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汽车轮胎 / 子午线轮胎 / 充气子午线轮胎

充气子午线轮胎

阅读:800发布:2020-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充气子午线轮胎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充气 子午线轮胎 ,发挥维持湿路性能并且提高四轮 汽车 的转弯性能的作用。乘用车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1)包括子午线构造的 胎体 (6)、带束层(7)以及 胎面 部。胎面部(2)包括:外侧胎肩陆地部(16)、内侧胎肩陆地部(17)、外侧中间陆地部(18)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9)。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6)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纹沟(21)。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7)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22)。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条数大于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条数。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8)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9)分别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Ti侧的边缘向外侧胎面端To侧延伸并且在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中间刀槽(23)。,下面是充气子午线轮胎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是乘用车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子午线构造的胎体、由配设于所述胎体的外侧的至少两张带束帘布构成的带束层、以及形成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分别位于车辆的外侧以及车辆的内侧的外侧胎面端以及内侧胎面端,
所述胎面部被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主沟划分为四条周向陆地部,所述周向陆地部包括:包含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包含所述内侧胎面端的内侧胎肩陆地部、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肩横纹沟,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
所述内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大于所述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边缘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延伸并且在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中间刀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是所述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的1.10~1.3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为55~8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刀槽包括:第一中间刀槽、和轮胎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小的第二中间刀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间刀槽具有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0.65~0.85倍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分别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所述第二中间刀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刀槽的条数大于设置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刀槽的条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刀槽的条数为设置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刀槽的条数的1.10~1.30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外侧胎肩细沟,该外侧胎肩细沟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多个外侧胎肩横纹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内侧胎肩细沟,该内侧胎肩细沟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a大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b。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Wa小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Wb的1.20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刀槽包括:相互向相同的方向以凸状弯曲的第一中间刀槽以及第二中间刀槽,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曲率半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刀槽包括至少在一个位置弯曲的弯曲刀槽。

说明书全文

充气子午线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乘用车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详细地涉及发挥维持湿路性 能并且提高四轮汽车的转弯性能的作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图15中示出前轮具有转向操纵机构的一般的四轮汽车的转弯动作的 按时间序列的变化。首先,如状态A那样,若在前进行驶中驾驶员操作转 向盘,则对前轮的轮胎b赋予偏离,前轮的轮胎b产生侧抗(状态B)。 在此,“偏离角”是车身c的行进方向与轮胎b所成的角度。另外,“侧抗 力”是四轮汽车a转弯时在轮胎b的接地面产生的摩擦力中相对于行进方 向而向横向作用的力的成分,特别是有时将偏离角为1度时的侧抗力称为 侧抗刚度
[0003] 在前轮的轮胎b产生的侧抗力带来伴随横摆而产生的车身c的转弯运 动。该转弯运动对后轮的轮胎b赋予偏离角,因此后轮的轮胎b也产生侧 抗力(状态C)。而且,基于前轮轮胎b的侧抗力的力矩、与基于后轮轮 胎b的侧抗力的力矩,在关于绕车辆的重心点CG实质上相互平衡的情况 下(状态D),车身c成为横摆加速度几乎为零而倾斜地移动的稳定状态 (以下,有时将这样的行驶状态称为“公转行驶状态”)。
[0004] 发明人们在认识到为了提高四轮汽车的转弯性能而在转弯转向操纵 后,尽可能快地使车身向公转行驶状态过渡很重要后,对轮胎反复进行了 各种研究。
[0005] 通常,将在轮胎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轮胎所产生的侧抗刚度称为等效 侧抗刚度(以下,称为“等效CP”)。该等效CP与通过台架试验等测量出 的轮胎单体的侧抗刚度(以下,称为“台架CP”)存在下述的算式(1) 的关系。
[0006] 等效CP=台架CP×CP放大率…(1)
[0007] 等效CP是包括所谓的侧倾转向、柔性转向等的影响在内的侧抗刚度, 并且是假定为将车辆的侧倾特性以及悬架特性等纳入轮胎的情况下的侧 抗刚度。这些特性由CP放大率来代表。
[0008] 图16是表示一般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台架CP与作用于其的载荷的 关系的图。通常可知:台架CP伴随载荷的增加而一起增加并达到峰值后, 逐渐减少。另外,该图中也示出安装于转弯中的FF的四轮汽车的轮胎的 大概的载荷区域。首先,对于FF的四轮汽车而言,具有前轮轮胎比后轮 轮胎作用有更大的载荷的趋势。另外,在前轮以及后轮各自具有转弯外侧 的轮胎比转弯内侧的轮胎作用有更大的载荷的趋势。因此,在前轮侧的轮 胎与后轮侧的轮胎之间,关于转弯时产生的平均的台架CP的值Ff以及 Fr,产生比较大的差。
[0009] 在以对各轮胎的上述载荷分布为前提的情况下,为了在车辆的转弯动 作中,尽可能快地过渡到公转行驶状态而提高转弯性能,认为以如下方式 进行改善较为有效,即相对降低前轮轮胎的等效CP,另一方面相对提高 后轮轮胎的等效CP,即,使两者的等效CP接近或者使它们在早期接近。
[0010] 发明人们,为了相对降低前轮轮胎的等效CP,而着眼于至今人们未 注意到的自动回正力矩(以下,有时仅称为“SAT”。)。
[0011] 在此,对SAT进行简单地描述。图17中示出从路面侧观察相对于行 进方向Y以偏离角α转弯中的轮胎b的接地面的图。如图17所示,接地 面P的胎面橡胶弹性变形,产生横向的CF。在CF的作用点G(相当于剖 面线部分的接地面的图心)位于比轮胎的接地面中心Pc靠后方的情况下, 对轮胎作用有绕该接地面中心Pc而使偏离角α变小的方向的力矩亦即 SAT。即,SAT作用于绕轮胎的接地面中心Pc而使偏离角变小的方向。 另外,将接地面中心Pc与CF的作用点G的沿着行进方向Y的距离NT 定义为轮胎拖距(Pneumatic trail)。
[0012] 另外,发明人们各种实验的结果明确了上述算式(1)的CP放大率 几乎与SAT的倒数成比例。因此,作为结果,SAT较大的轮胎相对降低 等效CP。
[0013] 另一方面,后轮没有转向操纵机构,没有SAT的影响,因此作为轮 胎通过提高台架CP自身,从而能够提高其等效CP。
[0014] 如从以上可明确的那样,在四轮汽车尤其是在前轮作用有更多载荷的 FF的四轮汽车中,为了在转弯行驶中迅速地过渡到公转行驶状态,而要 求轮胎产生较大的SAT的特性。
[0015] 发明人们,关于SAT与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后, 获得了通过改善在胎肩陆地部以及中间陆地部配设的沟,在提高SAT方 面特别有效的发现。
[001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7001号公报
[001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62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8]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挥 维持湿路性能并且提高四轮汽车的转弯性能的作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0019] 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是乘用车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子 午线构造的胎体、由配设于所述胎体的外侧的至少两张带束帘布构成的带 束层、以及形成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分别位于车辆的外侧以及车辆的内侧的外 侧胎面端以及内侧胎面端,所述胎面部被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主 沟划分为四条周向陆地部,所述周向陆地部包括:包含所述外侧胎面端的 外侧胎肩陆地部、包含所述内侧胎面端的内侧胎肩陆地部、与所述外侧胎 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 中间陆地部,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向轮胎轴 向内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肩横纹沟,在 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所述内侧胎肩横纹 沟的条数大于所述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所 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边缘向所述外侧胎 面端侧延伸并且在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中间刀槽。
[0020]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内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 是所述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的1.10~1.30倍。
[0021]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 为55~85。
[0022]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刀槽包括:第一中 间刀槽、和轮胎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小的第二中间刀槽。
[0023]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中间刀槽具有所述 第一中间刀槽的0.65~0.85倍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0024]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分别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和 所述第二中间刀槽。
[0025]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设置于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 的所述中间刀槽的条数大于设置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刀槽 的条数。
[0026]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设置于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 的所述中间刀槽的条数为设置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刀槽的 条数的1.10~1.30倍。
[0027]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 有外侧胎肩细沟,该外侧胎肩细沟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多个外侧胎 肩横纹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0028]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 有内侧胎肩细沟,该内侧胎肩细沟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多个内侧胎 肩横纹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0029]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 轴向的宽度Wa大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b。
[0030]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 宽度Wa小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Wb的1.20倍。
[0031]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刀槽包括:相互向 相同的方向以凸状弯曲的第一中间刀槽以及第二中间刀槽,所述第一中间 刀槽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曲率半径
[0032]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刀槽包括至少在一 个位置弯曲的弯曲刀槽。
[0033] 在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外侧胎面端 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肩横纹 沟。在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内 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内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大于 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条数。
[0034] 这样的胎肩横沟的配置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能够使外侧胎肩陆地 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比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高。由此获得较 大的SAT。
[0035] 在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侧 的边缘向外侧胎面端侧延伸并且在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中间刀槽。这样的 中间刀槽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相对提高各中间陆地部的外侧胎面端侧 的区域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SAT。因此安装了本发明的充气子午 线轮胎的四轮汽车,在转弯行驶中,能够迅速地过渡到公转行驶状态而提 供优秀的转弯性能。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横剖视图。
[0037] 图2是图1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38] 图3是表示车辆左转弯时的作用于前轮轮胎的SAT的说明图。
[0039] 图4的(a)以及(b)是陆地部的刚性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0040] 图5是图2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0041] 图6的(a)是图5的B-B线剖视图,(b)是图5的C-C线剖视图。
[0042] 图7是图2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0043] 图8是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0044] 图9的(a)是图8的D-D线剖视图,(b)是图8的E-E线剖视图, (c)是图8的F-F线剖视图。
[0045]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外侧中间陆地部以及 内侧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0046]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47] 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48] 图13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49] 图14是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50] 图15是表示四轮乘用车的转弯动作的说明图。
[0051] 图16是表示一般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台架CP与作用于其的载荷的关 系的图。
[0052] 图17是表示车辆的转弯时的前轮的轮胎的接地面的说明图。
[0053]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6...胎体;7...带束层;10...主沟;15...周 向陆地部;16...外侧胎肩陆地部;17...内侧胎肩陆地部;18...外侧中间陆 地部;19...内侧中间陆地部;21...外侧胎肩横纹沟;22...内侧胎肩横纹沟; 23...中间刀槽;To...外侧胎面端;Ti...内侧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
[0055] 图1是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1(以下,有时仅称为“轮 胎”。)的轮胎旋转轴的横剖视图。图2是图1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 图。图1相当于图2的A-A线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作为乘用车 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适用于在静止状态下作 用于前轮的垂直载荷大于作用于后轮的垂直载荷的乘用车用,尤其适于使 用于FF的乘用车用。
[0056]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子午线构造的胎体6以及带 束层7。
[0057] 胎体6从胎面部2经由侧壁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胎体6 例如由一个胎体帘布层6A形成。胎体帘布层6A例如通过由相对于轮胎 周向以75~90度的角度倾斜排列的有机纤维构成的胎体帘线构成。
[0058] 带束层7至少由两个带束帘布7A、7B构成。带束帘布7A、7B例如 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0~45度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帘线构成。带束帘布 7A例如由相邻的带束帘布7B的钢帘线与反向倾斜的钢帘线构成。也可以 在带束层7的外侧配设有带层等进一步的加强层。
[0059] 如图2所示,在胎面部2形成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花纹。 胎面部2的胎面花纹关于轮胎赤道C以非对称形状形成。轮胎1向车辆安 装的方向例如在侧壁部3等通过文字或者符号来显示。
[0060] 胎面部2具有外侧胎面端To以及内侧胎面端Ti。外侧胎面端To在车 辆安装时位于车辆的外侧(图2中右侧)。内侧胎面端Ti在车辆安装时位 于车辆的内侧(图2中左侧)。
[0061] 各胎面端To、Ti是在正规状态的轮胎1负荷有正规载荷且以外倾角0° 与平面接地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轮胎轮辋组装于 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 另有说明,否则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在正规 状态下,将外侧胎面端To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定义为 胎面宽度TW。
[0062]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 按每种轮胎决定的轮辋,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 “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0063]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 按每种轮胎决定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 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0064] “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 按每种轮胎决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 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0065]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三个主沟10而划 分有四个周向陆地部15。主沟10由内侧胎肩主沟11、外侧胎肩主沟12、 以及胎冠主沟13构成。
[0066] 内侧胎肩主沟11例如设置于三个主沟10中的最内侧胎面端Ti侧。 内侧胎肩主沟11设置于比轮胎赤道C靠内侧胎面端Ti侧。
[0067] 外侧胎肩主沟12例如设置于三个主沟10中的最外侧胎面端To侧。 外侧胎肩主沟12设置于比轮胎赤道C靠外侧胎面端To侧。
[0068] 胎冠主沟13设置于内侧胎肩主沟11与外侧胎肩主沟12之间。胎冠 主沟13例如优选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
[006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沟10例如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在其他 的方式中,主沟10例如也可以以波状、之字形状延伸。主沟的沟宽(内 侧胎肩主沟11的沟宽W1、外侧胎肩主沟12的沟宽W2以及胎冠主沟13 的沟宽W3)能够根据惯例而任意地决定。为了维持胎面部2的花纹刚性 并且提供足够的排性能,上述各沟宽W1、W2以及W3例如优选为胎 面宽度TW的2.5%~5.0%左右。各主沟11~13的沟深在为乘用车用子午 线轮胎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5~10mm左右。
[0070]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作为周向陆地部包括:外侧胎肩陆地部16、 内侧胎肩陆地部17、外侧中间陆地部18、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9。外侧 胎肩陆地部16包括外侧胎面端To,被划分于外侧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 向外侧。内侧胎肩陆地部17包括内侧胎面端Ti,被划分于内侧胎肩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外侧中间陆地部18与外侧胎肩陆地部16相邻,被划 分于外侧胎肩主沟12与胎冠主沟13之间。内侧中间陆地部19与内侧胎 肩陆地部17相邻,被划分于内侧胎肩主沟11与胎冠主沟13之间。
[0071] 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6设置有多个外侧胎肩横纹沟21。外侧胎肩横纹 沟21从外侧胎面端To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6 内中断。
[0072] 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7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纹沟22。内侧胎肩横纹 沟22从内侧胎面端Ti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7 内中断。
[0073] 在本发明中,特征事项之一为: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条数N2(轮胎 1每周的合计数量,以下相同。)大于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数量N1。
[0074] 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8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9分别设置有多个中间刀 槽23。中间刀槽23从各陆地部的内侧胎面端Ti侧的边缘向外侧胎面端 To侧延伸,并且在各陆地部内中断。在本发明中,特征事项之一为:在 各中间陆地部18、19设置有上述中间刀槽23。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刀 槽”其主体部的宽度为0.8mm以下的切痕。其中,刀槽的踏面侧的开口 部也可以由大于主体部的宽度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刀槽23的进一步 详细的结构将后述。
[0075] 如上述那样,四轮汽车的转弯行驶中,为了通过尽可能快地使车辆过 渡到公转行驶状态而提高转弯性能,产生较大的SAT较为有效。发明人 们,对轮胎的转弯中的接地面的压力分布详细地进行了分析后,知道了: 改善配设于胎肩陆地部16、17以及中间陆地部18、19的沟在提高SAT 方面特别有效。以下,在这一点上,如图3所示,将车辆左转弯的情况列 举为例子进行说明。
[0076] 相对于行进方向而具有偏离角的前轮轮胎由于路面与胎面面的摩擦, 从而周向陆地部绕逆时针方向变形。在偏离角几乎成为恒定时,变形了的 各周向陆地部欲复原,如图中的箭头那样,绕顺时针方向产生反作用力即 SAT。为了提高该SAT即胎面部的绕接地面中心Pc的顺时针方向的扭矩, 在对SAT帮助较大的转弯外侧的轮胎(右侧的轮胎)的外侧胎肩陆地部 16的接地域的后方区域X1产生较大的驱动方向的力较为有效。为了产生 这样的力,提高外侧胎肩陆地部16的轮胎周向刚性较为重要。
[0077] 另一方面,针对内侧胎肩陆地部17,为了提高SAT,在对SAT帮助 较大的转弯外侧的轮胎(右侧的轮胎)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接地域的 前方区域X2产生较大的制动方向的力较为有效。为了产生这样的制动方 向的力,内侧胎肩陆地部17与外侧胎肩陆地部16相反,使轮胎周向刚性 降低,并提高柔性跟随于路面的接地性较为有效。
[0078] 因此,对于如本发明那样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数量N1大于外侧胎 肩横纹沟21的条数N2的轮胎1而言,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使外侧胎 肩陆地部16的轮胎周向的刚性比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轮胎周向的刚性 高。由此,获得较大的SAT。
[0079] 发明人们,作为各种实验的结果,发现了:为了产生更大的SAT,针 对各中间陆地部18、19,也通过相对提高外侧胎面端To侧的区域的刚性, 从而根据与上述几乎相同的机理而使SAT增加。上述的中间刀槽23能够 维持湿路性能,并且相对提高各中间陆地部18、19的外侧胎面端To侧的 区域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SAT。因此,安装了本发明的充气子午 线轮胎的四轮汽车在转弯行驶中,能够迅速地过渡到公转行驶状态而提供 优秀的转弯性能。
[0080] 另外,充气子午线轮胎在胎肩陆地部16、17中,外径朝向轮胎轴向 外侧而逐渐变小。因此,在前轮的转弯外侧的轮胎中,外侧胎肩陆地部 16产生与轮胎的侧抗力反向的力亦即外倾力。内侧胎肩陆地部17产生与 轮胎的侧抗力相同的方向的外倾力。因此,外侧胎肩陆地部16优选构成 为:关于轮胎轴向刚性而大于内侧胎肩陆地部17。由此,外侧胎肩陆地 部16产生比内侧胎肩陆地部17大的外倾力。因此,外侧胎肩陆地部16 所产生的外倾力起到减少前轮的轮胎的侧抗力的作用,进而能够使转弯行 驶中的车辆更迅速地过渡到公转行驶状态。
[0081] 在优选的方式中,为了产生更大的SAT并且防止不均匀磨损的产生, 优选关于轮胎周向刚性,外侧胎肩陆地部16具有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 1.05~1.40倍的刚性比σ1。同样,优选关于轮胎轴向刚性,外侧胎肩陆地 部16具有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1.05~1.40倍的刚性比σ2。
[0082] 各陆地部16、17的轮胎周向刚性以及轮胎轴向刚性以在各自的方向 上产生单位变形量所需要的力来表示。作为具体的测定方法,可举出以下 方法。图4的(a)作为陆地部的例子而示出设置有横沟的陆地部a。如图 4的(a)所示,测定对象的陆地部a从轮胎1以两个节距以上的轮胎周向 长度被切出。此时,通过穿过主沟b的沟底c而与胎面部的接地面平行的 面PS1、以及穿过胎面端Te而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面PS2将陆地部试件TP切出(图4的(b)所示)。接下来,例如以正规载荷将该陆地部试件 TP的接地面按压于平坦的试验面而维持接地状态。接下来,通过力F使 试验面沿轮胎周向Y或者轮胎轴向X移动,测定各方向X或者Y的陆地 部的位移。而且,将上述力F分别处以陆地部试件TP的各方向的位移量 而求出各方向Y以及X的陆地部刚性。
[0083] 在优选的方式中,轮胎1例如在台架试验中(例如,在使用了平坦带 式的轮胎试验机的试验中。),优选在下述的行驶条件下,满足下述算式 (2)。
[0084] 安装轮辋:正规轮辋
[0085] 轮胎内压:正规内压
[0086] 负荷于轮胎的载荷:正规载荷的70%
[0087] 速度:10km/h
[0088] 偏离角:0.7度
[0089] 外倾角:-(负)1.0度
[0090] SAT≥0.18×L×CF…(2)
[0091] 此处,“SAT”是自动回正力矩(N·m),“L”是胎面部的轮胎周向 的接地最大长(m),“CF”是侧抗力(N)。另外,外倾角的“负”是指轮 胎的上部朝向车辆的中心侧那样的倾斜。
[0092] 上述测定条件是根据具有四轮汽车中频繁产生的趋势的转弯状态(横 向加速度0.2G左右)下的前轮的状况。发明人们在四轮汽车安装各种传 感器,测定上述转弯状态下的轮胎的状况(载荷、外倾角、偏离角以及角 度),并使其成为与台架试验中近似的状况,获得上述行驶条件。因此, 满足上述算式(2)的轮胎1在通常的转弯状态下能够可靠并且充分大地 产生SAT。即,能够使转弯行驶中的车辆更迅速地过渡到公转行驶状态。
[0093] 以下,对可进一步发挥上述的效果的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 明。
[0094] [内侧胎肩陆地部的结构]
[0095] 图5示出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内侧胎肩陆地 部17例如具有胎面宽度TW的0.25~0.35倍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
[0096] 内侧胎肩横纹沟22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度的角度θ1配 设。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角度θ1例如优选朝向轮胎轴向内 侧渐增。
[0097] 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 1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的0.55~0.70倍。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沟宽W5 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4%~0.8%。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沟深例如 优选为内侧胎肩主沟11的沟深的0.50~0.60倍。在内侧胎肩横纹沟22如 上述那样规定的情况下,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轮胎周向刚性以及轮胎轴 向刚性在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内降低,进而获得优秀的湿路性能以及转弯性 能。
[0098] 为了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转弯性能,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条数N2 优选为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数量N1的1.10倍以上,更优选为1.15倍以 上,优选为1.30倍以下,更优选为1.25倍以下。
[0099] 内侧胎肩陆地部17包括在轮胎周向相邻的内侧胎肩横纹沟22间被划 分的内侧胎肩花纹片26。内侧胎肩花纹块片26具有轮胎周向长度Sbi。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花纹块片26的轮胎周向长度Sbi例如优选为内侧 胎肩陆地部17的轮胎1周长的0.9%~1.2%。
[0100]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陆地部17还设置有内侧胎肩细沟27、内侧 连接刀槽28以及内侧胎肩刀槽29。内侧胎肩刀槽29例如优选不包括宽 度扩大的开口部,在刀槽整体中宽度为0.8mm以下。
[0101] 内侧胎肩细沟27例如在内侧胎肩横纹沟22与内侧胎肩主沟11之间, 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细沟27例如沿着轮胎周 向以直线状延伸。其中,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内侧胎肩细沟27例如也 可以以之字形状延伸。这样的内侧胎肩细沟27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并且 缓和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刚性,进而提高SAT。
[0102] 内侧胎肩细沟27的沟宽W6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0%~2.0%。 内侧胎肩细沟27的沟深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主沟11的沟深的0.40~0.60 倍,更优选为0.47~0.52倍。
[0103] 在内侧胎肩细沟27与内侧胎肩主沟11之间形成有内侧细肋部30。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细肋部30仅设置有刀槽,未设置有排水用的横沟。 内侧细肋部3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宽 度W4的0.10~0.20倍。
[0104] 内侧连接刀槽28例如从内侧胎肩横纹沟22的内端横穿内侧胎肩细沟27而延伸直至内侧胎肩主沟11。这样的内侧连接刀槽28通过其边缘能够 提高湿路行驶时的摩擦力。
[0105] 图6的(a)示出图5的内侧连接刀槽28的沿着长度方向的B-B线剖 视图。如图6的(a)所示,内侧连接刀槽28包括:内侧胎肩主沟11侧 的第一部分28a、和底面在第一部分28a的内侧胎面端Ti侧隆起而成的第 二部分28b。由此,可抑制内侧胎肩陆地部17过度的刚性降低。
[0106] 如图5所示,内侧胎肩刀槽29例如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 内侧胎肩横纹沟22之间。内侧胎肩刀槽29例如与内侧胎肩横纹沟22大 致平行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刀槽29例如两端在内侧胎肩陆地 部17内中断。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29提高湿路性能,并且适度地缓和内 侧胎肩陆地部17的轮胎周向的刚性,进而起到提高SAT的作用。
[0107] 图6的(b)示出图5的内侧胎肩刀槽29的沿着长度方向的C-C线剖 视图。如图6的(b)所示,内侧胎肩刀槽29例如具有底面局部隆起而成 的隆起部29a。这样的隆起部29a能够抑制内侧胎肩刀槽29的敞开,提高 其边缘效应。
[0108] 如图5所示,内侧胎肩陆地部17例如优选具有75~85%的陆地比。 在本说明书中,将“陆地比”定义为实际的陆地部的合计接地面积Sb相 对于将设置于成为对象的陆地部的沟全部填埋的假想接地面的全面积Sa 之比Sb/Sa。
[0109] [外侧胎肩陆地部的结构]
[0110] 图7示出外侧胎肩陆地部16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外侧胎肩陆地 部16例如具有胎面宽度TW的0.25~0.35倍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8。作为 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6由与内侧胎肩陆地部17(图 5所示)相同的宽度构成。
[0111] 外侧胎肩横纹沟21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度的角度θ2配 设。上述角度θ2例如优选朝向轮胎轴向内侧而渐增。
[0112] 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例如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 1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8的0.55~0.70倍。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沟宽W9 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4%~0.8%。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沟深例如 优选为外侧胎肩主沟12的沟深的0.50~0.60倍。
[0113] 为了维持湿路性能并且提高SAT,外侧胎肩横纹沟21的数量N1例 如优选为55~85,更优选为60~70。
[0114] 外侧胎肩陆地部16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内侧胎肩横纹沟22间 被划分的外侧胎肩花纹块片32。外侧胎肩花纹块片32具有轮胎周向长度 Sbo。在优选的方式中,内侧胎肩花纹块片26与外侧胎肩花纹块片32的 轮胎周向长度之比Sbi/Sbo例如成为0.85~0.95的范围。由此,获得较高的 SAT,进而获得优秀的转弯性能。
[0115]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6还设置有外侧胎肩细沟33、外侧 连接刀槽34以及外侧胎肩刀槽35。在优选的方式中,外侧胎肩细沟33、 外侧连接刀槽34以及外侧胎肩刀槽35分别应用与上述的内侧胎肩细沟 27、内侧连接刀槽28以及内侧胎肩刀槽29相同的结构。
[0116] 为了进一步提高SAT,外侧胎肩陆地部16例如优选具有比内侧胎肩 陆地部17大的陆地比。外侧胎肩陆地部16的陆地比例如优选处于内侧胎 肩陆地部17的陆地比的1.05~1.10倍的范围。
[0117] [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的结构]
[0118] 图8示出外侧中间陆地部18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19的放大图。如图 8所示,各中间陆地部18、19例如具有胎面宽度TW的0.10~0.20倍的轮 胎轴向的宽度W1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陆地部18与内侧中间陆 地部19具有相同的宽度。
[0119] 如上述那样,在各中间陆地部18、19设置有中间刀槽23。此外,在 本说明书中,针对中间刀槽23,有时将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19的部分 表示为内侧中间刀槽23A,将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18的部分表示为外 侧中间刀槽23B。
[0120] 各中间刀槽23例如优选在比中间陆地部18、19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 置靠外侧胎面端To侧中断。由此,能够确保中间刀槽23的长度,并有效 地维持湿路性能。
[0121] 中间刀槽23例如优选包括第一中间刀槽24、和轮胎轴向的长度比第 一中间刀槽24小的第二中间刀槽2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24 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优选为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0的 0.85~0.95倍。第二中间刀槽2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优选为第一中间刀 槽24的上述长度L3的0.65~0.85倍,更优选为0.75~0.80倍。这样的第一 中间刀槽24以及第二中间刀槽25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转弯性能。
[0122] 在各中间陆地部18、19中,优选第一中间刀槽24与第二中间刀槽 25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
[0123] 中间刀槽23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θ3配设。在进 一步优选的方式中,中间刀槽23的角度θ3例如朝向外侧胎面端To侧而 渐减。
[0124] 图9的(a)示出图8的中间刀槽23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D-D线剖 视图。如图9的(a)所示,中间刀槽23例如包括:在踏面侧开口的开口 部37、和设置于开口部37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主体部38。开口部37的踏 面上的宽度W11例如优选为1.0~2.5mm。主体部38例如具有0.8mm以下 的宽度W12。这样的中间刀槽23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18、19过度的刚性 降低,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0125] 根据相同的观点,中间刀槽23的深度d1例如优选为胎冠主沟13的 沟深的0.50~0.60倍。
[0126] 图9的(b)示出图8的第一中间刀槽24的沿着长度方向的E-E线剖 视图。如图9的(b)所示,第一中间刀槽24包括:具有大致恒定的深度 的第一部分24a、和深度从第一部分24a朝向内侧胎面端Ti侧而渐减的第 二部分24b。另外,第一部分24a与第二部分24b的边界优选位于比中间 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内侧胎面端Ti侧。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 
24抑制湿路行驶时过度地敞开,因此能够通过边缘而提供较高的摩擦力。
[0127] 作为特别优选的方式,第一中间刀槽24的外端24o仅由开口部37形 成。即,第一中间刀槽24的主体部38优选朝向内侧胎面端Ti侧而使深 度渐减并且不与主沟连通而在该主沟跟前成为末端。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 24能够维持中间陆地部的刚性并抑制其不均匀磨损。
[0128] 图9的(c)示出图8的第二中间刀槽25的沿着长度方向的F-F线剖 视图。如图9的(c)所示,第二中间刀槽25具有以大致恒定的深度沿轮 胎轴向延伸的底面。
[0129] 作为特别优选的方式,第二中间刀槽25的外端25o仅由开口部37形 成。即,第二中间刀槽25的主体部38优选不与主沟连通,而在该主沟跟 前成为末端。由此,能够维持第二中间刀槽25的外端25o附近的刚性, 进而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18、19的内侧胎面端Ti侧的不均匀磨损。
[0130] 如图8所示,外侧中间刀槽23B的数量N3例如优选为55~85。内侧 中间刀槽23A的数量N4优选大于外侧中间刀槽23B的数量N3。具体而 言,内侧中间刀槽23A的数量N4优选为外侧中间刀槽23B的数量N3的 1.10~1.30倍。这样的中间刀槽23的配置能够维持湿路性能并且提高SAT。
[0131] 外侧中间陆地部18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外侧中间刀槽23B间 被划分的外侧中间花纹块片39。内侧中间陆地部19包括:在轮胎周向上 相邻的内侧中间刀槽23A间被划分的内侧中间花纹块片40。
[0132] 内侧中间花纹块片40的轮胎周向长度Mbi优选小于外侧中间花纹块 片39的轮胎周向长度Mbo。具体而言,内侧中间花纹块片40与外侧中间 花纹块片39的轮胎周向长度之比Mbi/Mbo优选为0.85~0.95的范围。内 侧中间陆地部19与外侧中间陆地部18的刚性平衡进一步提高。
[0133] 根据相同的观点,内侧中间陆地部19例如优选具有比外侧中间陆地 部18小的陆地比。
[0134] 如图1所示,在正规状态下,从胎面轮廓的轮胎径向最外侧的位置直 至胎面端的轮胎径向的外倾量C1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6%~8%。这样 的轮胎通过上述的胎面花纹,能够发挥更大的SAT。
[0135] [其他的实施方式]
[0136] 图10示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内侧中间陆地部19以 及外侧中间陆地部18的放大图。图11~图13示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 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放大图。在图10~图13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 式共用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此处的说明。
[0137] 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完全横穿中间陆地部18、19的贯 通刀槽41。贯通刀槽41例如设置于由第一中间刀槽24以及第二中间刀 槽25构成的多个刀槽对42之间。贯通刀槽41例如沿着中间刀槽23延伸。 另外,贯通刀槽41例如优选不包括宽度扩大的开口部,在刀槽整体中宽 度为0.8mm以下。这样的贯通刀槽41通过其边缘在湿路行驶时能够提供 较大的摩擦力。
[0138]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陆地部1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Wa大于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b。在更优选的方式中, 外侧胎肩陆地部16的上述宽度Wa不足内侧胎肩陆地部17的上述宽度 Wb的1.20倍。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6能够进一步提高SAT,从而能 够发挥优秀的转弯性能。
[0139] 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外侧中间陆地部18以及内侧中间陆地 部19设置有相互以相同的方向以凸状弯曲的第一中间刀槽24以及第二中 间刀槽25。另外,第一中间刀槽24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中间刀槽25的 曲率半径。这样的中间刀槽的配置在多个方向上提高摩擦力,获得优秀的 湿路性能。
[0140] 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刀槽2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优选为 35~55°。
[0141] 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中间刀槽23包括至少在一个位置弯曲而 成的弯曲刀槽43。在该实施方式中,配设于内侧中间陆地部19的第一中 间刀槽24作为弯曲刀槽43而构成。这样的弯曲刀槽43能够在多个方向 上提供摩擦力,并且在相互相向的刀槽壁接触时提高陆地部的刚性,进而 能够发挥优秀的操纵稳定性
[0142] 本实施方式的弯曲刀槽43例如包括:沿着第二中间刀槽25延伸的第 一部分44;和与第一部分44的胎冠主沟13侧相连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 大于第一部分44的角度倾斜的第二部分45。这样的弯曲刀槽43起到提 高潮湿路面上的转弯性能的作用。
[0143]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 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变更为各种方式而实施。
[0144] 实施例
[0145] 基于表1的规格而试制出具有图2的基本花纹的尺寸185/65R15的轮 胎。作为比较例,如图14所示,试制以下轮胎,外侧胎肩横纹沟以及内 侧胎肩横纹沟以相同的数量配设,并且在各中间陆地部配设有从胎肩主沟 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横沟。针对各测试轮胎,进 行了各种试验。
[0146] <转弯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
[0147] 在排气量2000cc的FF乘用车的四轮以下述的条件安装有测试轮胎, 驾驶员一名乘车,在干燥路面上进行转弯行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对此时 的转弯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作为100的评 分。数值越大,表示具有越优秀的转弯性能或者操纵稳定性。
[0148] 安装轮辋:15×6.0J
[0149] 轮胎内压:前轮220kPa,后轮210kPa
[0150] <湿路性能>
[0151] 在上述测试车辆中,在设置有水深5mm并且长度20m的水坑的半径 100m的沥青路面进行行驶,对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向G)进行了测量。 结果是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向G,用以比较例的值作为100的指数来 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湿路性能越优秀。
[0152] 表1示出测试的结果。
[0153] 表1
[0154]
[0155] 作为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维持湿路性能并且发挥优 秀的转弯性能。另外,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也具有优秀的操纵稳定性。
[0156]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出具有图11~图13的基本花纹的尺寸185/65R15 的轮胎。作为比较例,如图14所示,试制出以下轮胎,外侧胎肩横纹沟 以及内侧胎肩横纹沟以相同的数量配设,并且在各中间陆地部配设有从胎 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横沟。对各测试轮 胎、上述的转弯性能、操纵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进行了测试。
[0157] 表2示出测试的结果。
[0158] 表2
[0159]
[0160] 作为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图11~图13所示的轮胎也维持湿路性 能并且发挥优秀的转弯性能。另外,能够确认:这些轮胎也具有优秀的操 纵稳定性。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