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较低的光轴偏移机率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或
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等产品,已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电子装置除了本身具有的功能之外,通常还会搭配额外的功能组件,以具备额外的功能。举例而言,电子装置可以配置相机等组件。
[0003] 目前,电子装置通常会通过固定结构将相机的上、下两侧固定住,周围侧用底盘结构(chassis)限位。然而,当电子装置受到冲击时,相机会随着这些固定结构
变形而发生光轴偏移的状况。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的电子装置更具有双相机的设计。由于具有双相机的电子装置是运用两个相机进行三
角运算,以计算出物件与相机之间的距离,此类电子装置对于光轴平行度的要求更高,若发生光轴偏移,所算出来的距离误差也会越大,而未能得到符合需求的照相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电子元件
支撑座,电子元件支撑座受到碰撞时,较不会受到壳体
挤压,而使得所承载的这些电子元件具有较低的偏移机率。
[0005]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
电路板、
框架、电子元件支撑座及多个电子元件。
电路板及框架配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支撑座位于框架内且包括固定部及承载部。固定部固定至框架以作为电子元件支撑座的
支点。这些电子元件分别设置于这些承载部且电性耦接于电路板,且承载部与框架之间以及承载部与电路板之间各自存在间隙。
[0006]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电子元件支撑座通过固定部以支点的方式固定于框架,且承载部与框架之间以及承载部与电路板之间存在间隙,当电子装置受到碰撞时,电子元件支撑座的悬浮设计可使得承载部在与框架及电路板之间的间隙中略为震荡,不会直接受框架或电路板挤压变形,而降低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上的这些电子元件的
位置发生偏移的机率。
[0007]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
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
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09] 图2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10] 图3是图1的电子装置移除背盖且隐藏电子元件的局部示意图;
[0011]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2] 符号说明
[0013] I、I1、I2:间隙
[0014] 100、200:电子装置
[0015] 110:壳体
[0016] 120、220:电路板
[0018] 125、225:框架
[0019] 125a:第四定位部
[0020] 130、230:电子元件支撑座
[0021] 132:固定部
[0022] 134、234:承载部
[0023] 136:第一定位部
[0024] 138:第三定位部
[0025] 139、239:容置槽
[0026] 139a:第一容置槽
[0027] 139b:第二容置槽
[0028] 140、240:电子元件
[0030] 144:第二相机模块
[0031] 150:荧幕
[0032] 160:透镜
[0033] 170:螺丝
[0034] 280:缓冲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的电子装置移除背盖且隐藏电子元件的局部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10、电路板120、框架125、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多个电子元件140、荧幕150、多个透镜160及螺丝170。
[0036] 电路板120、框架125、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及电子元件140位于壳体110的此空间内,荧幕150外露于壳体110,透镜160则穿设于与荧幕150相对的壳体110。
[0037] 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包括固定部132及承载部134。固定部132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一侧且固定至框架125。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32为通孔,螺丝170可穿过固定部132后螺接至框架125以将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固定至框架125。承载部134用以承载电子元件
140,也就是说,电子元件140通过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固定于框架125。承载部134具有多个容置槽139,用以容置这些电子元件140。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39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容置槽139a与第二容置槽139b,但容置槽139的数量不以此为限制。电子元件140设置于容置槽139、电性耦接于电路板120并靠设于透镜16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元件140的数量对应于容置槽139的数量为两个,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元件140的数量可随容置槽139的数量而增减,不以此为限制。电子元件140可为感测器,感测器例如包括相机模块、光学感测模块、
温度感测模块、距离感测模块、
磁性感测模块等。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两电子元件
140包括第一相机模块142与第二相机模块144。第一相机模块142的底部固定于第一容置槽
139a,第二相机模块144的底部固定于第二容置槽139b。电子装置100可通过双相机来拍出类3D照片或是支援先拍照后对焦的功能。
[0038] 由于双相机的电子装置100对于光轴平行度的要求相当高,为了避免电子装置100受到碰撞而使双相机发生光轴偏移的状况,在本实施例中,承载电子元件140的电子元件支撑座130通过固定部132固定至框架125,以固定部132作为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支点,且电子元件支撑座130与框架125之间以及电子元件支撑座130与电路板120之间各自存在间隙I。也就是说,电子元件支撑座130通过固定部132固定与框架125之间的相对位置,且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在固定部132以外的大部分的部位(也就是承载部134)基本上是悬浮状态。当电子装置100受到碰撞时,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悬浮设计可使得承载部134在与框架125及电路板120之间的间隙I中能够沿着垂直方向(Z方向)略为上下震荡,不会直接受框架125或电路板120挤压变形,而降低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130上的这些电子元件140发生偏移的机率。
[0039]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相机模块142的侧缘与第一容置槽139a之间的间隙I1小于第二相机模块144的侧缘与第二容置槽139b之间的间隙I2。第一相机模块142与第二相机模块144需要精准对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139a的形状会较符合第一相机模块142的轮廓,而第二容置槽139b的形状会较第二相机模块144的轮廓略大。当第一相机模块142固定在第一容置槽139a内之后,使第二相机模块144可以在第二容置槽139b内进行位置上的微调,待对位完之后再固定,而达到第一相机模块142与第二相机模块144能够被精准对位的效果。
[0040]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的电子元件140也可以是一个相机模块搭配一个光学感测模块、温度感测模块、距离感测模块或是磁性感测模块的配置。当然,上述仅是提供数种电子装置100的电子元件140可能的种类以作为参考,数种电子装置100的电子元件140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
[0041]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32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一端,以使电子元件支撑座130以悬臂的方式固定至壳体11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132也可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中央,且承载部134的两容置槽139位于固定部132的两侧,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两端可类似以翘翘板的形式沿垂直方向(Z方向)震动,当然,固定部134在电子元件支撑座130上的相对位置不以此为上述为限制。
[0042] 此外,为了避免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相对电子装置100之间存在
水平方向(X-Y方向)的移动,如图2所示,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包括第一定位部136及第三定位部138,电路板120包括对应于第一定位部136的第二定位部122,且框架125包括对应于第三定位部138的第四定位部125a。第一定位部136与第二定位部122用以使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对位于电路板120,且第三定位部138与第四定位部125a用以使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对位于框架125。
[004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6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远离固定部132的一端,第三定位部138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130靠近固定部132的一端。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第一定位部136为凸柱,电路板120的第二定位部122为孔洞。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的第三定位部138为孔洞,且框架125的第四定位部125a为凸柱。电子元件支撑座130通过第一定位部136及第三定位部138与电路板120的第二定位部122与框架125的第四定位部125a对位,而限制了电子元件支撑座130相对于电路板120与壳体110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0044]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4,图4的电子装置200与图1的电子装置1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的电子装置100中,电子元件支撑座130在固定部132、第一定位部136及第三定位部138以外的部位基本上是悬浮的而未与框架125与电路板120
接触。在图4中,电子装置200还包括缓冲材280,配置于承载部234与框架225之间的间隙I或是承载部234与电路板220之间的间隙I中的至少一者。
[0045] 如图4所示,一部分的缓冲材280配置在承载部234与框架225之间的间隙I的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的缓冲材280配置在承载部234与电路板220之间的间隙。更详细地说,承载部234在两容置槽239之间的部位的下方与框架225之间夹有缓冲材280,也就是说,承载部234在两容置槽239之间的部位的下方承靠在缓冲材280上。相同地,承载部234在两容置槽239之间的部位的上方也与电路板220(也就是电路板)之间夹有缓冲材。
[0046] 缓冲材280例如是海绵、
硅胶、
橡胶等可压缩的软质材料,在一般状态下,缓冲材280可提供电子元件支撑座230些许的固定与支撑效果。当电子装置200受到撞击时,框架
225可能会在瞬间略为变形,此时,由于承载部234并未与框架225与电路板220接触,不会直接受到框架225与电路板220撞击而变形,且可利用电子元件支撑座230在悬浮的部分能够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略为移动的特性,以消耗所受到的撞击
能量。此外,位于承载部234与框架225与电路板220之间的缓冲材也可以吸收框架225与电路板220的冲击
力道,而达到使电子元件支撑座230上的这些电子元件240之间不会产生偏移的保护功效。
[0047]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电子元件支撑座通过固定部以支点的方式固定于框架,且承载部与框架之间以及承载部与电路板之间存在间隙,当电子装置受到碰撞时,电子元件支撑座的悬浮设计可使得承载部在与框架及电路板之间的间隙中略为震荡,不会直接受框架或电路板挤压变形,而降低位于电子元件支撑座上的这些电子元件的位置发生偏移的机率。此外,本发明的电子装置通过电子元件支撑座的第一定位部与第三定位部分别与电路板的第二定位部与框架的第四定位部对位,而使得电子元件支撑座能够对位于电路板与框架,以确保电子元件支撑座在水平方向不会移动,而仅能在垂直方向震荡,以避免受碰撞时在水平方向上与其他元件干涉而变形。另外,本发明的电子装置还通过将缓冲材配置于承载部与框架之间的间隙或是承载部与电路板之间的间隙,以进一部地提供支撑及缓冲的效果。
[0048]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附上的
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