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指向性图案 / 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

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

阅读:323发布:2020-08-03

专利汇可以提供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一种平面扬声器 单体 及平面扬声器装置。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一开孔 电极 、第二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并包括 驻极体 层与电极层的振膜所组成,其中,在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形成空气隙。在一 实施例 中,可加入多个 支撑 体配置于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在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平面扬声器单体堆叠。在一实施例中,将 信号 源的两端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或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将信号源的一端电连接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而信号源的另一端电连接到振膜,以便让驻极体层的振膜震动而使平面扬声器单体发出声音,以产生低失真(Low THD)的效果。,下面是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孔电极、第二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并包括驻极体层与电极层的振膜,其中,第一开孔电极包括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一开孔层,第二开孔电极包括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层,在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分别包括多个音孔,而在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以及在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形成空气隙,以该第一开孔电极、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的作用而振动产生声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电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则电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电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振膜电性则电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或该振膜电连接到信号源,该连接关系是根据该振膜所包括的该驻极体层的电性而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平面扬声器单体具有弯曲弧度结构,以改变指向性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驻极体层所组成的材料是采用纳微米孔驻极体复合材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纳微米孔驻极体复合材料为选自包括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具有双链复合物及部分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的材料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一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为可挠曲与透明特性的材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振膜材料高分子材料是选自由聚碳酸酯、聚乙烯对苯甲酸酯、环状烯轻聚合物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包括或其合金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层与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层包括金属纤维化金属纤维、碳纤维石墨纤维其中之一或组合。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包括具有透光特性的材料,该材料是选自铟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层与该第二开孔层包括塑胶、橡胶、纸张、纤维、高分子纤维材料所组成,而该第一、二开孔金属薄膜层是铝、金、、铜或其合金、或镍/铜双金属材质、或是铟锡氧化物或铟锌氧化物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是高分子导电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一开孔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及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二开孔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及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二开孔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及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一开孔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及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层面向该振膜,而该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以铆钉垫片铆合,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为相同极性,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间设置一电连接端子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以铆钉与垫片铆合,而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为不相同极性,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间设置一电性绝缘层。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振膜的电极层上设置有电极片,该电极片包括主体及多个突出部,该主体位于框架支撑体上,使该突出部与该振膜电性接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突出部与该振膜接合方式为一具有导电特性的导电胶或异方性导电膜经高温压合连接。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在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配置多个第一支撑体,而在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配置多个第二支撑体。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些第一支撑体与该些第二支撑体分别包括第一布局图案与第二布局图案,其中该第一布局图案与该第二布局图案分别是配置于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以及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的静电效应而调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布局图案与该第二布局图案是通过该些支撑体的形状或该些支撑体配置位置所构成。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些第一支撑体与该些第二支撑体的形状为点状、栅状、类十字状、三角柱形、圆柱形或是矩形其中之一。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些第一支撑体与该些第二支撑体采用印制技术、直接印刷法、激光加工法或切割技术及冲压技术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些第一支撑体与该些第二支撑体是采用贴合的方式,分别贴合于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以及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振膜之间。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该第二开孔电极以及该振膜由一框架支撑体所结合支撑。
29.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由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
30.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与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该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与该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之间设有隔离结构,其中,该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一开孔电极、第二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的一第一振膜所组成,其中,在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分别包括多个音孔,该第一振膜包括第一驻极体层与第一电极层;
该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三开孔电极、第四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的一第二振膜所组成,其中,在该第三开孔电极与该第四开孔电极分别包括多个音孔,该第二振膜包括第二驻极体层与第二电极层。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电极层面向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驻极体层面向该第二开孔电极,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三开孔电极,而该第二电极层面向该第四开孔电极。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第一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该第一信号源的第二端,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第二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四开孔电极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则连接到该第二信号源的第二端。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同时电连接到第一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一振膜的该第一电极层连接到该第一信号源的第二端,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四开孔电极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同时电连接到第二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振膜的该第二电极层连接到该第二信号源的第二端。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第一驻极体层面向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电极层面向该第二开孔电极,该第二电极层面对该第三开孔电极,而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向该第四开孔电极。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第一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该第一信号源的第二端,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第二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四开孔电极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该第二信号源的第二端。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同时电连接到第一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一振膜的该第一电极层连接到该第一信号源的第二端,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四开孔电极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同时电连接到第二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振膜的该第二电极层连接到该第二信号源的第二端。
37.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在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一振膜之间、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第一振膜之间、该第三开孔电极与该第二振膜之间、及/或该第四开孔电极与该第二振膜之间,配置多个支撑体。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些支撑体配置的方式是根据该第一振膜与该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以及该第二振膜与该第三、第四开孔电极之间的静电效应而调整。
39.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隔离结构配置多个支撑体。
40.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隔离结构为一绝缘材料,当相邻开孔电极为不同电极性时。
4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当相邻开孔电极为相同电极性时,该隔离结构为一导体。
42.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开孔电极,包括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一开孔层;
第二开孔电极,包括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层;
第一振膜,位于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间;
第三开孔电极,包括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三开孔层;及
第二振膜,位于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第三开孔电极间。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振膜具有第一驻极体层与第一电极层;及该第二振膜具有第二驻极体层与第二电极层。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电极层面与该第二驻极体层向该第二开孔电极,而该第二电极层面向该第三开孔电极,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则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面向该第二开孔电极,而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三开孔电极,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则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46.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电极层面对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驻极体层与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向该第二开孔电极,而该第二电极层面对该第三开孔电极,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则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47.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电极层面向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驻极体层与该第二电极层面对该第二开孔电极,而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向该第三开孔电极,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则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48.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电极层面向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驻极体层与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二开孔电极,而该第二电极层面对该第三开孔电极,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则同时电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49.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一开孔电极,而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面向该第二开孔电极,而该第二驻极体层面对该第三开孔电极,其中该第一开孔电极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该第二开孔电极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连接到信号源的第一端,而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则同时电连接到该信号源的第二端。
50.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在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一振膜之间、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第一振膜或第二振膜之间、及/或该第三开孔电极与该第二振膜之间,配置多个支撑体。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些支撑体配置的方式是根据该第一振膜与该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以及该第二振膜与该第二、第三开孔电极之间的静电效应而调整。
5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具有弯曲弧度结构,以改变指向性角度。
53.如权利要求30或4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驻极体层所组成的材料是采用纳微米孔驻极体复合材料。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该纳微米孔驻极体复合材料为选自包括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具有双碳链复合物及部分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的材料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一者。
55.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开孔电极与该第一、第二振膜为可挠曲与透明特性的材料。
5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开孔电极与该第一、第二振膜为可挠曲与透明特性的材料。
57.如权利要求30或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振膜材料高分子材料是选自由聚碳酸酯、聚乙烯对苯甲酸酯、环状烯轻聚合物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58.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开孔电极包括铁、铜、铝或其合金材料。
59.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开孔电极包括铁、铜、铝或其合金材料。
60.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开孔电极包括金属纤维、氧化金属纤维、碳纤维、石墨纤维其中之一或组合。
61.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开孔电极包括金属纤维、氧化金属纤维、碳纤维、石墨纤维其中之一或组合。
6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开孔电极包括具有透光特性的材料,该材料是选自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6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开孔电极包括具有透光特性的材料,该材料是选自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6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其中该第一、第二、第三开孔层为塑胶、橡胶、纸张、棉纤维、高分子纤维材料所组成,而该第一、第二、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是铝、金、银、铜或其合金、或镍/金双金属材质、或是铟锡氧化物或铟锌氧化物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是高分子导电材。

说明书全文

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今视觉与听觉是人类最直接的两种感官反应,因此长久以来,科学家们极的发展各种可再生视觉与听觉相关系统。目前包括扬声器的再生方式,其主要仍是由动圈式扬声器来主宰整个市场。但是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于感官品质的日益要求,以及3C产品(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在追求短小、轻薄的前提下,一种省电、轻薄、可依人体工学需求设计的扬声器,不管是搭配大尺寸的平面扬声器,还是小到随身听的机、立体声的手机,在可以预见的明天,此方面的技术将有大量的需要与应用的发展。
[0003] 目前电声扬声器分类主要分为直接、间接辐射型,而驱动方式大概分为动圈式、压电式及静电式扬声器。动圈式扬声器目前使用最广,技术成熟,不过由于其先天架构的缺点,并无法将体积扁平化,使得面对3C产品越来越小及家庭剧院扁平化的趋势,将不敷需求。
[0004] 压电式扬声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以附加一电场于压电材料所造成材料变形的特性,用来推动震动膜发声,此扬声器结构扁平微小化;静电式扬声器目前的市场主要为顶级(Hi-End)的耳机和喇叭,传统静电式扬声器的作用原理是将两片开孔的固定电极板挟持导电振膜形成一种电容器,通过供给振膜直流偏压以及给予两个固定电极音频的交流电压,利用正负电场所发生的静电力,带动导电振膜振动并将声音辐射出去。传统静电式扬声器的直流偏压需达数百-上千伏特,因此需要外接高单价及庞大体积的扩大机,是其无法普及的原因。
[0005] 未来在软性电子的个性应用中,声音(Audio)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但软性电子需具备软、薄、低驱动电压及可挠曲的特性,因此如何突破前述现有设计,完成具备软性电子所需特色的零组件将是一大重点。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平面扬声器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于提高声压功率时,平面扬声器及驱动电路过于复杂的问题,以及提升产品多样化。
[0007] 本发明的扬声器单体构造简单、可搭配现有技术及制作工艺,适于大量生产。
[0008] 本发明的平面扬声器单体或平面扬声器装置通过将信号源的两信号端电连接到平面扬声器单体内的开孔电极及/或振膜,以便使平面扬声器单体或装置发出声音,以产生低失真(Low THD)的效果。
[0009] 在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由一第一开孔电极、一第二开孔电极、及位持于其中并具有驻极体层与电极层的振膜所组成。在一实施例中,可加入多个支撑体分别配置于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
[0010] 在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至少堆叠成两层结构。
[0011] 在一实施例中,可加入多个支撑体分别配置于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而第一开孔电极与第二开孔电极包括一导电层与一非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的导电层与非导电层的堆叠相对位置可任意组合。在一实施例中,至少其中之一的非导电层,在所述堆叠结构中面对所述振膜。
[0012] 在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由上述多个实施范例其中之一或多个的平面扬声器单体所组合。
[0013] 在一实施例中,将信号源的两端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或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将信号源的一端电连接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而信号源的另一端电连接到振膜,以便让振膜震动而使平面扬声器单体发出声音。
[0014]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至少包括一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与一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所述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与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之间具有一隔离结构。该隔离结构可为一隔离绝缘层。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由一第一开孔电极、一第二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的一第一振膜所组成,其中,在第一开孔电极与第二开孔电极分别包括多个音孔,第一振膜包括一第一驻极体层与一第一电极层。此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由一第三开孔电极、一第四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的一第二振膜所组成,其中,在第三开孔电极与第四开孔电极分别包括多个音孔,第二振膜包括一第二驻极体层与一第二电极层。
[0015]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一第一开孔电极、一第二开孔电极、一第三开孔电极及位于该第一开孔电极与该第二开孔电极的一第一振膜、位于该第二开孔电极与该第三开孔电极的一第二振膜,其中,在第一开孔电极、第二开孔电极与第三开孔电极分别具有多个音孔,第一振膜具有一第一驻极体层与一第一电极层,而第二振膜具有一第二驻极体层与一第二电极层。
[0016]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 图1A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
[0018] 图1B是说明将图1A所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堆叠两层而组成平面扬声器装置;
[0019] 图2A~图2E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一部分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
[0020] 图3A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以及其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
[0021] 图3B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的另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以及其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
[0022] 图3C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其驱动讯号连接示意图;
[0023] 图3D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其驱动讯号连接示意图;
[0024] 图4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以及开孔电极连接示意图;
[0025] 图5A与图5B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外部信号源的电极连接的连接示意图;
[0026] 图6A与图6B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的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外部信号源电极连接的多个实施范例示意图;
[0027] 图7A~图7D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以及不同的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
[0028] 图8A~图8F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以及不同的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
[0029]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0] 100、100A、100B:平面扬声器单体
[0031] 110:第一开孔电极
[0032] 120:第二开孔电极
[0033] 130:振膜
[0034] 132:驻极体层
[0035] 134:电极层
[0036] 140、144:框架支撑体
[0037] 142、146:支撑体
[0038] 111、121:音孔
[0039] 150:隔离结构
[0040] 152:支撑体
[0041] 200:平面扬声器单体
[0042] 210、220、210A、220A:开孔电极
[0043] 212、212A、222、222A:开孔金属薄膜
[0044] 214、214A、224、224A:开孔层
[0045] 211、221:音孔
[0046] 230:振膜
[0047] 232:驻极体层
[0048] 234:电极层
[0049] 240、244:框架支撑体
[0050] 242、246:支撑体
[0051] 250:隔离结构
[0052] 252:支撑体
[0053] 310:第一开孔电极
[0054] 320:第二开孔电极
[0055] 330:振膜
[0056] 332:驻极体层
[0057] 334:电极层
[0058] 340:信号源
[0059] 342、344:信号源输出端
[0060] 410:第一开孔电极
[0061] 420:第二开孔电极
[0062] 430:振膜
[0063] 432:驻极体层
[0064] 434:电极层
[0065] 450:信号源
[0066] 452、454:信号源输出端
[0067] 440:电连接结构
[0068] 442:铆钉
[0069] 444:垫片
[0070] 510:振膜
[0071] 512:驻极体层
[0072] 514:框架支撑体
[0073] 520:电极片
[0074] 522:主体
[0075] 524:延伸的片状突出部
[0076] 610、620:开孔电极
[0077] 630:振膜
[0078] 632:电极层
[0079] 634:驻极体层
[0080] 640:信号源
[0081] 642、644:信号源输出端
[0082] 646:电连接端子
[0083] 646A:电性绝缘层
[0084] 648:铆钉
[0085] 650:垫片
[0086] 710、720、710B、720B:平面扬声器单体
[0087] 730:隔离结构
[0088] 712、714、722、724:开孔电极
[0089] 716、726:电极层
[0090] 718、728:驻极体层
[0091] 740、742:信号源
[0092] 810A、810B、810C、810D、810E、810F:平面扬声器装置
[0093] 812、814、822、824:开孔电极
[0094] 816、826:电极层
[0095] 818、828:驻极体层
[0096] 840:信号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97]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解决现有技术在提高声压功率时,扬声器结构及驱动电路过于复杂的问题以及提升产品运用设计多样化。本发明的平面扬声器单体的构造简单、可搭配现有技术及制作工艺,适于大量生产。
[0098] 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及位于其中并包括驻极体层与电极层的振膜所组成。在第一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或是在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形成发出声音的空气隙(Air Gap)。
[0099] 在一实施例中,可加入多个支撑体配置于第一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或/及可加入多个支撑体配置于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
[0100] 在一实施例,平面扬声器单体是由一框架支撑体所固定,而在此框架支撑体内侧,分别由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及具有驻极体层与电极层的振膜所堆叠组成,其中并置入多个支撑体,这些支撑体可根据需求而依据一定的配置式样(Patterns)而设计。
[0101] 在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至少堆叠成两层结构。
[0102] 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均包括一导电层与一非导电层,其中,第一或第二开孔电极的导电层与非导电层的堆叠相对位置可任意组合。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均包括一导电层。
[0103]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其中之一的非导电层,在所述堆叠结构中面对所述振膜。例如,第一开孔电极的导电层向外,而非导电层面向振膜,此时,第二开孔电极的导电层可向外或是面向振膜皆可。这样的设计,是至少考虑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厚度相当薄,而在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在震动发出声音时,避免驻极体层的震幅过大而造成驻极体层的电极层接触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上的电极而造成短路的情况。
[0104] 在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由上述多个实施范例其中之一或多个的平面扬声器单体所组合。通过在一实施例中,施以不同极性的音源信号分别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第二开孔电极,或是在另一实施例中,施以同一极性的音源信号到第一开孔电极与第二开孔电极,而另一极性的音源信号连接到包括驻极体层的振膜,以便让驻极体层的振膜震动而使平面扬声器装置发出声音。例如,当信号源的一第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时,信号源的第二端则同时连接到第二开孔电极。当信号源的信号正负极性信号交替地通过所述第一端连接到第一、第二开孔电极时,由于振膜的驻极体层本身具有的电荷特性,会让振膜产生震动而推动空气隙内的空气而发出对应的声音。而在另外实施例中,可选择至少第一、第二开孔电极或是振膜施以不同极性的信号,以便发出声音。
[0105] 上述连接方式是为了产生低失真(Low THD)的现象,也就是能降低失真的情况。
[0106] 驻极体材料
[0107] 上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运用驻极体(Electret)材料内部的电荷特性及静电力效应,当驻极体振膜受到外部电压刺激,将于振膜表面产生变形,进而驱动振膜周遭的空气产生声音。通过静电力公式及能量定律得知振膜受力为整体扬声器的电容值乘上内部电场大小及外部输入声音电压信号,而若驻极体振膜受力越大,则输出声音越大。
[0108] 上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构造简单,且可搭配现有技术进行制作工艺,适于大量的生产,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本实施例可以提升平面扬声器高可靠度及提高发声效率设计方法,此将是平面扬声器的重要技术之一。而此平面扬声器单体的构造,可以选择具有可挠与弯曲特性的可挠式扬声器单体,当然,在材料的选择上则必须采用在挠曲情况下不会影响特性的材料所制成。
[0109] 本实施例运用驻极体材料内部的电荷特性及静电力效应,当驻极体振膜受到外部电压刺激后,产生垂直振膜表面的变形。亦即若振膜四边固定,可避免产生平行振膜表面方向的变形产生,而有垂直于振膜表面方向的变形产生,进而驱动振膜周遭的空气来产生声音。通过静电力公式及能量定律得知振膜受力为整体扬声器的电容值乘上内部电场大小及外部输入声音电压信号,若驻极体振膜受力越大,则输出声音越大,其原理叙述如后。
[0110] 根据库伦定律,两带电物体的电荷乘积正比于相互作用静电力,反比于两物的距离平方;两电荷若同为正或负时,其物体受互斥静电力,电荷一正一负时,其物体受相吸静电力。本发明平面扬声器单体所运用的驻极体材料,可以是一种具有纳微米大小的纳米孔驻极体复合材料电声致动器,平面扬声器单体为两片带电荷的开孔电极平板对称等距离或非对称地夹持一片驻极体振膜,构造如一种电容器装置,而前述两片开孔电极平板分别带正、负电压(来自信号源)。依库伦定律,中间驻极体振膜,将同时受到一个吸引的和一个排斥的静电力作用,振膜单位面积受静电力公式可由(式1)表示。
[0111] --(式一)
[0112] 其中真空电容率εo=8.85*10-12F/m,驻极体材料的介电常数εe,驻极体材料的厚度Se,空气层厚度Sa,输入信号电压Vin,驻极体材料的电压Ve,振膜单位受力p。由(式一)可知,静电力正比于偏压与音讯电压的乘积,反比于开孔电极平板与驻极体振膜间的距离。因此,若在相同的距离下,静电式扬声器能提供一个高驻电的话,音讯交流电压可以用相对低的电压即可达到所需的静电力。本实施例利用纳微米孔驻极体复合材料,可提供一数百到上千伏特的驻电量,依据前述静电力公式,本实施例音讯电压可降低至十数伏特,因而提高本实施例的平面扬声器的实用性。
[0113] 由前述原理,驻极体振膜在两个开孔电极平板的正、负偏压作用下,受到一个推-拉静电力,造成前述驻极体振膜的振动,压缩周围空气,而产生声音输出。
[0114] 在本实施例设计中,驻极体振膜可选择为例如介电材料经过电化(Electrized)处理后而能长期保有静电荷(Static Charges)的驻极体振膜,且驻极体振膜可为单层或多层介电材料(Dielectric Materials)所制成的振膜,而此介电材料可为例如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部分含氟高分子聚合物(Fluorine Polymer)及其他适当材料,此介电材料内部包含纳微米孔洞。由于驻极体振膜为介电材料经过驻电处理后而能长期保有静电荷,经电晕充电后在材料内部产生双极性电荷(Dipolar Charges)而产生静电效果。
[0115] 而以目前来说,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声压可能因材料或设计因素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音量提高效果,而现今改良设计方式以朝驻极体振膜驻电量提高、或声学结构设计(Acoustic structure)为主,但前述方法皆需耗时研究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音量提高的应用设计需求,因此利用单体结构设计改良方式来达成音量提升效果的方法也是本实施例的效益之一。
[0116] 在另外一实施例中,提出利用平面扬声器单体进行组合,但在不改变输入信号源的设计,即可达成驱动多组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发声效果,迅速解决材料等的限制问题。
[0117] 电极层材料
[0118] 在上述多个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实施例中,具有可挠曲的特性,也就是第一、第二开孔电极或是振膜可使用具有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如聚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对苯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环状烯轻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等,而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可为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如铟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等材料。而若是需要反射特性的材料,则可为等金属反射膜等。
[0119]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可包括单一具有导电效果的金属层。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也可以不具有导电材质的绝缘层与具有导电材质的导电层所搭配。
[0120] 若是不考虑透光或是反射特性,当绝缘层为塑胶(PET、PC)、橡胶、纸张、不导电布料(纤维、高分子纤维)等不导电材料时,则导电层可以是铝、金、银、等纯金属材质或其合金或Ni/Au等双金属材质、或是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是高分子导电材PEDOT等等。
[0121] 若是第一、第二开孔电极可为单一导电材质,则可为例如金属(、铜、铝等或其合金)、导电布料(金属纤维、氧化金属纤维、碳纤维石墨纤维)其中之一或可为不同导电材质的组合。
[0122] 支撑体
[0123] 本实施例所提出平面扬声器单体的设计,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可加入多个支撑体配置于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所述支撑体可以依规格需求进行支撑体各种图样化或高度变化等设计,将此平面扬声器单体置于第一、第二开孔电极不具有孔洞的区域。
[0124] 支撑体的分布,则考量平面扬声器单体,可以有配置方式、高度等的设计。支撑体结构设计,依音频设计的考量置入最佳化的支撑体设计,可以有配置方式、高度等的设计。而此支撑体配置设计可为点状、栅状或类十字状等任意形状或是不同类型混合搭配等等设计,而支撑体间的距离,可根据音频设计实际状况而达到最佳配置的设计。
[0125] 上述的支撑体的制作工艺可采用转印或是转贴的方式于开孔电极上,也可以直接在开孔电极上采用印制技术如喷墨印刷(Inkjet Printing)或是直接印刷法例如网印(Screen Printing)等方法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体的制作工艺也可采用直接贴合的方式,如先行制作支撑体完成后再置入第一、第二开孔金属电极与振膜间,而支撑体可以采取与振膜(或是开孔金属电极)有粘着(Adhesion)或不粘着的两种设计方式。
[0126] 在另外实施例中,支撑体的制作工艺也可采用蚀刻方式或是光致抗蚀剂曝光显影的方式来制作,或是采用点胶方式来形成。
[0127] 在一实施例中,所提出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平面扬声器装置可采用连续式卷带制作工艺,利用具驻极体振膜的软性扬声器结构,突破传统生产设计流程,利用卷料式的连续式制成方式,搭配冲压成型、压铸、胶合等方式形成卷料式的扬声器单体素材,如此一来可大幅降低现有扬声器的制作成本,并因素材可提供大面积、不规则形状等工业设计的空间,对于未来的新型态生活应用产品有相当大的应用空间,而这也是软性电子零组件的一大重点。
[0128] 在一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制造方法。在此方法中,提供第一开孔电极、第二开孔电极、振膜。在振膜之上形成导电层。而在第一开孔电极与振膜两者之一上形成多个第一支撑体。在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两者之一上形成多个第二支撑体。组合所述第一开孔电极、第二开孔电极及振膜,以便在第一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提供振动空间,且在振膜与第二开孔电极之间提供另一振动空间。
[0129]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制造方法。在此方法中,形成导电层于振膜上,在第一开孔电极与所述振膜两者之一上形成多个第一支撑体。在第二开孔电极与所述振膜两者之一上形成多个第二支撑体。组合上述第一开孔电极、振膜以及第二开孔电极,以便在第一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提供第一振动空间,且在所述振膜与第二开孔电极之间提供第二振动空间。而上述方法是以卷轴式材料(Roll-based Materials)的形式提供第一开孔电极、振膜以及第二开孔电极。因此,在振膜之上形成导电层、形成多个第一支撑体、形成多个第二支撑体、以及组合第一开孔电极、振膜以及第二开孔电极的步骤当中至少一个步骤能以连续式卷带制作工艺(Roll to Roll processing)来进行。
[0130] 底下将以不同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所提出具高可靠度平面扬声器单体及多组平面扬声器单体堆叠结构的运用。
[0131] 如图1A所示,本发明平面扬声器单体100由第一开孔电极110、第二开孔电极120、以及位于其中并具有驻极体层132与电极层134的振膜130所组成。在第一开孔电极
110与振膜130之间,或是在第二开孔电极120与振膜130之间,可形成发出声音的空气隙。
本发明平面扬声器单体10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孔电极110、第二开孔电极120、以及振膜
130可与框架支撑体140、144结合支撑。在框架支撑体140内侧,位于第一开孔电极110与振膜130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支撑体142。在框架支撑体144内侧,位于第二开孔电极120与振膜130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支撑体146。这些支撑体142、146可根据需求而依据一定的配置式样(Patterns)而设计。也就是说,在第一开孔电极110与振膜130之间的高度,或是第二开孔电极120与振膜130之间,可根据需要而设计不同的高度。另外,第一、第二支撑体142、146也可根据不同的高度而设计。
[0132] 第一开孔电极110与第二开孔电极120分别具有多个音孔111、121,作为声音通过的孔洞。而振膜130则是包括一驻极体层132与一电极层134。该平面扬声器单体100的驱动操作方法,将在底下说明。
[0133] 而支撑体的图案结构,可解决平面扬声器单体中振膜与开孔电极之间所可能产生的静电效应。例如第一开孔电极110与振膜130之间的第一支撑体142,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布局方式,可根据振膜130的静电效应大小决定可形成几何外形的排列,这些几何外形的排列可利用考虑多个支撑体之间的距离或是支撑体高度的配置等等。另外也可考虑个别支撑体形状的设计,包括采用点状、栅状或类十字状等等布局方式。而对于支撑体本身的外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几何形状,包括三柱形、圆柱形或是矩形等等。
[0134] 而在另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至少堆叠成两层结构。请参照图1B,则是说明将图1A所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堆叠两层而组成此平面扬声器装置,如图所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100A与100B,而其中则是配置一隔离结构150。在此隔离结构150内,也可配置多个支撑体152。支撑体152可设置于开孔电极的非开孔区域。
[0135] 如图1A所述,支撑体的图案结构,可解决平面扬声器单体中振膜与开孔电极之间所可能产生的静电效应。因此,在平面扬声器单体100A与100B内,分别具有多个第一支撑体与多个第二支撑体,而这些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分别包括一第一布局图案与一第二布局图案(图中未示)。其中,第一布局图案与第二布局图案分别是配置于第一开孔电极与振膜膜之间,或/及第二开孔电极与振膜之间的静电效应而调整。而上述的第一布局图案与第二布局图案是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的形状或这些支撑体配置位置所构成,例如相邻的距离或是个别的高度差异等等。
[0136] 请参照图2A~图2E,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一部分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平面扬声器单体200由第一开孔电极210、第二开孔电极220、以及位于其中并具有驻极体层232与电极层234的振膜230所组成。在第一开孔电极210与振膜230之间,或是在第二开孔电极220与振膜230之间,形成发出声音的空气隙。此平面扬声器单体200在一实施例中,在框架支撑体240内侧,位于第一开孔电极210与振膜230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支撑体242。在框架支撑体244内侧,位于第二开孔电极220与振膜230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支撑体246。这些支撑体242、246可根据需求而依据一定的配置式样(Patterns)而设计。也就是说,在第一开孔电极210与振膜230之间的高度,或是第二开孔电极220与振膜230之间,可根据需要而设计不同的高度。另外,支撑体242、246也可根据不同的高度而设计。第一开孔电极210与第二开孔电极220分别具有多个音孔211、221,作为声音通过的孔洞。而振膜230则是包括一驻极体层232与一电极层234。
[0137] 在图2A~图2E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孔电极与第二开孔电极分别包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一开孔层,而开孔电极的开孔金属薄膜层与开孔层的堆叠相对位置可任意组合。
[0138] 如图2A为例,第一开孔电极210包括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212与第一开孔层214,第二开孔电极220包括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与第二开孔层224。第一开孔电极2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212面向振膜230,而第一开孔层214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第二开孔电极2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面向振膜230,而第二开孔层224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0139] 而在另一实施范例中,提供一种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多个上述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至少堆叠成两层结构。
[0140] 请参照图2A,则是说明将上述多种开孔电极的开孔金属薄膜层与开孔层的堆叠相对位置任意组合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堆叠两层而组成此平面扬声器装置的结构,如图2B所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200A与200B,而其中则是可以选择性地配置一隔离结构250。在此隔离结构250内,也可配置多个支撑体252。此隔离结构250并非必须,可以配置其中,或是不需要此结构均属本实施例的范畴。
[0141] 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如图2C所示,结构与图2A类似,但差异在于第一开孔电极210A包括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212A与第一开孔层214A。第一开孔电极210A的第一开孔层214面向振膜230,而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212A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第二开孔电极220包括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与第二开孔层224。第二开孔电极2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面向振膜230,而第二开孔层224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0142] 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如图2D所示,结构与图2C类似,但差异在于第一开孔电极210A包括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212A与第一开孔层214A。第二开孔电极220A包括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A与第二开孔层224A。第一开孔电极210A的第一开孔层214面向振膜230,而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212A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第二开孔电极220A的第二开孔层224A面向振膜230,而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A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又如图2E所示,结构与图2A类似,但差异在于第二开孔电极220A的第二开孔层224A面向振膜230,而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222A则是位于向外发出声音的方向。
[0143] 上述图2A~图2E多个实施例中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在组成平面扬声器装置时,可具有多个上述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至少堆叠成两层结构。而这些堆叠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可配置一电性隔离结构。
[0144] 在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所提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在组成平面扬声器装置时,可以设计成弯曲的结构,例如内凹或外凸的形状,来改变平面扬声器装置发出声音的指向性角度,此内凹或外凸指整个平面扬声器的外型,其外型包括开孔电极、绝缘层、振膜。而此平面扬声器单体内凹或外凸的形状,可根据驻极体层的电性而做不同的设计。
[0145] 平面扬声器单体驱动方法
[0146] 图3A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其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一开孔电极310、第二开孔电极320、以及位于其中并具有驻极体层332与电极层334的振膜330所组成。在第一开孔电极310与振膜330之间,或是在第二开孔电极320与振膜330之间,形成发出声音的空气隙。在位于第一开孔电极310与振膜330之间,设置多个支撑体。振膜330包括一驻极体层332与一电极层334。
[0147] 本实施例中,运用驻极体材料内部的电荷特性及静电力效应,其中,振膜可为驻极体复合材料,其可以注入正电荷或是负电荷,以形成不同效应。而信号源340连接到平面扬声器单体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驻极体层332的电性而定。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振膜330的驻极体层332例如驻有负电荷,而用以提供音源的信号源340,其连接方式如图3A所示,将信号源340的一端342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3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而将信号源340的另一端344连接到第二开孔电极3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
[0148] 当信号源340的正电压传送到第一开孔电极310时,第一开孔电极310上的正电压与振膜330上的负电荷产生吸引力,另外,信号源340的负电压传送到第二开孔电极320,而与振膜330的负电荷产生排斥力,因此,造成振膜330往第一开孔电极310与振膜330之间的空气隙的方向弯曲。另外,同样的情况,当信号源340的正电压传送到第二开孔电极320时,第二开孔电极320上的正电压与振膜330上的负电荷产生吸引力,而信号源340的负电压传送到第一开孔电极310时,而与振膜330的负电荷产生排斥力,造成振膜330向第二开孔电极320与振膜330之间的空气隙的方向弯曲,如图所示。
[0149] 此实施例的平面扬声器单体,是运用驻极体材料内部的电荷特性及静电力效应,当具有驻极体层的振膜330受到外部电压刺激后,产生垂直于振膜表面的变形。亦即若振膜330四边固定,可避免产生平行振膜表面方向的变形产生,而有垂直于振膜表面方向的变形产生,进而驱动振膜330周遭的空气来产生声音。而信号源340所提供相位交替的音源信号,则可让此平面扬声器单体通过不同的振膜330受力方向(互相吸引或是互相排斥的作用力),产生具有不同频率及/或音量不同的声音。
[0150] 图3B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其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图3A相同。差异在于提供音源信号的信号源340连接方式。如图3B所示,信号源340的一端342同时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3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3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将信号源340的另一端344连接到振膜330。
[0151] 当信号源340的正电压传送到第一开孔电极310与第二开孔电极320时,同时信号源340的负电压传送到振膜330,而更加强振膜330的负电荷效应,造成振膜330上下震动的情况。当具有驻极体层的振膜330四边固定,可避免产生平行振膜表面方向的变形产生,使有垂直于振膜表面方向的变形产生,而信号源340所提供相位交替的音源信号,则可让此平面扬声器单体由不同的振膜330受力方向,产生具有不同频率及/或音量不同的声音。
[0152] 图3C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其驱动讯号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图3A类似。差异在于第一开孔电极3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向外,而第一开孔电极310的第一开孔层面向振膜330。另外,第二开孔电极3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向外,而第二开孔电极320的第二开孔层面向振膜330。
[0153] 图3D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其驱动讯号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图3C相同。差异在于提供音源讯号的讯号源340连接方式。如图3B所示,讯号源340的一端342同时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3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3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将讯号源340的另一端344连接到振膜330。
[0154] 请参照图4,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剖面示意图以及开孔电极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一开孔电极410、第二开孔电极420、以及位于其中并具有驻极体层432与电极层434的振膜430所组成。在第一开孔电极410与振膜430之间,或是在第二开孔电极420与振膜430之间,形成发出声音的空气隙。在位于第一开孔电极410与振膜430之间,设置多个支撑体。振膜430包括一驻极体层432与一电极层434。本实施例与图3B的连接结构相同,信号源450的一端452同时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4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4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将信号源450的另一端454连接到振膜430。而在此实施例中,是说明运用电连接结构440将第一开孔电极410与第二开孔电极420进行电连接方式之一实施例示意图。在电连接结构440中,是利用例如铆钉442加以电连接与固定。如图所示,铆钉442分别穿过第一开孔电极410与第二开孔电极420,而固定在垫片444上。
[0155] 图5A与图5B则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外部信号源的电极连接的连接示意图。在此平面扬声器单体中,振膜510上的电极层512与框架支撑体514的结构,显示电极层512与外部信号源的电极连接的一实施范例。在此实施例中,利用具有例如图示的电极片520。而此电极片520的特征即包括一主体522,及多个延伸的片状突出部524。电极片520贴于电极层512,主体522落于框架支撑体514上。利用这些片状突出部524与振膜510电性接合。上述接合的方式,例如使用具有导电特性的导电胶或异方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经由高温压合方式连接。
[0156] 图6A与图6B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的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外部信号源电极连接的多个实施范例示意图。
[0157] 请参照图6A与图6B,是说明本发明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平面扬声器单体与外部信号源的电极连接的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单体由第一开孔电极610、第二开孔电极620、以及位于其中的振膜630所组成。振膜630包括一电极层632与一驻极体层634。
[0158] 在第一实施例中,信号源640的一端642同时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6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6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将信号源640的另一端644连接到振膜630,如图6A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信号源640的一端642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6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而将信号源640的另一端644连接到第二开孔电极6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如图6B所示。
[0159]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针对信号源640与第一开孔电极610与第二开孔电极620两者进行电连接,此结构可如图6A所示,利用例如铆钉648加以电连接与固定。如图所示,铆钉648穿过开孔电极(如610或是620)与一电连接端子646,而固定在垫片650上,以便铆合。
[0160] 在第二实施例中,若是如图6B的连接方式,则因为针对信号源640不同极性的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开孔电极610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及第二开孔电极620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电连接,此结构可如图6B所示,利用例如铆钉648加以电连接与固定。如图所示,铆钉648穿过第一开孔电极610、第二开孔电极620与一电性绝缘层646A,而固定在垫片650上,以便铆合。让第一开孔电极610与第二开孔电极620电性隔离。
[0161] 多组平面扬声器单体堆叠的平面扬声器装置
[0162] 本发明所提出具高可靠度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可利用前述实施例所提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进行不同的变化组合,但在不改变输入信号源的设计,而调整正负极性的端点,即可达成驱动多组平面扬声器单体的发声效果。
[0163] 底下将以不同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所提出使用多组高可靠度扬声器单体堆叠而成的平面扬声器装置。
[0164] 请参照图7A~图7D,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以及不同的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装置具有多个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至少堆叠成两层结构。而堆叠的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则配置一隔离结构。此隔离结构并非必须,可以配置其中,或是不需要此结构均属本实施例的范畴。在此隔离结构内,也可配置多个支撑体。
[0165] 本发明各实施的隔离结构可为绝缘材料,此时当相邻开孔电极为不同电极性时。但当相邻开孔电极为相同电极性时,则可不需要隔离结构;或隔离结构可为一导体。
[0166] 如图7A所示,具有堆叠结构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上层的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710、隔离结构730、以及下层的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720。位于上层的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
710由第一开孔电极712、第二开孔电极714、以及位于其中并包括有第一电极层716与第一驻极体层718的振膜所组成。第一开孔电极712是面对第一电极层716,而第二开孔电极
714是面对第一驻极体层718。
[0167] 位于下层的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720由第三开孔电极722、第四开孔电极724、以及位于其中并包括有第二驻极体层728与第二电极层726的第二振膜所组成。第三开孔电极722是面对第二驻极体层728,而第四开孔电极724是面对第二电极层726。上述的堆叠的方式,多个考虑因素其中之一,包括驻极体层与电极层的位置和信号的接法的考量,皆是以多层振膜在震动时,其振膜相位须一致。
[0168] 第一信号源740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710的第一开孔电极7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而第一信号源740的第二端则是连接到第二开孔电极7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第二信号源742的一第一端连接到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720的第三开孔电极722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而第二信号源742的第二端则是连接到第四开孔电极724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
[0169] 上述连接的方式,则是当第一信号源740或第二信号源742的第一端提供一第一极性的信号时,则第二端提供一第二极性的信号,其中上述第一极性与第二极性为相反的极性,而此第一信号源740或第二信号源742提供一具有交流电流的信号,分别通过第一端与第二端交替地输出极性不同的信号。
[0170] 图7B具有堆叠结构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与图7A的结构类似,差别在于振膜中,电极层与驻极体层的位置。在上层的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710B中,第一开孔电极712是面对第一驻极体层718,而第二开孔电极714是面对第一电极层716。位于下层的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720B,第三开孔电极722是面对第二电极层726,而第四开孔电极724是面对第二驻极体层728。
[0171] 图7C具有堆叠结构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与图7A的结构相同,但驱动连接方式不同。第一信号源740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710的第一开孔电极7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7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第一信号源740的第二端则是连接到第一振膜的第一电极层716。第二信号源742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720的第三开孔电极722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四开孔电极724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而第二信号源742的第二端则是连接到第二振膜的第二电极层726。
[0172] 上述连接的方式,则是当第一信号源740或第二信号源742的第一端提供一第一极性的信号时,则第二端提供一第二极性的信号,其中上述第一极性与第二极性为相反的极性,而此第一信号源740或第二信号源742提供一具有交流电流的信号,分别通过第一端与第二端交替地输出极性不同的信号。
[0173] 图7D具有堆叠结构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与图7B的结构相同,但驱动连接方式不同。第一信号源740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平面扬声器单体710的第一开孔电极7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7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第一信号源740的第二端则是连接到第一振膜的第一电极层716。第二信号源742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平面扬声器单体720的第三开孔电极722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四开孔电极724的第四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742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二振膜的第二电极层726。
[0174] 请参照图8A~图8F,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面扬声器装置以及不同的驱动信号连接示意图。此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多个平面扬声器单体,其中这些平面扬声器单体共用其中的部分开孔电极。由于驻极体材料的极性,可带负电或是可带正电,依不同的堆叠结构与信号接法设计而改变。
[0175] 如图8A所示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两个共用开孔电极的堆叠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平面扬声器装置810A包括由上而下依序堆叠第一开孔电极812、第一振膜中的第一驻极体层818、第一电极层816、第二开孔电极814、第二振膜中的第二驻极体层828、第二电极层
826、以及第三开孔电极824。信号源840的一端连接到位于堆叠结构中间的第二开孔电极
8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840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8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三开孔电极824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
[0176] 图8B所示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两个共用开孔电极的堆叠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堆叠平面扬声器装置810B,结构上与图8A类似,主要差别在于振膜中电极层与驻极体层的位置。如图所示,由上而下分别包括第一开孔电极812、第一振膜中的第一驻极体层818、第一电极层816、第二开孔电极814、第二振膜中的第二电极层826、第二驻极体层828、以及第三开孔电极824。信号源840的一端连接到位于堆叠结构中间的第二开孔电极8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840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8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三开孔电极824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
[0177] 图8C所示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两个共用开孔电极的堆叠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堆叠平面扬声器装置810C,结构上与图8A类似,主要差别也是在于振膜中电极层与驻极体层的位置。如图所示,由上而下分别包括第一开孔电极812、第一振膜中的第一电极层816、第一驻极体层818、第二开孔电极814、第二振膜中的第二电极层826、第二驻极体层828、以及第三开孔电极824。信号源840的一端连接到位于堆叠结构中间的开孔电极814的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840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8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二开孔电极82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
[0178] 图8D所示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两个共用开孔电极的堆叠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堆叠平面扬声器装置810D,结构上与图8A类似,差别在于振膜中电极层与驻极体层的位置。如图所示,由上而下分别包括第一开孔电极812、第一振膜中的第一电极层816、第一驻极体层818、第二开孔电极814、第二振膜中的第二驻极体层828、第二电极层826、以及第三开孔电极824。在此实施例中,信号源840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8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第二开孔电极8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三开孔电极824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840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一振膜中的第一电极层816与第二振膜中的第二电极层826。
[0179] 图8E所示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两个共用开孔电极的堆叠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堆叠平面扬声器装置810E,结构上与图8C类似,差别在于驱动信号的连接方式。在此实施例中,信号源840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8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第二开孔电极8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三开孔电极824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840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一振膜中的第一电极层816与第二振膜中的第二电极层826。
[0180] 图8F所示的平面扬声器装置,包括两个共用开孔电极的堆叠平面扬声器单体。此堆叠平面扬声器装置810F,结构上与图8B类似,差别在于驱动信号的连接方式。在此实施例中,信号源840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开孔电极812的第一开孔金属薄膜层、第二开孔电极814的第二开孔金属薄膜层与第三开孔电极824的第三开孔金属薄膜层,而信号源840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到第一振膜中的第一电极层816与第二振膜中的第二电极层826。
[0181]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该第一、第二及三开孔电极的音孔对应地设置且同一轴心。当然也可视需求而交错地设置且不为同一轴心。
[0182] 根据上述如图7A~图7D、或是图8A~图8F设计方式,提出为达成产品应用所需的声压规格,在不增加电路复杂度设计下,可将前述的平面扬声器单体进行多数个组装设计,如前述的设计概念,将平面扬声器单体的驻极体电荷进行奇偶极性相互搭配,而由外部的一组音源信号提供,及搭配音源信号输入连接设计即可达成音量输出提高的效果(及降低其音频失真)。而图7A~图7D、或是图8A~图8F(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部分的运用,对于本发明所提出具高可靠度的平面扬声器装置而言,可利用前述实施例所提出的平面扬声器单体进行不同的变化组合,可不限制地延伸多组组合设计,均属本发明的范畴。
[0183]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