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齿轮 / 节距 /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阅读:226发布:2023-03-10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可避免漏缆始端场强浪费,提高末端 信号 覆盖 区域 信噪比 ,缩短信号切换区域,稳定切换效果,达到平滑切换的目的。其包括相对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对称布置的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在保障漏缆的链路末端综合损耗不变的前提下,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相对远离中心区域的起始端减少定量的 辐射 性能以保证较小的传输损耗,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中心区域的末端减少适量传输损耗增加辐射性能。,下面是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对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对称布置的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在保障漏缆的链路末端综合损耗不变的前提下,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相对远离中心区域的起始端减少定量的辐射性能以保证较小的传输损耗,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中心区域的末端减少适量传输损耗增加辐射性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无断点的漏缆、半根跳线,两个区域的漏缆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跳线组合形成一根整体跳线,所述跳线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漏缆的末端,两根所述漏缆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每根无断点的漏缆上的槽孔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槽孔参数,槽孔参数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开槽倾、开孔间距、组合槽孔样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八字形槽孔、U型槽孔、竖条型槽孔、斜条形槽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上包括有至少两种节距的槽孔,大节距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布置在漏缆的起始端,小节距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布置在漏缆的末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至少两种槽长的槽孔,相对短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长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至少两种槽宽的槽孔,相对窄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宽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两种开槽倾角的槽孔,所述开槽倾角为八字形槽孔的靠近起始端的槽孔和中心轴线的成角,开槽倾角相对小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大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第一漏缆、一根过渡跳线、半根第二漏缆,两个区域的漏缆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第二漏缆组合形成一根整体第二漏缆,所述第二漏缆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过渡跳线的内端,每根所述过渡跳线外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漏缆的末端,两根所述第一漏缆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漏缆的规格相对于所述第一漏缆的规格较小,所述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的槽孔参数相同,按照设计余量来选用较小规格的第二漏缆来转接,达到平滑增加末端传输损耗,缩短切换区域的目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漏缆的规格和所述第一漏缆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的槽孔参数不同,第一漏缆为漏缆组合结构的起始端,每根所述第二漏缆的任意半根第二漏缆为对应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末端,所述第一电缆采用低衰减漏缆,所述第二漏缆采用高辐射漏缆。

说明书全文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漏缆布置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隧道、管廊、矿井等呈带状的狭长区域内一般使用漏泄同轴电缆组建无线通信,漏缆辐射场强均匀且不受隧道弯曲度和坡度等因素的影响,现有技术在进狭长区域布置漏缆时,其通过位于狭长区域长度方向中心区域的跳线分别连接两侧对称布置的漏缆,对称布置的两根漏缆的外导体上开槽参数与完全一致,其中跳线一般较短(1~2m)仅起转跳作用,由于漏缆的传输损耗是随着覆盖半径增加的,一般覆盖半径是考量“末端场强+工程余量”进行设计的,这使得在漏缆始端场强较强造成浪费,而又因为漏缆的百米损耗常数较低,在末端切换时需要很长的切换区域来满足切换条件,又由于工程余量的考量,在末端切换区域里也经常会出现切换不及时、不能正常切换的情况,需要后续通过其他措施来改善、解决,同时这些不良情况往往还伴随信噪比过低现象,进而也会影响通信质量,特别是随着MIMO技术的发展,基于漏缆的MIMO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漏缆末端若无法保证较高的信噪比,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直到根本无法实现MIMO效果,此时通信效果甚至还不如SISO(Single-Input Single-Output)系统。
[0003] 综上,现有的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通过位于狭长区域长度方向中心区域的跳线分别连接两侧对称布置的漏缆,对称布置的两根漏缆的外导体开槽参数完全相同,其中跳线的长度一般较短(1~2m)仅起转跳作用,其缺陷如下:漏缆始端场强过剩和末端切换区域过长、切换效果不佳和信噪比较低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可避免漏缆始端场强浪费,提高末端信号覆盖区域信噪比,缩短信号切换区域,稳定切换效果,达到平滑切换的目的。
[0005]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对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对称布置的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在保障漏缆的链路末端综合损耗不变的前提下,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相对远离中心区域的起始端减少定量的辐射性能以保证较小的传输损耗,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中心区域的末端减少适量传输损耗增加辐射性能。
[0006]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07] 每个所述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无断点的漏缆、半根跳线,两个区域的漏缆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跳线组合形成一根整体跳线,所述跳线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漏缆的末端,两根所述漏缆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每根无断点的漏缆上的槽孔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槽孔参数,槽孔参数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开槽倾、开孔间距、组合槽孔样式;
[0008] 所述槽孔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八字形槽孔、U型槽孔、竖条型槽孔、斜条形槽孔;
[0009] 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上包括有至少两种节距的槽孔,大节距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布置在漏缆的起始端,小节距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布置在漏缆的末端;
[0010] 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至少两种槽长的槽孔,相对短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长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11] 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至少两种槽宽的槽孔,相对窄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宽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12] 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两种开槽倾角的槽孔,所述开槽倾角为八字形槽孔的靠近起始端的槽孔和中心轴线的成角,开槽倾角相对小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大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13] 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至少两种开槽槽形,所述开槽槽形包括为八字形槽孔和U形槽槽孔,传输性能好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辐射性能好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14] 具体实施时在一根无断点的漏缆上设置至少两组渐变槽孔,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五种方式单独或组合进行组合,采用上述五种方式进行组合需按上述规则进行排列,开槽组数越多,综合损耗过渡就越平滑;具体的开槽参数参考各自开槽参数单独存在时漏缆的性能;
[0015] 每个所述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第一漏缆、一根过渡跳线、半根第二漏缆,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第二漏缆组合形成一根整体第二漏缆,所述第二漏缆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过渡跳线的内端,每根所述过渡跳线外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漏缆的末端,两根所述第一漏缆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
[0016] 所述第二漏缆的规格相对于所述第一漏缆的规格较小,所述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的槽孔参数相同,按照设计余量来选用较小规格的第二漏缆来转接,达到平滑增加末端传输损耗,缩短切换区域的目的,同时由于采用同样开槽孔参数,小规格的第二漏缆与前端的第一漏缆具有同样辐射特性,仅传输损耗相应增加了,此方案小规格的第二漏缆一般较便宜,有利于节约成本,在有较大电平余量时应用,不仅能使切换更平滑,还能提高末端区域的信噪比;
[0017] 每个所述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第一漏缆、一根过渡跳线、半根第二漏缆,两个区域的漏缆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第二漏缆组合形成一根整体第二漏缆,所述第二漏缆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过渡跳线的内端,每根所述过渡跳线外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漏缆的末端,两根所述第一漏缆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
[0018] 所述第二漏缆的规格和所述第一漏缆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漏缆和第二漏缆的槽孔参数不同,第一漏缆为漏缆组合结构的起始端,每根所述第二漏缆的任意半根第二漏缆为对应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末端,所述第一电缆采用低衰减漏缆,所述第二漏缆采用高辐射漏缆,确保总体末端场强度与设计末端场强度保持一致,达到平滑漏缆综合损耗,提高末端覆盖区域信噪比,缩短切换区域的目的;其灵活性高,效果好。
[0019]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后,相对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对称布置的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在保障漏缆的链路末端综合损耗不变的前提下,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相对远离中心区域的起始端减少定量的辐射性能以保证较小的传输损耗,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中心区域的末端减少适量传输损耗增加辐射性能;其可避免漏缆始端场强浪费,提高末端信号覆盖区域信噪比,缩短信号切换区域,稳定切换效果,达到平滑切换的目的。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现有的漏缆布置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的方案一的结构布置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的方案二的结构布置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的方案三的结构布置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的方案一的具体实施例一的漏缆的槽孔布置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的方案一的具体实施例二的漏缆的槽孔布置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发明的方案一的具体实施例三的漏缆的槽孔布置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发明的方案一的具体实施例四的漏缆的槽孔布置示意图;
[0028] 图9为本发明的方案一的具体实施例五的漏缆的槽孔布置示意图;
[0029] 图10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施例的结构布置图;
[0030] 图11为图10中的AB区间使用传统覆盖方式的信号场强示意图;
[0031] 图12为图10中的AB区间使用方案一后的信号场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其包括相对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对称布置的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在保障漏缆的链路末端综合损耗不变的前提下,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相对远离中心区域的起始端减少定量的辐射性能以保证较小的传输损耗,两个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中心区域的末端减少适量传输损耗增加辐射性能。
[0033] 方案一、见图1和图2:每个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无断点的漏缆1、半根跳线,两个区域的漏缆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跳线组合形成一根整体跳线2,跳线2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漏缆1的末端,两根漏缆1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每根无断点的漏缆1上的槽孔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槽孔参数,每槽孔参数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开槽倾角、开孔间距、组合槽孔样式;
[0034] 槽孔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八字形槽孔、U型槽孔、竖条型槽孔、斜条形槽孔。
[0035] 具体实施例一、见图5:每根无断点的漏缆上包括两种节距的槽孔,大节距P1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布置在漏缆的起始端,小节距P2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布置在漏缆的末端;
[0036] 具体实施例二、见图6:每根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两种槽长的槽孔,相对短L1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长L2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37] 具体实施例三、见图7:每根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两种槽宽的槽孔,相对窄W1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宽W2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38] 具体实施例四、见图8:当为八字形槽孔时、每根无断点的漏缆包括有两种开槽倾角的槽孔,开槽倾角为八字形槽孔的靠近起始端的槽孔和中心轴线的成角,开槽倾角相对小α1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相对大α2的槽孔所组成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39] 具体实施例五、见图9:当漏缆沿平方向敷设,主极化方式要求为垂直极化时,每根所述无断点的漏缆包括两种开槽槽形,所述开槽槽形包括为八字形槽孔和U形槽槽孔,传输性能好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起始端、辐射性能好的槽组设置在漏缆的末端;
[0040] 具体实施时在一根无断点的漏缆上设置至少两组渐变槽孔,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五种方式进行单独布置或组合布置,采用上述五种方式进行组合需按上述规则进行排列,开槽组数越多,综合损耗过渡就越平滑;具体的开槽参数参考各自开槽参数单独存在时漏缆的性能。
[0041] 方案二和方案三中:每个漏缆组合结构包括一根第一漏缆3、一根过渡跳线4、半根第二漏缆,两个区域的漏缆漏缆组合结构的半根第二漏缆组合形成一根整体第二漏缆5,第二漏缆5的长度两端分别连接位于两端位置的对应过渡跳线4的内端,每根过渡跳线4外端分别连接第一漏缆3的末端,两根第一漏缆3的起始端位于带状狭长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布置。
[0042] 方案二、见图3:第二漏缆5的规格相对于第一漏缆3的规格较小,第一漏缆和3第二漏缆5的槽孔参数相同,按照设计余量来选用较小规格的第二漏缆5来转接,达到平滑增加末端传输损耗,缩短切换区域的目的,同时由于采用同样开槽孔参数,小规格的第二漏缆与前端的第一漏缆具有同样辐射特性,仅传输损耗相应增加了,此方案小规格的第二漏缆一般较便宜,有利于节约成本,在有较大电平余量时应用,不仅能使切换更平滑,还能提高末端区域的信噪比;
[0043] 方案三、见图4:第二漏缆5的规格和第一漏缆3的规格相同,第一漏缆3和第二漏缆5的槽孔参数不同,槽孔参数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槽孔形状、渐变节距、槽宽、槽长、开槽倾角、开孔间距、组合槽孔样式;槽孔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八字形槽孔、U型槽孔、竖条型槽孔、斜条形槽孔;第一漏缆为漏缆组合结构的起始端,每根第二漏缆5的任意半根第二漏缆为对应区域的漏缆组合结构的末端,第一电缆3采用低衰减漏缆,第二漏缆5采用高辐射漏缆,确保总体末端场强度与设计末端场强度保持一致,达到平滑漏缆综合损耗,提高末端覆盖区域信噪比,缩短切换区域的目的;其灵活性高,效果好。
[0044] 具体应用实施例,见图10:在某由漏缆组建的LTE 1.8G系统中,A小区和B小区间隔1.2km,由跳线连接两段600m漏缆连接,假设设计在AB区间中间位置600m处开始进行切换(参照具有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且设计切换触发条件为:RSRP触发门限<-
100dBm,A、B小区信号差值6dB。使用传统覆盖方式的漏缆衰减常数为3.8dB/hm,耦合损耗为
65dB(95%,2m),使用方案一的方式设置的漏缆参数为:3.6dB/hm,68dB&5.6dB/hm,60dB。
[0045] AB区间使用传统覆盖方式的信号场强示意图、见图11,按切换门限计算,从满足<-100dBm开始到满足信号差值6dB,这一段区域长度L=6/(3.8*2)≈0.79hm即79m。在切换区域(A切B和B切A)的约160m(520m~680m)的区域里(在本案中不考虑切换耗时*移动台移速引起的切换区域延长,约10m)信噪比SNR<6dB,当完成切换后,SNR将大于6dB。
[0046] AB区间使用本案覆盖方式的信号场强示意图、见图12,按切换门限计算,从满足<-100dBm开始到满足信号差值6dB,这一段区域长度L=6/(6*2)=0.5hm即50m。在切换区域的约100m(550m~650m)的区域里(在本案中不考虑切换耗时*移动台移速引起的切换区域延长,约10m)信噪比SNR<6dB,当完成切换后,SNR将大于6dB,相对来说本案覆盖方式的切换区域比传统覆盖方式缩短了约160-100=60m,且在这段60m区域内SNR均大于6dB。
[0047] 三种方式均可用以解决漏缆始端场强过剩和末端切换区域过长、切换效果不佳和信噪比较低问题,具体需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进行选择。本方案对漏缆在长距离敷设(信源设备间距>200m)的有效应用和基于漏缆的MIMO方案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0048]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