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假肢 / 助听器 / 耳背式助听器 / 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

实现无线充电的背式助听器系统

阅读:127发布:2020-05-22

专利汇可以提供实现无线充电的背式助听器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涉及一种实现无线充电的 耳 背式 助听器 系统,包括: 耳背式助听器 ,包括用于放在用户耳后、卡在用户耳朵和头部之间的助听器 外壳 ;还包括 电池 ,设于助听器外壳内,用于给耳背式助听器的 电路 供电;充电壳体,设有凹槽,凹槽底面的形状与助听器外壳 侧壁 的形状相适应,凹槽底面用于放置助听器外壳侧壁;电 力 输出线圈,设于充电壳体内,并且是设于凹槽底面下方,电力输出线圈用于连接电源,将 电能 转换为磁能;以及电力接 收线 圈,与电池连接,设于助听器外壳内,且电力接收线圈为沿着助听器外壳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电力接收线圈的 位置 在助听器外壳侧壁放置于凹槽底面时跟电力输出线圈的位置是对应的。,下面是实现无线充电的背式助听器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实现无线充电的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背式助听器,包括用于放在用户耳后、卡在用户耳朵和头部之间的助听器外壳;还包括电池,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用于给所述耳背式助听器的电路供电;
充电壳体,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面的形状与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凹槽底面用于放置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
输出线圈,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并且是设于所述凹槽底面下方,所述电力输出线圈用于连接电源,将电能转换为磁能;以及
电力接收线圈,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用于跟所述电力输出线圈进行电磁耦合,并将磁能转换为电能为所述电池供电,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为沿着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位置在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放置于所述凹槽底面时跟所述电力输出线圈的位置是对应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输出线圈为沿着所述凹槽底面的边沿绕成的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输出线圈的线圈圈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圈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流转换电路,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所述电力输出线圈通过所述电流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流转换电路用于将电源输出的电能转变为交流电能,供给所述电力输出线圈;以及
整流电路,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所述电池是通过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电力接收线圈输出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给所述电池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耦合开关以及在位检测传感器
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凹槽底面上,用于在感测到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放置于所述凹槽底面时,输出电信号
所述耦合开关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分别与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电流转换电路、电力输出线圈连接,用于响应于所述电信号导通,让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输出的交流电能传输至所述电力输出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用于隔开所述电力接收线圈与所述整流电路、电池,以阻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发出的电磁能量扩散至所述整流电路、电池处;
所述第一隔板设有通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是利用导线,穿过所述通孔跟所述整流电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用于隔开所述电力输出线圈与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耦合开关,以阻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发出的电磁能量扩散至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耦合开关处;
所述第二隔板设有通孔,所述电力输出线圈是利用导线,穿过所述通孔跟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开关为常开开关;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凹槽底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底面和助听器外壳侧壁均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电力输出线圈发出的电磁能量通过通孔耦合至所述电力接收线圈。

说明书全文

实现无线充电的背式助听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耳背式助听器(简称BTE助听器)因为要经常戴在用户身上帮助用户收听目标声音,而用户通常又是移动的,所以会利用可充电的电池给耳背式助听器中各器件供能。如果电池的电量用完了,就要通过线缆连接电源给电池充电,但电缆端口经常性的插拔,就会被磨损而损坏,导致充不了电。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
[0004] 一种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包括:
[0005] 耳背式助听器,包括用于放在用户耳后、卡在用户耳朵和头部之间的助听器外壳;还包括电池,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用于给所述耳背式助听器的电路供电;
[0006] 充电壳体,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面的形状与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凹槽底面用于放置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
[0007] 电输出线圈,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并且是设于所述凹槽底面下方,所述电力输出线圈用于连接电源,将电能转换为磁能;以及
[0008] 电力接收线圈,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用于跟所述电力输出线圈进行电磁耦合,并将磁能转换为电能为所述电池供电,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为沿着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位置在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放置于所述凹槽底面时跟所述电力输出线圈的位置是对应的。
[0009] 上述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利用电力接收线圈和电力输出线圈就可以为电池充电,不需要用线缆,不需要插拔。且电力接收线圈为沿着助听器外壳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不过多占用助听器外壳内的空间。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力输出线圈为沿着所述凹槽底面的边沿绕成的线圈。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力输出线圈的线圈圈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线圈圈数。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包括:
[0013] 电流转换电路,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所述电力输出线圈通过所述电流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流转换电路用于将电源输出的电能转变为交流电能,供给所述电力输出线圈;以及
[0014] 整流电路,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所述电池是通过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电力接收线圈输出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给所述电池充电。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包括:耦合开关以及在位检测传感器
[0016] 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凹槽底面上,用于在感测到所述助听器外壳侧壁放置于所述凹槽底面时,输出电信号
[0017] 所述耦合开关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分别与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电流转换电路、电力输出线圈连接,用于响应于所述电信号导通,让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输出的交流电能传输至所述电力输出线圈。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包括:
[0019] 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助听器外壳内,用于隔开所述电力接收线圈与所述整流电路、电池,以阻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发出的电磁能量扩散至所述整流电路、电池处;
[0020] 所述第一隔板设有通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是利用导线,穿过所述通孔跟所述整流电路连接。
[00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包括:
[0022] 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充电壳体内,用于隔开所述电力输出线圈与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耦合开关,以阻隔所述电力接收线圈发出的电磁能量扩散至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耦合开关处;
[0023] 所述第二隔板设有通孔,所述电力输出线圈是利用导线,穿过所述通孔跟所述电流转换电路连接。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耦合开关为常开开关;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所述在位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凹槽底面上。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底面和助听器外壳侧壁均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电力输出线圈发出的电磁能量通过通孔耦合至所述电力接收线圈。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的无线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0]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1]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包括:
[0032] 耳背式助听器10,包括助听器外壳101和电池102;助听器外壳101用于放在用户耳后、卡在用户耳朵和头部之间。电池102设于助听器外壳101内,用于给耳背式助听器10的电路供电;
[0033] 充电壳体20,设有凹槽201,凹槽201底面的形状与助听器外壳101侧壁的形状相适应,凹槽201底面用于放置助听器外壳101侧壁;
[0034] 电力输出线圈30,设于充电壳体20内,并且是设于凹槽201底面下方,电力输出线圈30用于连接电源,将电能转换为磁能;以及
[0035] 电力接收线圈40,与电池102电性连接,设于助听器外壳101内,用于跟电力输出线圈30进行电磁耦合,并将磁能转换为电能为电池102供电,且电力接收线圈40为沿着助听器外壳101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电力接收线圈40的位置在助听器外壳101侧壁放置于凹槽201底面时跟电力输出线圈30的位置是对应的。
[0036] 具体地,请参阅图1,凹槽201的底面用于安放助听器外壳101的侧壁,电力输出线圈30为沿着凹槽底面的边沿绕成的线圈。电力输出线圈30可以是沿着凹槽201底面的全部边沿绕成的线圈,也可以是沿着凹槽201底面的部分边沿绕成的线圈,对应的,电力接收线圈40可以是沿着助听器外壳101侧壁的全部边沿绕成的线圈,也可以是沿着助听器外壳101侧壁的部分边沿绕成的线圈。
[0037] 具体地,凹槽201的底面形状可以是和助听器外壳101的部分侧壁的形状相适应,电力接收线圈40则为沿着助听器外壳101部分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凹槽201底面的形状跟助听器外壳101底面的形状相适应,那么电力输出线圈30的形状跟电力接收线圈40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例如,如图1所示,助听器外壳101侧壁的形状是扇形的,沿着该边沿绕成的电力接收线圈40也是扇形的,且是沿边沿绕成的螺旋线圈。对应地,如图1所示,凹槽201底面则也是扇形的,沿着该边沿绕成的电力输出线圈30也是扇形的,且是沿边沿绕成的螺旋线圈。电力输出线圈30的直径可以跟电力接收线圈40的直径相同。
[0038] 电力输出线圈30的线圈圈数可以大于或等于电力接收线圈40的线圈圈数。如此,可以提高电力接收线圈40给电池102的充电效率。
[0039] 具体地,凹槽201底面和助听器外壳101侧壁均设有多个通孔,电力输出线圈30发出的电磁能量通过通孔耦合至电力接收线圈40。
[0040] 请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可以包括:
[0041] 电流转换电路50,设于充电壳体20内,电力输出线圈30通过电流转换电路50与电源连接,电流转换电路50用于将电源输出的电能转变为交流电能,供给电力输出线圈30;以及
[0042] 整流电路60,设于助听器外壳101内,电池102是通过整流电路60与电力接收线圈40连接,整流电路60用于将电力接收线圈40输出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给电池102充电。
[0043] 可以在助听器外壳101侧壁放置于凹槽201底面后再充电,那么,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包括:耦合开关70以及在位检测传感器80;在位检测传感器80设于凹槽201底面上,用于在感测到助听器外壳101侧壁放置于凹槽
201底面上时,输出电信号;耦合开关70设于充电壳体20内,分别与在位检测传感器80、电流转换电路50、电力输出线圈30连接,用于响应于电信号导通,让电流转换电路50输出的交流电能传输至电力输出线圈30。
[0044] 具体地,耦合开关70为常开开关;在位检测传感器80为压力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
[0045]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3,在位检测传感器80设于凹槽201底面上不覆盖电力输出线圈30的位置,如此可以减小对电力输出线圈30跟电力接收线圈40之间电磁能量传输的影响。
[004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还可以包括:
[0047] 第一隔板90,设于助听器外壳101内,用于隔开电力接收线圈40与整流电路60、电池102,以阻隔电力接收线圈40发出的电磁能量扩散至整流电路60、电池102处;第一隔板90设有通孔,电力接收线圈40是利用导线,穿过通孔跟整流电路60连接。以及[0048] 第二隔板100,设于充电壳体20内,用于隔开电力输出线圈30与电流转换电路50、耦合开关70,以阻隔电力接收线圈40发出的电磁能量扩散至电流转换电路50、耦合开关70处;第二隔板100设有通孔,电力输出线圈30是利用导线,穿过通孔跟电流转换电路50连接。
[0049] 例如,请参阅图3,第一隔板90将助听器外壳101隔为两部分,电池102、整流电流设于第一隔板90一侧,电力接收线圈40设于第一隔板90另一侧。第二隔板100是将充电壳体20隔为上部和下部,电力输出线圈30、凹槽201、在位检测传感器80设于上部,电流转换电路50、耦合开关70设于下部。
[0050] 本实施例,设置第一隔板90和第二隔板100可以避免电力输出线圈30以及电力接收线圈40对耳背式助听器系统中的电子器件产生电磁干扰
[0051] 上述实现无线充电的耳背式助听器系统,利用电力接收线圈40和电力输出线圈30就可以为电池充电,不需要用线缆,不需要插拔。且电力接收线圈40为沿着助听器外壳101侧壁的边沿绕成的线圈,不过多占用助听器外壳101内的空间。
[005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