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球科学 / 风化作用 / 物理风化作用 / 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

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

阅读:24发布:2020-06-26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属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领域,其包括: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为科学地判定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及后果,为损害的鉴定与评估、追责与赔偿,以及积极有效地采取污染损害的防备、处置、环境修复对策措施提供一套清晰、简捷、系统、有效的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支持。,下面是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采用了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它们的主要构成及其联接关系如下:
1.1所述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模型CJCM1,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而危害接触人群健康的途径及后果分析模型CJCM2,外来生物入侵、生产生活污染排放、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3、CJCM4、CJCM5,污染物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6;
1.2所述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基础之上,具有逻辑递进的依次判定顺序,分别针对源项发生、源项污染、分类后果、时空分布这四类造成损害的关键环节,提供清晰、简捷、系统、有效的因果关系判定准则,每一类准则带有各自专有的判定指标,这些准则及指标共同组成了因果关系判定模型;
1.3所述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为:该模型体系由所述因果关系判定模型、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调查试验诊断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及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架构而成,其中,所述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由分别对应于所述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的不同类型辅助评估模型架构而成,所述调查试验诊断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由已知的、将有和应有的相关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组成,所述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及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由分区域、损害源项及类别、易受损因子及指标项目、损害程度等级的定性和定量判定指标组成;
1.4所述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为:首先结合上述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判定模型、辅助评估模型,具体化易受损因子的类别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项目,然后明确用于判定这些易受损因子环境基线和受到某种程度损害的判定准则,继而再分不同的区域和损害源项分别确定这些判定准则和指标,量化判定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
1.5所述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由针对多项损害源项的易受损因子所受累积损害的程度量化计算方法和针对特定损害源项的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的贡献值量化计算方法组成。
2.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其特征在于:
2.1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模型CJCM1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持久性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不溶于的成分会在在海面及不同水深层漂移扩散,易挥发的成分会随自然化作用蒸发于空气中,可溶的或被化学分散的成分会进入水体,当污染物接触到海岸、沉积层或海洋生物时,会发生多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和被生物吸收及累积,有可能经由食物链形成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以及进入人体,当生物体暴露于持久性污染物,会引起细胞及分子的功能和结构发生紊乱,同时引发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自修复,而当持久性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则会导致出现过度修复或引起修复受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毒理效应,包括:降低浮游植物分裂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引起生物体组织坏死纤维化,导致后代成活率下降,发生遗传变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形成细胞增生、肿瘤以及恶性肿瘤这些病变,相应地会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危害接触人群健康;
第2.2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危害接触人群健康的途径及后果分析模型CJCM2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持久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呼吸摄入,皮肤接触吸收,通过海洋生物食物链先进入鱼类、肉类、奶乳制品再被食入,以及通过胎盘及哺乳传入婴儿体内,一旦富集于人体器官、脂肪和纤维,则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神经行为失常、生殖及免疫系统破坏、癌症及肿瘤、发育不良这样一些症状,进而形成接触人群中相关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危害后果;
第2.3外来生物入侵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3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外来海洋生物一旦成功入侵本地海域,将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由于缺乏天敌而容易形成大面积单一优势群落,其他物种则丧失适宜栖息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本地种群和食物网结构被破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第2.4生产生活污染排放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4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生产生活污染排放超出了环境容量,导致区域海洋环境自净化受损,海洋环境质量恶化及富营养化,进而引起适生物种暴涨,非适生物种丧失适宜栖息环境,生物种群和食物网受损,多样性降低,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第2.5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5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占用海域环境,造成生物栖息地受损及岸线水深条件变化,导致区域海洋动力和冲淤环境变化,进而引起栖息环境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的改变,以及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第2.6污染物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6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由于自身成份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有可能呈现不同的状态,相应地又作用于某些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类型的损害,以及进一步导致相应的后果;
该因果关系链条中,诸如降低水质、毒害海洋生物、毒害类及海洋哺乳类动物、危害接触人群健康这样的损害,可能由多种源项状态的联合作用所造成,而阻隔水气交换、降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损害岸滩及海陆交界环境质量、损害沉积物环境质量、毒害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减轻污染损害、修复生态环境这样的损害,则是由某种单一的源项状态所造成的;
类似地,该因果关系链条中若干种类型的损害有可能同时进一步导致诸如溶解、COD、BOD5、含油量这些水质指标变差,超标面积增加,浮游动植物、鱼卵仔鱼成活率及生物量降低,经济鱼类和游泳生物死亡量增加或发生逃逸,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这样一些后果,而鸟类受伤或死亡、接触人群相关流行病发病率增加、海洋哺乳类动物健康受损或发生逃逸、海岸线环境质量变差、潮间带生物死亡量增加、沉积物环境质量变差、底栖生物死亡量增加、浮游植物实测量因被消耗量下降而有所增加、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污染物消耗菌群数量明显增加这样的后果则是由单一类型的损害进一步导致的。
3.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其特征在于:
3.1第一类-源项发生准则,其因:发生了已知及未知的损害事件,其果:必然会在事件发生后造成一定类型、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损害类型及程度应根据源项种类、强度及分布、处置状况、环境条件而具体判定;
该准则对应的判定指标为:单个或多个损害源项的类型、事件确实发生的证据、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其中,损害源项分为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三种类型,涉海工程类损害源项可细分为围填海、疏浚、海上堤坝桥梁、滨海公路、海底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类损害源项排放的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农药、重金属、化学品、冷、热、余氯、外来生物、病原体、悬浮泥沙、微塑料这些污染物可细分为化学类、物理类、生物类污染物,突发污染事件类损害源项可细分为溢油、危化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
3.2第二类-源项污染准则,其因一:持久性污染物排放,其果一: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其因二:非持久性污染物排放,其果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较为简单,损害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像汽油馏分这样的较易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非持久性污染物,像柴油馏分这样的较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弱持久性污染物,像原油减压馏分这样的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中持久性污染物,像原油减压渣油这样的很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强持久性污染物;
该准则对应的判定指标为:损害源项的构成和污染危害性,具体指标包括: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类和突发污染事件类损害源项的污染物主要成份、含量、是否具有持久性、易扩散性,涉海工程类损害源项的物质组成、是否具有污染危害性;
3.3第三类-分类后果准则:其因:损害源项在海洋环境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状态,其果:
对应作用于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相应造成多种类型损害,进一步引起多种类型的损害后果,其中,海面及半潜漂浮态污染物作用于海水体及海洋生物,易挥发蒸发态污染物作用于空气环境及接触人群动物,溶解及被化学分散态污染物作用于海水体及海洋生物,漂移至海岸着岸态污染物作用于岸滩及潮间带生物,沉于沉积层沉降态污染物作用于沉积层及底栖生物,被生物体吸收吸附及觅食态污染物作用于食物链生物,降解态则作用于受污海水体、岸滩、沉积层、海洋生物;
该准则对应的判定指标为:损害源项在多生境和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状态、造成的分类损害和进一步导致的分类后果,其中:
所述多生境海洋生态环境的具体指标包括:海面及不同水深层海水环境、海面空气环境、岸滩环境、沉积物环境,以及其中存在的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
所述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的具体指标包括:微生物、浮游动植物、鱼卵仔鱼、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经济鱼类、游泳动物、海洋哺乳类动物这些海洋生物,以及鸟类和接触人群;
所述损害源项在多生境和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状态包括:非溶解态液体污染物在海面扩展及漂移扩散以及沉潜于一定水深层随海流传输扩散,溶解态及被化学分散态液体污染物或颗粒态污染物进入海水体及随海流传输扩散,污染物随海流被传输至沉积层及岸滩形成沉降态及着岸态污染物以及进一步分散至沉积层及岸滩之内,栖息于海面和海水体以及沉积层和岸滩的海洋生物暴露于污染物以及吸收、吸附、摄取、降解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的污染物随食物链被其它海洋生物觅食以及形成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蒸发态液体污染物进入空气环境以及接触人群、鸟类、哺乳类动物,占用和改变海域状况;
所述造成的分类损害具体类型包括:阻隔水气交换、降低海水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水质、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毒害海洋生物及鸟类、危害接触人群健康、损害岸滩及海陆交界环境质量、损害沉积物环境质量、外来海洋生物入侵、改变岸线和水深的空间分布,破坏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阻隔洄游通道;
所述进一步导致的分类后果具体类型包括:pH、溶解氧、COD、BOD5、氮磷含量、水温升降量、含油量、化学品特征污染物含量、有害病原体含量、微塑料、悬浮颗粒物这样一些水质指标变差、区域海水水质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面积增加、浮游动植物及鱼卵仔鱼成活率和生物量降低、经济鱼类和游泳动物死亡量增加及发生逃逸、浮游植物实测量因被消耗量下降而有所增加、鸟类受伤或死亡、接触人群相关流行病发病率增加、海洋哺乳类动物健康受损及发生逃逸、潮间带生物死亡率增加及生产量降低、底栖生物死亡率增加及生产量降低、入侵物种争夺当地物种生存空间和食物、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种群和食物网受到破坏、区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改变、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适宜栖息的环境介质、水流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发生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受损、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3.4第四类-时空分布准则:其因:损害源项作用于海洋环境的数量及分布因事件的发生类型及处置状况和环境条件而异,其果:相应占用或进入多生境多营养级生态环境的数量、造成的损害后果及时空分布需要辅之以调查取证及计算试验判定;
该准则对应的判定指标为:损害源项的源强和空间位置及持续时间,减轻损害源项对策的源强消减量和空间位置及持续时间,分类分项损害及其分类分项后果的损害程度分级标准,分类分项分级损害的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具体指标包括:总占用量、排放量、回收及漂移至海岸量、被分散进入水体溶出量、自然挥发量、溶解进入水体量、被生物吸收、吸附量及摄入、降解量、海水水质、沉积物及海岸带质量超标面积增加量、生物质量超标状况、海洋生物种群和食物网、区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改变状况、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状况、适宜栖息的环境介质、水流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变化情况、海洋生物多样性、生物量、渔业资源量、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状况、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受损状况、区域海洋生态灾害种类、频次、面积、接触人群流行病发病率增加状况。
4.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其特征在于,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的具体组成如下:
4.1辅助第一类-源项发生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损害源项遥感监视监测模型及数据库、损害后果遥感监视监测模型及数据库、污染物指纹鉴别分析模型及数据库、污染溯源分析模型;
4.2辅助第二类-源项污染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污染物种类和成份检索模型及数据库、污染物急慢性毒性评价模型及数据库;
4.3辅助第三类-分类后果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损害机理以及环境风化模型及数据库;
4.4辅助第四类-时空分布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损害源项分析模型及数据库、损害源项海洋生态影响动力模型、多生境多营养级生态损害评估模型、海洋污染接触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其中,所述损害源项海洋生态影响动力模型包括了如下动力模型及数据库:区域海流基线及影响模型及数据库、海面风场诊断模型及污染物漂移模型、区域冲淤基线模型及变化分析模型、区域水质基线及影响模型及数据库、浮游动植物影响动力模型及数据库。
5.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其特征在于:
5.1容易受到损害的海洋生态环境因子的类别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项目为:水质中的pH、含油量、溶解氧、COD、BOD5、苯系物、多环芳、苯并芘、化学品、放射性指标、悬浮颗粒物、微塑料、病原体含量,底质和生物质量中的石油类、重金属、农药、苯系物、多环芳烃、苯并芘、化学品含量,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底栖动物、潮间带底栖生物、渔业资源相应指标,以及本地种、外来种种群和食物网结构状况,栖息地状态中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的位置、范围、时间、适宜栖息的鱼种、环境介质、温度盐度、水流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生态系统状态中的区域海洋动力和冲淤环境,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生物多样性、系统平衡和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接触人群健康状况中的与污染物相关的五官、皮肤、消化、呼吸、内分泌、神经、遗传系统流行病发病率;
5.2易受损因子环境基线判定准则为:能够维持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处于良好、平衡、稳定状态,并可实现其正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的指标值;
5.3易受损因子受到某种程度损害的判定准则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因所有已发且具有相应因果关系的损害源项而导致的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的程度,与该易受损因子现状值及其环境基线指标值之差成正比,差值越大,损害程度越重,差值越小,损害程度越轻。
6.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6.1针对多项已知及未知的损害源项,量化判定它们对相应的易受损因子所受累积损害程度的量化计算公式为:
这里,ΔDDi,j,k为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所受累积损害的程度;TVi,j,k,l为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受到第l损害源项损害的量值;DVi,j,k为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的实测值;BVi,j,k为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的环境基线指标值;
6.2针对特定已知或未知的损害源项,量化判定其对相应的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贡献值的量化计算公式为:
这里,TVi,j,k,l=m为发生于J0时段的第m损害源项对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的贡献值;DVi,j,k含义同6.1;DVi,j=J0-1,k为第i区域第J0-1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的实测值;TVi,j,k,l≠m为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受到除m项之外的第l损害源项损害的量值。

说明书全文

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属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领域,其包括: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为科学地判定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及后果,为损害的鉴定与评估、追责与赔偿,以及积极有效地采取污染损害的防备、处置、环境修复对策措施提供一套清晰、简捷、系统、有效的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支持。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频繁发生,例如:围填海、疏浚、挖沙、筑堤、修建滨海公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等多种类型涉海工程;来自生产和生活排放源的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农药、重金属、化学品、冷、热、余氯、外来生物、病原体、悬浮泥沙、微塑料等污染物入海;溢油、危化品及放射性污染物泄漏事件,严重威胁海洋环境安全和接触人群健康,迫切需要研究建立科学的损害判定与鉴定评估技术体系,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损害的司法鉴定、追责判罚、索赔求偿、充足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0003]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如: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独立客观原则;鉴定评估准备、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价值量化、评估报告编制、恢复效果评估等流程。其中,因果关系分析内容为:基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和生态环境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实物量化内容为:对比受损生态环境状况与基线的差异,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损害价值量化内容为:选择替代等值分析方法。(环境保护部,环办政法[2016]67号)
[0004]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损害调查》,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损害调查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如:规范性、中立性、全面性、及时性原则;生态环境基线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生物调查、生态系统服务调查、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与费用调查、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调查等内容;调查流程分为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两个阶段,各阶段应分别制定调查工作方案。(环境保护部,环办政法[2016]67号)
[0005]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参考了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借鉴了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发布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指导手册》,规定了海洋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要求,旨在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结合溢油鉴别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确定海洋溢油损害的对象、范围和程序,进行损害评估工作,为海洋溢油事故的调查、处理及生态损害费用计算等提供技术依据,最终为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该导则提出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评估工作等级;第二阶段编制评估工作大纲,利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溢油鉴别、样品分析测试以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等手段和技术,查明溢油源、溢油量、溢油扩散范围及过程等,确定环境、海洋沉积物环境、潮滩环境、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受溢油的影响与危害;第三阶段依据评估工作大纲,编制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书,计算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的总损失价值。(国家海洋局,HYT 095-2007)
[0006] 2017年10月1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建议总局批准发布了《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总则》《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洋溢油》,其中海洋溢油部分在上述国家海洋局发布标准基础上修订,总则部分规定了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的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将评估工作分为准备、调查、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四个阶段,将海洋生态损害定义为人类活动直接、间接改变海域自然条件或者向海域排入污染物质、能量,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非生物因子造成的有害影响,损害事件包括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两类,具体分为填海造地、透水构筑物、围海和开放式用海,以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其他污染物排放,要求在准备阶段搜集事件发生海域的背景资料,开展现场踏勘,分析事件基本情况和生态损害特征,确定评估内容,甄别损害评估因子、生态敏感目标,确定评估调查范围和方法,编制评估工作方案,继而开展评估,筛选水质、沉积物、生物、水动和冲淤等生态要素,对比事件前后的变化状况,确定损害范围、对象、程度,编制修复方案,开展价值评估,编制评估报告等。(GB/T 34546.1-2017,GB/T 34546.2-2017)[0007] 唐小晴等人的《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一文,提到因果关系判定直接决定着因污染事故而遭受损害的环境资源经济损失能否获得赔偿,然而由于认识滞后,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该文从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出发,即:污染物(A)→从污染源排出外部(B)→通过媒介扩散(C)→到达损害受体(D)→发生损害(E),提出了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的流程,其为: (1)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物;(2)确认损害,判断是否有环境资源受到损害;(3) 建立暴露途径,识别污染物从污染源到达受体的路径;(4)证明污染物与损害结果的关联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22卷第8期)
[0008] 鲁玉龙等人在《水污染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因果关系判定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到因果关系的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点和难点,相关推定理论包括:有无关系理论、事实证明本身理论、疫学因果管理理论、盖然性因果关系理论、间接反证理论等,并基于污染物从源排放通过扩散迁移路径到达受体而产生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构建因果关系证据链条,提出了因果关系判定方法的7个步骤,即:(1)收集证据,明确污染排放和生态损害事实;(2)调查验证排放与介质中污染的一致性;(3)从传输扩散机理上分析传输路径合理性;(4)通过环境监测判别污染可能性;(5)识别整个暴露路径单元,确定能否组成完整的暴露路径;(6)分析暴露与损害间的一致性;(7)综合判定,给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环境科学与管理》第41卷第11期)
[0009]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版)》一文中,提到将污染环境行为与环境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判定划分为两个部分,(1) 环境暴露与环境损害间因果关系判定;(2)环境污染物从源到受体的暴露路径的建立与验证。(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环办[2014]90号)
[0010] 刘安平等人在《环境污染致慢性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一文中,提到环境污染慢性健康损害尤为突出,但其因果关系判定困难重重,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严格的判定程序和缜密的判定思路,建立切实可行的判定程序。该文借鉴流行病学判定法的判定条件,即:(1)污染区内有产生损害的因子,除该因子外,其他因素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太可能引起类似的损害;(2)该因子在损害产生前已存在;(3)该因子的作用强度与损害效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4)污染区内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受损;(5)该因子产生损害的机制符合生物学理论,并借鉴间接反证判定法的判定基本程序,即:(1)排污企业产生污染物;(2)向外环境排放;(3)通过环境介质转化扩散;(4)人体接触到该污染物;(5)损害发生,提出了环境污染致慢性健康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基本程序,其总体上以一条因果关系琏为主线,包括:(1)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2)确定排污途径与过程;(3)确定环境污染与迁移转化事实;(4)确定区域环境及当地居民暴露事实;(5)确定损害事实。《( 中国和会医学杂志》第27卷第5期)
[0011] 上述有关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的技术导则虽然提及“综合利用现场踏勘、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模型预测或遥感分析(例如航拍照片、卫星影像等)等方法确定海洋生态损害的可能范围,在此基础上开展海洋生态损害确认和因果关系判定,最终确定海洋生态损害范围与程度”,但并未涉及因果关系判定的方法,其他有关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的论文和指南,则仅停留于对因果关系加以分析确定的概念性、步骤性描述,缺乏能够判定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具体方法,以及配套的辅助模型技术支持,综上所述,这些指南、导则、论文主要聚焦于:
[0012] 1.规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以及损害调查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0013] 2.规定海洋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为事故调查、处理及生态损害费用计算等提供技术依据;
[0014] 3.提出了建立基于污染物从源通过扩散迁移路径到达受体而产生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来确定判定工作流程的建议。
[0015] 尽管《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提到了利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溢油鉴别、样品分析测试以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等手段和技术,查明溢油源、溢油量、溢油扩散范围及过程等,确定海水环境、海洋沉积物环境、潮滩环境、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受溢油的影响与危害,但未提及因果关系判定的内容,也未明确从源通过扩散迁移路径到达受体而产生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评估报告编制要求中仅一般性地提出“给出相关评估结论”。
[0016] 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技术方法还存在下述一些不足:
[0017] 1.主要适用于单一、孤立损害事件的鉴定评估,缺乏多个损害事件叠加效应的评估方法;
[0018] 2.主要关注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状态的损害,缺乏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受损的评估方法;
[0019] 3.未与可资利用的辅助评估技术相配套、相衔接;
[0020] 4.未考虑生态环境损害对接触人群健康的损害。
[0021] 上述不足导致了一些研究未能全面地认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成因和后果。
[0022] 例如:根据渤海莱州湾海洋围隔生态实验的结果,简单地推论“在年均浓度条件下,石油整体上对渤海浮游植物生长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地分析浮游植物密度变化不大的成因,即:由于溢油同时危害了浮游动物及其他海洋生物,导致用于消耗浮游植物的上层食物链生物量相应减少。再例如:中国近海赤潮的发生和控制,一方面固然与富营养化及污染物的排放状况及环境条件有关,但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地考虑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源项贡献,否则,因果关系的链条及判定就不完整。(王修林等《渤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科学出版社)
[0023] 还例如:对黄海绿潮浒苔成因的研究虽然证实了与苏北紫菜养殖筏上绿藻之间存在着物种及时空分布的关联性,但却忽略了胶州湾及黄渤海大量围填海工程,导致水流及冲淤条件发生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这些方面的成因。(Special Issue: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Vol.163,Part A)

发明内容

[0024] (1)发明目的
[0025]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判定方法,其包括: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从而为科学地判定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海洋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及后果,为损害的鉴定与评估、追责与赔偿,以及积极有效地采取污染损害的防备、处置、环境修复对策措施提供一套清晰、简捷、系统、有效的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支持。
[0026] (2)技术方案
[002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判定方法,其包括: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判定顺序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具体组成如下:
[0028] 所述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模型CJCM1,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而危害接触人群健康的途径及后果分析模型CJCM2,外来生物入侵、生产生活污染排放、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3、 CJCM4、CJCM5,污染物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 CJCM6。
[0029] 所述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具有逻辑递进的依次判定顺序,每一类准则带有各自专有的判定指标,分别为:
[0030] 第一类-源项发生准则,其因:发生了已知及未知的损害事件,其果:必然会在事件发生后造成一定类型、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损害类型及程度应根据源项种类、强度及分布、处置状况、环境条件而具体判定,为此可根据事件报告、文献及媒体记载、监视监测及溯源鉴定资料判定事件的发生,以及分析是否存在未知损害源项事件的发生,判定指标为:单个或多个损害源项的类型、事件确实发生的证据、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其中,损害源项分为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三种类型,涉海工程类损害源项可细分为围填海、疏浚、海上堤坝桥梁、滨海公路、海底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类损害源项排放的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农药、重金属、化学品、冷、热、余氯、外来生物、病原体、悬浮泥沙、微塑料这些污染物可细分为化学类、物理类、生物类污染物,突发污染事件类损害源项可细分为溢油、危化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
[0031] 第二类-源项污染准则,其因一:持久性污染物排放,其果一: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其因二:非持久性污染物排放,其果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较为简单,损害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像汽油馏分这样的较易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非持久性污染物,像柴油馏分这样的较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弱持久性污染物,像原油减压馏分这样的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中持久性污染物,像原油减压渣油这样的很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为强持久性污染物,判定指标为:损害源项的构成和污染危害性,具体指标包括: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类和突发污染事件类损害源项的污染物主要成份、含量、是否具有持久性、易扩散性,涉海工程类损害源项的物质组成、是否具有污染危害性;
[0032] 第三类-分类后果准则:其因:损害源项在海洋环境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状态,其果:对应作用于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相应造成多种类型损害,进一步引起多种类型的损害后果,其中,海面及半潜漂浮态污染物作用于海水体及海洋生物,易挥发蒸发态污染物作用于空气环境及接触人群动物,溶解及被化学分散态污染物作用于海水体及海洋生物,漂移至海岸着岸态污染物作用于岸滩及潮间带生物,沉于沉积层沉降态污染物作用于沉积层及底栖生物,被生物体吸收吸附及觅食态污染物作用于食物链生物,降解态则作用于受污海水体、岸滩、沉积层、海洋生物,判定指标为:损害源项在多生境和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状态、造成的分类损害和进一步导致的分类后果,其中,
[0033] 所述多生境海洋生态环境的具体指标包括:海面及不同水深层海水环境、海面空气环境、岸滩环境、沉积物环境,以及其中存在的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
[0034] 所述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的具体指标包括:微生物、浮游动植物、鱼卵仔鱼、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经济鱼类、游泳动物、海洋哺乳类动物这些海洋生物,以及类和接触人群;
[0035] 所述损害源项在多生境和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状态包括:非溶解态液体污染物在海面扩展及漂移扩散以及沉潜于一定水深层随海流传输扩散,溶解态及被化学分散态液体污染物或颗粒态污染物进入海水体及随海流传输扩散,污染物随海流被传输至沉积层及岸滩形成沉降态及着岸态污染物以及进一步分散至沉积层及岸滩之内,栖息于海面和海水体以及沉积层和岸滩的海洋生物暴露于污染物以及吸收、吸附、摄取、降解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的污染物随食物链被其它海洋生物觅食以及形成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蒸发态液体污染物进入空气环境以及接触人群、鸟类、哺乳类动物,占用和改变海域状况;
[0036] 所述造成的分类损害具体类型包括:阻隔水气交换、降低海水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水质、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毒害海洋生物及鸟类、危害接触人群健康、损害岸滩及海陆交界环境质量、损害沉积物环境质量、外来海洋生物入侵、改变岸线和水深的空间分布,破坏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阻隔洄游通道;
[0037] 所述进一步导致的分类后果具体类型包括:pH、溶解、COD、BOD5、氮磷含量、水温升降量、含油量、化学品特征污染物含量、有害病原体含量、微塑料、悬浮颗粒物这样一些水质指标变差、区域海水水质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面积增加、浮游动植物及鱼卵仔鱼成活率和生物量降低、经济鱼类和游泳动物死亡量增加及发生逃逸、浮游植物实测量因被消耗量下降而有所增加、鸟类受伤或死亡、接触人群相关流行病发病率增加、海洋哺乳类动物健康受损及发生逃逸、潮间带生物死亡率增加及生产量降低、底栖生物死亡率增加及生产量降低、入侵物种争夺当地物种生存空间和食物、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种群和食物网受到破坏、区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改变、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适宜栖息的环境介质、水流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发生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受损、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0038] 第四类-时空分布准则:其因:损害源项进入海洋环境的数量及分布因事件的发生类型及处置状况和环境条件而异,其果:相应占用或进入多生境多营养级生态环境的数量、造成的损害后果及时空分布需要辅之以调查取证及计算试验判定,判定指标为:损害源项的源强和空间位置及持续时间,减轻损害源项对策的源强消减量和空间位置及持续时间,分类分项损害及其分类分项后果的损害程度分级标准,分类分项分级损害的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具体指标包括:总占用量、排放量、回收及漂移至海岸量、被分散进入水体溶出量、自然挥发量、溶解进入水体量、被生物吸收、吸附量及摄入、降解量、海水水质、沉积物及海岸带质量超标面积增加量、生物质量超标状况、海洋生物种群和食物网、区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改变状况、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状况、适宜栖息的环境介质、水流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变化情况、海洋生物多样性、生物量、渔业资源量、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状况、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受损状况、区域海洋生态灾害种类、频次、面积、接触人群流行病发病率增加状况。
[0039] 用于描述上述四类具有逻辑递进顺序的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典型判定指标的因果关系判定模型示于图1。
[0040] 所述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模型CJCM1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持久性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不溶于水的成分会在在海面及不同水深层漂移扩散,易挥发的成分会随自然化作用蒸发于空气中,可溶的或被化学分散的成分会进入水体,当污染物接触到海岸、沉积层或海洋生物时,会发生多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和被生物吸收及累积,有可能经由食物链形成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以及进入人体,当生物体暴露于持久性污染物,会引起细胞及分子的功能和结构发生紊乱,同时引发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自修复,而当持久性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则会导致出现过度修复或引起修复受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毒理效应,包括:降低浮游植物分裂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引起生物体组织坏死纤维化,导致后代成活率下降,发生遗传变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形成细胞增生、肿瘤以及恶性肿瘤这些病变,相应地会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危害接触人群健康。
[0041] 持久性污染物在多生境多营养级发生环境风化、迁移转化、生物传递过程中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以因果关系链条构建的损害机理模型CJCM1示于图2。
[0042] 所述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危害接触人群健康的途径及后果分析模型CJCM2 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持久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呼吸摄入,皮肤接触吸收,通过海洋生物食物链先进入鱼类、肉类、奶乳制品再被食入,以及通过胎盘及哺乳传入婴儿体内,一旦富集于人体器官、脂肪和纤维,则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神经行为失常、生殖及免疫系统破坏、癌症及肿瘤、发育不良这样一些症状,进而形成接触人群中相关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危害后果。
[0043] 以因果关系链条构建的持久性污染物进入接触人群并造成健康危害的途径及后果分析模型CJCM2示于图3。
[0044] 所述外来生物入侵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因果关系链条模型 CJCM3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外来海洋生物一旦成功入侵本地海域,将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由于缺乏天敌而容易形成大面积单一优势群落,其他物种则丧失适宜栖息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本地种群和食物网结构被破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0045] 所述生产生活污染排放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4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生产生活污染排放超出了环境容量,导致区域海洋环境自净化能力受损,海洋环境质量恶化及富营养化,进而引起适生物种暴涨,非适生物种丧失适宜栖息环境,生物种群和食物网受损,多样性降低,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0046] 所述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5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占用海域环境,造成生物栖息地受损及岸线水深条件变化,导致区域海洋动力和冲淤环境变化,进而引起栖息环境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的改变,以及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0047] 因外来生物入侵、生产生活污染排放、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而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3、CJCM4、CJCM5分别示于图4中的左图、中图、右图。
[0048] 所述污染物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6描述了如下的因果关系链条: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由于自身成份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有可能呈现不同的状态,相应地又作用于某些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类型的损害,以及进一步导致相应的后果,例如:
[0049] 非溶解态液体污染物主要作用于其所在水深层的海水体及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鱼卵仔鱼,易挥发污染物形成的蒸发态污染物主要作用于空气环境及接触人群、鸟类及海洋哺乳类动物,溶解态及被化学分散态液体污染物主要作用于海水体及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鱼卵仔鱼,传输至岸滩形成的着岸态污染物主要作用于岸滩及潮间带生物,传输至沉积层形成的沉降态污染物主要作用于沉积层及底栖生物,被生物体吸收吸附及摄取的污染物主要作用于吸收吸附及摄取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及觅食其的上层食物链生物,污染物被生物降解后的产物主要作用于受到污染的海水体、岸滩、沉积层、海洋生物;
[0050] 诸如降低水质、毒害海洋生物、毒害鸟类及海洋哺乳类动物、危害接触人群健康这样的损害,可能由多种源项状态的联合作用所造成,而阻隔水气交换、降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损害岸滩及海陆交界环境质量、损害沉积物环境质量、毒害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减轻污染损害、修复生态环境这样的损害,则是由某种单一的源项状态所造成的;
[0051] 类似地,若干种类型的损害有可能同时进一步导致诸如溶解氧、COD、BOD5、含油量这些水质指标变差,超标面积增加,浮游动植物、鱼卵仔鱼成活率及生物量降低,经济鱼类和游泳生物死亡量增加或发生逃逸,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这样一些后果,而鸟类受伤或死亡、接触人群相关流行病发病率增加、海洋哺乳类动物健康受损或发生逃逸、海岸线环境质量变差、潮间带生物死亡量增加、沉积物环境质量变差、底栖生物死亡量增加、浮游植物实测量因被消耗量下降而有所增加、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污染物消耗菌群数量明显增加这样的后果则是由单一类型的损害进一步导致的。
[0052] 污染物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6的详细链条结构示于图5。
[0053] 所述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为:该模型体系包括了因果关系判定模型、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调查试验诊断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及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其中,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的具体组成如下:
[0054] 辅助第一类-源项发生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损害源项遥感监视监测模型及数据库、损害后果遥感监视监测模型及数据库、污染物指纹鉴别分析模型及数据库、污染溯源分析模型;
[0055] 辅助第二类-源项污染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污染物种类和成份检索模型及数据库、污染物急慢性毒性评价模型及数据库;
[0056] 辅助第三类-分类后果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损害机理以及环境风化模型及数据库;
[0057] 辅助第四类-时空分布准则评估判定的模型主要有:损害源项分析模型及数据库、损害源项海洋生态影响动力模型、多生境多营养级生态损害评估模型、海洋污染接触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其中,所述损害源项海洋生态影响动力模型包括了如下动力模型及数据库:区域海流基线及影响模型及数据库、海面风场诊断模型及污染物漂移模型、区域冲淤基线模型及变化分析模型、区域水质基线及影响模型及数据库、浮游动植物影响动力模型及数据库。
[0058] 所述调查试验诊断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包括:已知的、将有和应有的相关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所述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及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包括:分区域、损害源项及类别、易受损因子及指标项目、损害程度等级的定性和定量判定指标,这些评估方法、业务化流程、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与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相辅相成,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判定提供支撑。
[0059] 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示于图6。
[0060] 所述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具体如下:
[0061] 第一步,从以上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判定模型、辅助评估模型涉及的众多海洋生态环境因子中,归纳总结提炼出与损害源项对应的具有代表性的易受损因子,包括容易受到损害的海洋生态环境因子的类别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项目,如:水质中的pH、含油量、溶解氧、COD、BOD5、苯系物、多环芳烃、苯并芘、化学品、放射性指标、悬浮颗粒物、微塑料、病原体含量,底质和生物质量中的石油类、重金属、农药、苯系物、多环芳烃、苯并芘、化学品含量,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底栖动物、潮间带底栖生物、渔业资源相应指标,以及本地种、外来种种群和食物网结构状况,栖息地状态中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的位置、范围、时间、适宜栖息的鱼种、环境介质、温度盐度、水流条件、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生态系统状态中的区域海洋动力和冲淤环境,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生物多样性、系统平衡和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接触人群健康状况中的与污染物相关的五官、皮肤、消化、呼吸、内分泌、神经、遗传系统流行病发病率;
[0062] 第二步,分不同的区域和损害源项,分别确定各相关易受损因子环境基线和分级损害程度的判定准则和指标,其中,易受损因子环境基线判定准则为:能够维持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处于良好、平衡、稳定状态,并可实现其正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的指标值,易受损因子受到某种程度损害的判定准则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因所有已发且具有相应因果关系的损害源项而导致的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的程度,与该易受损因子现状值及其环境基线指标值之差成正比,差值越大,损害程度越重,差值越小,损害程度越轻;
[0063] 第三步,针对多项已知及未知的损害源项,量化判定它们对相应的易受损因子所受累积损害的程度,量化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0064]
[0065] 式中,
[0066] ΔDDi,j,k: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所受累积损害的程度;
[0067] TVi,j,k,l: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受到第l损害源项损害的量值;
[0068] DVi,j,k: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的实测值;
[0069] BVi,j,k: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的环境基线指标值;
[0070] 第四步,针对特定已知或未知的损害源项,量化判定其对相应的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的贡献值,量化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0071]
[0072] 式中,
[0073] TVi,j,k,l=m:发生于J0时段的第m损害源项对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所受损害的贡献值;
[0074] DVi,j,k:含义同式(1);
[0075] DVi,j=J0-1,k:第i区域第J0-1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的实测值;
[0076] TVi,j,k,l≠m:第i区域第j时段第k项易受损因子受到除m项之外的第l损害源项损害的量值。
[0077] (3)优点和功效
[0078] 本发明的优点是系统化地创建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包括: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针对围填海、疏浚、海上堤坝桥梁、滨海公路、海底工程这样的涉海工程,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农药、重金属、化学品、冷、热、余氯、外来生物、病原体、悬浮泥沙、微塑料这样的来自生产生活污染源的化学类、物理类、生物类污染物排放,海洋溢油、危化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样的突发污染事件,分类详细构建了基于损害机理、途径、过程和后果分析的因果关系链条,形成了用于判定损害源项的发生与污染特性、多生境多营养级分类损害后果、源项与损害时空分布的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和指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用于科学地判定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及后果,为损害的鉴定与评估、追责与赔偿,以及积极有效地采取污染损害的防备、处置、环境修复对策措施提供一套清晰、简捷、系统、有效的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支持。
[0079] 本发明创建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以及配套辅助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弥补了现有涉及损害源项、受损因子、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评估的指标零散、方法缺失、难以利用实测值判定损害程度和源项贡献、忽视判定多项损害源项共存形成累积损害的缺憾,填补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中因果关系判定方法的空白。附图说明
[0080] 图1:具有逻辑递进顺序的因果关系判定模型示意图;
[0081] 图2: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1示意图;
[0082] 图3:持久性污染物危害接触人群健康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2示意图;
[0083] 图4:外来生物入侵、生产生活污染排放、涉海工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3、CJCM4、CJCM5示意图;
[0084] 图5:污染物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6示意图;
[0085] 图6: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示意图;
[0086] 图7:本世纪渤海溢油及危化品事故对水质影响因果关系印证图;
[0087] 图8:本世纪黄海溢油及危化品事故对水质影响因果关系印证图;
[0088] 图9:中国近海外来生物入侵灾害相关控制对策及效果印证图;
[0089] 图10:胶州湾和曹妃甸海域围填海面积年际分布图;
[0090] 图11:黄海北部海域及渤海绿潮浒苔面积年际分布图;
[0091] 图12:洋山深水港区涉海工程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影响监测因果关系印证图;
[0092] 图13:本世纪以来中国内地新增癌症发病率年际分布图;
[0093] 图14:大连“7.16”事故后新增超标准面积估算值与公报实测增加值相互印证图;
[0094] 图15:中国近海多个港口共用航线9段分区位置及编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5] 本发明一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包括:6种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类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及指标、与判定准则相配套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分区分类分项分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构建的CJCM1、CJCM2、CJCM3、CJCM4、CJCM5、CJCM6 这6种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链条模型,是从机理、途径、过程、后果等方面来间接举证持久性污染物造成的对海洋生态环境及接触人群健康的危害,外来生物入侵、生产生活污染排放、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的危害,污染物损害源项造成的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及多种类型的损害后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和指标,分别针对源项发生、污染特性、分类后果、时空分布这四类关键环节,明确造成损害且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因和果,以及对应需要判定的指标,配套提出了辅助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判定指标的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由此形成了多类型辅助评估模型体系架构方案、环境基线和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易受损因子损害程度及损害源项贡献的量化判定方法,为科学地判定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及后果,为损害的鉴定与评估、追责与赔偿,以及积极有效地采取污染损害的防备、处置、环境修复对策措施提供一套清晰、简捷、系统、有效的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支持。
[0096] 依据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模型CJCM1、接触人群健康途径及后果分析模型CJCM2和损害源项与分类损害及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 CJCM6,突发海洋溢油和危化品事件会导致持久性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环境风化、迁移转化、生物传递,对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甚至损害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和过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危害接触人群健康;依据外来生物入侵、生产生活污染排放、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的因果关系链条模型CJCM3、 CJCM4、CJCM5,载有外来生物的船舶压载水排放、沿岸和海上固定及流动污染源持续排放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冷、热、余氯、微塑料这些污染物、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有可能分别导致外来生物入侵、海域自净化能力受损和环境质量恶化及富营养化、生物栖息环境被占用或改变,由此进一步引起适生物种的暴涨及非适生物种丧失适宜栖息环境、原有栖息环境和营养及饵料供应改变,导致本地种群和食物网结构受到破坏、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及灾害频发。
[0097] 采用因果关系判定准则和指标,可以作出具有逻辑递进顺序的因果关系判定,分别为:
[0098] 第一类-源项发生准则,其因:发生了已知及未知的溢油及危化品泄漏突发污染事件、外来生物随船舶压载水排放事件、沿岸和海上固定及流动污染源持续排放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冷、热、余氯、微塑料这些污染物事件、围填海疏浚这些涉海工程事件,其果:必然会在事件发生后造成一定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上述类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具体类型及程度应根据源项种类、强度及分布、处置状况、环境条件而具体判定。为此,可根据事件报告、文献及媒体记载、监视监测及溯源鉴定资料判定事件的发生,以及分析是否存在未知损害源项事件的发生,如:
[0099] 案例1:收集本世纪以来发生于渤海和黄海溢油及危化品污染事故概况(表1)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水质超标面积实测公布资料,通过因果关系的判定和与实测资料的相互印证(图7~图8),证实本世纪以来在黄渤海海域发生的较大规模及以上溢油事故均造成了大面积的严重污染损害,致使事故当年所在海域水质指标超标面积出现峰值,损害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入海溢油的总量及持久性呈正比关系,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健康危害令人担忧。
[0100] 表1 本世纪以来渤海和黄海溢油及危化品污染事故概况
[0101]
[0102]
[0103] 案例2:收集自1997年以来外贸船舶境外装载的压载水在我国海域的排放量和国家海洋局全国赤潮监测面积公布资料(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以及相关国际公约进展情况(图9),结果显示,伴随着国际贸易及全球化的进程,船舶压载水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渠道,欧美澳日等先发国家屡受入侵灾害侵扰,我国作为最大的后发国家也饱尝了入侵灾害之苦,自1997 年起,随着境外压载水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发生赤潮的面积随之不断攀升。国际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于1989年率先向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递交了有关提案,MEPC在随后8年中曾通过及多次更新了《关于控制和管理压载水以减少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迁移的导则》,并于IMO通过了《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及其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压载水公约)后,陆续批准了《压载水管理和制定压载水管理计划的导则》、《压载水交换导则》等 14项技术导则,加上2项在编导则,业已形成完备的压载水管理政策法规技术体系。压载水公约已于2017年9月具备了正式生效条件,此前,国际上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挪威、以色列、新西兰、美国等国自2004年起陆续单边强制要求采取压载水交换等措施,西北欧赫尔辛基委员会所属国家于2008年在东北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应用了《自愿适用压载水更换标准D1的临时通用导则》,黑海、海湾、东亚等区域组织自2010起制定了区域行动计划,国际航运工会要求航运企业积极配合各国主管机关业已采取的非强制性控制措施,在装载压载水时尽量装载清洁的压载水并降低随压载水装载污泥的可能性等,我国各航运公司根据中国船级社(CCS)2006年出版的《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编制指南》及结合各自船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并列入船舶的关键性操作文件,为港口国检查做好准备,中国籍远洋船舶应港口国要求已全面实施压载水置换操作,CCS于2015年11月发布了《压载水公约实施指南》,分析了公约实施在船舶检验发证、港口国检查取样分析方法、压载水管理系统(BWMS)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重点就BWMS选用及布置、在用船应用、额外压载以及美国水域适用要求为航运界提供技术指导。图9 显示的因果关系判定和与实测资料的相互印证结果表明,随着全球范围抗击外来生物入侵灾害行动的全面展开,尽管进入我国近海的境外压载水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但由于船舶压载水中携带的外来生物种类及数量逐渐有所下降,进而自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赤潮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0104] 案例3:收集了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2015年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CODCr、悬浮物和氮,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水质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石油类,沉积物的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铬、汞、镉、硫化物和粪大肠菌群,生物质量的主要污染要素为粪大肠菌群、铅、镉、锌、石油烃和滴滴涕。该监测结果表明,沿岸和海上固定及流动污染源持续排放石油类、COD、氮磷化合物、重金属、农药、病原体这些污染物,确实已经造成一定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
[0105] 案例4:收集了胶州湾和渤海曹妃甸围填海事件发生的遥感信息(图10,雷宁等,《胶州湾围填海的演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海洋环境科学, 32(4),吴越等,《曹妃甸天海造地时空分布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初步研究》,海洋湖沼通报,2013(1))和浒苔绿藻生态灾害实测资料(图1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根据国外相关观测文献,韩国新万金附近海域筑坝工程导致M2分潮振幅减少了8~10cm,迟减少约3.5度,日本东京湾由于面积缩小1983年湾口流速比1968年减弱约20%,围填海对潮流的影响不仅产生于近距地海域,而且对远离围填的海域也存在显著的远区效应,通过因果关系的判定和与实测资料的相互印证分析,曹妃甸海域围填海始于2005年,至2007 年的3年中填海面积达到50km2,相当于胶州湾近20年中围填海面积总和,相应的纳潮量短期降低水平达到胶州湾纳潮量长期累积降低水平,即超过原纳潮量的10%,海流流速的降低使得原本微冲的海域变为微淤,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的结构和过程发生改变,使得绿潮浒苔自2007年起有可能在黄海北部海域暴涨并大量进入胶州湾和渤海湾。
[0106] 案例5:收集了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该海域海水样品中仍可检出福岛核事故特征核素铯-134,铯-137活度仍明显超出核事故前日本近岸海域背景水平;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锶-90的活度平均值高于事故前的背景值。
[0107] 第二类-源项污染准则,其因一:持久性污染物排放,其果一: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其因二:非持久性污染物排放,其果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较为简单,损害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为此,可根据事件报告、文献及媒体记载、监视监测及溯源鉴定资料判定损害源项的构成和污染危害性,如:
[0108] 上述案例1的表1中调研的本世纪以来渤海和黄海溢油及危化品污染事故绝大多数为原油和燃料油,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因此判定相应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0109] 上述案例3调研的邻近海域沉积物的主要污染要素石油类、铜、铬、汞、镉以及生物质量的主要污染要素铅、镉、锌、石油烃和滴滴涕,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因此判定相应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0110] 上述案例5调研的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样品铯-134 和铯-137活度以及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锶-90的活度平均值高于事故前的背景值,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因此判定相应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0111] 案例6:收集了发生于2018年1月6日的巴拿籍油船“桑吉”轮东海碰撞起火事故信息,“桑吉”轮载有的11.13万吨货油为凝析油,俗称“天然汽油”,其在海上燃烧了8天后于1月14日16时45分沉没,所携带的船用重油来自始发港,约1900吨,另有少量轻质柴油,沉没时最多还有1200吨重油和100 吨左右的柴油,根据以上信息作出的因果关系判定为:“桑吉”轮载带的凝析油尽管数量大,但是主要成份为汽油馏分为较易挥发或降解污染物,属非持久性污染物,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较为简单,损害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桑吉”轮载带的少量柴油为较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属弱持久性污染物,损害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桑吉”轮载带的1200吨重油作为原油减压渣油这样的很难挥发或降解污染物,属强持久性污染物,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复杂,毒性危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0112] 第三类-分类后果准则:其因:损害源项在海洋环境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状态,其果:对应作用于多生境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相应造成多种类型损害,进一步引起多种类型的损害后果。
[0113] 案例7:收集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涉海工程施工之前的2001 年以及其后4年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仔鱼、渔获物物种数量实测值(图12),涉海工程包括了岛链之间围填海、航道疏浚和小洋山岛与上海芦潮港区的东海跨海大桥施工,施工之前按计划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本底调查,而调查之前碰巧在调查海域发生了化学品船舶碰撞破损事件,泄漏苯乙烯约500吨,导致当年水产品受到污染损害,中华绒螯蟹蟹苗市场当年无市,从上述生态环境因子监测结果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出,由于该污染事件中的污染物苯乙烯具有水溶性,短期内主要对水质和浮游动植物造成损害,导致浮游动植物种类数量监测值明显偏低,不宜作为本底值用于比较涉海工程造成的相应损害,同时由于该污染事件对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仔鱼、渔获物的监测结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因此仍可作为本底值用于比较涉海工程造成的相应损害,监测结果显示,该涉海工程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潮间带生物、鱼卵仔鱼、渔获物。(兰儒,乔,《水运工程对渔业资源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0114] 综合分析案例1~7这些本世纪发生于中国近海及其周边海域的多种类型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损害源项,它们在多生境和多营养级海洋生态环境中存在多种状态,包括占用和改变海域状况,非溶解态液体污染物在海面扩展及漂移扩散以及沉潜于一定水深层随海流传输扩散,溶解态及被化学分散态液体污染物或颗粒态污染物进入海水体及随海流传输扩散,污染物随海流被传输至沉积层及岸滩形成沉降态及着岸态污染物以及进一步分散至沉积层及岸滩之内,栖息于海面和海水体以及沉积层和岸滩的海洋生物暴露于污染物以及吸收、吸附、摄取、降解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的污染物随食物链被其它海洋生物觅食以及形成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蒸发态液体污染物进入空气环境以及接触人群、鸟类、哺乳类动物,有的改变岸线和水深的空间分布,破坏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阻隔洄游通道,有的造成外来海洋生物入侵,有的阻隔水气交换、降低水质、光合作用速率、海水环境自净能力,损害岸滩及海陆交界、沉积物环境质量,毒害海洋生物及鸟类,危害接触人群健康,破坏海洋生物种群和食物网,有的改变区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以及营养物质及饵料供应,降低海洋生物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结构及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受损,导致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根据《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郝捷,陈万青等《,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CA-Cancer J Clin,66(2))和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内地新增癌症发病率年际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图13),从中可知,自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每年新增确诊癌症病例翻了一番,达到近300万例,而按照趋势分析,到2020年还会再提高到每年新增400万例,这其中,除了淡水、草原、森林、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损害的贡献之外,也有海洋生态系统损害的贡献,其后果令人担忧。
[0115] 第四类-时空分布准则:其因:损害源项进入海洋环境的数量及分布因事件的发生类型及处置状况和环境条件而异,其果:相应占用或进入多生境多营养级生态环境的数量、造成的损害后果及时空分布需要辅之以调查取证及计算试验判定,配套辅助评估模型的分类构建方案如表2所示。
[0116] 表2 辅助评估模型的分类构建方案一览表
[0117]
[0118]
[0119] 表2中污染物种类和成份检索模型及数据库中以原油不同馏分的组份及平均含量信息最具代表性,详见表3,表2中损害机理以及环境风化模型及数据库中的代表性机理模型详见图2~图5,溢油风化水质影响评估模型如式(3)-(7),表2中损害源项分析模型及数据库和损害源项海洋生态影响动力模型采用上述案例7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研究结果构建。
[0120] 表3 原油不同馏分平均占比、分类组份平均含量及主要成份信息
[0121]
[0122]
[0123]
[0124] ΔC′i,oil,k=(Ci,oil,k-C0,oil,k)×Mi,oil,k×He,k/Hr×Tr/Te,k      (5)[0125]
[0126]
[0127] 式中, 为待评估区域溢油在第i时段的油膜覆盖面积; 为待评估区域溢油在第i时段的溢出规模;Tr、A3r为待评估区域溢油最大油膜厚度、油品密度;C1r、C2r、C3r、C4r为待评估油种重度、中度、轻度、其他污染区油膜厚度调整因子;ΔC′i,oil,k为根据风化实验结果计算的第k油种风化实验第i 时段水中含油量浓度变幅;C0,oil,k、Ci,oil,k为第k油种风化实验水中含油量背景浓度和第i时段实验浓度;Mi,oil,k为第k油种风化实验第i时段水中含油量浓度变幅调整因子;He,k、Hr、Te,k为第k油种风化实验水深、溢油案例水域水质采样点平均水深、第k油种风化实验油膜厚度; 为待评估区域第i时段溢油回
收量; 为待评估区域第i时段进入水体溢油的重量; 为溢油对非封
闭水域水质造成超第n类水质标准的影响区域面积;Soil,n为第n 类水质标准的水中含油量限值;C′0,oil为待评估区域水中含油量背景浓度;Fi,k,n:第k油种第i时段水质影响系数,Fi,k,n=F1i,k×F2i,k×F3i,k,n,F1i,k:第k油种第i时段溢油引起其他水质指标超标系数,F2i,k:第k油种第i时段污染物降解系数,F3i,k,n:第k油种第i时段第n类水质标准影响的溢油量占比。
[0128] 通过将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塔斯曼海”轮、大连“7.16”溢油事故实测值相比较,对模型中DO、COD、含油量、BOD5浓度的缩比仿真比值作出率定。在此基础上,根据调研的源项资料,采用污染面积估算模型(式(4))计算大连“7.16”事故当年及第二年黄海、渤海海域石油类浓度新增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在叠加了大连7.16事故次年发生蓬莱“19-3”溢油事故的影响面积之后,采用式(5)估算的海水水质指标超标面积增加值与公报实测增加值能够相互印证(图14),支持了对该两起溢油事故造成水质超标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模型计算参数见表4。
[0129] 表4 大连“7.16”事故当年及次年水质影响评估模型的部分参数取值
[0130]
[0131] 所述调查试验诊断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采用已知的、将有和应有的相关评估方法及业务化流程,所述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基线及损害程度判定准则及指标体系采用分区域、损害源项类别、易受损因子及指标项目、损害程度等级的定性和定量判定指标,其中,中国近海按照多个港口共用的航线被分为9 段区域(图15),分区编号、名称、长度、周边港口见表5,该分区用于构建与船舶航运和港口建设、运营相关的损害源项、易受损因子环境基线、损害程度判定指标体系。
[0132] 表5 中国近海多个港口共用航线9段分区编号、名称、长度、周边港口
[0133]
[0134] 针对上述案例1中各污染事故损害源项,采用式(2)量化判定对海水水质超标面积增加值的贡献,事故当年引起的所在海域超标面积增加值通常可达1~ 2万km2,连续发生污染事故时超标面积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0135] 针对上述案例1~7这些本世纪发生于中国近海及其周边海域的多种类型涉海工程、生产生活污染排放、突发污染事件损害源项,采用式(1)和式(2) 量化判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引起接触人群新增确诊癌症病例增加的损害程度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贡献,量化计算中假定,淡水、海洋、草原、森林、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损害对接触人群的危害具有普遍性,对新增癌症病例增加的贡献基本相同,则20年间每种生态系统损害累积约导致1千万新增确诊癌症病例,约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0.75%,相当于每400接触人群中平均会有3 人因单种生态系统损害而被确诊罹患癌症,即:20年间6种生态系统损害的联合贡献导致了每400接触人群中约有18人被确诊罹患癌症,损害程度相当严重,非常有必要在同时做好淡水、草原、森林、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损害防治与恢复补偿的同时,大力做好海洋生态系统损害的防治与恢复补偿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和安全的生活质量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