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变速箱和齿轮 / 变速杆 / 变速杆装置

变速杆装置

阅读:698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变速杆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变速杆 装置,不使部件件数增加而能够确保刚性、改善组装作业性。在构成主体壳体(10)的前壁(12F)与后壁(12B)的至少任意一方具备由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构成的嵌合构造(13),其中,该嵌合筒部(13L)具有从一对 侧壁 (11)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立设并且面向另一方开口的筒形状,该嵌合部(13R)从一对侧壁(11)的另一方朝向一方立设,并且插嵌至嵌合筒部(13L)内。,下面是变速杆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变速杆装置,具备:
主体壳体,其构成为通过平行地配设的一对侧壁以及将该一对侧壁的至少前部和后部连结的连结壁而具有棱筒形状,并能够分割成具有该一对侧壁的一方的一侧部件和具有该一对侧壁的另一方的另一侧部件;以及
变速杆,其以能够沿着该侧壁的壁面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该一对侧壁之间,所述变速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壁具备由嵌合筒部和嵌合部构成的嵌合构造,其中,
所述嵌合筒部从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立设,并且具有面向该另一方开口的筒形状,
所述嵌合部从该一对侧壁的另一方朝向一方立设,并且插嵌至该嵌合筒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具有中空的筒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部和所述嵌合筒部的任意一方形成有在筒形状的侧面开口的卡合孔,并且在该嵌合部和该嵌合筒部的另一方,能够相对于该卡合孔突出以及没入地形成有卡定爪,该卡定爪突设于具有弹性的弹性片,
还具备:在组装所述主体壳体的状态下,该卡定爪卡合在该卡合孔的孔缘,阻止所述一侧部件和所述另一侧部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的定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侧壁侧的基部被底壁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的前端部被端壁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在基部侧的外周部分具备在将该嵌合部插嵌至所述嵌合筒部的状态下与该嵌合筒部的前端的内表面密接的外周密接部,
前端侧外周部分的尺寸设定为比该外周密接部的尺寸小。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筒部在基部侧的内周部分具备在将该嵌合部插嵌至所述嵌合筒部的状态下与该嵌合部的前端的外表面密接的内周密接部,
前端侧内周部分的尺寸设定为比该内周密接部的尺寸大。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嵌合筒部和所述嵌合部构成的嵌合构造在所述前部的连结壁和所述后部的连结壁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多个。

说明书全文

变速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对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进行操作的变速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对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进行操作的变速杆装置,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如图15所示,该变速杆装置101在固定于车体(未图示)的主体壳体1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变速杆160。在变速杆160的基部形成有转动轴161,该转动轴16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形成于主体壳体110的支承孔122。主体壳体110被左右二分割,在一方的壳体部件110A的内侧具备定位销118,在另一方的壳体部件110B具备供定位销118嵌合的嵌合孔(未图示)。而且,在组装时,以在两壳体部件110A、110B之间夹持变速杆160的方式将定位销118嵌合于嵌合孔,利用螺栓190对两壳体部件110A、110B进行固定。
[0003] 另外,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2所示的变速杆装置201在右侧壳体部件210R和左侧壳体部件210L具备被左右二分割的主体壳体210。右侧壳体部件210R和左侧壳体部件210L通过向突设于各自的对接面的缘部的突起202嵌入卡夹203,从而组装成主体壳体210。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2976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992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变速杆装置101的构造中,由于构成为在将定位销118插嵌于嵌合孔后,利用螺栓190进行固定,所以主体壳体110具备充分的刚性,但存在导致部件件数增加,并且组装作业性较差的问题。
[0009]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变速杆装置201的构造中,利用卡夹203的弹对右侧壳体部件210R和左侧壳体部件210L进行结合,因此存在难以确保刚性的问题。
[0010] 因此,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部件件数增加,而能够确保刚性、改善组装作业性的变速杆装置。
[0011]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变速杆装置,其具备:主体壳体,该主体壳体通过平行地配设的一对侧壁以及连结该一对侧壁的至少前部与后部的连结壁而具有大致棱筒形状,并构成为能够分割成具有该一对侧壁的一方的一侧部件与具有该一对侧壁的另一方的另一侧部件;以及变速杆,该变速杆以能够沿着该侧壁的壁面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该一对侧壁之间,上述变速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结壁具备由嵌合筒部与嵌合部构成的嵌合构造,其中,该嵌合筒部从上述一对侧壁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立设,并且具有以面向该另一方的方式开口的筒形状,该嵌合部从该一对侧壁的另一方朝向一方立设,并且插嵌至该嵌合筒部内。
[0012]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具有中空的大致筒形状。
[0013]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嵌合部与上述嵌合筒部的任意一方形成有向筒形状的侧面开口的卡合孔,并且在该嵌合部与该嵌合筒部的另一方以能够突没于该卡合孔的方式形成有突设于具有弹性的弹性片上的卡定爪,该变速杆装置具备在组装上述主体壳体的状态下,使该卡定爪与该卡合孔的孔缘卡合,从而阻止上述一侧部件与上述另一侧部件的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的定构造。
[0014]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3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的上述侧壁侧的基部被底壁封闭。
[0015]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3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的前端部被端壁封闭。
[0016]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部在该基部侧的外周部分具备在向上述嵌合筒部插嵌该嵌合部的状态下,与该嵌合筒部的前端的内表面密接的外周密接部,前端侧外周部分的尺寸被设定为比该外周密接部的尺寸小。
[0017]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嵌合筒部在该基部侧的内周部分具备在向上述嵌合筒部插嵌该嵌合部的状态下,与该嵌合部的前端的外表面密接的内周密接部,前端侧内周部分的尺寸被设定为比该内周密接部的尺寸大。
[0018]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嵌合筒部与上述嵌合部构成的嵌合构造在上述前部的连结壁与上述后部的连结壁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多个。
[0019]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0020]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形成通过将一对侧壁的至少前部和后部连结的连结壁(嵌合构造)来将一侧部件和另一侧部件组装成主体壳体的结构,从而利用连结壁整体承受施加于主体壳体的负载,因此主体壳体能够具备较高的刚性。另外,是将嵌合部插入嵌合筒部来进行嵌合的结构,因此能够不使部件件数增大,从而改善组装作业性。
[0021]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嵌合部具有中空的大致筒形状,从而能够进行主体壳体的轻型化与原材料的少量化带来的成本减少,并且能够使主体壳体的各部的厚度变得均匀,因此能够防止成形时的缩痕。
[0022]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形成一侧部件和另一侧部件通过锁定构造而嵌合的结构,由此仅通过将嵌合部插入嵌合筒部的动作,能够对一侧部件和另一侧部件进行结合。由此,与利用螺栓等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能够改善组装作业性。
[0023]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通过底壁封闭嵌合部的基部,由此能够提高嵌合构造以及主体壳体的刚性。
[0024]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通过端壁封闭嵌合部的前端部,由此能够提高嵌合构造以及主体壳体的刚性。另外,在将嵌合部插入嵌合筒部时,能够防止嵌合部前端的破损。
[0025]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在嵌合部的基部外周面设置外周密接部,使外周密接部与嵌合筒部的内表面密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的状态下的主体壳体的刚性,并且能够减少将嵌合部插嵌至嵌合筒部时的嵌合部和嵌合筒部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0026]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嵌合筒部的基部内周面设置内周密接部,使内周密接部与嵌合部的外表面密接,从而能够获得与技术方案6相同的作用效果。
[0027]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由嵌合筒部和嵌合部构成的嵌合构造在前部和后部的至少一方的连结壁具备多个,从而各个嵌合筒部以及嵌合部成为箱形状,使连结壁的刚性提高,从而在对连结壁进行布局方面的自由度也提高。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9] 图2是表示构成变速杆装置的主体壳体的从左侧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3是表示构成变速杆装置的主体壳体的从右侧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31] 图4是表示前壁嵌合部的立体图。
[0032]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0033] 图6是表示将前壁嵌合部插嵌于前壁嵌合筒部的状态且与图4的V-V线相同的部位的剖视图。
[0034] 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0035] 图8是表示组装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0036] 图9是表示第二其他方式的前壁嵌合部的立体图。
[0037]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0038]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立体图。
[0039] 图12是表示图11的左侧壳体部件的与右侧壳体部件对置的一侧的构造的立体图。
[0040]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左侧壳体部件的嵌合筒部和嵌合部的组合例的从与右侧壳体部件对置的一侧观察的主视图。图13(a)与图11、图12对应,图13(b)表示相对于图13(a)使前壁与后壁反过来的例子。
[0041]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13不同的组合例的主视图。
[0042] 图15是表示第一现有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43] 图16是表示第二现有例的变速杆装置的立体图。
[0044] 图中:1—变速杆装置,10—主体壳体,10L—一侧部件(左侧壳体部件),10R—另一侧部件(右侧壳体部件),11—侧壁,12B—后壁(连结壁),12F—前壁(连结壁),13—嵌合构造,13L—嵌合筒部,13R—嵌合部,15—内周密接部,17—底壁,18—外周密接部,18a—外周加强筋,19—端壁,20—变速杆,40—锁定构造,41—卡合孔,42—卡定爪,43—弹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1使变速杆向在摆动范围内设定的多个位置(P(停车)位置、R(倒退)位置、N(空挡)位置、D(驱动)位置)的任一个位置位移,从而切换成与各位置对应的自动变速器(未图示)的规定的范围。
[0046]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1具备固定于车辆(未图示)的地板面上的主体壳体10、在主体壳体10的平行地配设的一对侧壁11L、11R之间将基端部能够沿着侧壁11L、11R的壁面摆动地轴支承的变速杆20、以及在板面上载置各种开关等的电路基板30。此外,主体壳体10配置为图1中的右上方向位于车辆前方侧,左下方向位于车辆后方侧,右方向位于车辆右侧,左方向位于车辆左侧。
[0047] 如图1~图3所示,主体壳体10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地形成的一对侧壁11、沿着车辆左右方向平行地形成并且连结一对侧壁11的前端部与后端部的前壁12F以及后壁12B,形成向车辆上下方向开口的剖面长方形的大致棱筒形状。即,左右一对侧壁11的前部被前壁12F连结,后部被后壁12B连结。另外,主体壳体10构成为能够被作为一侧部件的左侧壳体部件10L和作为另一侧部件的右侧壳体部件10R分割。
[0048] 左侧壳体部件10L具备作为一方的侧壁的左侧壁11L、构成前壁12F的前壁嵌合筒部13FL、以及构成后壁12B的后壁嵌合筒部13BL。另外,右侧壳体部件10R具备作为另一方的侧壁的右侧壁11R、构成前壁12F的前壁嵌合部13FR、以及构成后壁12B的后壁嵌合部13BR。而且,前壁嵌合筒部13FL(嵌合筒部13L)和前壁嵌合部13FR(嵌合部13R)构成作为嵌合构造
13的前壁嵌合构造13F,后壁嵌合筒部13BL(嵌合筒部13L)和后壁嵌合部13BR(嵌合部13R)构成作为嵌合构造13的后壁嵌合构造13B。
[0049] 前壁嵌合筒部13FL从左侧壁11L的前端部朝向右侧壁11R立设,并且具备面向右侧壳体部件10R地开口的筒形状。另外,前壁嵌合筒部13FL以前壁12F整体具有一个筒形状的方式沿着前壁12F的外形形状开口有长方形的筒孔14FL。而且,前壁嵌合筒部13FL在其基部内周面具备由朝向前壁嵌合部13FR的外表面突出的阶梯部构成的内周密接部15。此外,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基部被筒底壁16封闭。另外,在前壁嵌合筒部13FL具备构成前壁锁定构造40F(锁定构造40)并贯通作为筒形状的侧面的筒壁且开口的前壁卡合孔41F(卡合孔41)。此外,在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所构成的前壁12F的内表面形成有构成检查机构50的检查突起51。
[0050] 内周密接部15与前壁嵌合部13FR前端的外表面密接,并且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基部侧内周部分的尺寸设定为比前端侧内周部分的尺寸小。在组装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内周密接部15与前壁嵌合部13FR前端的外表面密接,从而防止前壁嵌合筒部13FL与前壁嵌合部13FR之间的松动。
[0051] 后壁嵌合筒部13BL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相同地,从左侧壁11L的后端部朝向右侧壁11R立设,并且具备朝向右侧壳体部件10R开口的筒形状。另外,后壁嵌合筒部13BL以后壁12B整体具有一个筒形状的方式沿着后壁12B的外形形状开口有长方形的筒孔14BL。而且,后壁嵌合筒部13BL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相同地,在其基部内周面具备由朝向嵌合部13R的外表面突出的阶梯部构成的内周密接部15。此外,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相同之处在于,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基部被筒底壁16封闭的结构、具备构成后壁锁定构造40B(锁定构造40)并贯通筒壁且开口的后壁卡合孔41B(卡合孔41)的结构、以及具备内周密接部15的结构。
[0052] 如图4、图5所示,前壁嵌合部13FR具有从右侧壁11R的前端部朝向左侧壁11L立设并其剖面比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筒孔14FL小一圈的长方形的中空的大致筒形状,并且基部被底壁17封闭。此外,如图5所示,底壁17设定于与作为前壁嵌合部13FR的基部的右侧壁11R同一平面上的部位。另外,嵌合部13R在基部外周面具备由朝向嵌合筒部13L的内表面突出的阶梯部构成的外周密接部18。另外,在前壁嵌合部13FR设置有前壁卡定爪42F(卡定爪42)。
[0053] 外周密接部18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前端的内表面密接,并且前壁嵌合部13FR的基部侧外周部分的尺寸设定为比前端侧外周部分的尺寸大。外周密接部18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前端的内表面密接,由此防止组装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的前壁嵌合部13FR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之间的松动。
[0054] 前壁卡定爪42F朝向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内周面地突设于与前壁嵌合部13FR的外表面一体形成的由具有弹性的悬臂梁构成的弹性片43的前端。另外,对于前壁卡定爪42F而言,弹性片43具有弹性,从而构成为能够突没于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内周面。此外,前壁卡定爪42F和上述的前壁卡合孔41F一同构成前壁锁定构造40F。前壁锁定构造40F构成为在组装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相对于左侧壳体部件10L与右侧壳体部件10R相互分离的方向,使前壁卡定爪42F卡合于前壁卡合孔41F的孔缘,从而不使左侧壳体部件10L与右侧壳体部件10R分离。
[0055] 后壁嵌合部13BR与前壁嵌合部13FR相同地,具有剖面比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筒孔14BL小一圈的长方形的中空的大致筒形状,并且基部被底壁17封闭。另外,与前壁嵌合部
13FR相同之处在于,后壁嵌合部13BR在基部外周面具备由阶梯部构成的外周密接部18的结构、以及具备构成后壁锁定构造40B的后壁卡定爪42B(卡定爪42)的结构。上述的锁定构造
40阻止左侧壳体部件10L和右侧壳体部件10R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0056] 另外,在左侧壁11L与右侧壁11R的各壁面上部开口有止动孔11a,在各壁面下部开口有轴支承孔11b。止动孔11a具备与自动变速器(未图示)的范围模式(レンジパターン)对应的多个凹凸。止动孔11a的凹凸与嵌入变速杆20的定位销21沿变速杆20的摆动方向卡合,从而进行变速杆20的摆动限制。轴支承孔11b由能够供变速杆20的支承轴22插入的圆形的贯通孔构成,从而支承轴22被不松动地轴支承。
[0057] 此外,在前壁12F的下缘外侧、左侧壁11L、以及右侧壁11R的下缘外侧合计三处分别立设有固定部23。在各固定部23开口有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的固定孔23a,将插通于该固定孔23a的螺栓(未图示)螺纹结合于车体,由此能够将主体壳体10固定于车体。
[0058] 在右侧壳体部件10R的侧壁11的外表面侧设置有电路基板30。在电路基板30载置有检测设置于变速杆20的定位销21卡合于与止动孔11a的P位置对应的槽的情况的P位置检测开关(停车开关)以及构成换挡锁定机构的螺线管31、锁定杆32等。
[0059] 变速杆20在其基端部具备具有圆筒形状的支承轴22,并且推杆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插通于支承轴22的内部(未图示)。
[0060] 支承轴22朝向左侧壁11L和右侧壁11R突设,插入主体壳体10的轴支承孔11b并被支承为能够转动。此外,也可以做成在轴支承孔11b和支承轴22之间夹设由软质树脂构成的轴承衬套的结构。
[0061] 而且,变速杆20通过将支承轴22支承于轴支承孔11b,从而以能够沿换挡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主体壳体10。
[0062] 推杆在变速杆20内从基端侧向前端侧被施力保持,对设置于变速杆20前端的把持部24的操作按钮24a进行按压操作,从而向基端侧滑动。此外,在推杆朝向右侧壁11R和左侧壁11L,与支承轴22平行地突设有定位销21。
[0063] 定位销21位于两侧壁11R、11L的止动孔11a内,相对于变速杆20的摆动方向,与止动孔11a的凹凸卡合,从而对变速杆20的摆动进行限制。另外,对操作按钮24a进行按压操作,使推杆向基端侧滑动,从而能够解除定位销21与止动孔11a的卡合,进而能够解除变速杆20的摆动限制。
[0064] 在变速杆20具备检查销52。检查销52与检查突起51一同构成赋予对变速杆20进行摆动操作时的点击感的检查机构50。检查销52的前端部分自如突没地构成,并被检查突起51施力保持。检查销52在对变速杆20进行摆动操作时,其前端一边越过检查突起51的凹凸一边在检查突起51上移动。
[0065] 接下来,表示组装顺序。首先,如图8所示,以外表面侧向下并且前壁嵌合筒部13FL和后壁嵌合筒部13BL向上方立设的方式配置左侧壳体部件10L。另外,预先将推杆、定位销21等嵌入变速杆20。接下来,将被组装的变速杆20组装于左侧壳体部件10L。使变速杆20的检查销52的前端与左侧壳体部件10L的检查突起51抵接,并且将变速杆20的支承轴22插入左侧壳体部件10L的轴支承孔11b,将定位销21插入左侧壳体部件10L的止动孔11a。
[0066] 接下来,与变速杆20相同地,以从上方向下方重叠的方式将右侧壳体部件10R组装于左侧壳体部件10L。此处,将支承轴22插入轴支承孔11b,将定位销21插入止动孔11a,并且将前壁嵌合部13FR插入前壁嵌合筒部13FL,将后壁嵌合部13BR插入后壁嵌合筒部13BL。然后,伴随着将两嵌合部13R分别插入两嵌合筒部13L,卡定爪42与嵌合筒部13L的开口缘抵接,弹性片43挠曲,从而卡定爪42钻入嵌合筒部13L的筒内,卡定爪42一边与筒内表面抵接一边移动。
[0067] 接下来,在前壁嵌合部13FR的基部(右侧壁11R的内表面)到达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开口端,以及后壁嵌合部13BR的基部(右侧壁11R的内表面)到达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开口端后,卡定爪42到达卡合孔41,弹性片43弹性复原,从而卡定爪42与卡合孔41卡合。然后,通过卡定爪42与卡合孔41卡合,从而左侧壳体部件10L与右侧壳体部件10R成为一体,进而主体壳体10完成。
[0068] 另外,在前壁嵌合部13FR的基部到达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开口端,以及后壁嵌合部13BR的基部到达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开口端后,内周密接部15与前壁嵌合部13FR以及后壁嵌合部13BR的前端外表面密接,并且外周密接部18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以及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前端内表面密接。
[0069] 接下来,以从上方向下方重叠的方式将电路基板30组装于右侧壳体部件10R的外表面。此外,在电路基板30预先载置P位置检测开关(停车开关)、螺线管31、锁定杆32等部件。
[007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做成利用设置于前壁12F和后壁12B双方的嵌合构造13而由左侧壳体部件10L和右侧壳体部件10R组装主体壳体10的结构,由此利用前壁12F整体或者后壁12B整体承受施加于主体壳体10的负载,因此主体壳体10能够具备较高的刚性。另外,为将嵌合部13R插入嵌合筒部13L从而嵌合的结构,因此能够不使部件件数增大,而改善组装作业性。
[0071] 将前壁嵌合部13FR以及后壁嵌合部13BR形成为中空的大致筒形状,从而能够实现主体壳体10的轻型化与原材料的少量化带来的成本减少,并且能够使主体壳体10的各部的厚度变得均匀,因此能够防止成形时的缩痕。
[0072] 形成左侧壳体部件10L与右侧壳体部件10R通过锁定构造40嵌合的结构,由此仅通过将嵌合部13R插入嵌合筒部13L的动作,能够对左侧壳体部件10L与右侧壳体部件10R进行结合。由此,与利用螺栓等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能够改善组装作业性。
[0073] 通过底壁17封闭前壁嵌合部13FR以及后壁嵌合部13BR的基部,由此能够提高嵌合构造13以及主体壳体10的刚性。
[0074] 使外周密接部18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以及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内表面密接,并且使内周密接部15与前壁嵌合部13FR以及后壁嵌合部13BR的外表面密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的状态下的主体壳体10的刚性,并且能够减少向嵌合筒部13L插嵌嵌合部13R时的嵌合部13R和嵌合筒部13L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0075]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内周密接部15以及外周密接部18虽然通过设置阶梯差来设定为比前端侧内周部分的尺寸小,但即使形成前端侧内周部分的尺寸从前端侧朝向基部侧逐渐变化的锥形形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在左侧壳体部件10L设置嵌合筒部13L,在右侧壳体部件10R设置嵌合部13R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在左侧壳体部件10L设置嵌合部13R,在右侧壳体部件10R设置嵌合筒部13L的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7]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本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特征的结构为外周加强筋18a。
[0078] 如图8所示,外周加强筋18a在前壁嵌合部13FR和后壁嵌合部13BR的外表面由沿着组装方向延伸的线条的突起构成,在将前壁嵌合部13FR和后壁嵌合部13BR分别插入前壁嵌合筒部13FL和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状态下,以与前壁嵌合筒部13FL和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设定高度。
[0079] 如上,形成在前壁嵌合部13FR和后壁嵌合部13BR的外表面具备外周加强筋18a的方式,从而不使将前壁嵌合部13FR和后壁嵌合部13BR分别插入前壁嵌合筒部13FL和后壁嵌合筒部13BL时的摩擦阻力增大,能够增加嵌合部13R和嵌合筒部13L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嵌合构造13的刚性。
[0080] 此外,在本方式中,在前壁嵌合部13FR和后壁嵌合部13BR的外表面设置外周加强筋18a,但也可以做成代替外周加强筋18a而在前壁嵌合筒部13FL和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内表面设置由沿着组装方向延伸的线条的突起构成并在将嵌合部13R插入嵌合筒部13L的状态下以与嵌合筒部13L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设定高度的内周加强筋(未图示)的结构,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0081] 另外,也可以形成同时设置外周加强筋18a和内周加强筋的结构。
[0082]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方式进行说明。针对本方式,也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本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特征的结构在于,嵌合部13R不具备底壁17,取而代之具备端壁19。
[0083] 如图9、图10所示,端壁19设定在与作为嵌合部13R的基部的右侧壁11R同一平面上的部位。
[0084] 如上,嵌合部13R的基部被端壁19封闭,由此能够提高嵌合部13R的刚性。另外,在将嵌合部13R插入嵌合筒部13L时,能够防止嵌合部13R前端的破损。
[0085]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为主体壳体10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面上,但也可以将主体壳体10配置于仪表盘(未图示)。在该情况下,例如,配置为图1中的右上方向位于车辆上方侧,左下方向位于车辆下方侧,右方向位于车辆右侧,左方向位于车辆左侧。
[0086] 接下来,基于图11、图12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针对本实施方式,对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部位的结构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相对于上述一实施方式,将主体壳体10配置于仪表盘(未图示),虽然例如固定部23的位置等些许构造不同,但基本的构造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特征结构在于,将前后的连结壁(前壁12F、后壁12B)的嵌合构造13分别形成于上下两处。
[0087] 如图12所示,对于左侧壳体部件10L而言,前壁12F具备上下两个前壁嵌合筒部13FL(嵌合筒部13L),后壁12B具备上下两个后壁嵌合部13BR(嵌合部13R)。如图11所示,对于右侧壳体部件10R而言,前壁12F具备上下两个前壁嵌合部13FR(嵌合部13R),后壁12B具备上下两个后壁嵌合筒部13BL(嵌合筒部13L)。
[0088] 左侧壳体部件10L的两个前壁嵌合筒部13FL被圆弧形状的外壁25以及内壁26相互连结,成为前壁12F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连续的圆弧形状。在包含前壁12F的内壁26的内表面形成有构成检查机构50的检查突起51。在两个前壁嵌合筒部13FL分别开口有外表面以及内表面成为圆弧面的大致长方形的筒孔14FL,两个前壁嵌合筒部13FL相互之间也成为筒孔27而开口。在两个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外表面形成有前壁卡合孔41F(卡合孔41)。
[0089] 右侧壳体部件10R的两个前壁嵌合部13FR分别插入并嵌合于左侧壳体部件10L的前壁嵌合筒部13FL。在两个前壁嵌合部13FR的外表面虽未图示,但形成有构成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前壁锁定构造40F(锁定构造40)的前壁卡定爪42F(卡定爪42)。前壁卡定爪42F卡定于前壁卡合孔41F。
[0090] 如图11所示,在右侧壳体部件10R的两个后壁嵌合筒部13BL分别开口有长方形的筒孔14BL。在右侧壳体部件10R的两个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外表面形成有后壁卡合孔41B(卡合孔41)。另一方面,在左侧壳体部件10L的两个后壁嵌合部13BR的外表面形成有后壁卡定爪42B(卡定爪42)。后壁卡定爪42B卡定于后壁卡合孔41B。
[0091]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组装顺序,以与图8所示的上述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顺序实施。即,在以外表面侧向下并且前壁嵌合筒部13FL和后壁嵌合部13BR向上方立设的方式配置的左侧壳体部件10L组装变速杆20,从而组装为从其上方重叠右侧壳体部件10R。
[0092] 此处,使右侧壳体部件10R的两个前壁嵌合部13FR的从右侧壁11R的突出长度F比左侧壳体部件10L的两个后壁嵌合部13BR的从左侧壁11L的突出长度B长。此时,右侧壳体部件10R的两个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从右侧壁11R的突出长度与左侧壳体部件10L的两个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从左侧壁11L的突出长度相同。
[0093] 在该情况下,在将右侧壳体部件10R组装于左侧壳体部件10L时,能够使前壁嵌合构造13F先于后壁嵌合构造13B实施嵌合筒部13L与嵌合部13R的相互的接触带来的初始的嵌合。即,能够使前壁嵌合部13FR的向前壁嵌合筒部13FL的初始的嵌合先于后壁嵌合部13BR的向后壁嵌合筒部13BL的初始嵌合。
[0094] 由此,与在前壁嵌合构造13F和后壁嵌合构造13B大致同时地实施嵌合筒部13L与嵌合部13R的相互的接触带来的初始的嵌合相比,嵌合筒部13L与嵌合部13R的对位变得容易,从而作业性提高。在前壁嵌合构造13F的嵌合筒部13L与嵌合部13R相互接触并开始嵌合前端部后,后壁嵌合构造13B的嵌合筒部13L与嵌合部13R相互接触从而开始嵌合前端部,然后,将右侧壳体部件10R压入左侧壳体部件10L,嵌合结束。
[0095]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形成通过设置于前壁12F和后壁12B双方的嵌合构造13并利用左侧壳体部件10L和右侧壳体部件10R组装主体壳体10的结构。因此,利用前壁12F整体或者后壁12B整体承受施加于主体壳体10的负载,因此主体壳体10能够具备较高的刚性等,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96]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由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构成的嵌合构造13被前壁12F以及后壁12B分别分割成上下两个。因此,前壁12F以及后壁12B与上下连续的一个部件相比,各个嵌合筒部13L以及嵌合部13R成为箱形状,因此刚性提高。另外,前壁12F以及后壁12B分割成上下两个,从而在左侧壳体部件10L以及右侧壳体部件10R设计时的自由度提高,进而左侧壳体部件10L以及右侧壳体部件10R整体的形状的自由度也提高。
[0097]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地形成的一对侧壁1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设置嵌合构造,但也可以设置对一对侧壁的上部或者下部进行连结的嵌合构造。
[0098] 另外,在图1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左侧壳体部件10L,如图13(a)所示,前壁12F具有两个嵌合筒部13L,后壁12B具有两个嵌合部13R,但不限定于该组合的结构。若变更左侧壳体部件10L的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的组合,则与此对应地,也变更右侧壳体部件10R的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的组合。
[0099] 图13(b)以及图14表示左侧壳体部件10L的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的组合的其他的例子。图13(b)中的前壁12F具有两个嵌合部13R,后壁12B具有两个嵌合筒部13L。图14(a)中的前壁12F的上部为嵌合筒部13L,下部为嵌合部13R,后壁12B的上部为嵌合部13R,下部为嵌合筒部13L。图14(b)中的前壁12F的上部为嵌合部13R,下部为嵌合筒部13L,后壁12B的上部为嵌合筒部13L,下部为嵌合部13R。
[0100] 如图13(b)、图14(a)、图14(b)所示,在嵌合部13R位于前壁12F的情况下,将构成形成于前壁12F的内表面的检查机构50的检查突起51形成为至少相对于嵌合部13R分离。由此,能够将嵌合部13R插入对应的嵌合筒部13L。
[0101] 另外,在图1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前壁12F以及后壁12B的由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构成的嵌合构造13分别分割成上下两个,但也可以分割成三个以上。并且,分割成上下两个的嵌合构造13也可以仅为前壁12F和后壁12B的一方。即,图11~图14所示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只要在前壁12F与后壁12B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多个由嵌合筒部13L和嵌合部13R构成的嵌合构造13即可。
[0102] 在图1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在图8所示的嵌合部13R的外表面设置外周加强筋18a的第一其他方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嵌合筒部13L的内表面设置内周加强筋。另外,在图1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在图9所示的嵌合部13R设置端壁19的第二其他方式。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变速杆装置 2020-05-12 457
变速杆操纵机构 2020-05-15 70
变速杆装置 2020-05-13 824
变速杆装置 2020-05-13 556
变速杆 2020-05-11 182
可锁变速杆 2020-05-13 828
变速杆装置 2020-05-11 927
变速杆防尘罩 2020-05-14 521
变速杆装置 2020-05-14 150
变速杆装置 2020-05-12 54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