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换气扇 / 电风扇 / 螺旋桨式风扇 / 螺旋桨式风扇和空调机

螺旋桨式扇和空调

阅读:350发布:2020-05-18

专利汇可以提供螺旋桨式扇和空调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旋桨式 风 扇和 空调 机,可以防止尘埃等异物侵入用于冷却驱动 电机 的 通风 孔,可长期地持续得到 驱动电机 的冷却效果。本实用新型的 螺旋桨式风扇 具有:在毂部(3)的外周设置多个 叶片 (1)的 叶轮 (2)和经由与毂部(3)连接的电机轴(4)将叶轮(2)驱动旋转的驱动电机(5)。毂部(3)具有 覆盖 驱动电机(5)的罩(6),并且,在毂部(3)的顶端面设有与罩(6)内的空间(7)连通的通风孔(8),靠近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侧设置突出部(9)。,下面是螺旋桨式扇和空调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螺旋桨式扇,该螺旋桨式风扇包括叶轮和驱动电机,上述叶轮在毂部的外周设置多个叶片,上述驱动电机经由与上述毂部连接的电机轴驱动上述叶轮旋转;
上述毂部具有覆盖上述驱动电机的罩,并且,在该毂部的顶端面具有与上述罩内空间连通的通风孔;
靠近上述通风孔且在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侧设有突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通风孔被等间隔地设置,靠近各通风孔且在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侧设有突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是弯曲的形状,突出部的外周端部是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是弯曲的形状,突出部的外周端部是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将一个突出部置于中间地位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前后的两个通风孔中,当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前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1并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后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2时,满足L2≤1/2·L1,而且,该突出部的高度L3相对于通风孔的直径D为2/3·D≤L3≤D。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将一个突出部置于中间地位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前后的两个通风孔中,当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前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1并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后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2时,满足L2≤1/2·L1,而且,该突出部的高度L3相对于通风孔的直径D为2/3·D≤L3≤D。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将一个突出部置于中间地位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前后的两个通风孔中,当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前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1并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后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2时,满足L2≤1/2·L1,而且,该突出部的高度L3相对于通风孔的直径D为2/3·D≤L3≤D。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成为向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形状,以使当将连接突出部的内周端和外周端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的内周端中的毂部的中心同心的同心圆的切线N2所成的度设为θ时,角度θ为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角度,满足30°≤θ≤60°。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成为向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形状,以使当将连接突出部的内周端和外周端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的内周端中的毂部的中心同心的同心圆的切线N2所成的角度设为θ时,角度θ为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角度,满足30°≤θ≤60°。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成为向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形状,以使当将连接突出部的内周端和外周端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的内周端中的毂部的中心同心的同心圆的切线N2所成的角度设为θ时,角度θ为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角度,满足30°≤θ≤60°。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成为向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形状,以使当将连接突出部的内周端和外周端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的内周端中的毂部的中心同心的同心圆的切线N2所成的角度设为θ时,角度θ为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角度,满足30°≤θ≤60°。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突出部成为向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形状,以使当将连接突出部的内周端和外周端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的内周端中的毂部的中心同心的同心圆的切线N2所成的角度设为θ时,角度θ为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角度,满足30°≤θ≤60°。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突出部的高度L3,突出部的宽度W为L3≤W≤2.0·L3。
14.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吸入室内空气的上部吸入口、对从上述上部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使过滤后的空气与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将上述调节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接收在上述热交换器结露的的排水盘、以及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记载的螺旋桨式风扇,该螺旋桨式风扇配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

说明书全文

螺旋桨式扇和空调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桨式风扇和具有该螺旋桨式风扇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0002] 已往的螺旋桨式风扇,为了节省空间,具有将驱动电机收纳在螺旋桨式风扇的毂部内的构造。
[0003] 但是,在采用这样的构造时,由于驱动电机周围的空气不循环,所以,驱动电机旋转时产生的热无法进行热交换,导致驱动电机的温度上升。因此,存在驱动电机的轴支承部的轴承寿命缩短而不能得到可靠性高的螺旋桨式风扇。
[0004] 为此,已往提出了将驱动电机冷却的技术。
[0005]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覆盖驱动电机的毂部设置了多个通风孔。
[0006] 在专利文献2中,使具有覆盖驱动电机的罩的毂部为双重壁结构,在内侧的毂部分设置倾斜状的突起和通风孔,在外侧的毂部分设置利用倾斜状突起引导的朝向斜外侧的通风孔。
[0007] 在专利文献3中,在覆盖涡轮风扇的电动机的壁上设置通风孔,设置覆盖通风孔的壁部,使空气从开放部流向主板侧。
[0008] 在先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214699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61784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27177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13]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14]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当螺旋桨式风扇旋转而形成了气流时,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的效果并不充分,所以,尘埃等异物堆积在通风孔,将通风孔堵塞,从而得不到驱动电机的冷却效果。另外,异物附着在内置于驱动电机内的基板(变换基板)上,由此施加了过度的电压,成为短路的原因。
[0015] 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使毂部的罩为双重构造能防止异物的侵入,但是构造复杂,不利于制造。
[0016] 在专利文献3中,由于覆盖通风口的开口部,所以存在通风阻增大,冷却效果小等问题。
[0017]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第一目的是获得能防止异物侵入设在毂部上的通风孔内的螺旋式风扇。
[0018]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获得采用上述螺旋桨风扇的空调机。
[0019]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20]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叶轮和驱动电机,上述叶轮在毂部的外周设置多个叶片,上述驱动电机经由与上述毂部连接的电机轴驱动上述叶轮旋转。上述毂部具有覆盖上述驱动电机的罩,并且,在该毂部的顶端面具有与上述罩内的空间连通的通风孔。靠近上述通风孔且在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侧设有突出部。
[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通风孔被等间隔地设置,靠近各通风孔且在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侧设有突出部。
[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突出部是弯曲的形状,突出部的外周端部是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
[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将一个突出部置于中间地位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的前后的两个通风孔中,当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前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1并将相对于该突出部的后方位置的通风孔与该突出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2时,满足L2≤1/2·L1,而且,该突出部的高度L3相对于通风孔的直径D为2/3·D≤L3≤D。
[002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突出部成为向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形状,以使当将连接突出部的内周端和外周端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的内周端中的毂部的中心同心的同心圆的切线N2所成的度设为θ时,角度θ为与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角度,满足30°≤θ≤60°。
[002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相对于突出部的高度L3,突出部的宽度W为L3≤W≤2.0·L3。
[0026]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包括:吸入室内空气的上部吸入口、对从上述上部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使过滤后的空气与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将上述调节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接收在上述热交换器结露的的排水盘、以及上述的螺旋桨式风扇,该螺旋桨式风扇配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
[0027] 实用新型效果
[0028]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式风扇,由于在毂部的顶端面设置通风孔,并且,靠近通风孔且在叶轮的旋转方向侧设置突出部,所以,可以防止尘埃等异物侵入通风孔,由于罩内空间的空气从通风孔流出,所以,可长期地保持驱动电机的冷却效果。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30]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示意剖面图。
[0031]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0032] 图4是表示在已往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速试验中的年数与通风孔的开口率的关系的图。
[0033]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34] 图6是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示意剖面图
[0035]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通风阻力差的图。
[0036]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37]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通风阻力差的图。
[0038]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39] 图11是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示意剖面图。
[0040] 图12是表示通风孔的直径D与突出部的临界高度L3的关系的曲线图。
[0041] 图1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速试验中的年数与通风孔的开口率的关系的图。
[0042]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043]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突出部的角度θ与驱动电机的输入的关系的图。
[0044]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通风阻力差的图。
[0045] 图17是表示突出部的高度L3与突出部的宽度W的关系的曲线图。
[0046] 图18是表示突出部的宽度W与驱动电机的输入的关系的曲线图。
[0047] 图19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空调机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风扇的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记,如无特别说明,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零件(部分)。
[0049] 实施方式1
[005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主视图。图2是该螺旋桨式风扇10的示意剖面图。
[0051]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10包括:在毂部3外周设有多个叶片1的叶轮2、和通过与毂部3连接的电机轴4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5。另外,毂部3具有覆盖驱动电机5的罩6,在毂部3的顶端面设有:与罩6的空间7连通的通风孔8;以及靠近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图1中箭头A方向)侧的突出部9。
[0052] 即,在毂部3的顶端面上,突出部9设置在靠近通风孔8的位置,并且在旋转方向位于通风孔8前方的位置。该通风孔8和突出部9构成了通风孔8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
[0053] 接着,参照图3说明上述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
[0054] 图3是说明螺旋桨式风扇10中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另外,图3中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0055] 当驱动电机5为了使螺旋桨式风扇10旋转而旋转时,驱动电机5的磁力和变换基板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毂部3内的空间7的空气与驱动电机5产生的热进行热交换,空间7的空气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借助螺旋桨式风扇10和毂部3的内壁面11的旋转而移动,进而,旋转运动产生了离心力,所以,空间7的空气的压力上升。另外,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产生强制对流,所以,空间7的空气从通风孔8流出,从而可将驱动电机5冷却。
[0056] 这时,虽然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附着并堆积在整个螺旋桨式风扇10上,但是,如图3的箭头所示,通过空气的气流与突出部9碰撞,空气中的异物被突出部9截住,所以异物不进入通风孔8。因此,可以使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而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
[0057] 为了表示上述效果,实施了相当于使用年数为20年的加速试验。图4表示该加速试验的结果,是表示已往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速试验中的年数与通风孔的开口率的关系的图。这里,通风孔8的开口率为异物堆积后的面积相对于通风孔8的初期面积的百分率。
[0058] 从图4可以确认,与已往的螺旋桨风扇相比,在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10中,在相当于20年的期间,通风孔8的开口率保持在90%以上。
[0059] 因此,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式风扇10,可以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所以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不妨碍空间7的空气流动,可长期保持驱动电机5的冷却效果。
[0060] 实施方式2
[0061]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主视图。图6是该螺旋桨式风扇10的示意剖面图。
[0062] 在该实施方式2中,等间隔地设有多个(例如6个)通风孔8和多个(例如6个)突出部9。即,在毂部3的顶端面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通风孔8以及靠近各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图5中箭头A方向)侧的突出部9。通过设置多个突出部9,可以提高毂部3的强度。其它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
[0063]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2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
[0064] 当驱动电机5为了使螺旋桨式风扇10旋转而旋转时,驱动电机5的磁力和变换基板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毂部3内的空间7的空气与驱动电机5产生的热进行热交换,空间7的空气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借助螺旋桨式风扇10和毂部3的内壁面11的旋转而移动,进而,旋转运动产生了离心力,所以,空间7的空气的压力上升。另外,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产生强制对流,所以,空间7的空气从通风孔8流出,从而可将驱动电机5冷却。
[0065] 这时,虽然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附着并堆积在整个螺旋桨式风扇10上,但是,通过空气的气流与突出部9碰撞,空气中的异物被突出部9截住,所以异物不进入通风孔8。因此,可以使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而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
[0066] 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比,由于等间隔地设置了多个通风孔8,所以可以减小通风孔8的直径,随之也可以降低各突出部9的高度,所以可以减小通风阻力。关于通风孔8的直径与突出部9的高度的关系,将在后面说明。
[0067]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通风阻力差的图,用于研究将各实施方式1、2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驱动电机5冷却到同等程度所需的电机输入(供给电量)。这时,实施方式2的通风孔8和突出部的数目分别是6个,通风孔8的直径和突出部9的高度分别是实施方式1中各部的一半直径、高度。
[0068] 从图7可知,根据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相比,驱动电机5的输入可以降低0.2W。
[0069]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可以得到驱动电机5的冷却效果和借助突出部9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的效果,此外,由于等间隔地设置了多个通风孔8,而且,在靠近各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侧设置突出部9,所以,毂部3的强度提高,可以降低空气与突出部9碰撞时的通风阻力。结果,可以实现节能化。
[0070] 实施方式3
[0071]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主视图。
[0072] 该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2的整体构造及功能同样,可以进一步降低通风阻力,降低驱动电机5的输入(供给电量)。
[0073]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在于,在靠近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图8中箭头A方向)侧设置的突出部9例如形成为弯曲状,突出部9的外周端部9a成为向叶轮2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
[0074]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
[0075] 当驱动电机5为了使螺旋桨式风扇10旋转而旋转时,驱动电机5的磁力和变换基板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毂部3内的空间7的空气与驱动电机5产生的热进行热交换,空间7的空气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借助螺旋桨式风扇10和毂部3的内壁面11的旋转而移动,进而,旋转运动产生了离心力,所以,空间7的空气的压力上升。另外,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产生强制对流,所以,空间7的空气从通风孔8流出,从而可将驱动电机5冷却。
[0076] 这时,虽然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附着并堆积在整个螺旋桨式风扇10上,但是,空气的气流与突出部9碰撞,该突出部9为外周端部9a向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这样,空气中的异物被突出部9截住,所以异物不进入通风孔8。因此,可以使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而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
[0077] 另外,空气与突出部9碰撞时,沿着突出部9的弯曲面顺畅地流动,所以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0078]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通风阻力差的图,用于研究将各实施方式2、3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驱动电机5冷却到同等程度所需的电机输入(供给电量)。
[0079] 从图9可知,根据实施方式3,由于使突出部9成为向叶轮2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所以,与实施方式2相比,可以将驱动电机5的输入降低0.2W。
[0080]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可以得到驱动电机5的冷却效果和利用突出部9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的效果,此外,由于使突出部9的外周端部9a为向叶轮2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所以,空气与突出部9碰撞时的通风阻力可比实施方式2进一步降低,结果,可实现节能化。
[0081] 实施方式4
[0082]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主视图。图11是该螺旋桨式风扇10的示意剖面图。
[0083] 该实施方式4的整体构造和功能与实施方式1~3相同,但是进一步地增大通风孔8的开口率。即,在毂部3的顶端面等间隔地设有多个通风孔8,而且,在靠近各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图10中箭头A方向)侧设置突出部9。这里,如图10所示那样设置突出部9,在位于旋转方向的前后并且使一个突出部9置于中间的两个通风孔8a、8b中,当将位于该突出部9前方位置的通风孔8a与该突出部9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1、将位于该突出部9后方位置的通风孔8b与该突出部9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2时,满足如下条件:
[0084] L2≤1/2·L1……(1)
[0085] 进一步地,该突出部9的高度L3相对于通风孔8的直径D成为,
[0086] 2/3·D≤L3≤D……(2)
[0087] 上述中心间距离L1称为通风孔8a与该突出部9的中心间圆弧距离或者中心间弦距离。另外,中心间距离L2称为通风孔8b与该突出部9的中心间圆弧距离或者中心间弦距离。另外,式(1)、式(2)是由实验结果确定的。
[0088] 这里,如图10所示,当将螺旋桨式风扇10的中心设为O、通风孔8的中心与O的距离设为R、通风孔8的数目设为X时,相邻通风孔8的中心间圆弧距离为2πR/X,即L1+L2=2πR/X。假设L2
[0089] 图12是表示L2≤1/2·L1时的通风孔8的直径D与突出部9的临界高度L3的关系的曲线图。从图12可知,存在1/2·D=L3的比例关系。另外,为了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将突出部9的高度L3的下限值定为L3=2/3·D。如果突出部9的高度L3大于通风孔8的直径D,则通风阻力急剧增大,驱动电机5的输入增大,所以,L3的上限值应为D以下。
[0090] 因此,突出部9的高度L3优选满足式(2)。
[0091]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4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
[0092] 当驱动电机5为了使螺旋桨式风扇10旋转而旋转时,驱动电机5的磁力和变换基板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毂部3内的空间7的空气与驱动电机5产生的热进行热交换,空间7的空气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借助螺旋桨式风扇10和毂部3的内壁面11的旋转而移动,进而,旋转运动产生了离心力,所以,空间7的空气的压力上升。另外,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产生强制对流,所以,空间7的空气从通风孔8流出,从而可将驱动电机5冷却。
[0093] 这时,虽然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附着并堆积在整个螺旋桨式风扇10上,但是,通过空气的气流与突出部9碰撞,空气中的异物被突出部9截住,所以异物不进入通风孔8。因此,可以使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而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
[0094] 突出部9越靠近通风孔8,越能将通风孔8的开口率保持得大,所以,突出部9与通风孔8的中心间距离L2优选如式(1)那样被设定为该突出部9与旋转方向前方位置的通风孔8a的中心间距离L1的1/2以下。
[0095] 另外,对于突出部9的高度L3,同样地,为了将通风孔8的开口率保持得大,优选如式(2)那样将突出部9的高度L3设定为相对于通风孔8的直径D处于2/3~1倍的范围。
[0096] 图13表示相当于使用年数20年的加速试验的结果,是表示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加速试验中的年数与通风孔的开口率的关系的图。
[0097] 从图13可以确认,在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10中,在相当于20年的期间,通风孔8的开口率保持在95%以上。
[0098] 因此,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10比实施方式1更能够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所以,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不妨碍空间7的空气流动,所以,可取得长期保持驱动电机5的冷却效果。
[0099] 实施方式5
[0100]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主视图。
[0101] 该实施方式5可以相比实施方式3进一步降低通风阻力,降低驱动电机5的输入(消耗电量)。
[0102] 如图14所示,以如下方式使突出部9成为向与叶轮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反转方向侧)后退的形状,即,当将突出部9的内周端A和外周端B连接的直线N1、和与突出部9的内周端A中的毂部3中心同心的同心圆C1的切线N2所成的角度设为θ时,使突出部9的角度θ为反转方向侧的角度,满足
[0103] 30°≤θ≤60°……(3)。
[0104] 其它的构造与实施方式3相同。
[0105]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5的防止异物侵入机构的动作。
[0106] 当驱动电机5为了使螺旋桨式风扇10旋转而旋转时,驱动电机5的磁力和变换基板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毂部3内的空间7的空气与驱动电机5产生的热进行热交换,空间7的空气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了的空气,借助螺旋桨式风扇10和毂部3的内壁面11的旋转而移动,进而,旋转运动产生了离心力,所以,空间7的空气的压力上升。另外,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产生强制对流,所以,空间7的空气从通风孔8流出,从而可将驱动电机5冷却。
[0107] 这时,虽然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附着并堆积在整个螺旋桨式风扇10上,但是,通过空气的气流与外周端部9a为向反转方向侧后退的形状的突出部9碰撞,空气中的异物被突出部9截住,所以,异物不进入通风孔8。因此,可以使异物不堆积在通风孔8,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
[0108] 另外,空气与突出部9碰撞时,沿着突出部9的弯曲面顺畅地流动,所以,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0109]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突出部9的角度θ与驱动电机5的输入(供给电量)的关系的图。
[0110] 从图15可知,如果突出部9的角度θ在30°~60°的范围,则驱动电机5的输入为最小及其附近的值,所以,优选将突出部9形成为以突出部9的角度θ满足式(3)的方式使突出部9向反转方向侧后退的形状。
[0111]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通风阻力差的图,用于研究将实施方式3、5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驱动电机5冷却到同等程度所需的电机输入(供给电量)。
[0112] 从图16可知,根据实施方式5,以突出部9的角度θ满足式(3)的方式使突出部9为弯曲形状,使突出部9的外周端部9a成为向叶轮2的反转方向侧后退的形状,这样,与实施方式3相比,可以将驱动电机5的输入降低0.2W。
[0113] 图17是表示突出部9的高度L3和突出部9的宽度W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17所示,相对于突出部9的高度L3,突出部9受到碰撞时不破损的突出部9的宽度W是L3≤W。
[0114] 另一方面,图18是表示突出部9的宽度W与驱动电机5的输入的关系的曲线图。如突出部9的宽度W是例如4.0mm以上时,如图18所示,突出部9的翼面上的气流紊乱,所以,驱动电机5的输入恶化。
[0115] 因此,突出部9的宽度W优选满足L3≤W≤2·L3(mm)。
[0116]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可以得到驱动电机5的冷却效果和借助突出部9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的效果,此外,由于以突出部9的角度θ满足式(3)的方式形成为使突出部9的外周端9a向叶轮2的反转方向侧后退的形状,所以,空气与突出部9碰撞时的通风阻力比实施方式3进一步降低,结果,可以实现节能化。
[0117] 实施方式6
[0118] 图19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式风扇10的空调机100的结构图。
[0119] 该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将具有实施方式3~5的构造和功能的螺旋桨式风扇10配置在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
[0120] 如图19所示,空调机100由吸入室内空气的上部吸入口21、对从吸入口21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22、使过滤后的空气与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20、将调节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23、以及接收在热交换器20结露的水的排水盘24构成,螺旋桨式风扇10配置在过滤器22和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
[0121] 接着,说明动作。
[0122] 室内空气从上部吸入口21流入空调机100,从上部吸入口21被吸入的空气在过滤器10被过滤,过滤后的空气与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上述调节空气从吹出口23流出到室内。在该过程中,由于螺旋桨式风扇10配置在过滤器22和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所以,从吸入口21流入的室内空气不被过滤就流入螺旋桨式风扇10。因此,含有很多尘埃等异物的室内空气通过螺旋桨式风扇10。已往的螺旋桨式风扇,由于没有设置突出部9,异物会侵入通风孔8;而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式风扇10,由于在靠近通风孔8且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侧设置突出部9,所以,可防止异物侵入通风孔8,另外,由于设置了向旋转方向的相反侧后退的形状的突出部9,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0123] 如上所述,当将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式风扇10配置在空调机100的过滤器22和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时,可以保持通风孔8的开口率,所以可长期地保持驱动电机5的冷却效果,并且降低驱动电机5的输入。因此,可提供长期可靠性高的空调机。
[0124] 附图标记的说明
[0125] 1…叶片,2…叶轮,3…毂部,4…电机轴,5…驱动电机,6…罩,7…空间,8…通风孔,8a…前方位置的通风孔,8b…后方位置的通风孔,9…突出部,9a…外周端部,10…螺旋桨式风扇,11…内壁面,20…热交换器,21…上部吸入口,22…过滤器,23…吹出口,24…排水盘,100…空调机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