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球科学 / 地下水流 / 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

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

阅读:869发布:2022-12-27

专利汇可以提供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用秋海棠属 植物 叶片 扦插繁殖获得新植株,定植于装有栽培基质的盆内并放置阳光板 温室 或塑料大棚中,在 温度 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的环境条件下栽培。本 发明 提供了秋海棠属植物的最佳扦插繁殖方案,扦插生根成苗率可达75%以上。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叶片扦插繁殖65天形成新植株,生根成苗率87%,100天后获得新植株可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后3个半月植株生长茂盛,标准盆花株高45‑50cm,冠幅达60‑80cm,可出荷观赏,每平米年产量60盆。,下面是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包括扦插繁殖、定植上盆、肥管理步骤,用秋海棠属植物叶片扦插繁殖获得新植株,定植于装有栽培基质的盆内并放置在阳光板温室或塑料大棚中,在温度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的环境条件下栽培。所述栽培基质为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
0.2,以及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的栽培采用配合营养基质A,定植上盆栽培2周后,根部追施固态复合肥N∶P∶K=18∶6∶24,每周1次,每次1g/株;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的栽培采用配合基质B,定植上盆栽培2周后,结合基质自动液肥滴灌,追施0.5%液态复合肥N∶P∶K=18∶8∶18。
2.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秋海棠属植物叶片扦插繁殖获得新植株是采用:以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择平展、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秋海棠成熟叶片,从叶片基部开始,沿叶柄两侧斜上将部分叶片连同叶柄以楔形切下,从叶脉基部开始留下长3.5-4cm的叶柄斜切成形切口,调整成为一个带柄的叶片插穗之后,再将剩余至少含一对叶脉分枝的大部分叶片,沿两脉外沿切成楔形或三形的一至多个无柄叶片进行扦插,带柄叶片插穗的叶柄或无柄叶片插穗的楔基略斜插入基质3-4cm,并使带柄叶片插穗的叶脉基部入基质0.5-1cm,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扦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适时喷水保持插穗水分充足,
15-20天插穗基部发根,60-75天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90天后新植株根系发达,具2-3片平展叶,株高8-12cm,移植上盆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
3.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合营养基质A中,腐殖质土为自然的阔叶林下腐殖质层淀积土,水苔纤维为市场出售的干燥苔藓植物,切至长0.5-1.0cm纤维配合使用;所述的配合基质B中,鹿沼土以轻石粉调制为直径0.3-
0.5cm的颗粒,所用材料均为市场出售的成品,按比例均匀混合。
4.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合营养基质A和配合基质B是从10种配合基质的对比试验筛选而得,并经过7年的栽培试验结果证实为秋海棠属植物规模化栽培生产的最佳基质,配合营养基质A适用于人工手动灌溉条件的栽培生产,配合基质B适用于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的栽培生产。
5.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的盆花栽培生产,用复合肥N∶P∶K=18∶6∶24以固态形式每周追施一次,每次1g/株;
在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的盆花栽培生产,用复合肥N∶P∶K=18∶8∶18以0.5%的浓度溶解于灌溉水,栽培基质滴灌供水,微肥施用,每周自动液肥滴灌1-2次,每次2.0-2.5小时。
6.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秋海棠盆花栽培是在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能的阳光板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栽培室内配置可移动合金台床,台床上放置盆花,栽培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空气湿度65-
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
7.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秋海棠盆花栽培,是在阳光板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塑料大棚采用塑料薄膜中空间隔,三层覆盖保温、隔热,栽培室内以18℃恒温地下水循环及电暖加温,屋顶流水配合水帘机降温加湿,寒冷纱内外移动遮阳,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能力。栽培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
所述扦插繁殖是以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择秋海棠平展、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从叶片基部开始,沿叶柄两侧斜上将部分叶片连同叶柄以楔形切下,从叶脉基部开始留下长3.5-4cm的叶柄斜切成马蹄形切口,调整成为一个带柄的叶片插穗之后,再将至少含一对叶脉分枝的剩余叶片,沿两脉外沿切成楔形或三角形的一至多个无柄叶片插穗,带柄叶片插穗的叶柄或无柄叶片插穗的楔基略斜插入基质3-4cm,确保带柄叶片插穗的叶脉基部入基质0.5-1cm,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
60-75%,遮光率70-75%,适时喷水保持插穗水分充足,19-20天插穗基部发根,65-70天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98-100天后新植株根系发达,具2-3片平展叶,株高8-12cm,移植上盆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
所述定植上盆是在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采用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0.2;在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采用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
0-5mm∶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将扦插繁殖获得的秋海棠新植株,每盆1株中央定植入口径12cm的塑料盆栽培,移植后的幼苗逐渐恢复生长达到4-5片平展叶时,为诱导更多的侧芽发生和生长,及时控制其顶端生长的优势,适时摘除顶芽,使其形成更多的理想范围内的侧茎生长,移植生长30-45天后,选择口径22-25cm的陶瓷、仿陶瓷盆或植物性材料的观赏盆,将生长植株脱盆,每盆3株三角形排列定植入观赏盆;
所述水肥管理植株栽培基质的灌溉是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干燥时透浇水,当根系还能在基质中顺利吸水、保持安全基质水分时,不作淋漓浇灌;当植株逐渐生长、叶片较大而数量变多时,从植株的茎和叶基部充分灌注,切忌从叶片正面浇灌,避免损伤叶片和叶柄,破坏盆花的株型;
营养元素肥料的补充供给以薄肥勤施为原则,以固态和液态的形式进行根部追肥,在人工手动灌溉基质的盆花栽培生产中,每周追施一次固态复合肥N∶P∶K=18∶6∶24,每次1g/株;自动液肥滴灌条件的盆花栽培生产中,以复合肥N∶P∶K=18∶8∶180.5%的浓度溶解于灌溉水,栽培基质滴灌供水,微肥施用,根据植株生长期和栽培室内温湿度,每周自动液肥滴灌1-2次,每次2.0-2.5小时;
叶片扦插繁殖100天后获得新植株,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3-4个月植株生长茂盛,盆花株高45-50cm,冠幅达60-80cm时,出荷观赏。
8.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层覆盖保温、隔热,是在拱形铝合金屋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拱形屋面内,距离拱形屋顶1m处,再以PC绳搭建活动人字形屋面覆盖第二层塑料薄膜,距离人字形屋檐1m的底部,用铝合金管搭建平面支架覆盖第三层可移动塑料薄膜,冬季保温,夏季隔热,调节棚内温度。

说明书全文

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秋海棠属植物的栽培保育,以及集约化叶片扦插繁殖技术。背景技术:
[0002] 秋海棠属(Begonia L.)植物全球约有1600余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也有分布。中国是秋海棠属植物种类自然分布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已知并发表的种类224种,其中197种为中国特有的分布种类,约占中国分布种类的87.9%。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植物种类极为丰富,秋海棠属植物尤其突出,已知并发表的种类110种,约占中国自然分布种类的49.1%,其中74种为云南特有的分布种类。
[0003] 秋海棠属植物花朵艳丽,叶形千差万别、几乎包含了植物界所有的叶形,叶片斑纹丰富多样、色彩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极为优良的草本观赏花卉。作为室内观叶植物,秋海棠属植物盆花近年已倍受青睐,而且评价越来越高,在日本被著称为‘盆花之王’。无论是植物园、公园、公共绿地,还是私家庭园,只要有条件建温室就有秋海棠属植物的收集和展览,仅日本就有22个可以参观展览秋海棠的植物公园。从业者、爱好者以日本的秋海棠协会为中心群英荟萃、纷纷育种,以观赏叶片为主的B.rex系列品种全球约2224品种,其中在日本育成的品种198个,引种栽培315品种。
[0004] 许多国家一直很重视对秋海棠属植物的研究,英国格拉斯哥植物园引种栽培的秋海棠属植物达500多种,荷兰、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也收集保存了较多的野生种。在杂交育种方面,自1857年玻利维亚秋海棠(B.boliviensis)被发现以来,国外学者以此为中心,采用原产南美安第斯山的梨形秋海棠(B.pearcei)等7个野生种进行错综复杂的杂交育种研究,大约150年间培育出众多丰富多彩的世界名花——球根海棠系列品种。目前,以观赏花为主的球根海棠、四季海棠和冬花秋海棠系列品种,以及观赏叶片为主的B.rex系列品种等已靡全球,据日本秋海棠协会2001年发行的育成品种录,全世界迄今已培育出15000多个秋海棠园艺品种,许多品种已商业化生产,并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0005] 目前,现有技术中未见有配套成熟的秋海棠属植物的栽培保育,以及集约化叶片扦插繁殖技术的报道。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涉及秋海棠属植物的栽培保育,以及集约化叶片扦插繁殖技术。本方法扦插生根成苗率可达75%以上。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叶片扦插繁殖65天形成新植株,生根成苗率87%,100天后获得新植株可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3个半月植株生长茂盛,标准盆花株高45-50cm,冠幅达60-80cm,可出荷观赏,每平米年产量60盆。
[0007]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 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包括扦插繁殖、定植上盆、肥管理步骤,用秋海棠属植物叶片扦插繁殖获得新植株,定植于装有栽培基质的盆内并放置在阳光板温室或塑料大棚中,在温度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的环境条件下栽培。所述栽培基质为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0.2,以及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的栽培采用配合营养基质A,定植上盆栽培2周后,根部追施固态复合肥N∶P∶K=18∶6∶24,每周1次,每次1g/株;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的栽培采用配合基质B,定植上盆栽培2周后,结合基质自动液肥滴灌,追施0.5%液态复合肥N∶P∶K=18∶8∶18。
[0009] 如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所述的用秋海棠属植物叶片扦插繁殖获得新植株是采用:以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择平展、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秋海棠成熟叶片,从叶片基部开始,沿叶柄两侧斜上将部分叶片连同叶柄以楔形切下,从叶脉基部开始留下长3.5-4cm的叶柄斜切成形切口,调整成为一个带柄的叶片插穗之后,再将剩余至少含一对叶脉分枝的大部分叶片,沿两脉外沿切成楔形或三形的一至多个无柄叶片进行扦插,带柄叶片插穗的叶柄或无柄叶片插穗的楔基略斜插入基质3-4cm,并使带柄叶片插穗的叶脉基部入基质0.5-1cm,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扦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适时喷水保持插穗水分充足,15-20天插穗基部发根,60-75天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90天后新植株根系发达,具2-3片平展叶,株高8-12cm,移植上盆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
[0010] 如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所述的配合营养基质A中,腐殖质土为自然的阔叶林下腐殖质层淀积土,水苔纤维为市场出售的干燥苔藓植物,切至长0.5-1.0cm纤维配合使用;所述的配合基质B中,鹿沼土以轻石粉调制为直径0.3-0.5cm的颗粒,所用材料均为市场出售的成品,按比例均匀混合。
[0011] 如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所述的配合营养基质A和配合基质B是从10种配合基质的对比试验筛选而得,并经过7年的栽培试验结果证实为秋海棠属植物规模化栽培生产的最佳基质,配合营养基质A适用于人工手动灌溉条件的栽培生产,配合基质B适用于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的栽培生产。
[0012] 如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在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的盆花栽培生产,用复合肥N∶P∶K=18∶6∶24以固态形式每周追施一次,每次1g/株;在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的盆花栽培生产,用复合肥N∶P∶K=18∶8∶18以0.5%的浓度溶解于灌溉水,栽培基质滴灌供水,微肥施用,每周自动液肥滴灌1-2次,每次2.0-2.5小时。
[0013] 如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秋海棠盆花栽培是在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能的阳光板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栽培室内配置可移动合金台床,台床上放置盆花,栽培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
[0014] 如所述的秋海棠属规模化盆花栽培方法,秋海棠盆花栽培,是在阳光板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塑料大棚采用塑料薄膜中空间隔,三层覆盖保温、隔热。所述的三层覆盖保温隔热是在拱形铝合金屋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拱形屋面内,距离拱形屋顶1m处,再以PC绳搭建活动人字形屋面覆盖第二层塑料薄膜,距离人字形屋檐1m的底部,用铝合金管搭建平面支架覆盖第三层可移动塑料薄膜。旨在冬季保温,夏季隔热,调节棚内温度;栽培室内以18℃恒温地下水循环及电暖加温,屋顶流水配合水帘风机降温加湿,寒冷纱内外移动遮阳,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能力。栽培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
[0015] 所述扦插繁殖是以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择秋海棠平展、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从叶片基部开始,沿叶柄两侧斜上将部分叶片连同叶柄以楔形切下,从叶脉基部开始留下长3.5-4cm的叶柄斜切成马蹄形切口,调整成为一个带柄的叶片插穗之后,再将至少含一对叶脉分枝的剩余叶片,沿两脉外沿切成楔形或三角形的一至多个无柄叶片插穗,带柄叶片插穗的叶柄或无柄叶片插穗的楔基略斜插入基质3-4cm,确保带柄叶片插穗的叶脉基部入基质0.5-1cm,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适时喷水保持插穗水分充足,19-20天插穗基部发根,65-70天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98-100天后新植株根系发达,具2-3片平展叶,株高8-12cm,移植上盆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
[0016] 所述定植上盆是在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采用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0.2;在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采用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0-5mm)∶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将扦插繁殖获得的秋海棠新植株,每盆1株中央定植入口径12cm的塑料盆栽培,移植后的幼苗逐渐恢复生长达到4-5片平展叶时,为诱导更多的侧芽发生和生长,及时控制其顶端生长的优势,适时摘除顶芽,使其形成更多的理想范围内的侧茎生长,移植生长30-45天后,选择口径22-25cm的陶瓷、仿陶瓷盆或植物性材料的观赏盆,将生长植株脱盆,每盆3株三角形排列定植入观赏盆;
[0017] 所述水肥管理植株栽培基质的灌溉是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干燥时透浇水,当根系还能在基质中顺利吸水、保持安全基质水分时,不作淋漓浇灌;当植株逐渐生长、叶片较大而数量变多时,从植株的茎和叶基部充分灌注,切忌从叶片正面浇灌,避免损伤叶片和叶柄,破坏盆花的株型;
[0018] 营养元素肥料的补充供给以薄肥勤施为原则,以固态和液态的形式进行根部追肥,在人工手动灌溉基质的盆花栽培生产中,每周追施一次固态复合肥N∶P∶K=18∶6∶24,每次1g/株;自动液肥滴灌条件的盆花栽培生产中,以复合肥N∶P∶K=18∶8∶180.5%的浓度溶解于灌溉水,栽培基质滴灌供水,微肥施用,根据植株生长期和栽培室内温湿度,每周自动液肥滴灌1-2次,每次2.0-2.5小时;
[0019] 叶片扦插繁殖100天后获得新植株,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3-4个月植株生长茂盛,盆花株高45-50cm,冠幅达60-80cm时,出荷观赏。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如下的优越性:
[0021] 本发明在400种(或品种)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有效保存和27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注册登记,以及秋海棠属植物基本扦插繁殖试验的基础上,以生物统计的正交试验设计为理论依据,列出影响秋海棠扦插生根成苗率的插穗水平、扦插基质、生长刺激素和遮光度4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不同的水平进行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获得秋海棠属植物的最佳扦插繁殖方案,扦插生根成苗率可达75%以上。
[0022] 本发明以腐殖质土、自然红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含P K矿石粉、复合N P K肥等作为材料进行10个不同组合的基质配合对比试验,筛选出适用于人工手动灌溉条件的秋海棠属植物规模化盆花栽培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0.2;以植物性纤维(0-5mm)、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赤玉土、谷种皮等作为材料,进行基质配合对比试验,获得适宜在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栽培生产的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0-5mm)∶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
[0023] 本发明以玻璃和阳光板温室,塑料大棚作为室内栽培基础设施,采用电暖、多层中空间隔覆膜加温,水帘,风机对流、屋面流水降温,寒冷纱移动遮光调节光照等综合技术措施,通过对栽培环境温湿度和光照条件的调节控制试验结果明确:无论采用阳光板温室,还是塑料大棚作为设施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室内栽培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
[0024] 本申请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也曾引种秋海棠,但引种和保存的数量很少。直至90年代初本申请人成立秋海棠研究课题组,在广泛引种栽培的同时,承担并完成了与秋海棠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0余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已建成种质资源收集栽培温室1600m2、引种栽培400余种(或品种),其中以云南野生种为主的国内原种160种、国外原种或园艺品种240个、杂交F1代450个组合,栽培保存规模15000余盆,经20余年的有性杂交、航天育种等新品种培育,已获得‘植物’秋海棠(B.‘Plant Bird’)等27个新品种登记注册。在全球秋海棠属植物的育种历程中记入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秋海棠新品种,为我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及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025] 本发明提供秋海棠属植物的最佳扦插繁殖方案,扦插生根成苗率可达75%以上。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叶片扦插繁殖65天形成新植株,生根成苗率87%,100天后获得新植株可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3个半月植株生长茂盛,标准盆花株高45-50cm,冠幅达
60-80cm,可出荷观赏,每平米年产量60盆。
附图说明:
[0026] 图1、图2为塑料薄膜中空间隔,三层覆盖保温、隔热,在拱形铝合金屋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拱形屋面内,距离拱形屋顶1m处,再以PC钢绳搭建活动人字形屋面覆盖第二层塑料薄膜,距离人字形屋檐1m的底部,用铝合金管搭建平面支架覆盖第三层可移动塑料薄膜。旨在冬季保温,夏季隔热,调节棚内温度。屋面流水配合水帘风机降温加湿,寒冷纱内外移动遮阳的塑料大棚规模化栽培生产;
[0027] 图3为一层薄膜覆盖,寒冷纱外部遮阳的简易塑料大棚栽培生产。栽培生产的主要品种是印度紫叶秋海棠(Begonia rex),‘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白斑水鸭脚(B.formosana f.albomaculata),‘热带女’秋海棠(B.‘Tropical Girl’)等;
[0028] 图4为配合营养基质A;
[0029] 图5为配合基质B;
[0030] 图6为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规模化叶片扦插繁殖生根成苗的新植株;
[0031] 图7、图8、图9均为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栽培标准盆花;
[0032] 图10为‘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规模化叶片扦插繁殖生根成苗的新植株;
[0033] 图11、图12、图13均为‘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栽培标准盆花。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结合附图,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
[0035] 实施例1:
[0036] 印度紫叶秋海棠(Begonia rex)的规模化盆花栽培:
[0037] 种源及其观赏性状:
[0038] 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是紫叶秋海棠(B.rex)的印度分布种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1998年从日本富山中央植物園引种栽培。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的叶片呈褐绿色,中央镶嵌绿色环状斑纹,叶片大型,长25-35cm、宽12-18cm,适合作为大型厅堂盆花栽培观赏。
[0039] 盆花栽培生产环境调控:
[0040] 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分布于印度热带、亚热带,生长于郁闭的常绿阔叶林下,喜温暖湿润、略微荫蔽的栽培环境。盆花栽培生产在三层中空间隔塑料薄膜覆盖保温,18℃恒温地下水循环及电暖加温,屋面流水配合水帘风机降温加湿,寒冷纱内外移动遮阳,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能力的塑料大棚内进行。栽培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空气湿度65-85%,光照强度20000-30000Lx。
[0041] 扦插繁殖技术:
[0042] 以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择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平展、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从叶片基部开始,沿叶柄两侧斜上将部分叶片连同叶柄以楔形切下,从叶脉基部开始留下长3.5-4cm的叶柄斜切成马蹄形切口,调整成为一个带柄的叶片插穗之后。剩余的大部分叶片也是插穗的主要来源,再将剩余大部分叶片至少含一对叶脉分枝,沿两脉外沿切成楔形(或三角形)的一至多个无柄叶片插穗。无论是带柄叶片插穗还是无柄的楔形叶片插穗,叶柄或楔基略斜插入基质约3-4cm,并确保带柄叶片插穗的叶脉基部入基质
0.5-1cm。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适时喷水保持插穗水分充足。19天插穗基部发根,65天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
100天后新植株根系发达,具2-3片平展叶,株高8-12cm,可移植上盆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
[0043] 定植上盆的关键环节:
[0044] 在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采用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0.2,在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采用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0-5mm)∶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将扦插繁殖获得的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新植株,每盆1株中央定植入口径12cm的塑料盆栽培。移植后的幼苗逐渐恢复生长达到4-5片平展叶时,为诱导更多的侧芽发生和生长,及时控制其顶端生长的优势,适时摘除顶芽,使其形成更多的理想范围内的侧茎生长,为茎叶繁茂、丰满的标准盆花奠定基础。移植生长30-45天后,植株叶片迅速生长,原塑料盆基质容量和生长空间不足,结合盆花的装饰用途、商品需求等选择口径22-25cm的陶瓷、仿陶瓷盆或植物性材料的美观素雅观赏盆,将生长植株脱盆,每盆3株三角形排列定植入观赏盆。
[0045] 水肥管理要领:
[0046] 无论人工手动灌溉,还是自动液肥滴灌,植株栽培基质的灌溉都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干燥时拟透浇水,当根系还能在基质中顺利吸水、保持安全基质水分时,不作淋漓浇灌。以免造成盆栽基质表面常常过湿,促使苔藓类植物旺盛生长,而使栽培基质透气性差、板结、积水等,破坏栽培基质的水、气、热平衡,不仅阻碍了根系的正常吸水,而且使病源菌活动猖獗,导致病理性的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使植株生长受阻。当植株逐渐生长、叶片较大而数量变多时,人工手动灌溉基质拟从植株的茎和叶基部充分灌注,切忌从叶片正面浇灌,避免损伤叶片和叶柄,破坏盆花的株型,也不能够充分灌透栽培基质、达不到灌溉的目的。
[0047] 盆花栽培过程中,营养元素肥料的补充供给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以固态和液态的形式进行根部追肥。人工手动灌溉基质的盆花栽培生产,每周追施一次固态复合肥(N∶P∶K=18∶6∶24),每次1g/株;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的盆花栽培生产,复合肥(N∶P∶K=18∶8∶18)以0.5%的浓度溶解于灌溉水,栽培基质滴灌供水,既微肥施用,根据植株生长期和栽培室内温湿度,每周自动液肥滴灌1-2次,每次2.0-2.5小时。
[0048] 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的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结果:
[0049] 印度紫叶秋海棠(B.rex)叶片扦插繁殖65天形成新植株,生根成苗率87%,100天后获得新植株可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3个半月植株生长茂盛,标准盆花株高45-50cm,冠幅达60-80cm,可出荷观赏,每平米年产量60盆。
[0050] 实施例2:
[0051] ‘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的规模化盆花栽培:
[0052] 种源及其观赏性状:
[0053] ‘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属B.rex系列园艺品种,于1948年由Lewis从有性杂交子代中选育而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1983年从日本引种栽培。‘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叶片呈暗紫红色,中央镶嵌银绿色或浅紫红色环状斑纹,叶片中型,长16-22cm、宽10-15cm,适合作为大中型厅堂盆花或书桌案头盆花栽培观赏。
[0054] 盆花栽培生产环境调控:
[0055] ‘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是秋海棠属植物B.rex系列园艺品种,同属于热带、亚热带阴生植物生态类型,需要在温暖湿润、略微遮光的环境条件下栽培。盆花栽培生产在三层中空间隔塑料薄膜覆盖保温,18℃恒温地下水循环及电暖加温,屋面流水配合水帘风机降温加湿,寒冷纱内外移动遮阳,具备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能力的塑料大棚内进行。栽培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20-23℃,相对空气湿度75-80%,光照强度20000-25000Lx。
[0056] 扦插繁殖技术:
[0057] 以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择‘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平展、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从叶片基部开始,沿叶柄两侧斜上将部分叶片连同叶柄以楔形切下,从叶脉基部开始留下长3.5-4cm的叶柄斜切成马蹄形切口,调整成为一个带柄的叶片插穗之后。剩余的大部分叶片也是插穗的主要来源,再将剩余大部分叶片至少含一对叶脉分枝,沿两脉外沿切成楔形(或三角形)的一至多个无柄叶片插穗。无论是带柄叶片插穗还是无柄的楔形叶片插穗,叶柄或楔基略斜插入基质约3-4cm,并确保带柄叶片插穗的叶脉基部入基质0.5-1cm。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适时喷水保持插穗水分充足。20天插穗基部发根,66天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105天后新植株根系发达,具2-3片平展叶,株高7-10cm,可移植上盆进行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
[0058] 定植上盆的关键环节:
[0059] 在人工手动灌溉条件下,采用配合营养基质A:腐殖质土∶珍珠岩∶水苔纤维∶复合NPK肥=40∶3∶1∶0.2,在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下,采用配合基质B:植物性纤维(0-5mm)∶珍珠岩∶泥炭土∶鹿沼土=5∶1∶1∶0.1,将扦插繁殖获得的‘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新植株,每盆1株中央定植入口径12cm的塑料盆栽培。移植后的幼苗逐渐恢复生长达到4-5片平展叶时,为诱导更多的侧芽发生和生长,及时控制其顶端生长的优势,适时摘除顶芽,使其形成更多的理想范围内的侧茎生长,为茎叶繁茂、丰满的标准盆花奠定基础。移植生长45天后,植株叶片迅速生长,原塑料盆基质容量和生长空间不足,结合盆花的装饰用途、商品需求等选择口径20-22cm的陶瓷、仿陶瓷盆或植物性材料的美观素雅观赏盆,将生长植株脱盆,每盆3株三角形排列定植入观赏盆。
[0060] 水肥管理要领:
[0061] 无论人工手动灌溉,还是自动液肥滴灌,植株栽培基质的灌溉都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干燥时拟透浇水,当根系还能在基质中顺利吸水、保持安全基质水分时,不作淋漓浇灌。以免造成盆栽基质表面常常过湿,促使苔藓类植物旺盛生长,而使栽培基质透气性差、板结、积水等,破坏栽培基质的水、气、热平衡,不仅阻碍了根系的正常吸水,而且使病源菌活动猖獗,导致病理性的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使植株生长受阻。当植株逐渐生长、叶片较大而数量变多时,人工手动灌溉基质拟从植株的茎和叶基部充分灌注,切忌从叶片正面浇灌,避免损伤叶片和叶柄,破坏盆花的株型,也不能够充分灌透栽培基质、达不到灌溉的目的。
[0062] 盆花栽培过程中,营养元素肥料的补充供给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以固态和液态的形式进行根部追肥。人工手动灌溉基质的盆花栽培生产,每周追施一次固态复合肥(N∶P∶K=18∶6∶24),每次1g/株;具备自动液肥滴灌条件的盆花栽培生产,复合肥(N∶P∶K=18∶8∶18)以0.5%的浓度溶解于灌溉水,栽培基质滴灌供水,既微肥施用,根据植株生长期和栽培室内温湿度,每周自动液肥滴灌2次,每次2.5小时。
[0063] ‘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的规模化盆花栽培生产结果:
[0064] ‘海伦’秋海棠(B.rex cv.‘Helen Lewis’)叶片扦插繁殖66天形成新植株,生根成苗率85%,105天后获得新植株可移植入盆栽培。定植上盆栽培4个月植株生长茂盛,标准盆花株高35-45cm,冠幅达45-60cm,可出荷观赏,每平米年产量65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