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变速箱和齿轮 / 差速器 / 冠状齿轮 / 行星式风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

行星式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

阅读:27发布:2020-11-17

专利汇可以提供行星式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行星式 风 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包括至少一 主轴 、至少一驱动单元以及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所述驱动单元是设置于所述主轴上,且包括有至少一旋转框体、至少一传动 齿轮 、至少一固定齿轮及至少一 转轴 齿轮,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到作用 力 推动而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时, 同步带 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所述传动齿轮受到所述旋转框体带动而同时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此时所述传动齿轮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的 啮合 而产生旋转,且反向驱动所述转轴齿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而同步改变其倾斜 角 度。,下面是行星式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行星式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主轴
至少一驱动单元,包括有:
至少一旋转框体;
至少一传动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上;
至少一固定齿轮,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且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并与所述传动齿轮相互啮合
至少一转轴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与所述传动齿轮相互啮合;以及
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的轴心处;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到作用推动而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所述传动齿轮受到所述旋转框体带动而同时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此时所述传动齿轮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的啮合而产生旋转,且反向驱动所述转轴齿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而同步改变其倾斜度。
2.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轴承
至少一主轴,是活动穿设于所述轴承之中;
至少一驱动单元,包括有:
至少一旋转框体,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
至少一传动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上;
至少一固定齿轮,是固设于所述轴承的一端,且设置于所 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并与所述传动齿轮相互啮合;
至少一转轴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以及
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的轴心处;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到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所述传动齿轮同时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此时所述传动齿轮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而产生旋转,且反向驱动所述轮轴齿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而同步改变其倾斜角度。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及所述转轴齿轮的传动可为相互连动状态。
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5.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6.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7.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与所述转轴齿轮的节圆周长比为1∶2。
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1.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2.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是以奇数数量设置。
1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5.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6.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7.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及所述转轴齿轮可选用正齿轮、斜齿轮冠状齿轮、圆盘齿轮、齿条、摩擦轮、摩擦盘、万向接头、涡轮、涡杆、链条、皮带、齿形皮带以及皮带轮任意组合使用。
1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2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21.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22.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23.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主轴;
至少一驱动单元,包括有;
至少一旋转框体;
至少一固定齿轮,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且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
至少一转轴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
至少一传动轴杆,是平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上,
且两端设有冠状齿轮,而其中一端啮合于所述固定齿轮上;
至少一传动斜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上,且啮合于所述传动轴杆与所述转轴齿轮之间;以及
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是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的轴心处;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到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得所述传动轴杆同时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此时所述传动轴杆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而产生滚动,并反向驱动所述传动斜齿轮旋转,使所述传动斜齿轮接续传动至所述转轴齿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而同步改变其倾斜角度。
24.按照权利要求1或2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是可与所述主轴一体成型制造。
25.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轴承;
至少一主轴,是活动穿设于所述轴承中;
至少一驱动单元,包括有;
至少一旋转框体,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
至少一固定齿轮,是固设于所述轴承的一端,且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
至少一转轴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
至少一传动轴杆,是水平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上,且两端设有冠状齿轮,而其中一端啮合于所述固定齿轮上;
至少一传动斜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 上,且啮合于所述传动轴杆与所述转轴齿轮之间;以及
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是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的轴心处;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到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得所述传动斜齿轮同时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此时所述传动轴杆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而产生滚动,并反向驱动所述传动斜齿轮旋转,使所述传动斜齿轮接续传动至所述转轴齿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同步改变其倾斜角度。
26.按照权利要求2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是可与所述轴承一体成型制造。
27.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2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2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30.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2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31.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3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3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34.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35.按照权利要求3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适配一流体导管,进一步使推进力更为有效集中。
36.按照权利要求3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以用于各种需使流体流动场合,如空调设备、防火排烟设备、水源供应装置以及排水设备。
37.按照权利要求3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做为船体、车体或任何移动工具的推进装置。
3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3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 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4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4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3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42.按照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所述传动轴杆、所述传动斜齿轮及所述转轴齿轮的传动可为相互连动状态。
4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4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45.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46.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4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47.按照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与所述转轴齿轮的节圆周长比为1∶2。
4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4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5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5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4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52.按照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杆的两端所设冠状齿轮,是可由正齿轮或涡杆所取代。
5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5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5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5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55.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5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56.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5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57.按照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杆及所述传动斜齿轮是以奇数数量设置。
5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5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5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5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6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5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6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57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62.按照权利要求23或25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所述传动斜齿轮及所述转轴齿轮可选用正齿轮、斜齿轮、冠状齿轮、圆盘齿轮、齿条、摩擦轮、摩擦盘、万向接头、涡轮、涡杆、链条、皮带、齿形皮带以及皮带轮任意组合使用。
6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6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65.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66.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62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67.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主轴;
至少一驱动单元,包括有:
至少一旋转框体;
至少一固定滚轮,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且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
至少一转轴滚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
至少一皮带,是套设于所述固定滚轮与所述转轴滚轮之间;以及
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滚轮的轴心处;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得所述皮带同时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此时所述皮带受限于与所述固定滚轮套合而产生绕转,并反向驱动所述转轴滚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同步改变其倾斜角度。
68.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轴承;
至少一主轴,是活动穿设于所述轴承中;
至少一驱动单元,包括有:
至少一旋转框体,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
至少一固定滚轮,是固设于所述轴承的一端,且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
至少一转轴滚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
至少一皮带,是套设于所述固定滚轮与所述转轴滚轮之 间;以及
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滚轮的轴心处;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得所述皮带同时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此时所述皮带受限于与所述固定滚轮套合而产生绕转,并反向驱动所述转轴滚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同步改变其倾斜角度。
6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7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71.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 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72.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73.按照权利要求7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适配一流体导管,进一步使推进力更为有效集中。
74.按照权利要求7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以用于各种需使流体流动场合,如空调设备、防火排烟设备、水源供应装置以及排水设备。
75.按照权利要求7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做为船体、车体或任何移动工具的推进装置。
76.按照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滚轮、所述皮带及所述转轴滚轮之间可为相互连动状态。
77.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7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7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7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 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7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7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80.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7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81.按照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滚轮与所述转轴滚轮的圆周长比为1∶2。
8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8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8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85.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8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86.按照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滚轮、所述皮带及所述转轴滚轮可选用正齿轮、斜齿轮、冠状齿轮、圆盘齿轮、齿条、摩擦轮、摩擦盘、万向接头、涡轮、涡杆、链条、皮带、齿形皮带以及皮带轮任意组合使用。
87.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8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8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90.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8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91.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公转旋转方向与自转旋转方向是为相互相反。
9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9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9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95.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9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96.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是可设置为多数个驱动单元于所述主轴的轴身任意位置上。
97.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9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9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00.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9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01.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 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是可设置为多数个风帆本体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上。
10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0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0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05.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0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 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06.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是预先设置为不同倾斜角度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上。
107.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0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0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10.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0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11.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自转一圈是为所述风帆本体绕行所述主轴公转两圈。
11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1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1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15.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16.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是可为平面帆面、单曲面帆面以及双曲面帆面。
117.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18.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1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 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20.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1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21.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更包括:
一帆板框体,其两侧边设有一帆板轴杆;
至少一变形单元,是设置于所述帆板框体一端上,且设有至少一滑轨;
至少一起落杆,其一或两端活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中;
至少一伸缩板,是铰接于所述起落杆上,且一侧边活动插接于所述帆板的侧边中;
以及
多数个帆板,其一侧边铰接于所述帆板轴杆或所述起落杆上,另一侧边则活动套接于所述伸缩板上。
12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23.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 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24.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25.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2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26.按照权利要求121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单元可设置于所述风帆本体的轴心线任意位置上。
127.按照权利要求121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板是可为硬式伸缩板或可挠式伸缩板。
128.按照权利要求121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帆板是可为硬式帆板或可挠式帆板。
129.按照权利要求1、2、23、25、67及68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帆本体更包括:
一帆板框体,其至少一侧边设置有一帆板套板;
至少一变形单元,是设置于所述帆板框体一端上,且设有至少一滑轨;
至少一起落杆,其一或两端活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中;以及
至少一帆板,其中所述帆板的一侧是活动衔接于所述起落杆上,且其一侧边可收容至所述帆板套板中。
13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9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31.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9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32.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9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33.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34.按照权利要求7、12、17、22、36、41、46、51、56、61、66、80、85、90、
95、100、105、110、115、120、125及133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适配一流体导管,进一步使推进力更为有效集中。
135.按照权利要求134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以用于各种需使流体流动场合,如空调设备、防火排烟设备、水源供应装置以及排水设备。
136.按照权利要求134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做为船体、车体或任何移动工具的推进装置。
137.按照权利要求129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单元可设置于所述风帆本体的轴心线任意位置上。
138.按照权利要求129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帆板是可为硬式帆板或可挠式帆板。
139.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23、25、67、68、126、127、128及137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140.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23、25、67、68、126、127、128及137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41.按照权利要求140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为多数个行星式风帆机构。
142.按照权利要求141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迎向流体方向的所述等行星式风帆机构相邻之间是为左右相反设置,且所述风帆本体环绕所述主轴的公转旋转方向彼此相反,使流体经过时不至产生乱流。
143.按照权利要求140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管是由开口部向中央处渐缩,并于中央处左右两侧的内表面相对形成形成一外凸圆弧表面。
144.按照权利要求143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圆弧表面相邻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且与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大致成相互平行状态。
145.按照权利要求139或140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可应用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及火力发电等发电系统中。
146.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23、25、67、68、126、127、128及137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发电单元,是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一流体导管,其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以及
一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上;
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147.按照权利要求146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可应用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及火力发电等发电系统中。
148.按照权利要求14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为多数个行星式风帆机构。
149.按照权利要求148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迎向流体方向的所述等行星式风帆机构相邻之间是为左右相反设置,且所述风帆本体环绕所述主轴的公转旋转方向彼此相反,使流体经过时不至产生乱流。
150.按照权利要求146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管是由开口部向中央处渐缩,并于中央处左右两侧的内表面相对形成形成一外凸圆弧表面。
151.按照权利要求150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圆弧表面相邻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且与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大致成相互平行状态。
152.按照权利要求148至151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可应用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及火力发电等发电系统中。
153.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权利要求1、2、23、25、67、68、126、127、128及137的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
一动力来源,其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
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提供动力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运转,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可推动流体并产生推力。
154.按照权利要求15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适配一流体导管,进一步使推进力更为有效集中。
155.按照权利要求15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以用于各种需使流体流动场合,如空调设备、防火排烟设备、水源供应装置以及排水设备。
156.按照权利要求15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可做为船体、车体或任何移动工具的推进装置。

说明书全文

行星式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且特别是有关可用于发电、潮汐发电、力发电或火力发电等发电系统,且本实用新型的风帆机构也可用于做为船体、车体或任何移动工具的驱动装置,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的行星式风帆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科技突飞猛进,各式各样的机械装置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改良与创新,其中对于人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运输,包括汽车、飞机以及船舶等大众运输工具,不仅是替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质效益外,也替人们带来了便利性,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于代步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升高,个人汽车改变了人们对于运输工具的概念,运输工具不再仅是作为代步工具,更能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随着高科技时代的来临,各式各样新款式汽车推陈出新,但在各种便利的交通工具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人们也必须面临着能源枯竭的问题,在各种天然资源中又以石油最受人们的青睐与重视,无论是任何化工产品的原料或是各种交通工具的燃料等,都必须仰赖稳定的石油供应,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的石油采集也造成了石油蕴含量开始枯竭,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其它的替代能源。
[0003] 目前最受多数人所瞩目的环保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皆是利用地球上的自然生态使达到产生能源的目的,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以及潮汐发电最早发展,虽然近年受到太阳能以及环保电池的新技术的出现而显得光环黯淡,但随着太阳能以及环保电池发展出现瓶颈,而使风力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天然发电方式再度受众人瞩目,常规风力发电的方式是利用一风车装置,将螺旋桨风帆连接一发电装置,利用风力推动螺旋桨风帆旋转,使发电机产生一定的电力能量,而这种螺旋桨风力发电机除了受到地形的限制之外,更因为螺旋桨风力发电所使用螺旋桨风帆的叶片其受风的面积过于狭小,因此造成发电的效率不佳,然而该螺旋桨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因受到材质本身的重量、韧性以及轮轴的摩擦力等因素,限制了螺旋桨风帆叶片的受风面积的大小,即使增加了螺旋桨风帆叶片的受风面积,也会因为螺旋桨风帆本身材质韧性不足以及重量过重等因素,使得发电效益仍显不佳,因此如何增加其发电的效益,一直以来都是从事此相关领域的厂商所亟欲改善的目标。
[0004] 传统的风帆结构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横轴式风帆结构,另一种为直轴式风帆结构,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风帆形状以及旋转方式并不相同,横轴式风帆结构主要是轴心线与迎风方向大致成水平位置,因此受风的风帆主要是利用螺旋桨外型的风帆结构,由多数桨状叶片的一端设置于轴心处形成螺旋桨风帆,且螺旋桨风帆与轴心线大致成相互垂直设置,当受到风力的推动而风帆旋转,此种结构有一缺点在于螺旋桨风帆仅为一端衔接轴心,螺旋桨风帆上越是远离轴心的位置,其切线速度便是越快,因此风帆本身所必须承受的内应力也随之增加,如结构及材质设计不良将容易导致叶片断折,故上述风帆结构所需要的材质也往往需要选用韧性较高的材质制造,另一种风帆结构为直轴式风帆结构,其轴心线与迎风方向大致成垂直方向设置,且风帆与轴心线大致成相互水平设置,当风帆受风后立即带动中心轴旋转,由于其风帆长度可随意增加,使风帆的受风面积不受限制,且并无风帆切线速度所造成内应力过大的问题,因此对于材质的选用较不受限,另一优势在于直轴式风帆结构可用于任何地形或是直接应用于潮汐发电、水力发电或火力发电等发电装置中,因此使用地形以及应用范围也较不受限制,然而此种结构的风帆如为固定式,将使得风帆在中心轴左右两侧对称风帆同时承受风力,而使风力相互抵消而不使转动,因此这种风帆结构大多为一种风帆可开关式的风帆结构,这种结构在风帆承受风力时,风帆立即受到风压而关闭,此时可使风帆完全受到风力推动而旋转,当风帆在逆风方向时,受到风的压迫而使风帆开启,此时可使风帆受到风力影响的可能性减至最低,这种结构具有承载最大风力以及不受风向影响,并使中心轴不断顺向旋转的优点,然而这种结构所能产生的迎风面的风帆数量较少,一旦风向的度稍为偏移立刻会影响到风帆的开关,造成发电的效率不稳及效率降低,在风力发电的实质效益层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0005] 是以,如何针对风帆的结构进行改良,使风帆可以承受最大的风力,且使风帆可以不断的旋转生产电力,而不受到风向改变所造成开关失灵并使发电效益提高,即是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发改良的方向所在。实用新型内容
[0006] 因此,创作人考虑于上述各项问题与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与考虑,并以从事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测试及修改,终于设计出此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供最大发电效益的风帆结构。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流体方向改变影响的风帆结构。
[0009]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应用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及火力发电等发电系统的风帆机构;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工具的驱动装置。
[0011]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星式风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星行式风帆机构包括至少一轴承、至少一主轴、至少一驱动单元以及至少一风帆本体,其中所述主轴是穿设于所述轴承中,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有至少一旋转框体、至少一传动齿轮、至少一固定齿轮以及至少一转轴齿轮,其中所述旋转框体是固设于所述主轴上,其中所述传动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肋部上,其中所述固定齿轮是固设于所述轴承的一端,且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一侧面上,并与所述传动齿轮相互啮合,其中所述转轴齿轮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其中所述风帆本体的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的周缘,且所述转轴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的轴心处,其中,所述风帆本体受到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旋转,使所述传动齿轮同时绕行于所述轴承公转,此时所述传动齿轮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而产生旋转,且反向驱动所述轮轴齿轮同步产生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产生自转,并使所述风帆本体随着公转而同步改变其倾斜角度。
[0012] 其中,所述风帆本体绕行于主轴移动是为公转,且所述风帆本体自行回转是为自转,而公转方向是与自转方向相互相反,且所述风帆本体绕行于主轴公转移动的角度位置以公转角度表示,而所述风帆本体自行转动的角度位置以自转角度表示,其中角度位置是以XY平面上的主轴或风帆本体的转轴的轴心点作为原点并以角坐标表示,且所述受风面积是以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在各自转角度投影至风面方向的横向水平的截面积表示,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以所述主轴的轴心点为原点并以±X轴线及±Y轴线分割仅为方便说明,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所设置的方向及位置;请参阅第一C图,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的风帆本体是为多数个风帆本体,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是平均设置于所述主轴的周缘上的不同公转角度位置上,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所预设的起始的自转角度皆有不同,例如以所述主轴的轴心点为原点,并以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至180度角位置作一±X轴线,利用±X轴线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水平分割,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其±X轴线上下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的倾斜状态正好上下相反,其中设置于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所述风帆本体本身所预设的起始的自转角度是为0度角,即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是与所述主轴的±X轴线相互平行,且所述帆面是垂直于风面方向而能承受最大风力作用,而与所述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相对设置的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所述风帆本体本身所预设的起始的自转角度为90度角,即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正好与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呈现相互垂直状态,且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是垂直于所述主轴的±X轴线,而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是平行于风面方向而达到最小风力面积,使不受到风力作用。
[0013] 请再参阅第一C图,其中绕行于所述主轴的所述等风帆本体是同时迎向风面而受到风力作用时,例如以所述主轴的轴心点为原点,并以通过原点的±Y轴线进行垂直分割,此时位于±Y轴线的右半部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是可承受较大的风力作用,而左半部分则承受较小的风力作用,使得所述各个风帆本体受到风力作用而被推动,并使得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绕行于所述主轴公转,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在公转的同时推动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驱动单元受到所述固定齿轮的反向作用而驱动所述各个风帆本体进行自转,其中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由公转角度270度角位置往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移动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的自转角度随着公转角度位置的移动变化而使自转角度逐渐变化,且所能承受风力作用的帆面的受风面积随着自转旋转而逐渐增加,当所述风帆本体移动到达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时,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正好与风面方向呈现相互垂直状态,此时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完全展开,使所述风帆本体可获得最大的风力作用,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继续移动,而使所述风帆本体由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往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移动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的自转角度随着公转角度位置的移动变化而使自转角度逐渐变化,且所能承受风力作用的帆面的受风面积随着自转旋转而逐渐减少,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通过±Y轴线(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后,则进入±Y轴线的左半部,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的自转角度随着公转角度位置的移动变化而使自转角度逐渐变化,且所能承受风力作用的帆面的受风面积随着自转旋转而逐渐继续减少,但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仍然持续承受一定的风力所推动,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移动至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时,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是与风面方向呈现相互水平,此时所述风帆本体的帆面完全收拢,使得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的帆面不受风力所作用,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由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移动至270度角位置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的自转角度随着公转角度位置的移动变化而使自转角度逐渐变化,且所能承受风力作用的帆面的受风面积随着自转旋转而逐渐增加,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通过±Y轴线(公转角度270度角位置)后,则回复至一开始的状态,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运作周而复始。
[0014] 所述各个结构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是以所述主轴的轴心线的一侧承受到较大的风力作用,而另一侧则承受到较小风力作用影响,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左右两侧的风帆本体所同时受到的风力的作用力呈现不平衡状态,进而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可顺着单一旋转方向而不断旋转运作。
[0015] 为了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种用于上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结构,其中一风帆本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帆板框体、至少一变形单元、至少一起落杆、至少一伸缩板以及多数个帆板,其中所述帆板框体的两侧边设有一帆板轴杆,所述帆板轴杆上活动套设有一帆板,其中所述变形单元是设置于所述帆板框体一端上,且设有至少一滑轨,所述滑轨是活动设置有一起落杆,其中所述起落杆的一或两端活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中,其中所述伸缩板是铰接于所述起落杆上,且所述伸缩板活动插设于所述帆板之一侧边中,其中所述帆板的一侧边铰接于所述帆板轴杆或所述起落杆上,另一侧边则活动套接于所述伸缩板上;其中另一风帆本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帆板框体、至少一变形单元、至少一起落杆以及至少一帆板,其中所述帆板框体的至少一侧边设置有一帆板套板,且所述帆板套板是可容置所述帆板的一侧边,其中所述变形单元是设置于所述帆板框体一端上,且设有至少一滑轨,所述滑轨是活动设置有一起落杆,其中所述起落杆的一或两端活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中,且所述起落杆上是设置有一帆板,其中所述帆板的至少一侧边是活动衔接于所述起落杆上,且可收容至所述帆板套板中,其中所述帆板是可挠性帆板,所述帆板两侧是活动设置于所述帆板套板中。
[0016] 为了再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由上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一发电单元、一流体导管以及一追踪导向单元,其中所述行星式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是连接于所述发电单元上,其中所述流体导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可设置至少一可调式闸,所述可调式闸门可调节流体进入所述流体导管中的流量大小,其中所述追踪导向单元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的外侧,且可随着流体方向配合移动所述流体导管,使所述流体导管的开口部随时迎向所述流体来源的方向,其中,藉由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中,且透过所述流体导管引导流体流入其中,使流体可被集中至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且透过所述追踪导向单元随时配合流体流向变化移动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进而提升其发电之效率。
[0017] 为了更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由上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以及一动力来源,其中所述动力来源连接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主轴上,藉由所述动力来源驱动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主轴旋转,进一步使所述行星式风帆驱动装置作动,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推动流体产生作用力,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亦可选择适配一流体导管,进一步使推进力更为有效集中。
[0018] 经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高效率持续维持运转,且具有引导风力集中并随着风向转向其流体导管的方向,进而使发电单元维持在最大的发电效益上,并且可应用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及火力发电等,且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工具的推进装置。附图说明
[0019] 图1A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
[0020] 图1B为第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0021] 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
[0022] 图2A为第二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
[0023] 图2B为第二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
[0024] 图3A为第三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
[0025] 图3B为第三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
[0026] 图4A为传统的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
[0027] 图4B为另一传统的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
[0028] 图5A为第一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
[0029] 图5B为第一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立体放大图。
[0030] 图5C为第一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前表示图。
[0031] 图5D为第一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后表示图。
[0032] 图6A为第二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
[0033] 图6B为第二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立体放大图。
[0034] 图6C为第二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前表示图。
[0035] 图6D为第二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后表示图。
[0036] 图7A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立体表示图。
[0037] 图7B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流体导管的透视表示图。
[0038] 图7C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发电机构分解示意图。
[0039] 图7D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发电机构上透视示意图。
[0040] 图8为驱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图1A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包括至少一轴承25、至少一主轴1、至少一第一驱动单元2以及至少一风帆本体3,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是可设置为多数个第一驱动单元2,且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是可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轴身任意位置上,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是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一或两端,图1B及图1C分别为第一实施例的上视图以及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包括有至少一旋转框体21、至少一传动齿轮23、至少一固定齿轮22以及至少一转轴齿轮24,其中所述旋转框体21是固设于所述主轴1上,其中所述传动齿轮23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21的肋部211上,其中所述固定齿轮22是固设于所述轴承25上固定不动,且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21的一侧面上,并与所述传动齿轮23相互啮合,其中所述固定齿轮22是可与所述轴承25一体成型制造,其中所述转轴齿轮24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21的周缘212,且与所述传动齿轮23相互啮合,其中所述固定齿轮22与所述转轴齿轮24的节圆圆周长比为1∶2,其中所述各个传动齿轮23是以奇数数量设置,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31,所述转轴31是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21的周缘212,且所述转轴31是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24的轴心处,其中所述固定齿轮22、所述传动齿轮23以及所述转轴齿轮24之间的传动是可为相互连动状态,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的两端设有一转轴31,所述转轴31是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21的周缘212上,且所述转轴31是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24的轴心处,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自转角度是为预先设置为不同的起始的自转角度,而所述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轴承25移动的旋转方向是与所述风帆本体3自行回转的旋转方向相互相反。
[0042] 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轴承25旋转是为公转,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行回转是为自转,而公转的旋转方向是与自转的旋转方向相互相反,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轴承25公转所移动的位置以公转角度表示,而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行旋转的角度则以自转角度表示,其中角度位置是以XY平面上的主轴或风帆本体的转轴的轴心点作为原点并以角坐标表示,且所述受风面积是以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在各自转角度投影至风面方向的横向水平的截面积表示,其中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以所述主轴1的轴心点为原点并以±X轴线及±Y轴线分割仅为方便说明,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所设置的方向及位置;请继续参阅图1C,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是可为平面帆面、单曲面帆面以及双曲面帆面,其中由XY平面上可以明显看出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所预设的起始的自转角度皆有不同,若以所述主轴1的轴心点为原点,以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至180度角位置作一±X轴线,利用±X轴线对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进行水平分割,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区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所述上下两部分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倾斜状态正好是上下相反,其中设置于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3,所述风帆本体3所预设的起始的自转角度是为0度角,即为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是平行于±X轴线,且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是垂直于所述风面方向而达到最大受风面积,使能承受最大风力作用,而与所述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3相互对应设置的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的风帆本体3,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预设的起始的自转角度是为自转角度90度角,且所述风帆本体3是垂直于±X轴线,而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是平行于风面方向而达到最小风力面积,使不受到风力所作用。
[0043] 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是随着公转角度位置变化而自转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当所述风帆本体3受到同一方向的风面吹过时,不同公转角度位置的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承受的风力作用各有不同,其中如以所述主轴1的轴心点为原点,以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至270度角位置作一±Y轴线,利用±Y轴线对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进行垂直分割,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右半部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承受的风力作用大于左半部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承受的风力作用;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同时受到风力吹动而开始绕行于所述主轴1进行公转时,以公转角度270度角位置为起始位置,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公转角度270度角位置往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开始移动,此时所述固定齿轮22是固设于所述轴承25而固定不动,且所述风帆本体3带动所述旋转框体21开使旋转,并带动所述各个传动齿轮23同步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且所述各个传动齿轮23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22相互啮合,进而使所述各个传动齿轮23滚动于所述固定齿轮22上,并反向驱动所述转轴齿轮24旋转,进而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产生自转,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是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而自转,并逐渐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往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靠近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持续旋转自转,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的受风面积逐渐增加,使得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承受的风力推动的作用力也随着增加,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达到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时,此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正好与所述风面方向呈现相互垂直状态,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完全展开,此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所承受的风力推动的作用力达到最大;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往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移动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是随着绕行于该主轴1公转而自转,并逐渐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持续旋转自转,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的受风面积逐渐减少,同样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承受的风力推动的作用力也逐渐减少,但仍继续受风力所推动;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通过±Y轴线(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后,则进入±Y轴线的左半部,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由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往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靠近时,此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是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而自转,并逐渐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且该等风帆本体3之帆面所能承受的受风面积继续减少,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移动至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时,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正好与风面方向呈现相互平行的状态,此时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完全收拢,且使风帆本体3的帆面不受风力所作用,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由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往270度角位置移动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是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而自转,并逐渐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持续旋转自转,并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逐渐展开,使得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受风面积开始逐渐增加,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通过±Y轴线(公转角度270度角位置)后,则再度进入±Y轴线的右半部而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帆面所承受的风面的作用力继续增加而被推动,使得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的作动周而复始,使得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可不停歇而不断旋转。
[0044] 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的所述主轴1的轴心线左右两侧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同时承受风力作用时,左半部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所承受的风面作用力远大于右半部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所承受的风面作用力,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仅于公转角度180度角位置时不受风力所作用,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仅于公转角度0度角位置时承受到最大的风面作用力,而公转角度270度角至0度角位置的范围及公转角度0度角至公转角度90度角位置的范围所承受的风力作用力,其高过于公转角度90度角至180度角位置的范围及公转角度180度角至公转角度270度角位置的范围所承受的风力作用力,由此种左右两侧所承受的风力不同而迫使该等风帆本体3持续不断的沿着相同的旋转方向而公转,进而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不断持续的运作,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转一圈是为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两圈。
[0045] 请再配合参阅图1A,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尚可改变其组合,而选用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以及所述风帆本体3所组合,而无须套用所述轴承25仍可达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功效,由于其组合方式有所变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的所述各个组件的连接方式与其运作方式有所改变,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所述固定齿轮22系直接固设于该主轴1上,且该主轴1是保持固定不动,其中所述固定齿轮22是可与所述主轴1一体成型制造,其中所述旋转框体21则是活动套设于所述主轴1上,且设置于所述固定齿轮22的一侧面,使所述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旋转时,推动所述旋转框体21旋转于所述主轴1上,进而使所述传动齿轮23受限于所述固定齿轮22的啮合,而反向驱动所述转轴齿轮24旋转,使所述风帆本体3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时,并可持续产生自转,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所述主轴1公转以及自转两者之关连性以及作动方式,皆与前述内容相同,故不再详细说明。
[0046] 图2A为第二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B包括至少一轴承45、至少一主轴1、至少一第二驱动单元4以及至少一风帆本体3,其中所述主轴1是活动穿设于所述轴承45中,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单元4是可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轴身任意位置上,其中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单元4是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一或两端,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单元4是可设置为多数个第二驱动单元4于所述主轴1的轴身任意位置上,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单元4包括有至少一旋转框体41、至少一固定滚轮42、至少一皮带43以及至少一转轴滚轮44,其中所述旋转框体41是固设于所述主轴1上,其中所述固定滚轮
42是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41的一侧面上,且所述固定滚轮42是固设于所述轴承45而固定不动,且与所述固定滚轮42相邻设置有所述转轴滚轮44,所述转轴滚轮44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41的周缘411上,其中所述固定滚轮42以及所述转轴滚轮44之间设有一皮带43,所述皮带43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滚轮42上,另一端则套设于所述转轴滚轮
44上,藉由所述皮带43是可将所述固定滚轮42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转轴滚轮44上,且也可将所述转轴滚轮44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固定滚轮42上,而达到相互连动的功效,其中所述固定滚轮42与所述转轴滚轮44的圆周长比为1∶2,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设有至少一转轴31,所述转轴31是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41的周缘411上,且所述转轴31是固设于所述转轴滚轮44的轴心处,使所述风帆本体3随着所述转轴滚轮44同步旋转,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是可设置为多数个风帆本体3于所述旋转框体41的周缘411上;图2B为第二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并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A),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所设置的起始的自转角度皆有不同,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设置的起始的自转角度与所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41的周缘411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例所述内容相同,故不再详细说明,其中,当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受风力推动而公转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同步推动所述旋转框体
41开始旋转,此时套设于所述固定滚轮42以及所述转轴齿轮44之间的所述各个皮带43受到所述各个转轴滚轮44的牵引而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由于所述各个皮带43受限于所述固定滚轮42的套合,进而反向驱动所述各个转轴滚轮44开始自转,此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是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而自转,并逐渐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所述主轴1公转以及自转两者之关连性以及作动方式,皆与第一实施例所述内容相同,故不再详细说明,其中第二实施例的传动方式是以所述固定滚轮42、所述皮带43以及所述转轴滚轮44取代第一实施例所述固定齿轮22、所述传动齿轮23以及所述转轴齿轮24,其中第二实施例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4相互配合作动,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可不受风阻影响,进而不断受到风力推动而旋转,进而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B不断旋转运作,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转一圈是为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两圈。
[0047] 请再配合参阅图2A,其中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说明的行星式风帆机构B尚可改变其组合,而选用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驱动单元4以及所述风帆本体3所组合,而无须套用所述轴承45仍可达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功效,由于其组合方式有所变使得该第二驱动单元4的所述各个组件的连接方式与其运作方式有所改变,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所述固定滚轮42是直接固设于所述主轴1上,且所述主轴1是保持固定不动,而所述旋转框体41则是活动套设于所述主轴1上,且设置于所述固定滚轮42的一侧面,其中所述固定滚轮42是可与所述主轴1一体成型制造,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旋转时,推动所述旋转框体41旋转于所述主轴1上,进而使所述皮带43受限于所述固定齿轮22的套合,而反向驱动所述转轴滚轮44旋转,使所述风帆本体3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时,并可持续产生自转,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所述主轴1公转以及自转两者的关连性以及作动方式,皆与前述内容相同,故不再详细说明。
[0048] 图3A为第三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C包括至少一轴承56、至少一主轴1、至少一第三驱动单元5以及至少一风帆本体3,其中所述主轴1是活动穿设于所述轴承56中,其中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是可设置为多数个第三驱动单元5,且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是可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轴身任意位置上,其中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是设置于所述主轴1的一或两端,图3B为第三实施例的作动表示图(并请同时配合参阅图3A),其中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包括有至少一旋转框体51、至少一固定齿轮52、至少一转轴齿轮55、至少一传动轴杆53以及至少一传动斜齿轮54,其中所述旋转框体51是固设于所述主轴1上固定不动,其中所述固定齿轮52是固设于所述轴承56的一端,且所述固定齿轮52是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51的一侧,其中所述固定齿轮52是可与所述轴承56一体成型制造,其中所述转轴齿轮55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51的周缘512上,其中所述传动轴杆53是水平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51的肋部511上,且两端设有冠状齿轮,而其中一端啮合于所述固定齿轮52上,其中所述传动轴杆53的两端所设冠状齿轮,是可由正齿轮或涡杆所取代,其中所述传动斜齿轮54是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51的肋部511上,且啮合于所述传动轴杆53与所述转轴齿轮55之间,其中所述传动斜齿轮54是可为斜齿轮与正齿轮相互组合而成,其中所述固定齿轮52与所述转轴齿轮55的节圆周长比为1∶2,其中所述传动轴杆53及所述传动斜齿轮54是以奇数数量设置,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的至少一端设有一转轴31,所述转轴31是活动穿设于所述旋转框体
51的周缘512,且所述转轴31固设于所述转轴齿轮55的轴心处,使所述风帆本体3随着所述转轴滚轮44同步旋转,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受到作用力推动而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时,同步带动所述旋转框体51旋转,使得设置于所述旋转框体51的肋部511的所述传动轴杆53同时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此时所述传动轴杆53受限于与所述固定齿轮52啮合而产生滚动,并反向驱动所述传动斜齿轮54旋转,使所述传动斜齿轮54接续传动至所述转轴齿轮55同步产生旋转,此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是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而自转,并逐渐改变自身的自转角度,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的公转的旋转方向是与所述风帆本体3的自转的旋转方向相互相反,其中藉由所述传动轴杆53以及所述传动斜齿轮54可将所述固定滚轮52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转轴滚轮55上,且也可将所述转轴滚轮55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固定滚轮52上,而达到相互连动的功效,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所述主轴1公转以及自转两者的关连性以及作动方式,皆与第一实施例所述内容相同,故不再详细说明,其中第三实施例的传动方式是以所述固定齿轮52、所述传动轴杆53、所述传动斜齿轮54以及所述转轴齿轮55取代第一实施例所述固定齿轮
22、所述传动齿轮23以及所述转轴齿轮24,其中第三实施例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与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相互配合作动,使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可不受风阻影响,进而不断受到风力推动而旋转,进而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C不断旋转运作,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自转一圈是为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两圈。
[0049] 图3A为第三实施例的立体表示图,其中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说明的行星式风帆机构C尚可改变其组合,而选用所述主轴1、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以及所述风帆本体3所组合,而无须套用所述轴承56仍可达到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功效,由于其组合方式有所变使得所述第三驱动单元5的所述各个组件的连接方式与其运作方式有所改变,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所述固定齿轮52是直接固设于所述主轴1上,且所述主轴1是保持固定不动,其中所述固定齿轮52是可与所述主轴1一体成型制造,其中所述旋转框体51则是活动套设于所述主轴1上,且设置于所述固定齿轮52的一侧面,使所述风帆本体3绕行于所述主轴1旋转时,推动所述旋转框体51旋转于所述主轴1上,进而使所述传动轴杆53受限于所述固定齿轮52的啮合,而反向驱动所述传动斜齿轮53旋转,并由所述传动斜齿轮53将动力接续至所述转轴齿轮55上,而使所述转轴齿轮55开始旋转,进而使所述风帆本体3随着绕行于所述主轴1公转时,并可持续产生自转,其中,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绕行所述主轴1公转以及自转两者的关连性以及作动方式,皆与前述内容相同,故不再详细说明;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B或C)所述各个齿轮、所述各个皮带以及所述各个传动轮是可选用正齿轮、斜齿轮、冠状齿轮、圆盘齿轮、齿条、摩擦轮、摩擦盘、万向接头、涡轮、涡杆、链条、皮带、齿形皮带以及皮带轮任意组合使用;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B或C)的主轴1与所述各个帆板3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并不设限,且所述各个旋转框体21、所述固定齿轮22、所述各个传动齿轮23、所述各个转轴齿轮24、所述旋转框体41、所述固定滚轮42、所述各个皮带43、所述各个转轴滚轮44、所述旋转框体51、所述固定齿轮52、所述各个传动轴杆53、所述各个传动斜齿轮54、所述各个转轴齿轮55以及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所设置的数量并不设限,而不得以所述各个组件与本实用新型长度不同、所述各个组件数量不同、所述各个组件等效置换以及应用场合不同而跳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在。
[0050] 图4A为传统的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其中所述风帆本体3是为一种习用的风帆本体结构,其中所述平板式风帆本体6的帆面是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帆面结构虽可承受风力作用,然而所述平板式风帆本体6承受风力时,所述平板式风帆本体6的侧边会形成扰流,使得所述平板状风帆本体6承受风力推动的效率降低,图4B为另一传统的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其中所述曲面式风帆本体7的帆面是为外凸曲面状结构,所述帆面结构承受风力时,可使风顺畅滑过所述帆面而减少扰流产生,其中所述平板式风帆本体6以及所述曲面式风帆本体7使用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B或C)时,所述各个风帆本体受到风力作用的倾角接不相同,因此所述平板式风帆本体6以及所述曲面式风帆本体7无法随时因应角度变化,进而无法有效率的使用风力,并因角度的变化而导致扰流生成而影响整体运作效率。
[0051] 有鉴于前述说明,为了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种用于上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结构,图5A为第一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其中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是包括一帆板框体81、至少一变形单元82、多数个帆板83以及至少一伸缩板84,其中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的一或两端设有一转轴86,所述转轴86是可用于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B或C)中,且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的一或两端设置有所述变形单元82,其中所述变形单元82是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的轴心线上任一位置,请参阅图5B以及图5C所示,分别为第一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立体放大图以及第一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前表示图,其中所述变形单元82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滑轨822以及至少一第二滑轨823,所述第一滑轨822活动设置有一第一起落杆824,且所述第二滑轨823设置有一第二起落杆825,其中所述各个滑轨822中设置有至少一弹性组件85,所述滑轨822的弹性组件85的一端是顶掣于所述第一起落杆824的杆身上,而另一端是顶掣于所述第一滑轨822的一端面上,其中所述第二滑轨823的弹性组件85的一端是顶掣于所述第二起落杆825的杆身上,而另一端是顶掣于所述第二滑轨823的一端面上,其中所述第一起落杆824的杆身上铰接有至少一帆板83,所述帆板83是可为硬式帆板或可挠式帆板,其中所述第二起落杆825的杆身上铰接有至少一伸缩板84,所述伸缩板84可为硬式伸缩板或可挠式伸缩板,所述伸缩板84的两侧边可插接至所述帆板83的一侧边中,其中所述帆板框体81的帆板轴杆811亦铰接有至少一帆板83,且所述各个帆板83另一侧边则活动套接于所述伸缩板84的一侧边上,图5D为第一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后表示图,当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受到风力作用时,所述各个帆板83受到风力推动而向所述帆板框体81的一侧面靠近,使时所述各个帆板83带动所述第一起落杆824于所述第一滑轨
822中移动以及所述第二起落杆825于所述第一滑轨822于所述第二滑轨823中移动,且所述第一起落杆824以及所述第二起落杆825分别各自压迫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822以及所述第二滑轨823中的弹性组件85,使所述第一滑轨822以及所述第二滑轨823的一端的弹性组件85受到压迫而变形,而另一端的弹性组件85则受到释放而延伸,同时设置于所述各个帆板83的一侧边中的伸缩板84的一侧边,是由所述各个风帆本体83的一侧边延伸而出,使达成整体第一风帆本体8的帆面形成变形,而达到风力集中进而提升整体行星式风帆机构运作的效果,当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的帆面与所述风面方向呈平行时,所述第一风帆本体8的帆面不受风力作用变形,使所述各个弹性组件85将所述第一起落杆
824以及所述第二起落杆825推回至所述第一滑轨822以及所述第二滑轨823的中央而使所述各个帆板83回复至原本状态(如图5C所示)。
[0052] 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用于上述行星式风帆机构的风帆本体结构,图6A为第二风帆本体的立体表示图,其中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包括有一帆板框体91、至少一变形单元92、至少一第一起落杆923、至少一第二起落杆924以及至少一帆板93,其中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一或两端设有一转轴95,其中所述帆板框体91的两侧边设有一帆板套板911,且所述帆板套板911是可容置所述帆板93的侧边,图6B为第二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立体放大图,其中所述帆板框体91的一或两端设有一变形单元92,且所述变形单元
92是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轴心在线的任一位置上,且所述变形单元92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滑轨921以及至少一第二滑轨922,而所述第一滑轨921活动设置有一第一起落杆923,所述第一起落杆923的杆身设置于所述帆板93上,图6C为第二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前表示图,并请同时配合参阅图6B,其中所述第二滑轨922活动设置有一第二起落杆924,所述第二起落杆924的杆身连接于所述帆板93的侧边上,且所述第二起落杆924是设置于所述帆板套板911之内,使所述帆板93的侧边容置于所述帆板套板
911之内,其中所述第一滑轨921中活动设置有至少一弹性组件94,所述各个弹性组件94的一端是顶掣于所述第一起落杆923的杆身上,且所述弹性组件94的另一端则顶掣于所述第一滑轨921的一端上,而所述第二滑轨922是可设置有一弹性组件94,所述弹性组件94的一端是顶掣于所述第二起落杆924的杆身上,另一端则顶掣于所述第二滑轨922的一端,图6D为第二风帆本体的变形单元的作动后表示图,当所述帆板93受风力作用时,所述帆板93往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帆面的一侧面靠近,此时所述帆板93带动所述第一起落杆823移动,且所述第一起落杆923压迫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921的之一侧的弹性组件94,而所述第一滑轨921的之另一侧的弹性组件94则获得释放而延伸,其中所述该帆板93往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之帆面的一侧面靠近的同时,所述帆板93同样带动所述第二起落杆924移动,此时所述第二起落杆924沿着所述第二滑轨922往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轴心线移动,使达成整体第二风帆本体9的帆面形成变形,而达到风力集中进而提升整体行星式风帆机构运作的效果,当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帆面与所述风面方向呈平行时,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的帆面不受风力作用变形,使所述各个弹性组件94将所述第一起落杆923推回置该第一滑轨921的中央而使所述帆板93回复至原本状态(如图6C所示),其中,所述第二风帆本体9可适用于前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B或C)上。
[0053] 图7A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立体表示图以及图7B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流体导管的透视表示图,为了再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10,其中包括至少一由上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一发电单元101、一流体导管102以及一追踪导向单元103,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可为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B或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C,而本实用新型并不设限,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102中,且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可连接至所述发电单元101,其中所述流体导管10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开口部1021,所述开口部1021的周缘可设置至少一可调式闸门1022,所述可调式闸门1022可调节流体进入所述流体导管
102中的流量大小,其中所述追踪导向单元103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102的外侧,且可随着流体方向配合转动该流体导管102,使所述流体导管102的开口部1021可随时迎向所述流体来源的方向(风面方向),藉由所述开口部1021引导流体集中于所述流体导管102中,使得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能达到最佳发电效率,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10可应用于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水力发电及火力发电等发电系统中。
[0054] 图7C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发电机构分解示意图,其中迎向流体方向(风面方向)的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相邻的间是为相互水平设置,且所述各个相邻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为左右相反设置,且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环绕主轴1(请再配合参阅图1A以及图1C)的旋转方向(公转方向)彼此相反,使得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不致因旋转方向相同而产生乱流,其中,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10仅为较佳实施例而已,且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所设置的数量并不设限,而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可为沿着±Y轴向排列设置,且并排于前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与并排于后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的旋转方向相同,使得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不致因旋转方向相反而产生乱流。
[0055] 图7D为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的发电机构上透视示意图,其中所述流体导管102自开口部1021向中央处渐缩,并于中央处形成通道用于设置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102的流体最集中处,为进一步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更有效完全利用所述流体导管102所引导集中的流体,故所述流体导管102的中央处的左右两侧的内表面相对形成形成一外凸圆弧表面1023,其中所述外凸圆弧表面1023的圆弧表面相邻且大致紧临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的风帆本体3的帆面,且与所述风帆本体3的帆面大致成相互平行状态,使所述流体导管102所引导集中于所述流体导管102的中央处的流体,能完全有效集中于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上可承受流体推动的风帆本体3的帆面上,进而更进一步有效提升所述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10的发电效率。
[0056] 图8为驱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为了更进一步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驱动装置11,其中包括至少一由上所述的行星式风帆机构A(未图示)、至少一动力来源111以及一流体导管112,其中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以及所述流体导管112是与前述所提及的行星式风帆发电装置10所提出的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以及所述流体导管112结构近似,其中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是可为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B或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C,而本实用新型并不设限,其中所述动力来源111是设置于所述流体导管112上,且衔接于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的主轴1上,且所述动力来源111是可利用传动机构或挂载动力装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的主轴1上而使所述行星式风帆机构A受到驱动,其中,本实用新型并不设限所述动力来源111所设置的位置,其中藉由所述动力来源111驱动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旋转,使所述各个行星式风帆机构A的所述各个风帆本体3(请再配合参阅图1A)驱动流体产生一作用力以及一反向作用力(推进力),其中所述驱动装置11可以用于各种需使流体流动场合,如空调设备、防火排烟设备以及水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11可通过所述流体导管112使推进力被集中使用而有效产生较高的推进力,使得可做为船体、车体或任何移动工具之推进装置。
[0057] 综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行星式风帆机构及其应用装置,而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及创造性,确已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要件,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其中本说明书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因此,凡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