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一种布料接缝结构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纺织品、
无纺布以及其衍生的复合产品的医疗手术服、工业防护服等的接缝加工产品。
背景技术
[0002] 纺织品、无纺布以及其衍生的多种
复合材料目前已大量应用于各种衣物成品,如日常衣物、医疗手术衣、医疗防护服、工业防护服等。在成衣加工工艺过程中,布料需要有接缝。如衣袖、肩部、领口等。常用的接缝技术有缝纫、
超声波压合、热贴合等。
[0003] 在医疗手术服、隔离衣、医疗防护服、工业防护服等应用方面,需要具有很高的阻隔性,防止在其应用环境中,如医院
手术室、疫区、化工厂、灾害现场等应用场所,危害物质如体液、血液、细菌病毒、酸
碱液体、有毒有机物等穿过衣服损害人体。
[0004] 为满足以上需求,在以上具有对人体防护功能的衣服的设计和制造中,一方面,通过使用致密
纤维纺织与无纺布等布料技术,以及布料与
薄膜进行复合,使衣服材料具有阻隔性。另一方面,在布料的接缝、接头等部位,如衣袖接缝、肩部接缝、袖口等,需要通过有效方法保证接缝处的封合,从而使成品衣服具有很好防护性能。同时,医疗手术服需要经过环
氧乙烷或者
蒸汽灭菌处理,接缝处在这些灭菌条件后需要保持稳定的密封效果。
[0005] 然而,缝纫、
超声波压合和热贴合这些传统的接缝方法都有各自的
缺陷。使用线缝纫的方法在实际上并未形成严密的接缝。布料间的缝隙,以及针刺穿线对布料的破坏实际上使接缝处无法对各种危害液体形成严密的阻隔效果。典型的如工业防护服,通过缝纫工艺做好衣袖接缝后,一般需要在接缝处再贴胶条以达到密封效果。超声波及
热封合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超声或者
热压条,在接缝处局部加热布料,使两片布料
软化或熔融形成一体,之后降温恢复固体状态后形成接缝结构产品。以聚丙烯无纺布为例,
温度达到130摄氏度以上时,聚丙烯开始软化并逐渐
熔化,从而两片布料接缝处可熔融形成一体的熔体。
[0006] 超声波和热压合这两种方法理论上可以在接缝处形成连续的密合接缝,从而形成很好的阻隔效果,达到防护危害液体的目的。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大规模生产时对工艺条件的设定及
稳定性方面有很大的挑战。
[0007] 超声波方法对压
力、超声滚轮表面清洁度等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连续生产时,熔融布料会有少许纤维粘结在滚轮表面,随着粘结量的增多以及在滚轮表面的不均匀分布,会使后继生产的产品接缝出现物理性缺陷。
[0008] 热压合的方法,如在美国
专利US7390376中所提到三层结构材料(无纺布/阻隔薄膜/无纺布)接缝,其方法为使用加热条,对两片材料叠层的接缝处加热到内层无纺布层熔点以上,但是在阻隔薄膜熔点以下,使内层无纺布熔融,从而两片材料的内层无纺布熔融贴合在一起形成有阻隔性的接缝。此方法为目前唯一广泛商业化的医用防病毒手术服(美国AAMI 4级别)产品的衣袖接缝的方法。然而,此方法有相当多的挑战。第一,原理上需要从外层无纺布加热,通
过热传导,使热量穿过外层无纺布,中层阻隔薄膜,最后再将内层无纺布材料熔融。从而外层无纺布的温度远高于其熔融温度,使外层无纺布也处于熔融状态,对其物理性能有较大影响。第二,热压机以及其配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稳定性。热压机配置需要约一米长上下两根的热压条,具有很高
精度并完全平行,从而在热压过程中对布料保持完全一致的压力。并且在长时间热压、升温降温的循环中保持尺寸、形状的稳定性。在
温度控制方面,需要保持整根热压条的温度均匀性以及设定温度的准确性。同时,由于需要热量从外层传导至内层,使内层达到熔融的温度,外界条件的影响、材料的
质量波动等均会影响工艺窗口的稳定。第三,大规模生产中,若少量的熔融高分子粘连在加热条上会显著破坏以上的需要的各种精确的设备和工艺条件。这些问题使热压合方法同样在商业化接缝阻隔性方面有很大的挑战。
[0009] 另一方面,由于超声与热贴合方案都属于对高分子材料的熔融加工技术,而操作都在空气中,不可避免的有氧化现象从而破坏了高分子材料的初始性能,同时熔融再降温的处理,熔融接缝区域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晶度等与布料相比也会有改变。从而表现出的是经过此两种方法加工的接缝强力相较布料有显著下降。如初始布料为50克/平方米的聚丙烯纺熔(SMS)无纺布材料,初始强力为50N/5cm(布料撕裂),经过热封合后,强力显著下降到10-15N/5cm,而且撕裂基本发生在接缝与布料的边缘。接缝处强力的下降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曲肘等动作造成衣袖接缝处会出现开缝现象,从而使手术服及防护服的功能失效,带来感染、污染等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0010] 基于胶黏剂技术的接缝产品在美国专利US 4,114,200中也有描述。此发明使用热熔胶配合缝纫工艺来达到密封效果以及需要接缝强度。但是其中并未体现有效的对有害物质的阻隔作用。同时,普通热熔胶、
水性胶等存在平衡各方面性能要求,包括确保均匀施胶,确保胶对粘合面布料的有效渗透,确保形成致密阻隔,最终接缝强度,以及后继加工如灭菌条件下稳定性的问题。如
橡胶基热熔胶为了保持在蒸汽灭菌条件下会软化,流动导致接缝形成缺陷。
[0011] 在公开号为CN1774332A的中国专利中,使用热塑性接缝密封带,即带背衬的热熔
粘合剂层,配合双组分蓬松
纺织面料来帮助达到接缝处防水的效果。首先其使用的双组分面料需要一种组分在至少140摄氏度下保持稳定,选择为尼龙6,6材料。医疗及工业防护服所使用的聚丙烯纺粘熔喷无纺布材料在140摄氏度下已经开始有软化。其次,通过热压加工,使热塑性接缝密封带熔融并渗透入蓬松纺织材料,从而形成接缝处密合的加工方式,与上述所列直接热压方式有类似工艺稳定性挑战。在大规模生产中如偏离设定的温度,压力,则热塑性接缝密封带无法按理想设计熔融并渗入纺织面料层,从而密合层有可能出现缺陷。第三,使用的热塑性密封带的熔融温度可低于120摄氏度,在医疗行业使用蒸汽灭菌的条件下,其软化会造成接缝处的缺陷,从而丧失防护性能。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接缝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克服
现有技术的不足。
[0013]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0014] 本发明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料接缝结构,其包括至少两个布料制品层,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
树脂纤维制品层,或者,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表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层;并且,至少在其中两个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设置有树脂胶黏剂层,使所述的两个布料制品层密封接合,所述树脂胶黏剂层由能够设置于所述布料制品层表面和/或内部的反应型胶黏剂
固化形成。
[0015]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布料接缝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0016] 提供至少两个布料制品层,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或者,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表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层;
[0017] 采用点胶工艺将反应型胶黏剂施加于至少两个所述布料制品层之间,之后通过压合、胶渗透和反应固化,所述反应型胶黏剂能够设置于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表面,和/或,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在渗透入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后,还至少均匀黏合在液体阻隔材料层上,使两层所述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形成致密无缺陷的树脂胶黏剂层,使所述的两个布料制品层密封接合,制得布料接缝结构。
[0018]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由前述方法制备的布料接缝结构。
[0019]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布料接缝结构于制备服装部件中的用途。
[0020] 优选的,所述服装部件包括衣袖或衣肩或衣领。
[0021]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布料接缝结构于制备衣物、垫布、床上用品或医用
包装中的用途。
[0022] 优选的,所述衣物包括医疗手术服、医疗防护服、隔离服、工业防护服或实验服,所述垫布或床上用品包括医疗手术铺单。
[0023]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包括:
[0024] 1)本发明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中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如纯纺织、无纺布材料等,阻隔性能到美国AAMI 3级别,其具有稳定的接缝的耐久和高强力等优异性能;
[0025] 2)本发明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中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之间的液体阻隔材料层,从一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到另一面液体阻隔材料间形成一体无缺陷的树脂层,从而使接缝处具有高稳定液体阻隔性,防止液体渗过,具有病毒阻隔功能,同时具有耐久和高强力等优异性能,适合多种材料以及加工环境,在长时间持续生产中保持性能的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手术服、医疗防护服、隔离服、工业防护服或医疗手术铺单等的制备,主要应用于防病毒、血液、化学物质等渗透中,应用在医疗上的产品满足美国AAMI 4级别;
[0026] 3)本发明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的制备方法通过精确控制的点胶设备,施加性能均一稳定的胶粘剂,通过转动的压辊施加稳定压力,从而保证了沿接缝处准确、均匀与稳定的胶粘剂树脂层以及对纺织/无纺布材料的渗透;
[0027] 4)本发明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的制备方法通过后固化反应,胶粘剂树脂层的强度显著提升,其剪切强度最大可达6Mpa,远大于普通热熔胶大约0.1-0.3兆帕的数值,从而接缝处的理论强力远大于使用普通热熔胶。
[0028] 5)本发明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的制备方法通过后固化反应,胶粘剂树脂层的耐温性显著提升,软化点高于160摄氏度,从而可有效通过蒸汽灭菌条件。
附图说明
[002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作为本文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0030] 图1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是本发明另一典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料接缝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 附图标记说明:1-纺熔无纺布,2-树脂胶黏剂层,3-热塑性树脂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如前所述,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案
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主要是提供一种通过反应型树脂胶黏技术实现的基于纺织材料、无纺布材料以及衍生复合材料的具有高阻隔、防止液体渗过、具有病毒阻隔功能的接缝产品。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34]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方面,其所涉及的系一种布料接缝结构,其包括至少两个布料制品层,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或者,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表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层;并且,至少在其中两个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设置有树脂胶黏剂层,使所述的两个布料制品层密封接合,所述树脂胶黏剂层由能够设置于所述布料制品层表面和/或内部的反应型胶黏剂固化形成。
[0035] 优选的,至少两个所述布料制品层来自于同一布料结构经折叠而成,例如封闭衣袖结构。
[0036] 优选的,用以形成所述树脂胶黏剂层的反应型胶黏剂至少渗透入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
[0037] 其中,布料制品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包括纺织和/或无纺布制品),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与热塑性树脂薄膜双层和/或多层复合材料。
[0038]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至少两层结构,其中至少一层为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如热塑性树脂薄膜,以及至少一层为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定义为纺织纤维和/或无纺布(非纺粘无纺布或含有纺粘无纺布,纺熔无纺布结构的材料);以上两片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布料在需要接缝处施加的树脂胶黏剂层,形成布料/树脂/布料的三层结构。通过压合,胶渗透和反应固化使两片布料的接缝处,从一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到另一面液体阻隔材料间形成一体无缺陷的树脂层,从而使接缝处具有液体阻隔作用。
[0039]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的材质包括纺织纤维、无纺布等,但不限于此。
[0040] 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的材料克重范围为1~250g/m2,优选为5~150g/m2,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纺粘无纺布、纺粘熔喷无纺布、
水刺无纺布、热
风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0041] 其中,所述热塑性纤维制品层的材质包括聚烯
烃纺粘无纺布、聚烯烃纺熔无纺布、聚酯纺粘无纺布、聚酯纤维水刺无纺布、聚酯聚烯烃纤维热风无纺布、聚酯湿法无纺布以及以上高分子材料混合或共聚无纺布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其中,所述聚烯烃纺粘无纺布包括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乙烯纺粘无纺布等,所述聚烯烃纺熔无纺布包括聚丙烯纺熔无纺布、聚乙烯纺熔无纺布等,但不限于此。
[0042] 优选的,用以形成所述树脂胶黏剂层的反应型胶黏剂在渗透入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后,还至少均匀黏合在液体阻隔材料层上。
[0043] 优选的,至少在其中两个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一个布料制品层中的液体阻隔材料层与另一个布料制品层中的液体阻隔材料层接合形成一体无缺陷的液体阻隔层。
[0044] 优选的,所述液体阻隔材料层包括但不限于此热塑性树脂薄膜,任何具有液体阻隔功能的材料均可。
[0045] 优选的,至少在其中两个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所述的两个布料制品层与树脂胶黏剂层形成一体结构。
[0046]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本发明中使用的树脂胶黏剂为反应型胶黏剂,包括橡胶型反应型胶黏剂、
丙烯酸体系反应型胶黏剂、
醋酸乙烯酯体系反应型胶黏剂、环氧体系反应型胶黏剂,聚
氨酯体系反应型胶黏剂以及以上体系的混合生产的反应型胶黏剂,优选为聚氨酯体系胶黏剂,包括聚醚、聚酯以及其衍
生物以及其混合物,更优选为以聚醚聚酯体系为
基础的聚氨酯预聚体通过与水反应进行固化的胶黏剂体系。
[0047] 具体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包括聚烯烃、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丁烯、聚丁苯二烯、聚异戊二烯、聚丙烯酸酯、
环氧树脂、聚醚、聚酯、聚氨酯和有机
硅胶粘剂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0048]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具有反应活性基团,所述反应活性基团包括甲氧基、环氧基、醋酸基、羟基和异氰酸酯基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所述树脂反应活性基团可以进行以下化学反应:环氧基加热开环聚合、环氧-氨基开环聚合、醋酸基与羟基缩合、异氰酸酯基与水反应自缩合、异氰酸酯基与羟基或醋酸基反应聚合等。
[0049]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包括:质均分子量为1000~50000的多羟基聚醚5~80wt%、质均分子量为1000~50000的多羟基聚酯5~80wt%、具有两个以上异氰酸酯基团的化合物10~30wt%,以及填料和催化剂1~10wt%。
[0050] 优选的,所述具有分子具有两个以上异氰酸酯基团的化合物包括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尤其优选的,所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形成的多聚体。
[0051]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质为选自如下一种的热塑性塑料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烯烃及其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氯乙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醋酸乙烯醇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
[0052]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质为聚醚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醚酯酰胺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TPO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以及TPV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等,以及上述材料的任何混合物。
[0053]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质为具有透湿性聚醚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醚酯酰胺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TPO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以及TPV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等,以及上述材料的任何混合物。
[0054]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微孔热塑性树脂薄膜,其材质为选自如下一种的热塑性塑料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烯烃及其衍生物、聚氯乙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醚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
碳酸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
[0055] 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克重为1~250g/m2。
[0056]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与热塑性树脂薄膜双层复合结构,其总克重为10~500g/m2。
[0057]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与热塑性树脂薄膜三层复合结构,其总克重为10~750g/m2。
[0058] 其中,所述树脂胶黏剂层均匀分布于两个所述热塑性树脂薄膜之间。树脂胶黏剂层在固化后,与液体阻隔材料层表面形成强力粘结,从而使两片接缝材料的液体阻隔材料层、热塑性纤维制品层与树脂胶黏剂形成一个整体的材料结构,整体结构可以阻止接缝处的液体穿透,以及病毒穿透。
[0059]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另一个方面,其所涉及的系一种布料接缝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胶黏剂的生产、包装、胶黏剂的施工方法、贴合方法、固化方法。
[0060]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0061] 提供至少两个布料制品层,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或者,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表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层;
[0062] 采用点胶工艺将反应型胶黏剂施加于至少两个所述布料制品层之间,之后通过压合、胶渗透和反应固化,所述反应型胶黏剂能够设置于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表面,和/或,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在渗透入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后,还至少均匀黏合在液体阻隔材料层上,使两层所述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形成致密无缺陷的树脂胶黏剂层,使所述的两个布料制品层密封接合,制得布料接缝结构。
[0063] 优选的,至少两个所述布料制品层来自于同一布料结构经折叠而成,例如封闭衣袖结构。
[0064] 进一步的,至少在其中两个布料制品层的接缝处,一个布料制品层中的液体阻隔材料层与另一个布料制品层中的液体阻隔材料层接合形成一体无缺陷的液体阻隔层。
[0065] 优选的,所述液体阻隔材料层包括但不限于此热塑性树脂薄膜,任何具有液体阻隔功能的材料均可。
[0066] 其中,所述树脂胶黏剂的树脂反应活性基团在施工接缝后,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固化,所述环境包括常温固化、加热固化、湿度固化。
[0067]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反应型胶黏剂的施加温度不高于粘合面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的材料的熔点。
[0068] 具体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的施加温度为20~180℃,优选为80~150℃,更优选为100~130℃。
[0069] 其中,为形成有效的对无纺布纤维结构的渗透以形成致密无缺陷的粘合层,所述反应型胶黏剂的施工黏度在施加温度下为500~50000cps,优选为1000~20000cps。
[0070]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的施加量为沿接缝条状施胶0.1~5g/m,优选为0.1~1g/m,更优选为0.15~0.5g/m。
[0071]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的开放时间为5~600s。
[0072]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接缝处的树脂胶黏剂层使用点胶设备均匀施胶。具体包括:采用点胶设备,通过使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在特定施加温度下处于软化状态,并通过对所述反应型胶黏剂施加机械压力或者气压通过胶管口,或者计量
泵方法定量均匀施胶。
[0073] 更为具体的,胶黏剂的成分包括:质均分子量为1000~50000的多羟基聚醚5~80wt%、质均分子量为1000~50000的多羟基聚酯5~80wt%、具有两个以上异氰酸酯基团的化合物,如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如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DI(甲苯二异氰酸酯)、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其多聚体10~30wt%,以及填料和催化剂等1~10wt%。
[0074] 胶黏剂在生产完毕后密封入储存胶管中。一般为
铝管,或聚丙烯管,出胶口在前,密封
活塞在后。
[0075] 更进一步的,胶黏剂铝管放置于加热套筒内,后部通过电磁
阀控制的气压或机械压力,对胶管活塞施加需要的压力。胶管前端出胶口与点胶针头紧密结合(可通过
螺纹)。出胶口通过不同直径的针头达到需要的胶量。施胶方案亦可为通过
计量泵配合不同直径的针头控制胶量。
[0076]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在所述点胶工艺中,所述点胶设备与所述布料制品层之间相对运动。
[0077] 具体的,对布料的点胶工艺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为布料固定,点胶头沿布料需要点胶的
位置自动移动。另一种为点胶头固定,布料固定在传送带上。沿布料需要接缝处施与特定量的胶黏剂。本发明通过精确控制的点胶设备,施加性能均一稳定的胶粘剂,通过转动的压辊施加稳定压力,从而保证了沿接缝处准确、均匀与稳定的胶粘剂树脂层以及对纺织/无纺布材料的渗透。
[0078]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树脂胶黏剂层施工方法亦可为先涂布需要的厚度在其它具有离型能力的转移基材上,如涂硅离型纸、涂硅
离型膜、
蜡纸、氟碳离型膜等,之后再转移至至少两层所述布料制品层之间的接缝部位。
[0079] 在施胶完成后,可将第二片布料需要粘接面贴合于第一面形成两层结构,亦可将第一面折叠贴合形成封闭衣袖结构。
[0080] 本发明通过后固化反应,胶粘剂树脂层的强度显著提升。其剪切强度最大可达6兆帕(6Mpa),远大于普通热熔胶大约0.1-0.3兆帕的数值。从而接缝处的理论强力远大于使用普通热熔胶。本发明通过后固化反应,胶粘剂树脂层的耐温性显著提升,软化点高于160摄氏度,从而可有效通过蒸汽灭菌条件。
[0081] 进一步的,树脂胶黏剂层在施胶后渗透过贴合面热塑性纤维制品层,均匀黏合在液体阻隔材料层表面,树脂胶黏剂层在固化后,与液体阻隔材料层表面形成强力粘结,从而使两片接缝材料的液体阻隔材料层,热塑性纤维制品层与树脂胶黏剂形成一个整体的材料结构,该整体结构可以阻止接缝处的液体穿透,以及病毒穿透。
[0082]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制备方法所获接缝产品包括:
[0083] a)布料制品层,包括一层或多层复合结构。结构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如热塑性树脂薄膜,以及以上材料的多层复合结构。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定义为纺织纤维和/或无纺布(非纺粘无纺布或含有纺粘无纺布,纺熔无纺布结构的材料);
[0084] b)具有以上结构的两片布料在需要接缝处施加的树脂胶黏剂层,形成布料/树脂/布料的三层结构;
[0085] c)通过压合,树脂胶渗透入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和树脂胶的后固化,使接缝处的材料(树脂胶黏剂层在施胶后能渗透进入贴合面热塑性纤维制品层,并在固化后,与两个贴合面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形成一个整体的复合材料,从而使接缝处具有液体阻隔作用。
[0086] 其中,本发明制备方法所用原料如反应型胶黏剂、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料均如前文所述。
[0087]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的材质包括纺织纤维、无纺布等,但不限于此。
[0088] 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的材料克重范围为1~250g/m2,尤其优选为5~150g/m2,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纺粘无纺布、纺粘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0089] 其中,所述热塑性纤维制品层的材质包括聚烯烃纺粘无纺布、聚烯烃纺熔无纺布、聚酯纺粘无纺布、聚酯纤维水刺无纺布、聚酯聚烯烃纤维热风无纺布、聚酯湿法无纺布以及以上高分子材料混合或共聚无纺布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其中,所述聚烯烃纺粘无纺布包括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乙烯纺粘无纺布等,所述聚烯烃纺熔无纺布包括聚丙烯纺熔无纺布、聚乙烯纺熔无纺布等,但不限于此。
[0090]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质为选自如下一种的热塑性塑料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烯烃及其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氯乙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醋酸乙烯醇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
[0091]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质为聚醚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醚酯酰胺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TPO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以及TPV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等,以及上述材料的任何混合物。
[0092]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材质为具有透湿性聚醚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醚酯酰胺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TPO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以及TPV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等,以及上述材料的任何混合物。
[0093]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材料包括微孔热塑性树脂薄膜,其材质为选自如下一种的热塑性塑料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烯烃及其衍生物、聚氯乙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醚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聚碳酸酯及其衍生物和混合物。
[0094] 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克重为1~250g/m2。
[0095] 在一实施方案之中,本发明中使用的树脂胶黏剂为反应型胶黏剂,包括橡胶型反应型胶黏剂、丙烯酸体系反应型胶黏剂、醋酸乙烯酯体系反应型胶黏剂、环氧体系反应型胶黏剂,聚氨酯体系反应型胶黏剂以及以上体系的混合生产的反应型胶黏剂,优选为聚氨酯体系胶黏剂,包括聚醚、聚酯以及其衍生物以及其混合物,更优选为以聚醚聚酯体系为基础的聚氨酯预聚体通过与水反应进行固化的胶黏剂体系。
[0096] 具体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包括聚烯烃、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丁烯、聚丁苯二烯、聚异戊二烯、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醚、聚酯、聚氨酯和具有甲氧基的有机硅氧烷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0097]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型胶黏剂具有反应活性基团,所述反应活性基团包括甲氧基、环氧基、醋酸基、羟基和异氰酸酯基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所述树脂反应活性基团可以进行以下化学反应:环氧基加热开环聚合、环氧-氨基开环聚合、醋酸基与羟基缩合、异氰酸酯基与水反应自缩合、异氰酸酯基与羟基或醋酸基反应聚合等。
[0098]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由前述方法制备的布料接缝结构。
[0099]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前述的布料接缝结构于制备服装部件中的用途。
[0100] 优选的,所述服装部件包括衣袖或衣肩或衣领。
[0101]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前述的布料接缝结构于制备衣物、垫布、床上用品或医用包装中的用途。
[0102] 优选的,所述衣物包括医疗手术服、医疗防护服、隔离服、工业防护服或实验服,所述垫布或床上用品包括医疗手术铺单。
[0103] 其中,上述产品满足美国AAMI 1,2,3,4级别。
[0104]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布料接缝结构中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如纯纺织、无纺布材料等,具有稳定的接缝的耐久和高强力等优异性能;本发明的布料接缝结构中布料制品层包括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制品层之间的液体阻隔材料层,从一面的液体阻隔材料到另一面液体阻隔材料间形成一体无缺陷的树脂层,从而使接缝处具有高稳定液体阻隔性,防止液体渗过,具有病毒阻隔功能,同时具有耐久和高强力等优异性能,适合多种材料以及加工环境,在长时间持续生产中保持性能的稳定。
[010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106] 请参阅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料接缝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无纺布对无纺布贴合),其包括两层纺熔无纺布1,以及设置于纺熔无纺布1之间的树脂胶黏剂层2。
[0107] 请参阅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布料接缝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透湿性膜无纺布三层结构布料贴合),其包括具有液体阻隔作用的布料制品层,以及设置于两层所述布料制品层之间的树脂胶黏剂层2。所述布料制品层包括两层纺熔无纺布1以及设置于纺熔无纺布1之间的热塑性树脂薄膜3。
[0108] 从图1和图2均可以看出,所述树脂胶黏剂层2渗透进入贴合面纺熔无纺布1,并均匀黏合在热塑性树脂薄膜3表面,与两个贴合面的纺熔无纺布1形成一个整体的复合材料,从而使接缝处具有液体阻隔作用。
[0109] 以下通过若干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然而,所选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110] 实施例1
[0111] 使用44克聚丙烯纺熔(SMS)无纺布两片粘接。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27聚氨酯预聚体树脂胶黏剂,在130℃下施胶,胶量为0.4克/米,施胶后1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放置24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接缝处为
35N/5cm。对比同款材料进行热封合,其封合处平均拉伸强力仅为15N/5cm。
[0112] 在经过
加速老化(模拟一年自然老化)后,原始布料平均拉伸强力下降到40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下降到29N/5cm,而热封合样品平均拉伸强力下降到12N/5cm。
[0113] 实施例2
[0114] 保持其余条件不变,将实施例1中的条件更改为:在150℃下施胶,胶量为0.1克/米,施胶1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放置12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32N/5cm。
[0115] 实施例3
[0116] 保持其余条件不变,将实施例1中的条件更改为:在100℃下施胶,胶量为0.6克/米,施胶2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放置24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36N/5cm。
[0117] 实施例4
[0118] 使用68克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醚酯透湿膜/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三层复合材料(Ahlstrom公司BVB材料)两片粘结。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57胶黏剂聚氨酯预聚体树脂胶黏剂,在120℃下施胶,胶量为0.4克/米,施胶后5秒进行布面贴合,放置24小时,做如下测试:
[0119] 1.接缝强力。原始布料平均拉伸强力5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对照同样布料的商业化产品热封合接缝平均拉伸强力为35N/5cm。
[0120] 2.血液渗透测试(ASTM F1670),无血液透过。
[0121] 3.病毒穿透测试(ASTM F1671),无病毒穿透。
[0122] 实施例5
[0123] 使用68克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醚酯透湿膜/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三层复合材料(Ahlstrom公司BVB材料),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57胶黏剂(300克铝管包装),在120℃下施胶,胶量为0.4克/米,施胶后15秒进行布面贴合,放置24小时。做如下测试:
[0124] 1.血液渗透测试(ASTM F1670),无血液透过。
[0125] 实施例6
[0126] 使用44克聚丙烯纺粘无纺布材料。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77胶黏剂(300克铝管包装),在160℃下在涂硅离型纸卷上施加胶量为0.4克/米的胶条,施胶后5分钟,将胶面对一面布料接缝处贴合并稍许施加压力后撕去离型纸再将第二面布料贴合,放置24小时。做如下测试:
[0127] 1.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35N/5cm。
[0128] 实施例7
[0129] 使用68克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醚酯透湿膜/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三层复合材料(Ahlstrom公司BVB材料)两片粘结。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2080胶黏剂环氧树脂胶黏剂,在40℃下施胶,胶量为2克/米,施胶后60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之后放置于80摄氏度环境30分钟进行固化,之后室温24小时,做如下测试:
[0130] 1.接缝强力。原始布料平均拉伸强力5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48N/5cm。对照同样布料的商业化产品热封合接缝平均拉伸强力为35N/5cm。
[0131] 2.血液渗透测试(ASTM F1670),无血液透过。
[0132] 实施例8
[0133] 使用15克聚酯纺粘无纺布两片粘接。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2010环氧树脂胶黏剂,在20℃下施胶,胶量为0.4克/米,施胶后10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之后放置于100摄氏度环境20分钟进行固化,之后室温24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40N/5cm。
[0134] 实施例9
[0135] 使用68克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烯烃/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三层复合材料两片粘结。使用道康宁公司3145有机硅胶粘剂,在20℃下施胶,胶量为1克/米,施胶后10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之后放置室温24小时,做如下测试:
[0136] 1.血液渗透测试(ASTM F1670),无血液透过。
[0137] 实施例10
[0138] 使用44克聚丙烯纺熔(SMS)无纺布两片粘接。使用上海康达万达WD1001丙烯酸改性AB胶,在23℃下混胶并施胶,胶量为0.3克/米,施胶后1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之后放置室温12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32N/5cm。
[0139] 实施例11
[0140] 使用36克聚酯纤维湿法无纺布两片粘接。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77胶黏剂,在120℃下施胶,胶量为5克/米,施胶后6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之后放置室温24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0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35N/5cm。
[0141] 实施例12
[0142] 使用医用
棉织手术服面料两片粘接。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77胶黏剂,在120℃下施胶,胶量为1克/米,施胶后6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接缝处形成紧密的粘结。在50N/5cm的拉力下接缝保持完整无破坏现象。
[0143] 实施例13
[0144] 使用15克聚酯纺粘无纺布两片粘接。使用苏州百瀚卫康新材料有限公司1027胶黏剂,在180℃下施胶,胶量为0.1克/米,施胶后40秒后进行布面贴合,之后放置室温24小时使用拉力机测试强力。原始布料的平均拉伸强力为45N/5cm,接缝处平均拉伸强力为30N/5cm。
[0145] 综上所述,藉由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布料接缝结构及相应的衣物如医疗手术服、医疗防护服等具有高稳定液体阻隔性和病毒阻隔功能,同时具有耐久和高强力等性能,应用前景广泛。
[0146] 此外,本案发明人还参照实施例1~13的方式,以本
说明书中列出的其它原料和条件等进行了试验,并同样制得了具有高稳定液体阻隔性和病毒阻隔功能,同时具有耐久和高强力等性能的布料接缝结构。
[0147]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