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热处理 / 热处理 / 固溶热处理 / 一种Si固溶增强铸铁及其制造与热处理方法

一种Si固溶增强及其制造与热处理方法

阅读:284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Si固溶增强及其制造与热处理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Si固溶增强 铸 铁 及其 铸造 方法, 合金 中各元素的 质量 百分含量为Cr:9.0~13.0,B:2.6~2.9,C:0.7~0.9,Nb:0.4~0.8,V:0.4~0.8,Mn小于0.3,Si:0.6~1.5%,余量为Fe,其中C、B总为:3.3~3.6;C/Cr含量比:0.06~0.08;Nb、V的总量为:0.5~1.0。将 硅 铁外的原料 熔化 ,降温至1300~1350℃后,用纯 铝 脱 氧 ;待熔体 温度 为1280~1320℃时,加入硅铁,将合金铸造成型。本 发明 制备的Fe-Cr-B-C合金的硬度为HRC65.3~70.2,冲击韧性达到8.6~12.6J/cm2,抗弯强度达到800~1300MPa。,下面是一种Si固溶增强及其制造与热处理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Si固溶增强,其特征在于:合金中各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r:9.0 13.0,~
B:2.6 2.9,C:0.7 0.9,Nb:0.4 0.8,V:0.4 0.8,Mn小于0.3,Si:0.6~1.5%,S、P:≤0.01,余~ ~ ~ ~
量为Fe,其中C、B总质量百分含量为:3.3 3.6;C/Cr含量比:0.06 0.08;Nb、V的总质量百分~ ~
含量为:0.5 1.0。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i固溶增强铸铁的制备与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过程:
(1) 熔炼与浇铸工艺
首先将铬铁、金属铬、铁、铌铁、铁和纯铁熔化,熔化温度1520~1620℃,使得纯铁和金属铬充分熔化;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1350℃后,用配料总量0.1~0.15%的纯;继续保温约5~10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1320℃时,加入称量好的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1300℃;
(2) 铸造后快冷或缓冷和热处理
对于小型和形状简单铸件,铸造后采取快冷,获得具有高硬度的非平衡组织,后续不采取热处理,其工艺为:
凝固温度到600℃之间的冷却速度不低于60℃/分钟,并在600 800℃之间解除模具~
的约束,通过冷、铁模、模具中放置冷铁实现快速冷却;
后续采用低于600℃的去应退火工艺,以及必要的形状、尺寸精度和光洁度需要的机加工处理;
对于大型和形状复杂铸件,铸造后需要采取缓冷和热处理,其工艺为:
采用普通砂型模铸造、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陶瓷型铸造或离心铸造慢冷却的铸造方式铸造,铸造完后随模具冷却,开模温度要低于200℃,随后自然冷却,以避免发生热应力开裂;
热处理时需要重新加热,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随炉升温,升温速率按照加热炉规程,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加热温度为950~1060℃,保温时间为1~4h;
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5~15%的盐水或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
然后在200~250℃回火处理2~4 h,自然冷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Si固溶增强铸铁的制备与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铸造完后随模具冷却,从凝固温度到600℃之间铸件表面冷却速度低于3℃/分钟。

说明书全文

一种Si固溶增强及其制造与热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高硬度耐磨铸铁领域,涉及一种含超细硬质相和过饱和固溶体氏体基体相的耐磨耐蚀铸铁的合金铸造与热处理方法,可广泛用于电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中机械耐磨件制造。技术背景
[0002] Fe-Cr-B-C耐磨铸造合金是以Fe2B或M2B硬质相为硬质相,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高硬度、高耐蚀性,熔炼-铸造工艺性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 专利文献1:授权公告号CN 105695884 B,制备的耐磨合金硬度为HRC66~70,冲击2
韧性4~9J/cm。该类合金的硬度较高,但冲击韧性不足,强度指标较低,抗弯强度较低,在
346~477MPa范围,因此限制了该合金应用于一些外部载荷大、需要耐冲击力作用的场合。
[0004] 并且,在制备大尺寸规格(厚度大于30mm)和形状复杂铸件时,会出现热应力裂纹,并且有硬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在大型雷蒙磨床、矿石破碎机、渣浆等设备中使用的磨球、衬板、锤头、齿板、过流件、叶轮等耐磨件,体积庞大,形状复杂,因此专利文献1所采用的工艺方法限制了该合金的应用。
[0005] 文献2:共晶Fe-Cr-B-C合金的快冷组织与性能,铸造,2017,66(10):1053~1056。铸态Fe-Cr-B-C合金的快冷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基体和沿晶界连续网状分布的(Fe,Cr)2(B,C)+(Fe,Cr)23(B,C)6硬质相组成。快冷组织基体相的显微硬度为800~880HV,硬质相显微硬度为1150~1400HV,宏观硬度为HRC68,冲击韧性达到13.6J/cm2;而经960℃×2h退火后,基体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和粒状渗体,硬质相(Fe,Cr)2(B,C)和(Fe,Cr)23(B,C)6少量溶解,局部区域出现断网,出现新相(Fe,Cr)3(B,C),退火后基体相显微硬度为330~
400HV,硬质相为850~1250HV,宏观硬度降低为HRC46,冲击韧性减少到3.4J/cm2。
[0006] 文献2所得结果反映出基体相的硬度对该类材料的硬度和冲击韧性起重大作用;对比专利文献1,该类合金在冲击韧性等性能方面还有提升的可能。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Si固溶增强铸铁及其制造与热处理方法,该合金以Fe2B或M2B为硬质相,基体为Si元素固溶强化的高硬度多元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等非平衡相,具有良好的韧性、高硬度和较高的强度指标,熔炼、铸造与热处理工艺性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8] 本发明选用的高耐磨性、高耐蚀性Fe-Cr-B-C合金为基础合金,再添加0.6~1.5%Si元素。形成含Fe、Cr、B、C、Nb、V、Si等元素的多元共晶合金,各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r:9.0~13.0,B:2.6~2.9,C:0.7~0.9,Si:0.6~1.5%,Nb:0.4~0.8,V:0.4~0.8,Mn的含量小于0.3,S、P:≤0.01,余量为Fe。其中C、B总和:3.3~3.6;C/Cr含量比:0.06~0.08;Nb、V的总和为0.5~1.0。
[0009] Fe-Si合金是传统的电工,其强度和硬度随着Si含量的提高而迅速增加,Si含量低于4.5%的Fe-Si合金是单一的铁素体相,而超过4.5%以后,会发生有序化,形成DO3结构的硬脆相。由于本发明中存在大量的Fe2B或M2B为硬质相,其基体相所占的体积比约为50~60%,而加入的Si主要溶于基体相中,因此Si含量应控制在0.6~1.5%,以防基体相过硬而脆化。
[0010] 在一般铸铁中,Si元素主要溶于基体,增加其强度,且在熔炼时具有脱作用,使合金的凝固特性得以改善,但降低合金的韧性,并促进晶化和晶粒粗化。但在本发明合金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化物,合金的熔点降低,结晶温度低而使得晶粒粗化的趋势减弱。
[0011] 参照专利文献1,在具体制备合金时,可采用铬铁(高碳、中碳、微碳)、硼铁、铌铁、铁、铁和纯铁等按照成分要求配料。表1中列举了原材料及其成份。
[0012] 表1可应用于制备发明合金的原料及成份
[0013]
[0014] 表1的原料成分不是唯一可选的原料成分,具体成分由实际可获得的原材料来确定。其中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和钒铁提供发明合金的Cr、B、Nb和V的含量,高碳铬铁用来平衡C含量。纯铁包括电工纯铁、电磁纯铁或工业纯铁,甚至是低碳碳素钢及其边料。
[0015] 表1所列硅铁的牌号为FeSi75Al1.5,也可以用其他牌号的硅铁。由于硅铁是炼钢工业中的脱氧剂,熔体氧含量高或者温度较高时,Si会大量氧化而形成炉渣,因此在合金熔炼时,需控制硅铁的加入温度,并在加入前熔体采用脱氧。
[0016] 具体的熔炼、铸造与热处理工艺为:
[0017] (1)熔炼与浇铸工艺
[0018] 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可采用感应炉真空感应炉等来熔炼制备合金。首先将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钒铁和纯铁熔化,熔化温度高于1540~1620℃,使得纯铁和金属铬充分熔化;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1350℃后,用配料总量0.1~0.15%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5~10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132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1300℃。
[0019] 发明合金为共晶成分,熔体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很很好,通过各种方法都能铸造成型,如普通砂型模铸造或者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压铸离心铸造等特殊铸造方法。
[0020] (2)铸造后快冷或缓冷和热处理
[0021] 对于小型和形状简单铸件,铸造后采取快冷,获得具有高硬度的非平衡组织,后续不采取热处理。其工艺为:
[0022] 从凝固温度到600℃之间的冷却速度应不低于60℃/分钟,并在600~800℃之间解除模具的约束。通过冷、铁模、模具中放置冷铁等手段实现快速冷却。
[0023] 后续可采用低于600℃的去应力退火工艺,以及必要的形状、尺寸精度和光洁度需要的机加工处理。
[0024] 所得Fe-Cr-Si-B-C合金铸锭硬度达到HRC69.3~70.2,冲击韧性达到8.6~11.2J/cm2,抗弯强度达到800~916MPa。
[0025] 发明合金为深度共晶成分,在普通砂模铸造条件下都能形成非平衡基体组织,如过饱和固溶体、非晶、纳米晶或马氏体组织。但由于发生非平衡转变会造成体积变化,铸锭各部分由于冷却速度不一致而导致应力集中,造成开裂现象,因此铸件需要在600~800℃之间解除模具的约束。
[0026] 对于大型和形状复杂铸件,铸造后需要采取缓冷和热处理。其工艺为:
[0027] 采用普通砂型模铸造、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陶瓷型铸造、离心铸造等较慢冷却的铸造方式铸造。铸造完后随模具冷却,开模温度要低于200℃,随后自然冷却,以避免发生热应力开裂。
[0028] 热处理时需要重新加热,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随炉升温,升温速率按照加热炉规程,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加热温度为950~1060℃,保温时间为1~4h。
[0029] 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5~15%的盐水或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
[0030] 然后在200~250℃回火处理2~4h,自然冷却。
[0031] 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5.3~68HRC,冲击韧性9.2~12.6J/cm2,抗弯强度1120~1300MPa。
[0032] 步骤(2)所述的铸造完后随模具冷却,从凝固温度到600℃之间铸件表面冷却速度低于3℃/分钟。
[0033]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多元合金化,形成硬质相与基体相的多相共晶;再通过淬火-回火处理。使得基体相的体积分数增加,而硬质相体积分数减少。特别添加Si元素,与Cr、B、C等元素固溶强化基体相,降低马氏体相变温度,细化基体马氏体组织,使得基体相硬度超过了普通马氏体相硬度,从而改善硬质相与基体相之间的协调作用,提高合金的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附图说明
[0034] 图1本发明实例1铸造组织图;
[0035] 图2本发明实例4铸件硬质相的EDS图谱及成分;
[0036] 图3本发明实例4铸件基体相的EDS图谱及成分;
[0037] 图4本发明实例9铸造金相组织;
[0038] 图5本发明实例9淬火-回火处理后的金相组织;
[0039] 图6本发明实例9淬火-回火处理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本发明的各种熔炼方法、铸造方法不受下述实例的限制,任何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范围内的改进和变化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1] 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钒铁、工业纯铁、硅铁等为原料,在发明要求的成分范围内配制成合金。
[0042] 实施例1.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9wt.%;C:0.7wt.%;Nb:0.4wt.%;V:0.2wt.%;Si:0.6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砂型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43]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温度为162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后,用配料总量0.15%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5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2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浇铸完后约6分钟,打开砂型模,此时铸锭温度低于800℃,从凝固温度到8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7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69.3,冲击韧性达到11.2J/cm2,抗弯强度达到916MPa。
[0044] 铸锭金相图谱见图1,基本上为双相组织,组织细小均匀,为共晶组织,硬质相的网络连接不显著。可见Si元素有利于破坏网状结构,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0045] 实施例2.选用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7wt.%;C:0.7wt.%;Nb:0.5wt.%;Si:0.9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可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和水冷铁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46] 首先将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和工业纯铁,熔化温度为154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50℃后,用配料总量0.1%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10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300℃。浇铸完后约10分钟,打开水冷铁模,此时铸锭温度低于600℃,从凝固温度到6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7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70.2,冲击韧性达到8.6J/cm2,抗弯强度达到800MPa。
[0047] 实施例3.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7wt.%;C:0.8wt.%;Nb:0.6wt.%;Si:1.2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熔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48]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8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20℃后,用配料总量0.12%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8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0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80℃。浇铸完后约10分钟,打开砂型熔模,此时铸锭温度低于700℃,从凝固温度到7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6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69.8,冲击韧性达到9.8J/cm2,抗弯强度达到824MPa。
[0049] 实施例4.选用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1.0wt.%;B:2.7wt.%;C:0.7wt.%;Nb:0.2wt.%;V:0.4wt.%;Si:1.5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砂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50] 首先将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60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后,用配料总量0.14%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
7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浇铸完后约7分钟,打开砂型模,此时铸锭温度低于800℃,从凝固温度到
8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6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69.8,冲击韧性达到10.6J/cm2,抗弯强度达到896MPa。
[0051] 铸锭硬质相和基体相的EDS成分分析分别见图2和图3,可见Si元素在硬质相中很少,主要富集在基体相中,起到强化基体相的作用。
[0052] 实施例5.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6wt.%;C:0.6wt.%;Nb:0.3wt.%;V:0.1wt.%;Si:0.6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消失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53]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8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20℃后,用配料总量0.12%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
9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浇铸完后约8分钟,打开消失模砂型,此时铸锭温度低于700℃,从凝固温度到7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7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70,冲击韧性达到9.7J/cm2,抗弯强度达到912MPa。
[0054] 实施例6.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6wt.%;C:0.8wt.%;Nb:0.8wt.%;Si:0.9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和铁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55]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和工业纯铁,熔化温度为160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50℃后,用配料总量0.15%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10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2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300℃。浇铸完后约10分钟,打开砂型模,此时铸锭温度低于600℃,从凝固温度到6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7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69.5,冲击韧性达到10.6J/cm2,抗弯强度达到912MPa。
[0056] 实施例7.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1.0wt.%;B:2.6wt.%;C:0.9wt.%;Nb:0.2wt.%;V:0.2wt.%;Si:1.2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可采用感应熔炼和消失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57]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6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后,用配料总量0.10%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5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浇铸完后约9分钟,打开消失模砂型,此时铸锭温度低于600℃,从凝固温度到6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7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HRC69.9,冲击韧性达到9.9J/cm2,抗弯强度达到900MPa。
[0058] 实施例8.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硅铁、钒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3.0wt.%;B:2.6wt.%;C:0.8wt.%;Nb:0.6wt.%;V:0.4wt.%;Si:1.5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消失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59]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9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20℃后,用配料总量0.13%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7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0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80℃。浇铸完后约9分钟,打开消失模砂型,此时铸锭温度低于700℃,从凝固温度到700℃之间的冷却速率约为60℃/分钟。空冷至室温。所得铸锭整体硬度达到2
HRC70,冲击韧性达到10.2J/cm,抗弯强度达到896MPa。
[0060] 实施例9.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9wt.%;C:0.7wt.%;Si:0.6wt.%;Nb:0.4wt.%;V:0.2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砂型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61]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温度为162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后,用配料总量0.15%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5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2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低于200℃,自然冷却。
[0062]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4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5%的盐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00℃回火处理4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合金硬度达到HRC65.3,冲击韧性达到12.6J/cm2,抗弯强度达到1300MPa。
[0063] 图4为铸态合金的金相组织,出现了大量方的基体相,以及基体相与硬质相相互穿插的共晶组织,组织比较细小,均匀。图5为淬火-回火处理后的金相组织,与图4相比较,基体相的数量增多,但仍然保持为细小、均匀组织。图6为该状态下合金的X-射线衍射图谱,反映出合金主要为马氏体基体相和硼化物硬质相。由于组织细小,基体相和硬质相都具有高硬度,比较界面结合良好,因此合金在保持高硬度的同时,表现出高的冲击韧性和弯曲强度。
[0064] 实施例10.选用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7wt.%;Si:0.9wt.%;C:0.7wt.%;Nb:0.5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可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和水冷铁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65] 首先将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和工业纯铁,熔化温度为158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50℃后,用配料总量0.1%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10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30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66]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050℃,保温时间为1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15%的盐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50℃回火处理2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6.7HRC,冲击韧性11.6J/cm2,抗弯强度1260MPa。
[0067] 实施例11.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7wt.%;Si:1.2wt.%;C:0.8wt.%;Nb:0.6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熔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68]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60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20℃后,用配料总量0.12%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8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0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8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69]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000℃,保温时间为2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10%的盐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20℃回火处理3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7.2HRC,冲击韧性9.8J/cm2,抗弯强度1198MPa。
[0070] 实施例12.选用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1.0wt.%;B:2.7wt.%;Si:1.5wt.%;C:0.7wt.%;Nb:0.2wt.%;V:0.4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砂模铸造,具体步骤为:
[0071] 首先将高碳铬铁、金属铬、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4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后,用配料总量0.14%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
7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72]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060℃,保温时间为2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5%的碱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20℃回火处理2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8HRC,冲击韧性9.2J/cm2,抗弯强度1120MPa。
[0073] 实施例13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6wt.%;C:0.6wt.%;Si:0.6wt.%;Nb:0.3wt.%;V:0.1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消失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74]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8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20℃后,用配料总量0.12%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
9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75]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980℃,保温时间为3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15%的碱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20℃回火处理3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6.2HRC,冲击韧性12.0J/cm2,抗弯强度1248MPa。
[0076] 实施例14.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0.0wt.%;B:2.6wt.%;Si:0.9wt.%;C:0.8wt.%;Nb:0.8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和铁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77]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和工业纯铁,熔化温度为160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50℃后,用配料总量0.15%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10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2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30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78]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020℃,保温时间为2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10%的碱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20℃回火处理3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6.8HRC,冲击韧性10.8J/cm2,抗弯强度1266MPa。
[0079] 实施例15.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硅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1.0wt.%;B:2.6wt.%;Si:1.2wt.%;C:0.9wt.%;Nb:0.2wt.%;V:0.2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可采用感应熔炼和消失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80]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8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00℃后,用配料总量0.10%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5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28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5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81]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020℃,保温时间为1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15%的碱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00℃回火处理4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7.6HRC,冲击韧性10.6J/cm2,抗弯强度1186MPa。
[0082] 实施例16.选用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硅铁、钒铁和工业纯铁为原料,成分范围如下:Cr:13.0wt.%;B:2.6wt.%;Si:1.5wt.%;C:0.8wt.%;Nb:0.6wt.%;V:0.4wt.%;杂质元素控制见表2。按照成分要求配比称量好相应原材料后,采用感应熔炼和消失模铸造,具体步骤如下:
[0083] 首先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硼铁、铌铁、钒铁和工业纯铁熔化,熔化温度为1590℃;然后降低电炉功率,将熔体温度降至1320℃后,用配料总量0.13%的纯铝脱氧;继续保温约7分钟,待熔体温度为1300℃时,加入称量好的硅铁;待完全熔化后,迅速浇铸合金,浇铸温度范围为1280℃。铸造完后开模温度要低于200℃。自然冷却。
[0084] 然后将铸件放入到箱式炉加热,加热温度为980℃,保温时间为2h。加热升温速度不超过10℃/min。保温结束后,快速将铸件入10%的碱水淬火冷却。冷却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淬火冷却时间≥30min。然后在200℃回火处理2h,自然冷却。经过上述淬火-回火处理后,制备的Fe-Cr-Si-B-C合金的硬度为66.9HRC,冲击韧性11.6J/cm2,抗弯强度1260MPa。
[0085] 各实施例所制备铸造合金性能检测如下所述:
[0086] 1.对实例铸造金属采用HR-150A洛氏硬度机进行硬度测试,载荷为150Kg,打五个点后取平均值,列于表2。
[0087] 2.对实例铸造金属采用JBS-300B冲击试验机进行冲击韧性测试,量程为150J,打五个样后取平均值,列于表2。
[0088] 3.对实例铸造金属材料电子万能实验机进行三点抗弯实验,样品尺寸为2×5×50mm的矩形试样,跨距为30mm,取三个相同处理样品的抗弯强度平均值列于表2。
[0089] 表2实施例的成分与硬度、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
[009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