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

阅读:346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油分离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油分离器 ,其具有:壳体,其具有空气的导入口;膨胀室,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加热装置,其用于加热上述膨胀室的下部。上述油分离器将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上述导入口导入上述壳体内,将油分从被导入的空气分离并回收。上述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上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大。,下面是油分离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
壳体,其具有空气的导入口;
膨胀室,其设在所述壳体内;
加热装置,其用于加热所述膨胀室的下部,
该油分离器将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壳体内,将油分从被导入的空气分离并回收该油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加热装置的收容部,
所述加热装置构成为对所述壳体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供所述加热装置插入所述壳体内的插入孔,
所述加热装置以对积存在所述膨胀室的下部的排液进行加热的方式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具有用于积存含有所分离出来的油分的排液的排液积存部,所述排液积存部构成为,所述加热装置仅对所述排液积存部中从排液分离出来的分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膨胀室具有碰撞板,所述油分离器通过使被导入的所述空气与该碰撞板碰撞,将油分从被导入的空气分离并回收该油分,
所述排液积存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装卸。
6.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
盖,其具有用于导入来自空气干燥器净化空气的导入口和用于排出洁净空气的排出口;
多个膨胀室,其沿铅垂方向并列设置;
壳体,其安装于所述盖;以及
装卸机构,其能够将所述盖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装卸,
该油分离器通过使所述净化空气流入壳体内并使其与碰撞件碰撞,而将油分从所述净化空气分离出来并对含有油分的排液进行回收,进而排出洁净空气,在该油分离器中,
在所述膨胀室彼此之间形成有使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净化空气朝向铅垂下方穿过的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导入口和所述排出口分别设在所述盖的水平方向上的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该油分离器具有:
用于对积存在所述壳体内的排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供所述加热装置插入所述壳体内的插入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该油分离器具有:
用于加热所述壳体的加热装置,
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加热装置的收容部。
10.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
壳体,其具有用于导入来自空气干燥器的净化空气的导入口和用于排出洁净空气的排出口;
膨胀室,其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暖气装置,其用于对所述壳体进行加热,
该油分离器使所述净化空气流入壳体内,从所述净化空气分离出油分并回收含有油分的排液,而排出洁净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暖气装置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暖气装置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暖气装置从用于向所述空气干燥器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机将压缩空气引入所述暖气装置,并利用所引入的压缩空气对所述壳体进行加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经由所述暖气装置被供给到所述空气干燥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暖气装置是将内燃机的排气引入所述暖气装置,并利用所引入的排气对所述壳体进行加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膨胀室具有碰撞件,
所述油分离器通过使流入到壳体内的所述净化空气与所述碰撞件碰撞,而将油分从所述净化空气分离并回收含有油分的排液,
所述暖气装置具有用于对所述壳体进行加热的电热部。
17.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
壳体,其具有空气的导入口和排液排出口;以及
碰撞件,其设于所述壳体内,
该油分离器通过将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壳体内并使该含有油分的空气与碰撞件碰撞,从而将油分从被导入的空气分离并回收该油分,其中,该油分离器还具有增设罐,其与所述排液排出口相连接,用于积存所述壳体内所积存的排液。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增设罐适合安装在设于车辆的卷入防止构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增设罐的入口设在比所述排液排出口靠下方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所述增设罐利用隔热材料包覆。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
该油分离器还具有,其用于从所述壳体向所述增设罐输送排液。

说明书全文

油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分离穿过了设备的空气所包含的油分的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 卡车、公共汽车、施工机械等车辆利用从与发动机直接连结的压缩机输送来的压缩空气控制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系统。在该压缩空气中含有大气中所包含的分、用于润滑压缩机内部的油分。当含有该水分、油分的压缩空气进入各系统内时,导致生锈迹、橡胶构件(O型密封圈等)的溶胀,从而成为动作不良的原因。因此,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的下游设置有用于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油分的空气干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空气干燥器内设置有胶、沸石等干燥剂、过滤器。空气干燥器发挥从压缩空气除去水分的除湿作用和通过除去吸附于干燥剂的水分并将水分向外部排出而使干燥剂再生的再生作用。
[0004] 但是,因为在干燥剂的再生时,从空气干燥器排出的空气在含有水分的同时还含有油分,出于环境负荷的考虑,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的下游设置油分离器。
[0005] 碰撞板式的油分离器通过使含有水分、油分的空气与设置在壳体内的碰撞板碰撞来进行气液分离,从上述空气回收油分并排出洁净空气(例如,专利文献2)。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6038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 上述油分离器将含有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油分的液体即排液积存在膨胀室的底部。因为该排液也含有水分,因此,在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水分较多时,排液积存达到储存量的限度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变短,因此,有可能造成排液的回收时间(回收周期)变短。因此,寻求一种延长排液的回收时间(回收周期)的油分离器。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长排液的回收时间(回收周期)的油分离器。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具有:壳体,其具有空气的导入口;膨胀室,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加热装置,其用于加热上述膨胀室的下部。上述油分离器是将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上述导入口导入上述壳体内,将油分从被导入的空气分离并回收。上述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上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大。
[0013]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具有:盖,其设有用于导入来自空气干燥器的净化空气的导入口和用于排出洁净空气的排出口;多个膨胀室,其沿铅垂方向并列设置;壳体,其安装于所述盖;装卸机构,其能够将所述盖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装卸。所述油分离器通过使所述净化空气流入壳体内并与碰撞件碰撞,而将油分从所述净化空气分离并回收包含油分的排液,并且排出洁净空气。在所述膨胀室彼此之间形成有使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净化空气朝向铅垂下方穿过的贯通孔。
[0014] 在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壳体,其具有用于导入来自空气干燥器的净化空气的导入口和用于排出洁净空气的排出口;膨胀室,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暖气装置,其用于对上述壳体加热。上述油分离器使上述净化空气流入壳体内,从上述净化空气分离出油分并回收含有油分的排液,排出洁净空气。
[0015] 在本发明另外的其他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其具有:壳体,其具有空气的导入口和排液排出口;碰撞件,其设置于上述壳体内。上述油分离器通过将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上述导入口导入上述壳体内并且使该含有油分的空气与碰撞件碰撞,而将油分从被导入的空气分离并回收。上述油分离器还具有增设罐,该增设罐与上述排液排出口相连接,用于积存上述壳体内所积存的排液。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油分离器的设置位置框图
[0017] 图2是表示图1的油分离器的外部结构的侧视图。
[0018] 图3是表示图1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0019] 图4是表示图3的油分离器分解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0020] 图5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0021] 图6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002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0023] 图8是表示图7的油分离器的构成的框图。
[0024] 图9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横剖视图。
[0025] 图10是表示空调系统的其他例子的油分离器的设置位置的框图。
[0026]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安装状态以及油分离器和空气干燥器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图。
[0027] 图12是表示图11的油分离器的导入口和排出口的位置的俯视图。
[0028] 图13是表示图12的油分离器的盖的内部的仰视图。
[0029] 图14是沿着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
[0030] 图15是沿着图12的15-15线的剖视图。
[0031] 图16是表示图15的弯型构件和滴液防止构件的立体图。
[0032] 图17是表示图16的弯角型构件和滴液防止构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33] 图18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油分离器的装卸机构的仰视图。
[0034] 图19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油分离器的装卸机构的剖视图。
[0035] 图20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油分离器的下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0036]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安装状态以及油分离器和空气干燥器的连接状态的图。
[0037] 图22是表示图21的油分离器的暖气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切图。
[0038] 图23是表示图22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39] 图24是表示图22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40] 图25是表示其他例子的空调系统的油分离器的设置位置的框图。
[0041] 图26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油分离器的暖气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切图。
[0042]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油分离器的设置位置的框图。
[0043] 图28是表示图27的油分离器主体和增设罐的主视图。
[0044] 图29是图28的增设罐的剖视图。
[0045] 图30是图28的增设罐的仰视图。
[0046] 图31是其他例子的增设罐的剖视图。
[0047] 图32是表示其他例子的空调系统的油分离器的设置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第1实施方式)
[0049]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将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在空气干燥器的排气系统中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
[0050] 如图1所示,卡车、公共汽车、施工机械等车辆利用自压缩机1输送来的压缩空气来控制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系统。因此,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的下游设置有用于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混油水分以提供干燥后的空气的空气干燥器2。在空气干燥器2内设置有干燥剂。空气干燥器2用于执行从压缩空气除去混油水分的除湿作用和通过将被干燥剂吸附的混油水分除去并排出到外部而使干燥剂再生的再生作用。
[0051]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干燥剂的再生时,从空气干燥器2排出的空气(净化空气)在包含水分的同时也包含油分,出于环境负荷的考虑,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的下游设置油分离器3。尤其是,将油分离器3设置于空气干燥器2的排气系统中,在使空气干燥器2内的干燥剂再生时将混油水分从排出的净化空气分离并回收。
[0052] 油分离器3为碰撞板式的油分离器,在其壳体内设置有多个用于与含有混油水分的空气碰撞的碰撞板。该碰撞板式的油分离器3通过使含有混油水分的空气与碰撞板碰撞来实施气液分离,从而从空气中回收油分而排出洁净空气。
[0053] 如图2所示,油分离器3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4。在壳体4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的正面5和背面6分别形成有导入口7和排出口8。即、在图2中,空气从左侧向右侧穿过油分离器3。
[0054] 在壳体4的底面形成有开口部16。利用螺栓21和螺母22将用于积存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排液的排液积存部50安装在壳体4的底面。在这里,排液是包含油分和水分的液体。排液积存部50是朝向上方开口的箱状。另外,螺栓21和螺母22构成装卸机构。
[0055] 另外,在壳体4的底面的开口部16嵌合安装有排液连通部45。在排液连通部45上形成有多个将壳体4的内部与排液积存部50连通的排液连通孔46。另外,排液连通部45和开口部16构成装卸机构。另外,在排液积存部50的底面51的靠近背面6的部分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排液的排液排出口17。
[0056] 另外,在壳体4的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18。开口部18由长方形形状的盖19闭合。在开口部18和盖19之间夹有覆盖整个开口部18的密封板20。盖19、密封板20以及壳体
4利用多个螺栓21和螺母22而紧固。盖19用于限制被收容于壳体4内的构件的移动。
[0057] 如图3所示,在壳体4内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板状的隔壁30。壳体4的内部被隔壁30在水平方向上划分成靠近导入口14的一次膨胀室31和靠近排出口15的二次膨胀室32。一次膨胀室31和二次膨胀室32各自的横截面积均比导入口7的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一次膨胀室31和二次膨胀室32各自的横截面积相当于壳体4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因此,被导入膨胀室内的空气由于膨胀而使得穿过膨胀室的速度变慢。通过减慢空气的穿过速度,饱和蒸汽进一步降低。因此,混油水分变得容易凝聚,混油水分的粒子的质量增加且变得容易碰撞碰撞板。
[0058] 在隔壁30的上部形成有1个贯通孔(节流孔)30a。于是,该隔壁30利用节流孔30a来控制空气从一次膨胀室31向二次膨胀室32流动,发挥节流功能。另外,在隔壁30的开口部16附近的下部形成有1个连通孔33。连通孔33使从空气分离出来并被回收的排液在膨胀室31、32之间穿过。
[0059] 另外,在壳体4内的隔壁3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相面对的一对碰撞板34、35。上游侧的第1碰撞板34具有:第1立起板34a,其从壳体4的开口部16延伸到盖19;第1阻挡板34b,其在壳体4的长度方向上从第1立起板34a垂直地朝向排出口8延伸。第1立起板34a具有长方形状的第1贯通孔34c,该第1贯通孔34c位于比第1立起板34a和第1阻挡板34b连接的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且沿碰撞板34、35的宽度方向延伸。
[0060] 另外,下游侧的第2碰撞板35具有:第2立起板35a,其从壳体4的开口部16延伸到盖19;第2阻挡板35b,其在壳体4的长度方向上从第2立起板35a垂直地朝向导入口7延伸。第2立起板35a具有长方形状的第2贯通孔35c,该第2贯通孔35c位于比第2立起板35a和第2阻挡板35b连接的连接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沿碰撞板34、35的宽度方向延伸。
[0061] 第1阻挡板34b和第2阻挡板35b突出以阻挡空气的流路,通过使彼此较大的面靠近而在二者的面彼此之间形成狭小间隙即极窄部36。在这里,第1阻挡板34b位于比第2阻挡板35b靠近盖19的位置。利用极窄部36使得空气的穿过速度变快,并进一步通过使流路呈蛇形而增加混油水分粒子与板碰撞的碰撞机会,因此,更有效地将混油水分从空气分离出来。另外,由于具有阻挡板34b、35b,能够抑制在穿过第1碰撞板34和第2碰撞板35之间的过程中落下的混油水分由于穿过第1碰撞板34和第2碰撞板35之间的空气的原因而再一次上升或者被卷起并且穿过第2贯通孔35c被向下游侧输送。因此,能够抑制排液的获取量的减少。在第1碰撞板34和第2碰撞板35的开口部16附近的下部分别形成有1个连通孔33。连通孔33供从空气分离并回收的排液穿过。
[0062] 在一次膨胀室31内部的空间设置有一对碰撞板34、35。在导入口7和一对碰撞板34、35之间设置有海绵等聚泡沫38。在聚氨酯泡沫38的与所述碰撞板34相面对的面上安装有开设了多个孔的冲孔金属板37。聚氨酯泡沫38用于捕获空气所含有的混油水分。
[0063] 另外,在二次膨胀室32内部的空间也设置有一对碰撞板34、35。在一对碰撞板34、35和排出口8之间设置有挤压(クラッシュドアルミ)39。在挤压铝39的分别与所述碰撞板34、35相对的面上安装有开设了多个孔的冲孔金属板37。即、挤压铝39被一对冲孔金属板37夹住。挤压铝39用于捕获空气所含有的混油水分。
[0064] 在各膨胀室31、32内分别设置有用于提高壳体4的强度的肋40。在排液积存部50内设置有用于提高强度的4个肋52。排液连通部45的排液连通孔46在各膨胀室31、32内各形成两个,分别与聚氨酯泡沫38、各碰撞板34、35、挤压铝39对应。
[0065] 如图4所示,排液连通部45和排液积存部50能够相对于壳体4进行装卸。即、在壳体4的开口部16内嵌入安装有排液连通部45,在壳体4的底面安装有排液积存部50。因此,通过自壳体4拆下排液连通部45和排液积存部50,能够容易地将积存在排液连通部45和排液积存部50内的排液去除。
[0066] 如图5所示,安装在壳体4的下部的排液积存部50是中空的,能够积存排液直至排液的液面到达排液连通部45的下表面为止。
[0067] 如图6所示,在排液积存部50的靠近肋52的底面51处形成有用于收容作为加热部件(加热装置)的加热器41的圆柱状的收容部23。在排液积存部50的外表面形成有供加热器41插入的插入口24,插入口24与收容部23贯通。加热器41是圆柱状,从排液积存部50的外表面插入收容部23。加热器41与电源相连接。
[0068] 另外,在排液积存部50的外表面的插入口24的上方形成有供恒温器42安装的安装孔25。恒温器42安装于安装孔25,与电源和加热器41相连接。恒温器42用于检测排液积存部50的温度,并基于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器41的加热。通过利用加热器41加热排液积存部50,极力地使积存在排液积存部50底面的排液所含有的水分蒸发,因此生成含有较高浓度的油分的排液。
[0069] 接着,说明上述的油分离器的作用。
[0070] 从导入口7被导入一次膨胀室31内的空气一边被聚氨酯泡沫38捕获其混油水分一边穿过聚氨酯泡沫38,并穿过一次膨胀室31的第1碰撞板34的第1贯通孔34c。此时,与第1立起板34a碰撞的混油水分被从空气分离出来。穿过了第1贯通孔34c的空气朝向由第1阻挡板34b和第2阻挡板35b形成的极窄部36移动并穿过极窄部36。此时,与第2立起板35a和第2阻挡板35b碰撞的混油水分被从空气分离出来。
[0071] 被聚氨酯泡沫38所捕获的含有水分和油分的排液在聚氨酯泡沫38内移动。该排液从位于聚氨酯泡沫38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与一次膨胀室31的第1碰撞板34碰撞而被分离出来的排液穿过第1碰撞板34的连通孔33,从位于碰撞板34、35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
[0072] 穿过了极窄部36的空气穿过第2立起板35a的第2贯通孔35c并朝向隔壁30的节流孔30a移动而穿过节流孔30a。此时,与隔壁30碰撞的混油水分被自空气分离出来。与一次膨胀室31的第2碰撞板35碰撞而被分离出来的排液穿过第2碰撞板35的连通孔
33,从位于碰撞板34、35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
[0073] 穿过了隔壁30的节流孔30a的空气穿过二次膨胀室32的第1立起板34a的第1贯通孔34c。此时,与第1立起板34a碰撞的混油水分被从空气分离出来。穿过了第1贯通孔34c的空气朝向由第1阻挡板34b和第2阻挡板35b形成的极窄部36移动并穿过极窄部36。此时,与第2立起板35a和第2阻挡板35b碰撞的混油水分被从空气分离出来。
[0074] 与隔壁30碰撞而被分离出来的排液穿过隔壁30的连通孔33和二次膨胀室32的第1碰撞板34的连通孔33,从位于碰撞板34、35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
[0075] 穿过了极窄部36的空气穿过第2立起板35a的第2贯通孔35c并朝向挤压铝39移动而穿过挤压铝39。此时,被导入到挤压铝39的空气一边被挤压铝39进一步捕获混油水分一边穿过挤压铝39,不含有油分的洁净空气从排出口15被排到外部。
[0076] 与二次膨胀室32的第1碰撞板34碰撞并被分离出来的排液穿过第1碰撞板34的连通孔33,从位于碰撞板34、35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与二次膨胀室32的第2碰撞板35碰撞而被分离出来的排液穿过第2碰撞板35的连通孔33,从位于碰撞板34、35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被挤压铝39捕获的排液在挤压铝39内移动,从位于挤压铝39下方的排液连通孔46下落到排液积存部50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50。
[0077] 积存在排液积存部50中的排液被加热器41加热。由此,排液内的水分被蒸发。含有高浓度的油分的排液从排液排出口17被排出。在要除去已积存在排液积存部50内的排液时,通过将排液积存部50从壳体4拆下而能够清洗排液积存部50的内部。
[0078] 采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优点。
[0079] (1)因为在膨胀室31、32的下部具有加热器41,与碰撞板34、35碰撞而积存在膨胀室31、32下部的含有油分和水分的排液被加热器41加热。因此,能够使排液中的水分蒸发。于是,通过从积存的排液减少水分来提高油分的浓度,能够减少排液的储存量,进而能够延长排液的回收时间(回收周期)。而且,通过利用加热器41来加热壳体4,即使在寒冷地域也能够防止由于排液的冻结而造成排液无法从排液排出口17排出的状态。
[0080] (2)设置在壳体4下部的收容部23收容有加热器41。因为加热器41对壳体4加热,能够抑制由含有油分和水分的排液造成的加热器41劣化。
[0081] (3)因为能够利用由螺栓21和螺母22构成的装卸机构将排液积存部50从壳体4拆下,因此,能够在将排液积存部50从壳体4拆下的状态下清洗排液积存部50。尤其是在排液积存部的内壁附着了油分时,油分的除去变得容易。另外,如果排液积存部是一次性的,则能够容易回收排液。
[0082] (第2实施方式)
[0083] 以下,参照图7和图8说明将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在空气干燥器的排气系统中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从积存于排液积存部的排液中分离出水分并利用加热器对分离出来的水分进行加热,这一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是大致相同的结构。
[0084] 如图7所示,在壳体4的下部设置有用于积存所回收的排液的第1排液接收部55。第1排液接收部55的底部沿着壳体4的长度方向倾斜成第1排液接收部55越与二次膨胀室32接近、第1排液接收部55的底部的铅垂方向上的深度越变深。在第1排液接收部55的靠近二次膨胀室3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箱状的第2排液接收部57。第1排液接收部55与第2排液接收部57在两个接收部的底面附近处连通。因此,只有排液中含有的水分经由连通部分从第1排液接收部55移动到第2排液接收部57。在上述连通部分设置有用于防止油分进入的排液过滤器56。在第2排液接收部57的底面附近设置有用于加热排液的加热器41。在第2排液接收部57的上表面设置有仅供水蒸气穿过的水蒸气过滤器58,以仅将水分排出到外部。
[0085] 在第1排液接收部55中,在排液中含有的水分与油分较难分离的情况下,优选在第1排液接收部55中投入分离试剂来使油分分离。
[0086] 接着,参照图8说明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油分离器3的作用。
[0087] 如图8所示,通过使空气穿过一次膨胀室31、碰撞板34、35、二次膨胀室32而从空气分离出油分,并将不含有油分的洁净空气向外部排出。利用一次膨胀室31、碰撞板34、35、二次膨胀室32从空气中分离出并回收的排液被积存于第1排液接收部55。
[0088] 积存在第1排液接收部55中的排液含有浓度相对较高的油分。在排液中,当水分和油分分离时,油分向上方移动,水分向下方移动。积存在第1排液接收部55中的排液穿过排液过滤器56向第2排液接收部57移动。积存在第2排液接收部57中的排液因为水分向下方移动而以相对较低的浓度含有油分。
[0089] 积存在第2排液接收部57中的排液被加热器41加热,使排液中的水分蒸发。通过加热器41的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气经由水蒸气过滤器58向外部排出。
[0090] 采用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除第1实施方式的(1)~(3)的优点以外,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0091] (4)在第1排液接收部55中,仅将水分从排液分离出来,利用加热器41使该分离出来的水分蒸发。因此,能够抑制使水分蒸发所需的热量。
[0092] (第3实施方式)
[0093] 以下,参照图11~图17,说明油分离器的第3实施方式。
[0094] 如图11所示,空气干燥器2具有:铅垂上方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外壳121;支承构件122,其在使该外壳121的开口部闭合的同时支承外壳121。在支承构件122的下部形成有在干燥剂的再生时用于排出净化空气的净化空气排出口123。在净化空气排出口123安装有与连接软管125相连接的净化空气排出罩124。连接软管125与油分离器103相连接。另外,在空气干燥器2的支承构件122上设置有用于导入被压缩机1压缩的压缩空气的导入口(省略图示),并且设置有用于排出被干燥后的压缩空气的排出口(省略图示)。
[0095] 油分离器103具有:外壳131,其作为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出的有底圆筒状的壳体;盖132,其用于使该外壳131的开口部闭合。在外壳131的底部131a设置有用于排出已积存的排液的排液排出口133。在排液排出口133连接有在取出排液时使用的排液软管134。
在盖132上分别形成有:导入口135,其用于经由连接软管125导入来自空气干燥器2的净化空气;排出口140,其用于排出油分分离后的洁净空气。导入口135和连接软管125利用连结构件127相连接。
[0096] 在油分离器103的盖132上相对于盖132一体地直立设置有安装构件137。安装构件137利用螺栓139固定于底盘138。
[0097] 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可装卸地安装于被固定在车辆的底盘138等的支承构件190。即、在支承构件190上固定有固定构件191。在该固定构件191的下端部固定有快速接头192,该快速接头192能够以直插(日文:ワンタッチ)的方式来安装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排液软管134通过将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插入快速接头192而固定于固定构件
191,通过操作快速接头192将排液软管134自固定构件191拆下。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沿着铅垂方向朝上安装于固定构件191。
[0098] 在油分离器103的排出口140上螺合有以从水平方向朝向铅垂上方弯曲的方式延伸的弯角型构件160。在弯角型构件160的顶端安装有滴液防止构件170,并且安装有防止垃圾等进入的罩180。
[0099] 如图12所示,在盖132上朝向同一方向(图中右侧)开设有导入口135和排出口140。导入口135和排出口140分别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面内。导入口135经由连结构件
127与连接软管125相连接。排出口140与弯角型构件160相连接。即、并列设置有连结构件127和弯角型构件160。
[0100] 如图13所示,盖132是铅垂上方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在盖132的导入口135附近的内壁上直立设置有两阻挡板146,这2块阻挡板146与从导入口135导入的净化空气的前进方向正交。盖132的内部空间发挥第1膨胀室145的功能,使从导入口135导入的净化空气膨胀。形成于第1膨胀室145内的净化空气的路径的横截面积比导入口135的横截面积大。该净化空气的路径的横截面积相当于与净化空气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在盖132上形成有从外壳131内连通到排出口140的连通部132a。
[0101]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外壳131和盖132之间设置有圆盘状的罩147,该罩147用于闭合外壳131并且使盖132的开口部闭合。罩147与外壳131一起利用螺栓136紧固于盖132。即、螺栓136被紧固在形成于设置在盖132上的凸缘部132b的螺纹孔132c中。螺栓136和螺纹孔132c作为装卸机构发挥功能。另外,螺栓136的螺杆部贯穿被形成于设置在外壳131的凸缘部131b的贯通孔。在罩147上形成有供螺栓136的螺纹部贯穿的贯通孔。由此,通过使螺栓136的螺纹部贯穿外壳131的凸缘部131b的贯通孔与罩147的凸缘部147a的贯通孔,将螺栓136螺合于盖132的凸缘部132b的螺纹孔132c,从而实现盖
132、罩147以及外壳131的紧固。通过将螺栓136从螺纹孔132c中拧下,能够将外壳131从盖132拆下。在罩147上形成有从外壳131内连通到排出口140的连通孔147c。
[0102] 由盖132和罩147形成的空间作为第1膨胀室145发挥功能。铅垂上方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收容构件148利用螺栓136固定于罩147。收容构件148收容海绵等聚氨酯泡沫150。另外,聚氨酯泡沫150作为碰撞件发挥功能。在收容构件148的上端缘部和下端缘部形成有凸缘部148a和凸缘部148b。螺栓136贯穿被形成在收容构件148的上端缘部的凸缘部148a,将收容构件148紧固于罩147。由罩147和收容构件148的上表面形成的空间作为第2膨胀室151发挥功能。在罩147上形成有使第1膨胀室145与第2膨胀室151连通的多个贯通孔147b。在收容构件148的上底部149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49a。罩147的贯通孔147b和收容构件148的上底部149的贯通孔149a形成在彼此不相对的位置。在收容构件148的侧面的下端部侧沿径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48c。
[0103] 圆盘状的支承盖152利用螺钉153固定于形成在收容构件148的下端缘部的凸缘部148b。支承盖152支承被收容在收容构件148内的聚氨酯泡沫150。支承盖152的内径与外壳131的内径大致相等。由收容构件148的上底部149和支承盖152形成的空间作为第3膨胀室159发挥功能。在支承盖152上形成有多个用于使被聚氨酯泡沫150除去的混油水分落下的贯通孔152a。于是,外壳131内的下部作为排液积存部154发挥功能。
[0104] 在排液积存部154上设置有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155,该加热器155用于对积存的排液进行加热而使排液中的水分蒸发。加热器155从形成于外壳131的侧面的插入孔156插入外壳131内。加热器155对积存在排液积存部154的排液进行直接加热。加热器
155的加热是由未图示的恒温器控制的。
[0105] 如图16和图17所示,弯角型构件160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161和与水平部161相连续且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部162。在弯角型构件160的基端部形成有与排出口140的内螺纹部140a螺合的外螺纹部163。弯角型构件160的外螺纹部163形成为,在被螺合在排出口140的内螺纹部140a上时,使弯角型构件160的顶端处于朝向上方的位置且紧固完成。在弯角型构件160的顶端部形成有用于螺合滴液防止构件170的内螺纹部164。在弯角型构件160内流入有排液时,可由垂直部162抑制排液向外部流出。
[0106] 在滴液防止构件170的内部形成有连接基端和顶端的贯通孔171,并设置有4块区划板172,该区划板172用于防止较大异物进入流路而堵塞流路。区划板172以在周向上隔开均等间隔地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贯通孔171的中心且区划板172彼此交叉的部分形成有圆筒部173。在滴液防止构件170的基端部形成有与弯角型构件160的内螺纹部164螺合的外螺纹部174。在滴液防止构件170顶端的开口部175的侧面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滴液接收部176,该滴液接收部176用于接收从开口部175滴落的液体。在该滴液接收部176的底部形成有回流孔177,该回流孔177作为使滴液接收部176接收到的液体返回贯通孔171的回流部。回流孔177从滴液接收部176贯穿到贯通孔171。于是,滴落到滴液接收部176中的液体将经由回流孔177向弯角型构件160返回。
[0107] 在罩180的内侧突出设置有插入滴液防止构件170的圆筒部173中的圆柱状的插入部181。在插入部181上形成有台阶部182。利用台阶部182设定罩180相对于滴液防止构件170的插入位置。罩180覆盖滴液防止构件170的开口部175。罩180的外径比滴液接收部176的内径小。于是,穿过了滴液防止构件170的洁净空气在滴液防止构件170的开口部175与罩180的内表面之间穿过并被排出至外部。
[0108] 接着,说明上述的油分离器103的作用。
[0109] 如图11所示,从空气干燥器2排出的净化空气被导入油分离器103。净化空气是含有混油水分的空气。
[0110] 如图13所示,从导入口135导入的净化空气与阻挡板146碰撞并沿着阻挡板146被导入油分离器103内,并且在第1膨胀室145内膨胀。
[0111] 如图14所示,在第1膨胀室145内膨胀后的空气经由形成于罩147的贯通孔147b进入第2膨胀室151。在第2膨胀室151内膨胀后的空气经由收容构件148的上底部149的贯通孔149a进入第3膨胀室159内。此时,与聚氨酯泡沫150碰撞的混油水分被从空气分离出来。含有被聚氨酯泡沫150捕获的水分和油分的排液在聚氨酯泡沫150内输送移动。该排液到达支承盖152的上表面后从支承盖152的贯通孔152a下落到排液积存部154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154。积存在排液积存部154中的排液从排液排出口133进入排液软管134内。积存在排液积存部154中的排液被加热器155加热。由此,使排液内的水分蒸发。
[0112] 但是,当将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从固定构件191拆下时,大气流入固定构件191内,排液软管134内的排液位于与排液积存部154的排液相同的高度。于是,能够通过肉眼观察排液软管134内的排液而确认排液积存部154的排液的量。
[0113]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从收容构件148的上底部149的贯通孔149a进入第3膨胀室159内并进行了混油水分分离的空气,从收容构件148的侧面的贯通孔148c进入外壳131内。进入外壳131内的空气穿过罩147的连通孔147c和盖132的连通部132a而从排出口140流入弯角型构件160并被排出到大气中。于是,进入外壳131内的空气几乎不与排液积存部154的排液接触就从排出口140被排出。从排出口140排出的空气是不含油分的洁净空气。
[0114] 在对积存在排液积存部154的排液进行排出时,通过操作快速接头192而将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从快速接头192拆下,使排液软管134的顶端部比排液积存部154的排液的水面低。于是,能够将排液从排液积存部154排出。
[0115] 在清洗外壳131内时、在更换作为碰撞件的聚氨酯泡沫150时,通过将螺栓136从螺纹孔132c拧下而将外壳131和罩147从盖132拆下。能够对拆下来的外壳131和罩147进行清洗。另外,拧下将支承盖152固定于收容构件148的螺钉153,将聚氨酯泡沫150从收容构件148内取出而更换聚氨酯泡沫150。在更换后,通过利用螺钉153将支承盖152固定于收容构件148并将螺栓136紧固于盖132的螺纹孔132c而将外壳131和罩147安装于盖132。
[0116] 采用以上所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0117] (1)导入口135和排出口140被设置在盖132上,从导入口135导入到外壳131内的净化空气朝向铅垂下方穿过多个膨胀室145、151、159,从排出口140排出洁净空气。能够利用作为装卸机构的螺栓136和螺纹孔132c从盖132拆下外壳131或者将外壳131安装在盖132上。因此,能够通过将外壳131从盖132拆下而容易地将壳体分离。
[0118] (2)导入口135和排出口140分别设置在盖132的水平方向上的面内。因此,因为在外壳131上没有设置导入口135、排出口140,因此,在从盖132拆下外壳131时没有与外壳131相连接的管等,拆下很容易。另外,在盖132的铅垂方向上,由于在上表面、下表面没有连接管,因此能够抑制铅垂方向的长度。
[0119] (3)从设置在外壳131的下部的插入孔156插入加热器155,加热器155对排液进行直接加热。因此,能够使排液所含有的水分蒸发,减少排液的量。由此,能够抑制将外壳131从盖132拆下的次数,能够延长装卸机构的使用期间。另外,从加热器155向排液的热传递高,与间接加热排液相比,能够高效地进行加热。
[0120] (第4实施方式)
[0121] 以下,参照图21~图24,说明油分离器的第4实施方式。
[0122] 在油分离器203中设置有暖气装置280。暖气装置280通过使自压缩机1供给的高温的压缩空气经过油分离器203的外周来对油分离器203加热。即、压缩机1的压缩空气经由油分离器203的外周被供给到空气干燥器2。自压缩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温度是160℃左右的高温。
[0123] 如图21所示,空气干燥器2具有:铅垂上方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外壳221;支承构件222,其用于使该外壳221的开口部闭合并且支承外壳221。在支承构件222的下部形成有在干燥剂的再生时用于排出净化空气的净化空气排出口223。在净化空气排出口223处安装有与连接软管225相连接的净化空气排出罩224。连接软管225与油分离器203相连接。另外,在空气干燥器2的支承构件222上设置有供被压缩机1压缩后的压缩空气导入的导入口228,并且设置有供干燥后的压缩空气排出的排出口229。
[0124] 油分离器203具有:作为壳体的外壳231,其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有底圆筒状;盖232,其用于使该外壳231的开口部闭合。在外壳231的底部231a设置有用于排出所积存的排液的排液排出口233。在排液排出口233连接有在取出排液时使用的排液软管234。
在盖232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借助连接软管225导入来自空气干燥器2的净化空气的导入口
235和用于排出分离出了油分的洁净空气的排出口240。导入口235和连接软管225通过连结构件227相连接。
[0125] 在油分离器203的盖232上相对于盖232一体地直立设置有安装构件237。安装构件237利用螺栓固定在底盘238。
[0126] 排液软管234的顶端部可装卸地安装于被固定在车辆的底盘238等的支承构件260。即、在支承构件260上固定有固定构件261。在该固定构件261的下端部固定有快速接头262,该快速接头262能够以直插(日文:ワンタッチ)方式来安装排液软管234的顶端部。排液软管234通过将排液软管234的顶端部插入快速接头262而固定于固定构件261,通过操作快速接头262将排液软管234自固定构件261拆下。排液软管234的顶端部沿着铅垂方向朝上安装于固定构件261。排液软管234的顶端位于比油分离器203的盖23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排液从排液软管234的顶端漏出。
[0127] 在油分离器203的外壳231的外周安装有构成暖气装置280的圆筒状的夹套281。夹套281能够相对于外壳231装卸。夹套281的侧面上部连接有导入连接管282,该导入连接管282与压缩机1相连接,用于从压缩机1导入压缩空气。在夹套281的侧面下部连接有排出连接管283,该排出连接管283与空气干燥器2相连接,用于向空气干燥器2排出压缩空气。排出连接管283与空气干燥器2的导入口228相连接。暖气装置280通过将压缩机1的压缩空气引入夹套281内来对外壳231加热。另外,暖气装置280借助夹套281而使由压缩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热量转移到外壳231,从而冷却由压缩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向空气干燥器2排出。经过夹套281而被冷却的压缩空气的温度为60℃左右。
[0128] 如图22所示,在夹套281上设置有沿外壳231的外周呈螺旋状延伸的引导管284。引导管284将导入连接管282连接到排出连接管283。设置在盖232上的导入口235和排出口240朝向相同方向(图中右侧)开口。导入口235经由连结构件227与连接软管225相连接。排出口240经由以从水平方向朝向铅垂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的连接构件241与排出软管242相连接。即、同时设置有连结构件227和连接构件241。排出软管242的顶端开口部形成为,靠近外壳231部分的铅垂方向的长度比与该部分相对的部分的铅垂方向的长度短,顶端开口部的端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形成。于是,在使来自排出软管242的洁净空气的排出变得容易的同时提高了防水性。
[0129] 如图23所示,盖232是铅垂上方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在盖232的导入口235附近的内壁上以与从导入口235导入的净化空气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式直立设置有2块阻挡板246。盖232的内部空间作为第1膨胀室245发挥功能,使从导入口235导入的净化空气膨胀。在盖232上形成有从外壳231内连通到排出口240的连通部232a。
[0130]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外壳231和盖232之间设置有圆盘状的罩247,该罩247用于闭合外壳231并且使盖232的开口部闭合。罩247与外壳231一起利用螺栓236紧固于盖232。即、螺栓236被紧固在形成于设置在盖232的凸缘部232b的螺纹孔中。另外,形成于设置在外壳231的凸缘部231b的贯通孔供螺栓236的螺杆部贯穿。在罩247上形成有供螺栓236的螺纹部贯穿的贯通孔。于是,通过使螺栓236的螺纹部贯穿外壳231的凸缘部231b的贯通孔和罩247的凸缘部247a的贯通孔,将螺栓236螺合于盖232的凸缘部232b的螺纹孔,从而实现盖232、罩247以及外壳231的紧固。在罩247上形成有从外壳231内连通到排出口240的连通孔247c。
[0131] 由盖232和罩247形成的空间作为第1膨胀室245发挥功能。铅垂上方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收容构件248被螺栓239固定于罩247。收容构件248收容海绵等聚氨酯泡沫250。另外,聚氨酯泡沫250作为碰撞件发挥功能。在收容构件248的上端缘部和下端缘部形成有凸缘部248a和凸缘部248b。螺栓239贯穿被形成于收容构件248的上端缘部的凸缘部248a,将收容构件248紧固于罩247。由收容构件248的上表面和罩247形成的空间作为第2膨胀室251发挥功能。在罩247上形成有使第1膨胀室245与第2膨胀室251连通的多个贯通孔247b。在收容构件248的上底部249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9a。
罩247的贯通孔247b和收容构件248的上底部249的贯通孔249a形成在彼此不相对的位置。在收容构件248的侧面的下端部侧沿径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8c。
[0132] 圆盘状的支承盖252被螺钉253固定于形成在收容构件248的下端缘部的凸缘部248b。支承盖252支承被收容在收容构件248内的聚氨酯泡沫250。支承盖252的内径与外壳231的内径大致相等。由收容构件248的上底部249和支承盖252形成的空间作为第
3膨胀室259发挥功能。在支承盖252上形成有多个用于使被聚氨酯泡沫250除去的混油水分落下的贯通孔252a。于是,外壳231内的下部作为排液积存部254发挥功能。
[0133] 接着,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油分离器203的作用。
[0134] 如图21所示,从压缩机1经由导入连接管282供给的压缩空气被导入暖气装置280的夹套281内的引导管284,该压缩空气穿过引导管284而隔着夹套281对外壳231加热。穿过夹套281后的压缩空气与被导入夹套281时相比被冷却。从夹套281排出的压缩空气经由排出连接管283被导入空气干燥器2。被导入空气干燥器2的压缩空气在被干燥后积存在未图示的空气罐中。空气干燥器2在进行使干燥剂再生的卸载时,从净化空气排出口223导入油分离器203。净化空气是含有混油水分的空气。
[0135] 如图23所示,从导入口235导入的净化空气与阻挡板246碰撞并沿着阻挡板246被导入油分离器203内,并且在第1膨胀室245内膨胀。在第1膨胀室245内膨胀后的空气经由形成于罩247的贯通孔247b进入第2膨胀室251。在第2膨胀室251内膨胀后的空气经由收容构件248的上底部249的贯通孔249a进入第3膨胀室259内。此时,与聚氨酯泡沫250碰撞的混油水分被从空气分离出来。含有被聚氨酯泡沫250捕获的水分和油分的排液在聚氨酯泡沫250内移动而到达支承盖252的上表面。该排液从支承盖252的贯通孔252a下落到排液积存部254中,并积存于排液积存部254。积存在排液积存部254的中排液从排液排出口233进入排液软管234内。
[0136]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从收容构件248的上底部249的贯通孔249a进入收容构件248内并进行了混油水分分离的空气从收容构件248的侧面的贯通孔248c进入外壳231内。进入外壳231内的空气穿过罩247的连通孔247c和盖232的连通部232a而从排出口240经由连接构件241流入排出软管242并被排到大气中。于是,进入外壳231内的空气几乎不与排液积存部254的排液接触就从排出口240被排出。从排出口240排出的空气是不含油分的洁净空气。
[0137] 在对积存在排液积存部254的排液进行排出时,通过操作快速接头262而将排液软管234的顶端部从快速接头262拆下,使排液软管234的顶端部比排液积存部254的排液的水面低。于是,能够将排液从排液积存部254排出。
[0138]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压缩机1供给的高温的压缩空气被引入构成暖气装置280的夹套281,所引入的压缩空气对油分离器3的外壳231进行加热。于是,能够在寒冷地域等抑制油分离器203的外壳231内的水分冻结。
[0139] 采用以上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0140] (1)因为具有用于对外壳231进行加热的暖气装置280,利用暖气装置280对外壳231进行加热,能够在寒冷地域等抑制外壳231内的水分冻结。
[0141] (2)因为暖气装置280设置在外壳231的外周,所以无需采用复杂的结构,暖气装置280相对于油分离器203的设置较容易。
[0142] (3)因为暖气装置280利用以压缩机1的压缩热加热过的压缩空气对外壳231进行加热,所以无需生成热气等。另外,因为也无需另外引入热气等,所以引入要供给空气干燥器2的压缩空气就能够容易地实现。
[0143] (4)压缩空气经由暖气装置280被供给到空气干燥器2。因此,因为由压缩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被暖气装置280适当地冷却,所以无需另外冷却到使空气干燥器2的性能最佳的温度。
[0144] (第5实施方式)
[0145] 以下,参照图27~图30说明油分离器的第5实施方式。
[0146] 如图27所示,油分离器主体303隔着一对板状的安装构件308而利用螺栓321和螺母322固定在梯形框架等框架309上。油分离器主体303和增设罐304利用软管370相连接。软管370的一端与油分离器主体303的排液排出口317相连接。
[0147] 如图28和图29所示,增设罐304具有:用于收容排液的有底圆筒状的主体容器371、和用于使主体容器371的开口部闭合的盖372。在主体容器371上安装有用于提起增设罐304的把手373。在盖372上设置有与内部连通的圆柱状的入口部374。入口部374与软管370的另一端相连接。入口部374作为用于向增设罐304供给排液的入口发挥功能。
入口部374位于比排液排出口317靠下方的位置。因此,积存在油分离器主体303的排液积存部345中的排液在达到排液排出口317时,将由于重力自然地从排液排出口317经由软管370被输送到增设罐304。
[0148] 在主体容器371的下表面设置有与主体容器371的内部连通的圆柱状的排出部375。在排出部375设置有能够开闭连通部分的浮球376。浮球阀376通过操作拉杆376a来开闭连通部分而进行排液的排出和停止排出。
[0149] 在增设罐304的主体容器371上紧固固定有2个安装在车体上的Ω字状的安装构件377。在安装构件377的开口部分安装有圆筒状的垫圈378。螺栓321贯穿垫圈378和形成于安装构件377的安装孔377a,并利用螺母322紧固固定。垫圈378用于限定螺母322相对于螺栓321的紧固量。
[0150] 如图27所示,安装构件377固定于安装在卡车的车体310上的作为卷入防止构件的侧导板380。侧导板380用于防止有物体卷入行走部分的轮胎间的空间。侧导板380具有:矩形形状的撑条381,其自车体310垂下,利用螺栓321固定于车体310;矩形形状的杆382,其沿着车体310的延长方向延伸,被焊接在撑条381上。安装于增设罐304的安装构件377利用螺栓321和螺母322固定在侧导板380的杆382上。
[0151] 接着,说明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油分离器的作用。
[0152] 如图27所示,积存在壳体311内的排液被加热器326加热,使排液内的水分蒸发。积存的排液在达到排液排出口317时,由于重力而自然从排液排出口317排出,并经由软管
370被输送到增设罐304。
[0153] 在对积存在增设罐304中的排液进行回收时,由作业者伸手操作浮球阀376的拉杆376a而使浮球阀376开通来排出排液。能够在增设罐304的下方放置水桶等来回收排液。
[0154] 于是,因为能够使可由油分离器主体303分离并回收的油分的量增加与增设罐304的容量相当的量,从而能够抑制积存的排液的回收作业的实施次数(实施频率)。另外,因为以将入口部374设置在比油分离器主体303的排液排出口317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将增设罐304安装在侧导板380上,因此能够利用重力自然地将排液从排液积存部345输送至增设罐304,从而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回收排液。
[0155] 采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0156] (1)因为设置了增设罐304,分离出来的排液能够积存在壳体311以外的地方。因此,能够增加所能够积存的排液的总量,进而能够抑制积存的排液的回收作业的实施次数(实施频率)。
[0157] (2)增设罐304安装于设置在车辆上的侧导板380。因此,因为增设罐304位于作业者的手能够到达的位置,所以积存在增设罐304中的排液的回收作业较容易。
[0158] (3)因为增设罐304的入口部374设置在比排液排出口317靠下方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重力自然地对积存在壳体311中的排液进行输送。于是,仅设置增设罐304并将壳体311和增设罐304相连接就能够使排液输送到增设罐304。
[0159]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对其进行适当变更而得到的以下实施方式来实施。
[0160]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壳体4的开口部18和盖19之间设置了密封板20,但也可以省略密封板20。另外,优选壳体4的开口部18和盖19之间保持密封。
[0161]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立起板34a、35a垂直地延伸的阻挡板34b、35b,但如果能够维持极窄部36,阻挡板34b、35b就也可以不形成为与立起板34a、35a垂直。
[0162]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由一对阻挡板34b、35b构成的极窄部36,但也可以设置由多对阻挡板构成的极窄部。
[0163]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在隔壁30的下部形成有连通孔33,但在各膨胀室31、32形成有排液排出口17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隔壁30的连通孔33。
[0164]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利用盖19来限制了碰撞板34、35、隔壁30、聚氨酯泡沫38、挤压铝39等的移动。然而,如果碰撞板34、35、隔壁30、聚氨酯泡沫38、挤压铝39等被固定,也可以不利用盖19来限制移动。
[0165]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二次膨胀室32设置有挤压铝39,但也可以设置聚氨酯泡沫38来代替挤压铝39。
[0166]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壳体4内的构件的顺序是聚氨酯泡沫38→碰撞板34、35→隔壁30(节流孔30a)→碰撞板34、35→挤压铝39。然而,根据从空气干燥器2(压缩机1)排出的混油水分的量,也可以替代上述配置或者省略一部分构件、或者增加一部分构件、或者变更构件。
[0167]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果在聚氨酯泡沫38、挤压铝39与排液连通部45相接触的部分设置排液连通孔46,则能够促进排液的落下,并且抑制排液被卷向膨胀室31、32。
[0168]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将各膨胀室31、32并列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但也可以并列设置在垂直方向上。
[0169]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导入口14形成于正面12,且排出口15形成于背面,但如果在垂直方向上有空间富余,也可以在上表面的盖19、开口部16上形成导入口14、排出口15。
[0170]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壳体4和排液积存部50的装卸机构是由螺栓21和螺母22构成的,但也可以采用卡合结构等其他结构。
[0171]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壳体4和排液连通部45的装卸机构是嵌合安装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卡合结构等其他结构。
[0172]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利用加热器41来加热排液积存部50,但也可以对积存在排液积存部50中的排液本身进行直接加热。例如,如图9所示,在排液积存部50的侧面形成有供加热器41插入的插入孔53,并且将加热器41自插入孔53插入。该加热器41对所积存的排液进行直接加热。另外,恒温器42设置在排液积存部50的内壁,以进行准确的温度控制。这样一来,从加热器41向排液的热传递变高,能够比间接加热更高效地对排液进行加热。
[0173]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可以省略排液积存部50而将排液积存在壳体4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将加热器41设置在壳体4的肋40上。
[0174]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加热器41设置在肋52(40)上,但也可以将加热器41设置在肋52(40)以外的位置。
[0175]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加热器41的数量能够根据需要改变。
[0176]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一次膨胀室31和二次膨胀室32的大小即容积大致相等,但也可以是二次膨胀室32的容积比一次膨胀室31的容积大。这样一来,二次膨胀室32中的饱和蒸汽压力将进一步降低,混油水分容易凝聚,并且粒子的质量增加而容易与碰撞板碰撞。于是,在二次膨胀室32中能够比一次膨胀室31积存更多的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混油水分。
[0177]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3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下游的空气干燥器2的排气系统中。然而,如图10所示,油分离器3也可以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的下游、空气干燥器2的上游。这样一来,能够从含有压缩机1的润滑油等的空气中分离混油水分,而将洁净空气供给到空气干燥器2。于是,能够抑制被设置在空气干燥器2中的干燥剂由于油分而劣化的情况。
[0178]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在卡车、公共汽车、施工机械等车辆中,在设置有空气干燥器2的空调系统中设置有油分离器3,但只要是从含有混油水分的空气分离油分的用途,能够在任意场所使用油分离器。例如,在工厂等中,也可以利用油分离器对从使压缩空气干燥的空气干燥器向大气排放的排气进行清洁。
[0179]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将螺栓136紧固于螺纹孔132c来作为装卸机构,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装卸机构。例如,也可以如图18所示,将夹着盖132的凸缘部132b和外壳131的凸缘部131b并向内径侧紧固的卡环110作为装卸机构使用。卡环110具有用于将凸缘部132b、131b夹入的截面U字形状的圆环111、用于紧固圆环111的紧固部112的螺栓113、螺母114。如果使用卡环110,由于使螺栓113旋转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装卸。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使用凹凸嵌合结构来作为装卸机构。沿周向设置向外壳131的内侧突出的凸部115来代替外壳131的凸缘部131b,并设置凹部116来代替盖132的凸缘部
132b。将外壳131朝向盖132推压,使外壳131的凸部115与盖132的凹部116嵌合。另外,也可以在外壳131上设置凹部,在盖132上设置凸部。如果采用凹凸嵌合,因为仅通过嵌合就可将外壳131安装于盖132,从而能够容易地装卸。另外,也可以设置用于防止外壳
131相对于盖132旋转的止动螺钉。
[0180]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55从插入孔156插入排液积存部154并对排液直接加热,但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外壳131上设置用于收容加热器155的收容部157来对外壳131进行加热。这样一来,能够使排液所含有的水分蒸发,减少排液的量,从而抑制从盖拆下外壳的次数,能够延长装卸机构的使用期间。另外,因为加热器155不接触排液,所以能够抑制由排液造成加热器劣化的情况。
[0181]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导入口135和排出口140分别设置在盖132的水平方向上的面内,也可以将导入口135和排出口140设置在盖132的上部等的铅垂方向上的面内。
[0182]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排液软管134与外壳131的排液排出口133相连接,但也可以省略排液软管134,而从排液排出口133直接排出排液。在该情况下,在排液排出口133设置排液流出抑制构件。
[0183]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油分离器103中设置有第1膨胀室145、第2膨胀室151以及第3膨胀室159,但也可以设置第1膨胀室145、第2膨胀室151以及第3膨胀室
159中的至少一个膨胀室。
[0184]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排液软管134上设置刻度。
[0185]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聚氨酯泡沫150的上游、下游、膨胀室145、151内配置无纺布过滤器等构件。这样一来,能够使油成分的去除率提高。而且,也可以使海绵等聚氨酯泡沫150、无纺布过滤器等构件带静电。能够以利用来自干燥器的干燥空气的流动等方法来使这些构件带静电。另外,海绵等聚氨酯泡沫150、无纺布过滤器等构件也可以由初始带电的材质形成。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油成分的去除率。
[0186]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聚氨酯泡沫150作为碰撞件,但也可以采用挤压铝等其他构件。另外,也可以设为不具有碰撞件的单独的膨胀室代替有碰撞件的膨胀室。
[0187]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夹套281优选是隔热材料。
[0188]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使由压缩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经由暖气装置280的夹套281供给到空气干燥器2,但也可以仅使由压缩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经过暖气装置
280的夹套281。
[0189]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由压缩机1供给的高温的压缩空气被引入到暖气装置280的夹套281中来对外壳231进行加热,但也可以将从内燃机排出的排气供给到暖气装置280。即,如图25所示,将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204排出的高温的排气供给到暖气装置
280。供给到暖气装置280的来自发动机204的排气排出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
[0190]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将外壳231和夹套281设为一体。
[0191]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压缩机1的压缩空气、发动机204的排气供给到暖气装置280来对外壳231进行加热,但也可以不依赖于暖气,而是利用电热对外壳231进行加热。即,如图26所示,可以将作为电热部的电热线285卷绕在外壳231上,并用夹套281包覆,对外壳231进行加热。这样一来,在车辆未驱动时也能够对油分离器203进行加热。
[0192]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利用暖气装置280对外壳231的外周加热,但也可以将暖气装置设置在外壳231的内部。例如,在外壳231内设置有供压缩机1的压缩空气通过的引导管。也可以使发动机204的排气经过该引导管。
[0193]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加热构件(加热装置)使积存在排液积存部254中的排液所含有的水分蒸发来减少排液的量。这样一来,因为使排液积存到容量限度的时间延长,所以能够延长排液的排出间隔,减轻维护的负担。
[0194]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使油分离器3的导入口235位于比净化空气排出罩224的连接口沿铅垂方向靠上方的位置。然而,如果不需要抑制包含空气干燥器2和油分离器203在内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也可以使油分离器203的导入口235位于比净化空气排出罩
224的连接口沿铅垂方向靠下方的位置。
[0195]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使排液软管234的顶端位于比油分离器203的盖232靠上方的位置。然而,如果能够抑制排液从排液软管234的顶端泄露,也可以使排液软管234的顶端位于比油分离器203的盖232靠下方的位置。
[0196]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使排液软管234与外壳231的排液排出口233相连接,但也可以省略排液软管234,在排液排出口233设置栓部而将排液从排液排出口233直接排出。
[0197]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油分离器203中设置有第1膨胀室245、第2膨胀室251以及第3膨胀室259,但也可以设置第1膨胀室245、第2膨胀室251以及第3膨胀室
259中的至少一个膨胀室。另外,也可以设置4个以上的膨胀室。
[0198]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聚氨酯泡沫250的上游、下游、膨胀室245、251内配置无纺布过滤器等构件。这样一来,能够使油成分的去除率提高。而且,也可以使海绵等聚氨酯泡沫250、无纺布过滤器等构件带静电。采取利用来自干燥器的干燥空气的流动等方法能够使这些构件带静电。另外,海绵等聚氨酯泡沫250、无纺布过滤器等构件也可以由最初就带电的材质形成。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油成分的去除率。
[0199]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聚氨酯泡沫250作为碰撞件,但也可以采用挤压铝等其他构件。另外,也可以设为不具有碰撞件的单独的膨胀室代替有碰撞件的膨胀室。
[0200]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增设罐304安装在作为卷入防止构件的侧导板380上,但并不限于卷入防止构件,也可以安装在纵梁、梯形框架等其他构件上。
[0201]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可以在增设罐304的主体容器371上设置用于确认排液的容量的观察窗。这样一来,能够肉眼观察已积存在增设罐304中的排液的量。
[0202]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利用透明的材料形成软管370。这样一来,能够确认排液是否在增设罐304内积存到增设罐的容量以上。
[0203]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主体303的壳体311内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0204]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如图31所示,利用隔热材料379包覆增设罐304的主体容器371。这样一来,因为增设罐304由隔热材料包覆,因此能够抑制排液中的水分冻结,进而能够抑制由于冻结造成的排液排出变得困难的情况。
[0205]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如图32所示,在油分离器主体303和增设罐304之间设置305来强制地将排液从壳体311输送到增设罐304。这样一来,因为利用泵305将排液从壳体311的排液积存部345向增设罐304输送,所以能够可靠地使排液从壳体311输送到增设罐304。
[0206]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增设罐304是圆筒状的容器,但增设罐304的形状可以根据设置空间、容量而适当地变更。另外,安装构件377的形状也能够适当地变更。
[0207]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303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下游的空气干燥器2的排气系统中。然而,油分离器303也可以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的下游、空气干燥器2的上游。这样一来,能够从含有压缩机1的润滑油等的空气中分离油分,而将洁净空气供给到空气干燥器2。于是,能够抑制设置在空气干燥器2中的干燥剂由于油分而劣化的情况。
[0208] ·也可以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3、103、203上安装增设罐304。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油分离器 2020-05-11 509
油分离器 2020-05-11 408
油分离器 2020-05-12 797
油分离器 2020-05-12 387
油分离器 2020-05-12 92
油分离器 2020-05-13 802
油分离器 2020-05-13 649
油分离器 2020-05-14 714
油分离器 2020-05-11 396
油分离器 2020-05-14 556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