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9] 主流部323是包括位于径向DRr的最内侧的最内径部322a的内侧部位。具体而言,主流部323是在轴向DRa上与吸入侧外壳部22不重叠的非重叠部位。由于主流部32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不重叠,因此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容易流入。
[0090] 另一方面,逆流部324是与主流部323相比位于护罩33侧的外侧部位。具体而言,逆流部324是在轴向DRa上与吸入侧外壳部22重叠的重叠部位。由于逆流部324与吸入侧外壳部22重叠,因此,与来自吸入口221的空气相比,来自护罩33与吸入侧外壳部22之间的间隙流路333的逆流更容易流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逆流部324在吸入侧前缘部322中构成接近护罩33的接近部位。
[0091] 倾斜前缘部325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延伸至靠近转子主体部411的气流引导面411a的
位置。倾斜前缘部325以随着从轴向DRa的吸入口221侧朝向吸入口221的相反侧而内径逐渐变小的方式倾斜。
[0092] 另外,如图6所示,多个叶片32分别具有构成机翼形状的正压面部32a以及负压面部32b。正压面部32a是位于离心风扇30的风扇旋转方向DRf的前方的叶片面。另外,负压面部32b是位于离心风扇30的风扇旋转方向DRf的后方的叶片面。正压面部32a和负压面部32b分别形成为以向风扇旋转方向DRf的前方侧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0093] 在这样构成的离心送风机10中,当经由电路基板50向电动马达40的定子线圈431供电时,在定子铁芯432产生磁通变化。并且,当在定子铁芯432产生磁通变化时,产生吸引转子磁铁42的力。转子41受到吸引转子磁铁42的力而以旋转轴100为中心旋转。
[0094] 离心风扇30在风扇主体部31固定有转子41。因此,当向定子线圈431供电时,离心风扇30与转子41一体旋转。此时,离心风扇30的多个叶片32给予空
气动量,从而在离心风扇30中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空气。
[0095] 由此,在离心送风机10中,如图7的箭头FLa所示,从外壳20的吸入口221沿着轴向DRa吸入空气。从外壳20的吸入口221吸入的空气如图7的箭头FLb所示被离心风扇30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并且,从离心风扇30吹出的空气从外壳20的吹出口25向外壳20的外侧吹出。
[0096] 此时,在离心送风机10中,离心风扇30的空气吸入侧的压力低于离心风扇30的空气吹出侧的压力。因此,在离心送风机10中,如图7的箭头FLr所示,从离心风扇30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间隙流路333而向吸入口221侧逆流。
[0097] 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30在叶片32的前缘部321包含沿径向DRr延伸的吸入侧前缘部322。因此,导致逆流在与从吸入口221吸入的空气混合之前容易流入到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逆流部324。
[0098] 在此,如图6所示,离心风扇30在风扇旋转方向DRf上的周向速度中的径向DRr的外侧的周向速度Vro比径向DRr的内侧的周向速度Vri快。因此,在吸入侧前缘部322,周向速度Vri慢的空气容易从吸入口221侧流入到主流部323,周向速度Vro快的空气容易从间隙流路333侧流入到逆流部324。
[0099] 另外,由于流入到逆流部324的逆流通过
通风阻力大的间隙流路333,因此空气的轴向DRa上的速度Vao容易变得比流入到主流部323的空气的轴向DRa上的速度Vai慢。
[0100] 因此,如图8和图9所示,在吸入侧前缘部322,流入到逆流部324的逆流FLr的流入角度θfo容易变得比流入到主流部323的空气FLa的流入角度θfi小(即θfo<θfi)。此外,流入角度θf是空气的风扇旋转方向DRf上的速度矢量和空气的轴向DRa上的速度矢量的合成矢量与风扇旋转方向DRf所成的角度。
[0101] 图10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的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的吸入侧前缘部LE的主流部Pm的示意性截面形状、以及空气在主流部Pm处的流动方式。另外,图11表示作为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的吸入侧前缘部LE的逆流部Pr的示意性截面形状、以及空气在逆流部Pr处的流动方式。
[0102]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中,主流部Pm的截面形状和逆流部Pr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具体而言,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成为正压面P1侧的端部的形状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R1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另外,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成为负压面P2侧的端部的形状具有比正压面P1侧的曲率半径R1大的曲率半径R2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并且,各曲率半径R1、R2在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相等。此外,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的其他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同样地构成。
[0103] 在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中,吸入侧前缘部LE的主流部Pm的截面形状成为弯曲成曲面状的曲面形状。因此,如图10所示,从主流部Pm流入到负压面P2侧的空气容易沿着负压面P2流动。
[0104]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中,尽管向主流部Pm和逆流部Pr流入的空气的流入角度θf不同,但是吸入侧前缘部LE的主流部Pm的截面形状和逆流部Pr的截面形状相同。因此,如图11所示,从逆流部Pr流入到负压面P2侧的逆流容易从负压面P2剥离。
[0105] 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4所示,在各叶片32的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正压面部32a侧设置有相对于轴向DRa倾斜的正压侧倾斜部326,并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负压面部32b侧设置有相对于轴向DRa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327。
[0106] 正压侧倾斜部326以各叶片32的叶片厚度随着靠近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而变小的方式相对于轴向DRa倾斜。本实施方式的正压侧倾斜部326在轴向DRa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在主流部323和逆流部324相同。即,本实施方式的正压侧倾斜部326在轴向DRa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从径向DRr的内侧到外侧大致恒定。
[0107] 更具体而言,如图13、图14所示,正压侧倾斜部326成为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Rp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的曲率半径Rp在主流部323和逆流部324相等。本实施方式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的曲率半径Rp从径向DRr的内侧到外侧大致恒定。
[0108] 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以各叶片32的叶片厚度随着靠近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而变小的方式相对于轴向DRa倾斜。负压侧倾斜部327在轴向DRa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在主流部323和逆流部324不同。即,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比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大(即Ln2>Ln1)。
[0109] 在此,若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着外侧阶段性地变大,则担心负压侧倾斜部327处的气流产生新的紊乱。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
[0110] 更具体而言,负压侧倾斜部327成为具有比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率半径Rp大的曲率半径Rn的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在逆流部324处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曲率半径Rn1(即Rn2>Rn1)。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的曲率半径R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变大。
[0111] 在此,若叶片32的叶片厚度薄,则难以确保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32中,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大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叶片厚度Th1(即Th2>Th1)。
[0112]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主流部323形成有负压侧倾斜部327。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成为主流部323侧的截面形状弯曲成曲面状的曲面形状。因此,如图15所示,从主流部323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
[0113] 另一方面,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大于在主流部323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成为逆流部324侧的截面形状弯曲成曲面状的曲面形状。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侧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主流部
323侧的曲率半径Rn1。
[0114] 因此,如图16所示,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即,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被引导至负压面部32b,而不会在负压侧倾斜部327剥离。
[0115]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针对叶片32设置有沿径向DRr延伸的吸入侧前缘部322,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吹送空气的有效面积。
[0116] 而且,在离心送风机10中,形成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在逆流部324侧比在主流部323侧大,因此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327附近处的气流的方向急剧变化。
[0117] 由此,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通过基于附壁效应的整流作用而容易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流动,从而抑制在负压面部32b处的空气的剥离。其结果是,抑制了在叶片32的吸入侧前缘部322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0的噪声的产生。
[0118] 在此,图17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和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进行了工作时的噪声的测定结果的图。根据图17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与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CE相比,噪声的降低效果变大。
[011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327侧流动的气流产生新的紊乱。
[012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负压侧倾斜部327由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构成,并且在逆流部324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曲率半径Rn1。
[0121] 由此,能够使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沿负压侧倾斜部327顺畅地流动。
[012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比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大(即Th2>Th1)。
[0123] 这样,如果使吸入侧前缘部322中的靠近护罩33的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变大,则能够使逆流部324侧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相对于最内径部322a侧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充分地变大。即,能够使吸入侧前缘部322中的护罩33侧与最内径部322a侧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充分地拉开差距。
[0124]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25]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从径向DRr的内侧到外侧大致恒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0126] 例如,也可以如图18及图19所示,正压侧倾斜部326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2比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1大(即Lp2>Lp1)。
[0127] 另外,本变形例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在逆流部324处的曲率半径Rp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处的曲率半径Rp1(即Rp2>Rp1)。此外,本变形例的正压侧倾斜部326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的曲率半径Rp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变大。
[0128]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在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中,正压侧倾斜部326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p2比在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由此,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通过基于附壁效应的整流作用而容易沿着正压侧倾斜部326流动。由此,抑制了在吸入侧前缘部322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0的噪声的产生。
[0129] (第二实施方式)
[0130] 接着,参照图20~图24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的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0131] 如图20~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侧前缘部322设置有负压侧倾斜部327,但未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正压侧倾斜部326。
[0132]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比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大(即Ln2>Ln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
[0133] 更具体而言,负压侧倾斜部327由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角度θn1(即θn2<θn1)。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的倾斜角度θn从径向DRr的内侧朝向外侧变小。此外,倾斜角度θn是与轴向DRa所成的角度。
[013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32中,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比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大(即Th2>Th1)。
[0135]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主流部323形成有负压侧倾斜部327。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以主流部323侧的截面形状呈直线状的方式倾斜。因此,如图23所示,从主流部323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
[0136] 另一方面,负压侧倾斜部327的逆流部324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2大于主流部323侧的倾斜区间的长度Ln1。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以逆流部324侧的截面形状呈直线状的方式倾斜。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逆流部324侧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主流部323侧的倾斜角度θn1。
[0137] 因此,如图24所示,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容易经由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沿着负压面部32b流动。即,从逆流部324流入到负压面部32b侧的空气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被引导至负压面部32b,而不会在负压侧倾斜部327剥离。
[0138]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效果。
[0139]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中,负压侧倾斜部327由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并且在逆流部324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角度θn1。由此,能够通过基于附壁效应的整流作用来使经由吸入侧外壳部22与护罩33之间的间隙流路333而流入离心风扇30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327流动。
[0140]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0141]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负压侧倾斜部327由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0142] 如图25和图26所示,负压侧倾斜部327由曲面状(例如大致圆弧状)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以及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
[0143] 具体而言,在负压侧倾斜部327中,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侧由曲面状倾斜面327A构成,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顶端部相距规定的间隔的部位由直线状倾斜面327B构成。
[0144] 并且,负压侧倾斜部327的曲面状倾斜面327A在逆流部324处的曲率半径Rn2大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曲率半径Rn1(即Rn2>Rn1)。
[0145] 另外,负压侧倾斜部327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在逆流部324处的倾斜角度θn2小于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侧的倾斜角度θn1(即θn2<θn1)。
[0146] 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根据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能够得到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作用效果。即,本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抑制了在吸入侧前缘部322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0的噪声的产生。
[0147]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0148]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正压面部32a侧未设置正压侧倾斜部32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有正压侧倾斜部326。
[0149] 在此,正压侧倾斜部326例如能够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负压侧倾斜部327中说明过的直线状倾斜面327B同样地由相对于轴向DRa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构成。此外,正压侧倾斜部326也可以由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曲面状倾斜面326A构成。
[0150] (其他实施方式)
[0151]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0152]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吸入侧前缘部322设置了正压侧倾斜部326和负压侧倾斜部327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对吸入侧前缘部322设置有负压侧倾斜部327,而未设置正压侧倾斜部326。
[0153]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各叶片32中的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比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各叶片32中的逆流部324的叶片厚度Th2也可以为与吸入侧前缘部322的最内径部322a的叶片厚度Th1同等的大小。
[0154]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转子主体部411固定于旋转轴壳体110并且在转子主体部411形成气流引导面41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离心送风机1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离心风扇30追加将风扇主体部31固定于旋转轴壳体110的风扇毂部,并在该风扇毂部的表面形成有对从吸入口221吸入的气流进行引导的气流引导面。
[0155]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离心风扇30由风扇主体部31和风扇主板35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离心风扇30只要能够将从轴向DRa吸入的空气向径向DRr的外侧吹出即可。离心风扇3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风扇主体部31而省略了风扇主板35。另外,离心风扇3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风扇主体部31是将分体成形的各构成要素结合而成的。
[0156]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0应用于车辆用的座椅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离心送风机10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座椅空调装置。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0能够应用于除座椅空调装置以外的各种装置。
[015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要素,这一点毋庸赘言。
[015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0159]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0160] (总结)
[0161] 根据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中所示的第一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离心风扇的叶片构成为包括吸入侧前缘部,该吸入侧前缘部从吸入侧板侧朝向径向内侧并且沿径向延伸。在该吸入侧前缘部的叶片的负压面部侧形成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负压侧倾斜部。并且,负压侧倾斜部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处的轴向上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位于径向的最内侧的最内径部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
[0162] 根据第二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连续变大。这样,在使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增大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在负压侧倾斜部侧流动的气流产生新的紊乱。
[0163] 根据第三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并且,曲面状倾斜面在接近部位处的曲率半径大于在最内径部处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使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
[0164] 根据第四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相对于轴向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并且,直线状倾斜面在接近部位处的倾斜角度小于在最内径部处的倾斜角度。由此,也能够使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
[0165] 根据第五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负压侧倾斜部构成为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状倾斜面以及相对于轴向呈直线状倾斜的直线状倾斜面。由此,也能够使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沿着负压侧倾斜部流动。
[0166] 根据第六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在吸入侧前缘部的正压面部侧形成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正压侧倾斜部。并且,正压侧倾斜部在接近部位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在最内径部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
[0167] 这样,通过使正压侧倾斜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的倾斜区间的长度比最内径部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大,从而经由吸入侧板与吸入侧外壳部的间隙而流入离心风扇的逆流容易沿着正压侧倾斜部流动。由此,抑制了在吸入侧前缘部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的噪声的产生。
[0168] 根据第七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接近部位的叶片厚度比最内径部的叶片厚度大。这样,如果使吸入侧前缘部中的接近吸入侧板的接近部位的叶片厚度变大,则能够使吸入侧板侧的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相对于最内径部侧的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充分地变大。即,能够在吸入侧前缘部中的吸入侧板侧与最内径部侧的负压侧倾斜部的倾斜区间充分地拉开差距。
[0169] 根据第八观点,在离心送风机中,在吸入侧外壳部设有形成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该吸入口形成部构成为在轴向上与吸入侧前缘部重叠。并且,接近部位由吸入侧前缘部中的、在轴向上与吸入侧外壳部重叠的重叠部位构成。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吸入侧前缘部中的与吸入侧外壳部重叠的重叠部位处的倾斜区间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在吸入侧前缘部附近处的气流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