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自然对流 / 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

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

阅读:450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的自然 对流 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是由磁工质、工质盒、蓄冷 流体 、上下导 流管 、磁体系统、驱动调速机构组成。磁工质是指由工质片所组成的工质组,浸泡在蓄冷流体中,并与工质盒固定在一起静止不动,工质盒固定在机座上;上下导流管安放在磁工质上;磁体系统包括永久磁体与磁轭,用来提供磁化场,磁体系统在驱动调速机构的带动下旋转,使磁工质反复磁化、退磁,利用磁工质的磁热效应制冷。其特征在于采用 自然对流 换热,磁工质与壳体无相对运动、无机械摩擦,并借助于 磁场 来强化自然对流换热,有助于提高制冷效率。,下面是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是由磁工质、工质盒、蓄冷流体、上下导流管、 磁体系统、驱动调速机构组成,磁工质是指由工质片(3)所组成的工质组,工质片(3)所 组成的工质组的间隙间填充了粒状工质(30),并通过丝网(29)、(31)把粒状工质(30)封 在里面,磁工质浸泡在蓄冷流体(6)中,并固定在工质盒(7)上;工质盒(7)中装有蓄冷 流体(6),并固定在机座(24)上;上导流管(2)和下导流管(5)分别安放在磁工质的上 下方;磁体系统由永久磁体(4)和磁轭(12)组成,磁体系统经支臂(20)、套筒(21)与 轴(9)连接固定在一起,驱动调速机构(15)通过轴(9)带动磁体系统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工质组可采 用A或B型结构方式,A型结构是指在一整的工质上切割出来的,工质片(3)之间用工 质本身连接起来;B型结构是指把多片工质片(3)嵌套在两条无磁材料上,然后再用粘结剂 固定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导流管(2) 和下导流管(5)的形状为锥管。

说明书全文

一、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磁制冷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磁制冷在深低温范围内的应用,已经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早在1933年 (Phys.Rew.43:768,1933)已经利用磁制冷效应,得到1K以下的超低温,最低温度达到 10-8K。然而在高温范围,特别是在室温范围,磁制冷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缓慢。直至1976 年G.V.Brown(J.Appl.Phys.47:3673,1976)才为室温磁制冷作了开创性的工作,首次证明 室温磁制冷的可能性。G.V.Brown的装置是往复型的装置。此后,W.A.Steyert和J.A.Barclay (J.Appl.Phys,47:8,1976)提出了旋转型的室温磁制冷装置。而室温磁制冷能否达到实用 化,则是由Lance.D.Kirol给人们带来了希望(CEC 1987),他做的“旋转同流换热永磁”, 摆脱了笨重的电磁(含超导磁体),采用永久磁体,在磁化场为0.9T时,得到11K的温跨, 而且在他的装置上较好地解决了固体磁工质间的换热问题。

然而,真正在室温磁制冷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美国的Ames实验室和宇航公司的工 作(Adv.Cryo.Eng.41:1759,1998;U.S.Patent:5934078;U.S.Patent:6526759 B2; U.S.Patent:2003/0106323A1)。其中一台样机已获得600瓦的制冷功率,温跨达35K,连续 运行18个月以上。近几年日本也相继发表信息(APS2003),在磁制冷研究、开发方面,取 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先是验证了美国用的超导磁体装置,得到温跨29K,80瓦的结果。接 着又用永久磁铁作磁体,钆作工质,得到40瓦制冷量和20K的温跨。这标志着室温磁制冷 机达到实用化,进入千家万户,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尽管有以上诸多可喜的进展,但要真正达到实用化,在一次性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等均 优于传统的压缩制冷,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我们去完成。在前述提及的几个装置,都有其 突出特点,但也有需要改进之处。譬如说,有的装置(CEC 1987;Adv.Cryo.Eng.41:1759, 1998;U.S.Patent:5934078),在低温区存在明显的机械摩擦,这就导致制冷效率大大地降低。 有的装置工质结构不尽合理(J.Appl.Phys.47:3673,1976),工质组钆片之间的距离靠填充 金属丝网来保证,这样运动阻非常大,造成蓄冷流体混合,影响温跨、功率等。而有的装 置(U.S.Patent:5934078;U.S.Patent:6526759B2;U.S.Patent:2003/0106323A1)结构及 控制系统比较复杂,制造难度加大。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采用自然对流换热,避免了磁工质与壳体间的机械摩擦,结构非 常简单,运转稳定可靠,利用磁场强化自然对流换热,更突出了该发明的特点,是全新的磁 制冷装置。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全新的磁制冷装置,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磁工质浸泡在蓄冷流体中,并与工 质盒固定在一起,静止不动。当磁体系统按箭头所示方向运动,转至磁工质处时,使磁工质 磁化,产生热量,同时磁工质温度升高,与其周围蓄冷流体换热,蓄冷流体受热膨胀密度 减小,产生向上的浮升力,浮升力迫使该部分热的流体向上运动,离开工质区;同时周围较 冷的流体流来补充,形成流体循环运动。流体这样运动,与工质换热,即所谓的自由运动换 热(自然对流换热)。同理,当磁体系统转动掠过磁工质,磁工质退磁时,磁工质降温,从流 体中吸收热量,使流体降温,密度增加,导致该部分流体向下运动,离开磁工质区。最终, 工质盒上部蓄冷流体温度逐渐升高,下部温度逐渐降低。利用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可 将热(冷)量取出至装置以外。

从上述可知,当磁工质被磁化时,磁热效应产生的热量,使流体向上运动,离开磁工质 区;退磁时,产生的冷量,使流体向下运动,同样离开磁工质区。其循环过程,可用下面四 个过程来描述:①磁工质在T0温度下开始磁化(磁体系统转至磁工质区),瞬间温度升至T1 (设室温为T0),磁热效应绝热温变为ΔT,则T1≈(T0+ΔT)。磁工质向流体放热,流体向 上运动。②磁工质在磁场中(等场强)继续向流体放热,温度由T1降至T2。T2≈T0。③磁体 系统继续转动,离开磁工质区,磁工质退磁,温度下降至T3,T3≈(T0-ΔT),磁工质吸收流 体的热量,使流体温度降低,温度低(密度大)的流体向下运动,离开磁工质区。④磁工质 在低场下(零场下),继续与流体换热,温度又升至T0,完成一个循环,接着进行下一次循 环。

以上循环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磁热效应产生的绝热温度变化ΔT要足够大(相应 受热流体受到的浮升力也大),能使受热流体在等场过程的时间内,向上运动到磁工质区之上, 离开磁工质区;否则,制冷效果就要差些。这就要求磁体系统扫过工质盒的时间足够长;或 者驱动机构的转速要足够低(当然采用磁场强化换热后,就不存在该问题了,详细叙述见后)。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整个循环过程中,磁热效应是主导因 素,采用自然对流换热,磁工质与壳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及机械摩擦发生,有助于提高效率。

本发明的特点之二是:运行可靠,可靠性基本上取决于驱动机构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特点之三是:可方便地用并联的方法增大功率。当转速一定时,转动轴上增加 一对磁体,功率就提高一倍;增加磁工质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发明的特点之四是:巧妙地利用磁场强化自然对流换热,使装置的优点更加突出。

发明还有一个特点:结构非常简单,稳态运行,不需要任何控制、控制机构和控制 线路。这样加工、制造也非常容易。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磁制冷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装置相关的磁体、驱动机构、支架示意图

图4为工质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工质盒的外观示意图

图6为磁场强化换热工质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实施例并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值得指出的是给出的实施例不 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专业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作出的非本质的改 进和调整应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2为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工质片3(钆片)组成的工质组为产生磁热效应的磁工质, 它用螺钉固定在工质盒7的中部。工质盒装满蓄冷流体6。蓄冷流体可用乙醇或纯水 (当要求制冷温度高于摄氏零度时),也就是说,磁工质浸泡在蓄冷流体6中。在磁工质的上、 下分别安放上导流管2和下导流管5。导流管的作用主要是使冷热流体分开,加强液体的循 环。在工质盒7的上部有热端换热器1,管内通冷却水,可将热端的热量取出。工质盒7下 端有冷端换热器8,换热器回路有循环泵13,可通过管道将低温流体送至用冷点(空调 箱等)。磁工质磁化退磁产生磁热效应所用的磁体4是用钕-铁-做成的。钕-铁-硼磁与磁 轭12用螺钉10、11固定在转轴9上(详见后)。转轴9可用驱动调速机构15驱动。以上这 些零部件共同组成自然对流换热式室温磁制冷装置。

驱动调速机构15驱动转轴9以箭头所示方向旋转,当磁体4转至磁工质时,磁工质被磁 化、发热,温度升高的磁工质(钆片组)与其周围的蓄冷流体6进行换热,流体受热后,由 于密度减小,产生向上的浮升力而向上运动,离开磁工质区,在上导流管2内部向上运动, 直至上部热端换热器1。热流体在上导流管2内向上运动的同时,在上导流管2外的流体向 下进入工质区,形成自然对流循环。通过这样的循环,可将磁化时产生的热量由磁工质区输 送至热端换热器1,排至环境(冷却水)。

旋转轴9继续旋转、带动磁体4离开磁工质区,磁工质退磁时降温,吸收周围蓄冷流 体6的热量,使蓄冷流体降温、密度增加,导致蓄冷流体6在下导流管5内向下运动、直至 冷端换热器8处。

随着过程的进行,上部温度逐渐升高,下部温度逐渐降低,上、下部之间的温跨可以达 到磁热效应绝热温变的六倍以上。当下部达到所要求的低温时,可启动循环泵13,使冷端换 热器8内的流体循环,接受冷端的冷负荷。

为了使蓄冷流体6能更好地循环,上、下导流管2、5与工质盒7之间的配合尺寸很关键。 导流管的长度要等于工质盒内空间的长度,而宽度方向要比工质盒内空间小一些,(工质组的 长、宽均比工质盒内空间小一些),这样才能保证热流体均在上导流管2内上升,而冷流体在 下导流管5内向下,同时导流管外部的流体由侧面向下或向上,补充至磁工质区。

冷热端换热器8可用紫管做成。循环泵采用具有小流量、高扬程的螺杆泵齿轮泵均 可。

所用磁体4是钕-铁-硼永久磁体(见图3)。磁体系统由磁体4和磁轭12两部分构成。磁 轭12材料是软铁DT4,磁体材料是钕-铁-硼,磁体4的尺寸为70mm×70mm×30mm,磁体4 与磁轭12之间靠磁力将两者吸在一起,不需要其它固定措施。磁轭12用固定螺钉10与支臂 20固定在一起,而支臂20借助螺钉11与套筒21固定,套筒21用螺钉22固定在转轴9上。 转轴9通过联轴节23与驱动调速机构15相连。

驱动调速机构15都放在机座24上,驱动调速机构15用螺钉25与机座24固定。与转轴 9相连的两滚动轴承26放在机座上的轴承座27内。

驱动调速机构15(含电机)为无级变速减速机,转速可以在8~40转/分之间任意调节。 也就是说功率调节是非常方便的。

磁工质采用纯度99.5%的钆,详细结构参见图4。数个工质片(钆片)3组成工质组。钆 片厚度为1mm,钆片间距也是1mm。具体有两种结构方式,A型和B型。A型结构是用整块钆 切割出来的。B型结构是将数片钆片固定在两条环玻璃条上,组成钆片组。具体的做法 是:在环氧玻璃钢条上,刻有1mm宽,间距1mm的小槽,将钆片端部中间涂上环氧树脂,插 入槽中,待环氧树脂固化后,即成为所需的钆片组。环氧树脂胶结工艺及固化剂有很多种, 这里用聚酰胺作固化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比例为1∶1,或固化剂的比例稍少些。室温固 化约24小时即可应用。工质钆片组做成后,在工质组两端面的中心,要各打一个中心孔,中 心孔最大直径Ф6,锥为60°。打中心孔的目的是要用螺钉14(见图2)把工质组固定在 工质盒7上。螺钉14与工质盒7之间,用液体密封胶密封。密封胶型号:GF-12。也可用类 似的密封胶,只要能密封液体就行。

所用的工质盒是压制成型的薄壁塑料盒,其壁厚为0.5mm。但在盒的中部右侧有一小法 兰16,其厚为5mm(如图5)。小法兰中心有M6的螺孔17,以便用螺钉14将工质组与工质 盒7固定在一起。小法兰四个角有四个Ф6的小孔18,通过孔18用螺钉将工质盒与机座24 上的连接件28固定在一起。工质盒7底部有冷端换热器8,其换热器穿过盒壁处,可用环氧 树脂密封。底部测温用铜-康铜热电偶19穿过盒壁处同样用环氧树脂密封。工质盒7上部有 热端换热器1与铜-康铜热电偶,但上部不需要密封,用上盖盖上即可。

为进一步提高制冷效率,突出装置特点,本发明中采用磁场强化换热,其强化所用的磁 场就是利用装置本身用来使工质产生磁热效应的主磁场,而不需要另加磁场。只要在结构设 计时,巧妙地把主磁场用起来就可。具体设计是:在工质组的下平面固定一块不锈钢丝网29, 在原来片状工质组中加入粒状工质30,装入量为片间空隙体积的1/3,然后在片状工质组上 端面再固定一块不锈钢丝网31,具体如图6所示。图6所示的工质组与磁体系统一起就构成 了磁场强化自然对流换热组件。该组件的实施有几大优点:①粒状工质可以随磁体的移动而 移动,与固定不动的片状工质间有慢速的相对运动,从而冲刷、破坏片状工质表面的层流底 层,使热阻最大的热边界层受到破坏,增加换热系数;②加入粒状工质,也使整个工质量加 大,对增加制冷功率和降低制冷温度都有利;③当粒状工质随着磁体运动时,对换热流体进 行搅动使之产生涡流,并带动流体同时运动,因而在原来纯自然对流换热过程中,加入一项 强制对流分量。这一特点更突出了强化措施的优点。一般的强化换热措施(如扩展表面、粗 糙表面、管内插入物等),往往在传热强化的同时,要引起流动阻力的增加;而本发明的强化 措施实施时,在传热强化的同时流动性更好了。具体实施方法参考图1和图6。

在系统未启动之前,工质组中粒状工质30处在工质组下部,如图6a所示。当系统启动 时,磁体系统转动至工质组处,粒状工质30在磁场力的作用下随着磁体系统的运动而向上运 动,同时带动流体向上(在该过程中工质已被磁化而发热,并将热量传给流体),此时流体向 上的力由两部分组成,即自然流动和强制流动。当磁体系统运动至工质组顶部时,由于上部 丝网31的阻挡,粒状工质30停在工质组的上部,如图6b所示。磁体继续运动到完全脱离磁 工质区时,粒状工质30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落到底部,恢复图6a所示的情形。在粒状工质 30下落之前,部分工质已处于退磁状态,开始降温吸收热量;当粒状工质30下落时,全部 工质都处于退磁状态,其温度降低吸收流体热量。温度降低的流体的密度增加,自然向下流 动,并在下落的粒状工质30带动下,加速向下运动。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当粒状工质30与工质片3之间相对运动时,既可冲刷换热表面,破 坏层流底层及热边界层,又可磨蚀工质表面的氧化层,同时粒状工质30的运动能对流体进行 搅动,产生涡流,这些因素使原来的自然对流换热得到大大强化。另外,粒状工质30随磁体 系统运动时,在自然对流的基础上附加了强迫流动分量,加强了流体的流动。总的说来,该 强化措施对换热与流体的流动起到了双双强化的效果。

在所设计的强化措施中,工质组上、下端面处采用了丝网29、31,在此需做进一步说明。 磁工质所在的区域是自然对流换热区,磁场强化主要是在这个区域强化换热,并把受热(冷) 流体迅速送出工质区;而在工质区以外,是纯粹的流体自然流动区。在流体自然流动区并不 希望流体受更大的搅动,因为大的搅动会引起冷热流体混合,无法在流体上、下端保持大的 温跨(Brown(J.Appl.Phys.47:3673,1976)的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流体搅动使装 置的温跨和功率受到限制),要解决该问题,就得借助于丝网。因此使用丝网主要有两种作用: 一是阻挡粒状工质30,使其限制在片状工质之内(如果据此来选择丝网,只要丝网孔隙小于 粒状工质的直径即可)。二是减少磁工质区流体的搅动对上、下自然流动区的影响,也就是说 丝网要对流体有一定的阻力,网孔不能太大。实验证明,在本实施例的具体条件下,选用100 目的丝网(丝网孔隙中心距为0.25mm)是合适的。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