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疗法 / 单药治疗 / 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阅读:866发布:2023-01-22

专利汇可以提供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药物新用途,本发明提供了果糖在制备抗 癫痫 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LiCl-Pilo致癫痫大鼠模型对果糖、果糖二 磷酸 钠、丙戊酸钠缓释片、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5种不同药物进行盲法药效学试验,结果显示果糖优于其他药物,并且表明果糖比果糖二磷酸钠以及单独使用果糖比果糖与果糖二磷酸钠 组合药物 的抗癫痫效果更优。本发明果糖可用于制备抗癫痫的药物,为 治疗 癫痫提供了新药,而且,果糖用于制备抗癫痫药物,活性成分单一,药用剂量减小,毒 副作用 小,有利于患者服用,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下面是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由作为活性成分的果糖与药用辅料组成的药物组合物。

说明书全文

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药物,具体涉及药物的新用途,尤其涉及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全球约有7000万癫痫患者,其中90%以上的位于低、中等收入国家,发病率仅次于偏头痛、脑卒中、老年痴呆,而且成为一种常见的可影响各年龄段人群的慢性疾病,尤其在儿童期和青壮年期。据流行病学调查,癫痫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影响,目前癫痫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
[0003] 由于癫痫的发病部位在脑部,治疗药物需要到达脑内才能发挥其抗癫痫作用,但药物进入大脑通常受到血脑屏障的阻碍,从而限制药物抗癫痫药效的发挥。因此,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药物在脑中的浓度是有效发挥药物抗癫痫作用的重要方法。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等。手术治疗癫痫是有创疗法,存在一定的险,故应充分掌握手术适应症,排除可能带来的风险,难度较高。随着新一代的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 基因治疗多受关注,但对基因研究的前景又是半信半疑,更是风险投资,因此这需要学术界更多努。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传统抗癫痫药(苯妥因钠、丙戊酸钠、卡西平等)和新型抗癫痫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达到控制或抑制癫痫发作的目的,由于这种活动抑制作用也影响正常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所以现有的抗癫痫药物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比如认识损害,情绪变化和神经内分泌紊乱等,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这样毒副作用就更为突出了。特别的是,癫痫患者常常表现为智力平的降低,现有的抗癫痫药物的认知毒性对癫痫患者特别是青少年患者无疑是上加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和作用机制独特的新型抗癫痫药物
[0004] 果糖是最常见的六糖,分子式:C6H12O6,结构简式:CH2OH(CHOH)3COCH2OH。果糖是一种提炼自各种水果和谷物,全天然的新糖类,因不易导致高血糖,也不易产生脂肪堆积而发胖,更不会产生龋齿等优点,其用途逐渐被人们所发现,目前已经将果糖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生产中。目前,果糖注射液作为一种静脉输注营养液,代替葡萄糖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对于慢性肝病患者,仍然可以进行果糖的吸收代谢,供给身体能量。果糖注射液对于外科手术补充蛋白的流失,对于妊娠恶阻、胃炎、胃溃疡、皮肤病、小儿发育不良等也有一定的疗效。甘油果糖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高渗注射液,用于治疗脑出血、脑损伤,是临床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的一线药物。甘油果糖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使病人早日清醒, 减轻致残。
[0005] 中国专利申请201010240259.5中公开了一种果糖组合药物、或果糖二磷酸钠组合药物,果糖组合药物及果糖二磷酸钠组合药物用于休克、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急缺血、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变、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症、麻醉意外、危重患者胃肠外营养疗法,心肠外科体外循环及多次输血患者的辅助治疗等。并未说明其抗癫痫作用。
[0006] 申请号为CN 103599115A的中国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组合物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含1,6-二磷酸果糖、果糖和片的组合物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该专利中主要说明果糖和冰片能通过不同的机制提高脑内1,6-二磷酸果糖(果糖二磷酸钠,)水平,二者联合对促进主药1,6-二磷酸果糖进入脑内相得益彰,从而进一步增强主药1,6-二磷酸果糖钠的治疗癫痫疗效,但该专利并没有说明果糖的抗癫痫作用。本发明人利用LiCl-Pilo(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模型对果糖、果糖二磷酸钠、丙戊酸钠缓释片、果糖二磷酸+果糖(1:1)、果糖二磷酸+果糖(2:1)5种不同药物进行盲法药效学试验,发现果糖的抗癫痫作用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发抗癫痫的药物。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研究果糖的抗癫痫作用,并设计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新用途。
[0008] 本发明提供了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0009] 本发明利用LiCl-Pilo致癫痫大鼠模型对果糖、果糖二磷酸钠、丙戊酸钠缓释片、果糖二磷酸+果糖(1:1)、果糖二磷酸+果糖(2:1)5种不同药物进行盲法药效学试验。
[0010] 试验以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
[0011] a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b组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c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灌胃治疗。d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e组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f组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表示与NS组T检验p<0.05,#表示与丙戊酸钠组T检验p<0.05。从整体实验结果显示,丙戊酸钠组与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区别,T检验p<0.05,并且丙戊酸钠初期起效明显后期药效降低与已知研究报道相符,证明本次试验造模成功,数据具有可信性。给药后3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丙戊酸钠组无明显差异。给药后5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果糖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皆与丙戊酸钠组有明显差异,果糖组药效优于丙戊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组药效劣于丙戊酸钠组。给药后15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药效皆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组,果糖组药效 最优,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次之。给药后28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有果糖组药效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组。
[0012] 试验结果说明果糖的抗癫痫作用明显优于其他药物。
[0013] 下列试验进一步说明:
[0014] 通过果糖、果糖二磷酸钠及复方(果糖二磷酸钠+果糖)对匹罗卡品致SD大鼠癫痫的发作率的影响。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果糖对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发作率的影响优于其他各给药组。
[0015] 果糖、果糖二磷酸钠及复方(果糖二磷酸钠+果糖)对匹罗卡品致SD大鼠癫痫的死亡率的影响。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动物死亡率于给药后三天均不高,说明药物无显著损伤性毒性,后期死亡不排除反复自发做应激反应强烈或灌胃后反应导致。
[0016] 果糖、果糖二磷酸钠及复方(果糖二磷酸钠+果糖)对匹罗卡品致SD大鼠癫痫的存活率的影响。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给药时间,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果糖对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存活率的影响优于其他各给药组。
[0017] 上述试验结果进一步显示果糖对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发作率的影响优于其他各给药组,果糖对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存活率的影响优于其他各给药组,药物无显著损伤性毒性。
[0018] 并且说明果糖比果糖二磷酸钠以及单独使用果糖比果糖与果糖二磷酸钠组合药物的抗癫痫效果更优。
[0019] 因此,果糖可用于制备抗癫痫的药物。
[0020] 本发明所述抗癫痫的药物为由作为活性成分的果糖与药用辅料组成的药物组合物。
[0021] 本发明果糖可用于制备抗癫痫的药物,为治疗癫痫提供了新药,而且,果糖用于制备抗癫痫药物,活性成分单一,药用剂量减小,毒副作用小,有利于患者服用,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各剂量组对SD大鼠癫痫(匹罗卡品致癫痫)发作程度的影响。
[0023] 纵坐标为累计发作程度,横坐标为给药时间,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果糖组能显著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程度。
[0024] 图中曲线以横坐标第28天(最右端)为准自下而上分别为线1至线6。
[0025] 线1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
[0026] 线2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
[0027] 线3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灌胃治疗。
[0028] 线4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
[0029] 线5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
[0030] 线6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
[0031] 图2各剂量组前3天对SD大鼠癫痫(匹罗卡品致癫痫)累计发 作次数的影响。
[0032] 纵坐标为累计发作次数,横坐标为给药时间(单位:天),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
[0033] 图中柱状自左向右依次为a组至e组。
[0034] a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
[0035] b组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
[0036] c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灌胃治疗。
[0037] d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
[0038] e组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f组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从整体实验结果显示,丙戊酸钠组与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区别,T检验p<0.05,并且丙戊酸钠初期起效明显后期药效降低与已知研究报道相符,证明本次试验造模成功,数据具有可信性。给药后3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丙戊酸钠组无明显差异。
[0039] 图3各剂量组前5天对SD大鼠癫痫(匹罗卡品致癫痫)累计发作次数的影响。
[0040] 纵坐标为累计发作次数,横坐标为给药时间(单位:天),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
[0041] 图中柱状自左向右依次为a组至e组。
[0042] a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
[0043] b组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
[0044] c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灌胃治疗。
[0045] d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
[0046] e组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f组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
[0047] 给药后5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果糖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皆与丙戊酸钠组有明显差异,果糖组药效优于丙戊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组药效劣于丙戊酸钠组。
[0048] 图4各剂量组前15天对SD大鼠癫痫(匹罗卡品致癫痫)累计发作次数的影响。
[0049] 纵坐标为累计发作次数,横坐标为给药时间(单位:天),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
[0050] 图中柱状自左向右依次为a组至e组。
[0051] a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
[0052] b组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
[0053] c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灌胃治疗。
[0054] d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
[0055] e组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f组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
[0056] 给药后15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药效皆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组,果糖组药效最优,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次之。
[0057] 图5各剂量组最终(第28天)对SD大鼠癫痫(匹罗卡品致癫痫)累计发作次数的影响。
[0058] 纵坐标为累计发作次数,横坐标为给药时间(单位:天),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
[0059] 图中柱状自左向右依次为a组至e组。
[0060] a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
[0061] b组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
[0062] c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灌胃治疗。
[0063] d组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
[0064] e组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f组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
[0065] 给药后28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有果糖组药效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组。
[0066] 图6是果糖、果糖二磷酸钠及复方对匹罗卡品致SD大鼠癫痫的抑 制率。
[0067] 纵坐标为抑制百分比,横坐标为给药时间,丙戊酸钠为阳性对照药。线的标号内容与图1相同(以横坐标第28天,即最右端为准)。
[0068] 图中曲线以横坐标第28天(最右端)为准自上而下分别为线1至线6,其中,线6(空白组)为基线。
[0069] 线1是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
[0070] 线2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灌胃治疗。
[0071] 线3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
[0072] 线4是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
[0073] 线5是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果糖100mg/kg ig。
[0074] 线6是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
[0075]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果糖明显优于其他药物,起效快,抑制率平稳,后期药效明显;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次之,起效弱与丙戊酸钠,但在中期药效平稳上升,后期略有降低,中后期药效皆优于丙戊酸钠,整体药效平稳;果糖二磷酸钠前期趋势与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相似但略弱,后期药效两者相当;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最劣抑制率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实施例使用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由湖南洞庭医药有限公司制造 (果糖二磷酸钠生产批号:YY20140201、果糖生产批号:YY20140301),其他试剂通过市售得到。
[0077] 实施例1果糖对癫痫大鼠模型的药效学试验
[0078] 本发明利用LiCl-Pilo致癫痫大鼠模型对果糖、丙戊酸钠缓释片、氯化锂,匹罗卡品,东莨菪等不同药物进行盲法药效学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0079] 实验动物分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52只(大连医科大学SPF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编号:SCXK(辽)2008-0002,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辽)2013-0006),体质量(200±20)g,以LiCl-Pilo为致癫剂造癫痫模型,Racine分级法4级及4级以上视为大鼠癫痫模型点燃成功,造癫痫模型14天后选取出现反复自发做(Racine分级法4级及4级以上),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6~18只:①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用果糖二磷酸钠灌胃治疗(ig)。②癫痫治疗果糖组:用果糖灌胃治疗。③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灌胃治疗。④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组: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灌胃治疗。⑤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用丙戊酸钠治疗。⑥癫痫模型组:用生理盐水(NS)灌胃。
[0080] 药品试剂、仪器:果糖二磷酸钠、果糖由湖南洞庭医药有限公司制造(果糖二磷酸钠生产批号:YY20140201、果糖生产批号:YY20140301),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氯化锂,匹罗卡品,东莨菪碱(均为Sigema公司),苦味酸 (北京鑫鼎鹏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阿托品(杭州民生药业集团绍兴医药有限公司);水合氯(青岛宇龙海藻有限公司);注射器,灌胃器,俊明视摄像系统,SPSS统计软件
[0081] 动物模型的制备:取大鼠称质量后按氯化锂3mmol/kg腹腔注射预处理;18~20h后注射匹罗卡品前30min,注射东莨菪碱1mg/kg;18~20h后首剂注射匹罗卡品30mg/kg,此后每隔30min注射10mg/kg追加剂量,极量为60mg/kg,直至出现Racine 4级以上无明显间歇的癫痫持续状态(SE),一般不超过3次;SE后15min,注射水合氯醛100mg/kg终止SE,如效果不佳可于15min后再注射一次;SE后2h,腹腔注射(ip)20%葡萄糖生理盐水2ml/只,2/d,连续14d,在相同条件(清洁、通风、恒温、恒湿)下饲养。
[0082] Racine分级法,大鼠的行为分为5级,0级:无抽搐;1级:面部抽搐和孤立的肌阵挛包括眨眼动须节律性咀嚼等;2级:1级加节律性点头;3级:2级加前肢阵挛;4级:3级加后肢站立;5级:4级加跌倒。大鼠的行为表现为Racine分级4级或5级时可视为大鼠癫痫模型点燃成功。
[0083] 造癫痫模型14天后选取出现反复自发做(Racine分级法4级及4级以上)的模型鼠105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6~18只,每天均在同一时间作灌胃(ig):①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200mg/kg ig.②癫痫治疗果糖组:果糖200mg/kg ig.③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果糖二磷酸钠200mg/kg+果糖200mg/kg ig.④癫痫治疗果糖二磷酸 钠+果糖(2:1)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200mg/kg+B药100mg/kg ig⑤癫痫治疗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300mg/kg ig.⑥癫痫模型组:
[0084] 等体积比NS ig.连续28d。俊明视摄像系统24检测录像,大鼠发作计数标准:Racine分级法4级及4级以上计数。
[0085] 数据分析: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数据。对行为学获得的各组数据分别作T检验,结果如下:(参见图1-图6所示)
[0086] 结果:其中n表示试验动物大鼠数量
[0087]
[0088]
[0089]
[0090]
[0091]
[0092]
[0093] 结论:
[0094] (1)上述实验结果来看,丙戊酸钠组与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区别,T检验p<0.05,并且丙戊酸钠初期起效明显后期药效降低与已知研究报道相符,证明本次试验造模成功,数据具有可信性。
[0095] (2)给药后三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丙戊酸钠组无明显差异。
[0096] (3)给药后五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果糖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组皆与丙戊酸钠组有明显差异,果糖组药效优于丙戊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药组药效劣于丙戊酸钠组。
[0097] (4)给药后十五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药效皆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组,果糖组药效最优,果糖二磷酸钠组、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组次之。
[0098] (5)给药后二十八天5个给药组的发作程度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有果糖组药效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组。
[0099] (6)从整体趋势上来看,果糖明显优于其他药物,起效快,抑制率平稳,后期药效明显;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次之,起效弱与丙戊酸钠,但在中期药效平稳上升,后期略有降低,中后期药效皆优于丙戊酸钠,整体药效平稳;果糖二磷酸钠前期趋势与果糖二磷酸钠+果糖(1:1)药相似但略弱,后期药效两者相当;果糖二磷酸钠+果糖(2:1)最劣抑制率低。
[0100] (7)动物死亡率于给药后三天均不高,说明药物无显著损伤性毒性,后期死亡不排除反复自发做应激反应强烈或灌胃后反应导致。
[0101]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果糖作为一种新型的医药制品,医疗作用广泛,抗癫痫作用显著,支持了果糖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用途及临床价值。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