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铁路轨道 / 铁路轨道 / 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

路轨道支承用衬垫

阅读:887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路轨道支承用衬垫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目的是提供无需在现场进行 树脂 注入作业、也没有在现场因树脂引起的周边污染、易于进行现场作业的 铁 路轨道支承用 衬垫 。因而本发明具有采用 合成树脂 制片材作为材料制作的外袋(1)及在该外袋(1)中收纳的第一内袋(2)、第二内袋(3),在第一内袋(2)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在第二内袋(3)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地构成,可切离的副袋(11)与外袋(1)连通,由容易剥离的密封部(12)封闭作为外袋(1)与副袋(11)的连通部的副袋(11)的入口,另外在副袋(11)中形成由容易剥离的其他密封部(13)分隔内部而得的多个分隔空间(14)。,下面是路轨道支承用衬垫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其是夹装在轨道支承体与轨道之间 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其特征在于:在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作为 材料制成的外袋中收纳有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和作为硬化剂的第 二反应溶液,通过来自外袋外侧的外压使第一反应溶液与第二反应溶 液混合地构成,在所述外袋上以连通的方式设置有能够分离的副袋, 作为所述外袋与副袋连通的连通部的副袋入口由容易剥离的密封部关 闭,另外在副袋中形成有由另外的容易剥离的密封部分隔内部得到的 多个分隔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其特征在于:在外 袋中具有内袋,该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作为材料制成、至少一 部分借助外压而开口地构成,在外袋中注入有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 液或者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在设于该外袋内的内袋中注入有 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或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其特征在于:在外 袋中具有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该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采用合成 树脂制的片材作为材料制成、至少一部分借助外压而开口地构成,在 第一内袋中注入有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在第二内袋中注入有作 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在路轨道中夹装在轨道与轨道支承体之间以用 于支承轨道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这种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例如特开2004-84467号公 报中公开的那样,共知的是这样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其为被夹装 在轨道与轨道支承体之间的衬垫,即,在袋体的一设有用于注入具 有流动性以及常温硬化性的树脂的注入口,在袋体的与注入口呈对角 的位置设有排气口,当由注入口向袋体中注入树脂时,袋体中的空气 就从排气口被排出,同时,袋体中多余的树脂也从排气口被排出。
该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一般被载置在轨道支承体之上,在其上载 置有橡胶制的衬垫,以支承被载置在该橡胶制的衬垫上的轨道。铁路 轨道支承用衬垫以及橡胶制的衬垫在铁路轨道的长度方向隔开适当间 隔地配置,将袋状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夹在轨道支承体和橡胶制的 衬垫之间而进行配置,在橡胶制的衬垫上载置轨道,由被注入到袋状 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内部的树脂调整轨道相对于轨道支承体的铁路 轨道的附着
在所述特开2004-84467号公报中公开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中, 由注入口向袋体中注入树脂的作业必须在现场进行,而存在该作业费 时费力的问题,另外,在由注入口向袋体中注入树脂时以及将袋体中 多余的树脂从排气口排出时存在污染周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这样课题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必在现场进 行树脂的注入作业、而且也没有在现场的因树脂引起的周边污染、易 于进行现场作业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要旨如以下所述。
技术方案1:一种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是夹装在轨道支承体和 轨道之间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其中,在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作 为材料制成的外袋中收纳有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和作为硬化剂的 第二反应溶液,由来自外袋的外侧的外压混合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 应溶液而构成,可分离的副袋与所述外袋连通而设置着,作为所述外 袋和副袋的连通部的副袋入口由容易剥离的密封部关闭,另外在副袋 中形成有由容易剥离的另外的密封部分隔内部而形成的多个分隔空 间。
技术方案2:如技术方案1中记述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在外 袋中具有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作为材料制作的、由外压使至少一部 分开口而构成的内袋,在外袋中放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或者作 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在设于该外袋内的内袋之中放入有作为硬 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或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
技术方案3:如技术方案1中记述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在外 袋中具有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作为材料制作的、由外压使至少一部 分开口而构成的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在第一内袋中放入作为主剂 的第一反应溶液,在第二内袋中放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
根据所述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构成,可使通过由来自外袋外 侧的外压在外袋中混合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而混合制的溶液 硬化,另外可将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剩余部分导 入副袋,将该副袋简单地从外袋除去,无需上述现有技术那样在现场 进行树脂的注入作业,另外也没有在现场因树脂引起的周边污染,易 于进行现场的作业。另外,通过在副袋中形成内部被容易剥离的密封 部分隔出的多个分隔空间,从而在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上施加轨道的 载荷时,强力地按压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 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会作为多余部分流入到副袋侧。此时,通过 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对分隔出分隔空间 的密封部施加压力,通过该压力使密封部开口并顺次撑开打开密封部 的分隔空间以进入分隔空间,从而可以从外袋去除第一反应溶液和第 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外袋、 第一内袋、第二内袋、玻璃纤维布的分解斜视图。
图2(A)为第一内袋的平面图,(B)为第二内袋的平面图。
图3为第一以及第二内袋的放大断面图。
图4为示出树脂的取向性的说明图。
图5为示出热密封部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的树脂部和聚丁烯-1 的树脂部的组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6为短边侧的热密封部分的密封边缘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为长边侧的热密封部分的密封边缘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为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斜视图。
图9为示出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使用状态的斜视图。
图10为示出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使用状态的正面图。
图11为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外袋、 内袋、玻璃纤维布的分解斜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平面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平面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图1至图10中,1为外袋,2为具有与外袋1的内部大小大致 相同大小的在外袋1中收纳的第一内袋,3为比第一内袋2小的在同 一外袋1中收纳的第二内袋,这些外袋1、第一内袋2、第二内袋3 以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
所述外袋1、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在工作台等的上面放倒放 置的状态下各自的平面形状分别呈矩形、详细地说是呈长方形,通过 四侧密封而制成。而且,在这些外袋1、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中, 外袋1由内层以低融点的薄膜材料例如聚乙烯构成、而外层以相比内 层高融点的薄膜材料例如尼龙构成那样的一般的片材材料制成,通过 将两层片材材料的四边的内层之间热密封而制成外袋1。
另外,虽然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以及3基本上与所述外袋1同样 地,通过内层以低融点的薄膜材料构成、而外层以相比内层高融点的 薄膜材料构成的片材材料制成,但是构成内层4的薄膜材料是混合了 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与聚丁烯-1而成的材料,作为直链状低密度聚乙 烯使用了密度在0.915至0.950范围内的材料,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与 聚丁烯-1的混合比率设定在70∶30至98∶2的范围。而且,在采用 混合该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丁烯-1制成的薄膜材料经由热密封制 作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时,在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流れ方 向)(箭头A方向)的垂直(X)方向的热密封部分和相对于薄膜流延 方向(箭头A方向)的平行(Y)方向的热密封部分中,发现在其密 封强度上存在差异。即,出现了垂直(X)方向的热密封部分中朝向 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强度比平行(Y)方向的 热密封部分中垂直朝向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 强度弱的倾向。这是由于下述这样的理由。虽然构成所述第一以及第 二内袋2及3的内层4的材料的树脂是混合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聚 丁烯-1而成的材料,但是在对由该混合制成的薄膜材料构成的内层4 和由尼龙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构成的外层5进行层压时,有加 工速度作用,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丁烯-1之间显现出单轴取向 性。也就是说,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的树脂和聚丁烯-1的树脂不规则 地并列而制膜。在图4中示出该状态,在同一图中6表示直链状低密 度聚乙烯树脂,7表示聚丁烯-1树脂。这样,由于内层4具有单轴取 向性,在为了制作四周密封的内袋2以及3而将所述两层构造的薄膜 材料重叠两张开热密封其周边部时,如图5中示出的那样,可以形成 以如下三种方式相向的组合: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与直链状 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聚丁烯-1树脂7部与聚丁烯-1树脂7部,直 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与聚丁烯-1树脂7部。此时,因为直链状 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与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以及聚丁烯-1 树脂7部与聚丁烯-1树脂7部是在同种树脂之间进行热密封,所以可 以得到在该树脂所具有的特性范围内的热密封强度。但是,在直链状 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聚丁烯-1树脂7部相对的部分却是不同种类 的树脂相向,所以没有了各自特性的热密封强度。在热密封面中混合 存在有这样的状态。根据单轴取向性和由上述三个方式的组合获得的 热密封特性、进而是进而热密封的方向,产生了下面那样的现象。
在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为垂直(X)方向的热密 封部分的、朝向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边缘 中,不规则地出现了上述三种方式的组合(参照图6)。对此,在相对 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为平行(Y)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 垂直朝向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边缘中, 出现了上述三种方式的组合的任意组合(参照图7)。
在测定热密封强度时,对象物的密封宽度和强度存在比例关系, 宽度越大则越表现出强度,这是周知的事实。在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 (箭头A方向)为垂直(X)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朝向薄膜流延方 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中,因为在其密封边缘中不规则地出现 了上述三种方式的组合,所以表现出强度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 6部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聚丁烯-1树脂7部和聚丁烯-1 树脂7部的组合在密封宽度所占的比例截止100%,而由于在密封边 缘中存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聚丁烯-1树脂7部的组合而 使得热密封强度降低。在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为平行 (Y)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垂直朝向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 的宽度方向中,以分子呈单轴取向的关系,在密封边缘中存在出现直 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的组合的 场合、出现聚丁烯-1树脂7部和聚丁烯-1树脂7部的组合的场合、以 及出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聚丁烯-1树脂7部的组合的场 合。当与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为垂直(X)方向的热 密封部分的、朝向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 度相比较时,在出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直链状低密度聚 乙烯树脂6部的组合的场合或者在出现聚丁烯-1树脂7部和聚丁烯-1 树脂7部的组合的场合,强度较强,而在出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 脂6部和聚丁烯-1树脂7部的组合的场合,强度较弱。但是,以密封 边缘的强度判断密封强度,由于出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 聚丁烯-1树脂7部的组合的场合的强度弱而发生剥离,但若在接下来 的瞬间有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部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6 部的组合部或者聚丁烯-1树脂7部和聚丁烯-1树脂7部的组合部出现 的话,则密封强度会变强。总的来看,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 方向)为平行(Y)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垂直朝向于薄膜流延方向 (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度,要比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箭 头A方向)为垂直(X)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朝向薄膜流延方向(箭 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度强。发现这样的特性时,如上述那 样作为内层4的材料、即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其密度在0.915至0.950 的范围内是理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丁烯-1的混合比例在 70∶30至98∶2的范围内是理想的。而当脱离这些范围时,在相对于 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为垂直(X)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朝向 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度、和相对于薄膜 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为平行(Y)方向的热密封部分的垂直朝向 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度之间会出现明 显的差别,要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是很困难的。
在利用上述性质的本实施例中,将所述两层构造的薄膜材料重叠 两张,将其周边部热密封,从而制作四周密封的平面形状长方形的第 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此时,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 的垂直(X)方向、也就是短边侧的热密封部分8的朝向薄膜流延方 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度,要比相对于薄膜流延方向 (箭头A方向)的平行(Y)方向、也就是长边侧的热密封部分9的 朝向薄膜流延方向(箭头A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密封强度弱,由于第 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的内压上升,密封部从短边侧的热密封部分8 的宽度方向剥离地构成。更详细地说,短边侧的相向的热密封部分8 内,将短边侧的一个热密封部分8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得比短边侧另 一个热密封部分8的宽度方向尺寸短,以便使密封部从一个热密封部 分8的宽度方向较早地剥离。
总之,在短边侧的相向的热密封部分8内的一个热密封部分8中, 在适当部位形成热密封宽度狭窄的部分,由此,可以通过对第一以及 第二内袋2及3施加外压(推压而进行加压的力)来提高内压,从而 使热密封宽度狭窄的部分较早地剥离,形成开口。
在如以上那样制作的第一内袋2的内部,由第一内袋2的开口一 边收纳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以密封状态封闭第一内袋2,另外, 在第二内袋3的内部,由第二内袋3的开口一边收纳作为硬化剂的第 二反应溶液,以密封状态封闭第二内袋3。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 溶液的第一内袋2和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的第二内袋3由 所述外袋1的开口一边放入外袋1之中,另外,与此同时,在外袋1 中沿内袋2的一面装入一张具有与外袋1的内部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 的玻璃纤维布10,以密封状态封闭外袋1的开口一边。在外袋1上, 以与一端角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着用于在使用时除去作为内容物的第一 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剩余部分的副袋11。在附图中示 出的实施例中,该副袋11的一个边从外袋1的长边笔直延伸地连续形 成。所述外袋1和副袋11的连通部、也就是副袋11的入口简易地被 密封封闭,该密封部12形成通过来自外袋1侧的内压而剥离的构成。 另外,在副袋11中,形成有由与所述密封部12同样容易剥离的密封 部13分隔内部而成的多个分隔空间14。
将收纳有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的第一内袋2和收纳有作为硬 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的第二内袋3装入外袋1中的、在图8中示出的 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如图9以及图10中示出那样,被载置在混 凝土制或木制的枕木状的轨道支承体16上,在其上载置橡胶制的衬垫 17,从而支承被载置到该橡胶制的衬垫17上的轨道18。详细地说, 在轨道支承体16上载置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时,成为使轨道18 浮起的状态,从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的外袋1的外侧施加外压,使 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3的热密封宽度狭窄的部分剥离而开口,使作 为内容物的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在外袋1中混合,在轨道支 承体16上载置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而且,在该铁路轨道支承用 衬垫15上载置橡胶制的衬垫17,在该橡胶制的衬垫17上经由U型铁 板19将轨道18放置成规定高度,紧固轨道18。U型铁板19沿着铁 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的长边设置在橡胶制的衬垫17上。通过在U型 铁板19上载置轨道18从而强力推压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第一反 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作为剩余部分流入到副袋 11侧。此时,由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对 所述密封部12施加压力,由此使密封部12开口,第一反应溶液和第 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进入到与密封部12最近位置的所述 分隔空间14,与该分隔空间14邻接的下一个分隔空间14之间的密封 部13开口,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进入所 述的下一个分隔空间14,以该方法,在多个分隔空间14中置入第一 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从而从外袋1除去第 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之后,设成为以夹 子等使外袋1和副袋11之间的通路适宜地闭的状态,在确认铁路轨 道支承用衬垫15中的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硬化结 束之后,以剪刀或者刀具等从外袋1切掉副袋11。也就是说,由铁路 轨道支承用衬垫15中的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硬 化体的厚度,经由橡胶制的衬垫17调整轨道支承体16和轨道18之间 的附着力,将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收集 在副袋11中而从外袋1切离。所述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 合物包入玻璃纤维布10而制成,提高了该化合物的硬化体的强度。
而且,作为在所述第一内袋2中收纳的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 具体地有含有环基的化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不饱和二 元酸(甘酸和无来酸、富马酸等)的化合物、丙烯酸或丙烯酸 酯等的化合物、含有烷醇基的化合物、含有氨基的化合物等。另外, 作为在第二内袋3中收纳的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具体地有聚 氨、酸酐、多酚等的化合物、含有羟基的化合物、过氧化物等的化合 物、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甲等的化合物等。而且,与在第1 内袋2中收纳的第一反应溶液对应的第二反应溶液被收纳在第二内袋 3中,例如,在作为在第1内袋2中收纳的第一反应溶液采用含有环 氧基的化合物的场合,作为在第二内袋3中收纳的第二反应溶液采用 聚氨、酸酐、多酚等化合物,而在作为在第一反应溶液采用含有异氰 酸酯基的化合物的场合,作为第二反应溶液采用含有羟基的化合物, 在作为第一反应溶液采用含有不饱和二元酸(甘氨酸和无水马来酸、 富马酸等)的化合物或者丙烯酸或丙烯酸酯等的化合物的场合,作为 第二反应溶液采用过氧化物等的化合物,在作为第一反应溶液采用含 有硅烷醇基的化合物的场合,作为第二反应溶液采用含有异氰酸酯基 的化合物,在作为第一反应溶液采用含有氨基的化合物的场合,作为 第二反应溶液采用甲醛等的化合物,其中,适宜地选择被收纳在第一 内袋2中的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和被收纳在第二内袋3中的作为 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的组合。总之,只要是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 液和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相互混合而树脂化并硬化的话即可。
另外,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和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的 量的比例根据反应溶液的种类而有所不同,相应于其使用量决定第一 内袋2和第二内袋3的尺寸。
所述密封部12以及密封部13是采用不会因作为所述内容物的第 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而自然溶解的密封剂进行密封 的,作为密封剂可以从合成橡胶类粘合剂、天然橡胶类粘合剂、丙烯 类粘合剂、局部涂敷密封剂、热熔树脂等之内适宜地选择。也可不采 用这些密封剂,而是采用易剥胶带进行简易的密封。
其次,对在图11中示出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虽然在所述第一 实施例中在外袋1中装入了收纳有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的第一内 袋2和收纳有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的第二内袋3,但是在第二 实施例中,在外袋1中直接收纳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或者作为硬 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在外袋1中仅装入收纳有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 应溶液或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的一个内袋20。关于在该第二实 施例中使用的内袋20,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以及第二内袋2及 3同样,制成可以通过外压而开口。其他的构成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 同。
虽然叙述了以上两个实施例,但是也可根据需要在外袋1中装入 收纳了硬化促进剂的内袋。对于该内袋,也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 以及第二内袋2及3同样,制成可以借助外压而开口。另外,还可在 第一实施例中在外袋1中直接注入硬化促进剂。
而且,作为通过外压使所述内袋开口的方法,除了采用上述那样 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丁烯-1的方法以外,也有使关闭内袋的热 密封部分的一部分的强度较弱从而通过外压使该较弱的部分开口的方 法等,并不限定于采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丁烯-1。
其次,对图12中示出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例这样 制成,即,在由所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副袋11的密封部13和密封 部13形成的分隔空间14内,在中央部形成有与所述密封部13同样被 简易地密封的密封部21,通过来自外袋1的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 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形成的内压,从密封部13以及密封部21的 中央部慢慢打开,从而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 部分流入分隔空间14。
其次,对图13中示出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例中设 计成,将副袋11设成相对于外袋1的长边平行,从外袋1突出。虽然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副袋11中也由密封部13形成多个分隔空间14, 但也可与所述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在由密封部13和密封部13形成的分 隔空间14内于中央部形成被简易密封的密封部21。
其次,对图14中示出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在该第五实施例中, 使副袋11从外袋1的一端角部呈直角突出而设置。虽然在该第五实施 例中,副袋11中也由密封部13形成多个分隔空间14,但也可与所述 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在由密封部13和密封部13形成的分隔空间14内于 中央部形成被简易密封的密封部21也可以。
在上述第四以及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在分隔空间 14内于中央部形成被简易地密封的密封部21也可以。另外,在第四 以及第五实施例中,在多个分隔空间14中注入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 应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从外袋1除去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 溶液的化合物的无用部分之后,形成以夹子等使外袋1和副袋11之间 的通路适宜地闭锁的状态,确认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15中的第一反应 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的化合物的硬化结束之后,将副袋11用剪刀或者 刀具等从外袋1上切离。
而且,在所述第三至第五实施例中,也可如第二实施例那样,在 外袋1中直接收纳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或者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 应溶液,在外袋1中仅装入一个收纳有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或 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的内袋。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铁路轨道资产勘测系统 2020-05-14 957
一种铁路轨道清扫装置 2020-05-14 990
一种铁路轨道护轨方法 2020-05-14 533
铁路轨道板掺合料 2020-05-14 406
一种铁路轨道固定装置 2020-05-15 53
一种铁路轨道除锈装置 2020-05-15 133
铁路轨道除锈车 2020-05-11 115
铁路轨道稳定装置 2020-05-12 573
铁路轨道监控 2020-05-11 829
铁路轨道支承用衬垫 2020-05-13 90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