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灯光 / 电弧 / 电弧消除器

电弧消除器

阅读:428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电弧消除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电弧 消除器,包括: 外壳 ,其中形成有空间并包括开口;灭弧部分,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包括布置为对于所述空间可移动的活动杆;指示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通过所述开口被看到;以及指示器转动机构,当所述活动杆移动时,所述指示器转动机构与所述活动杆相互作用以转动所述指示器。可通过指示器方便地识别灭弧部分的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从而将电弧事故最小化。,下面是电弧消除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电弧消除器,所述电弧消除器通过配电柜(D)中设置的滑架移动到所述配电柜中的引入位置或引出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消除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空间并包括开口;
灭弧部分,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包括切换闭合装置和打开位置的活动电极和布置为与所述活动电极连接并向所述空间能够前后移动的活动杆;
指示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通过所述开口被看到;以及
指示器转动机构,当所述活动杆前后移动时,所述指示器转动机构与所述活动杆相互作用以转动所述指示器,
其中所述指示器转动机构包括:
转动连杆,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外壳中,且当所述活动杆前后移动时围绕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以及
联接连杆,与所述转动连杆相连接且当所述转动连杆转动时前后移动,并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指示器相连接从而转动所述指示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消除器,其中所述指示器包括:
第一指示器,当所述活动杆移向所述灭弧部分的外部时通过所述开口看到所述第一指示器;
第二指示器,当所述活动杆移向所述灭弧部分的内部时通过所述开口看到所述第二指示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弧消除器,其中,
所述指示器构造为多面体,
所述第一指示器形成于所述多面体的第一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指示器形成于与所述多面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垂直的所述多面体的第二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消除器,其中所述指示器安置于所述开口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消除器,其中,具有通孔的第一转动轴支撑件布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通孔形成为允许所述第一转动轴可旋转地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消除器,其中,所述活动杆包括:
设置为在所述灭弧部分内前后移动的杆;以及
接触体,所述接触体安装于所述杆的一侧上且与所述转动连杆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弧消除器,其中所述转动连杆包括:
第一连杆部,所述第一连杆部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中并与所述接触体的外端相接触;以及
第二连杆部,所述第二连杆部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中并允许所述联接连杆与之相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消除器,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可转动地支撑所述指示器的支撑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弧消除器,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二转动轴相连接的弹性件。

说明书全文

电弧消除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弧消除器,且更确切而言,涉及一种具有移动的活动杆的电弧消除器。

背景技术

[0002] 普遍而言,配电柜(例如,进线配电板或开关设备)是一种接收电并供应对于安装于用户处的负载设施所要求的电力的设施。配电柜可将高压电力转换为低压电力然后对低压电力进行分配。配电柜可包括:开关、避雷器、变压器断路器,以及各种测量仪器。电弧消除器可以安装于配电柜之中。
[0003] 在电弧消除器的正常状态下,两个电极(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被保持在断开状态(未导通状态)下电绝缘,并且当配电柜中产生电弧事故时,电弧消除器迅速电连接两个电极以将电力系统的三相中的每一相短路且接地从而消除电弧。
[0004] 电弧消除器可以包括灭弧部分,且该灭弧部分可用SF6,具有优良绝缘性能的惰性绝缘气体,填充在其壳体中,从而利用绝缘材料对灭弧部分的内部进行绝缘。在灭弧部分中,两个电极,即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内彼此间隔开安装,并且可移动电极可以被安装以在壳体内进行位置改变。
[0005] 灭弧部分的高压电极与配电柜中设置的固定母线相连接,因此高压电力可一直应用于该高压电极。
[0006] 灭弧部分的接地电极可与安装配电柜所在地点的地通过接地母线或接地电缆相连接。
[0007] 电弧消除器可以具有闭合模式和打开模式(或复位模式),在该闭合模式下,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由可移动电极导通;在该打开模式下,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被保持绝缘,而不是由可移动电极导通。
[0008] 当电弧消除器处于闭合模式时,灭弧部分的可移动电极可以移动以与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相接触从而导通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
[0009] 当电弧消除器处于打开模式(或复位模式)时,灭弧部分的可移动电极可以移动以与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之中的至少一个不接触从而将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绝缘。
[0010] 当配电柜的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时,可以引入电弧消除器的高压电极与固定母线相连接,并在此时,电弧消除器应该处于打开状态。
[0011] 当电弧消除器处于闭合状态时,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相导通,且因此,如果电弧消除器以闭合状态引入,可能会产生电弧事故。发明内容
[0012] 因此,本详细说明书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向外显示灭弧部分内的接触状态而将电弧事故最小化的电弧消除器。
[0013] 为了达到这些和其他优势并根据本说明书的目的,如本文中具体实现的并广泛描述的,电弧消除器可以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空间并包括开口;灭弧部分,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包括布置为对于所述空间可移动的活动杆;指示器,其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被通过所述开口看到;以及指示器旋转机构,其当所述活动杆移动时与所述活动杆相互作用以使所述指示器旋转。
[0014] 所述指示器可以包括:第一指示器,其当活动杆移向灭弧部分的外部时通过开口被看到;以及第二指示器,其当活动杆移向灭弧部分的内部时通过开口被看到。
[0015] 指示器可构造为多面体,第一指示器可形成在所述多面体的第一表面上,并且第二指示器可形成在与所述多面体的第一表面垂直的所述多面体的第二表面上。
[0016] 所述指示器可以安置在所述外壳内。
[0017] 所述指示器旋转机构可以包括:旋转连杆,其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外壳内并当所述活动杆移动时绕第一转动轴为中心旋转;以及连接连杆,其与旋转连杆相连接并当所述旋转连杆旋转时前后移动,且与所述指示器通过第二转动轴相连接以使所述指示器旋转。
[0018] 第一转动轴支撑件可以布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转动轴支撑件具有形成为允许所述第一转动轴可旋转地穿过其中的通孔。
[0019] 所述活动杆可以包括:杆,其布置为在所述灭弧部分内前后移动;以及接触体,其安装于所述杆的一侧上并与所述旋转连杆相接触。
[0020] 旋转连杆可以包括:第一连杆部,其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内并与所述接触体的外端相接触;以及第二连杆部,其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内并允许所述连接连杆与之相连接。
[0021] 所述电弧消除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可旋转地支撑指示器的支撑件。
[0022] 所述电弧消除器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支撑件和第二转动轴相连接的弹性构件。
[0023] 所述支撑件可以包括与所述弹性构件的一个端部相连接的弹性构件连接轴。
[0024]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灭弧部分的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可通过指示器从外部轻松识别出,则电弧事故可最小化。
[0025] 另外,由于指示器与活动杆的相互作用从而被可旋转地操作,所以指示器可被机械操作而不需要动力源,比如用于使指示器旋转的电动机,从而与指示器利用诸如电动机的动力源来旋转的情况相比,电力消耗可以减少。
[0026] 此外,指示器可以由旋转连杆和连接连杆的简单结构来可旋转地操作。
[0027] 此外,由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于活动杆、旋转连杆以及连接连杆的时候,所述弹性构件使指示器复位,所以指示器可不用分立的动力源而复位至其原始位置从而可使电力消耗和成本最小化。
[0028] 本申请进一步的应用范围将从下文给出的具体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但是,应该能理解到这些具体描述和特殊示例,在阐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同时,仅仅作为阐释的方式,因为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从具体描述中对本领域内那些技术人员变得显而易见。附图说明
[0029]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被结合在此说明书中构成其一部分,图示了例示性实施例与说明一起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0030] 在这些附图中:
[0031]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视图。
[0032]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主视图。
[0033] 图3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引出(led-out)位置时配电柜的内部的侧视图。
[0034] 图4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引入(led-in)位置时配电柜的内部的侧视图。
[0035] 图5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灭弧部分的示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0036] 图6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灭弧部分的示例处于打开时的剖视图。
[0037] 图7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灭弧部分的示例处于闭合时的剖视图。
[0038] 图8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
[0039] 图9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打开时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
[0040] 图10为示出图8所示的电弧消除器正在进行闭合时所述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
[0041] 图11为示出图9所示的电弧消除器完成闭合时所述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
[0042] 图12为示出图8所示的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现在将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细节给出描述。出于参考附图简化描述的原因,相同或等同的部件将设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且不将重复对其的说明。
[0044]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45]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视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主视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引出位置时配电柜的内部的侧视图,以及图4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处于引入位置时配电柜的内部的侧视图。
[0046] 在配电柜D中,可以形成有容纳电弧消除器1的电弧消除器容纳腔2。配电柜D可以包括打开和关闭电弧消除器容纳腔2的配电柜3。
[0047] 配电柜D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将电弧消除器1拉入以及拉出的滑架4。电弧消除器1可在滑架4上沿前后方向移动。
[0048] 电弧消除器1可以包括用于消灭电弧的灭弧部分30。
[0049] 灭弧部分30与其连接或分离的固定母线6(配电柜母线)可以设置在配电柜内。
[0050] 灭弧部分30可以被设置为从电弧消除器1的后部沿向后方向突出。当电弧消除器1处于如图3所示的前进位置时,灭弧部分30可以与固定母线6分离。当电弧消除器1处于如图4所示的后退位置时,灭弧部分30可以与固定母线6相连接。
[0051] 电弧消除器1可以具有设置在其一侧上的接地触头7。接地触头7可以被布置为从电弧消除器1的上部突出。与接地触头7相连接的接地母线8可以设置在配电柜D内。当电弧消除器1向后移动时,接地触头7可以与接地母线8相接触。当电弧消除器1如图3所示向前移动时,接地触头7可以与接地母线8分离。当电弧消除器1如图4所示向后移动时,接地触头7可以与接地母线8相接触。
[0052] 用于检测电弧事故的诸如光学传感器等的检测单元(未示出)可以安装在配电柜D内。当检测单元检测到电弧事故时,安装于配电柜D内的电弧保护继电器(未示出)可输出控制信号给安装于配电柜D内的电弧消除器控制器(未示出)并且电弧消除器控制器可控制电弧消除器1的灭弧部分30以进行闭合操作(即,电弧消除器控制器可以控制电弧消除器1的灭弧部分以去除产生的电弧)。
[0053] 同时,当配电柜门3如图1和2所示被打开时,电弧消除器1的前侧可以向外暴露。电弧消除器1可以包括能够指示电弧消除器被闭合还是打开的指示器40。
[0054] 当配电柜门3打开时,诸如用户等的管理者(下文中,都称作“管理者”)可以在查看指示器40时轻松地识别出电弧消除器1是处于闭合状态还是处于打开状态(或复位状态),并可以对电弧消除器1的引入操作或者引出操作加以注意。
[0055] 指示器40可以具有指示打开状态的第一指示器41和指示闭合状态的第二指示器42。当电弧消除器1打开时,如图3所示第一指示器41可从外部看到;并且当电弧消除器1闭合时,如图4所示第二指示器42可从外部看到。
[0056] 第一指示器41和第二指示器42被设置为在外表上彼此相区别,并且可以具有表明彼此不同的各种字符、数字或者符号,且可以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于彼此。任何指示器都可以被应用,只要从外部观察时它们能彼此相区别。
[0057] 指示器40可以设置在电弧消除器1内或者电弧消除器1的前板部分内。当指示器40布置于电弧消除器1内时,允许布置于电弧消除器1内的指示器40被从外部见到的开口9或窗口可以设置在电弧消除器1的前板部分内。
[0058] 图5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灭弧部分的示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灭弧部分的示例打开时的剖视图,以及图7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灭弧部分的示例闭合时的剖视图。
[0059] 灭弧部分30可以具有高速闭合开关组件。
[0060] 灭弧部分30可以包括:壳体110,布置于壳体110内的接地电极130,布置于壳体110内的高压电极140,布置于壳体110内的活动电极150,以及使活动电极150前后移动的活动电极移动机构160。
[0061] 灭弧部分30可以包括被操作以与活动电极150一起前后移动的活动杆20。活动杆20的一部分可以安置于壳体110内并与活动电极150相连接,且其的另一剩余部可以被布置为从壳体110向外突出。
[0062] 壳体110的内部可以气密封闭从而充入绝缘气体。壳体110的内部的前侧和后侧都可以打开。壳体110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主体部分111以及形成于主体部分111的前侧上以覆盖主体部分111打开的前侧的前壳体113。
[0063] 灭弧部分30可以进一步包括布置于壳体110内的管件120。管件120可以安置于前壳体113的后面或者可以布置为环绕接地电极130的至少一部分。管件120环绕接地电极130以保护接地电极,并且可以由导体形成而用作导体。
[0064] 接地电极130可以与管件120的后部相联接。
[0065] 高压电极140可以设置于壳体110内的后部。
[0066] 高压电极140和接地电极130可以布置为在壳体110内沿前后方向彼此间隔开。
[0067] 接地电极130可以与如图3和4所示的接地触头7直接相连接,或者可以通过单独的连接器与接地触头7电连接。
[0068] 如图3和4所示,高压电极140可以与安装于配电柜内的固定母线6直接相连接或者可以通过单独的接触器与固定母线6相接触。
[0069] 活动电极150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10内。
[0070] 在壳体110内,活动电极150可移动至打开位置P1,在所述打开位置下,接地电极130和高压电极140如图6所示没有相连接,并且可移动至闭合位置P2,在所述闭合位置下,接地电极130和高压电极140如图7所示彼此相连接。
[0071] 活动电极150可布置为与接地电极130的中空内壁相接触并在壳体110内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活动电极150可沿向前方向F朝向打开位置P1移动并且可沿向后方向R朝向闭合位置P2移动。
[0072] 活动电极移动机构160可以包括用于前后移动活动电极150的致动器
[0073] 所述致动器可以由安装于配电柜D内的电弧消除器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并当从电弧消除器向致动器输入闭合信号时,致动器可以产生电磁力以使活动电极150线性移动。
[0074] 致动器可构造为汤姆逊线圈致动器。汤姆逊线圈致动器可通过将线圈缠绕成环状来构造,且当电力施加于汤姆逊线圈致动器时,汤姆逊线圈致动器可产生电磁力。
[0075] 当电力施加于汤姆逊线圈致动器时,电流在缠绕成环状的线圈中流动以产生电磁力。活动电极150可以通过电磁力从打开位置P1移动至闭合位置P2或从闭合位置P2移动至打开位置P1。
[0076] 所述致动器可以设置在布置于壳体110的前壳体113的后表面上的支持构件180中。
[0077] 进入面板、配电板、或配电柜的电路可通过高压电极140、接地电极130和活动电极150与接地侧相连接,并且当电路里产生诸如电弧等的故障电流时,故障电流可迅速旁路以流向接地侧,而不会在电路里流动。
[0078] 活动杆20可以布置为使得其一端可以联接到活动电极150并且另一端从壳体110向外突出。允许活动杆20穿过其中的通孔114可以形成在前壳体113内。活动杆20插入通孔114中从而其的一部分被固定并被连接到活动电极150,且其另一剩余部从壳体110向外突出。
[0079] 当活动电极150完全移至如图7所示的闭合位置P2时,活动杆20从壳体110部分地向外突出。
[0080] 当活动电极150处于如图6所示的打开位置P1时,活动杆20从壳体110向外突出第一长度H1。
[0081] 当活动电极150移至如图7所示的闭合位置P2时,活动杆20可以与活动电极150一起移至壳体110内部,并且与从第一长度H1减去活动电极150已经移动的距离所得的第二长度H2相对应的部分可以从壳体110向外突出。
[0082] 同时,沿着向前方向F推动活动杆20的活动杆驱动机构(未示出)可以安装在电弧消除器1中。活动杆驱动机构使活动杆20沿着向前方向F移动从而将与活动杆20的一端固定并连接的活动电极150移动到如图6所示的打开位置P1。
[0083] 图8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图9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弧消除器被打开时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图10为示出图8所示的电弧消除器正在进行闭合时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图11为示出图9所示的电弧消除器完成闭合时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视图,以及图12为示出图8所示的电弧消除器的内部的立体视图。
[0084] 如图8到12所示,电弧消除器1可包括加工有空间S和开口9的外壳10,灭弧部分30安装于外壳10内并具有:设置为可在空间S内移动的活动杆20;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10内并可通过开口9被看到的指示器40;以及当活动杆20移动时,与活动杆20相互作用以转动指示器40的指示器转动机构50。
[0085] 外壳10可以形成指示器40的外观。
[0086] 外壳10可以包括前板部10A,后板部10B,上板部10C,下板部10D以及侧板部10E。
[0087] 当如图1和2所示的配电柜门3打开时,可看到外壳10的前板部10A。前板部10A可以构成电弧消除器的前外观。
[0088] 前板部10A上可形成有开口9。开口9可以形成于前板部10A中并在前后方向上打开。开口9可以具有圆形或多边形,比如四边形,之类的形状。
[0089] 电弧消除器1可进一步包括可转动地支撑指示器40的支撑件13。
[0090] 支撑件13可安装于外壳10内。支撑件13可以安装于壳体10的前板部10A的后侧。支撑件13也可安装于外壳10的下板部10D中。支撑件13也可布置为从外壳10的下板部10D沿向上方向突出。
[0091] 在外壳的前板部10A和后板部10B之间,比起后板部10B,支撑件13可以安装为更靠近前板部10A。支撑件13可以安装为定位在开口9的后侧。
[0092] 支撑件13可以包括一对彼此之间间隔大于指示器40宽度的支撑板14和15。指示器40可以安装为定位于这一对支撑板14和15之间。
[0093] 支撑件13可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一对支撑板14和15的下板16。所述一对支撑板14和15可以在下板16的上侧彼此在横向上间隔开地布置。
[0094] 下板16可以通过比如螺钉等类似的固件安装于外壳10的下板部10D上。
[0095] 支撑件13可构造为可打开其上表面、前表面以及后表面。在安装指示器40的时候,支撑件13可以在该对支撑板14和15变得彼此分离的方向上弯曲。
[0096] 活动杆20可以包括从灭弧部分30向空间S突出的杆21以及位于所述杆21一侧上的接触体22。
[0097] 杆21可布置为穿过灭弧部分30的通孔114。
[0098] 接触体22可与指示器转动机构50相接触以操作指示器转动机构50。接触体22可与指示器转动机构50的转动连杆52相接触(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0099] 灭弧部分30可以形成为能消除电弧的结构。灭弧部分30可设置为穿过外壳10的后板部10B。灭弧部分30的前部可放置于空间S内并且其后部可放置于后板部10B的后侧。灭弧部分30可具有让活动杆20穿过的通孔114。
[0100] 指示器40可包括:当活动杆20向灭弧部分30的外部移动时通过开口9看到的第一指示器41,和当活动杆2向灭弧部分30的内部移动时通过开口9看到的第二指示器42。
[0101] 指示器40可构造为多面体。第一指示器41可形成于所述多面体的第一表面。第二指示器42可形成于与第一表面垂直的所述多面体的第二表面上。当活动杆20根据灭弧部分30的打开状态向前移动时,第一指示器41可以位于开口9的后侧并能通过开口9从外部被看到。相反地,当活动杆20根据灭弧部分30的闭合状态向后移动时,第二指示器42可位于开口
9的后侧并能通过开口9从外部被看到。
[0102] 指示器40可位于开口9的后侧。指示器40可在该对支撑板14和15之间,绕其转动中心轴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0103] 指示器40可具有中心轴(未示出),该中心轴由该对支撑板14和15可转动地支撑于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垂直的表面上。
[0104] 指示器40的中心轴可以插入并支撑在该对支撑板14和15中形成的中心轴支撑件19中。指示器40的中心轴可以相对于指示器40平地布置,并且指示器40可绕相对其水平的中心轴转动。指示器40的中心轴可以为指示器40的转动中心,且当联接连杆60(下文中将进行描述)在向前或向后方向上移动时,指示器40可绕该中心轴转动。
[0105] 指示器40可进入该对支撑板14和15之间,并且其中心轴(未示出)可插入中心轴支撑单元19之中。当中心轴插入中心轴支撑单元19中时,该对支撑板14和15可弹性复位从而位于相互平行的方向上,且指示器40可由该对支撑板14和15可旋转地支撑。
[0106] 当指示器40插入并安装于该对支撑板14和15之间时,该对支撑板14和15的上部可沿着上部变得彼此远离的方向弯曲,从而便于指示器40平滑地插入和安装,且当指示器的中心轴插入中心轴支撑单元19从而完成指示器40的安装时,该对支撑板14和15恢复到彼此平行,稳定地支撑指示器40。
[0107] 指示器转动机构50包括转动连杆52和联接连杆60。
[0108] 转动连杆52可转动地支撑于外壳10中,并当活动杆20移动时,转动连杆52可绕第一转动轴R1转动。
[0109] 转动连杆52包括安装于第一转动轴R1上且与接触体22的外端部相接触的第一连杆部53,以及安装于第一转动轴R1上并允许联接连杆60与之相连接的第二连杆部54。
[0110] 第一连杆部53可包括与第一转动轴R1相连接的第一转动轴连接部以及从第一转动轴连接部弯出的弯曲部,从而安装于接触体22上并由接触体22转动。
[0111] 第二连杆部54可布置为在电弧消除器内沿基本竖直方向延伸。第二连杆部54的上部一体地且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转动轴R1,并且其下部可向支撑件13或指示器40的后侧延伸。
[0112] 第一转动轴支撑件12可以设置于外壳10中,并具有允许指示器转动机构50的第一转动轴R1可转动地穿过的通孔11。
[0113] 第一转动轴支撑件12可以是可转动地支撑指示器转动机构50的转动连杆52的转动连杆支撑件。
[0114] 第一转动轴支撑件12可以安装为位于外壳10的内上部中。第一转动轴支撑件12可以安装在外壳10的上板部10C上。第一转动轴支撑件12可安装于外壳10的上板部10C并从外壳10的上板部10C向下突出。通孔11可形成为沿着第一转动轴支撑件12的水平方向开口。
[0115] 联接连杆60可与转动连杆52相连接,并且当转动连杆52转动时可前后移动。联接连杆60可通过第二转动轴R2连接到指示器40从而转动指示器40。
[0116] 当转动连杆52转动时,可向后拉或者向前推联接连杆60。当联接连杆60沿向后方向推动指示器40的一侧时,指示器40可绕转动中心转动;而当联接连杆60沿向前方向推动指示器40的一侧时,指示器40可绕所述转动中心转动。联接连杆60与指示器40的所述转动中心以外的部分相连接。
[0117] 当联接连杆60前后移动时,指示器40可由第二转动轴R2绕中心轴为中心转动。在联接连杆60如图9所示向前移动的情况下,当联接连杆60如图10所示向后移动时,联接连杆60可沿向后方向拉第二转动轴R2且第二转动轴R2可将指示器40沿图10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0118] 当指示器40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位于开口9后侧的第一指示器41可以定向为基本上向上,并且此时,第二指示器42可在开口9的向后方向上转动并通过开口9被看到。
[0119] 导向凸起55可从转动连杆52和联接连杆60中的任一个上突出,对导向凸起55进行导向的导向孔61可形成于转动连杆52和联接连杆60的另一个上。导向凸起55可安装为在第二连杆部54的下部中基本横向地突出。在这个情况下,导向孔61可形成为在联接连杆6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沿水平方向开口。
[0120] 同时,电弧消除器1可进一步包括与第二联接轴R2相连接的弹性件70。弹性件70可构造为弹簧,比如可压缩或拉伸的卷簧。弹性件70的一个端部可与弹性件联接轴18相连接(下文将进行描述)并且其另一个端部可与第二联接轴R2相连接。
[0121] 弹性件70的长度可根据联接连杆60的位置改变。当联接连杆60如图9所示沿着朝向外壳10的前板部10A的方向向前移动时,弹性件70可以被压缩;当联接连杆60如图11所示沿着远离外壳10的前板部10A的方向向后移动时,弹性件70可以被拉伸。
[0122] 如图9所示,弹性件70可以是将联接连杆60沿着朝向外壳10的前板部10A的方向复位的复位弹簧。当转动连杆52没有拉动联接连杆60时,如图9所示,弹性件70可将联接连杆60沿着朝向外壳10的前板部10A的方向移动。
[0123] 支撑件13可进一步包括弹性件联接轴18,弹性件70的一个端部与之相连接。弹性件联接轴18可安装于该对支撑板14和15中的任何一个上。
[0124] 当致动器没有进行闭合操作时,指示器40的第一指示器41可转动指示器40从而从外看到指示器40,并且在这个情况下,电弧消除器1可以向外显示灭弧部分30当前处于打开状态。
[0125] 相反地,当致动器进行闭合操作时,弹性件70可如图11所示被拉伸,并且此时,指示器40的第二指示器42可位于开口9的后侧,显示灭弧部分30当前处于闭合状态。
[0126] 上述的实施例和优点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认作本公开的限制。本构思也能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设备。以上描述旨在阐释,而非限制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许多替换、修改以及变化对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此处所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方法以及其他特性可以不同方式组合以获得额外的和/或替换的示例性实施例。
[0127] 可在不脱离其特性的范围内以若干种方式实施此处所述的特征,应该能理解到上述实施例不应被以上描述的任何具体内容所局限,除非那些特别说明的,而应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其保护范围内被广泛地考虑到,并且因此落入本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内的或者落入保护范围的等效替换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皆应被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包含。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电弧熄灭室 2020-05-13 491
电弧炉 2020-05-11 438
电弧炉 2020-05-11 399
一种电弧炉 2020-05-13 845
一种短电弧复合加工中心专用刀具 2020-05-11 719
电弧炉 2020-05-11 592
一种短电弧便携可移动放电加工系统 2020-05-11 57
防电弧服 2020-05-11 464
一种数控短电弧切削机床 2020-05-11 299
一种短电弧便携可移动放电加工系统 2020-05-11 92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