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箱

阅读:392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保育箱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保育箱 ,即使操作者等没有意料到的外 力 、冲击等施加于操作构件等,婴儿护栏的闩 锁 状态意外解除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并且操作者也能容易地确认上述操作构件的回程活动状态。在该保育箱中,构成为:在保育箱 基座 侧以及婴儿护栏侧中的一方设有闩锁接受部,并且在另一方设有闩锁部,通过使操作构件进行去程转动后进行实质上直线地去程活动,由此闩锁部解除闩锁。,下面是保育箱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保育箱,具备:褥垫座(16),能使婴儿躺在其上;保育箱基座(15),配设有所述褥垫座(16);以及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能包围所述褥垫座(16)的外周围附近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育箱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育箱还具备:闩接受部(64),设于所述保育箱基座(15)侧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侧之中的任一侧;以及闩锁部(30),设于所述保育箱基座(15)侧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侧之中的另一侧,
所述闩锁部(30)构成为:能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在该闩锁部(30)的实质上轴心方向上往复活动,
所述保育箱还具备:操作构件(45),用于操作所述闩锁部(30),
所述保育箱构成为:通过使所述操作构件(45)进行去程转动,由此所述操作构件(45)处于能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操作构件(45)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由此所述闩锁部(30)解除由所述闩锁接受部(64)进行的闩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育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构件(45)设于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育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分别构成为:在所述闩锁部(30)被所述闩锁接受部(64)闩锁的状态下,能以所述闩锁部(30)为转动支点在朝向实质上上方且实质上直立的状态与朝向实质上下方且实质上下垂的状态之间单独地进行往复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育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是能包围所述褥垫座(16)的外周围附近的多个婴儿护栏(23~26),
所述多个婴儿护栏(23~26)中的第一婴儿护栏(23)具备金属孔眼部(42),所述第一婴儿护栏(23)构成为:能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配设在所述褥垫座(16)的外周围附近的第一装配部位,
所述多个婴儿护栏(23~26)中的第二婴儿护栏(24)构成为:能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配设在所述褥垫座(16)的外周围附近的第二装配部位,
所述第一婴儿护栏(23)构成为:能从所述第一装配部位拆下,并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部位,并且所述第二婴儿护栏(24)构成为:能从所述第二装配部位拆下,并装配于所述第一装配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育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包含:由所述第二婴儿护栏(24)构成的前侧的婴儿护栏、由所述第一婴儿护栏(23)构成的后侧的婴儿护栏、左侧的婴儿护栏(25)、以及右侧的婴儿护栏(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育箱,其特征在于,
俯视观察时呈实质上长方形的婴儿容纳空间(27)由所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23~26)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育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育箱(1)是开放式保育箱。

说明书全文

保育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育箱,具备:褥垫座,能使婴儿躺在其上;保育箱基座,配设有上述褥垫座;以及至少一个护栏用壁部,能包围上述褥垫座的外周围的附近的至少一部分。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本特开2012-223320号公报(以下,称为“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开放式保育箱(以下,称为“上述专利文献1的保育箱”。)中,在保育箱基座上配设有扁平的容器形状的褥垫座。此外,在褥垫座以俯视观察整体呈实质上长方形的方式分别配设有:固定壁部(即,固定式婴儿护栏),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头侧的壁部;脚侧的可动壁部(即,可动式婴儿护栏),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脚侧的壁部;左侧的可动壁部(即,可动式婴儿护栏),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左侧的壁部;以及右侧的可动壁部(即,可动式婴儿护栏),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右侧的壁部。然后,通过褥垫座(换言之,该褥垫座上的褥垫)和各自可以是实质上长方形且各自可以实质上透明的一固定式婴儿护栏以及三块可动式婴儿护栏构成上表面开口的呈实质上长方体形状的婴儿容纳空间。此外,三块可动式婴儿护栏以及一块固定式婴儿护栏各自的实质上整体由实质上透明的塑料板构成。然后,三块可动式婴儿护栏分别构成为:能以朝向实质上上方实质上直立的状态(以下,称为“上述直立状态”。)下的配设于下边侧的部分的附近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的转动支轴为转动中心,在上述直立状态与向实质上下方下垂的状态(以下,称为“上述下垂状态”。)之间往复转动。
[0003]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保育箱中,用于将上述可动式婴儿护栏、上述固定式婴儿护栏装配于保育箱基座侧的婴儿护栏装配机构的构造复杂。因此,为了将上述可动式婴儿护栏、上述固定式婴儿护栏从保育箱基座侧拆下,操作者需要进行复杂的婴儿护栏拆卸操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是以比较简单的构成有效地解决上述专利文献1的保育箱的上述缺点的发明。
[0005]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育箱,具备:褥垫座,能使婴儿躺在其上;保育箱基座,配设有上述褥垫座;以及至少一个婴儿护栏,能包围上述褥垫座的外周围附近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育箱的特征在于,所述保育箱的还具备:闩接受部,设于上述保育箱基座侧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侧之中的任一侧;以及闩锁部,设于上述保育箱基座侧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侧之中的另一侧,上述闩锁部构成为:能相对于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在该闩锁部的实质上轴心方向上往复活动,所述保育箱还具备:操作构件,用于操作上述闩锁部,所述保育箱构成为:通过使上述操作构件进行去程转动,由此上述操作构件处于能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的状态,构成为:在该状态下,通过使上述操作构件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由此上述闩锁部解除由上述闩锁接受部进行的闩锁。根据这样的构成,构成为:从尚未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闩锁状态使上述操作构件进行去程转动后,使上述操作构件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由此闩锁部解除由闩锁接受部进行的闩锁。因此,即使操作者等没有意料到的外、冲击等施加于操作构件等,婴儿护栏的闩锁状态意外解除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因此婴儿护栏从保育箱基座侧意外拆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婴儿护栏等发生破损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而且,操作者等能容易地确认上述操作构件的回程活动状态等。
[0006]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观点中,上述操作构件设于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侧。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操作者拆装婴儿护栏时,操作者等需要紧紧抓住上述婴儿护栏。因此,因操作者等没抓住婴儿护栏等使其脱落而导致婴儿护栏等破损的可能性小。然后,在本发明的第二观点中,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分别构成为:在上述闩锁部被上述闩锁接受部闩锁的状态下,能以上述闩锁部为转动支点在朝向实质上上方且实质上直立的状态与朝向实质上下方且实质上未直立的状态(换言之,实质上下垂的状态)之间单独地进行往复转动。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用于以闩锁部对婴儿护栏进行闩锁的闩锁机构的上述闩锁部可往复转动地轴支承婴儿护栏,因此能以比较简单的构造使婴儿护栏处于朝向实质上下方并实质上未直立的状态。
[0007]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观点中,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是能包围上述褥垫座的外周围的附近的多个婴儿护栏,上述多个婴儿护栏中的第一婴儿护栏具备金属孔眼部,上述第一婴儿护栏构成为:能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配设在上述褥垫座的外周围附近的第一装配部位,上述多个婴儿护栏中的第二婴儿护栏构成为:能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配设在上述褥垫座的外周围附近的第二装配部位,构成为:上述第一婴儿护栏能从上述第一装配部位拆下,并装配于上述第二装配部位;并且上述第二婴儿护栏能从上述第二装配部位拆下,并装配于上述第一装配部位。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能将具备金属孔眼部的第一婴儿护栏与不具备金属孔眼部的第二婴儿护栏彼此更换,因此能将上述第一婴儿护栏装配于对医生、护士等来讲方便的部位。因此,因婴儿挪动自己的身体等而导致呼吸用管等扭曲或折弯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此外,当第一婴儿护栏、第二婴儿护栏发生破损时等,能根据需要将这些第一和第二婴儿护栏中的至少一个婴儿护栏更换为预备的婴儿护栏。并且,由于使第一婴儿护栏具备金属孔眼部,并且使第二婴儿护栏不具备金属孔眼部,因此与使第一婴儿护栏和第二婴儿护栏这两方具备金属孔眼部的情况相比,能比较廉价地提供多个婴儿护栏。然后,在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的第一方案中,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包含:由上述第二婴儿护栏构成的前侧的婴儿护栏、由上述第一婴儿护栏构成的后侧的婴儿护栏、左侧的婴儿护栏、以及右侧的婴儿护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提供构造比较简单且操作也比较简单的保育箱。
[0008]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四观点中,俯视观察时呈实质上长方形的婴儿容纳空间由上述至少一个婴儿护栏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能提供构造比较简单、并且同时对许多个保育箱进行操作时其操作比较简单的保育箱。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五观点中,上述保育箱是开放式保育箱。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保育箱是开放式的保育箱,因此能提供构造简单且操作简单的保育箱。
[0009] 本发明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应结合附图阅读的下面的详细描述的记述而容易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开放式保育箱的通常使用状态下的立体图。
[0011] 图2是图1所示的开放式保育箱的婴儿容纳机构的、从实质上前面观察的、前侧且左侧的部的下方部分的附近的侧视图。
[0012] 图3A是图2所示的壁部拆装用操作机构的、尚未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状态下的局部横剖面图。
[0013] 图3B是图3A所示的壁部拆装用操作机构的、操作构件的第一操作状态下的、与图3A相同的横剖面图。
[0014] 图3C是图3A所示的壁部拆装用操作机构的、操作构件的第二操作状态下的、与图3A相同的横剖面图。
[0015] 图4A是图3A所示的壁部拆装用操作机构的、用实线表示支轴主体的状态下的局部剖面图。
[0016] 图4B是图3B所示的壁部拆装用操作机构的、用实线表示支轴主体的状态下的局部剖面图。
[0017] 图4C是图3C所示的壁部拆装用操作机构的、用实线表示支轴主体的状态下的局部剖面图。
[0018] 图5是图1所示的开放式保育箱的婴儿容纳机构的立体图。
[0019] 图6是图5所示的婴儿容纳机构的、将头侧的外侧壁部以及脚侧的外侧壁部彼此调换并装接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0020] 图7是图5所示的婴儿容纳机构的、分别将脚侧的外侧壁部以及左侧的外侧壁部打开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接着,将本发明应用于开放式保育箱(所谓婴儿保温箱)的一实施例分为“1、保育箱整体的概略性说明”、“2、内侧壁部构造的说明”、“3、外侧壁部构造的构成的说明”、以及“4、外侧壁部构造的动作的说明”,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0022] 1、保育箱整体的概略性说明
[0023] 如图1所示,开放式保育箱11具备:台车14,分别装配有车轮12和主柱13。具体而言,车轮12装配于台车14的四角的下方,主柱13装配于台车14上。然后,在主柱13上配设有保育箱基座15。此外,如图1、图2、图5等所示,在该保育箱基座15上配设有扁平的容器形状的褥垫座16。而且,能在该褥垫座16上配置能使新生儿等婴儿躺在其上的褥垫21。
[0024]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装配固定并配设于保育箱基座15上的褥垫座16,以俯视观察时整体呈实质上长方形的方式分别配设有:外侧壁部(即,外侧的婴儿护栏)23,与配设于主柱13的附属品支承用的支柱22邻接,通常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头侧或后侧的外侧壁部;外侧壁部(即,外侧的婴儿护栏)24,通常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脚侧或前侧的外侧壁部;外侧壁部(即,外侧的婴儿护栏)25,通常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左侧的外侧壁部;以及外侧壁部(即,外侧的婴儿护栏)26,通常一般情况下构成婴儿的右侧的外侧壁部。此外,通过褥垫座16(换言之,褥垫21)和各自可以是实质上长方形且可以实质上透明的外侧壁部23~26,构成上表面开口的呈实质上长方体形状的婴儿容纳空间27。需要说明的是,左侧的外侧壁部25与右侧的外侧壁部26可以是彼此实质上相同的尺寸。然后,除了切口形状的凹部31设为从外侧壁部23的上边部的实质上中央部分朝向下边部延伸至中途之外,各自的长度方向(换言之,平方向)上的长度分别稍微小于外侧壁部25、26的外侧壁部23与外侧壁部
24可以是彼此实质上相同的尺寸。此外,各外侧壁部23~26的实质上整体可以由实质上透明的聚酸酯树脂、实质上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实质上透明的塑料的板状体构成。
[0025]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外侧壁部24~26构成为:能以朝向实质上上方实质上直立的状态(以下,称为“上述直立状态”。)下的配设于下边侧的部分的附近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的转动支轴构件(换言之,闩锁构件)29的支轴部(换言之,闩锁部)30为转动中心,在图1所示的上述直立状态与图7所示的向实质上下方下垂的状态(以下,称为“上述下垂状态”。
不过,在该图7中,外侧壁部26以上述直立状态示出。)之间往复转动。然后,外侧壁部23也与外侧壁部24实质上相同,由左右两侧的支轴部(未图示)轴支承。此外,操作者通过手动对操作构件45进行去程活动操作,由此图2、图3A~图3C以及图4A~图4C所示的支轴部30能从图
2、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与装配构件(换言之,装配部)46的卡合状态经过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中间状态进行去程活动至图3C以及图4C所示的与装配构件46的非卡合状态。而且,操作者通过手动对上述非卡合状态的操作构件45进行回程活动操作,由此支轴部30能与上述去程活动操作的情况相反地回程活动至上述卡合状态。
[0026] 如图7所示,在褥垫座16的外周围,以俯视观察时整体呈实质上U字形的方式沿着该褥垫座16的外周围分别配设有例如三个内侧壁部32、33、34。需要说明的是,各内侧壁部32~34的实质上整体可以由实质上透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实质上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实质上透明的塑料的板状体构成。然后,脚侧的内侧壁部32可以以从褥垫座16的脚侧的端部的附近朝向实质上上方突出的方式可拆装(换言之,拆装自如)地装配于褥垫座16。此外,左侧以及右侧的内侧壁部33、34各自可以以分别从褥垫座16的左侧以及右侧的端部朝向实质上上方突出的方式可拆装(换言之,拆装自如)地装配于褥垫座16。
[0027] 如图1等所示,能在外侧壁部23中的、与切口形状的凹部31的下端邻接的部分和分别与该凹部31的左右两侧端邻接的部分,分别装配适当个数(该实施例中为三个)的具有电缆保持用的缝隙41的金属孔眼构件(换言之,金属孔眼部)42。然后,在缝隙41能以贯通金属孔眼构件42的状态保持有供给用管等长尺寸状构件(未图示)。此外,在附属品支承用的支柱22的上端部配设有红外线加热器43。而且,在附属品支承用支柱22,以从前方观察实质上位于红外线加热器43与婴儿容纳空间27之间的方式配设有体温用、SpO2用等各种测量/控制单元44。具体而言,这些测量/控制单元44中的体温用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能输入来自测量婴儿体温的体温探头信号并显示上述体温,此外,能控制红外线加热器43的加热温度等。
[0028] 2、内侧壁部构造的说明
[0029] 如图5~图7所示,脚侧的内侧壁部32可以横跨褥垫座16的脚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实质上全长而延伸。然后,左侧的内侧壁部33可以横跨褥垫座16的左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实质上全长而延伸。此外,右侧的内侧壁部34可以横跨褥垫座16的右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实质上全长而延伸。而且,由于内侧壁部32的左右两端部与内侧壁部33、34的各自的前端部分离,因此各内侧壁部32~34构成为独立的零件。但是,内侧壁部32的左右两端部可以与内侧壁部33、34的前端部连结。这种情况下,内侧壁部32~34作为整体能构成为实质上U字形的单个的框体。需要说明的是,各内侧壁部32~34能具备装配用突出部35,该装配用突出部35可以是朝向下方突出的实质上L字形。
[0030]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各内侧壁部32~34,通过与各内侧壁部32~34一体成形等配设有在其外侧面朝向其下方突出的例如三个装配用突出部35。此外,在各内侧壁部32~34,通过与各内侧壁部32~34一体成形等配设有在其内侧面朝向其下方突出的例如两个装配用突出部36。然后,在内侧壁部32~34装配于褥垫座16的侧壁部37时,内侧壁部32~34的突出部35和突出部36分别抵接于褥垫座16的侧壁部37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因此,由于侧壁部37被突出部35和突出部36从两侧夹持,因此各内侧壁部32~34可拆装(换言之,拆装自如)地装配固定于褥垫座16的侧壁部37。
[0031] 3、外侧壁部构造的构成的说明
[0032] 如图1、图2以及图7所示,各外侧壁部23~26具备:壁部主体51;以及支承构件52,通过螺钉(未图示)拧紧固定有这些壁部主体51的各自的实质上下端部。然后,壁部主体51的各自的实质上下端部的内侧面的实质上整个面由罩构件53覆盖。此外,各外侧壁部23~26在这些外侧壁部23~26的各自的支承构件52的下端部的左右或前后的两侧端部的附近,通过一对支轴部30可转动地装配于装配构件46。需要说明的是,各装配构件46分别装配固定于褥垫座16的实质上四角。然后,在装配构件46的左右两侧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由在实质上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凹部构成的左右一对轴承用引导部63a、63b。此外,在左右一对轴承用引导部63a、63b,分别实质上可上下动(换言之,实质上上下动自如)地容纳有轴承构件
64,该轴承构件64可以是实质上长方体形状。然后,在各轴承构件64形成有贯通孔65或盲孔作为轴承部,该贯通孔65或盲孔具有可以是实质上圆形的纵剖面且可以在实质上水平方向上延伸。而且,在支承构件52的左右两侧的内侧面,分别通过一体成形等形成有:左右一对转动支轴用引导部(未图示),可以由在实质上左右方向上细长且呈实质上圆柱形状的凹部构成。
[0033] 如图3A、图4A等所示,支轴部30的支轴主体66在实质上左右方向上细长且可以是实质上圆柱形状。然后,在支轴主体66中的与支轴部30相反侧的侧端面,突出设置有弹簧钩挂用的突出部67。需要说明的是,其一端部被卡合于突出部67的弹簧(未图示)对转动支轴构件29朝向图3A中的实质上左侧弹性施力。然后,操作构件45具有:旋钮部71,用于使该操作构件45转动或滑动,可以是大型的实质上长方形等。此外,在旋钮部71通过一体成形等连接设置有锁定部72,该锁定部72可以是小型的实质上长方形等。而且,在锁定部72通过一体成形等连接设置有防脱部73,该防脱部73可以是实质上圆形等。然后,在防脱部73通过一体成形等连接设置有卡合轴部74,该卡合轴部74可以是细长的实质上圆柱形状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支轴主体66以在图2中的实质上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卡合孔79,该卡合孔79可以是贯通孔、盲孔等。然后,在卡合孔79可转动(换言之,转动自如)地嵌合有卡合轴部
74。此外,在旋钮部71的内侧面,防转部75通过一体成形等连接设置于该旋钮部71,所述防转部75从图3A以及图4A中的实质上右侧观察可以是实质上梯形的板状部。而且,在支承构件52形成有贯通孔(换言之,引导用被卡合孔或引导用被卡合部)76,该贯通孔76可以是实质上钥匙孔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76可以构成为实质上圆形的第一开口部77与连接于该第一开口部77的实质上长方形的第二开口部78一体化后的实质上钥匙孔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引导用被卡合孔76不一定需要是贯通孔,例如也可以是盲孔。
[0034] 如图2、图7等所示,分别配设于外侧壁部23~26的实质上长尺寸方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各一对连结构件54可拆装(换言之,拆装自如)地卡合于分别配设于装配构件46的实质上水平方向上的两侧端部的各一对被卡合部55。需要说明的是,外侧壁部23~26的壁部主体51的各自的下端部朝向比支承构件52的实质上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还靠近下方延伸至中途。然后,如图1、图2等所示,外侧壁部23~26的壁部主体51中的从实质上上方与支承构件52的上侧面邻接的部分的纵剖面构成为实质上三角形的厚壁部56。此外,该厚壁部56横跨外侧壁部23~26的各自的实质上水平方向(换言之,实质上长度方向)上的实质上全长而配设。因此,为了防止污水、尘埃等进入壁部主体51的各自的上述下端部与支承构件52之间、上述下端部与罩构件53之间,厚壁部56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分的各自的下端面的一方的侧部57与支承构件52的实质上上表面抵接,并且上述下端面的另一方的侧部58与罩构件53的实质上上表面抵接。
[0035] 如图1、图5~图7等所示,除了外侧壁部23具有切口形状的凹部31以及金属孔眼构件42之外,该外侧壁部23可以是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实质上相同的形状。然后,左侧的外侧壁部25可以是与右侧的外侧壁部26实质上相同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侧壁部23~26的各自的支承构件52的两端部,为了构成四个对装配构件46的退让部,在与这些装配构件46对应的部分分别设有缺口部61。因此,各支承构件52的实质上水平方向的长度构成为稍微短于外侧壁部23~26的各壁部主体51的实质上水平方向的长度。然后,在外侧壁部23~
26的壁部主体51的上述直立状态下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的各自的下端部的附近,也设有分别与缺口部61相连的缺口部62。而且,如图1、图2、图5等所示,在上述直立状态下实质上俯视观察时,各外侧壁部23~26以从内侧朝向外侧呈弧状稍微突出的方式弯曲。这种情况下,当实质上俯视观察上述直立状态下的各外侧壁部23~26时,这些外侧壁部23~26的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是直径比较大的实质上圆弧状(换言之,弯曲的程度比较小的实质上圆弧状),此外,这些外侧壁部23~26的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是直径比较小的实质上圆弧状(换言之,弯曲的程度比较大的实质上圆弧状)。然后,各外侧壁部23~26从上述两端部分中的一端部分经过上述中央部分至上述两端部分中的另一端部分形成为实质上不具有角部的连续的曲面体。
[0036]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述直立状态下的各外侧壁部24~26的上端与各内侧壁部32~34的上端的实质上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之差H1(参照图7)大约是84.5mm。然后,从实用性的观点出发,一般情况下,上述高度之差H1优选在56.3~112.7m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63.4~105.6mm的范围,最优选在67.6~101.4mm的范围。
[0037] 4、外侧壁部构造的动作的说明
[0038] 当脚侧的外侧壁部24以及左右两侧的外侧壁部25、26分别从图1、图5等所示的上述直立状态进行去程转动至图7中对外侧壁部24、25示例的上述下垂状态时,首先,解除将各外侧壁部24~26锁定于复转动状态的锁定单元(换言之,连结构件54以及被卡合部55)的锁定。具体而言,当操作者等通过手动将外侧壁部24~26中的例如脚侧的外侧壁部24向实质上上方抬起时,图2所示的轴承构件64在装配构件46的轴承用引导部63a内从该引导部63a的实质上下方进行去程活动至实质上上方,并且图2所示的连结构件54被从被卡合部55拔出。接着,操作者根据需要以各左右一对支轴部30为转动支点使外侧壁部24向与婴儿容纳空间27实质上相反的方向进行去程转动,由此能使外侧壁部24从上述直立状态进行去程转动至上述下垂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各外侧壁部24~26的上述进行去程转动也可以通过能抑制上述进行去程转动的转动速度的阻尼器(damper)(未图示)的阻尼功能以低速进行。
然后,当使上述下垂状态的各外侧壁部24~26复转动至上述直立状态时,操作者只要以外侧壁部24~26的一对支轴部30为支点通过手动使各外侧壁部24~26复转动即可。具体而言,操作者等通过手动使外侧壁部24~26中的例如外侧壁部24以一对支轴部30为支点复转动。通过该复转动,与上述去程转动的情况相反,图2所示的连结构件54与被卡合部55卡合,并且图2所示的轴承构件(换言之,闩锁接受部)64在轴承用引导部63a内从该引导部63a的实质上上方回程活动至实质上下方。
[0039] 当操作者等通过手动将外侧壁部23~26中的例如脚侧的外侧壁部24拆下时,操作者等继续通过手动克服所述弹簧(即,卡合于弹簧钩挂用突出部67的所述弹簧)对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操作构件45进行去程活动操作。然后,通过该去程活动操作,支轴部30经过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中间状态进行去程活动至与装配构件46的非卡合状态(换言之,图3C以及图4C所示的状态)。因此,操作者等能通过手动将脚侧的外侧壁部24从褥垫座16的左右一对装配构件46向实质上上方拉拔并拆下。而且,如图2所示,操作者等能通过进行与上述拉拔情况相反的操作将脚侧的外侧壁部24再次装配于褥垫座16的装配构件46。
[0040] 具体而言,在尚未对操作构件45进行操作的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状态(换言之,卡合状态)下,位于贯通孔76的第一开口部77内的锁定部72无法向第二开口部78进行去程活动。因此,支轴部30对轴承构件64的卡合无法解除。因此,即使操作者等不小心接触到旋钮部71,由于防转部75卡合于第二开口部78,因此不会发生旋钮部71不小心转动,因此操作构件45不小心被操作的可能性极低。然后,当使旋钮部71从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卡合状态进行去程转动至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中间状态时,能使锁定部72向第二开口部78进行去程活动。因此,当使旋钮部71克服所述弹簧而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换言之,实质上直线进行去程活动或实质上直线地滑动)至图3C以及图4C所示的位置时,支轴部30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至与装配构件46的非卡合状态。其结果是,由于解除了支轴部30与轴承构件64的卡合,因此能将脚侧的外侧壁部24从装配构件46向实质上上方拉拔并拆下。
[0041] 如图3A以及图4A所示,操作构件45的锁定部72的剖面形状以能实质上内接于第一开口部77的内周面的方式构成为实质上长方形。因此,锁定部72只能在贯通孔76中的第一开口部77内转动。然后,与第一开口部77相连的第二开口部78的横宽长度实质上与锁定部72的横宽长度相等。因此,如图3C以及图4C所示,可在第一开口部77内转动(换言之,转动自如)的锁定部72只有在该锁定部72的短边部分实质上面对(换言之,实质上正对)第二开口部78时,才能移动至第二开口部78内。需要说明的是,在脚侧的外侧壁部24分别装配于左右一对装配构件46后,左右一对支轴部30进行回程活动至分别与分别配设于装配构件46的轴承用引导部63a、63b的轴承构件64卡合的状态(换言之,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状态)。然后,旋钮部71俯视观察是实质上长方形,并且在操作构件45的回程活动操作尚未完成的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中间状态下,与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卡合状态相比,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的长度方向的朝向实质上相差90°。因此,操作者等能容易地确认操作构件45的回程活动状态等。
[004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使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从尚未对操作构件45进行操作的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卡合状态(换言之,闩锁状态)进行去程转动至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中间状态后,使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去程活动至图3C以及图4C所示的非卡合状态(换言之,使其实质上直线进行去程活动),由此解除轴承构件64与支轴部30的卡合。然后,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使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从图3C以及图4C所示的上述非卡合状态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回程活动至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上述中间状态后(换言之,实质上直线进行回程活动之后),使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实质上直线地进行回程活动至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上述卡合状态(换言之,使其实质上直线进行回程活动或实质上直线滑动),由此通过两步的步骤使支轴部30与轴承构件64卡合。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想到构成为:只通过仅使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实质上直线进行往复活动的一步的步骤,使其从上述卡合状态变为上述非卡合状态,并且从上述非卡合状态变为上述卡合状态。但是,在后者的情况下,当操作者等能有意料到的外力、冲击等施加于操作构件45等时,有可能导致脚侧的外侧壁部24不小心从装配构件46(换言之,褥垫座16)拆下。因此,由于存在脚侧的外侧壁部24从褥垫座16等脱落的可能性,因此存在脚侧的外侧壁部24等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对于脚侧的外侧壁部24以外的外侧壁部23、25、26也是同样的。与此相对,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使操作构件45的旋钮部71从图3A以及图4A所示的上述卡合状态进行去程转动至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中间状态时,操作者等需要紧紧抓住脚侧的外侧壁部24。因此,在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拆卸操作中,因操作者等没抓住脚侧的外侧壁部24等使该脚侧的外侧壁部24脱落或者使脚侧的外侧壁部24等破损的可能性小。
[0043] 图5、图7等分别示出的头侧的外侧壁部23、左侧的外侧壁部25以及右侧的外侧壁部26分别还可以通过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情况实质上同样的、或实质上相同的装配构造装配于褥垫座16的左右一对或前后一对装配构件46。因此,与关于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已述情况实质上相同,头侧的外侧壁部23能从褥垫座16的左右一对装配构件46拆下或装配于左右一对装配构件46。而且,左侧的外侧壁部25以及右侧的外侧壁部26分别还可以通过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情况实质上同样、或实质上相同的装配构造装配于褥垫座16的前后一对装配构件46。
[0044] 在图6中,示出了处于与图5所示的婴儿容纳机构81不同的状态的婴儿容纳机构81。然后,在该图6所示的婴儿容纳机构81中,图5所示的婴儿容纳机构81的头侧的外侧壁部
23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处于彼此调换的状态。此外,在进行上述调换时,首先,只要通过进行与关于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已述拆卸情况实质上相同的拆卸操作,分别将头侧的外侧壁部23和脚侧的外侧壁部24拆下即可。接着,在如图5所示装配有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左右一对装配构件46,分别如图6所示装配头侧的外侧壁部23,并且在如图5所示装配有头侧的外侧壁部23的左右一对装配构件46,分别如图6所示装配脚侧的外侧壁部24即可。
[0045] 如图1、图5以及图6所示,在婴儿容纳机构81中,能将头侧的外侧壁部23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彼此调换。然后,如图1以及图5所示,通常情况下,在婴儿容纳机构81中,分别具备切口形状的凹部31以及金属孔眼构件42的头侧的外侧壁部23与附属品支承用的支柱22邻接。此外,在图1以及图5所示的通常使用状态下,婴儿使头部与头侧的外侧壁部23的内侧的附近邻接,并且使脚部(特别是,脚尖)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内侧的附近邻接。因此,在上述通常使用状态下,来自复苏装置(未图示)的呼吸用管(未图示)能经由头侧的外侧壁部23的金属孔眼构件42延伸至婴儿的嘴边的附近。但是,在上述通常使用状态下,在医生、护士等对婴儿的头部的附近实施一些处理等情况下,由于存在支柱22等,因此医生、护士等需要从支柱22的附近对婴儿的头部的附近实施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及图5所示的通常使用状态下,也可以想到:医生、护士等通过将婴儿的头侧与脚侧彼此调换,由此对婴儿的头部的附近实施处理。但是,这种情况下,来自上述复苏装置的上述呼吸用管变为在从头侧的外侧壁部23的金属孔眼构件42至婴儿的头部的附近的比较长的间隔中延伸。因此,由于会因婴儿挪动自己的身体而导致上述呼吸用管扭曲或折弯,因此呼吸用的气体难以从上述呼吸用管良好地供给给婴儿。
[0046] 与此相比,如图6所示,在将头侧的外侧壁部23与脚侧的外侧壁部24彼此调换的情况下,头侧的外侧壁部23变为位于离支柱22等远的位置。因此,医生、护士等能与支柱22等的存在实质上无关地接近位于离支柱22等远的位置的婴儿的头部的附近。然后,这种情况下,对于上述呼吸用管,只要使其经由左侧或右侧的外侧壁部25、26的外周面的附近后从金属孔眼构件42通过即可。因此,因婴儿挪动自己的身体等而导致上述呼吸用管扭曲或折弯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且,也能根据需要将左侧的外侧壁部26与右侧的外侧壁部27调换。然后,当头侧的外侧壁部23、脚侧的外侧壁部24、左侧的外侧壁部25以及右侧的外侧壁部26中的至少一个外侧壁部发生破损时等,也能将上述至少一个外侧壁部23~26更换为预备的外侧壁部。
[0047] 如图1、图5等所示,也可以想到:不仅使头侧的外侧壁部23分别具备金属孔眼构件42以及切口形状的凹部31,使脚侧的外侧壁部24也同样具备金属孔眼构件42以及切口形状的凹部31。但是,在使两方的外侧壁部23、24分别具备金属孔眼构件42以及切口形状的凹部
31的情况下,使脚侧的外侧壁部24分别具备的金属孔眼构件42以及切口形状的凹部31有时会对医生、护士等造成障碍。与此同时,用于分别具备两组金属孔眼构件42以及切口形状的凹部31的费用比较昂贵。与此相对,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仅使头侧的外侧壁部23和脚侧的外侧壁部24中的一方(即,头侧的外侧壁部23)分别具备切口形状的凹部
31以及金属孔眼构件42。因此,在图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与使头侧的外侧壁部23以及脚侧的外侧壁部24的两方分别具备切口形状的凹部31以及金属孔眼构件42的情况相比,能比较廉价地提供四个外侧壁部23~26。
[0048]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可以基于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明的主旨进行各种变更以及修正。
[0049]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开放式保育箱。但是,不仅是开放式保育箱,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兼用为封闭式的开放式保育箱。这种情况下,可以从上方选择性地覆盖婴儿容纳空间27,并且可以设有实质上可上下动的实质上箱盖形状的顶罩。然后,上述顶罩可以由顶部和上侧壁部构成,其中,所述顶部可以实质上透明,所述上侧壁部从该顶部的外周围附近朝向实质上下方突出,可以实质上透明,并且俯视观察时是实质上长方形。此外,可以构成为:在上述顶罩上升时,通过打开婴儿容纳空间27的上表面,由此保育箱变为开放式保育箱,并且在上述顶罩下降时,通过关闭婴儿容纳空间27的上表面,由此保育箱变为封闭式保育箱。
[0050]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俯视观察时,褥垫座16构成为实质上长方形。但是,俯视观察时,褥垫座16可以构成为实质上圆形、实质上椭圆形、实质上长圆形等,此外,俯视观察时,也可以构成为实质上长方形以外的实质上多边形等。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猪仔用保育箱 2020-05-20 926
测温保育箱 2020-05-15 330
保育箱 2020-05-11 415
MRI-保育箱的封闭组件 2020-05-19 925
MRI-保育箱的封闭组件 2020-05-19 220
保育箱 2020-05-12 882
树鼩幼崽保育箱 2020-05-18 646
一种多功能仔猪保育箱 2020-05-20 7
保育箱 2020-05-13 736
保育箱 2020-05-14 22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