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粘度 / 零剪切速率粘度 / 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

一种基于分层土壤沙过程计算方法

阅读:131发布:2020-08-0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基于分层土壤沙过程计算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基于分层 土壤 的 水 沙过程计算方法,土壤进行改良,对改良后的土壤的水流进行汇流计算,对改良后的泥沙进行汇沙计算,来分析 水循环 过程和泥沙侵蚀过程。本发明计算简单,准确,使用方便。本发明能够根据土壤的改良方法来重新计算出新的方法来分析水循环过程和泥沙侵蚀过程。,下面是一种基于分层土壤沙过程计算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基于分层土壤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壤进行改良,对改良后的土壤的水流进行汇流计算,对改良后的泥沙进行汇沙计算,来分析水循环过程和泥沙侵蚀过程;
所述水流的汇流计算包括单元内水分通量的计算:具体为水文气象数据展布的计算、植被截流的计算、枯枝落叶储流的计算、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水分运动的计算、沙沟及其以下土层水分运动的计算、地下水水层水分运动的计算、坡面汇流过程的计算和土壤蒸散发过程的计算;
所述泥沙的汇沙计算包括:土壤侵蚀的计算和河沟道泥沙输移过程的计算;所述土壤侵蚀的计算包括雨滴溅蚀的计算、薄层水流侵蚀的计算、股流侵蚀的计算和重侵蚀的计算;
河沟道泥沙输移过程的计算包括沟道水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和河道水流挟沙能力的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文气象数据展布的计算包括:
1)水文气象过程空间尺度展布
降水是驱动因素,而其他气象要素速、相对湿度、大气温度、日照是计算蒸散发所必须的参数,以日为时间尺度进行计算,需要逐日气象数据作为输入;
气象数据作为输入值,采用外部气象展布算法将时间序列内的气象数据展布到计算单元内,实际运行期间直接读取对应数据;中采用泰森多边形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进行流域内气象数据的展布,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表示待插值点估计值,mm;D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数据,mm;m表示参证站点个数;
λ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数据权重;d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同待插值点的距离,km;n表示权重指数,n=0时,式(1)退化为算术平均法;n=1时,式(1)为简单距离反比法;n=2时式(1)为广泛应用的距离平方反比法;
2)降雨数据的时间降尺度展布
降雨期内,采用小时尺度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S=a·P+b  (5)
其中,i表示历时t内最大降水平均雨强;S表示暴雨参数或称之为雨力,等于单位时间内最大平均雨强;t表示时段;n表示暴雨衰减系数,与气候区有关,可用实测资料率定获取;
P表示日降雨量;T表示日降雨总历时;a,b表示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截留的计算:
忽略降雨期间蒸散发量条件下,植被截留采用下式计算:
Wrmax=0.2·Veg·LAI  (8)
其中,Veg表示植被的面积、盖度;Wr表示植被截留水量,mm;Wrmax表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mm;P表示降雨量,mm;Rr表示植被冠层流出水量,即超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的部分,mm;
LAI表示叶面积指数;
枯枝落叶储流的计算:
枯枝落叶储留量消耗于后期蒸散发过程,枯枝落叶储留采用下式计算:
Humax=αmaxG  (9)
式中:G为枯枝落叶干重;α为枯枝落叶最大持水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的计算:
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水分运动改进本人提出的膨胀性土壤水分运动模型,该模型在分析土壤干湿受力变形基础上,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得到了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水分运动方程;
1)水分运动控制方程
基质区水分运动过程方程为:
上边界:
下边界:
裂隙优先流区水分运动过程方程为:
上边界:
下边界:
其中,Rv为碎石质量比系数;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θ1为时段初的土壤含水量,cm3/cm3;e为孔隙度,cm3/cm3;e1为时段初的孔隙度,cm3/cm3;Ke(ψ)为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cm/min;ψ为土壤水吸力,cm;S为源汇项,min-1;We为两流区水量交换量,min-1;Φ为土壤总水势,cm;q为水分通量,cm/min;上述字母的下标f、j分别表示裂隙优先流区、基质区;t为时间,min;z表示坐标轴z轴方向;wf为裂隙优先流区面积比例,wj为基质区面积比例;
2)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采用改进的van Genuchten模型计算膨胀性土壤裂隙优先流区、基质区非饱和导水系数,非饱和导水系数计算公式为:
Ke(ψ)=Ksz(e)Se0.5[1-(1-Se1/m)m]2  (16)
其中,Ke(ψ)为膨胀性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cm/min;Ksz(e)为深度为z时膨胀性土壤饱和导水系数,cm/min;Se为饱和度;m和n为参数,m=1-1/n;
受自重应力和膨胀力影响,土壤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饱和导水系数随深度变化关系采用改进的Lambe模型计算:
e0=e0ns·exp(-Ce·Rv)  (19)
K0=Kns·exp(-Ck·Rv)  (20)
其中,e0、K0分别为零压强下的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孔隙度、饱和导水系数,cm3/cm3、cm/min;e0ns、Kns分别为零压强下的无碎石膨胀性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系数,cm3/cm3、cm/min;Ce为与孔隙度有关的土壤形状系数;Ck为与导水系数有关的土壤形状系数;ez为深
3 3
度为z时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饱和孔隙度,cm/cm ;m′为与土壤质地有关的参数;e1为时段初的土壤孔隙度,cm3/cm3;ρd为密度,g/cm3;a3为参数;α3为土壤膨胀特征曲线斜率;U为质量含水量,g/g;A和B均为参数;γ为土壤湿比重,N/cm3;z为土壤深度,cm;
土壤膨胀特征曲线: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变形主要受土壤膨胀力和自重应力影响,土壤膨胀力是土壤含水量的函数,采用三直线模型计算:
式中:ν为比容积,是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容重的倒数;U为质量含水量;α1、α2、α3为土壤膨胀特征曲线斜率;UA、UB、US分别为拐点处质量含水量;a、b和c为参数;
土壤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土壤自重应力与土壤变形关系采用对数函数描述:
式中:ρs为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容重;G为自重应力;γ为湿土比重;z为土壤深度;A和B为参数;
土壤饱和含水量:当土壤达到饱和时,土壤饱和含水量等于孔隙度,则任一深度饱和含水量可以表示为:
θsz=ez  (23)
式中:θsz为深度为z时土壤饱和含水量;
模型计算中,基质区和大孔隙优先流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相同曲线;考虑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中含有大量碎石,改变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模型计算中,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考虑碎石Van Genuchten模型计算:
式中:Se为饱和度系数;Rv为碎石碎石质量比系数;θ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含水量;
θs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饱和含水量;θr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残余含水量;θn为无碎石土壤含水量;θns为无碎石土壤饱和含水量;θnr为无碎石土壤残余含水量;α、n和m为参数,m=1-1/n;h为土壤水吸力;由于土壤膨胀变形,θns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深度处θns可以采用θsz代替;
3)两区面积比例
优先流区、基质区的面积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wf=dew  (26)
wj=1-dew  (27)
其中,ew为由土壤吸水膨胀变形导致的孔隙度变化量,cm3/cm3,当土壤饱和时,wf等于0;
4)土壤变形滞后性计算
土壤膨胀变形不仅受膨胀力和自重应力影响,也受变形时间影响,土壤膨胀变形随时间变化关系采用改进的Merchant模型描述:
式中:P为自重应力和膨胀力间的合力;α1为弹簧a的体积压缩系数;α2为弹簧b的体积压缩系数;η为Merchant模型中顿黏壶的黏滞系数;e1为时段初孔隙度;e2为时段末孔隙度;
η、α1和α2通过土工试验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沙沟及其以下土层水分运动的计算:
1)沙沟及其下包气带均采用二维Richards方程计算:
式中h为土壤水势,cm;S为源汇项,根系吸水项;下标i为土壤剖面分层数;x、z为坐标轴;Sr为源汇项,min-1;K(h)为导水系数,cm/min;t为时间,min;
2)边界条件
上下边界均为通量边界:
左右为零通量边界:
式中:q为通量,cm/min;
地下水含水层水分运动的计算:
地下水运动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h表示地下水位,潜水层,m或水头,承压层,m;E表示蒸发蒸腾量,m;RG表示地下水出流量,m;C表示储留系数;k表示导水系数,m/day;z表示潜水层底部高程,m;GWP表示地下水开采量,m;Q4表示来自不饱和土壤层的渗透量,m;
坡面汇流过程的计算,包括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
汇流过程采用运动波方程进行模拟,公式如下:
Sf=S0(运动方程)  (34)
式中:Q表示过流断面流量,cm3/s;A表示过流断面面积,cm2;qL表示单宽入流量,计算单元或河道所有流入的水量,cm3/s/m;Sf表示摩擦坡降,比例系数,tan(α),α表示坡面和水平面的夹;S0表示计算单元平均地面坡降或河道坡降,比例系数;R表示过流断面水力半径,cm;n表示曼宁糙率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壤蒸散发的计算:
计算单元内的土壤蒸散发量是植被截留蒸发、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的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E=E1+E2+E3  (36)
式中:E表示计算单元总蒸散发(mm);下标1表示植被截留蒸发;下标2表示植被蒸腾;下标3表示裸土蒸发;
土壤潜在蒸发能力由Penman公式计算,最大蒸发强度:
式中:RN为净辐射量;G为传入水中的热通量;Δ为饱和水汽压对温度的导数;ρa为空气密度;Cp为空气的定压比热;δe为实际水蒸气压与饱和水蒸气压的差值;ra为蒸发表面空气动力学阻抗;λ为水的气化潜热;γ为空气湿度常数;PR为大气压
空气动力学阻抗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a为空气动力学阻抗,s/m;hz为气象站观测点离地面的高度,m;hd为置换高度,m;
zom表为水蒸气紊流扩散对应的地表粗度,m;zox为地表粗度;κ为von Karman常数;U为风速;
hc为植被高度;
植被截留蒸发量E1使用Noilhan-Planton模型计算:
E1=Veg·δ·Ep  (41)
δ=(Wr/Wrmax)2/3  (44)
Wrmax=0.2·Veg·LAI  (45)
式中:Veg为裸地-植被域中植被的面积占计算单元的面积比例;δ为湿润叶面占植被叶面的面积比例;Ep为潜在蒸发量,即最大蒸发量;Wr为植被截留量;Wrmax为植被最大截留水量;I为雨强;Rr为植被冠层流出水量,即超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的部分,mm;LAI表示叶面积指数;
植被蒸腾量E2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E2=Veg·(1-δ)·EPM  (46)
式中:E2为实际植被蒸腾量,mm;EPM为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潜在蒸腾量;G为热通量;rc为植被阻抗,s/m;
水流控制方程中的源汇项Sr表示植物根系在单位时间内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采用Feddes模型计算:
Sr(h)=α(h)·E2
E2=b(x,z)·EPM  (48)
其中:
式中:α(h)为土壤水势的指定响应函数,0≤α≤1;E2为潜在吸水速率,min-1;b(x,z)为标准化二维根系吸水分布,cm-2;EPM为潜在蒸腾速率,cm/min;Xm、Zm分别为x方向和z方向最大根系长度,cm;pz、pr、x*和z*为经验参数;
植被群落阻抗计算:采用Dickinson提出公式计算植被群落阻抗:
σ1-1=1-0.0016(25-Ta)2   (51)
σ2-1=1-VPD/VPDc  (52)
式中:rc为植被群落阻抗,s/m;rsmin为最小气孔阻抗,s/m;LAI为叶面积指数;σ1为温度影响函数;σ2为大气水蒸气压饱和差影响函数;σ3为光合作用有效放射的影响函数;σ4为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函数;Ta为气温,℃;VPD为饱和水蒸气压同实测值之间的差,kPa;VPDc为气孔闭合时的VPD值,等于4kPa;rsmax为最大气孔阻抗,5000s/m;PAR为光和作用有效放射,W/m2;PARc为PAR的临界值,高植被:30W/m2;低植被:100W/m2;θ为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均指体积含水量;θw为植被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θs为饱和土壤含水量;
裸地土壤蒸发量E3由下式计算:
式中:β为土壤湿润函数;θ为表层土壤含水量;θm为土壤分子吸力,1000-10000个大气压对应的土壤含水量;θh为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壤侵蚀计算主要包括雨滴溅蚀过程、薄层水流侵蚀过程、股流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的计算;
其中面蚀过程和细沟侵蚀适用于薄层水流侵蚀模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适用于股流侵蚀;
雨滴溅蚀的计算
雨滴溅蚀是降雨雨滴击打地表,造成土壤颗粒分散并以击溅跃移形式搬运的侵蚀方式,是坡面侵蚀的重要来源;雨滴溅蚀主要受降雨强度、雨滴终点速度、雨滴直径土壤特性地表覆盖物、地面坡度、风速因素影响;其中,降雨动能是雨滴溅蚀驱动因子;
假定雨滴溅蚀在整个计算单元内均有发生,对于计算单元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雨滴溅蚀,分别给出相对于裸地的溅蚀衰减系数,其中裸地土壤雨滴溅蚀采用吴普特模型:
式中:D1为雨滴击溅侵蚀量,g/m2;I为雨强,mm/min;E为雨滴动能,J/m2;J1为地表坡度,°;k1、α1、β1为经验系数;式中降雨动能E采用江善忠提出的计算公式:
式中:I为雨强,mm/min;k1'、α1'为经验系数;
Guy等研究表明,雨滴击打作用可以增强薄层水流侵蚀能力;由雨滴溅蚀增加的土壤侵蚀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qsl为单宽流量输沙能力,kg/m2;k2、α2和β2为经验系数;其它参数意义同上;
雨滴溅蚀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当水层增加到一定深度,雨滴动能将全部消耗于击穿水层而不能产生溅蚀;水深超过3倍雨滴直径时,雨蚀作用消失;当水深大于雨滴直径3倍以上时,即水深为0.6cm时,雨滴溅蚀作用消失;
薄层水流侵蚀的计算
本文研究采用Foster模型计算薄层水流侵蚀过程,具体如下:
Dc=k3(τf-τc)  (60)
式中:Dc为水流剥离土壤速率,kg/(m2·s);τf为水流对土壤颗粒的剪切应力,kg/m2;τc为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kg/m2;k3为土壤可蚀性系数,1/s;Dr为细沟水流剥蚀率,kg/(m2·s);q为单宽流量,m3/s;c为水流泥沙含量,kg/m3;Tc为水流挟沙能力;k4、α4为经验系数;
股流侵蚀过程的计算
股流侵蚀分为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其中浅沟是细沟至切沟的一种过渡形式;股流侵蚀采用实验概化模型:
式中:DE为股流侵蚀量,kg;k5为浅沟水流挟沙能力系数;m为经验系数;QE为单宽流量,m3/s;TSE为股流挟沙能力;Dr为上游来沙量,kg;ωu水流功率,m/s;
重力侵蚀的计算
重力侵蚀是指坡面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发生位移的过程;重力侵蚀包括泻溜、滑塌、崩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重力侵蚀通常发生在黄土坡面沟谷区,且其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时空变化很大;降雨产生的径流是重力侵蚀产沙的主要动力;影响重力侵蚀比较大的因素是沟谷长度、沟谷深度、沟坡坡度和土壤含水量;由于重力侵蚀影响因素复杂,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当前对重力侵蚀机理认识尚处于完善阶段,大多数重力侵蚀模型均概化侵蚀过程;采用了龚家国概化的重力侵蚀模型模拟重力侵蚀过程,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τc=c+σtanφ+mqstanφ  (67)
式中:Tg为重力侵蚀量,g/m2;Δh为土壤重力侵蚀深度,m,切沟沟坡取10m,浅沟沟坡取
0.5m,细沟沟坡取0.1m,;θ为土壤天然休止角;γs'为土壤湿容重,g/cm3;k为发生重力侵蚀沟长系数;TGx为土体下滑剪切力,kg/m2;τc土体抗剪强度,kg/m2;c为土壤原始凝聚力,kg/m2;σ为土体剪切面法向应力,kg/m2;φ为土体内摩擦角,°;m为不稳定凝聚力与结构强度的比值;qs为非饱和黄土结构强度,a、λ为经验系数;W为土壤含水量,cm3/cm3;Lgully为沟道长度,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河沟道泥沙输移过程的计算:
河沟道泥沙过程采用一维恒定水流泥沙扩散方程:
3
式中:Sx为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 为断面水流挟沙能力,;q为单宽流量,m /s;α为恢复饱和系数;ωs为河流泥沙沉速,m/s;S为断面出口平均含沙量,kg/m3;S0为出口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 为进口断面水流挟沙能力;S*为断面出口水流挟沙能力;L为河段长度,m;d90为泥沙上限粒径,μm;ρm为含沙水流密度,kg/m3;μ为浑水粘度;Svm为基线体积比含沙
3 3
量,m/m ;Sv为体积比含沙量;μ0为水的粘度;k8为泥沙固体浓度修正系数;di为某一粒径级级平均直径,μm;Pi为某一粒径级重量百分比;
河道断面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分为沟道和河道两种分别计算:
(1)沟道水流挟沙能力
沟道水流挟沙能力采用费祥俊模型:
3 3
式中:Sv为沟道水流含沙量,kg/m ;U为断面平均流速,m /s;f为达西系数;R为水力半径,m;ω90为上限粒径在一定浓度下的沉速,m/s;ks为沟道粗糙度,取d90;Re为雷诺数;γm为含沙水流容重,kg/m3;
(2)河道水流挟沙能力
河道水流挟沙能力采用张洪武模型:
式中:S*为水流挟沙能力;Sv为体积含沙量,kg/m3;v为断面流速,m3/s;k为浑水卡常数,取0.4;γs为泥沙容重,kg/m3;γm为浑水容重,kg/m3;g为重力加速度,n/kg;h为断面平均水深,m;D50为泥沙级配中值粒径,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壤进行改良方法具体包括在原始土壤上挖沙沟,沙沟内填沙,所述填完沙后的沙沟上覆盖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
所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包括膨胀性粘土和碎石;
所述的沙沟由沙土组成,所述沙沟横截面呈椭圆形,长直径为0.5-1m,短直径为0.3-
0.5m,沙沟的纵截面为弧形;
两个相邻沙沟形成波浪线型,两个相邻沙沟之间的原始土壤上种植有植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就地取土,粉碎后过筛,获得粘土,然后与膨润土按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碎石,获得含碎石的膨胀性粘土;所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的碎石粒径大于5mm,小于50mm;所述胀性粘土过筛后获得的粘土小于2μm;所述粘土与膨润土的质量比为0-1:5;所述碎石的质量占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总质量的20-40%;所述膨润土中的矿物成分为蒙脱石或蛭石;所述沙沟和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80-90%区域的总厚度超过15cm,沙土为河道采集的细沙或人工制备的细沙。

说明书全文

一种基于分层土壤沙过程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沙过程计算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层土壤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干旱区,尤其是黄土高原等地区,缺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问题共存。当前,调控水土资源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修建梯田、鱼鳞坑、覆盖塑料膜等。修建梯田和鱼鳞坑等减轻了土壤侵蚀,但无法增加土壤入渗能,降低土壤无效蒸发,节水效果较差。覆盖塑料膜可以大量节约土壤无效水分蒸发,但其也阻断了雨水进入土壤的通道,且其容易化,使用寿命较短,非天然矿物成分,大规模使用已经造成了土壤严重污染,其降解溶于水后,也严重污染了水资源。针对以上水土调控方式的不足,以土壤物理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土壤物理性质,提出了一种不仅可以高效节水,而且可以减轻土壤侵蚀的技术方法,该方法所用材料均为天然土石料,成本较低,无污染,一次治理,可以长期使用,成本较低,易于大规模推广,由于该方法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进而改变了土壤水沙过程,因此需要新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减轻土壤侵蚀的技术方法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05] 一种考虑旱区水土调控技术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0006] 山坡计算单元划分:采用等流时线法划分基本计算单元。
[0007] 计算单元垂直剖面划分:
[0008] 计算单元垂向剖面划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该水土调控技术。本人提出的旱区水土调控方法基于土壤物理学原理,充分考虑土壤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了天然土壤分层方式改变土壤水沙过程,进而调控水土资源,该调控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0009] 一种旱区水土调控技术方法,包括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沙沟和原始土层。
[0010] 所述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由膨胀性粘土和碎石均匀混合而成(碎石粒径5~50mm)。非降雨期,该层土壤干燥,且由于含有大量碎石,土壤无效蒸发较少,节约土壤水资源。降雨期由于存在干缩裂隙,土壤大部分入渗水流直接通过裂隙优先流区进入土壤下层,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水分该层土壤,进而保证了该层土壤保持较干燥状态。所述的沙沟(呈椭圆形,长直径为1m,短半径为0.5m)由强导水性的沙土组成。降雨期其主要作用是承接、储存和重新分配上层来水;非降雨期由于其持水性较差,无水分供给表层土壤,阻断了毛管水上升补给表层土壤蒸发,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土壤无效蒸发。
[0011] 根据改良后的土壤特征,在垂向将计算单元划分为:植被冠层截留层、枯枝落叶储流层、包气带层和地下水含水层。包气带层进一步分为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沙沟和原始土壤层。计算单元内状态变量包括:植被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储流量、枯枝落叶储流量、各土壤层含水量等。主要参数包括:植被最大截留深、枯枝落叶储流、土壤饱和导水系数、土壤饱和含水率、各层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坡面糙率等。植被截留层又可细分为:高植被截留层、矮植被截留层、草地层
[0012] 一、水循环过程计算
[0013] 计算单元水分通量计算:
[0014] (1)水文气象数据展布
[0015] 1)水文气象过程空间尺度展布
[0016] 降水是模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其他气象要素(如风速、相对湿度、大气温度、日照)是计算蒸散发所必须的参数。模型以日为时间尺度进行计算,需要逐日气象数据作为输入。
[0017] 模型中气象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值,采用外部气象展布算法将模拟时间序列内的气象数据展布到计算单元内,实际运行期间直接读取对应数据。模型中采用泰森多边形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进行流域内气象数据的展布,计算公式如下:
[0018]
[0019]
[0020] 其中,D表示待插值点估计值(mm);D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数据(mm);m表示参证站点个数;λ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数据权重;d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同待插值点的距离(km);n表示权重指数,n=0时,式(2-1)退化为算术平均法;n=1时,式(1)为简单距离反比法;n=2时式(1)为广泛应用的距离平方反比法。
[0021] 2)降雨数据的时间降尺度展布
[0022] 降雨期内,采用小时尺度(主要在暴雨期)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0023]
[0024]
[0025] S=a·P+b   (5)
[0026] 其中,i表示历时t内最大降水平均雨强;S表示暴雨参数(或称之为雨力),等于单位时间内最大平均雨强;t表示时段;n表示暴雨衰减系数,与气候区有关,可用实测资料率定获取;P表示日降雨量;T表示日降雨总历时;a,b表示参数。
[0027] (2)植被截留
[0028] 忽略降雨期间蒸散发量条件下,植被截留采用下式计算:
[0029]
[0030]
[0031] Wrmax=0.2·Veg·LAI   (8)
[0032] 其中,Veg表示植被的面积(盖度);Wr表示植被截留水量(mm);Wrmax表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mm);P表示降雨量(mm);Rr表示植被冠层流出水量,即超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的部分(mm);LAI表示叶面积指数。
[0033] (3)枯枝落叶储流
[0034] 枯枝落叶储留量消耗于后期蒸散发过程,枯枝落叶储留采用下式计算:
[0035] Humax=αmaxG   (9)
[0036] 式中:G为枯枝落叶干重;α为枯枝落叶最大持水系数。
[0037] (4)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
[0038] 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水分运动改进本人提出的膨胀性土壤水分运动模型,该模型在分析土壤干湿受力变形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得到了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水分运动方程。
[0039] 1)水分运动控制方程
[0040] 基质区水分运动过程方程为:
[0041]
[0042] 上边界:
[0043] 下边界:
[0044] 裂隙优先流区水分运动过程方程为:
[0045]
[0046] 上边界:
[0047] 下边界:
[0048] 其中,Rv为碎石质量比系数;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θ1为时段初的土壤含水量,cm3/cm3;e为孔隙度,cm3/cm3;e1为时段初的孔隙度,cm3/cm3;Ke(ψ)为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cm/min;ψ为土壤水吸力,cm;S为源汇项,min-1;We为两流区水量交换量,min-1;Φ为土壤总水势,cm;q为水分通量,cm/min;上述字母的下标f、j分别表示裂隙优先流区、基质区;t为时间,min;z表示坐标轴z轴方向;wf为裂隙优先流区面积比例,wj为基质区面积比例。
[0049] 2)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0050] 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采用改进的van Genuchten模型计算膨胀性土壤裂隙优先流区、基质区非饱和导水系数,非饱和导水系数计算公式为:
[0051]
[0052] 其中,Ke(ψ)为膨胀性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cm/min;Ksz(e)为深度为z时膨胀性土壤饱和导水系数,cm/min;Se为饱和度;m和n为参数,m=1-1/n;
[0053] 受自重应力和膨胀力影响,土壤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饱和导水系数随深度变化关系采用改进的Lambe模型计算:
[0054]
[0055]
[0056] e0=e0ns·exp(-Ce·Rv)   (19)
[0057] K0=Kns·exp(-Ck·Rv)   (20)
[0058] 其中,e0、K0分别为零压强下的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孔隙度、饱和导水系数,cm3/cm3、cm/min;e0ns、Kns分别为零压强下的无碎石膨胀性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系数,cm3/cm3、cm/min;Ce为与孔隙度有关的土壤形状系数;Ck为与导水系数有关的土壤形状系数;ez为深度为z时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饱和孔隙度,cm3/cm3;m′为与土壤质地有关的参数;e1为时段初的土壤孔隙度,cm3/cm3;ρd为密度,g/cm3;a3为参数;α3为土壤膨胀特征曲线斜率;U为质量含水量,g/g;A和B均为参数;γ为土壤湿比重,N/cm3;z为土壤深度,cm。
[0059] 土壤膨胀特征曲线: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变形主要受土壤膨胀力和自重应力影响,土壤膨胀力是土壤含水量的函数,采用三直线模型计算:
[0060] ν=a+α1U 0<U<UA
[0061] ν=b+α2U UA<U<UB   (21)
[0062] ν=c+α3U UB<U<Us
[0063] 式中:ν为比容积,是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容重的倒数;U为质量含水量;α1、α2、α3为土壤膨胀特征曲线斜率;UA、UB、US分别为拐点处质量含水量;a、b和c为参数。
[0064] 土壤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土壤自重应力与土壤变形关系采用对数函数描述:
[0065]
[0066] 式中:ρs为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容重;G为自重应力;γ为湿土比重;z为土壤深度;A和B为参数。
[0067] 土壤饱和含水量:当土壤达到饱和时,土壤饱和含水量等于孔隙度,则任一深度饱和含水量可以表示为:
[0068] θsz=ez   (23)
[0069] 式中:θsz为深度为z时土壤饱和含水量。
[0070] 模型计算中,基质区和大孔隙优先流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相同曲线。考虑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中含有大量碎石,改变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模型计算中,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考虑碎石Van Genuchten模型计算:
[0071]
[0072] θ=θn·exp(-Cθ·Rv)
[0073] θs=θns·exp(-Cθ·Rv)   (25)
[0074] θr=θrs·exp(-Cθ·Rv)
[0075] 式中:Se为饱和度系数;Rv为碎石碎石质量比系数;θ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含水量;θs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饱和含水量;θr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残余含水量;θn为无碎石土壤含水量;θns为无碎石土壤饱和含水量;θnr为无碎石土壤残余含水量;α、n和m为参数,m=1-1/n;h为土壤水吸力。由于土壤膨胀变形,θns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深度处θns可以采用θsz代替。
[0076] 2)两区面积比例
[0077] 优先流区、基质区的面积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0078] wf=dew   (26)
[0079] wj=1-dew   (27)
[0080] 其中,ew为由土壤吸水膨胀变形导致的孔隙度变化量,cm3/cm3,当土壤饱和时,wf等于0。
[0081] 3)土壤变形滞后性计算
[0082] 土壤膨胀变形不仅受膨胀力和自重应力影响,也受变形时间影响,土壤膨胀[0083] 变形随时间变化关系采用改进的Merchant模型描述:
[0084]
[0085] 式中:P为自重应力和膨胀力间的合力;α1为弹簧a的体积压缩系数;α2为弹簧b的体积压缩系数;η为Merchant模型中顿黏壶的黏滞系数;e1为时段初孔隙度;e2为时段末孔隙度;η、α1和α2通过土工试验确定。
[0086] (5)沙沟及其以下土层水分运动
[0087] 1)沙沟及其下包气带均采用二维Richards方程计算:
[0088]
[0089] 式中h为土壤水势,cm;S为源汇项(根系吸水项);下标i为土壤剖面分层数;x、z为坐标轴;Sr为源汇项,min-1;K(h)为导水系数,cm/min;t为时间,min。
[0090] 2)边界条件
[0091] 上下边界均为通量边界:
[0092]
[0093] 左右为零通量边界:
[0094]
[0095] 式中:q为通量,cm/min;其他参数同前。
[0096] (6)地下水含水层水分运动
[0097] 地下水运动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0098]
[0099] 其中,h表示地下水位(潜水层,m)或水头(承压层,m);E表示蒸发蒸腾量(m);RG表示地下水出流量(m);C表示储留系数;k表示导水系数(m/day);z表示潜水层底部高程(m);GWP表示地下水开采量(m);Q4表示来自不饱和土壤层的渗透量(m)。
[0100] (7)坡面汇流过程计算(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
[0101] 汇流过程采用运动波方程进行模拟,公式如下:
[0102]
[0103] Sf=S0(运动方程)(34)
[0104]
[0105] 式中:Q表示过流断面流量(cm3/s);A表示过流断面面积(cm2);qL表示单宽入流量(计算单元或河道所有流入的水量)(cm3/s/m);Sf表示摩擦坡降(比例系数,tan(α),α表示坡面和水平面的夹);S0表示计算单元平均地面坡降或河道坡降(比例系数);R表示过流断面水力半径(cm);n表示曼宁糙率系数。
[0106] (8)土壤蒸散发计算
[0107] 计算单元内的土壤蒸散发量是植被截留蒸发、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的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0108] E=E1+E2+E3   (36)
[0109] 式中:E表示计算单元总蒸散发(mm);下标1表示植被截留蒸发;下标2表示植被蒸腾;下标3表示裸土蒸发。
[0110] 土壤潜在蒸发能力由Penman公式计算(最大蒸发强度):
[0111]
[0112]
[0113] 式中:RN为净辐射量;G为传入水中的热通量;Δ为饱和水汽压对温度的导数;ρa为空气密度;Cp为空气的定压比热;δe为实际水蒸气压与饱和水蒸气压的差值;ra为蒸发表面空气动力学阻抗;λ为水的气化潜热;γ为空气湿度常数;PR为大气压
[0114] 空气动力学阻抗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0115]
[0116]
[0117] 式中:ra为空气动力学阻抗(s/m);hz为气象站观测点离地面的高度(m);hd为置换高度(m);zom表为水蒸气紊流扩散对应的地表粗度(m);zox为地表粗度;κ为von Karman常数;U为风速;hc为植被高度。
[0118] 植被截留蒸发量(E1)使用Noilhan-Planton模型计算:
[0119] E1=Veg·δ·Ep   (41)
[0120]
[0121]
[0122] δ=(Wr/Wrmax)2/3   (44)
[0123] Wrmax=0.2·Veg·LAI   (45)
[0124] 式中:Veg为裸地-植被域中植被的面积占计算单元的面积比例;δ为湿润叶面占植被叶面的面积比例;Ep为潜在蒸发量,即最大蒸发量;Wr为植被截留量;Wrmax为植被最大截留水量;I为雨强;Rr为植被冠层流出水量,即超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的部分(mm);LAI表示叶面积指数。
[0125] 植被蒸腾量(E2)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0126] E2=Veg·(1-δ)·EPM   (46)
[0127]
[0128] 式中:E2为实际植被蒸腾量(mm);EPM为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潜在蒸腾量;G为热通量;rc为植被阻抗(s/m)。
[0129] 水流控制方程中的源汇项Sr表示植物根系在单位时间内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采用Feddes模型计算:
[0130] Sr(h)=α(h)·E2
[0131] E2=b(x,z)·EPM   (48)
[0132] 其中:式中:α(h)为土壤水势的指定响应函数(0≤α≤1);E2为潜在吸水速率,min-1;b(x,z)为标准化二维根系吸水分布,cm-2;EPM为潜在蒸腾速率,cm/min;Xm、Zm分别为x方向和z方向最大根系长度,cm;pz、pr、x*和z*为经验参数。
[0133] 植被群落阻抗计算:采用Dickinson等提出公式计算植被群落阻抗:
[0134]
[0135] σ1-1=1-0.0016(25-Ta)2   (51)
[0136] σ2-1=1-VPD/VPDc   (52)
[0137]
[0138]
[0139] 式中:rc为植被群落阻抗(s/m);rsmin为最小气孔阻抗(s/m);LAI为叶面积指数;σ1为温度影响函数;σ2为大气水蒸气压饱和差影响函数;σ3为光合作用有效放射的影响函数;σ4为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函数;Ta为气温(℃);VPD为饱和水蒸气压同实测值之间的差(kPa);
VPDc为气孔闭合时的VPD值(大约等于4kPa);rsmax为最大气孔阻抗(5000s/m);PAR为光和作用有效放射(W/m2);PARc为PAR的临界值(高植被:30W/m2;低植被:100W/m2);θ为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如不加说明,本文所有土壤含水量均指体积含水量);θw为植被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θs为饱和土壤含水量。
[0140] 裸地土壤蒸发量(E3)由下式计算:
[0141]
[0142]
[0143] 式中:β为土壤湿润函数;θ为表层土壤含水量;θm为土壤分子吸力(约1000-10000个大气压)对应的土壤含水量;θh为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其他参数意义同前。
[0144] 二、泥沙侵蚀模型
[0145] 土壤侵蚀主要包括雨滴溅蚀过程、薄层水流侵蚀过程、股流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其中面蚀过程和细沟侵蚀适用于薄层水流侵蚀模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适用于股流侵蚀。目前雨滴溅蚀和薄层水流侵蚀过程模型已经比较成熟,而股流侵蚀和重力侵蚀过程模型尚不完善。
[0146] (1)雨滴溅蚀模拟
[0147] 雨滴溅蚀是降雨雨滴击打地表,造成土壤颗粒分散并以击溅跃移形式搬运的侵蚀方式,是坡面侵蚀的重要来源。雨滴溅蚀主要受降雨强度、雨滴终点速度、雨滴直径土壤特性地表覆盖物、地面坡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其中,降雨动能是雨滴溅蚀驱动因子。
[0148] 本文研究假定雨滴溅蚀在整个计算单元内均有发生,对于计算单元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雨滴溅蚀,分别给出相对于裸地的溅蚀衰减系数。其中裸地土壤雨滴溅蚀采用吴普特模型:
[0149]
[0150] 式中:D1为雨滴击溅侵蚀量,g/m2;I为雨强,mm/min;E为雨滴动能,J/m2;J1为地表坡度,°;k1、α1、β1为经验系数。式中降雨动能E采用江善忠提出的计算公式:
[0151]
[0152] 式中:I为雨强,mm/min;k1'、α1'为经验系数。
[0153] Guy等研究表明,雨滴击打作用可以增强薄层水流侵蚀能力。由雨滴溅蚀增加的土壤侵蚀能力计算公式为:
[0154]
[0155] 式中:qsl为单宽流量输沙能力,kg/m2;k2、α2和β2为经验系数;其它参数意义同上。
[0156] 汤立群研究表明,雨滴溅蚀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当水层增加到一定深度,雨滴动能将全部消耗于击穿水层而不能产生溅蚀。一般情况下,水深超过3倍雨滴直径时,雨蚀作用消失。本文取当水深大于雨滴直径3倍以上时,即水深为0.6cm时,认为雨滴溅蚀作用消失。
[0157] (2)薄层水流侵蚀模拟
[0158] 本文研究采用Foster模型计算薄层水流侵蚀过程,具体如下:
[0159] Dc=k3(τf-τc)   (60)
[0160]
[0161]
[0162] 式中:Dc为水流剥离土壤速率,kg/(m2·s);τf为水流对土壤颗粒的剪切应力,kg/m2;τc为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kg/m2;k3为土壤可蚀性系数,1/s;Dr为细沟水流剥蚀率,kg/(m2·s);q为单宽流量,m3/s;c为水流泥沙含量,kg/m3;Tc为水流挟沙能力;k4、α4为经验系数。
[0163] (3)股流侵蚀过程模拟
[0164] 股流侵蚀分为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其中浅沟是细沟至切沟的一种过渡形式。股流侵蚀采用龚家国等通过通过实验概化模型:
[0165]
[0166]
[0167] 式中:DE为股流侵蚀量,kg;k5为浅沟水流挟沙能力系数;m为经验系数;QE为单宽流量,m3/s;TSE为股流挟沙能力;Dr为上游来沙量,kg;ωu水流功率,m/s。
[0168] (4)重力侵蚀
[0169] 重力侵蚀是指坡面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发生位移的过程。重力侵蚀包括泻溜、滑塌、崩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重力侵蚀通常发生在黄土坡面沟谷区,且其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时空变化很大。降雨产生的径流是重力侵蚀产沙的主要动力。影响重力侵蚀比较大的因素是沟谷长度、沟谷深度、沟坡坡度和土壤含水量。由于重力侵蚀影响因素复杂,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当前对重力侵蚀机理认识尚处于完善阶段,大多数重力侵蚀模型均概化侵蚀过程。本文采用了龚家国概化的重力侵蚀模型模拟重力侵蚀过程。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170]
[0171]
[0172] τc=c+σtanφ+mqstanφ   (67)
[0173] 式中:Tg为重力侵蚀量,g/m2;Δh为土壤重力侵蚀深度,m,切沟沟坡取10m,浅沟沟坡取0.5m,细沟沟坡取0.1m,;θ为土壤天然休止角;γs'为土壤湿容重,g/cm3;k为发生重力侵蚀沟长系数;TGx为土体下滑剪切力,kg/m2;τc土体抗剪强度,kg/m2;c为土壤原始凝聚力,kg/m2;σ为土体剪切面法向应力,kg/m2;φ为土体内摩擦角,°;m为不稳定凝聚力与结构强度的比值;qs为非饱和黄土结构强度,a、λ为经验系数;W为土壤含水量,cm3/cm3;Lgully为沟道长度,m。
[0174] 2.3.2河(沟)道泥沙输移过程
[0175] 河(沟)道泥沙过程采用一维恒定水流泥沙扩散方程:
[0176]
[0177]
[0178]
[0179]
[0180]
[0181]
[0182] 式中:Sx为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Sx*为断面水流挟沙能力,;q为单宽流量,m3/s;α为恢复饱和系数;ωs为河流泥沙沉速,m/s;S为断面出口平均含沙量,kg/m3;S0为出口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S0*为进口断面水流挟沙能力;S*为断面出口水流挟沙能力;L为河段长度,m;d90为泥沙上限粒径,μm;ρm为含沙水流密度,kg/m3;μ为浑水粘度;Svm为基线体积比含沙量,m3/m3;Sv为体积比含沙量;μ0为水的粘度;k8为泥沙固体浓度修正系数;di为某一粒径级级平均直径,μm;Pi为某一粒径级重量百分比。
[0183] 河道断面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分为沟道和河道两种分别计算:
[0184] (1)沟道水流挟沙能力
[0185] 沟道水流挟沙能力采用费祥俊模型:
[0186]
[0187]
[0188]
[0189] 式中:Sv为沟道水流含沙量,kg/m3;U为断面平均流速,m3/s;f为达西系数;R为水力半径,m;ω90为上限粒径在一定浓
[0190] 度下的沉速,m/s;ks为沟道粗糙度,取d90;Re为雷诺数;γm为含沙水流容重,kg/m3。
[0191] (2)河道水流挟沙能力
[0192] 河道水流挟沙能力采用张洪武模型:
[0193]
[0194] 式中:S*为水流挟沙能力;Sv为体积含沙量,kg/m3;v为断面流速,m3/s;k为浑水卡常数,取0.4;γs为泥沙容重,kg/m3;γm为浑水容重,kg/m3;g为重力加速度,n/kg;h为断面平均水深,m;D50为泥沙级配中值粒径,μm。
[0195] 土壤进行改良方法具体包括在原始土壤上挖沙沟,沙沟内填沙,所述填完沙后的沙沟上覆盖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
[0196] 所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包括膨胀性粘土和碎石;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就地取土,粉碎后过筛,获得粘土,然后与膨润土按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碎石,获得含碎石的膨胀性粘土;
[0197] 所述的沙沟由沙土组成,沙土为河道采集的细沙或人工制备的细沙,所述沙沟横截面呈椭圆形,长直径为0.5-1m,短直径为0.3-0.5m,沙沟的纵截面为弧形;
[0198] 两个相邻沙沟形成波浪线型,两个相邻沙沟之间的原始土壤上种植有植被。
[0199] 所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的碎石粒径大于5mm,小于50mm;所述胀性粘土过筛后获得的粘土小于2μm;所述粘土与膨润土的质量比为0-1:5;所述碎石的质量占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总质量的20-40%;所述膨润土中的矿物成分为蒙脱石或蛭石;所述沙沟和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80-90%区域的总厚度超过15cm,未超过15cm的区域为种植植被的区域。
[02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201] 本发明充分利用土壤分层、土石介质和土壤膨胀性等土壤物理性质,对现有自然条件下的土壤分层组合方式进行改造,改变土壤入渗和蒸散发等土壤水文过程,进而达到调控水土的目的;本发明覆盖人工土膜可以大幅提高土壤入渗能力,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无效蒸发。
[0202] 覆盖人工土膜,施工简单,所需膨胀性粘土、碎石和沙土均是自然界土石材料,取材方便,因此可以大规模应用。
[0203] 本发明计算简单,准确,使用方便。附图说明
[0204]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205] 如图1所示,一种考虑旱区水土调控技术的水沙过程计算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0206] 山坡计算单元划分:采用等流时线法划分基本计算单元。
[0207] 计算单元垂直剖面划分:
[0208] 计算单元垂向剖面划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该水土调控技术。本人提出的旱区水土调控方法基于土壤物理学原理,充分考虑土壤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了天然土壤分层方式改变土壤水沙过程,进而调控水土资源,该调控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0209] 一种旱区水土调控技术方法,包括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沙沟和原始土层。
[0210] 所述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由膨胀性粘土和碎石均匀混合而成(碎石粒径5~50mm)。非降雨期,该层土壤干燥,且由于含有大量碎石,土壤无效蒸发较少,节约土壤水资源。降雨期由于存在干缩裂隙,土壤大部分入渗水流直接通过裂隙优先流区进入土壤下层,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水分该层土壤,进而保证了该层土壤保持较干燥状态。所述的沙沟(呈椭圆形,长直径为1m,短半径为0.5m)由强导水性的沙土组成。降雨期其主要作用是承接、储存和重新分配上层来水;非降雨期由于其持水性较差,无水分供给表层土壤,阻断了毛管水上升补给表层土壤蒸发,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土壤无效蒸发。
[0211] 根据改良后的土壤特征,在垂向将计算单元划分为:植被冠层截留层、枯枝落叶储流层、包气带层和地下水含水层。包气带层进一步分为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沙沟和原始土壤层。计算单元内状态变量包括:植被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储流量、枯枝落叶储流量、各土壤层含水量等。主要参数包括:植被最大截留深、枯枝落叶储流、土壤饱和导水系数、土壤饱和含水率、各层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坡面糙率等。植被截留层又可细分为:高植被截留层、矮植被截留层、草地层。
[0212] 一、水循环过程计算
[0213] 计算单元水分通量计算:
[0214] (1)水文气象数据展布
[0215] 1)水文气象过程空间尺度展布
[0216] 降水是模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其他气象要素(如风速、相对湿度、大气温度、日照)是计算蒸散发所必须的参数。模型以日为时间尺度进行计算,需要逐日气象数据作为输入。
[0217] 模型中气象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值,采用外部气象展布算法将模拟时间序列内的气象数据展布到计算单元内,实际运行期间直接读取对应数据。模型中采用泰森多边形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进行流域内气象数据的展布,计算公式如下:
[0218]
[0219]
[0220] 其中,D表示待插值点估计值(mm);D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数据(mm);m表示参证站点个数;λ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数据权重;di表示第i个参证站点同待插值点的距离(km);n表示权重指数,n=0时,式(2-1)退化为算术平均法;n=1时,式(1)为简单距离反比法;n=2时式(1)为广泛应用的距离平方反比法。
[0221] 2)降雨数据的时间降尺度展布
[0222] 降雨期内,采用小时尺度(主要在暴雨期)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0223]
[0224]
[0225] S=a·P+b   (5)
[0226] 其中,i表示历时t内最大降水平均雨强;S表示暴雨参数(或称之为雨力),等于单位时间内最大平均雨强;t表示时段;n表示暴雨衰减系数,与气候区有关,可用实测资料率定获取;P表示日降雨量;T表示日降雨总历时;a,b表示参数。
[0227] (2)植被截留
[0228] 忽略降雨期间蒸散发量条件下,植被截留采用下式计算:
[0229]
[0230]
[0231] Wrmax=0.2·Veg·LAI   (8)
[0232] 其中,Veg表示植被的面积(盖度);Wr表示植被截留水量(mm);Wrmax表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mm);P表示降雨量(mm);Rr表示植被冠层流出水量,即超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的部分(mm);LAI表示叶面积指数。
[0233] (3)枯枝落叶储流
[0234] 枯枝落叶储留量消耗于后期蒸散发过程,枯枝落叶储留采用下式计算:
[0235] Humax=αmaxG   (9)
[0236] 式中:G为枯枝落叶干重;α为枯枝落叶最大持水系数。
[0237] (4)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
[0238] 膨胀性粘土土石混合介质层水分运动改进本人提出的膨胀性土壤水分运动模型,该模型在分析土壤干湿受力变形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得到了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水分运动方程。
[0239] 1)水分运动控制方程
[0240] 基质区水分运动过程方程为:
[0241]
[0242] 上边界:
[0243] 下边界:
[0244] 裂隙优先流区水分运动过程方程为:
[0245]
[0246] 上边界:
[0247] 下边界:
[0248] 其中,Rv为碎石质量比系数;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θ1为时段初的土壤含水量,cm3/cm3;e为孔隙度,cm3/cm3;e1为时段初的孔隙度,cm3/cm3;Ke(ψ)为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cm/min;ψ为土壤水吸力,cm;S为源汇项,min-1;We为两流区水量交换量,min-1;Φ为土壤总水势,cm;q为水分通量,cm/min;上述字母的下标f、j分别表示裂隙优先流区、基质区;t为时间,min;z表示坐标轴z轴方向;wf为裂隙优先流区面积比例,wj为基质区面积比例。
[0249] 2)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0250] 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采用改进的van Genuchten模型计算膨胀性土壤裂隙优先流区、基质区非饱和导水系数,非饱和导水系数计算公式为:
[0251] Ke(ψ)=Ksz(e)Se0.5[1-(1-Se1/m)m]2   (16)
[0252] 其中,Ke(ψ)为膨胀性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cm/min;Ksz(e)为深度为z时膨胀性土壤饱和导水系数,cm/min;Se为饱和度;m和n为参数,m=1-1/n;
[0253] 受自重应力和膨胀力影响,土壤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饱和导水系数随深度变化关系采用改进的Lambe模型计算:
[0254]
[0255]
[0256] e0=e0ns·exp(-Ce·Rv)   (19)
[0257] K0=Kns·exp(-Ck·Rv)   (20)
[0258] 其中,e0、K0分别为零压强下的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孔隙度、饱和导水系数,cm3/cm3、cm/min;e0ns、Kns分别为零压强下的无碎石膨胀性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系数,cm3/cm3、cm/min;Ce为与孔隙度有关的土壤形状系数;Ck为与导水系数有关的土壤形状系数;ez为深度为z时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饱和孔隙度,cm3/cm3;m′为与土壤质地有关的参数;e1为时段初的土壤孔隙度,cm3/cm3;ρd为密度,g/cm3;a3为参数;α3为土壤膨胀特征曲线斜率;U为质量含水量,g/g;A和B均为参数;γ为土壤湿比重,N/cm3;z为土壤深度,cm。
[0259] 土壤膨胀特征曲线: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变形主要受土壤膨胀力和自重应力影响,土壤膨胀力是土壤含水量的函数,采用三直线模型计算:
[0260] ν=a+α1U 0<U<UA
[0261] ν=b+α2U UA<U<UB   (21)
[0262] ν=c+α3U UB<U<Us
[0263] 式中:ν为比容积,是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容重的倒数;U为质量含水量;α1、α2、α3为土壤膨胀特征曲线斜率;UA、UB、US分别为拐点处质量含水量;a、b和c为参数。
[0264] 土壤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土壤自重应力与土壤变形关系采用对数函数描述:
[0265]
[0266] 式中:ρs为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容重;G为自重应力;γ为湿土比重;z为土壤深度;A和B为参数。
[0267] 土壤饱和含水量:当土壤达到饱和时,土壤饱和含水量等于孔隙度,则任一深度饱和含水量可以表示为:
[0268] θsz=ez   (23)
[0269] 式中:θsz为深度为z时土壤饱和含水量。
[0270] 模型计算中,基质区和大孔隙优先流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相同曲线。考虑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中含有大量碎石,改变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模型计算中,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考虑碎石Van Genuchten模型计算:
[0271]
[0272] θ=θn·exp(-Cθ·Rv)
[0273] θs=θns·exp(-Cθ·Rv)   (25)
[0274] θr=θrs·exp(-Cθ·Rv)
[0275] 式中:Se为饱和度系数;Rv为碎石碎石质量比系数;θ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含水量;θs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饱和含水量;θr为土石二元混合介质土壤残余含水量;θn为无碎石土壤含水量;θns为无碎石土壤饱和含水量;θnr为无碎石土壤残余含水量;α、n和m为参数,m=1-1/n;h为土壤水吸力。由于土壤膨胀变形,θns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深度处θns可以采用θsz代替。
[0276] 3)两区面积比例
[0277] 优先流区、基质区的面积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0278] wf=dew   (26)
[0279] wj=1-dew   (27)
[0280] 其中,ew为由土壤吸水膨胀变形导致的孔隙度变化量,cm3/cm3,当土壤饱和时,wf等于0。
[0281] 4)土壤变形滞后性计算
[0282] 土壤膨胀变形不仅受膨胀力和自重应力影响,也受变形时间影响,土壤膨胀[0283] 变形随时间变化关系采用改进的Merchant模型描述:
[0284]
[0285] 式中:P为自重应力和膨胀力间的合力;α1为弹簧a的体积压缩系数;α2为弹簧b的体积压缩系数;η为Merchant模型中牛顿黏壶的黏滞系数;e1为时段初孔隙度;e2为时段末孔隙度;η、α1和α2通过土工试验确定。
[0286] (5)沙沟及其以下土层水分运动
[0287] 1)沙沟及其下包气带均采用二维Richards方程计算:
[0288]
[0289] 式中h为土壤水势,cm;S为源汇项(根系吸水项);下标i为土壤剖面分层数;x、z为坐标轴;Sr为源汇项,min-1;K(h)为导水系数,cm/min;t为时间,min。
[0290] 2)边界条件
[0291] 上下边界均为通量边界:
[0292]
[0293] 左右为零通量边界:
[0294]
[0295] 式中:q为通量,cm/min;其他参数同前。
[0296] (6)地下水含水层水分运动
[0297] 地下水运动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0298]
[0299] 其中,h表示地下水位(潜水层,m)或水头(承压层,m);E表示蒸发蒸腾量(m);RG表示地下水出流量(m);C表示储留系数;k表示导水系数(m/day);z表示潜水层底部高程(m);GWP表示地下水开采量(m);Q4表示来自不饱和土壤层的渗透量(m)。
[0300] (7)坡面汇流过程计算(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
[0301] 汇流过程采用运动波方程进行模拟,公式如下:
[0302]
[0303] Sf=S0(运动方程)(34)
[0304]
[0305] 式中:Q表示过流断面流量(cm3/s);A表示过流断面面积(cm2);qL表示单宽入流量(计算单元或河道所有流入的水量)(cm3/s/m);Sf表示摩擦坡降(比例系数,tan(α),α表示坡面和水平面的夹角);S0表示计算单元平均地面坡降或河道坡降(比例系数);R表示过流断面水力半径(cm);n表示曼宁糙率系数。
[0306] (8)土壤蒸散发计算
[0307] 计算单元内的土壤蒸散发量是植被截留蒸发、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的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0308] E=E1+E2+E3   (36)
[0309] 式中:E表示计算单元总蒸散发(mm);下标1表示植被截留蒸发;下标2表示植被蒸腾;下标3表示裸土蒸发。
[0310] 土壤潜在蒸发能力由Penman公式计算(最大蒸发强度):
[0311]
[0312]
[0313] 式中:RN为净辐射量;G为传入水中的热通量;Δ为饱和水汽压对温度的导数;ρa为空气密度;Cp为空气的定压比热;δe为实际水蒸气压与饱和水蒸气压的差值;ra为蒸发表面空气动力学阻抗;λ为水的气化潜热;γ为空气湿度常数;PR为大气压。
[0314] 空气动力学阻抗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0315]
[0316]
[0317] 式中:ra为空气动力学阻抗(s/m);hz为气象站观测点离地面的高度(m);hd为置换高度(m);zom表为水蒸气紊流扩散对应的地表粗度(m);zox为地表粗度;κ为von Karman常数;U为风速;hc为植被高度。
[0318] 植被截留蒸发量(E1)使用Noilhan-Planton模型计算:
[0319] E1=Veg·δ·Ep   (41)
[0320]
[0321]
[0322] δ=(Wr/Wrmax)2/3   (44)
[0323] Wrmax=0.2·Veg·LAI   (45)
[0324] 式中:Veg为裸地-植被域中植被的面积占计算单元的面积比例;δ为湿润叶面占植被叶面的面积比例;Ep为潜在蒸发量,即最大蒸发量;Wr为植被截留量;Wrmax为植被最大截留水量;I为雨强;Rr为植被冠层流出水量,即超出最大植被截留水量的部分(mm);LAI表示叶面积指数。
[0325] 植被蒸腾量(E2)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0326] E2=Veg·(1-δ)·EPM   (46)
[0327]
[0328] 式中:E2为实际植被蒸腾量(mm);EPM为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潜在蒸腾量;G为热通量;rc为植被阻抗(s/m)。
[0329] 水流控制方程中的源汇项Sr表示植物根系在单位时间内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采用Feddes模型计算:
[0330] Sr(h)=α(h)·E2
[0331] E2=b(x,z)·EPM   (48)
[0332] 其中: 式中:α(h)为土壤水势的指定响应函数(0≤α≤1);E2为潜在吸水速率,min-1;b(x,z)为标准化二维根系吸水分布,cm-2;EPM为潜在蒸腾速率,cm/min;Xm、Zm分别为x方向和z方向最大根系长度,cm;pz、pr、x*和z*为经验参数。
[0333] 植被群落阻抗计算:采用Dickinson等提出公式计算植被群落阻抗:
[0334]
[0335] σ1-1=1-0.0016(25-Ta)2   (51)
[0336] σ2-1=1-VPD/VPDc   (52)
[0337]
[0338]
[0339] 式中:rc为植被群落阻抗(s/m);rsmin为最小气孔阻抗(s/m);LAI为叶面积指数;σ1为温度影响函数;σ2为大气水蒸气压饱和差影响函数;σ3为光合作用有效放射的影响函数;σ4为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函数;Ta为气温(℃);VPD为饱和水蒸气压同实测值之间的差(kPa);
VPDc为气孔闭合时的VPD值(大约等于4kPa);rsmax为最大气孔阻抗(5000s/m);PAR为光和作用有效放射(W/m2);PARc为PAR的临界值(高植被:30W/m2;低植被:100W/m2);θ为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如不加说明,本文所有土壤含水量均指体积含水量);θw为植被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θs为饱和土壤含水量。
[0340] 裸地土壤蒸发量(E3)由下式计算:
[0341]
[0342]
[0343] 式中:β为土壤湿润函数;θ为表层土壤含水量;θm为土壤分子吸力(约1000-10000个大气压)对应的土壤含水量;θh为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其他参数意义同前。
[0344] 二、泥沙侵蚀模型
[0345] 土壤侵蚀主要包括雨滴溅蚀过程、薄层水流侵蚀过程、股流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其中面蚀过程和细沟侵蚀适用于薄层水流侵蚀模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适用于股流侵蚀。目前雨滴溅蚀和薄层水流侵蚀过程模型已经比较成熟,而股流侵蚀和重力侵蚀过程模型尚不完善。
[0346] (1)雨滴溅蚀模拟
[0347] 雨滴溅蚀是降雨雨滴击打地表,造成土壤颗粒分散并以击溅跃移形式搬运的侵蚀方式,是坡面侵蚀的重要来源。雨滴溅蚀主要受降雨强度、雨滴终点速度、雨滴直径土壤特性、地表覆盖物、地面坡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其中,降雨动能是雨滴溅蚀驱动因子。
[0348] 本文研究假定雨滴溅蚀在整个计算单元内均有发生,对于计算单元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雨滴溅蚀,分别给出相对于裸地的溅蚀衰减系数。其中裸地土壤雨滴溅蚀采用吴普特模型:
[0349]
[0350] 式中:D1为雨滴击溅侵蚀量,g/m2;I为雨强,mm/min;E为雨滴动能,J/m2;J1为地表坡度,°;k1、α1、β1为经验系数。式中降雨动能E采用江善忠提出的计算公式:
[0351]
[0352] 式中:I为雨强,mm/min;k1'、α1'为经验系数。
[0353] Guy等研究表明,雨滴击打作用可以增强薄层水流侵蚀能力。由雨滴溅蚀增加的土壤侵蚀能力计算公式为:
[0354]
[0355] 式中:qsl为单宽流量输沙能力,kg/m2;k2、α2和β2为经验系数;其它参数意义同上。
[0356] 汤立群研究表明,雨滴溅蚀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当水层增加到一定深度,雨滴动能将全部消耗于击穿水层而不能产生溅蚀。一般情况下,水深超过3倍雨滴直径时,雨蚀作用消失。本文取当水深大于雨滴直径3倍以上时,即水深为0.6cm时,认为雨滴溅蚀作用消失。
[0357] (2)薄层水流侵蚀模拟
[0358] 本文研究采用Foster模型计算薄层水流侵蚀过程,具体如下:
[0359] Dc=k3(τf-τc)   (60)
[0360]
[0361]
[0362] 式中:Dc为水流剥离土壤速率,kg/(m2·s);τf为水流对土壤颗粒的剪切应力,kg/m2;τc为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kg/m2;k3为土壤可蚀性系数,1/s;Dr为细沟水流剥蚀率,kg/(m2·s);q为单宽流量,m3/s;c为水流泥沙含量,kg/m3;Tc为水流挟沙能力;k4、α4为经验系数。
[0363] (3)股流侵蚀过程模拟
[0364] 股流侵蚀分为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其中浅沟是细沟至切沟的一种过渡形式。股流侵蚀采用龚家国等通过通过实验概化模型:
[0365]
[0366]
[0367] 式中:DE为股流侵蚀量,kg;k5为浅沟水流挟沙能力系数;m为经验系数;QE为单宽流量,m3/s;TSE为股流挟沙能力;Dr为上游来沙量,kg;ωu水流功率,m/s。
[0368] (4)重力侵蚀
[0369] 重力侵蚀是指坡面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发生位移的过程。重力侵蚀包括泻溜、滑塌、崩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重力侵蚀通常发生在黄土坡面沟谷区,且其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时空变化很大。降雨产生的径流是重力侵蚀产沙的主要动力。影响重力侵蚀比较大的因素是沟谷长度、沟谷深度、沟坡坡度和土壤含水量。由于重力侵蚀影响因素复杂,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当前对重力侵蚀机理认识尚处于完善阶段,大多数重力侵蚀模型均概化侵蚀过程。本文采用了龚家国概化的重力侵蚀模型模拟重力侵蚀过程。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370]
[0371]
[0372] τc=c+σtanφ+mqstanφ   (67)
[0373] 式中:Tg为重力侵蚀量,g/m2;Δh为土壤重力侵蚀深度,m,切沟沟坡取10m,浅沟沟坡取0.5m,细沟沟坡取0.1m,;θ为土壤天然休止角;γs'为土壤湿容重,g/cm3;k为发生重力侵蚀沟长系数;TGx为土体下滑剪切力,kg/m2;τc土体抗剪强度,kg/m2;c为土壤原始凝聚力,kg/m2;σ为土体剪切面法向应力,kg/m2;φ为土体内摩擦角,°;m为不稳定凝聚力与结构强度3 3
的比值;qs为非饱和黄土结构强度,a、λ为经验系数;W为土壤含水量,cm/cm ;Lgully为沟道长度,m。
[0374] 2.3.2河(沟)道泥沙输移过程
[0375] 河(沟)道泥沙过程采用一维恒定水流泥沙扩散方程:
[0376]
[0377]
[0378]
[0379]
[0380]
[0381]
[0382] 式中:Sx为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Sx*为断面水流挟沙能力,;q为单宽流量,m3/s;α为恢复饱和系数;ωs为河流泥沙沉速,m/s;S为断面出口平均含沙量,kg/m3;S0为出口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S0*为进口断面水流挟沙能力;S*为断面出口水流挟沙能力;L为河段长度,m;d90为泥沙上限粒径,μm;ρm为含沙水流密度,kg/m3;μ为浑水粘度;Svm为基线体积比含沙量,m3/m3;Sv为体积比含沙量;μ0为水的粘度;k8为泥沙固体浓度修正系数;di为某一粒径级级平均直径,μm;Pi为某一粒径级重量百分比。
[0383] 河道断面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分为沟道和河道两种分别计算:
[0384] (1)沟道水流挟沙能力
[0385] 沟道水流挟沙能力采用费祥俊模型:
[0386]
[0387]
[0388]
[0389] 式中:Sv为沟道水流含沙量,kg/m3;U为断面平均流速,m3/s;f为达西系数;R为水力半径,m;ω90为上限粒径在一定浓
[0390] 度下的沉速,m/s;ks为沟道粗糙度,取d90;Re为雷诺数;γm为含沙水流容重,kg/m3。
[0391] (2)河道水流挟沙能力
[0392] 河道水流挟沙能力采用张洪武模型:
[0393]
[0394] 式中:S*为水流挟沙能力;Sv为体积含沙量,kg/m3;v为断面流速,m3/s;k为浑水卡门常数,取0.4;γs为泥沙容重,kg/m3;γm为浑水容重,kg/m3;g为重力加速度,n/kg;h为断面平均水深,m;D50为泥沙级配中值粒径,μm。
[0395] 土壤进行改良方法具体包括在原始土壤上挖沙沟,沙沟内填沙,所述填完沙后的沙沟上覆盖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
[0396] 所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包括膨胀性粘土和碎石;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就地取土,粉碎后过筛,获得粘土,然后与膨润土按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碎石,获得含碎石的膨胀性粘土;
[0397] 所述的沙沟由沙土组成,沙土为河道采集的细沙或人工制备的细沙,所述沙沟横截面呈椭圆形,长直径为0.5-1m,短直径为0.3-0.5m,沙沟的纵截面为弧形;
[0398] 两个相邻沙沟形成波浪线型,两个相邻沙沟之间的原始土壤上种植有植被。
[0399] 所述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的碎石粒径大于5mm,小于50mm;所述胀性粘土过筛后获得的粘土小于2μm;所述粘土与膨润土的质量比为0-1:5;所述碎石的质量占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总质量的20-40%;所述膨润土中的矿物成分为蒙脱石或蛭石;所述沙沟和膨胀性土壤土石混合介质层80-90%区域的总厚度超过15cm。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