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车轮定位 / 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

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

阅读:1022发布:2020-11-09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该系统包括 电梯 核心筒、结构 框架 筒、车辆入库平台、载车系统、泊车空间。所述电梯核心筒包括中心柱和电梯核心筒剪 力 墙,电梯核心筒剪力墙均匀分布于中心柱的外缘,二者通过 混凝土 浇筑连接,将泊车空间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扇形部分;结构框架筒分为内环框架筒与外环框架筒两层结构,形成放射状分布的泊车空间。在该停车系统中间的电梯核心筒处设有六部扇形载车电梯,可同时运营,构成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高效率载车系统;在车辆入库平台处设置有入库平台直轨滑道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在伺服系统判断泊车位后可将载车托盘及时转入相应滑道,保证了泊车位的交叉运营;该运行模式在高效利用泊车空间的同时,实现了车辆泊提效率集约化。,下面是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梯核心筒、结构框架筒、车辆入库平台、载车系统、泊车空间;
所述电梯核心筒包括中心柱(12)和电梯核心筒剪墙(13),电梯核心筒剪力墙(13)均匀分布于中心柱(12)的外边缘,二者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电梯核心筒剪力墙(13)沿平面呈120°均匀分布,将整个停车系统分成相对独立的三个运营空间;结构框架筒分为内环框架筒与外环框架筒两层结构,结构框架筒包括结构外墙(14)、内环框架梁(16)、外环框架梁(17)、内环框架柱(18)、外环框架柱(19)、径向框架梁(27)、结构楼板(20)、结构底板(24)、底板防层(25)及素混凝土垫层(26);具体而言,内环框架梁(16)与内环框架柱(18)由混凝土浇筑连接,外环框架梁(17)与外环框架柱(19)亦由混凝土浇筑连接,内环框架筒与外环框架筒之间相应节点位置由径向框架梁(27)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结构楼板(20)位于径向框架梁(27)、内环框架梁(16)、外环框架梁(17)顶部并由混凝土浇筑连接,结构外墙(14)位于结构体系外侧,电梯核心筒剪力墙(13)延伸至外环框架柱(19)处并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结构底板(24)、底板防水层(25)及素混凝土垫层(26)由上至下依次分层布置且位于停车系统的最底部;
车辆入库平台包括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车辆入轨垫板(4)、智能化车道闸(5)、分道栏杆(6)、弧形导向标线(7)、直形导向标线(8)、屋盖体系(23);具体而言,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与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混凝土浇筑于车辆结构顶板上部,车辆入轨垫板(4)通过槽孔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连接,智能化车道闸门(5)与分道栏杆(6)通过混凝土浇筑于结构顶板上部,弧形导向标线(7)与直形导向标线(8)由热溶涂料绘制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与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下方,屋盖体系(23)位于整个结构体系顶部;
载车系统包括扇形载车电梯(1)、载车托盘(9)、车轮定位器(10)、电梯直行滑道(11)及车辆(22);具体而言,扇形载车电梯(1)位于停车系统中心处且通过索道连接于停车系统且受控于伺服系统;载车托盘(9)位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与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上方,通过可滑动卡槽连接,车轮定位器(10)通过螺栓固定在载车托盘(9)上部,电梯直行滑道(11)焊接于扇形载车电梯(1)上部;
泊车空间包括泊车位(15)、载车托盘挡板(21)及泊车位直轨滑道(28);泊车位直轨滑道(28)通过混凝土浇筑于结构楼板(20),载车托盘挡板(21)位于泊车位直轨滑道(28)后方并通过卡槽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空间结构集约化,即在结构框架筒内均匀布置三道剪力墙,将泊车空间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扇形部分,在高效利用泊车空间的同时,可显著提升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和自防火能力,所述泊车位(15)呈放射状环形分布在停车系统各层框架筒处,结构框架筒共10层或更多层,每层12个车位,可同时存放120辆车或更多;车辆泊提采用无车道垂直升降技术,减少了进出车道、绕道、调车道对空间的占用,车辆进出库由扇形载车电梯(1)和载车托盘(9)共同完成,有效地保证了泊车空间的高效利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车辆泊提效率集约化,即电梯核心筒处布置六部扇形载车电梯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的交叉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泊提效率,该停车系统中,电梯核心筒处六部扇形载车电梯(1)同时运营,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需求,各扇形载车电梯(1)沿电梯核心筒平面均匀对称布置,可同时运行互不干扰;在车辆入库平台处设置有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在伺服系统判断泊车位后将载车托盘(9)及时转入相应滑道,保证了泊车位(15)的交叉运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车辆(22)的泊提方式的集约化和自动化,车辆的存放过程分为以下步骤:智能化车道闸门(5)打开,车辆(22)进入载车托盘(9),司机下车,载车托盘(9)载车通过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进入扇形载车电梯(1),垂直下降,载车托盘(9)载车进入泊车位(15);车辆的取用过程分为以下步骤:载车托盘(9)载车通过泊车位直轨滑道(28)进入扇形载车电梯(1),垂直上升,载车托盘(9)载车进入车辆入库平台,通过电梯直行滑道(11)进入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司机上车,智能化车道闸门(5)打开,驾车离开。

说明书全文

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属于地下工程设计及其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城市停车场主要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地上停车场包括路边占道停车位和专用停车场两种。路边占道停车位占用大量路面资源,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专用停车场占地面积较大,城市土地资源稀少,难以大量推广应用。
[0003] 城市的地下停车场主要有绕道式停车场、立式停车场和立体环绕式停车场三种类型。
[0004] 绕道式停车场,以行车道出入为主要形式的停车场,这种停车场的形式是使用最广泛的。目前,我国80%~90%的地下停车场都是采用这种形式。但这种地下停车场的车道占用了大量空间,泊车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0005] 立体式停车场,该类停车场在深部修建多层地下停车空间,取消车场与地面间车道和绕道,靠提升机实现地面和地下的调度。这种类型的停车场,虽然提高了车辆的存取效率,但不能满足高峰时段,多部车辆同时出库入库的需求。同时,部分停车场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发生时容易造成财产的损失。
[0006] 立体环绕式停车场,该类停车场在立式停车场的基础上增加了环绕车道,和立式停车场相比,其优点是减少了提升设施、降低了造价,但同时也降低了泊车位的利用率,不能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0007] 在现有的地下停车场设计方法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泊车空间的利用率和车辆存取效率不能兼得。部分停车场高效利用了泊车空间,但车辆存取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需求;部分地下停车场存取效率较高,可以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需求,但占用空间过大,不能满足泊车空间的高效利用。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使其在满足高效安全利用泊车空间的同时,极大的提高车辆的存取效率,可以满足高峰时段,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需求。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梯核心筒、结构框架筒、车辆入库平台、载车系统、泊车空间。
[0010] 所述电梯核心筒包括中心柱12和电梯核心筒剪墙13,电梯核心筒剪力墙13均匀分布于中心柱12的外边缘,二者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
[0011] 结构框架筒分为内环框架筒与外环框架筒两层结构,结构框架筒包括结构外墙14、内环框架梁16、外环框架梁17、内环框架柱18、外环框架柱19、径向框架梁27、结构楼板
20、结构底板24、底板防层25及素混凝土垫层26;具体而言,内环框架梁16与内环框架柱
18由混凝土浇筑连接,外环框架梁17与外环框架柱19亦由混凝土浇筑连接,内环框架筒与外环框架筒之间相应节点位置由径向框架梁27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结构楼板20位于径向框架梁27、内环框架梁16、外环框架梁17顶部并由混凝土浇筑连接,结构外墙14位于结构体系外侧,电梯核心筒剪力墙13延伸至外环框架柱19处并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结构底板24、底板防水层25及素混凝土垫层26由上至下依次分层布置且位于停车系统的最底部。
[0012] 车辆入库平台包括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车辆入轨垫板4、智能化车道闸5、分道栏杆6、弧形导向标线7、直形导向标线8、屋盖体系23;具体而言,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与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混凝土浇筑于车辆结构顶板上部,车辆入轨垫板4通过槽孔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连接,智能化车道闸门5与分道栏杆6通过混凝土浇筑于结构顶板上部,弧形导向标线7与直形导向标线8由热溶涂料绘制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与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下方,屋盖体系23位于整个结构体系顶部。
[0013] 载车系统包括扇形载车电梯1、载车托盘9、车轮定位器10、电梯直行滑道11及车辆22;具体而言,扇形载车电梯1位于停车系统中心处且通过索道连接于停车系统且受控于伺服系统。载车托盘9位于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与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上方,通过可滑动卡槽连接,车轮定位器10通过螺栓固定在载车托盘9上部,电梯直行滑道11焊接于扇形载车电梯1上部。
[0014] 泊车空间包括泊车位15、载车托盘挡板21及泊车位直轨滑道28;泊车位直轨滑道28通过混凝土浇筑于结构楼板20,载车托盘挡板21位于泊车位直轨滑道28后方并通过卡槽连接。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 1、空间结构集约化,该集约化设计在保证泊车空间高效利用的同时,整个结构体系采用均布剪力墙扇形分割,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自防火能力。
[0017] 2、车辆泊提效率集约化,核心筒扇形载车电梯运输系统与附属设施可以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车库的需求,大大提高了车辆的泊提效率。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车辆入库平台层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泊车层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A-A剖面图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B-B剖面图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1.扇形载车电梯 2.入库平台直轨滑道 3.入库平台曲轨滑道 4.车辆入轨垫板 5.智能化车道闸门 6.分道栏杆 7.弧形导向标线8.直形导向标线 9.载车托盘 10.车轮定位器 11.电梯直行滑道 12.中心柱 13.电梯核心筒剪力墙 14.结构外墙 15.泊车位 16.内环框架梁17.外环框架梁 18.内环框架柱 19.外环框架柱 20.结构楼板 21.载车托盘挡板 22.车辆 23.屋盖体系 24.结构底板 25.底板防水层 26.素混凝土垫层 27.径向框架梁 28.泊车位直轨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图1-5所示,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停车系统为分层、筒状结构且位于地下,整体抗震性能良好;在该停车系统中间的电梯核心筒处设有六部扇形载车电梯1,可同时运营,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需求,各扇形载车电梯1沿停车场平面均匀对称布置,且可同时运行互不干扰;在车辆入库平台处设置有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在伺服系统判断泊车位后可将载车托盘9及时转入相应滑道,保证了泊车位15的交叉运营。
[0025] 电梯核心筒剪力墙13沿平面呈120°均匀分布并用于垂直运输车辆。此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具有一定的自防火能力。所述泊车位15呈放射状环形分布在停车系统各层边缘处,共10层或更多层,每层12个车位,可同时存放120辆车或更多;且泊车位15采用无车道技术,减少了进出车道、绕道、调车道等大量的辅助车道,车辆进出库由扇形载车电梯1和载车托盘9共同完成。有效地保证了泊车空间的高效利用。
[0026] 车辆22的存放通过智能伺服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车辆的存放过程分为以下步骤:智能化车道闸门5打开,车辆22进入载车托盘9,司机下车,载车托盘9载车通过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进入扇形载车电梯1,垂直下降,载车托盘9载车进入泊车位15。车辆的取用过程分为以下步骤:载车托盘9载车通过泊车位直轨滑道28进入扇形载车电梯1,垂直上升,载车托盘9载车进入车辆入库平台,通过电梯直行滑道11进入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司机上车,智能化车道闸门5打开,驾车离开。
[0027] 在结构框架筒和电梯核心筒内设置三道均布剪力墙,将泊车空间分为相对独立的三部分,显著提升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和自防火能力;多部扇形电梯的构造和滑道的交叉运用,大大提高了车辆的泊提效率。
[0028] 车辆的存放原理通过智能化车道闸门5打开,车辆22进入载车托盘9,司机下车,载车托盘9载车通过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进入扇形载车电梯1,垂直下降,载车托盘9载车进入泊车位15等步骤实现;车辆的取用原理通过载车托盘9载车通过泊车位直轨滑道28进入扇形载车电梯1,垂直上升,载车托盘9载车进入车辆入库平台,通过电梯直行滑道11进入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司机上车,智能化车道闸门5打开,驾车离开等步骤实现。
[0029] 本方法空间结构集约化利用的原理主要通过放射环形布置泊车位和无车道垂直升降技术实现;泊提效率的集约化利用的原理主要通过在电梯核心筒处设置的6部扇形载车电梯配合车辆入库平台处设置的入库平台直轨滑道2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3联合运用实现。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