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氧舱
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软体氧舱。
背景技术
[0002] 在医疗临床应用的
高压氧舱具有较高的内部气体压
力,形成了内部较高的氧分压,强化
机体的有氧代谢和循环,尤其是针对缺氧性
疾病等对多种疾病的进行
辅助治疗。在高原病、创伤性损伤及一氧化
碳中毒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高压氧对儿童孤独症、老年痴呆、难治性溃疡等慢性进展性疾病的治疗也颇有疗效。然而,常规的高压氧舱由于体积庞大、安装繁杂、环境要求高,一般只能在医院等特定场合使用。
[000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
水平提高,对氧舱的保健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老人、康复者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需求,社会不同场合如美容院、养生会所等场合甚至家庭中也有使用高压氧舱设备的需求。为应对这种需求,业内出现了便携式的软体高压氧舱。软体氧舱使用柔性耐高压有机材料制成,能够折叠或打开,使用时只需要打开并充气,配套吸氧装置即可使用,具有方便携带,适应场合广泛的优点。
[0004] 但是,目前的软体氧舱设计不成熟,结构
缺陷明显,密封效果差,使用体验差,安全性隐患多,尤其是软体氧舱内部空间狭小造成使用者压抑感明显,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士无法使用,目前的软体氧舱只能从氧舱上方打开
拉链进入氧舱内,使用不方便。尤其是对于身体有疾病的的病人,要进入目前的软体氧舱非常困难。对于使用担架的病人,基本不可能进入软体氧舱。而对于野外急救,比如高原野外,难以找到就近的医院,只能就近使用软体氧舱治疗,而使用担架的病人是无法进入目前的软体氧舱的。业内需要一种更加安全可靠、使用体验好、无明显幽闭压迫感的软体氧舱。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更加安全可靠、使用体验好、无明显幽闭压迫感的软体氧舱。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软体氧舱,包括筒状的氧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氧舱本体内设有上表面平整的仰卧组件,所述氧舱本体下部设有可拆卸
支架,所述氧舱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舱端组件和舱
门组件;所述舱端组件包括舱端
支撑框和固设于舱端支撑框上的舱端密封膜,所述舱端密封膜
上管道连接有一体化设置的气氧供应控制装置,所述气氧供应控制装置包括主机箱、气
泵、氧气供应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气泵、氧气供应装置和控制系统安置于主机箱内,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气泵和氧气供应装置运转;所述舱门组件包括舱
门框和活动舱门,所述活动舱门为高度与宽度不相等的类圆形或者多边形,所述活动舱门边缘设有舱门边框,所述舱门框与舱门边框配合设置,所述舱门框与舱门边框之间设有舱门
密封件,所述氧舱本体内设有照明
灯具,所述氧舱本体两侧设有若干扇透光窗。
[0007]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类圆形活动舱门为椭圆形或边
角由圆弧过渡的多边形。
[000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舱门最窄处尺寸小于舱门框最宽处尺寸。
[0009]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仰卧组件包括底座、滑轨副和床板,所述滑轨副包括相互配合的滑轨和滑
块,所述滑轨固定安置于底座上,所述滑块固定安置于床板上,所述床板通过滑轨副滑动伸出氧舱本体。
[001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床板伸向活动舱门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床板支撑架。
[001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氧气供应装置为分子筛制氧装置。
[0012]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拆卸支架上设有氧舱固定凹,所述舱尾支撑框和舱门框上分别设有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与氧舱固定凹插装配合。
[0013]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舱门密封件固定设置于舱门框或舱门边框上。
[0014]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舱门密封件包括门框密封条和边框密封条,所述门框密封条固定设置于舱门框上,所述边框密封条舱门边框上。
[001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氧舱本体连接有臭氧消毒装置,所述臭氧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
风扇和臭氧输送管,所述风扇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通过臭氧输送管输送至氧舱本体内。在氧舱使用过后,可以关闭舱门,打开臭氧消毒装置,是氧舱内充满臭氧,实现消毒。消毒完毕打开舱门
通风,彻底排除臭氧。实现了更安全的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001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拆卸支架为能够折叠的折叠支架。
[0017]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体氧舱,具有以下优点:
1、重量轻便,可折叠,易运输;
2、本
申请的软体氧舱自一侧端进入,进出更方便,避免了传统软体氧舱仅能从上面打开拉链进出的麻烦;
3、软体氧舱内设有可滑出的床板,可以作为担架,更进一步方便人员进出氧舱内,进出更轻松;
4、软体氧舱具有内部灯光和更多透光窗,光线充足,无压抑感,人员躺卧舒适。
[0018] 下面结合
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9] 附图1是本发明软体氧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附图2是本发明软体氧舱舱门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3是本发明软体氧舱舱门端去除舱门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4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仰卧组件的局部放大视图。
[0023] 附图5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舱门组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4] 附图6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固定支脚与氧舱固定凹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5] 附图7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床板支撑架相关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6] 附图8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床板支撑架部分拉出时相关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7] 附图9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床板支撑架与床板拉出时相关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8] 附图10是本发明软体氧舱中斜撑杆相关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实施例:如附图1至6所示,软体氧舱,包括筒状的氧舱本体1,所述氧舱本体1内设有上表面平整的仰卧组件7,所述氧舱本体1下部设有可拆卸支架6,所述氧舱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舱端组件4和舱门组件3;所述舱端组件4包括舱端支撑框和固设于舱端支撑框上的舱端密封膜,所述舱端密封膜上管道连接有一体化设置的气氧供应控制装置5,所述气氧供应控制装置5包括主机箱、气泵、氧气供应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气泵、氧气供应装置和控制系统安置于主机箱内,所述氧气供应装置为分子筛制氧装置。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气泵和氧气供应装置运转;附图中未示出气氧供应控制装置5内部结构,气氧供应控制装置内相关结构均是是公知技术,不赘述。
[00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氧舱本体1连接有臭氧消毒装置,所述臭氧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风扇和臭氧输送管,所述风扇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通过臭氧输送管输送至氧舱本体内。臭氧消毒装置安装于气氧供应控制装置5的主机箱内。臭氧消毒装置是公知技术,不赘述。
[0031] 如附图1、2和5所示,所述舱门组件3包括舱门框32和活动舱门33,所述活动舱门33为高度与宽度不相等的类圆形或者多边形,所述活动舱门33边缘设有舱门边框35,所述舱门框32与舱门边框35配合设置,活动舱门33通过压条固定安装于舱门边框35上。所述舱门框32与舱门边框35之间设有舱门密封件,所述氧舱本体1内设有照明灯具,所述氧舱本体1两侧上部设有若干扇透光窗2。所述类圆形活动舱门33为椭圆形或边角由圆弧过渡的多边形。氧舱本体1的边缘固定连接于舱门框32上,一般采用粘结或者密封连接圈固定连接于舱门框32上。舱端组件4与氧舱本体1的连接方式与舱门组件3相同,不赘述。
[0032] 如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门密封件包括门框密封条36和边框密封条37,所述门框密封条36固定设置于舱门框32上,所述边框密封条37固定设置于舱门边框35上。
[0033] 当然也可以仅采用一根密封条作为舱门密封件,将单根密封条固定设置于舱门框32或舱门边框35上。
[0034] 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活动舱门33为椭圆形,所述活动舱门33边缘的舱门边框35最窄处尺寸小于舱门框32最宽处尺寸。将活动舱门33倾斜放入舱门框32后摆正,活动舱门33边缘的舱门边框35与舱门框32贴合,氧舱内就可以气泵加压。内部压力会使活动舱门
33边缘的舱门边框35牢牢压在舱门框32上,紧密贴合。因为活动舱门33为椭圆形,所以筒状的氧舱本体1充气后的截面也是椭圆形,椭圆形内腔使舱内人员的
视野更高,配合氧舱本体
1上部的若干个透光窗2,提供更好的照明和视野,显著减轻了氧舱内容积相对狭小造成的压迫感。
[0035] 如附图4和5所示,所述仰卧组件7包括底座73、滑轨副72和床板71,所述滑轨副72包括相互配合的滑轨721和滑块722,底座73包括下表面为弧形的底垫732和
覆盖底垫732上表面的底支撑板731,所述底支撑板731为硬质材料制成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平板,所述滑轨721固定安置于底座73的底支撑板731上,所述床板71包括下床板712和上
床垫711,所述下床板712为硬质材料制成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平板,所述滑块722固定安置于床板71的下床板
712上,所述床板71通过滑轨副72滑动伸出氧舱本体1。仰卧组件7也可以采用更加简单的构型,在针对有较高自主活
动能力人群使用时,可以采用一个具有平整上表面和弧形下表面的软垫作为仰卧组件,使用者只需要从舱门处匍匐进入即可。
[0036] 如附图4、7至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块722采用具有空腔的方管,方管内插装有床板支撑架726。所述床板支撑架726包括第一支撑杆725、第二支撑杆723和斜撑杆724,所述第一支撑杆725与第二支撑杆723端端铰接,所述斜撑杆724包括撑杆体部7241、撑杆轴7242和撑杆扣7243,所述撑杆轴7242和撑杆扣7243分置于撑杆体部7241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杆723上设有斜撑杆槽727,所述斜撑杆槽727朝向第一支撑杆725的一端设有撑杆轴孔,另一端设有撑杆扣孔7271,所述撑杆轴7242套装于撑杆轴孔内,所述撑杆扣7243套装于撑杆扣孔7271内,所述撑杆轴7242伸入撑杆轴孔内的部分套装有回位
弹簧7244,所述回位弹簧7244将撑杆体部7241向第二支撑杆723牵拉,所述第一支撑杆725上设有斜撑孔
7251,所述第一支撑杆725与第二支撑杆723呈90°垂直时构成支撑位,斜撑杆724可以自斜撑杆槽727拉出,并将撑杆扣7243插入斜撑孔7251内,使第一支撑杆725、第二支撑杆723与斜撑杆724构成三角支撑结构,第一支撑杆725下端
接触地面起到支撑作用,将床板71拉出氧舱本体1,接受治疗人员可以直接仰卧至床板71上,然后推入氧舱,最后将斜撑杆724恢复原位,放置于斜撑杆槽727内,床板支撑架726整体插入滑块722内,然后可以关闭舱门。所述第一支撑杆725接近舱门的端部设有容纳
手指的拉出凹728,拉出凹728内设有拉柱729,通过牵拉拉柱729可以将床板支撑架726自滑块722的方管中拉出,拉柱729外表面与第一支撑杆725最外端部表面平齐,不会造成不平整、损伤地面或阻碍支撑。
[0037] 如附图6所示,所述可拆卸支架6上设有氧舱固定凹61,所述舱尾支撑框和舱门框上分别设有固定支脚11,所述固定支脚11与氧舱固定凹61插装配合。所述可拆卸支架为能够折叠的折叠支架。折叠支架是公知技术,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