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非相干散射 / 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

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

阅读:95发布:2020-05-15

专利汇可以提供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出了一种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主要解决 现有技术 反演 精度 较低的问题。其实现方案为: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进行平地干涉 相位 修正;获取主图像和修正后的辅图像的Pauli基矢量矩阵;通过Pauli基矢量矩阵求取极化相干矩阵集合;根据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对极化相干矩阵集合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通过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极化相干矩阵集合求取地表相干系数矩阵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通过地表相干系数矩阵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对稀疏植被植被高度进行反演。本发明降低了极化相干矩阵之间干涉相位的差异性,提高了植被参数反演的精度,可用于森林的分类和制图、大面积植被检测以及复杂地形高精度三维地形测绘。,下面是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
(1)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进行平地干涉相位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
(2)计算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1,得到Im的Pauli基矢量矩阵{k1},并计算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2,得到I′s的Pauli基矢量矩阵{k2};
(3)通过{k1}计算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11的集合{T11},同时通过{k2}计算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的集合{T22},并通过{k1}和{k2}计算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Ω12的集合{Ω12};
(4)获取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中植被干涉相位的分布图:
(4a)计算Im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1,得到Im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1},并计算I′s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2,得到I′s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2};
(4b)对{u1}中的每个u1与{u2}中相同位置的u2进行共轭内积,得到Im与I′s之间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并对{v}中每个v进行幅度归一化,得到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
(4c)对{v′}中每个v′其共轭转置矢量(v′)H进行外积,得到极化协方差矩阵C的集合{C};
(4d)在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上选取一先验的矩形地表干涉相位区域,并在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截取与这块区域位置相同的子矩阵{v′e},同时在极化协方差矩阵集合{C}中截取与这块区域位置相同的子集合{Ce};
(4e)对截取的极化协方差矩阵子集合{Ce}中的所有矩阵Ce取平均,得到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并对截取的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子矩阵{v′e}中的每个v′e与 计算广义内积Ze,得到截取的广义内积子矩阵{Ze},再对{Ze}所有Ze取平均,得到广义内积均值
(4f)对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每个v′与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计算广义内积Z,得到广义内积矩阵{Z},并将{Z}中每个广义内积Z与广义内积均值 进行比较量化,得到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Rtree;
(5)按照Rtree中植被干涉相位的分布,对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分别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得到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
(6)将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进行组合,得到极化相干矩阵组合的集合{T′11,T′22,Ω′12},并通过每个组合(T′11,T′22,Ω′12)对地表相干系数γg和体散射相干系数γv进行估计,得到地表相干系数矩阵{γg}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
(7)将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与地表相干系数矩阵{γg}进行共轭内积,得到去地表后的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并通过每个相干系数γ′v对稀疏植被高度htree进行估计,得到稀疏植被高度矩阵{htre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中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进行平地干涉相位修正,实现如下:
(1a)对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中的平地干涉相位进行估计,得到与干涉相位图大小相同的平地干涉相位图Af,其中每个像元的平地干涉相位φflat为:
式中,λ为极化干涉SAR的工作波长,Rflat1为像元对应的平地与极化干涉SAR主天线的斜距,Rflat2为像元对应的平地与极化干涉SAR辅天线的斜距;
(1b)对平地干涉相位图Af进行复数域转换,得到相位修正因子图Ef,并通过相位修正因子图Ef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
I′s=IsEf。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2)中计算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1,以及计算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HH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SHH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3)中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11,平地干涉相位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Ω12,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1为Im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 为k1的共轭转置矢量,k2为I′s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矩阵, 为k2的共轭转置矢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4a)中计算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1,以及计算平地干涉相位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HH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SHH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b),实现如下:
(4b1)对{u1}中的每个u1与{u2}中相同位置的u2进行共轭内积,得到Im与I′s之间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共轭内积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u1}为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2}为平地干涉相位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
(4b2)对{v}中每个v进行幅度归一化,得到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幅度归一化的计算公式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4e)中对截取的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子矩阵{v′e}中的每个v′e与 计算广义内积Ze,计算公式为:
式中,v′e为截取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子矩阵, 为截取的地表极化协方差矩阵的平均矩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f),实现如下:
(4f1)对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每个v′与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计算广义内积Z,得到广义内积矩阵{Z},计算公式为:
(4f2)按如下公式对{Z}中每个广义内积Z与广义内积均值 进行0-1比较量化:
(4f3)将所有量化后的广义内积值Z′组成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Rtree。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5)中按照Rtree中植被干涉相位的分布,对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分别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通过如下公式进行:
式中,T′11(x,y)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x,y)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Ω′12(x,y)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2m+1为多视窗口的行尺寸,(2n+1)为多视窗口的列尺寸,x为多视窗口中心的行坐标,y为多视窗口中心的列坐标,T11(x+k,y+l)为{T11}中第x+k行y+l列的矩阵,T22(x+k,y+l)为{T22}中第x+k行y+l列的矩阵,Ω12(x+k,y+l)为{Ω12}中第x+k行y+l列的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6)中通过每个组合(T′11,T′22,Ω′12)对地表相干系数γg和体散射相干系数γv进行估计,实现如下:
(6a)设置包含尽可能多的随机散射机理矢量ωr的矩阵{ωr},并计算{ωr}中每个矢量ωr的相干系数γr,得到随机相干系数矩阵{γr},相干系数γr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11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Ω′12为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 为ωr的共轭转置矢量;
(6b)将{γr}中的所有相干系数映射到复平面单位圆中,得到随机相干系数分布椭圆,并对随机相干系数分布椭圆进行直线拟合,将直线与复平面单位圆的交点作为地表相干系数γg,同时将直线与相干系数分布椭圆的交点作为体散射相干系数γv。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7)中通过{γ′v}中的每个相干系数γ′v对稀疏植被高度htree进行估计,实现如下:
(7a)设置消光系数σ和植被高度htree的查找范围,建立体散射相干系数 的查找表体散射相干系数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θ为极化SAR的视,kz为极化SAR的有效垂直波数
(7b)将去地表后的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中的每个相干系数γ′v放入查找表中进行匹配,将每个匹配到的相干系数 对应的植被高度htree作为反演的稀疏植被高度,得到稀疏植被高度矩阵{htree}。

说明书全文

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可用于森林的分类和制图、大面积植被检测以及复杂地形高精度三维地形测绘。

背景技术

[0002]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全天时、全天候的空间微波遥感成像雷达,能同时实现对地面目标的距离向和方位向的高分辨率成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利用不同天线的回波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可以对地面的高程进行估计,对海流进行测高和测速等。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通过对目标进行全极化测量,实现目标的地物分类,荒漠化评估等。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InSAR集PolSAR和InSAR测量技术于一体,可以把目标的精细物理特征与空间分布特性结合起来,能进行植被参数反演,岩层分析,目标的检测和识别等。
[0003] 对于植被场景,PolInSAR图像分辨单元内存在来自地面、植被茎干、植被冠层等多种极化散射回波的组合,从而使分辨单元内存在地面、植被茎干、植被冠层等多种极化相干系数,这些极化相干系数包含植被的高度信息,通过极化相干系数与植被高度之间关系,能反演植被的高度。因此,准确地获取这些极化相干系数是PolInSAR精确反演植被高度的关键。通过PolInSAR回波的散射矩阵来构建相干矩阵,并利用相干矩阵来估计植被的体散射相干系数和地表相干系数,进而实现对植被参数高度的反演。
[0004] 当植被场景中的植被分布较为稀疏时,在PolInSAR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中,地表散射较为占优,使得场景内像素点与植被覆盖率高的场景内像素点相比具有较高的地体幅度比值。所以,稀疏植被区域估计得到的体散射相位较低,导致植被参数反演的精度较低。此外,植被像素点的邻域含有较多的地表像素点,而植被像素点与地表像素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干涉相位差异性,在对极化相干矩阵进行多视平均处理的过程中,若仍选择邻域矩阵样本,会进一步降低植被像素点极化相干矩阵的干涉相位,因此,在对多种随机极化散射机理下的相干系数进行直线拟合时,这些相干系数在复平面单位圆内分布较为发散,降低了拟合的准确率,从而降低了地表相干系数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的估计精度,最终降低了稀疏植被高度的反演精度。
[0005] 目前,利用PolInSAR来对在稀疏植被场景进行植被高度反演的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PolInSAR三阶段植被高度反演方法,例如:文献“Cloude S R,Papathanassiou KP.Three-stage inversion process for polarimetric SAR interferometry[J].IEE Proceedings-Radar,Sonar and Navigation,2003,150(3):125-0.”公开的一种三阶段植被高度反演方法,该方法对PolInSAR辅图像进行平地干涉相位修正,获取PolInSAR的Pauli基矢量矩阵,获取PolInSAR极化相干矩阵集合,对极化相干矩阵集合进行邻域空间多视平均,获取地表相干系数矩阵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对稀疏植被的高度进行反演。该方法利用极化相干矩阵来描述稀疏植被的极化特性和干涉特性,提高了描述稀疏植被特性的准确度,但在对极化相干矩阵进行空间多视平均时,选择邻域矩阵样本,忽略了植被点相干矩阵与地表点相干矩阵之间的干涉相位差异性,降低了用极化相干矩阵来估计植被体散射相干系数和地表相干系数的准确度,使得稀疏植被高度反演的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以通过选择独立同分布的非邻域矩阵样本对极化相干矩阵进行空间多视平均,提高稀疏植被高度反演的精度。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
[0008] (1)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进行平地干涉相位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
[0009] (2)计算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1,得到Im的Pauli基矢量矩阵{k1},并计算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2,得到I′s的Pauli基矢量矩阵{k2};
[0010] (3)通过{k1}计算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11的集合{T11},同时通过{k2}计算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的集合{T22},并通过{k1}和{k2}计算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Ω12的集合{Ω12};
[0011] (4)获取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中植被干涉相位的分布图:
[0012] (4a)计算Im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1,得到Im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1},并计算I′s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2,得到I′s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2};
[0013] (4b)对{u1}中的每个u1与{u2}中相同位置的u2进行共轭内积,得到Im与I′s之间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并对{v}中每个v进行幅度归一化,得到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
[0014] (4c)对{v′}中每个v′其共轭转置矢量(v′)H进行外积,得到极化协方差矩阵C的集合{C};
[0015] (4d)在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上选取一先验的矩形地表干涉相位区域,并在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截取与这块区域位置相同的子矩阵{v′e},同时在极化协方差矩阵集合{C}中截取与这块区域位置相同的子集合{Ce};
[0016] (4e)对截取的极化协方差矩阵子集合{Ce}中的所有矩阵Ce取平均,得到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并对截取的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子矩阵{v′e}中的每个v′e与 计算广义内积Ze,得到截取的广义内积子矩阵{Ze},再对{Ze}所有Ze取平均,得到广义内积均值
[0017] (4f)对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每个v′与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计算广义内积Z,得到广义内积矩阵{Z},并将{Z}中每个广义内积Z与广义内积均值 进行比较量化,得到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Rtree;
[0018] (5)按照Rtree中植被干涉相位的分布,对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分别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得到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
[0019] (6)将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进行组合,得到极化相干矩阵组合的集合{T′11,T′22,Ω′12},并通过每个组合(T′11,T′22,Ω′12)对地表相干系数γg和体散射相干系数γv进行估计,得到地表相干系数矩阵{γg}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
[0020] (7)将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与地表相干系数矩阵{γg}进行共轭内积,得到去地表后的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并通过每个相干系数γ′v对稀疏植被高度htree进行估计,得到稀疏植被高度矩阵{htree}。
[0021] 本发明由于在对稀疏植被高度进行反演的过程中,通过极化协方差矩阵的广义内积求取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并根据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对极化干涉SAR的极化相干矩阵集合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降低了极化相干矩阵之间干涉相位的差异性,使复平面单位圆上随机相干系数的分布更为集中,提高了直线拟合的准确性,使估计得到地表相干系数和体散射相干系数能更准确地描述植被的高度特性,从而提高了稀疏植被高度反演的精度。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0023] 图2为本发明的稀疏植被场景的植被高度反演结果;
[0024] 图3为本发明和现有技术反演的稀疏植被高度分布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和效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 参照图1,极化干涉SAR稀疏植被高度反演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7] 步骤1,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进行平地干涉相位修正。
[0028] (1a)对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中的平地干涉相位进行估计:
[0029] 现有估计方法包括几何法、频移法、地理定位法,本实施例采用几何法,得到与干涉相位图大小相同的平地干涉相位图Af,其中每个像元的平地干涉相位φflat为:
[0030]
[0031] 式中,λ为极化干涉SAR的工作波长,Rflat1为像元对应的平地与极化干涉SAR主天线的斜距,Rflat2为像元对应的平地与极化干涉SAR辅天线的斜距;
[0032] (1b)对平地干涉相位图Af进行复数域转换,得到相位修正因子图Ef,并通过相位修正因子图Ef对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
[0033] I′s=IsEf。
[0034] 步骤2,获取极化干涉SAR主图像的Pauli基矢量矩阵和辅图像的Pauli基矢量矩阵。
[0035] (2a)通过Pauli极化基变换,计算极化干涉SAR主图像Im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1,得到Im的Pauli基矢量矩阵{k1},k1的计算公式为:
[0036]
[0037] 式中,SHH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Pauli是人名,Pauli基矢量是由Pauli提出的一种矢量形式;
[0038] (2b)通过Pauli极化基变换,计算修正后的极化干涉SAR辅图像I′s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k2,得到I′s的Pauli基矢量矩阵{k2},k2的计算公式为:
[0039]
[0040] 式中,SHH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
[0041] 步骤3,获取极化干涉SAR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和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
[0042] (3a)通过{k1}中的每个k1计算极化自相干矩阵T11,同时通过{k2}中的每个k2计算极化自相干矩阵T22,并通过{k1}和{k2}中的每个k1与k2计算极化互相干矩阵Ω12,其中计算公式为:
[0043]
[0044] 式中,k1为Im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 为k1的共轭转置矢量,k2为I′s上每个像元的Pauli基矢量矩阵, 为k2的共轭转置矢量;
[0045] (3b)将所有T11组成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同时将所有T22组成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并将所有Ω12组成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
[0046] 步骤4,获取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
[0047] (4a)获取极化干涉SAR主图像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和辅图像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
[0048] (4a1)通过Lexicographic基变换,计算Im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1,得到Im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1},计算公式为:
[0049]
[0050] 式中,SHH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1为Im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Lexicographic是人名,Lexicographic基矢量是由Lexicographic提出的一种矢量形式;
[0051] (4a2)通过Lexicographic基变换,计算I′s上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2,得到I′s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u2},计算公式为:
[0052]
[0053] 式中,SHH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H通道散射系数,SV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VV通道散射系数,SHV2为I′s上每个像元的HV通道散射系数;
[0054] (4b)对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进行幅度归一化:
[0055] (4b1)对{u1}中的每个u1与{u2}中相同位置的u2进行共轭内积,得到Im与I′s之间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其中共轭内积的计算公式为:
[0056]
[0057] 式中,u1为Im每个像元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 为I′s的Lexicographic基矢量u2的共轭矢量;
[0058] (4b2)对{v}中每个v进行幅度归一化,得到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v′的矩阵{v′},幅度归一化的计算公式为:
[0059]
[0060] 式中,|v|为v的模值;
[0061] (4c)对{v′}中每个v′其共轭转置矢量(v′)H进行外积,得到极化协方差矩阵C的集合{C};
[0062] (4d)在极化干涉SAR干涉相位图上选取一块先验的矩形地表干涉相位区域,并在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截取与这块区域位置相同的子矩阵{v′e},同时在极化协方差矩阵集合{C}中截取与这块区域位置相同的子集合{Ce};
[0063] (4e)获取截取的地表区域的广义内积均值:
[0064] (4e1)对截取的极化协方差矩阵子集合{Ce}中的所有矩阵Ce取平均,得到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0065] (4e2)对截取的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子矩阵{v′e}中的每个v′e与 计算广义内积Ze,得到截取的广义内积子矩阵{Ze},每个广义内积Ze的计算公式为:
[0066]
[0067] 式中,v′e为截取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子矩阵, 为截取的地表极化协方差矩阵的平均矩阵;
[0068] (4e3)对{Ze}所有Ze取平均,得到广义内积均值
[0069] (4f)构建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
[0070] (4f1)对幅度归一化后的干涉Lexicographic基矢量矩阵{v′}中每个v′与平均极化协方差矩阵 计算广义内积Z,得到广义内积矩阵{Z},计算公式为:
[0071]
[0072] (4f2)按如下公式对{Z}中每个广义内积Z与广义内积均值 进行0-1比较量化:
[0073]
[0074] (4f3)将所有量化后的广义内积值Z′组成植被干涉相位分布图Rtree。
[0075] 步骤5,对自相干矩阵集合以及互相干矩阵集合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
[0076] (5)按照Rtree中植被干涉相位的分布,对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分别进行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得到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其中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的公式为:
[0077]
[0078]
[0079]
[0080] 式中,T1'1(x,y)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x,y)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Ω'12(x,y)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2m+1为多视窗口的行尺寸,(2n+1)为多视窗口的列尺寸,x为多视窗口中心的行坐标,y为多视窗口中心的列坐标,T11(x+k,y+l)为{T11}中第x+k行y+l列的矩阵,T22(x+k,y+l)为{T22}中第x+k行y+l列的矩阵,Ω12(x+k,y+l)为{Ω12}中第x+k行y+l列的矩阵。
[0081] 步骤6,获取极化SAR的地表相干系数矩阵和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
[0082] (6a)将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11}、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集合{T′22}、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集合{Ω′12}进行组合,得到极化相干矩阵组合的集合{T′11,T′22,Ω′12};
[0083] (6b)通过{T′11,T′22,Ω′12}中每个组合(T′11,T′22,Ω′12)估计地表相干系数矩阵和体散射相干系数:
[0084] (6b1)设置包含尽可能多的随机散射机理矢量ωr的矩阵{ωr},并通过{T′11,T′22,Ω′12}中的每个组合(T′11,T′22,Ω′12),计算{ωr}中每个矢量ωr的相干系数γr,得到随机相干系数矩阵{γr},相干系数γr的计算公式为:
[0085]
[0086] 式中,T′11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m的极化自相干矩阵,T′22为非邻域空间多视平均后的I′s的极化自相干矩阵,Ω′12为Im与I′s之间的极化互相干矩阵, 为ωr的共轭转置矢量;
[0087] (6b2)将{γr}中的所有相干系数映射到复平面单位圆中,得到随机相干系数分布椭圆,并对随机相干系数分布椭圆进行直线拟合,将直线与复平面单位圆的交点作为地表相干系数γg,同时将直线与相干系数分布椭圆的交点作为体散射相干系数γv;
[0088] (6c)将所有地表相干系数γg进行组合,得到地表相干系数矩阵{γg},并将所有体散射相干系数γv进行组合,得到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
[0089] 步骤7,对稀疏植被场景的植被高度进行反演。
[0090] (7a)将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与地表相干系数矩阵{γg}进行共轭内积,得到去地表后的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其中共轭内积公式为:
[0091] {γ′v}={γv}·{γg}*,
[0092] 式中,{γg}*为{γg}的共轭矩阵;
[0093] (7b)设置消光系数σ和植被高度htree的查找范围,建立体散射相干系数 的查找表 其中体散射相干系数 的计算公式为:
[0094]
[0095] 式中,θ为极化SAR的视,kz为极化SAR的有效垂直波数;
[0096] (7c)将去地表后的体散射相干系数矩阵{γ′v}中的每个相干系数γ′v放入查找表中进行匹配,将每个匹配到的相干系数 对应的植被高度htree作为反演的稀疏植被高度,得到稀疏植被高度矩阵{htree}。
[0097] 以下通过仿真实验,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0098] 1、仿真条件:
[0099] 本实验所用的仿真数据为ESA PolSARPro仿真软件生成的稀疏植被场景极化干涉SAR全极化数据,本实验对仿真数据的实施步骤在MATLAB2015b软件上进行处理,其中设置ESAPolSARPro仿真软件的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
[0100] 表1 PolSARPro仿真参数
[0101]
[0102] 2、仿真内容:
[0103] 用本发明和现有三阶段反演法对仿真数据进行稀疏植被高度反演,反演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现有技术反演的稀疏植被高度二维图,其中图2(b)为本发明反演的稀疏植被高度二维图。
[0104] 对现有技术和本发明得到的植被场景高度图进行统计,得到植被高度统计对比直方图如图3所示,分别求取现有技术和本发明植被场景高度二维图的高度均值和高度标准差,如表2所示。
[0105] 表2稀疏植被高度反演结果
[0106]
[0107] 3、仿真结果分析
[0108] 由图2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反演得到的稀疏植被高度较高。
[0109] 由图3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得到的靠近真实树高的植被高度点数更多。
[0110] 由表2可知,现有技术的植被参数反演结果中,植被高度为9.1155m,标准差为2.0315m,而本发明的植被参数反演结果中,植被高度为9.8325m,标准差为1.5013m;本发明反演的植被高度更接近真实植被高度的10m。
[0111] 因此,本发明对稀疏植被场景的植被高度反演精度比现有技术高。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