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炉窑 / 过量空气系数 / 高效吸收式热泵及使用方法

高效吸收式及使用方法

阅读:126发布:2021-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高效吸收式及使用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揭示一种包含高效吸收式 热 泵 循环的 能量 转换系统,所述循环使用高压级、超临界冷却级及机械能提取级来提供非毒性的组合的热、冷却及能量系统。通过与部分可混合的吸收器 流体 一起使用优选的二 氧 化 碳 气体(包含在所述系统中作为 工作流体 的优选 离子液体 ),本发明可 解吸 来自吸收剂的CO.sub.2并冷却超 临界状态 中的气体以递送热。然后优选地通过将膨胀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膨胀装置对经冷却的CO.sub.2气体进行膨胀,从而提供冷却、加热 温度 提升及 电能 ,并将其返回到吸收器以供进一步循环。对 热交换器 ,优选地由 纳米级 粉末及热液压 压缩机 /泵构成的微通道热交换器的战略性使用可进一步增加所述系统的效率及性能。,下面是高效吸收式及使用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吸收式系统及选自离子液体、离子固体、电 子化物溶液及金属化物溶液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工作流体
2、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吸收式热泵系统、至少一种超临界工作流体及选 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装置:(a)旋转圆盘反应器;(b)热液压压缩机, 其包含压热交换器;(c)一连串单独的压力级,其具有交错或脉冲式流;(d)液 压泵,其具有整体式热沉或油泵,及(e)化学能量提取装置,其包含油泵、膨胀涡轮、 膨胀泵、斯特灵(Stirling)循环发动机、埃里克逊(Ericsson)循环发动机或冲压式喷 气发动机涡轮。
3、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吸收式热泵系统及通过至少一种热法及至少一种 非热法解吸的工作流体,所述至少一种非热法包含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非热法: 磁制冷、太阳能激活直接光谱光吸收、电渗析、施加静电场、膜分离、电解吸、渗透 蒸发、施加气体离心机、施加涡流管CO2液体吸收器及倾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种超临界流体依序连续 地被交错或以脉冲输送到至少两个解吸或过热蒸气区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能够捕获由所述吸收式热泵 系统泄露的制冷剂的密封容器构成且其中所述密封容器周期性地排空到所述稀溶液 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能够增强吸收速率的气蚀装 置构成,所述气蚀装置包含能够形成流体动力气蚀的气蚀装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种超临界流体由不具有 活塞、毛细管装置或热管的构件依序交错或以脉冲输送。
8、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多级吸收式热泵,所述多级吸收式热泵能够在第 一级及第二级中操作,且具有在所述第一级中使用的至少一种第一制冷剂及在所述第 二级中使用的至少一种第二制冷剂。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燃烧过程构成,其中所述燃 烧过程能够形成排气,其中所述排气被注入到所述吸收式热泵中作为二隔离的 手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燃烧过程排气经进一步处理以 降低包含NO.sub.x及硫的排气副产物。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燃烧过程及燃烧回流换热器 构成,所述回流换热器能够回收包含导热损失的废热,其中所述回收的废热被用于解 吸来自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超临界工作流体。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连续形成至少两个单独的压 力区的至少一个整体式太阳能收集器及至少一个整体式太阳能集中器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选自离子液体、离子固体、 电子化物溶液及碱金属化物溶液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吸收器构成。
14、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整体式超声装置的吸收式热泵系统, 所述整体式超声装置选自压缩机及涡轮组成的群组,其中所述压缩机及涡轮能够根据 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或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原理操作。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可在热力循环上 操作,所述热力循环选自高斯瓦尼(Goswami)循环、卡利那(Kalina)循环、贝克(Baker) 循环、上原(Uehara)循环及其派生物组成的群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选自传导性、半传导性、 电及铁磁粉末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纳米级粉末构成。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 至少一种纳米级粉末构成:传导性、半传导性、铁电、铁磁粉末,其中包含具有纳米 级表面修饰的粉末,其中包含具有单层或多层纳米级涂层的经表面修饰的粉末。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工作流体具有部分混 溶性,且其中相分离是通过改变选自温度、压力及pH值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工作 流体参数来实现。
1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工作流体具有部分混 溶性且其中相分离是通过改变选自温度、压力及pH值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工作流 体参数来实现。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为电子化物或碱金属 化物溶液,其可进一步与额外的热力循环一起操作以作为使热能最大化为动力产生的 手段。
2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工作流体具有部分混 溶性且其中相分离是通过改变选自温度、压力及pH值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工作流 体参数来实现。
22、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吸收式热泵,所述吸收式热泵可作为热液压泵操 作,其中所述热液压泵进一步由超临界工作流体构成,其中所述超临界流体依序被交 错或以脉冲输送穿过整体式热交换器,且其中所述超临界工作流体由所述吸收式热泵 解吸。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超临界流体进一步由选自离 子液体、离子固体、电子化物溶液及碱金属化物溶液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吸收器构 成。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进一步由至少一种离 子液体单体及至少一种离子液体聚合体构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离子液体聚合体具有大约在 约0.1纳米与约500微米之间的粒子大小。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离子液体聚合体具有大约在 约10纳米与约5微米之间的粒子大小。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离子液体聚合体具有大约在 0.1纳米与500纳米之间的粒子大小。
28、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工作流体,其包括吸收式热泵系统及工作流体,其中所述 工作流体进一步由聚(离子液体)聚合体及至少一种额外添加剂构成,所述额外添加 剂选自离子液体、非聚合体固体吸收剂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进一步由至少一种 非离子化合物构成,所述非离子化合物选自环状、多环及大环化合物组成的群组,其 中包括抗氧化剂、多酚、木酚素及维生素,且由此所述工作流体具有增强的热稳定性 及操作寿命。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进一步由至少一种 额外添加剂构成,所述额外添加剂选自电子传递介体、电子给体、电子受体、紫外线 吸收器、红外线吸收器、量子点及纳米级粉末组成的群组。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将微波用于解吸 能量。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进一步由纳米过 滤装置构成,所述纳米过滤装置不具有从至少一个能量源或场吸收能量的材料,所述 至少一个能量源或场选自微波能量、射频能量、静电场及磁场组成的群组。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能量转换,其中所述工作流体选自磁离子液体、聚(离 子液体)聚合体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电子传递介体包含聚阳离子 蛋白质、硫醇(thialoto)桥接络合物、巯基化络合物、金属蛋白、具有铁-硫簇的蛋白 质络合物、海藻糖络合物、铁硫簇、钠-、硫-氨、包含壳聚糖乳酸盐的壳聚糖络合 物、壳聚糖α硫辛酸及巯基化壳聚糖及其组合。
35、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进一步由能够增强 电子传递的添加剂构成,其中包括铁盐、铁盐的衍生物、盐、乳酸盐、钾盐的衍生 物、乳酸盐衍生物、植酸、没食子酸及其组合。
36、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由具有多个压力级的吸收式热泵系统构成,其中第一 压力级具有第一压力P1,且第二压力级具有第二压力P2,且其中所述第一压力P 1小于所述第二压力P2。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多个压力级由至少一个吸收 压力级及至少一个蒸汽压缩压力级构成。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多个压力级能够在第一压力 级及第二压力级中操作,且具有用于所述第一压力级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吸收剂A1及 用于所述第二压力级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吸收剂A2,且由此吸收剂包含固体吸收剂、 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聚合体及其组合。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剂A1被混合到吸收剂 A2中,且其中实现增大到压力P2所需的能量低于将吸收剂A1的压力从P1提高 到P2所需的能量。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剂A1选自固体吸收剂、 聚(离子液体)聚合体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且其中所述吸收剂A2选自离子液体、 甘油、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
41、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由吸收式热泵系统、工作流体及解吸级构成,其中所 述工作流体被解吸为稀溶液工作流体及制冷剂,且其中所述制冷剂随后在选自以下各 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过程阶段中进行处理:(a)反应化学过程,其包含酶化学、 发酵化学;(b)成分提取过程;(c)超临界燃烧过程及其组合,其中将工作流体压力 增大到操作压力P1所需的组合机械能与电能E.sub1比通过压缩所述工作流体的可压 缩部分将工作流体压力增大到操作压力P1所需的组合机械能与电能E.sub2低至少 10%。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过程阶段利用过程 强化反应器,所述过程强化反应器包含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反应器:流体动力 气蚀、微通道、旋转圆盘、旋转套筒、振荡流及反应性蒸馏反应器。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过程阶段进一步由 纳米级催化剂构成。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过程阶段进一步由 固定化酶构成。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固定化酶固定化成选自聚(离 子液体)聚合体及离子液体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离子液体。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固定化酶进一步通过过程阶 段依序进行处理,所述过程阶段包含:(a)将固定化酶从所述离子液体中移除;及(b) 在所述离子液体内补充然后固定化活性酶。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固定化酶进一步通过连续的 过程阶段进行处理,所述过程阶段包含:(a)通过进一步添加酶将固定化酶从所述离 子液体中移除以将所述固定化酶转换为包含氨基酸、蛋白质水解产物及其组合的副产 物。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由至少第一相及第 二相构成,且其中所述第一相含有所述离子液体且所述第二相用所述离子液体不可溶 解或不可部分地混溶,且其中所述副产物在所述第一相中不可溶解或不可部分地混溶。
49、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进一步由检 测器构成,所述检测器用于监测选自离子液体吸收速率、离子液体解吸速率、催化转 换速率及酶转换速率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参数。
50、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超临界燃烧过程阶段进一步 由包含壳聚糖、甘油、纤维素及木酚素的至少一种燃料添加剂构成。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超临界燃烧过程阶段进一步 由燃料构成,且其中所述燃料进一步由选自生物柴油天然气、丁醇、乙醇汽油、 二氧化碳、氨、氢及水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燃料添加剂构成。
5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超临界燃烧过程阶段由多孔 燃烧室内的燃烧过程构成。
5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超临界燃烧过程阶段能够产 生废副产物且其中所述废副产物由至少处于所述工作流体内的成分移除。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燃烧过程阶段能够具有燃烧 循环及非燃烧循环而不连续地操作,且其中所述废副产物在所述非燃烧循环期间被移 除。
55、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超临界燃烧过程阶段进一步 由含有大于化学计量燃烧所需的气体量的过量气体的燃料构成,且其中所述过量气体 将废副产物清除出所述燃烧室。
56、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吸收式热泵系统及工作流体,其中所述工作流体 吸收来自生物质生物燃料转换过程的至少一种副产物,其包含由至少一种气体构成 的副产物,所述气体选自二氧化碳、甲烷及甲醇组成的群组,且其中所述工作流体在 操作压力P0下吸收所述至少一种副产物。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 能够产生废热,且其中所述废热被用于在操作压力P1下解吸所述至少一种副产物, 且其中P1大于P0。
58、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 具有选自催化反应、燃烧反应及酶反应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转换过程阶段。
59、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 进一步由能够以电化学方式将所述至少一种副产物转换为液体或气体燃料的过程阶段 构成。
60、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过程阶段能够以电化学方式 转换所述至少一种副产物是由至少部分地从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中产生的电来供电。
61、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进一步由选自油 泵、活塞及涡轮组成的群组的压力交换器构成。
6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流体由制冷剂构成,且 其中所述制冷剂被制成进一步由至少一种添加剂构成的一种混合物,所述添加剂选自 水、湿生物质、甘油、丙三醇、包含乙二醇、二亚甲基二醇(dimethyleglycol)、丙二 醇的二醇、生物柴油、天然气、丁醇、乙醇、汽油、二氧化碳、氨及氢组成的群组。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混合物能够用于超临界燃烧 过程中。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混合物能够用于过程强化反 应器中。
65、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由与液体干燥剂系统流体连通的吸收式热泵系统构成。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能够产生废热的燃烧循环 构成,且其中所述废热可用于产生额外的冷却、动力或其组合。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废热用于解吸工作流体、再 生液体干燥剂系统或其组合。
68、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废热用于解吸工作流体、再 生液体干燥剂系统或其组合。
69、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由吸收式热泵系统及燃烧系统构成,其中所述燃烧系 统能够产生燃烧副产物,且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工作流体用于将所述燃烧副产物清除 出所述燃烧系统。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由制冷剂吸 收级构成,其中所述燃烧副产物由杂质构成,且其中所述工作流体经进一步处理以在 所述制冷剂吸收级之前将所述杂质与所述工作流体分离。
71、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液体干燥剂系统及燃烧循环,其中所述液体干燥 剂系统能够从再生所述废液干燥剂的过程中产生废热,且其中所述废热进一步用于在 后续燃烧循环过程中预热燃烧输入物,所述燃烧输入物包含选自燃烧循环空气吸料、 燃烧循环燃料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者。
72、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后续燃烧循环能够产生额外 的废热,且其中所述额外的废热进一步用于再生所述废液干燥剂。
73、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燃烧循环能够燃烧燃料,且 其中所述燃料进一步由所述废液干燥剂构成。
74、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废液干燥剂进一步由超临界 气体构成。
75、如权利要7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液体干燥剂系统由选自以下各 物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液体干燥剂构成:(a)甘油、(b)丙三醇及(c)二醇,所述 二醇包含选自二亚甲基二醇及丙二醇组成的群组的二醇。
76、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废液干燥剂进一步由选自生 物柴油、天然气、丁醇、乙醇、汽油、二氧化碳、氨及氢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燃料 构成。
77、如权利要求7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燃料处于大于超临界压力的 压力下。
78、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燃烧过程及液体吸收剂,其中所述燃烧过程燃烧 燃料,其中所述燃烧过程能够产生排气,其中所述液体吸收剂能够从变为废液吸收剂 的所述排气中回收潜能,且其中所述废液吸收剂能够被用作所述燃料中的至少一种成 分。
79、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由检测器/控制器构成以维持解吸室膜两侧的压力,其 中所述解吸室膜两侧的压力为压力差,且其中所述压力差小于最大解吸室膜操作压力。
80、如权利要求79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解吸室膜由入口及出口侧构 成,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进一步由工作流体构成,且其中所述检测器/控制器能够将 所述工作流体流单独地改变为所述解吸室膜的所述入口及出口侧两者。
81、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由燃料燃烧室、能够单独且动态受到控制的压缩机及 能够经单独控制以使动力产生最大化的能量提取装置。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压缩机消耗压缩能量,且其 中所述压缩能量由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源提供:(a)热储存系统;(b) 包含空气、工作流体或液压油的高压储存罐;(c)包含来自所述燃料燃烧室、太阳能源 及地热源的热能的外部预热器,及(d)吸收式热泵,其利用来自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 组的至少一个源的废热:所述燃料燃烧室、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太阳能源及 地热源。
83、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压力级之前的压力为初 始压力P0,且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进一步由用以将压力从P0增大到P2的操作模式 构成,所述模式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a)具有第一吸附或吸收级,其中所述第一 吸附或吸收级具有压力P1.sub1,其中所述第一吸附或吸收级具有包含固体或液体吸收 剂的吸收剂A1.sub1,其中所述第二吸附或吸收级具有压力P2.sub.1及吸收剂A2.sub.1, 其中A1.sub1与A2.sub.1组合,其中A2.sub.1为液体不可压缩吸附剂,且其中P1.sub1 小于P2.sub.1,及(b)具有包含压缩机或涡轮增压器的第一级非吸收压缩级,其中所述 第一吸附或吸收级具有压力P1.sub2,其中第一吸附或吸收级压力从初始压力P0增大 到操作压力P1.sub2,其中所述第二吸附或吸收级具有压力P2.sub.2,其中所述第二吸 附或吸收级具有包含固体或液体吸收剂的吸收剂A2.sub2,且其中P1.sub2小于 P2.sub.2。
84、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能够将压力增大到高于第 二级吸附或吸收级压力的第三吸附或吸收级构成,且其中增大压力是通过包含非吸收 压缩过程或吸收泵送过程来实现。
85、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进一步包括含 有二氧化碳及至少一种额外流体成分的工作流体,其中所述工作流体经过至少一个分 离过程步骤以作为将二氧化碳与所述工作流体中的所述至少一种额外流体成分分离的 手段。
86、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能够隔离二氧 化碳。
87、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吸收式热泵进一步由气蚀装 置构成,所述气蚀装置能够提高选自吸收及解吸速率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速率。
88、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进一步包括含 有至少一种纳米级粉末的工作流体,所述纳米级粉末包含选自传导性、半传导性、铁 电及铁磁纳米级粉末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纳米级粉末。
89、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至少一种工作流体构成, 其中所述工作流体具有部分混溶性且能够通过包含改变选自温度、压力及pH值组成 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参数来进行相分离。
9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含有来自生物质到生物燃 料转换过程之前的生物质的环状、多环及大环化合物的工作流体构成,所述环状、多 环及大环化合物包含多酚、含有芳环的化合物,且其中所述能量转换系统进一步由用 以将所述环状、多环及大环化合物与所述工作流体分离的分离方法构成。
91、一种能量转换系统,其包括动态及可切换热总线,所述热总线具有多个热总 线电路、选自热源装置及热沉装置组成的群组的多个装置,及切换电路,其中所述切 换电路能够在所述热总线电路与装置之间动态地导引传热
92、如权利要求9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具有非线性算法的控制系 统构成,所述非线性算法能够确定选自热源能量效率、热沉能量效率、热源最终产物 性能系数及热沉最终产物性能系数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参数。
93、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能够依据选自热总 线热交换器入口温度、热总线热交换器出口温度、热总线质量流速、热源入口温度、 热源出口温度及热源质量流速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参数来进行操作。
94、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能够在所述热源、 所述热沉与所述热总线电路之间动态地导引流体流,其中所述热源能够通过增大热源 入口温度而被依序排列,且其中所述热沉通过减小热沉入口温度而被依序排列。
95、如权利要求91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与热总线电路热接触的窗 口热交换器构成,其中所述窗口热交换器暴露至光,且其中所述窗口热交换器能够将 紫外线及/或红外线光谱转化为热能。
96、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能够在所述热源、 所述热沉与所述热总线电路之间动态地导引流体流,且其中所述热总线经控制以在所 述热沉的操作参数约束内使热总线电路的温度增量最大化,所述操作参数约束包含最 大热能需求、最大流速及最高温度。
97、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以选自以下各项组 成的群组的模式来操作:(a)使用于机械能/电能转换的总热能最大化;(b)使可实现的最 高温度下的质量流速最大化;(c)使可实现的最低温度下的质量流速最小化;(d)使来自 具有温室气体排放的燃料源的能量消耗最小化;(e)使来自所有源的总能量消耗成本最 小化,其中成本包含任何温室气体排放损失;(f)模式“e”进一步由确保每一热源及热 沉均满足最低操作条件的参数操作约束构成;及(g)模式“f”进一步由无法满足最低操 作条件的数量成本构成。
98、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其进一步由包含日历、设备操作时间 表、预测性设备操作时间表、预测性天气、及建筑物占有时间表的数据构成,且进一 步由包含热沉能量消耗算法及热沉能量产生算法的非线性算法构成。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大体来说涉及,且更具体来说涉及使用二及低汽压吸收器来作 为循环流体的高压吸收式热泵。

背景技术

热泵在所属技术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热泵仅仅是一种用于向系统递送热或进行 冷却的设备,而制冷器是一种用于从系统中移除热的装置。因此,可将制冷器视为热 泵的一种。在本申请案中,将本发明称作热泵,且应了解,可替代制冷器、空调、热 器、热电联产系统(也可称作热与电组合或CHP系统,是指使用热发动机或发电 站来同时产生电及有用的热两者)及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另外产生冷却的热电联产系 统)的名称而不改变装置的操作。热泵的固有特征是将热能从热源传递/移动到热沉。 因此术语热泵的使用被广泛用作将热能从一个/熵状态传递到另一焓/熵状态。因此, 对热泵的利用并不限于热或冷却的产生,而且还用于热能在实质上任何热力循环中的 内在运动,其中包含将此热能转换为动力产生(例如,电能或机械能)的手段。
在吸收式热泵中,例如水的吸收剂吸收制冷剂(通常为),从而产生热。当对 组合溶液(也称作二元溶液)加压并进一步加热时,制冷剂排出。当预先冷却制冷剂 并将其膨胀到低压时,其提供冷却。然后将所述低压制冷剂与低压排尽的溶液混合以 完成所述循环。
许多水流吸收式热泵/制冷器利用水—氨耦合或水—溴化锂耦合。这两种吸收耦合 可遭受一些缺点。所述水—氨耦合由于氨的毒性及可燃性会引起安全问题,而LiBr 具有腐蚀性且极易因低压操作而失败,即,少量泄露而产生污染。此外,容易结晶也 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水的冻结,在极低压下操作通常是不可能的。已建议了其它 吸收过程,但这些吸收过程通常涉及到有毒的、易燃的、值排放臭氧的或具有高气压 温室效应的工作流体
琼斯(Jones)的美国专利第6,374,630号“二氧化碳吸收式热泵(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heat pump)”揭示了一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传统吸收循环。所述′630专 利不预期一种具有极低汽压、低于50℃的沸点的吸收器或可实现优于0.70的性能系数 的任何手段。此外,所述′630专利既不预期可降低解吸温度的任何非热手段,也不预 期对膨胀能量的提取。应了解,所使用的术语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缩写词是可互换 的,其包含CO.sub.2及CO2。同样,所使用的术语水及水的缩写词是可互换的,其包 含H.sub.2O及H2O。
撒米(Sami)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案第US 2003/0182946号“用于使用磁场来增 强热泵及制冷设备性能的方法及设备(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agnetic fields for enhancing heat pump and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performance)”利用可操作以破坏分子 间力并减弱分子间引力的磁场来增强工作流体向气相的膨胀。已发现磁场能量可改变 制冷剂分子的极性并破坏制冷剂分子之间的分子间范德华(Van der Waals)扩散力, 而撒米(Sami)等人不预期利用磁场来降低解吸能量。
Ng等人的美国专利第6,434,955号“电子吸附冷却器:具有从微电子到常规空调 的应用的小型化冷却循环(Electro-adsorption chiller:a miniaturized cooling cycle with applications from microelectronics to conventional air-conditioning)”呈现吸收及热电冷却 装置的组合。主导的物理过程主要为表面效应而不是体效应,或涉及到电子而不是流 体流。所述′955专利未预期持续的吸收过程,而是将热能从分批解吸过程传送到依序 处理的批量以供随后解吸。
莱恩(Rane)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案第US 2003/0221438号“高效能收附过程及 系统(Energy efficient sorption processes and systems)”构想了具有热传送通道的吸附 模件,所述热传送通道与吸附模件壁及可切换热管接触。本发明的吸附模件导致低 达5分钟的较低循环时间来产生用于使用旋转的接触圆盘再生液体干燥剂的有效的多 级再生过程。所述′438专利既未预期持续的过程也未预期吸收过程。
科林(Korin)的美国专利申请案第US 2002/0078696号“混合热泵(Hybrid heat pump)”及美国专利第6,539,728号“混合热泵(Hybrid heat pump)”揭示一种混合热 泵系统,其包含:(i)膜渗透器,其具有能够选择性地从含有蒸气的气体中移除蒸气以 产生干燥气体;及(ii)热泵,其具有(a)用于与处理流体交换热能的内部侧面、(b)用于与 外部环境交换热能的外部侧面及(c)用于在所述内部侧面与所述外部侧面之间沿任一 方向泵送热能的热动力机构。科林(Korin)将膜与制冷空气调节系统组合使用来预先 调节空气,且不执行或预期制冷剂本身内的任何相分离。此外,虽然已将膜用于各种 分离应用中,但其在热泵系统中的使用已被限定。美国专利第4,152,901号及第 5,873,260号主张通过分别使用半透膜及渗透蒸发膜来改善吸收式热泵。美国专利第 4,467,621号主张通过使用烧结金属多孔膜来改善真空制冷,且美国专利第5,946,931 号描述一种使用多微孔PTFE膜的冷却蒸发设备。这些专利不预期在吸收系统内使用 膜来进行相分离,而是在吸附系统内进行。
蒙特(Munters)的美国专利第4,152,901号揭示一种用于在吸收热及冷却系统中 传送能量的方法及设备,其中通过在压力下透过半透膜扩散混合物来将吸收剂从工作 介质中分离,所述半透膜界定高于周围环境压力的相对高压的区域及相对低压的区域。 所述′901专利不预期超临界操作,因为其明确地陈述“在减压的情况下使工作介质的 稀释溶液穿过蒸发器,而在下降到周围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使浓缩的吸收剂溶液穿过并 进入到收附站中”。
林哈特(Linhardt)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873,260号“制冷设备及方法(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利用吸收剂/制冷剂溶液的增大的压力,所述溶液继而供应到渗 透蒸发膜分离器以提供富含蒸气的制冷剂来作为一个输出流并提供浓缩的液体吸收剂 来作为另一输出流。所述′260专利不预期超临界流体,因为其明确陈述“输入到吸收 器的大致蒸发的制冷剂的压力小于50磅/平方英寸”且“进入膜分离器的吸收剂/制冷 剂溶液的压力在约250到400磅/平方英寸范围内”。所述′260专利进一步注明“渗透 膜吸收制冷循环还能够达到低温且可具有高于常规氨/水热分离系统的COP,但需要约 为2,000磅/平方英寸或更高的极高的压力以迫使制冷剂通过渗透膜的孔”。应注意,渗 透蒸发膜以与制冷及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现有技术膜分离过程完全不同的方式操作。 这些现有技术膜系统依赖于渗透压力来迫使制冷剂通过膜,由此将制冷剂与其它组分 分离。对于氨-水对来说,常规上此需要约2,000到4,000PSI及更高数量级的压力。渗 透膜是多孔的,从而允许氨穿过所述膜。渗透蒸发膜不是多孔的,但可通过将选定的 材料溶解在膜中来使各组分穿过所述膜。此允许明显小于400PSI的更低的驱动力来 充当驱动器。在氨-水混合物的情况下,渗透蒸发膜选择性地使氨及水蒸气穿过并滤除 液态水。
科林(Korin)的美国专利第6,739,142号“膜干燥热泵(Membrane desiccation heat pump)”揭示一种包含膜渗透器的系统,所述膜渗透器用于从处理气体中移除蒸气且 用于提供蒸气耗尽过程。此专利不揭示任何超临界流体的使用。
贝克(Baker)等人的美国专利第6,918,254号“过热器毛细管双相热动力动力转 换循环系统(Superheater capillary two-phase thermodynamic power conversion cycle system)”揭示一种双相热动力动力转换系统,其包含毛细管装置、蒸气蓄力器、过热 器、直列式涡轮冷凝器、液体泵及液体预热器以作为产生器而通过产生交错的或脉 冲式的蒸气流释放来产生输出动力。所述毛细管装置(例如环形热管或毛细管泵送环) 耦合到蒸气蓄力器、过热器、用于产生输出动力以用于动力产生的直列式涡轮、液体 泵及液体预热器。所述毛细管装置接收输入热,所述输入热用于将从液体预热器、液 体泵及冷凝器接收的液体的相位变为气相以用于过热器中的额外加热,过热器继而用 于驱动所述涡轮。将过热器与液体泵及预热器组合实施以用于蒸发器,从而实现改善 的热效率且与此同时在远远低于其它可用的动力转换循环的最大循环温度下操作。所 述′254专利需要一种包含环状热管及泵送环的毛细管装置以增大单个工作流体压力 (即,实现热能增量所导致的压力差异)来代替传统上利用压缩机来增大热动力动力 转换循环内的压力。此外,所述′254专利利用过热器级来消除任何液滴以避免涡轮桨 叶内的液体碰撞。所述′254专利还是一种低压装置,其在高压与低压级之间的压力差 异较低,如参照具有约1微米的孔大小的毛细芯(可购得)所明确表示,从而可维持 约10磅/平方英寸的压力差异。总之,所述′254专利不能够利用包含具有超临界、二 元化合物及/或无毒流体特征的流体的工作流体。专利′254依赖于利用毛细管装置来作 为实现压力差异的一种手段。
哈格曼(Hageman)的美国专利第5,899,067号“通过吸入热及从工作流体中移除 热来提供动力的液压发动机(Hydraulic engine powered by introduction and removal of heat from a working fluid)”揭示一种热源,所述热源用作增大工作流体压力的手段, 进而驱动活塞进行泵送,或者涉及连接到产生器而产生电的所述活塞。所述′067专利 在操作上依赖于依序加热及冷却流体以使活塞上的压力能够通过加热来增大且然后通 过冷却来减小,从而使流体能够从完全膨胀的位置恢复到完全压缩的位置。所述′067 专利既是利用单个工作流体的低压装置,又由具有相对极小的表面面积的移动活塞构 成,其均导致较慢的动力转换速率及较大的物理大小。
由美国怀俄明州(Wyoming)82071罗拉米市(Laramie)的怀俄明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Wyoming)化学与石油工程系的沈幼青(Youqing Shen)等人所著的在 2005年2月9日接收出版的“用作吸收CO2的新材料的聚离子液体(Poly(ionic liquid)s as New Materials for C02 Absorption)”中指明,与离子液体相比,仅将离子液体配制成 聚合体形式即可明显地增大CO.sub.2收附能力。沈等人进一步表明,尤其是基于四烷 基季氨的离子液体的聚合体具有相当于室温下离子液体的CO.sub.2收附能力6.0—7.6 倍的CO.sub.2收附能力。聚合体固体的CO.sub.2收附与解吸非常迅速,且所述解吸是 完全可逆的。因此沈等人特别指出,对所述聚合体的利用“很有希望作为用于CO.sub.2 分离的收附剂及膜材料”。
沈等人所指出的例示性聚离子液体是由具有最高的CO.sub.2收附能力的离子液 体PF.sub.6阴离子构成的。更具体来说,聚离子液体包含1-[2-(甲基丙烯酰)乙基]-3- 丁基-水杨基四氟酸盐([MABI][BF.sub.4])及1-(对乙烯苄基)-3-丁基-水杨基四氟 硼酸盐([VBBI][BF.sub.4])、聚[1-(4-乙烯苄基)-3-丁基水杨基四氟硼酸盐](PVBIT)、 聚[1-(4-乙烯苄基)-3-丁基水杨基六氟磷酸盐](PVBIH)及聚[2-(1-丁基水杨基-3- 基)乙基甲基丙烯酸盐四氟硼酸盐](PBIMT)。测试分子大小的特定结果产生如下结 论:CO.sub.2吸收能力主要依赖于聚离子液体的化学结构,而CO.sub.2吸收的速率则 依赖于分子大小。
沈等人已确信所述聚合体固定用于收附剂或膜材料,且不预期利用聚离子液体来 作为热力循环内的热传送流体或工作流体。
现有技术中缺少高效率、一种具有大于0.7的性能系数的系统及在正工作压力下 使用无毒、非腐蚀性工作流体的环境友善且有效的吸收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的环境友善的吸收冷却、加热及能量产生过程。所述过程使 用二氧化碳吸收循环,所述循环利用一种液态无毒的吸收剂(例如离子液体),从中吸 收二氧化碳气体。仅将二氧化碳制冷剂循环到蒸发器及冷凝器热交换器,各成分与可 呼吸空气直接接触,由此可避免与吸收器相关联的一连串缺点。进一步并入热动力液 压泵可增大能量效率,尤其是在燃烧动力产生循环中,因为其消除了用于燃烧前的压 缩的相当一大部分能量。
本发明的一方面将具有整体动力提取能力的吸收式热泵整合到标准蒸气压缩热 泵来作为增大总动力转换及冷却性能系数的一种手段。
本发明说明书内所描绘的图式提供能量转换系统最重要的组件的例示性配置。以 下段落提供对图式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所描绘的具有和机械能提取装置相同的膨胀涡轮配置的吸收式热泵的流程 图。
图2是所描绘的具有与驱动蒸气压缩泵(即,压缩机)的机械能提取装置相同的 膨胀涡轮配置的吸收式热泵的流程图
图3是所描绘的具有磁性制冷热泵配置来作为增大浓溶液温度的非热手段的吸收 式热泵的流程图。
图4是所描绘的具有膨胀涡轮配置的密封容积的吸收式热泵的流程图。
图5是所描绘的具有多级热泵系统的冷凝器预热浓溶液的吸收式热泵的流程图。
图6是所描绘的具有通过燃烧室及回流换热器的浓溶液预热的吸收式热泵的三维 图。
图7是所描绘的具有由太阳能收集器内的整体式微通道热交换器获得的浓溶液解 吸热能的吸收式热泵的剖视图。
图8是所描绘的高斯瓦尼循环(Goswami cycle)中的吸收式热泵的流程图。
图9A及图9B是热动力液压泵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从浓溶液解吸制冷剂的非热纳米过滤膜的流程图。
图11A、11B、11C及11D是两级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多个配置的流程图。
图12是从吸收式热泵系统解吸的多用途制冷剂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清除燃烧副产物的多用途稀溶液及/或制冷剂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作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中的整体式组件的吸收式热泵系统的流 程图。
图15是经整合的液体干燥及燃烧系统的流程图。
图16是具有所述膜两侧的压力抵消的膜过滤系统的流程图。
图17是具有对压缩机及能量提取装置的单独控制的经整合燃烧系统的流程图。
图18是气蚀增强的吸收式热泵及增强的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的流程图。
图19是利用底部循环废热来为压缩机提供动力的吸收式热泵的流程图。
图20是热总线交换电路的流程图。
图21是热总线及各种热源的流程图。
图22是热总线及各种热沉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本发明的高效吸收式热泵装置(下文中也称作“ScHPX”)阐述为一种主 要由超临界吸收式热泵、低蒸气压力吸收器及一连串整体式组件构成以使用非热手段 实现解吸的设备。
术语“热力循环”定义为其中工作流体经历一连串状态变化且最终返回到其初始 状态的一个过程。
术语“太阳能”定义为从太阳获得的能量,其最通常的是指辐射光子通过各种 各样的手段直接转换为电子或声子。太阳能还可间接地转换为另外的能量形式,例如 对地下水(也称作地热水)的加热。
术语“地热”定义为与地球的内部热有关,其受所吸收的太阳能影响。
术语“离子液体”、“ILs”定义为高度溶剂化的液体、其中能溶解各种有机及无机 溶质的非配位介质。它们是各种化合物的有效溶剂,且其缺少可测量的蒸气压力使其 成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理想替代物。离子液体是理想的溶剂,因为它们是 非挥发性的、不可燃的、具有高热稳定性且制造起来相对较廉价。关于离子液体的关 键是其为液态盐,这意味着其由以液相存在且必须制造的盐组成;其并非仅是可溶解 于液体中的盐。通常所述离子中的一者或两者明显较大且阳离子具有较低程度的对称 性。这些因素导致离子液体具有降低的点阵能量且因此具有较低的熔点。
术语“电子化物”定义为与金属化物相似,但阴离子仅被认为是局限在合成的 阳离子之间的晶体的区域的电子。
术语“碱金属化物”定义为一类离子化合物,其中阴离子属于第I族(碱)元素 Na、K、Rb、Cs(未知“锂阴离子存在”)。所述阳离子为由较大有机络合剂络合的碱 性阳离子。所得的化学形式为A+[络合剂]B-,其中所述络合剂为穴合剂、冠醚或氮 杂冠醚。
术语“纳米流体”定义为含有纳迷级粉末的流体,所述粉末为具有小于约1微米 且优选地小于约100纳米的直径的粉末。
术语“超临界”定义为在临界温度及压力之上利用流体的点。
术语“热泵”定义为以包含蒸气压缩、吸收及吸附的手段将从热源提取的热能传 递到热沉。
术语“环状化合物”是其中一连串碳原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环或环状物的化合物。 苯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实例。
当一个以上环状物组合在单个分子中时使用术语“多环”,且术语“大环”用于 含有十二个以上原子的环状物。
术语“电子受体”为在细胞吸呼作用期间接收或接受电子的一种化合物。所述过 程开始于从电子给体传送电子。在此过程期间(电子传递链),电子受体被还原且电子 给体被氧化。受体的实例包含氧、硝酸盐、(III)、锰(IV)、硫酸盐、二氧化碳, 或在某些情况下包含氯化溶剂,例如四氯乙烯(PCE)、三氯乙烯(TCE)、二氯乙烯 (DCE)及氯乙烯(VC)。
术语“吸收”在使用热泵来冷却的应用中被广泛接受。在化学上,吸收是一种物 理或化学现象或其中原子、分子或离子进入某一体相—气相、液相或固相材料的过程。 这是一个与吸附不同的过程,因为分子是由体积而不是由表面占据的。一个更普遍的 术语是收附,其涵盖吸附、吸收及离子交换。
术语“化学计量燃烧”是其间燃料得以完全燃烧的理想燃烧过程。完全燃烧是将 所有的碳(C)燃烧为(CO.sub.2)、将所有的氢(H)燃烧为(H.sub.2O)且将所有硫 (S)燃烧为(SO.sub.2)的过程。如果排气中存在未燃烧成分,例如C、H.sub.2、CO, 则所述燃烧过程为不完全燃烧。
术语“过量气体”定义为超出计量化学量的气体的量。
术语“过程强化反应器”定义为其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小型室。利用微观混合(尤 其针对超临界流体)可实现高质量传送及快速的反应时间。超临界流体包含例如二氧 化碳、甲烷、甲醇、氨、乙醇、丁醇及氢的气体。超临界流体可配制成乳状液,其优 选地为用作显著增大表面积的手段的纳米乳状液。装置包含流体动力气蚀装置、微通 道反应器、旋转圆盘、旋转套筒、振荡流反应器及反应性蒸馏反应器。
由琼斯(Jones)研发的香槟热泵的一个扩充ScHPX建立降低解吸温度及实现解 吸的总能量要求的新颖方法。作为循环工作流体的制冷剂由任何环境友善的(也称作 温室友善)流体构成,由此所述流体膨胀到蒸发器内的气体中。各种各样的制冷剂(尤 其是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用于吸收式热泵的制冷剂)可与ScHPX相容。优选的制冷 剂选自氨与二氧化碳群组。更优选的制冷剂为二氧化碳,其具有降低的毒性及可察觉 的安全性。所述特别优选的制冷剂在所述特定制冷剂所确定的超临界或跨临界范围内 操作。
本发明热泵还可通过经改进的旋转圆盘反应器“SDR”实现优良的解吸。SDR具 有极高的热及质量传送系数。所述浓溶液同时泵送到圆盘中心且随着液体向外移动形 成一层薄膜离心力形成强干涉波,所述干涉波产生浓溶液与旋转圆盘之间的高热传 送。还可通过剧烈的局部混合使用SDR来加速超临界CO.sub.2.到稀溶液中的吸收。
所述ScHPX进一步由吸收器构成,制冷剂吸收到所述吸收器中以作为增大热源 的温度上升(即,将相对较低温度的流体转化为较高温度(也称作较高质量))或提供 冷却的方法。吸收系统的能量需求限定为传统上用于解吸的热源,及用于泵送浓溶液/ 对浓溶液加压的机械能或电能。术语“能量效率”是指用能量输出除以产生理想的输 出所需的能量输入。高效率的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性能系数“COP”方面)需要主 要降低解吸能量需求的方法。解吸有效地为其中制冷剂从吸收器分离的过程。
本发明的ScHPX利用各种吸收器,其中包含选自离子液体、离子固体、电子化 物溶液及碱金属化物溶液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吸收器。离子液体及固体在所属技术 领域中被视为环境友善的溶剂。电子化物及碱金属化物溶液分别被视为在化学还原方 法及氧化方法技术领域中。ScHPX唯一地以离子液体“IL”为特征,所述离子液体具 有极低的(如果不可以忽略)蒸气压力,优选地离子液体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 相容。本发明的scCO2与ILs的组合由于被视为部分易混合的流体组合而具有极好的 二氧化碳溶解度及简单的相分离。部分易混合的流体既是易混的也是不易混合的,这 与压力和温度都有着直接关系。可简单地将不易混合状态下的部分易混合的流体倾析 出以用于相分离,这是一种固有的低能量分离方法。CO.sub.2对离子液体的相态及气 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如何是受阳离子和阴离子的选择及结构影响的。
所述工作流体的优选实施例为离子液体及聚离子液体“乳状液”,其组合了离子 液体单体及聚离子液体聚合体(也称作离子聚合体)的增强的吸收/解吸特性两者的优 点。对离子液体“乳状液”的标准分类是将乳状液的一个相位描述为“离子液体单体” 或简称“ILM”相位且将其另一相位描述为“离子液体聚合体”或简称“ILP”相位。 还可将所述ILM及ILP相位描述为离子液体浆,下文中称作“ILS”。优选的ILS由至 少一种离子液体单体及至少一种离子液体聚合体构成。所述优选的ILS由具有大约在 约0.1纳米与约500微米之间的粒子大小的ILP构成。尤为优选的ILS由具有大约在 约10纳米与约5微米之间的粒子大小的ILP构成。且所述特别优选的ILS由具有大约 在约0.1纳米与约500纳米之间的粒子大小的ILP构成。利用纳米级粉末的现有工作 具有确定的100纳米而不受理论限制,此有效大小阈值对热传送具有量子效应。纳米 级粉末大小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过程,其中50纳米的粒子与100纳米的粒子相比具有较 好的结果。且同样,30、20及10纳米分别优于各自的较大的大小。另一有效的阈值 是10纳米,同样不受理论限制,针对此大小阈值,其中小于10纳米的粉末大小具有 10纳米以上的粉末大小所不能实现的热传送性能优点。声子的平均自由路径被认为小 于10纳米。
最应注意的是将二元工作流体包含在内,所述二元工作流体具有选自离子液体、 聚离子液体聚合体、电子化物、碱金属化物及纳米流体溶液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者 的至少一种流体。所述尤为优选的工作流体具有选自离子液体、离子液体与聚离子液 体聚合体的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流体。所述特别优选的工作流体由热传送流体 构成,所述热传送流体由至少一种离子流体及至少一种聚离子流体聚合体。进一步包 含纳米级粉末可增大工作流体的导热性,所述纳米级粉末包含传导性粉末、半传导性 粉末或其组合。
利用选自离子液体、非聚合固体吸附剂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聚离子液体聚合体 及至少一种额外的工作流体可维持工作流体通过热交换器泵送及循环以增大热传送且 同时表明制冷剂速率的较好吸收及解吸的能力。
一种特别优选的离子液体或离子聚合体本身是有磁性的且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中 包含当经受磁场/从磁场移开时的较高吸收及解吸速率及以非热手段更容易地将所述 材料与制冷剂分离的能力。
进一步添加选自环状、多环及大环化合物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非离子 化合物(其中包含抗氧化剂、多酚、木酚素及维生素)可为工作流体提供增强的热稳 定性及操作寿命,且不会受理论增强的热传送及电子传递限制。
电子传递介体包含聚阳离子蛋白质、硫醇桥接络合物、巯基化络合物、金属蛋白、 具有铁-硫簇的蛋白质络合物、海藻糖络合物、铁硫簇、钠-氨、硫-氨、包含壳聚糖乳 酸盐的壳聚糖络合物、壳聚糖α硫辛酸或巯基化壳聚糖或其组合。影响电子传递的额 外的添加剂包含铁盐、铁盐衍生物、盐、乳酸盐、钾盐衍生物、乳酸盐衍生物、植 酸、没食子酸及其组合。
当进一步由选自电子传递介体、电子给体、电子受体、紫外线吸收器、红外线吸 收器、量子点、纳米级粉末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添加剂构成时,包含能量 转换的吸收式热泵是尤为优选的。利用纳米级粉末可以量子的手段增强热传送及导电 性而不受理论限制。添加添加剂(尤其在纳米级范围内)可对光子到声子、光子到电 子、电子到声子、声子到电子等的转换产生影响。
热传送流体的尤为优选的应用可在热能转换装置内操作,所述热能转换装置包含 选自太阳能热平板、太阳能热集中器接收器、热离子发射电池、热伏打电池、发电机、 压缩机及热泵组成的群组的装置。且由此所述特别优选的应用中的流体及至少一种所 吸收气体(优选地为CO.sub.2)可在溶液中以跨临界或超临界区域操作,由此随后解 吸的气体用于热力循环内,所述热力循环包含选自高斯瓦尼(Goswami)、上原 (Uehara)、卡利那(Kalina)、兰金(Rankine)、卡诺(Carnot)、焦-布雷顿 (Joule-Brayton)、埃里克逊(Ericsson)及斯特灵(Stirling)组成的群组的循环。
制冷剂与吸收器的额外组合在所属技术领域中被视为具有部分混溶性。本发明的 另一方面是实现相分离随着选自温度、压力及pH值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因素而变 化。优选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包含利用少量pH值来改变吸收器内的制冷剂的溶解度。 更优选的解决方案可与使用包含电渗析的方法的pH值控制组合来改变温度与压力。 使相分离能够进行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应用静电场,因为静电场可增大离子流体的溶解 度。
本发明的ScHPX进一步利用电子化物与碱金属化物溶液。优选的电子化物溶液 由氨构成。电子化物的主要益处集中在自由电子(即,能量状态)在阴极阳极之间 的传送上。另外的益处是电子化物的强还原特征,这对后来并入纳米级粉末是重要的。 这是重要的是因为纳米级粉末(特别是金属)部分地由于粉末的高表面积而容易被氧 化。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是进一步包含选自传导性、半传导性、铁电及铁磁粉末组成 的群组的至少一种纳米级粉末。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纳米级粉末可维持胶质分散系 且同时增强或改变各种特性,其中包含磁力、热物理特性(例如,导热性)、导电性及 吸收特征。更优选的纳米级粉末进一步由具有纳米级表面修饰的纳米级粉末构成,所 述纳米级表面修饰包含选自单层及纳米级多层(即,小于100纳米的表面涂层)组成 的群组的表面修饰。特别优选的纳米级粉末可增强选自热物理特性、导电性及太阳光 谱吸收组成的群组的一个以上参数。
本发明的ScHPX的又一特征是整合机械能提取装置。所述机械能提取装置可通 过在解吸步骤之后的制冷剂膨胀级期间提取能量来增强效率(即,COP)。参照图1, 可通过利用通过或流量调节器20从解吸器50解吸的制冷剂将机械能转化为所属技 术领域中已知的各种各样的有用的能量形式,其中包含膨胀涡轮65。所述ScHPX具 有在将制冷剂吸收到吸收器30中之前通过热交换器25进一步冷却的能力,这依赖于 其操作条件。这些形式包含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例如,交流或直流发电)或驱动泵、 压缩机或电动机。这些包含选自油泵、准涡轮、活塞、球形发动机、膨胀涡轮、膨胀 泵、斯特灵(Stirling)循环发动机、埃里克逊(Ericsson)循环发动机及冲压式喷气涡 轮组成的群组的能量提取装置。优选的机械提取装置可影响制冷剂超临界状态,所述 状态是声波范围内相对高质量流量“密度”及操作的特征。参照图2,更优选的机 械提取装置是选自压缩机15及涡轮65组成的群组的整体式超声波装置。特别优选的 装置根据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或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原理操作。所得的是一种相对小型的 高效压缩机或涡轮以用于分别通过向浓溶液加压来输入机械能或在制冷剂膨胀期间通 过降低压力来提取机械能。
参照图2,所述ScHPX具有与传统的蒸气压缩系统(例如压缩机15)进行流体 连通的能力。用蒸气压缩机15进一步压缩从解吸器50解吸的制冷剂,所述蒸气压缩 机既可提高温度也可提高压力,来作为在需要冷却时增加性能系数的一种方法,因为 压缩机能量仅需用于增加超出解吸器50压力的压力增量,其明显消耗较少的电能/机 械能。制冷剂与热交换器25流体连通,所述热交换器有效地充当冷凝器且可出于许多 目的来传送热能,其中包含第二级吸收式热泵解吸器、预热燃烧空气、预热燃烧燃料、 加热二次热传送流体或其组合。
如先前表明,对吸收式热泵的效率来说最关键的方面是解吸能。ScHPX通过本发 明的非热法与传统热法的组合来实现解吸。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传统热法可以通过 空气到液体或流体到液体热交换器的简单热传送来实现,由此相对较热的流体可将热 能传送给相对较冷的浓溶液。优选的非热法选自磁制冷、蒸气压缩热泵、太阳能激活 的直接光谱光吸收、静电场、电渗析、膜分离、电解吸、渗透蒸发、气体离心机、涡 流管CO.sub.2-液体吸收器及倾析组成的群组。用于移除CO.sub.2的膜不操作为过滤 器,其中小分子通过具有孔的介质与较大分子分开。替代的是,所述膜根据通过无孔 膜的溶液扩散原理来操作。CO.sub.2首先溶解到膜中且然后从其中扩散。因为所述膜 不具有孔,所以其不会基于分子大小来进行分离。而是,其基于不同化合物溶解到膜 中且然后从其中扩散的程度来进行分离。例如,聚氯乙烯醋酸乙烯膜阵列允许CO.sub.2 更快地渗透。极小的分子及极高溶解度的分子、小分子(例如CO.sub.2)比大分子渗 透得快。
参照图10,另外一种非热解吸手段包含微波及/或射频能量。含有离子液体及离 子聚合体的优选工作流体具有独特的吸收微波能量的能力。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是利用 纳米过滤装置400,所述纳米过滤装置不具有能吸收微波能量、吸收射频能量、干扰 静电场、干扰磁场或其组合的材料。将浓溶液局部暴露到前文所提及的场可产生迅速 及高效能解吸。
膜分离包含传统的超过滤及纳米过滤来作为以包含分子量及粒子大小分离的方 式分离各成分的方法。
参照图3,更优选的非热法与利用磁热效应将浓溶液100提升到高于解吸温度的 磁制冷105相组合来利用铁电/铁磁纳米级粉末的组合,且随后将工作流体从磁场中移 开可使制冷剂120能够解吸产生的稀溶液115,从而通过较少地利用来自热交换器25 的热能或甚至不利用热能(即,不需要任何热交换器)来将浓溶液转化为稀溶液。特 定优选的实施方案持续地且依序地将浓溶液以脉冲输送到至少两个解吸区中。依序地 将浓溶液划分为解吸区可使将浓溶液加压到解吸区所需的泵送能量降低。
本发明又一方面是在标准的吸收设计中没有压缩机。唯一的移动部分仅限于极小 的泵,其中小是针对与整个系统能量相比消耗的能量来说的。利用自由活塞泵可提供 高效、安静、低成本及无油蒸气压缩的机会。无油对于实现各种益处来说是重要的, 所述益处包含避免了使优选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在油中,这可带来相当大的复杂性, 及消除了形成于热传送表面上的油边界层,这可带来对热传送的破坏。超高COP ScHPX不并入蒸气压缩级来作为实现可比得上并超过最高蒸气压缩热泵的COP的方 法。优选的压缩机也是无油的,这可通过并入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用于降低摩擦的 许多技术来实现,所述技术包含:金刚石涂层、类金刚石涂层、超细金刚石涂层、空 气轴承、磁悬浮及固体润滑剂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进一步避免了与无泄露泵或压缩机相关联的复杂性。参照图4, ScHPX因此进一步包含密封容器35,由此所述密封容器可捕获泵送系统所泄露的制冷 剂,所泄露的制冷剂可被周期性地排放到稀溶液中。密封容器捕获泄露到所述密封容 器中的低压浓溶液。控制器监测密封容器内的压力以确定何时切换控制阀以使位于吸 收器30与解吸器50之间的通常对浓溶液加压使其进入到解吸器中的泵460现在对泄 露到密封容器中的废料加压使其进入到解吸器中。
物理大小及吸收速率是任何吸收系统的另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发明的ScHPX 进一步包含气蚀装置,由此所述气蚀装置可通过形成具有明显较大表面积的微泡来增 强吸收速率。更优选的气蚀装置选自可形成流体动力气蚀的一类装置。
通过利用微通道热交换器来进一步降低ScHPX的物理大小,由此超临界流体可 具有降低的表面张力来抵消与高表面积热交换器相关联的流体摩擦力
ScHPX系统配置
本发明ScHPX是独特的,不仅由于其特定的组件,而且在操作配置方面也是独 特的。一种多级吸收式热泵系统,也称作级联系统,其中一个不同的制冷剂A用于至 少一个不同级中且至少一个其它不同制冷剂B用于至少一个其它不同级中。每一级实 际上都是一个不同的热力循环,尽管每一级均与另一级关联且一个级的输出是另一级 的输入。优选的ScHPX可影响制冷剂A的解吸温度与制冷剂B的解吸温度的差。参 照图5,换句话说,一个级的冷凝热源(即,冷凝器259)是另一级的解吸热源(即, 冷凝器258)。
又一配置是具有平行能量产生系统或燃烧室的直接注入以使其排气可注入到吸 收器中的ScHPX。一个关键的优点是可从排气流中捕获潜能。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案 利用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技术来选择性地使制冷剂进入吸收器,由此可对排气进行 处理以移除副产物,其中副产物包含NO.sub.x及硫。此实施方案可同时实现二氧化碳 隔离。然后利用可从ScHPX获得的冷却来预冷燃烧空气以增大涡轮容量及能量效率。
参照图6,可通过捕获从燃烧室230及燃烧回流换热器220的导热废料直接回收 的热能来获得效率上的进一步增量。回流换热器通常用于捕获废热,尽管通过回流换 热器外壁的导热限定了回收的总能量,尤其是例如机动车应用的有空间约束的实施方 案。
本发明的ScHPX的热能唯一地应用低质量热源。一种这样的源为非集中式太阳 能收集器。更优选的解决方案中的太阳能收集器内具有整体式热交换器。参照图7, 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太阳能收集器300,其可实现选自集中太阳能310来作为降低热 损失的手段及冷却光电电池320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益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为 进一步降低热损失及热交换器大小的整体式微通道热交换器340。且所述尤为优选的 实施方案具有将太阳能收集器与热交换器分离的半透明薄膜330,由此来自太阳光谱 的光子可使光子激发的解吸能够进行,从而降低了解吸温度。还可通过外部电场及电 磁场来实现激发的解吸。进一步包含纳米级粉末(其中包含量子点及紫外线吸收器) 可增强效率,由此吸收器内粉末的胶质分散系增强了光子到电子的直接转换及随后的 阴极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输。最佳的解决方案具有至少一个太阳能收集器级,跟随在 所述级之后的是至少一个太阳能集中器级,其中每一级形成一个单独的压力带(即, 过热蒸气状态)。
如先前指明利用本发明的ScHPX可在工作流体进一步提高到较高蒸气状态时产 生更高的发电效率。通过利用相对较低温度的热源(例如废热或非集中式太阳能)提 高到第一蒸气状态的工作流体可随后通过各种手段被提高到更高的蒸气状态,所述手 段包含:传统的蒸气压缩机、集中式太阳能、燃烧源、相对较高温度的热源或其组合。 可重复从一个较低蒸气状态到随后的较高蒸气状态的此提高。最佳能量效率用蒸气状 态的交错增大来取代对传统蒸气压缩机的利用,以作为经由热-水力压缩机/泵通过一 连串热动力级来提高蒸气状态的手段。利用高表面积热交换器来作为热液压压力增大 区的整体式组件可使压力能够迅速增加。迅速增大每一区内的压力的能力使膨胀装置 能够接收具有恒定压力的工作流体。
存在将一个区与其它区分离的若干方法及装置。一种这样的构件是由具有微通道 的旋转汽缸构成的无阀液压泵,所述微通道位于所述旋转汽缸的外部部分上。旋转汽 缸的内部部分暴露到热源。所述旋转汽缸位于又一外部汽缸内,所述外部汽缸密封每 一微通道,从而将微通道内的每一区与其它区分离。在旋转周期期间,微通道内的工 作流体既增大温度也由此增大压力。所述流体进入个别的微通道,优选地沿微通道的 整个长度从垂直于微通道的入口管进入。同样,出口管具有相对于微孔的相同定向, 但其沿汽缸以可旋转方式偏移。
或者,所述热液压压缩机/泵并入具有高表面积的“固体”/浆,将所述“固体”/ 浆加热到特定的温度并随后放入到“密封容器”中。然后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所述密封 容器,从而致使压力迅速地增大。进一步并入弹簧活塞以形成反作用力,优选地以使 所述弹簧形成至少与膨胀装置所需的进口压力相等的恒定力。所述弹簧进一步使所有 过热蒸气能够从压力区喷射出且能够维持恒定压力。进一步利用挠性囊或弹簧可增强 从一个压力区输出到下一压力区中或输出到膨胀装置的恒定压力。又一优点是,每一 压力区均被基本空出以供由前一压力区全部占据。
参照图9B,单独的压力区通过利用输入二极管200来交替地产生,所述输入二 极管也可称作输入流控制装置。用于调节输出的这样一种的装置为输出二极管240, 也可称作压力释放阀。利用一连串压力释放阀以将开启压力设置为从第一个压力释放 阀递增到最后一个压力释放阀,其中每一压力释放阀均有增量增加,这是防止回流及 提供可增大工作流体蒸气状态的固有可控制构件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述一连串压力释 放阀在热交换器,加热器250或排量泵加热器220内的集合体在下文中称作“压力系” 热交换器。因此压力释放阀在所述压力系内形成有效单独区。所属技术领域中存在可 实现精确及/或相对压力控制的若干方法。
预期最佳方案是最后一个单独区使输出流在精确的压力下发生,不论所述压力是 由电子压力控制与压力传感器组合控制还是由机械压力释放阀控制。这一释放阀也可 在不同的压力下在前一输出区与下一输入区之间被激活。
多个平行的压力系热交换器使输出到动力提取装置的压力恒定,以使压力系内压 力释放阀的数目及/或多个平行压力系的数目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增大可致使最恒定的 压力输出。
参照图9B,两者均形成单独的压力区的额外装置包含准涡轮,所述准涡轮用作 正排量泵,所述正排量泵由入口管210、内部加热器220、出口管230及液压泵构成。
参照图8,ScHPX的最终实施方案特征可通过以高斯瓦尼(Goswami)、卡利那 (Kalina)、贝克(Baker)或上原(Uehara)循环操作来实现较高的效率。在高斯瓦尼 (Goswami)循环下,ScHPX可经最优化以提供除最佳总能量效率之外的最大程度的 加热、冷却或能量。
描绘一种吸收式热泵系统,其具有至少两个压力级,其中每一依序的级具有增大 的压力,其中第一级的压力P1小于第二级的压力P2。在利用由吸收构成的至少一个 “压缩”级时可利用与传统的蒸气压缩压缩机相比明显较少的机械能/电能。由于压缩 “不可压缩的”液体比压缩可压缩的蒸气需要较低的能量,所以吸收式热泵唯一地将 热能转化为压力,所述热能通常为废热或可从辅助过程中容易地获得。所述益处可在 若干配置下实现,其中包含,参照图11A,其中工作流体/吸收剂450(例如IL)与来 自吸收器430的浓溶液(例如固体吸收剂(A1))混合并进入到第二级吸收器431中。 随后将混合的浓溶液(A2)从较低压力(P1)依序泵送到增大的压力(P2)(460), 所述浓溶液与解吸器50流体连通。出于若干目的(其中包含增大冷凝器温度及提高压 力以用于随后的提取过程)可经由传统的蒸气压缩机15可选择地压缩所解吸的制冷 剂。参照图11B,从第一级吸收式热泵解吸器50解吸制冷剂且然后用流量阀20将其 调节到第二级吸收式热泵解吸器30中以通过泵送不可压缩的浓溶液(460)将其提高 到增大的压力。参照图11C,从第一级吸收式热泵解吸器50解吸且然后用流量阀20 调节到第二级蒸气压缩压缩机15的制冷剂被提高到增大的压力。参照图11D,图中替 代地将蒸气压缩压缩机15描绘为第一级,例如当初始压力PO不足以使制冷剂被吸收 到第二级吸收式热泵吸收器30的稀溶液中,然后在随后由高压泵460以高机械效能/ 电效能提高到更高的压力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前述配置均利用与单个或甚至多个级的 蒸气压缩压缩机相比较少的机械能/电能。
实例1
吸收式热泵系统,其中将压力从初始压力P0增大到第二级压力P2的操作模式选 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1)具有第一吸附或吸收级,其具有压力P1.sub.1,其中包 含固体或液体吸附剂;及第二吸附或吸收级,其具有压力P2.sub.1,其中第一级吸附剂 A1.sub.1与第二级液体不可压缩吸附剂A2.sub.1组合且其中P1.sub.1小于P2.sub.1,或 (2)具有第一级非吸收压缩级,其中包含压缩机或涡轮增压器,其中第一级将压力从 初始压力P0.sub.2增大到操作压力P1.sub.2,且第二级由包含固体或液体吸附剂的吸收 级构成,其中P1.sub.2小于P2.sub.2。
实例2
实例1进一步由第三级构成以进一步增大压力,其中压力增大手段包含非吸收压 缩级(即,传统的压缩机、涡轮增压器等)或吸收泵送级。
参照图12,来自解吸器50的已解吸制冷剂,其中所述制冷剂随后在至少一个后 解吸过程阶段中被处理,所述级选自反应化学物质(包含酶化学物质、发酵化学物质)、 成分提取、超临界燃烧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其中将工作流体压力增大到操作压力(P1) 所需的组合的机械能与电能(E.sub.1)比通过压缩工作流体的可压缩部分来将工作流 体压力增大到操作压力(P1)所需的组合的机械能与电能(E.sub.2)至少低10%。此 配置是能够使超临界提取、超临界燃烧及过程强化反应器“PIR”技术领域中已知的益 处的利用增大的一种方法。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各种各样的特定装置已被认为可用 于PIR,其中包含:流体动力气蚀、微通道、旋转圆盘、旋转套筒、振荡流及反应性 蒸馏反应器。进一步将纳米级催化剂并入到PIR内且更特定来说通过利用超临界工作 流体可由于高质量传送速率及较低的粘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大反应速率。生物质到生 物燃料转换应用中最显著的后解吸过程阶段为进一步由固定化酶构成的酶反应。
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最显著的是纤维素到乙醇的转换,是所属技术领域中众所 周知的利用酶的转换。然而,不能溶解纤维素要求使用“自由”酶来代替固定化酶来 获得可接受的酶转换速率。本发明对离子液体,且优选地对聚离子液体聚合体的利用 可唯一地使固定化酶能够被组合利用,其中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各种各样的聚离子液 体聚合体,其具有溶解纤维素的能力。进一步利用制冷剂,尤其是利用包含二氧化碳 的超临界流体可显著地降低能溶解在IL内的纤维素的粘性。聚离子液体聚合体“PILP” 由于可相对容易地回收固定化酶而优于IL,所述酶通过将酶固定化成聚合体的技术领 域中已知的手段被并入到PILP中,尤其当利用膜过滤来作为将酶转化的生物质与IL 及PILP分离的一种手段时。IL与PILP的组合可提供两种固定化酶的益处,且同时具 有与PILP相比相对容易的IL循环,从而实现到固定化酶的有效生物质传递。本发明 应用的优选实施例具有重新使用固定化酶来产生极大的经济及转换速率的独特能力, 其进一步的优点是具有随后将所用过的酶从IL及PILP浆中移除的能力,然后用活性 酶来随后补充所述IL及PILP浆,并再次进一步随后将其固定在PILP内。
通过进一步添加将固定化酶有效地转化为副产物(其中包含氨基酸、蛋白质水解 产物或其组合)的不同酶来将作为催化化学反应的专用蛋白质的固定化酶从IL中移 除。短链氨基酸及蛋白质水解产物具有增大的水溶解度,从而可容易地从IL及PILP 浆中洗去。因此,固定化酶的移除可利用不可溶于或部分地不易混合于IL或PILP相 位中的副产物。确定IP及PILP中的一者/两者及固定化酶何时在要求被移除/再生/取 代时被“消耗”是通过布置检测器来进行的以监测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 个条件:离子液体吸收速率、离子液体解吸速率、催化转换速率、酶转换速率及其组 合。
参照图12,设置一连串传感器70来监测吸收式热泵内的浓溶液、稀溶液及制冷 剂,且在利用加速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速率的手段(其中包含催化剂及酶)的后续 过程470之前以及之后。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一种替代后续过程为超临界燃烧。先前表 明的通过利用废热(其中包含来自所述超临界燃烧过程的废热)来实现超临界压力的 益处使得从所述燃烧过程产生的能量(即,与例如涡轮的能量提取装置相关联的能量) 的寄生过程损失减小能被加以利用以产生额外的机械能/电能,而低质量热能可被回收 以驱动对吸入的空气的压缩。
参照图13,本发明吸收式热泵的实施例的又一优点(尤其是超临界流体的低能量 可用性)使得燃烧废气副产物的至少一种成分(例如,CO.sub.2)能被从工作流体内 移除。所述稀溶液从解吸器50解吸,解吸器50将IL及/或PILP及/或所解吸的制冷剂 含纳到燃烧过程480中。已广泛认识到,单独的及组合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与离子溶液 均为较好的溶剂,因此不连续地操作超临界燃烧过程使不连续操作的非燃烧部分能够 将燃烧副产物清除掉。进一步利用含有多于化学计量燃烧所需气体的过量气体的燃料 使得副产物能被连续地移除,尤其当所述过量气体为超临界CO2时。不论是否利用稀 溶液及/或制冷剂来清除来自燃烧过程480的燃烧室,所述“清除”流体必须在在吸收 式热泵循环内被再次利用之前通过分离技术(其中包含纳米滤波400)领域中已知的 手段将燃烧废气副产物清除。
参照图14,图中描绘另一优选实施例,其中利用副产物从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 过程的吸收/吸附/离子交换来产生额外的生物燃料,所述副产物包含二氧化碳、甲烷、 甲醇或其组合。传统的基于谷物的淀粉到乙醇转换被广泛地视为可产生相当量的CO2, 且另外既利用相当量的热能又产生低质量的废热。通过热交换器25从生物质过程490 回收的此废热通过热交换器25与解吸器50流体连通。对超临界燃烧的利用的另一益 处是添加至少一种燃料添加剂510的能力,所述燃料添加剂包含壳聚糖、甘油、纤维 素及木酚素。优选实施例为,通过注入水使壳聚糖、纤维素及木酚素从IL及PILP浆 中沉淀出来,且特别优选地在微通道内来作为形成小于约10微米且更优选地小于约1 微米的粒子大小且尤为优选地小于约100纳米的大小的手段。所述高表面积使得燃烧 520更完全,从而降低了烧焦、灰尘及焦油的产生。生物质沉淀物的优良载体包含至 少一种选自柴油、天然气、丁醇、乙醇、汽油、二氧化碳、氨、氢及水组成的群组的 燃料添加剂。又另外的添加剂包含水、湿生物质、甘油、丙三醇、二醇(其中包含乙 二醇、二亚甲基二醇、丙二醇或其组合)。含有生物质沉淀物的胶质分散系的燃料理想 地适于多孔燃烧室内的超临界燃烧,如有效地产生零排放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或者, 所解吸的处于超临界压力下的制冷剂使更多有效的过程强化反应530能够进行。所述 反应包含选自催化反应、燃烧反应、酶反应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进一步的 转换过程。一个尤为优选的实施例为将生物质副产物转换为另外的生物质,所述另外 的生物质以电化学方式转换(500)为液体或气体燃料。所述特别优选的配置转化废热 以产生电,所述电至少部分地为所述电化学转换过程供电。此配置显著地增大了生物 燃料转换厂的生物质的收入产量,因为每单位能量所产生的收入明显地大于电的批发 价格。保持离网且产生甲醇(例如从反向燃料电池中的CO2+H2O产生)或其它电化 学反应产物的能力具有若干益处,其中包含:更多的二氧化碳中性、增大的收入、部 分地由于超临界压力的较快反应速率、部分地由于IL、PILP、电子传递介体等的较高 导电性及过程强化装置530。
参照图15,另一实施例为与液体干燥剂系统流体连通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优选的 实施例包含将燃烧过程转换为可回收排气的超临界燃烧520。所述组合唯一地使来自 液体干燥剂系统540的所利用的废热能够经由热交换器25而被回收以解吸(50)浓溶 液,随后可回收所述浓溶液以对随后的燃烧循环550进行预热,所述循环包含选自燃 烧循环空气吸料、燃烧循环燃料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者。继续进行废热回 收的过程使得燃烧排气能够被回收以通过包含解吸工作流体、再生用过的/湿液体干燥 剂系统或其组合的手段来产生增大的冷却、动力或其组合。另一配置为能量转换系统, 其中来自液体干燥剂系统540的废液干燥剂进一步被用作燃料或用于燃烧循环550的 燃料的一个成分,所述干燥剂可以是干干燥剂/湿干燥剂且可具有/不具有从吸收系统解 吸器50解吸的制冷剂。优选的液体干燥剂由甘油、丙三醇或二醇构成,所述二醇包含 选自二亚甲基二醇及丙二醇或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二醇。此不同的能力可产生以下基 本优点:将各种生物燃料产物整合到一个厂中,尤其是整合到具有作为副产物的大量 热能及甘油(此二者均为用于乙醇生产的有价值的输入)的生物柴油厂。又一优选实 施例从所述燃烧循环550排气中回收潜能,所述排气变为废液吸收剂且其中所述废液 吸收剂进而被用作燃料或用于燃烧循环的燃料的一个成分。废液干燥剂可进一步由选 自生物柴油、天然气、丁醇、乙醇、汽油、二氧化碳、氨及氢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种 燃料构成。
参照图16,图中描绘一种使得在超临界压力条件下利用膜过滤的特征,所述膜过 滤包含微过滤及纳米过滤。需要一连串检测器/控制器来维持解吸室膜纳米过滤400两 侧的压力,其中跨越所述膜的压力差小于最大膜操作压力。最少需要两个检测器/传感 器70来监测所述膜每一侧的压力。需要流量阀20来将浓溶液流变为所述膜的输入侧, 且同时利用及控制制冷剂流以实现精确的压力控制。这可通过同时地控制通过流量阀 20进入膜的输出侧中的制冷剂流来进行,以根据膜规格将压力差维持在可接受的操作 水平中。可将分离的制冷剂视情况储存在高压储存罐560中,且可使用传统的蒸气压 缩压缩机15进一步对所述制冷剂加压以维持充分的压力,尤其是在启动条件下。室膜 两侧的工作流体的每一流量阀20均被单独地控制。
参照图17,图中描绘另一特征,其可通过实施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优选实施例来实 现,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为由单独控制的压缩机及能量提取装置以及燃料燃烧室构成 的能量转换系统,在所述燃料燃烧室中,动态地控制或切换压缩能量以使动力产生最 大化。所述压缩能量可从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源来提供:(a)热储存系 统590、(b)高压储存罐560,其包含空气、工作流体或液压油、(c)外部预热器580,其 包含来自所述燃料燃烧室、太阳能及地热源的热能,及(d)吸收式热泵,其利用来自至 少一个源的用于解吸器50的废热,所述至少一个源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所述燃 料燃烧室、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太阳能及地热源,其中从涡轮65提取的膨胀 能量驱动压缩机15来压缩吸入的空气570。
参照图18,图中描绘又一特征,其中从解吸器50解吸的制冷剂由CO2构成。所 述CO2是超临界的,且在对生物质600的预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中工作流体经 过包含纳米过滤400的分离过程以作为将二氧化碳与所述工作流体内的其它成分分离 的手段,所述工作流体包含:水、矿物、矿物盐、不燃物、燃烧副产物或其组合。在 生物质到生物燃料转换过程610之前将环状、多环及大环化合物(其中包含多酚、含 有芳环的化合物)与生物质另外分离具有各种益处,包含增大转换为生物燃料的速率 及提取高值添加成分以增大收入流。对CO2的分离是隔离CO2的一种有效手段,尤 其是因为CO2已经处于超临界压力下,从而避免了与传统的CO2隔离相关联的重大 能量损失。又一优选实施例为进一步包含气蚀装置,所述气蚀装置可增强选自吸收 710、解吸720或其组合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速率。IL或PILP的相对较高的粘性, 尤其是具有高固体生物质的IL或PILP从气蚀装置的使用中极大地受益,所述气蚀装 置在以吸收模式操作的同时提供均匀混合且在以解吸模式操作的同时提供汽提
参照图19,另一实施例为与燃烧过程流体连通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一个优选实施 例包含通过回流换热器863来回收来自燃烧过程480的排气581废热,以由吸收式热 泵系统将底部循环低质量能量转化为通过压力交换器861(例如油泵或具有共用轴的 压缩机与膨胀器(例如涡轮)的组合)从解吸器50制冷剂高压解吸的有用的能量,所 述压缩机与膨胀器组合用于将吸入的空气570“压缩”到较高的压力(优选地压缩到 临界压力)。另一优选实施例通过冷凝器860预热吸入的空气570,所述冷凝器回收从 已经由空气调节/制冷循环内的蒸发器862获得热能的吸收器30吸收的热。另一更优 选的实施例利用与回流换热器863下游流体连通的排气581来至少部分地提供用于解 吸制冷剂的热能且然后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其中包含家用热水及对处理水进行预热) 通过热交换器提供热能。从前述燃烧过程480所得的热能可被用于各种各样的热能转 换过程,其中包含流循环、处理热、锅炉及超临界锅炉。
参照图20,另一实施例为用于切换一连串热源的动态热总线,此处描绘为常规热 交换器25及热泵850(即,在此方案中热二极管93倒转以与冷凝器流体连通)。所述 优选实施例具有切换阵列94,其由至少一个流入切换电路95及流出开关92(其中包 含如图所示正常开启,其中如图所示优选地有一个正常关闭91)构成,如所属技术领 域中已知,所述开关具有将来自一连串热源的任何热源切换为一连串热总线电路的任 何热总线电路的能力。所述不同热总线电路的代表性实例为一连串电路,所述电路具 有偏离热总线温度平均数834的目标温度。此实例利用具有通常比各自的平均数833、 832及831低若干摄氏度的温度目标差的三个电路,以及具有通常比各自的平均数835、 836及837高若干摄氏度的温度目标差的三个电路。每一热总线电路具有至少一个传 感器70,其中包含用于检测实际电路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另外的检测器/测量包含质量 流速、热能流速及压力。测量压力是关键的,尤其是当所述压力处于超临界范围中以 将压力维持在爆破压力以下时,从而使压力损失最小化。所述动态热总线的一个优选 实施例是整合一连串传感器70以检测/监测临界参数,尤其是用于识别热源能量效率、 热沉能量效率、热源及产物性能系数及热沉最终产物性能系数(例如,所产生的制冷、 电能等除以总能量输入)的非线性算法的参数(本文中称作“非线性参数”),所述参 数随着选自以下各项组成的群组的至少一个参数而变化:热总线热交换器入口温度、 热总线热交换器出口温度、热总线质量流速、热源入口温度、热源出口温度及热源质 量流速。预期使用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的若干方法来控制流体流,其中包含阀、智能 材料,其特性随着(优选地但不限于)温度、可变速度泵、流开关及热二极管而变化。
参照图21,描绘一个替代实施例,图中显示一连串热源,其中热源具有从热源传 递到热总线的不充分的热能,从而导致切换电路传送热源热能使其与热沉(其中包含 用于温度提高的热泵850)直接热接触/连通。在又一实施例中,较低温度的电路(例 如支持制冷剂蒸发器920)进而经引导以与包含用于低温冷却的热泵851的热源流体 连通。所述多个电路热总线由三个电路810、820及830的实例表示,所述电路通过用 于切换流及/或传热(由切换电路840表示)的技术中已知的方法以可切换方式流体连 通。又一实施例为这样的配置:其中任何一个电路内的热源均作为用以最大化每一热 源的热传送的方法通过依序增大热源入口温度而成为连续的热源。或者是这样的配置: 其中任何一个电路内的热沉均为通过依序减小热沉入口温度而连续的热沉以作为使每 一热沉的热传送最大化的方法。
期望均位于居住/商业/工业环境内的各种各样的热沉或源,其中包含制冷剂冷凝 器910、制冷剂蒸发器920、洗碗机废热回收930(还可可选择地回收水)、烤箱冷却 器940、水龙头水槽950、淋浴器960、电子冷却器970、照明冷却器980(其中包含 LED,尤其是一连串LED)、热泵冷凝器990、热泵蒸发器991、一个或一个以上外部 热交换器992及/或窗口热交换器993。前述窗口热交换器将不可见光(即,紫外线及/ 或红外线光谱)转化为与热总线电路热接触的热能。窗口热交换器的最佳实施例是可 见光透明合成物,优选地由高导热性纳米合成物构成以将热能传递到热总线中。更优 选的实施例包含具有高导热性的可见光透明纳米合成物薄膜,其含纳于多格空腔内且 与窗口热交换器(优选地为超临界压力流体热交换器,且尤为优选地为具有纳米级添 加剂且具有低可见光吸收及高红外线及/或高紫外线光吸收的流体)热连通。窗口热交 换器的尤为优选的实施例进一步由纳米合成物薄膜构成,所述纳米合成物薄膜具有反 射到内部红外线及/或紫外线光谱波的外部薄膜。所述热交换器进一步由内部格上的纳 米合成物薄膜构成,所述纳米合成物薄膜可将红外线及/或紫外线光谱波从外部面反射 到导热薄膜背面,且可将红外线及/或紫外线光谱波从建筑物内部(其中构建有窗口热 交换器)反射回所占据的建筑物空间中以使热损失最小化。所述窗口热交换器及/或导 热薄膜优选地进一步由气凝胶构成以作为这样一种使热损失最小化的方法。所述导热 薄膜及窗口热交换器进一步与窗口结构热分离,如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知。
参照图22,在所述优选实施例内,所述热总线流体流速是通过对泵460的可变速 度控制来控制的,所述泵利用一连串传感器70,所述传感器检测/监测各种参数以确定 能量效率,其中包含:流入及流出温度、流体流速、能量消耗千瓦时“kwh”、功率产 生kwh、BTU(即,热能)热量计。由于热动力的非线性,实现最佳总系统能量效率 不仅仅依赖于使从热源的废热回收最大化,而是精确流控制以作为影响热源前后温度 变化(即,ΔT)的优选方法。控制热总线以在热能热沉最大热能需求的约束内使最 高热总线电路的温度增量最大化,所述约束包含最大流速及最大温度(即,系统通过 聚集散能片不会将流速增大到超过最大可用水平或超过任何散能片的最大可用温度, 且同时牺牲其它散能片的能量效率)。确定使热电路的温度最大化在个别成分能量效率 方面具有许多损失情况,其中包含(a)所回收废气的总量的降低;(b)降低蒸气压缩系统 内的低温冷却/预冷却后冷凝器,从而可导致实现空气调节/制冷的较低能量效率;(c) 生物质过程600及/或生物质发酵过程具有清晰的最大过程温度,其中酶反应将恶化且 酶甚至可变得失活;(d)为移除吸收器30内的吸收能量而增大温度可导致较低的吸收 冷却;(e)增大温度以超出临界解吸温度可简单地增大需要从吸收冷却循环的低温冷却 部分移除的能量的量;(f)增大温度以超出例如涡轮65浆叶的组件的设计限度可获得能 量效率但是以系统寿命为代价,其中增大的动力产生收入增量不会超过增大的维修费 用的增加;及(g)若干热沉不在其稳定状态/平衡条件下操作,其中包含实际上不连续再 生的液体干燥剂冷却系统540。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特征利用前述切换电路840来确定 来自特定的选定的热总线电路(例如,最高温度的电路837)的输出,所述输出经导 引以流体连通到特定的选定的热沉,其中包含例如制冷冷凝器910或用于后续燃烧过 程的吸入的空气570的装置。
所述热总线流体流方向/路径由基于非线性参数的一连串算法来控制,所述非线性 参数表示流体连通(或连接)到热总线的热源及热沉。所述热源及热沉由热接口连接 到至少一个热总线电路,所述热接口包含热二极管及/或热开关(其中包含所属技术领 域中已知的如下类型的热二极管/开关:液体金属开关、相位变化材料、智能材料、由 可移动热触点构成的开关,所述可移动热触点包含高导热性纳米合成物,例如碳纳米 管阵列合成物)。尤为优选的热源/热沉经由开关电路阵列而连接,所述开关电路阵列 具有改变与至少两个热总线电路的热连通的手段。根据由至少一连串非线性参数及至 少一个热二极管/开关构成的热总线控制系统来控制所述特别优选的动态热总线开关 电路。所述动态热总线进一步由热储存装置构成,所述热储存装置优选地进一步由提 供储存能力水平及温度的实时反馈的传感器构成。控制系统操作模式包含:(a)使总热 能到机械能/电能转换最大化的方法;(b)在可实现的最高温度下使质量流速最大化的方 法;(c)在可实现的最低温度下使质量流速最大化的方法;(d)使来自具有温室效应气体 辐射的燃料源的能量消耗最小化的方法;(e)使来自所有源的总能量消耗成本最小化的 方法,其中成本包含任何温室效应气体辐射损失;(f)前述方法“e”,其进一步由参数 操作约束构成,从而确保每一热源及热沉(下文还称作“设备”)均满足最小操作条件; 及(g)前述方法“f”,其进一步由无法满足最小操作条件的数量成本构成。所述控制系 统进一步由包含日历、设备操作时间表、预测性设备操作时间表、预测性天气及建筑 物占有时间表的数据构成,且进一步由包含设备能量消耗算法及设备能量产生算法的 非线性算法构成。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