                            第一时段
[0074] PA                             图案
[0075] TS                             间隔时间
[0076] EW                             电磁波
[0077] P1、P2                          部分
[0078] CD                             中心轴
[0079] SA50、SB50、SC50、SD50          自动检测步骤
[0080] S10、S20、S30、S40、S502、S504、S506、S508、S510、S512、S514、S516、S518、S520、S522、S524、SB502、SB504、SC502、SC504、SC506、SC508、SC510、SC512、SC514、SC516、SC518、SC520、SC522、SC524、SD502、SD504、S610、S620、S710、S720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81] 下文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且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和易懂,下文各附图中的组件可能并非按比例绘制。并且,附图中的各组件的数量与尺寸仅为示意,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82]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感测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适用于检测受检者SU的一部位的解剖结构,例如内脏构造或骨头构造。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可包括手持装置110以及感测装置120。手持装置110用以产生检验用的放射线,感测装置120用以侦测放射线穿透受检者SU的剂量,以产生影像信息。具体来说,手持装置110具有一放射线出口RO,使放射线从放射线出口RO释放出,且感测装置120具有一放射线接收面RS,允许放射线进入。在进行检验时,放射线出口RO面对放射线接收面RS设置,受检者SU位于放射线出口RO与放射线接收面RS之间,且可紧贴于感测装置120上,例如可正躺或侧躺在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上或者站立并紧贴于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上,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的放射线可例如为X射线,但不限于此。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手持装置110可允许用户UR,例如医事放射师,用手持握,以通过手控制放射线出口RO与放射线接收面RS的对应关系。于另一实施例中,手持装置110可包括一握把,让使用者UR可通过握把控制放射线出口RO面对的方向。
[0083] 本发明的手持装置与感测装置可以无线通信方式彼此进行信号传递。于本实施例中,手持装置110可包括放射线发射源112以及第一传感器114。放射线发射源112用以产生放射线,且第一传感器114耦接放射线发射源112。具体来说,手持装置110可包括第一控制组件116,耦接于第一传感器114与放射线发射源112之间,用以控制第一传感器114与放射线发射源112之间的信号传递。第一传感器114包括一第一发射器1141以及一第一接收器1142。第一发射器1141可用以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SW1。第一波SW1的种类可例如为红外线光、可见光或超音波。
[0084] 感测装置120可包括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以及至少一第二传感器124。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用以侦测穿透受检者SU的不同部位的放射线的剂量。举例来说,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可为平板检测器(panel detector),包括放射线转换层、多个阵列排列的感应单元以及阵列电路(图未示)。放射线转换层覆盖于各感应单元上,用以吸收放射线,并转换成可见光或感应单元可吸收波段的光线。放射线转换层可例如为无机闪烁体(scintillator),闪烁体的材料例如包括碘化铯(cesium iodide)或硫化钆(gadolinium oxysulfide),但不以此为限。感应单元可例如包括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用以将放射线转换层所产生的光线转换成电荷量,且可分别对应影像信息中的各像素。阵列电路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多条栅极线、多条偏压线以及多条数据线。各薄膜晶体管分别电连接至对应的一感应单元,并通过栅极线、数据线与偏压线的信号控制薄膜晶体管的开关,可量测到对应影像信息中各像素的电荷量。感应单元与阵列电路可例如通过显示设备中的阵列基板的工艺制作。本发明的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不以此为限,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知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还可包括限束器(collimator),位于放射线转换层上,以助于穿透受检者的放射线可对应地进入放射线转换层,并避免散射的放射线影响影像的准确度。
[0085] 第二传感器124耦接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用以接收第一传感器114所产生的第一波SW1,并可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SW2,且第一传感器114可接收第二波SW2,借此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可通过第一传感器114与第二传感器124达到以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信号传递的功能,也就是使放射线发射源112与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可在接近相同时间点准备好进行放射线检测,以助于清楚检测放射线的影像,并缩短检测时间。第二传感器124可设置于感测装置120的角落,以助于在第一波SW1无法穿透人体时侦测到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SW1。优选地,当受检者SU躺在感测装置120上时,第二传感器124可不被受检者遮蔽,但不限于此。具体来说,感测装置120可包括第二控制组件126,耦接于第二传感器124与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用以控制第二传感器124与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之间的信号传递。第二传感器124包括第二发射器1241以及第二接收器1242,第二接收器1242用以接收第一波SW1,第二发射器1241用以产生第二波SW2,且第一接收器1142可用以接收第二波SW2。也就是说,第二接收器1242对应第一发射器1141设计,第一接收器1142是对应第二发射器1242设计。第二波SW2的种类可与第一波SW1的种类相同或不相同,例如第一波SW1与第二波SW2可分别为红外线光、可见光或超音波。当第一波SW1与第二波SW2的种类相同时,第一波SW1的编码可不同于第二波SW2的编码,也就是第一波SW1所具有的调变信号可不同于第二波SW2所具有的调变信号,以避免彼此干扰。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116与第二控制组件126可控制第一传感器114与第二传感器124之间的信号传递。
[0086] 于本实施例中,感测装置120可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传感器124,分别设置于感测装置120在垂直放射线接收面RS的俯视方向Z上的两个彼此相对的角落,并耦接至第二控制组件126。放射线接收面RS可例如位于水平方向X、Y所构成的XY平面。由于第一发射器1141是以特定的发光角度θ1产生第一波SW1,因此通过于感测装置120的两个彼此相对角落设置第二传感器124,可用以侦测手持装置110的放射线出口RO是否对准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感测装置120可包括四个第二传感器124,分别设置于感测装置120的四个角落。此外,图1所示的第一发射器1141较佳与放射线出口RO位于手持装置110面对同一方向的表面上,但不限于此。如此一来,当各第二传感器124均在第一波SW1的照射范围内时,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可判定手持装置110的放射线出口RO对准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举例来说,判定手持装置110的放射线出口RO对准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的方式可通过比较各第二传感器124所接收到的第一波SW1的信号大小来判断,也就是说当各第二传感器124所接收到第一波SW1的信号大小大于默认值,且不同第二传感器124所接收到第一波SW1的信号大小的差异小于一特定值时,可判定手持装置110对准感测装置120。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发射器1141的发光角度θ1以及第二传感器124的配置,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可限制放射线出口RO的中心轴与放射线接收面RS的法线方向的夹角(即手持装置110的旋转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还可将放射线出口RO的中心轴与感测装置120的中心在水平平面(XY平面)上的位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除此之外,由于第一发射器1141的发光角度θ1可设计在一特定范围内,因此在第二传感器
124均可接收到第一波SW1或所接收到第一波SW1的信号大小符合默认值的条件下,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在俯视方向Z上的间距可限制在一特定距离以上。举例参考图3,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波的发光强度与角度关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射器1141的发光角度θ1可定义为从垂直第一发射器1141的发光面的法线方向ND1(即0度)与散射角度最大的光线的行进方向之间的夹角。当第一波SW1为光波时,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射器1141的发光角度θ1可例如小于45度,但不限于此。此外,本实施例的各第二发射器1241也可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二波SW2,也就是说第二波SW2也可具有另一发光角度,借此可进一步限制第一接收器1142需位于各第二波SW2的照射范围内才判定手持装置110对准感测装置120。如此可进一步有效局限放射线出口RO的中心轴与放射线接收面RS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以避免手持装置110相对于放射线接收面RS的倾斜角度过大。
[0087] 于本实施例中,手持装置110还可包括第三发射器118与第一计时器TI1,且感测装置120还可包括第三接收器128以及第二计时器TI2。并且,第三发射器118耦接至第一控制组件116,第一计时器TI1设置于手持装置110的第一控制组件116中,第三接收器128耦接至第二控制组件126,且第二计时器TI2可设置于感测装置120的第二控制组件126中,但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计时器TI1可位于第一控制组件116外,并耦接至第一控制组件116。第二计时器TI2可位于第二控制组件126外,并耦接至第二控制组件126。本实施例的第三发射器118、第三接收器128、第一计时器TI1与第二计时器TI2可用以侦测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间距G1。具体来说,第三发射器118通过第一控制组件116分别耦接第一传感器114与第一计时器TI1,并用以产生第三波SW3,第三接收器128通过第二控制组件126耦接至少一第二传感器124与第二计时器TI2,并用以接收第三波SW3,且第一计时器TI1与第二计时器T2用以计算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第三波SW3的行进速度小于第一波SW1与第二波SW2的行进速度,优选远小于第一波SW1与第二波SW2的行进速度。举例来说,第三波SW3可为超音波,其行进速度约为340米/秒(m/s),第一波SW1与第二波SW2可分别为红外线光或可见光,其行进速度约为3×108m/s。通过第三发射器118、第三接收器128、第一计时器TI1与第二计时器TI2量测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间距的方式将具体说明于下文中。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还可包括运算器OP,设置于手持装置110或感测装置120中,用以依据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与行进速度计算出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间距。举例来说,运算器OP可位于手持装置110的第一控制组件116中,但不限于此。
[0088] 下文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的操作方法。请参考图4,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可包括依序进行下列步骤S10至自动检测步骤SA50。于步骤S40中,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者UR按压手持装置110的检测按钮IB,以启动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的自动检测步骤SA50。由于本发明启动自动检测步骤SA50之后,使用者UR不需再按压任一按钮,也就是说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是持续进行直到不符默认的条件或产生影像信息才停止,因此受检者SU在步骤S40之前即紧贴在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上。并且,从用户UR按压检测按钮IB之后至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执行完检测的运作时间非常短,使得使用者UR的手不需固定在同一位置上过久,此运作时间例如小于约500毫秒(ms)。于本实施例中,在按压检测按钮的步骤S40之前,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100的操作方法还可包括通过使用者UR进行设定参数的步骤。举例来说,设定参数的步骤可包括步骤S10与S20,但不限于此。于步骤S10中,通过使用者UR设定放射线发射源112的参数,例如设定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以依据欲检测受检者SU的部位或受检者SU的状况来调整放射线的剂量。于步骤S20中,通过使用者UR调整限束器的设定。本发明的参数可不以上述为限。为了避免因误触检测按钮IB造成放射线射出的情况,在设定完参数与按压检测按钮IB的步骤S40之间,操作方法还包括步骤S30,以解检测按钮IB,使放射线发射源112进入准备状态。举例来说,解锁检测按钮IB的步骤S30可包括利用指纹传感器辨识使用者的指纹并判断所侦测到的指纹是否与预设的指纹相同,当相同时,即完成此步骤S30,当不相同时,则无法使放射线发射源112进入准备状态,也就是即使按压检测按钮IB也无法进入接下来的自动检测步骤SA50。受检者SU可在设定参数之前或设定参数与解锁检测按钮IB之间紧贴在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上。
[0089]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的流程图,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过第一计时器与第二计时器所获得时间点的时序图,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发射器产生第三波的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发射器产生第二波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线发射源产生检测放射线的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于按压检测按钮IB的步骤S40之后,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A50,其包括依序进行步骤S502至步骤S522。以下将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A50。如图1与图6所示,于步骤S502中,通过第一发射器1141产生具有第一信号的第一波SW1,并通过第一计时器TI1获得产生第一波SW1的第一时间点T1。然后,于步骤S504中,当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时,通过第二计时器TI2获得各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的另一第一时间点T1’。第一时间点T1与T1’之间具有一第二时间差TD2,其大致上与第一波SW1从第一发射器1141至各第二接收器1242的行进时间相同。于此步骤S504中,还可通过第二控制组件126判断各第二传感器124的第二接收器1242是否均收到第一波SW1,借此可确认手持装置110的放射线出口RO是否大致上对准感测装置120的放射线接收面RS,以判断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在水平平面(XY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当判断各第二接收器1242均接收到第一波SW1时,进行步骤S506,使第二计时器TI2继续计数。若其中一第二接收器1242未接收到第一波SW1时,第二控制组件126则进行步骤S508,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A50。判断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的条件可例如为有接收到第一波SW1或接收到的第一波SW1的信号大小大于预定值,但不以此为限。
[0090] 如图7所示,于步骤S510中,通过第三发射器118产生第三波SW3,朝感测装置120射出,并通过第一计时器TI1获得产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时间点T2。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时间点T2晚于产生第一波SW1的第一时间点T1,且第一时间点T1与第二时间点T2之间具有一第一时间差TD1。
[0091] 然后,进行步骤S512,当第二计时器TI2继续计数,且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时,通过第二计时器TI2可获得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并通过各第二发射器1241产生具有第二信号的第二波SW2,朝第一传感器114射出,如图8所示。具体来说,当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时,第二计时器TI2可获得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的第三时间点T3,也就是第三波SW3抵达第三接收器128的时间点。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时间差TD1为默认值,预先储存于第一控制组件116中,且第二控制组件126亦预先储存此预设的第一时间差TD1,以使第二计时器TI2可在接收到第一波SW1的第一时间点T1’时开始计算,直到过了第一时间差TD1,即设定为另一第二时间点T2’,并以此为开启计算产生第三波SW3的时间点,也就是第二计时器TI2的第一时间点T1’与第二时间点T2’之间的时间差也是第一时间差TD1。因此,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可通过计算第三时间点T3与第二时间点T2’之间的一第三时间差TD3获得。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分别于第一控制组件116与第二控制组件126中默认相同的第一时间差TD1,可使第二计时器TI2计算产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时间点T2’与实际产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时间点T2接近,且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大致上为第二时间差TD2。由于第一波SW1的行进速度快于第三波SW3的行进速度,因此第一波SW1从第一发射器1141到第二接收器1242的行进时间(第二时间差TD2)相对于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第三时间差TD3)来说可被忽略,使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不受第一传感器114与第二传感器124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影响。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时间差TD1大于第一时间点T1与T1’之间的第二时间差TD2。于另一实施例中,产生第一波SW1的第一时间点T1可与产生第三波SW3的第二时间点T2相同,也就是第一时间差TD1为零。于此情况下,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为第三时间点T3与第一时间点T1’之间的第三时间差TD3。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控制组件126在步骤S504中判断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时,则第二控制组件126并无法通过第二计时器TI2获得第三时间点,因此不会产生第二波SW2。另外,第二波SW2的第二信号可包括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的信息,举例来说,可包括第三波SW3抵达第三接收器128的第三时间点T3的信息或经过第二控制组件126计算之后的第三时间差TD3。
[0092] 接下来,进行步骤S514,当第一传感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第二波SW2时,通过第一计时器TI1可获得接收到第三波SW3的另一第三时间点T3’,使第一控制组件116可得知第三接收器128接收到第三波SW3的时间点。借此,第一控制组件116可进一步确认第二时间点T2与第三时间点T3’之间的时间差是否接近第三时间差TD3。此外,于步骤S514中,第一控制组件116会先判断第一传感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是否接收到所有的第二发射器1241所产生的第二波SW2,借此可有效地确认手持装置110是否对准感测装置120。当判断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的第二波SW2时,进行步骤S516。若第一接收器1142未接收到其中一第二波SW2时,第一控制组件116则进行步骤S518,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判断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的条件可例如为有接收到第二波SW2或接收到的所有第二波SW2的信号大小均大于预定值,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波SW2可具有不同的编码,也就是第二信号彼此不相同。
[0093] 接着,于步骤S516中,第一控制组件116可计算出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120之间的间距G1,并判断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具体来说,第一控制组件116中的运算器OP可通过第三时间点T3’与第二时间点T2或第二信号得知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并依据第三波SW3的行进时间与第三波SW3的行进速度以及第三发射器118于手持装置110中的位置以及第三接收器128于感测装置120中的位置以算法来计算出放射线发射源112与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之间的间距G1,进而判断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具体来说,于计算出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间距G1(即在俯视方向Z上的距离)之后,可判断此间距G1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值,进一步判断是否产生检测放射线DR。举例来说,医疗规范中放射线发射源112的射线出口RO距离受检者SU的间距G2必须不可小于30厘米,因此此预定值可为间距G2与受检者SU的厚度的总和,但不限于此。依据手持装置110中内建的受检者SU的数据可通过第一控制组件116判断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间距G1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值。当此间距G1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判断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相对位置属适当,并进行步骤S520。若此间距G1小于预定值时,进行步骤S522,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
[0094] 于步骤S520中,如图9所示,当手持装置110与感测装置120之间的相对位置适当时,自动启动放射线发射源112,并产生一检测放射线DR,照射在受检者SU上。随后,进行步骤S524,通过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接收穿透受检者SU的检测放射线DR,以产生一影像信息。然后,影像信息可通过手持装置110上的显示设备显示,或传送到其他装置,使受检者的影像信息可实时的被检视。若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A50时,显示设备也可显示停止的信息,使用户UR在手动调整位置之后可再次从步骤S40进行检测。
[0095] 本发明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与其操作方法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为了便于比较第一实施例与变化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之间的相异处并简化说明,在下文的变化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号标注相同的组件,且主要针对第一实施例与变化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之间的相异处进行说明,而不再对重复部分进行赘述。
[0096] 图10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自动检测步骤流程示意图,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放射线发射源产生放射线的强度与时间关系示意图。如图10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200不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发射器与第三接收器。如图11与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操作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B50是在产生检测放射线之前,利用手持装置210中的放射线发射源112另产生前置放射线。具体来说,图12所示位于第一时段TP1中的第一脉冲PU1是代表前置放射线,位于第二时段TP2中的第二脉冲PU2是代表检测放射线。本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B50省略步骤S502至步骤S522,而是在按压检测按钮IB之后,进行步骤SB502,直接启动放射线发射源112,以在第一时段TP1内产生前置放射线,以起始感测装置220,也就是通过前置放射线让感测装置220进入准备检测的状态。前置放射线的剂量可为第一脉冲PU1的强度积分。然后,进行步骤SB504,通过放射线发射源112在第二时段TP2内产生检测放射线DR,照射在受检者SU上。随后,进行步骤S524,通过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接收穿透受检者SU的检测放射线DR,以产生影像信息。检测放射线DR的剂量可为第二脉冲PU2的强度积分。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时段TP1与第二时段TP2之间有一间隔时间TS,因此在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接收到前置放射线之后可在间隔时间TS中进行准备。由于使用检测放射线DR的前端部分作为起始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4之用容易造成检测放射线DR的剂量不足的问题,本实施例通过额外前置放射线可避免此问题的发生。本实施例的前置放射线的剂量小于检测放射线DR的剂量,且可尽可能的低,以免受检者SU累积过高的放射线剂量。于另一实施例中,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方法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也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发射器与第三接收器。此外,自动检测步骤SB50也可在产生前置放射线的步骤SB502之前进行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502至步骤S522,以避免放射线的误射造成受检者SU或他人的伤害。
[0097]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自动检测步骤流程示意图,图15所示为结构光投影器投射图案在受检者与感测装置上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300侦测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间距G1的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300还包括结构光投影器330以及图像传感器332,设置于手持装置310中,但不具有第一计时器TI1与第二计时器TI2。结构光投影器330用以投射图案于受检者SU与感测装置320上,且图像传感器332用以侦测投射在受检者SU与感测装置320上的图案,以获得手持装置3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间距G2以及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间距G1。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300也可不包括第一信号发射器、第二信号接收器、第三发射器与第三接收器,但不限于此。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控制组件316可选择性包括记忆单元MU,用以储存记录待测部位与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查找表,因此使用者UR可不需在按压检测按钮IB之前额外进行输入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参数。
[0098]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C50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C50是通过结构光投影器330与图像传感器332直接侦测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间距G1以及与受间者SU之间的间距G2,而不需通过计时器计算波的行进时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C50包括下列步骤。如图13至图15所示,于按压检测按钮IB的步骤S40之后,进行步骤SC502,利用结构光投影器330投射图案PA于受检者SU与感测装置320上。然后,进行步骤SC504,利用图像传感器332侦测投射在受检者SU上的图案PA的一部分P1与投射在感测装置320上的图案PA的另一部分P2,以通过第一控制组件116获得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
[0099] 具体请参考图16,其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光投影器与图像传感器量测空间坐标点的方法示意图。如图16所示,点P视为结构光投影器330,点C视为图像传感器332,点Q1为位于图案范围内的物体O表面上的一点,点Q2为图像传感器所感测到的点Q1的成像位置。在XYZ坐标系统中,点C的坐标位置为坐标原点(0,0,0),点Q1的坐标位置为(x,y,z),点Q2的坐标位置为(u,v,f)。通过三角形比例运算,点Q1的坐标位置(x,y,z)可符合下面公式(1)。
[0100]
[0101] 其中,f为图像传感器332的焦距,b为点P与点C之间的间距,且θ2为点P与点Q1所构成的直线与点P与点C所构成的直线的夹角。通过此公式(1),第一控制组件316可计算出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举例来说,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可包括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间距G1与放射线发射源112的中心轴CD与感测装置的法线方向ND2之间的夹角的其中至少一者。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316可选择性另计算出手持装置3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以及受检者SU待测部位的厚度,其中手持装置3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可包括手持装置3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间距G2,但不以此为限。
[0102] 随后,进行步骤SC506,第一控制组件316可依据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判断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当。于本实施例中,当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适当时,可选择性先进行步骤SC508。若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不适当时,进行步骤SC510,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C50。
[0103] 于步骤SC508中,手持装置310可通过第一控制组件316与图像传感器332辨识放射线出口RO所面对的受检者SU的待测部位为何。然后,进行步骤SC512,依据所辨识出的部位、部位的厚度以及查找表,通过第一控制组件316自动设定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具体来说,查找表预先储存在第一控制组件316的记忆单元MU中,由于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是随着部位不同以及部位的厚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设定值,因此通过结构光投影器330与图像传感器332所获得的部位厚度以及所辨识出的部位,可确定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第一控制组件316可依据部位信息与部位的厚度从查找表中找出对应此部位的曝光时间,并将此曝光时间设定为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如此一来使用者UR可不需在按压检测按钮IB之前进行输入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参数的步骤S10,借此可提高使用者UR使用便利性。查找表可例如下表1所示的四肢部位的曝光时间对照表,但不以此为限。
[0104] 表1
[0105]
[0106] 此外,于按压检测按钮IB的步骤S40之后,还会进行步骤SC514,通过第一传感器114的第一发射器1141产生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波SW1,朝感测装置320射出。然后,于步骤SC516中,通过第二控制组件126判断各第二传感器124的第二接收器1242是否收到第一波SW1,借此可确认手持装置310是否大致上对准感测装置320。在判断各第二接收器1242均接收到第一波SW1之后,进行步骤SC518。若第二控制组件126判断其中一第二接收器1242没有接收到第一波SW1时,则进行步骤SC520,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C50。判断第二接收器1242接收到第一波SW1的条件可与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504相同,例如为有接收到第一波SW1或接收到的第一波SW1的强度大于预定值,但不以此为限。
[0107] 于步骤SC518中,通过各第二传感器124的第二发射器1241产生第二波SW2,朝第一传感器114射出。随后,进行步骤SC522,通过第一控制组件316判断第一传感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是否接收到所有的第二发射器1241所产生的第二波SW2,借此可有效地确认手持装置310是否对准感测装置320,以及确认手持装置310所面对的是否为感测装置320。当第一控制组件316判断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时,第一控制组件316可确认手持装置310的放射线出口RO是面对感测装置320,而非其他基板或装置。若第一接收器1142未接收到其中一第二波SW2时,第一控制组件116则进行步骤SC524,停止进行自动检测步骤。判断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的条件可例如为有接收到第二波SW2或接收到的所有第二波SW2的信号大小均大于预定值,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波SW2可具有不同的编码,也就是第二信号彼此不相同。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波SW2是在第二传感器124收到第一波SW1之后才产生,因此感测装置320并不需持续产生第二波SW2,而可处于低耗电状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300的操作方法可省略步骤SC514、SC516与SC520,而是直接通过用户UR开启感测装置320的电源,使各第二发射器1241持续产生第二波SW2,因此手持装置310可在接收到第二波SW2时可判断其是否对准感测装置320以及判断其放射线出口RO面对的装置是否为感测装置320。于此情况下,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300可不包括第一发射器与第二接收器。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用以判断手持装置310所面对的装置是否为感测装置320的步骤SC514至步骤S524以及用以侦测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相对位置信息的步骤SC502至步骤S512彼此不互相影响,因此可同时进行,或者步骤SC514至步骤S524可于步骤SC502之前进行或于步骤S512之后进行。
[0108] 在第一控制组件316判断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以及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时间设定完成的条件均成立之后,进行步骤S520,通过第一控制组件316可自动启动放射线发射源112,并产生检测放射线,照射在受检者SU的待测部位上。然后,进行步骤S524,通过放射线图像传感器122接收穿透受检者SU的检测放射线DR,以产生一影像信息。借此,受检者SU的影像信息可实时的被检视。
[0109] 于另一实施例中,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300的操作方法也可省略辨识待测部位为何的步骤SC508以及自动设定曝光时间的步骤SC512,而是通过使用者进行输入放射线发射源112的曝光参数的步骤S10。于此情况下,当手持装置310与感测装置320之间的相对位置适当,且第一控制组件316判断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到所有第二波SW2时,即可进行步骤S520与步骤S524。
[0110] 图17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图18所示为第四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自动检测步骤流程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400侦测手持装置410与感测装置420之间的间距G1的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方式。相较于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400的手持装置410的第一控制组件416还包括计时器406,且手持装置410不具有结构光投影器与图像传感器。计时器406可用以计算具有量测信号的第一波的行进时间。于另一实施例中,第四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400也可不包括第一发射器、第二接收器、第三发射器与第三接收器,但不限于此。
[0111]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进行自动检测步骤的步骤SD50与第三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C50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步骤SD50包括依序进行步骤SD502至步骤SD504,且步骤SD502至步骤SD504取代第三实施例的步骤SC502至步骤SC504,用以侦测间距G2。于步骤SD502中,利用第一传感器114的第一发射器1141产生具有量测信号的第一波SW1。然后,利用第一传感器114的第一接收器1142接收从检测者反射的第一波SW1,以获得手持装置4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间距G2。本实施例进行自动检测步骤SD50在获得手持装置4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间距G2的步骤SD504之后的步骤是与第三实施例的步骤SC506、步骤SC510、步骤S520至步骤S524以及步骤SC514至SC524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且本实施例的自动检测步骤SD50并未侦测到待测部位的厚度因此不包括第三实施例的步骤SC508与步骤SC512。于另一实施例中,手持装置410还可包括激光发射器与激光接收器,以通过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与计时器以飞时测距(time of flight,TOF)的技术侦测出手持装置410与受检者SU之间的间距G2与手持装置410与感测装置420之间的间距G1。于此情况下,自动检测步骤SD50可侦测到待测部位的厚度,因此可包括第三实施例的步骤SC508与步骤SC512。
[0112] 图19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如图19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所提供手持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500中,感测装置
520的第二发射器534可为电磁波发射器,用以分别产生电磁波EW,且手持装置510的第一接收器536可为电磁波接收器536,用以接收电磁波发射器534所产生的电磁波EW。电磁波发射器534设置于感测装置520的两彼此相对的角落。本实施例的电磁波EW的频率可介于103Hz
16
与10 Hz之间。电磁波发射器534所产生的电磁波EW可具有不同的编码,以使电磁波接收器
536可准确接收到对应的电磁波发射器534所产生的电磁波信号量。通过电磁波接收器536所接收到对应不同电磁波发射器534的电磁波信号量可判断具有电磁波接收器534的手持装置510是否位于感测装置520的中心点正上方。举例来说,用户可直接移动手持装置510,当电磁波接收器534接收到各电磁波信号量一致时,可判定手持装置510位于感测装置520的中心点正上方。或者,依据各电磁波信号量的大小,可通过三角定位法计算出手持装置
510与感测装置520之间的间距、放射线发射源112的中心轴与放射线接收面RS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手持装置510与感测装置520的中心点在俯视方向Z上的偏移量。
[0113] 图20所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发射器的电路示意图。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射器600包括一驱动电路602、一发光组件604以及一过电流保护电路606。过电流保护电路606耦接于驱动电路602与发光组件604之间,驱动电路602以及过电流保护电路606分别耦接至接地端,且发光组件604耦接于过电流保护电路606与接地端之间。举例来说,过电流保护电路可为可恢复式保险丝,但不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发光组件604可用以产生人眼所无法看见的红外光,因此通过耦接于驱动电路602与发光组件604之间的过电流保护电路,可限制提供至发光组件604的电流,以限制发光组件604所产生的红外光亮度,进而保护使用者或受检者的眼睛免于受到红外光的照射损伤。本实施例的发射器600可适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第一发射器或第二发射器。
[0114] 图21所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方块示意图。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700可包括一嵌入式系统702,耦接于放射线图像传感器704。举例来说,嵌入式系统702可为现场可编成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系统,并设置于感测装置中或与感测装置耦接。于本实施例中,放射线图像传感器704与感测装置可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放射线图像传感器与感测装置。嵌入式系统702可包括校正单元702a以及医疗影像转换格式处理单元702b,其中校正单元702a可用以调整放射线图像传感器704对放射线的感应敏感度,医疗影像转换格式处理单元702b可用以将放射线图像传感器704所感应到的数据转换为医疗影像的格式,使医疗人员得以观看。本实施例通过将校正单元702a与医疗影像转换格式处理单元702b整合在同一嵌入式系统702中可降低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700的成本、体积与耗电量。
[0115] 综上所述,于本发明的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操作方法中,在小于500ms的时间内,通过第一发射器将第一波射至第二接收器的步骤、通过第三发射器将第三波射至第三接收器的步骤以及通过第二发射器将第二波回传至第一接收器的步骤快速执行自动检测步骤,或者通过结构光投射器与图像传感器或第一发射器、第一接收器与计时器进行距离侦测步骤搭配通过第二发射器产生第二波的步骤,以判断手持装置与感测装置在XY平面上的位移以及在俯视方向上的间距是否适当,进而避免放射线发射源在不正确的位置或不正确的角度发出放射线。借此,避免受检者或使用者不必要的剂量接收,并降低受检者与使用者受到放射线的伤害。此外,通过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无线通信方式,手持装置与感测装置可不需额外的有线线路连接,借此可提升手持式放射线影像侦测系统的使用便利性。
[01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