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零件和配件 / 油门拉索 / 前驱后旋式旋耕机

前驱后旋式旋耕机

阅读:494发布:2020-10-24

专利汇可以提供前驱后旋式旋耕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包括动 力 机、变速箱、 驱动轮 、旋耕轮、 操作系统 、尾轮装置,所述操作系统包括两套操作系统,座式主操作系统和跟机行走操作系统;座式主操作系统设置在变速箱的中部上方;跟机行走操作系统设置在变速箱的尾部。本实用新型座式主操作系统和跟机行走两套操作系统能适应不同作业工况需要,在旋耕大 块 田地时,使用座式主操作系统,作业人员坐在旋耕机上完成旋耕作业及小 角 度转向;在作业地点转移或在高低不平、崎岖的小路上行驶时,使用跟机行走操作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转向,且不需拆下旋耕轮,方便、安全、节省动力消耗。该旋耕机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故障率低、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下面是前驱后旋式旋耕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包括动机(1)、变速箱(2)、驱动轮(3)、旋耕轮(4)、操作系统(5)、尾轮装置(7),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系统(5)包括两套操作系统,座式主操作系统(51)和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置在变速箱(2)的中部上方;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置在变速箱(2)的尾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式主操作 系统(51)的座椅(515)与变速箱(2)固定连接,所述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 设置的两个扶手(523)固定连接在变速箱(2)的尾部上方,呈"八"字状布 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2) 包括主变速箱(21)和副变速箱(24);主变速箱(21)的输入轴(27)通过皮 带轮(11)、传动皮带(12)与动力机(1)输出轴上的皮带轮(13)连接;主 输出轴(22)为设置在主变速箱(21)左右两侧的两个输出半轴(221),输出 半轴(221)分别与两个驱动轮(3)的轴心连接;设在副变速箱(24)的副输 出轴(23)与两侧的旋耕轮(4)的轴心连接;主变速箱(21)的拨叉轴(26) 和两个转向拨杆装置(31)均伸出箱体(25)之外,并分别与座式主操作系统(5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式主操作 系统(51)设有控制柄(511),油门控制柄(511)位于主变速箱(21)右 侧上部,油门控制柄(511)连接在主变速箱(21)上,油门控制柄(511)通 过拉索与动力机(1)油门连接;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的油门控制柄(524) 与动力机(1)油门连接;所述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有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 (513),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513)分别与伸出主变速箱(21)箱体(25)外的两个转向拨杆装置(31)连接,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513)分别动配合在销 轴(514)的两端,销轴(514)与轴座(519)连接,轴座(519)连接在副变 速箱(24)的外部;所述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置有两个驱动转向拉手(522), 两个驱动转向拉手(522)分别连接在两个扶手(523)下部,驱动转向拉手(522) 用丝拉索与座式主操作系统(51)的驱动转向操纵杆(513)连接;跟机行走 操作系统(52)设有呈"L"状的变速操纵杆(521),变速操纵杆(521)的短 杆部设置在扶手(523)下方,变速操纵杆(521)的杆身滑动配合在前支座(525) 中,变速操纵杆(521)的端部滑动配合在后支座(526)中,变速操纵杆(521) 的前支座(525)连接在主变速箱(21)上,变速操纵杆(521)的后支座(526) 与辅助转向装置(6)设置在副变速箱(24)上的后支承座(63)连接;所述辅 助转向装置(6)的方向杆(61)滑动配合在后支承座(63)中,方向杆(61) 的前端置于连接在主变速箱(21)上的前支承座(62)中;座式主操作系统(51) 设有变速操纵杆(512),变速操纵杆(512)位于主变速箱(21)右侧,变速操 纵杆(512)的下端与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呈"L"状变速操纵杆(521)的 长杆部前端固定连接,变速操纵杆(512)上的拨动销(5121)设置在主变速箱 (21)上拨叉轴(26)的拨动槽(262)内;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有的方向 盘(517)位于驱动转向操纵杆(513)前方,方向盘(5.17)紧固在辅助转向装 置(6)的方向杆(61)上;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置的方向盘(69)位于 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变速操纵杆(521)后方,方向盘(69)紧固在辅助转 向装置(6)的方向杆(61)后端;所述辅助转向装置.(6)的方向杆(61)上 紧配有转向主动轮齿(64),转向主动轮齿(64)与扇形齿轮(65)啮合,扇形 齿轮(65)紧配在悬臂轴(67)上,悬臂轴(67)通过轴承支架(671)设置 在副变速箱(24)上方,悬臂轴(67)的支架(671)与副变速箱(24)连接,悬臂轴(67)紧配有小锥齿轮(66),小锥齿轮(66)位于扇形齿轮(65)外侧, 与小锥齿轮(66)啮合有大锥齿轮(68),大锥齿轮(68)与尾轮装置(7)设 置的尾轮导管座(71)动配合连接;所述尾轮装置(7)的尾轮导管座(71)固 定连接在副变速箱(24)的尾部,尾轮导管座(71)上设有通孔(711),通孔(711)中配置有尾轮叉(72),尾轮叉(72)的下端与尾轮(74)连接;尾轮 叉(72)的杆部(721)下段(721a)设有调节螺母(73),调节螺母(73)与 尾轮导管座(71)接触,尾轮叉(72)的杆部(721)上段(721b)设有花键, 尾轮叉(72)的杆部(721)伸出位于尾轮导管座(71)通孔(711)上端的大 锥齿轮(68)外面,尾轮叉(72)的杆部(721)上段(721b)花键与辅助转向 装置(6)的大锥齿轮(68)上设置的花键孔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变速 箱(21)的输入轴(27)上设置有双联齿轮(271),双联齿轮(271)通过花键 与输入轴(27)滑动配合,双联齿轮(271)包括低速档齿(271a)和高速档齿(271b),双联齿轮(271)的环形槽内设置有拨叉(261),拨叉(261)与拨叉 固定连接,拨叉轴(26)滑动配合在主变速箱(21)上;主变速箱(21)的低 速档变速齿轮(281)、高速档变速齿轮(282)和二级变速主动齿轮(283)均 紧配在二轴(28)上,低速档变速齿轮(281)与高速档变速齿轮(282)之间 的内开档距离大于输入轴(27)上的双联齿轮(271)外开档距离,主变速箱(21) 的二级变速主动齿轮(283)与二级变速从动齿轮(291)啮合,二级变速主动 齿轮(283)固定连接在二轴(28)匕二级变速从动齿轮(291)固定连接在 三轴(29)上;主变速箱(21)的三级变速主动齿轮(292)与三级变速从动齿 轮(34)啮合,三级变速主动齿轮(292)固定连接在在三轴(29)上,三级变 速从动齿轮(34)固定连接在在四轴(30)上,四轴(30)的两端分别空套有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和压縮弹簧(32),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的两 端面设有牙嵌离合齿(341),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的一端面设有与三级变 速从动齿轮(34)的牙嵌离合齿(341)相匹配的端面离合齿(331),两个四级 变速主动齿轮(33)的端面外侧分别设置有伸出箱体(25)外的拨杆装置(31); 分别与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啮合的四级变速从动齿轮(222)分别紧配 在两个输出半轴(221)上,两个输出半轴(221)同轴线地设置在箱体(25) 上,输出半轴(221)的一端伸出箱体(25)夕卜,输出半轴(221)分别与两个 驱动轮(3)的轴心连接;所述主变速箱(21)的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与副 变速箱(24)的输入齿轮(241)啮合;副变速箱(24)设置在主变速箱(21) 一侧,副变速箱(24)的箱体(242)与主变速箱(21)的箱体(25)连接,副 变速箱(24)的输入齿轮(241)紧固在副变速箱(24)的输入轴(243)上, 与输入齿轮(241)啮合的过渡齿轮(244)紧固在过渡齿轮轴(245)上,副变 速箱(24)箱体(242)上的通孔中设置有拨叉手柄(249),拨叉手柄(249) 的部分伸出箱体(242)夕卜,拨叉手柄(249)与拨叉(248)连接,拨叉(248) 滑动配合在拨叉轴(247)上,拨叉轴(247)与箱体(242)连接,拨叉(248) 的另一端与副输出轴传动齿轮(246)连接。

说明书全文

前驱后旋式旋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是一种前驱后旋式的耕作机 械。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前驱后旋式旋耕机,由动驱动前轮,依靠

链条带动后面的旋耕轮工作,这种旋耕机基本满足旋耕作业要求。由于操作这种 旋耕机操的作人员只能在后面跟机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的不足,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583943,公开日期2003年11月5日,发明创造名称"微 型多功能旋耕机",公开了一种可以坐在旋耕机操作的旋耕机、用于狭小地段耕 作的微型旋耕机。但仍存在不适应丘陵地带、转向、转弯频繁的小、边地 作业,特别是在作业场地转移,道路崎岖不平、需要上坡下坎时尤为困难,且 安全性差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旋耕机的不足,提供了 一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

包括动力机、变速箱、驱动轮、旋耕轮、操作系统、尾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系统包括两套操作系统,座式主操作系统和跟机行走操作系统;座式 主操作系统设置在变速箱的中部上方;跟机行走操作系统设置在变速箱的尾部。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前驱后旋式旋耕机,两套操作系统能适应不同作业工况 需要,在旋耕大块田地时,使用座式主操作系统,作业人员坐在旋耕机上完成 旋耕作业,在作业地点转移或在高低不平、崎岖的小路上行驶时,使用跟机行 走操作系统操作方便、安全、节省动力消耗。

优选的,所述座式主操作系统的座椅与变速箱固定连接,座式主操作系的脚踏板固定连接在变速箱的左右两侧;所述跟机行走操作系统设置的两个扶 手固定连接在变速箱的尾部上方,呈"八"字状布置。采用本方案,可以简化 结构,且能进一步提高操作方便性。

优选的,所述变速箱包括主变速箱和副变速箱;主变速箱的输入轴通过皮 带轮、传动皮带与动力机输出轴上的皮带轮连接;主输出轴为设置在主变速箱 左右两侧的两个输出半轴,输出半轴分别与两个驱动轮的轴心连接;设在副变 速箱的副输出轴与两侧的旋耕轮的轴心连接;主变速箱的拨叉轴和两个转向拨 杆装置均伸出箱体之外,并分别与主操作系统连接。采用本方案,可以保证设 备驱动和旋耕传动的相对独立性,可縮短故障停机时间。

优选的,所述座式主操作系统设有控制柄,油门控制柄位于主变速箱 右侧上部,油门控制柄连接在主变速箱上,油门控制柄通过拉索与动力机油门 连接;跟机行走操作系统的油门控制柄与动力机油门连接;所述座式主操作系 统设有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分别与伸出主变速箱箱体外 的两个转向拨杆装置连接,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分别动配合在销轴的两端,销 轴与轴座连接,轴座连接在副变速箱的外部;所述跟机行走操作系统设置有两 个驱动转向拉手,两个驱动转向拉手分别连接在两个扶手下部,驱动转向拉手 用丝拉索与座式主操作系统的驱动转向操纵杆连接;跟机行走操作系统设有 呈"L"状的变速操纵杆,变速操纵杆的短杆部设置在扶手下方,变速操纵杆的 杆身滑动配合在支座中,变速操纵杆的端部滑动配合在后支座中,变速操纵杆 的前支座连接在主变速箱上,变速操纵杆的后支座与辅助转向装置设置在副变 速箱上的后支承座连接;所述辅助转向装置的方向杆滑动配合在后支承座中, 方向杆的前端置于连接在主变速箱上的前支承座中;座式主操作系统设有变速 操纵杆,变速操纵杆位于主变速箱右侧,变速操纵杆的下端与跟机行走操作系统呈"L"状变速操纵杆的长杆部前端固定连接,变速操纵杆上的拨动销设置在

主变速箱上拨叉轴的拨动槽内;座式主操作系统设有的方向盘位于驱动转向操 纵杆前方,方向盘紧固在辅助转向装置的方向杆上;跟机行走操作系统设置的 方向盘位于跟机行走操作系统变速操纵杆后方,方向盘紧固在辅助转向装置的 方向杆后端;所述辅助转向装置的方向杆上紧配有转向主动轮齿,转向主动轮 齿与扇形齿轮啮合,扇形齿轮紧配在悬臂轴上,悬臂轴通过轴承支架设置在 副变速箱上方,悬臂轴的支架与副变速箱连接,悬臂轴紧配有小锥齿轮,小锥 齿轮位于扇形齿轮外侧,与小锥齿轮啮合有大锥齿轮,大锥齿轮与尾轮装置设 置的尾轮导管座动配合连接;所述尾轮装置的尾轮导管座固定连接在副变速箱 的尾部,尾轮导管座上设有通孔,通孔中配置有尾轮叉,尾轮叉的下端与尾轮 连接;尾轮叉的杆部下段设有调节螺母,调节螺母与尾轮导管座接触,尾轮叉 的杆部上段设有花键,尾轮叉的杆部伸出位于尾轮导管座通孔上端的大锥齿轮 外面,尾轮叉的杆部上段花键与辅助转向装置的大锥齿轮上设置的花键孔滑动 配合。采用本方案,转动方向盘带动尾轮装置及尾轮转动,实现转向小角于度 辅助转向的目的,整特别适合于沿田、地边缘方向行进的旋耕作业;同时,通 过转动调节螺母方式,可方便地实现旋耕深度的调整。

优选的,所述主变速箱的输入轴上设置有双联齿轮,双联齿轮通过花键与 输入轴滑动配合,双联齿轮包括低速档齿和高速档齿,双联齿轮的环形槽内设 置有拨叉,拨叉与拨叉固定连接,拨叉轴滑动配合在主变速箱上;主变速箱的 低速档变速齿轮、高速档变速齿轮和二级变速主动齿轮均紧配在二轴上,低速 档变速齿轮与高速档变速齿轮之间的内开档距离大于输入轴上的双联齿轮外开 档距离,低速档变速齿轮与双联齿轮的低速档齿满足啮合条件,高速档变速齿 轮与双联齿轮的高速档齿满足啮合条件,主变速箱的二级变速主动齿轮与二级变速从动齿轮啮合,二级变速主动齿轮固定连接在二轴上,二级变速从动齿轮

固定连接在三轴上;主变速箱的三级变速主动齿轮与三级变速从动齿轮啮合, 三级变速主动齿轮固定连接在在三轴上,三级变速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在在四轴 上,四轴的两端分别空套有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和压縮弹簧,三级变速从动 齿轮的两端面设有牙嵌离合齿,四级变速主动齿轮的一端面设有与三级变速从 动齿轮的牙嵌离合齿相匹配的端面离合齿,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的端面外侧 分别设置有伸出箱体外的拨杆装置;分别与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啮合的四级 变速从动齿轮分别紧配在两个输出半轴上,两个输出半轴同轴线地设置在箱体 上,输出半轴的一端伸出箱体外,输出半轴分别与两个驱动轮的轴心连接;所 述主变速箱的三级变速从动齿轮与副变速箱的输入齿轮啮合;副变速箱设置在 主变速箱一侧,副变速箱的箱体与主变速箱的箱体连接,副变速箱的输入齿轮 紧固在副变速箱的输入轴上,与输入齿轮啮合的过渡齿轮紧固在过渡齿轮轴上, 满足与过渡齿轮啮合条件的副输出轴传动齿轮通过花键滑动地配合在副输出轴 上,副变速箱箱体上的通孔中设置有拨叉手柄,拨叉手柄的部分伸出箱体外, 拨叉手柄与拨叉连接,拨叉滑动配合在拨叉轴上,拨叉轴与箱体连接,拨叉的 另一端与副输出轴传动齿轮连接。采用齿轮传动的变速箱,机械效率高,可靠 性高,两档速度适应不同工况要求,同时,通过左右驱动转向操作实现大角度, 小半径转弯的转向功能,同时,旋耕机在非作业地行走时,不需拆换旋耕轮。

本实用新型前驱后旋式旋耕机的有益效果是,座式主操作系统和跟机行走 两套操作系统能适应不同作业工况需要,在旋耕大块田地时,使用座式主操作 系统,作业人员坐在旋耕机上完成旋耕作业及小角度转向;在作业地点转移或 在高低不平、崎岖的小路上行驶时,使用跟机行走操作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转 向,且不需拆下旋耕轮,方便、安全、节省动力消耗。本实用新型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与现有前驱后旋式旋耕机相比,该旋耕机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故 障率低、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拆去动力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变速箱主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旋转视图; 图5为图3的B-B剖面旋转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

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K图2、图3、图4、图5所示:

参见如图l, 一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包括动力机l、变速箱2、驱动轮3、 旋耕轮4、操作系统5、辅助转向装置6、尾轮装置7、车架8、防护罩9;所述 操作系统5包括两套操作系统,座式主操作系统51和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座 式主操作系统51设置在变速箱2的中部上方;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置在变 速箱2的尾部。

参见如图l、图2、图4,所述座式主操作系统51的座椅515与变速箱2固 定连接,座式主操作系统51的脚踏板516固定连接在变速箱2的左右两侧;所 述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置的两个扶手523固定连接在变速箱2的尾部上方, 呈"八"字状布置。

所述变速箱2包括主变速箱21和副变速箱24;主变速 21的输入轴27通 过皮带轮ll、传动皮带12与动力机1输出轴上的皮带轮13连接;主输出轴22 为设置在主变速箱21左右两侧的两个输出半轴221,输出半轴221分别与两个 驱动轮3的轴心连接;设在副变速箱24的副输出轴23与两侧的旋耕轮4的轴心连接;主变速箱21的拨叉轴26和两个转向拨杆装置31均伸出箱体25之外,

并分别与主操作系统51连接。

所述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有油门控制柄511,油门控制柄511位于主变速

箱21右侧上部,油门控制柄511连接在主变速箱21上,油门控制柄511通过

拉索与动力机1油门连接;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的油门控制柄524与动力机1

油门连接;所述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有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513,两个驱动转

向操纵杆513分别与伸出主变速箱21箱体25外的两个转向拨杆装置31连接,

两个驱动转向操纵杆513分别动配合在销轴514的两端,销轴514与轴座519

连接,轴座519连接在副变速箱24的外部;所述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置有

两个驱动转向拉手522,两个驱动转向拉手522分别连接在两个扶手523下部,

驱动转向拉手522用钢丝拉索与座式主操作系统51的驱动转向操纵杆513连接;

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设有呈"L"状的变速操纵杆521,变速操纵杆521的短杆

部设置在扶手523下方,变速操纵杆521的杆身滑动配合在支座525中,变速

操纵杆521的端部滑动配合在后支座526中,变速操纵杆521的前支座525连

接在主变速箱21上,变速操纵杆521的后支座526与辅助转向装置6设置在副

变速箱24上的后支承座63连接;所述辅助转向装置6的方向杆61滑动配合在

后支承座63中,方向杆61的前端置于连接在主变速箱21上的前支承座62中;

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有变速操纵杆512,变速操纵杆512位于主变速箱21右侧,

变速操纵杆512的下端与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呈"L"状变速操纵杆521的长

杆部前端固定连接,变速操纵杆512上的拨动销5121设置在主变速箱21上拨

叉轴26的拨动槽262内;座式主操作系统51设有的方向盘517位于驱动转向

操纵杆513前方,方向盘517紧固在辅助转向装置6的方向杆61上;跟机行走

操作系统52设置的方向盘69位于跟机行走操作系统52变速操纵杆521后方,方向盘69紧固在辅助转向装置6的方向杆61后端;所述辅助转向装置6的方 向杆61上紧配有转向主动轮齿64,转向主动轮齿64与扇形齿轮65啮合,扇形 齿轮65紧配在悬臂轴67上,悬臂轴67通过轴承、支架671设置在副变速箱24 上方,悬臂轴67的支架671与副变速箱24连接,悬臂轴67紧配有小锥齿轮66, 小锥齿轮66位于扇形齿轮65外侧,与小锥齿轮66啮合有大锥齿轮68,大锥齿 轮68与尾轮装置7设置的尾轮导管座71动配合连接;所述尾轮装置7的尾轮 导管座71固定连接在副变速箱24的尾部,尾轮导管座71上设有通孔711,通 孔711中配置有尾轮叉72,尾轮叉72的下端与尾轮74连接;尾轮叉72的杆部 721下段721a设有调节螺母73,调节螺母73与尾轮导管座71接触,尾轮叉72 的杆部721上段721b设有花键,尾轮叉72的杆部721伸出位于尾轮导管座71 通孔711上端的大锥齿轮68外面,尾轮叉72的杆部721上段721b花键与辅助 转向装置6的大锥齿轮68上设置的花键孔滑动配合。

参见图l、图2、图3、图4、图5,所述主变速箱21的输入轴27上设置有 双联齿轮271,双联齿轮271通过花键与输入轴27滑动配合,双联齿轮271包 括低速档齿271a和高速档齿271b,双联齿轮271的环形槽内设置有拨叉261, 拨叉261与拨叉固定连接,拨叉轴26滑动配合在主变速箱21上;主变速箱21 的低速档变速齿轮281、高速档变速齿轮282和二级变速主动齿轮283均紧配在 二轴28上,低速档变速齿轮281与高速档变速齿轮282之间的内开档距离大于 输入轴27上的双联齿轮271外开档距离,低速档变速齿轮281与双联齿轮271 的低速档齿271a满足啮合条件,高速档变速齿轮282与双联齿轮271的高速档 齿271b满足啮合条件,主变速箱21的二级变速主动齿轮283与二级变速从动 齿轮291啮合,二级变速主动齿轮283固定连接在二轴28上,二级变速从动齿 轮291固定连接在三轴29上;主变速箱21的三级变速主动齿轮292与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啮合,三级变速主动齿轮292固定连接在在三轴29上,三级变 速从动齿轮34固定连接在在四轴30上,四轴30的两端分别空套有两个四级变 速主动齿轮33和压縮弹簧32,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的两端面设有牙嵌离合齿 341,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的一端面设有与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的牙嵌离合齿 341相匹配的端面离合齿331,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的端面外侧分别设置 有伸出箱体25外的拨杆装置31;分别与两个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啮合的四级 变速从动齿轮222分别紧配在两个输出半轴221上,两个输出半轴221同轴线 地设置在箱体25上,输出半轴221的一端伸出箱体25外,输出半轴221分别 与两个驱动轮3的轴心连接;所述主变速箱21的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与副变 速箱24的输入齿轮241啮合;副变速箱24设置在主变速箱21 —侧,副变速箱 24的箱体242与主变速箱21的箱体25连接,副变速箱24的输入齿轮241紧固 在副变速箱24的输入轴243上,与输入齿轮241啮合的过渡齿轮244紧固在过 渡齿轮轴245上,满足与过渡齿轮244啮合条件的副输出轴传动齿轮246通过 花键滑动地配合在副输出轴23上,副变速箱24箱体242上的通孔中设置有拨 叉手柄249,拨叉手柄249的部分伸出箱体242外,拨叉手柄249与拨叉248连 接,拨叉248滑动配合在拨叉轴247上,拨叉轴247与箱体242连接,拨叉248 的另一端与副输出轴传动齿轮246连接。

工作原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整机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如l、

图2、图3、图4、图5所示:

参见图1、图2、图3, 一种前驱后旋式旋耕机,包括动力机1、主变速箱

21、副变速箱24、驱动轮3、旋耕轮4、主操作系统51、副操作系统52、辅助

转向装置6、尾轮装置7、车架8、防护罩9。

整机工作原理如下:动力机启动,通过油门控制柄511实现动力机1的输出轴转速控制,输出动力通过自动离合器、皮带轮13,传动皮带12、皮带轮ll 传递给主变速箱21的输入轴27上,经主变速箱21换挡、变速后,通过主输出 轴22的两个输出半轴221带动驱动轮3旋转实现驱动运动;同时,主变速箱21 中的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与副变速箱24的输入齿轮241啮合,副变速箱24的 副输出轴23旋转,带动旋耕轮旋转,实现旋耕运动。

变速箱2的工作原理如下:参见图l、图3、图4、图5,主变速箱21的输 入轴27通过花键连接带动可在轴上滑动的双联齿轮271,双联齿轮271与二轴 28上的低速档变速齿轮281或高速档齿轮282,带动二轴28上的二级变速主动 齿轮283旋转;二级变速主动齿轮283与三轴29上紧配的二级变速从动齿轮291 啮合,带动三轴29上和三级变速主动齿轮292旋转;三级变速主动齿轮292与 四轴30上紧配的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啮合,带动四轴30上紧配的三级变速从 动齿轮34旋转,齿轮34的两端面设有牙嵌离合齿341 。滑动配合在四轴30上 的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的端面牙嵌离合齿331,通过压縮弹簧与三级变速从动 齿轮34的端面牙嵌离合齿341啮合,带动四级变速主动齿轮33旋转;四级变 速主动齿轮33与输出半轴221上紧配的四级变速从动齿轮222啮合,带动输出 半轴221转动。主变速箱21中三级变速从动齿轮34旋转与副变速箱24的输入 齿轮241啮合,输入齿轮241与过渡齿轮244啮合,过渡齿轮244与紧固在副 输出轴23上副输轴出传动齿轮246啮合,带动副输出轴23旋转。当双联齿轮 271处在低速档位时,低速档齿271a与二轴28上的低速档变速齿轮281啮合, 双联齿轮271处在高速档高速档齿271b 二轴28上的高速档齿轮282啮合,实 现输出半轴221和副输出轴23的两档不同工作转速;当双联齿轮271处在中间 空档位时,双联齿轮271不啮合,输出半轴221和副输出轴23不旋转,变速箱 停止工作。当作业场地转移或旋耕情况变化,需要换档时,参见图l、图4,旋动油门 控制旋钮511或524,调小油门,动力机的自动离合器脱开,操作变速操纵杆 512或521,使变速操纵杆512上与叉轴26的拨动槽262接触的部位摆动,推 动叉轴26移动,紧配在拨叉轴26上和处在双联齿轮271中部环形槽内的拨叉 261带动双联齿轮271移动到目标档位,实现变速的目的。

当在田边、地角沿耕地边缘作业,或行走需要进行小角度转向时,参见图1、 图3,转动前半部或尾部与方向杆61固定的方向盘69,方向杆61上的转向主 动轮齿64与扇形齿轮65啮合,小锥齿轮66与设在尾轮导管座71上端面的大 锥齿轮68啮合;大锥齿轮68的花键内孔与尾轮叉72杆部721上段721b的花 键滑动配合,带动尾轮装置7转动,实现小角度转向的目的。

当旋耕到达终点需要掉头,或作业地点转移需要大角度转向时,参见图l、 图2、图5,使用副操作系统52操作,通过调节把手524实现操作扶手523的 高度调整;油门控制旋钮524通过钢丝拉索控制动力机1油门,实现动力传递; 驱动转向操纵旋钮522通过钢丝拉索与主操作系统51的驱动转向操纵杆513连 接,实现驱动转向;变速操纵杆521与主操作系统51变速操纵杆512联动实现 变速。并附加小角度转向操作实现大角度转向;旋转油门控制旋钮524,调小油 门,在动力机的自动离合器脱开后,操作副变速箱24的箱体242上方通孔中设 置有输出副输出传动齿轮244的拨叉手柄249,拨动拨叉248,使拨动头配置在 副输出传动齿轮244的环形槽内的拨叉248在拨叉轴247上滑动,带动副输出 传动齿轮246与过渡齿轮244脱离,终止运动传递,实现旋耕机驱动行走时, 旋耕轮4不旋转的目的。

当旋耕深度需要调整时,参见图l,通过扶手523抬高微耕机尾部,徒手调 整尾轮装置7的尾轮叉72的杆部721的下段721a的调节螺母73,使旋耕轮3 上升或下降,实现旋耕深度调整的目的。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