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身体成分 / 车身 / B柱 / B柱上内板

B柱上内板

阅读:40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B柱上内板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 B柱 上内板。所述B柱上内板包括:隆起部和横向连接部,隆起部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置有隆起部粘接翻边,隆起部粘接翻边用于与B柱上外板粘接固定,隆起部的隆起部下表面构成用于与B柱连接 支架 粘接固定的粘接面,隆起部适于与B柱上外板之间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横向连接部设置在隆起部的顶部且相对B柱上外板向内延伸,横向连接部用于与后横梁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B柱上内板,强度高,与 车身 的连接牢固,同时碰撞性能好。,下面是B柱上内板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置有隆起部粘接翻边,所述隆起部粘接翻边用于与B柱上外板粘接固定,所述隆起部的隆起部下表面构成用于与B柱连接支架粘接固定的粘接面,所述隆起部适于与所述B柱上外板之间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
横向连接部,所述横向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隆起部的顶部且相对所述B柱上外板向内延伸,所述横向连接部用于与后横梁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具有与所述B柱上外板相对的隆起部内侧面;
所述B柱上内板还包括:隆起部加强板,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隆起部内侧面粘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隆起部内侧面为面面贴合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上设置有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为不锈板,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部为凸焊螺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包括:深隆起部和浅隆起部,所述深隆起部相对所述B柱上外板的高度大于所述浅隆起部相对所述B柱上外板的高度,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深隆起部粘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深隆起部的形状吻合,且所述隆起部加强板的部分边缘与所述浅隆起部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部包括:开口向上的“U”形的横向连接部本体,所述横向连接部本体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后横梁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部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的横向连接部翻边,所述横向连接部翻边的上表面与所述顶盖上板的下表面粘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上内板为纤维件且厚度为2.0mm-2.4mm。

说明书全文

B柱上内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B柱上内板。

背景技术

[0002] 碰撞安全一直是汽车行业和消费者非常重视的性能,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要求,其中侧面碰撞性能是衡量整车碰撞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车身侧围B柱是车身重要的承
构件,对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起主要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车身侧围B柱强度并不高,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容易向车内弯曲,对驾乘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强度高、碰撞性能好的B柱上内板。
[000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B柱上内板,包括: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置有隆起部粘接翻边,所述隆起部粘接翻边用于与B柱上外板粘接固定,所述隆起部的隆起部
下表面构成用于与B柱连接支架粘接固定的粘接面,所述隆起部适于与所述B柱上外板之间
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横向连接部,所述横向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隆起部的顶部且相对所述B
柱上外板向内延伸,所述横向连接部用于与后横梁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
[0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B柱上内板,利用隆起部和横向连接部将B柱上内板分别与B柱上外板、B柱连接支架、后横梁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连接强度高,且隆起部与B柱上外板之
间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能有效提高B柱上内板的碰撞性能。
[0006]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隆起部具有与所述B柱上外板相对的隆起部内侧面;所述B柱上内板还包括:隆起部加强板,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隆起部内侧
面粘接固定。
[0007] 优选地,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隆起部内侧面为面面贴合固定。
[0008] 进一步地,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上设置有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部。
[0009] 更进一步地,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为不锈板,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部为凸焊螺母
[0010]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隆起部包括:深隆起部和浅隆起部,所述深隆起部相对所述B柱上外板的高度大于所述浅隆起部相对所述B柱上外板的高度,所述隆
起部加强板与所述深隆起部粘接固定。
[0011] 优选地,所述隆起部加强板与所述深隆起部的形状吻合,且所述隆起部加强板的部分边缘与所述浅隆起部贴合。
[0012]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部包括:开口向上的“U”形的横向连接部本体,所述横向连接部本体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后横梁内。
[0013]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部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的横向连接部翻边,所述横向连接部翻边的上表面与所述顶盖上板的下表面粘接固定。
[0014]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B柱上内板为纤维件且厚度为2.0mm-2.4mm。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在另一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与后横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8] 附图标记:
[0019] B柱上内板200,深隆起部201,浅隆起部202,隆起部粘接翻边203,横向连接部本体204,横向连接部翻边205,隆起部加强板206,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部207,凸焊螺母208,
第二翻边209,后横梁660,后横梁本体661,后横梁翻边662。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2]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
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3]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
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4] 下面参照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200。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200包括:隆起部(例如深隆起部201和浅隆起部202)和
横向连接部(例如横向连接部本体204)。
[0025] 隆起部的至少部分外边缘设置有隆起部粘接翻边203,隆起部粘接翻边203用于与B柱上外板粘接固定,隆起部的隆起部下表面构成用于与B柱连接支架(图中未示出)粘接固
定的粘接面,即隆起部的下表面与B柱连接支架的上表面粘接。
[0026] 优选地,可以采用普通PU半结构胶(E=24MPa)进行粘接,胶层厚度可以为1.5mm,由此B柱上内板200与B柱连接支架的连接强度高,且适于不同材料零件之间的连接固定,隆
起部适于与B柱上外板之间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由此可提高B柱上内板200的强度,改善其
碰撞性能。
[0027] 横向连接部设置在隆起部的顶部且相对B柱上外板向内延伸,横向连接部用于与后横梁660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
[0028]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200,利用隆起部和横向连接部将B柱上内板200分别与B柱上外板、B柱连接支架、后横梁660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连接强度高,且隆起
部与B柱上外板之间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能有效提高B柱上内板200的碰撞性能。同时,通
过采用粘接固定方式,可以实现减重目的。
[0029] 有利地,B柱上内板200为碳纤维件且厚度为2.0mm-2.4mm,优选地,B柱上内板200可以由10层单轴向碳纤维预浸料铺设而成,且厚度可以为2.2mm,由此在满足B柱上内板200
强度的同时,减轻其质量,有益于提升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0030] 在一些实施例中,隆起部具有与B柱上外板相对的隆起部内侧面,由于B柱上内板200承担安全带高度调节器的安装功能,为满足安全带相关法规要求,需要对安装部位周边
进行加强,因此B柱上内板200还设置有隆起部加强板206,隆起部加强板206与隆起部内侧
面粘接固定。
[0031] 优选地,隆起部可以包括:深隆起部201和浅隆起部202,深隆起部201相对B柱上外板的高度大于浅隆起部202相对B柱上外板的高度,隆起部加强板206与深隆起部201的内侧
面粘接固定。有利地,可以采用普通PU半结构胶(E=24MPa)进行粘接固定,胶层厚度可以为
1.5mm,这样隆起部加强板206在B柱上内板200上的连接牢固,不易松脱。
[0032] 优选地,隆起部加强板206与隆起部内侧面为面面贴合固定,具体地,隆起部加强板206与深隆起部201的形状吻合,且隆起部加强板206的部分边缘与浅隆起部202贴合。进
一步地,隆起部加强板206上设置有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部207,更进一步地,安全带高度
调节器固定部207可以为凸焊螺母208,即在安装安全带高度调节器之前,预先在隆起部加
强板206上焊接螺母208,这样装配方便,便于高度调节器的安装。
[0033] 有利地,隆起部加强板206为不锈钢板,由此隆起部加强板206的强度高,可满足安全带高度调节器的安装需求。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连接部包括:开口向上的“U”形的横向连接部本体204,相应地,后横梁660也具有“U”形截面,并包括后横梁本体661和后横梁翻边662,且后横梁本体
661的截面积大于横向连接部本体204的截面积,优选地,横向连接部本体204至少部分地插
入到后横梁660内,同时“U”形的横向连接部本体204的两个侧壁以及底壁分别与“U”形的后
横梁本体661的两个侧壁和底壁面面贴合且粘接固定,由此可增加横向连接部与后横梁660
的连接面积,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
[0035] 进一步地,横向连接部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横向连接部翻边205,两个横向连接部翻边205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横向连接部翻边205的上表面与顶盖上板的下表面
粘接固定,横向连接部翻边205的下表面与后横梁660翻边粘接固定,且均采用普通PU半结
构胶(E=24MPa)进行粘接固定,胶层厚度可以为1.5mm,由此横向连接部与后横梁660的连
接牢固。
[0036] B柱上内板200上还设置有第二翻边209,第二翻边209位于B柱上内板200的底部,且呈折弯结构,并从B柱上内板200的隆起部粘接翻边203向内延伸,相应地,B柱支架本体前
部粘接板上设置有避让槽,安装时,第二翻边209穿设该避让槽并与B柱上外板的翻边贴合,
并采用普通PU半结构胶(E=24MPa)进行粘接固定,胶层厚度可以为1.5mm,由此B柱上内板
200与B柱上外板的连接牢固。
[0037]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上内板200,利用隆起部和横向连接部将B柱上内板200分别与B柱上外板、B柱连接支架、后横梁660和顶盖上板粘接固定,连接强度
高,且隆起部与B柱上外板之间限定出盒状空腔结构,能有效提高B柱上内板200的碰撞性
能。
[003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
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
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39]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汽车B柱夹具总成 2020-05-12 388
一种B柱上端接头结构 2020-05-13 953
具有定制特性的B柱 2020-05-11 383
汽车B柱成型模具 2020-05-12 269
汽车B柱线缆固定线槽 2020-05-12 468
一种B柱上接头结构 2020-05-12 357
汽车B柱负角成型模 2020-05-13 818
车身侧围B柱连接结构 2020-05-11 752
汽车B柱翻边模具 2020-05-12 418
B柱护板 2020-05-11 426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