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驱动系统 / 机油泵齿轮 / 双联齿轮机油泵

双联齿轮机油

阅读:892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双联齿轮机油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双联 齿轮 机油 泵 ,泵体的腔室内设置隔板将腔室隔离成主泵室、副泵室,主泵室、副泵室的腔室端口处分别设置主泵室端盖、副泵室端盖,相互平行、间隔布置的主动轴、被动轴的中部穿置于隔板的通孔处且与隔板的通孔处构成转动密封配合,位于主泵室、副泵室腔室内的主动轴、被动轴上设置相互 啮合 的主泵主动齿、主泵被动齿及副泵主动齿、副泵被动齿,副泵室的进油侧管口与 油底壳 的腔室连通,副泵室的出油侧管口与油罐连通,主泵室的进油侧管口与油罐连通,主泵室的出油侧管口与 发动机 主油道连通。主、副齿轮泵被合理地优化集成在一个泵体内,且 主轴 只有一个,动 力 传递也十分方便地即可实现,有效地解决了油底壳体积减少的难题。,下面是双联齿轮机油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双联齿轮机油,包括泵体(10),其特征在于:泵体(10)的腔室内设置隔板(11)将腔室隔离成主泵室(12)、副泵室(13),主泵室(12)、副泵室(13)的腔室端口处分别设置主泵室端盖(20)、副泵室端盖(30),相互平行、间隔布置的主动轴(40)、被动轴(50)的中部穿置于隔板(11)的通孔处且与隔板(11)的通孔处构成转动密封配合,位于主泵室(12)、副泵室(13)腔室内的主动轴(40)、被动轴(50)上设置相互啮合的主泵主动齿(41)、主泵被动齿(51)及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与油底壳的腔室连通,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与油罐连通,主泵室(12)的进油侧管口(121)与油罐连通,主泵室(12)的出油侧管口(122)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齿轮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泵室(13)腔室内设置滤网板(14),所述的滤网板(14)位于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与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啮合位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齿轮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泵室(13)的出油侧腔室与主泵室(12)的出油侧腔室之间连接通路上设置单向泄压(70),压油的泄压流向为自主泵室(12)的出油侧流向副泵室(13)的出油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齿轮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泵室(13)的副进油管口(134)与发动机机油回流通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齿轮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轴(40)与主泵主动齿(41)为过盈配合,主动轴(40)通过键(411)连接副泵主动齿(42);被动轴(50)与主泵被动齿(51)为过盈配合,副泵被动齿(52)自由套设在被动轴(5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齿轮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泵室(13)腔室内设置引流板(133),引流板(133)的一侧板边与隔板(11)连为一体,位于副泵室(13)的腔室端口处另一侧边与副泵室端盖(30)靠贴,所述的泵体(10)、引流板(133)、隔板(11)及副泵室端盖(30)围成的进油通路的前端延伸并连通到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处、进油通路的后端延伸并连通到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啮合位之间,滤网板(14)设置的进油通路上且靠近进油侧管口(131),所述的引流板(133)的后段为圆弧段并围绕副泵主动齿(42)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联齿轮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泄压阀(70)的阀腔为管状且与主动轴(40)平行布置,单向泄压阀(70)的出液端连通到出油侧管口(132)临近处的副泵室(13)内。

说明书全文

双联齿轮机油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特殊用途的双联齿轮泵。

背景技术

[0002] 为匹配发动机的干式油底壳布置设计,机油泵需设计成双联机油泵,双联机油泵中的副泵负责从油底壳内和增压机回油管内吸走机油,将机油泵到外置的油罐里,主泵则是负责从外置油罐里吸走机油、建立油压,输送到发动机主油道里。
[0003] 常见的双联泵,一般为减少重量和布置方便,基本都是转子式油泵,常为单泵组合而成,其结构空间需求较大,在空间受限时难以满足特殊需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油底壳内布置的机油泵,即可将油底壳内的机油及时转运到油罐内、又能将油罐内的机油以高压油的流态输送到发动机主油路中,减少泵体的体积。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联齿轮机油泵,包括泵体,泵体的腔室内设置隔板将腔室隔离成主泵室、副泵室,主泵室、副泵室的腔室端口处分别设置主泵室端盖、副泵室端盖,相互平行、间隔布置的主动轴、被动轴的中部穿置于隔板的通孔处且与隔板的通孔处构成转动密封配合,位于主泵室、副泵室腔室内的主动轴、被动轴上设置相互啮合的主泵主动齿、主泵被动齿及副泵主动齿、副泵被动齿,副泵室的进油侧管口与油底壳的腔室连通,副泵室的出油侧管口与油罐连通,主泵室的进油侧管口与油罐连通,主泵室的出油侧管口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0006] 上述技术方案中,泵体内设置主、副齿轮泵它们被分置于主泵室、副泵室内,副齿轮泵负责将油底壳内回流机油及时泵送到油罐内,主齿轮泵则完成加压任务并将压油泵送到发动机主油路中,供部件的润滑、冷却之用,由于主、副齿轮泵被合理地优化集成在一个泵体内,且主轴只有一个,动力传递也十分方便地即可实现,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油底壳体积减少的难题,这对发动机的整机的合理改进设计均具有积极意义。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联齿轮泵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08] 图2、3分别是副泵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给出主泵限压的结构部分;
[0009] 图4、5分别是主泵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 图中的主要标记为:泵体10,隔板11,主泵室12,主泵室12的进油侧管口121,主泵室12的出油侧管口122,副泵室13,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主泵室端盖20,副泵室端盖30,主动轴40,被动轴50,主泵主动齿41,主泵被动齿51,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图1至5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 一种双联齿轮机油泵,包括泵体10,泵体10的腔室内设置隔板11将腔室隔离成主泵室12、副泵室13,主泵室12、副泵室13的腔室端口处分别设置主泵室端盖20、副泵室端盖30,相互平行、间隔布置的主动轴40、被动轴50的中部穿置于隔板11的通孔处且与隔板11的通孔处构成转动密封配合,位于主泵室12、副泵室13腔室内的主动轴40、被动轴50上设置相互啮合的主泵主动齿41、主泵被动齿51及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与油底壳的腔室连通,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与油罐连通,主泵室12的进油侧管口121与油罐连通,主泵室12的出油侧管口122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0013] 上述机油泵具有双泵功能,即可以理解为机油泵包括主泵和副泵,主泵、副泵同时随泵驱动轴同时旋转、等速工作;
[0014] 本发明公开的机油泵,仅有一个泵体10,其具有双联齿轮腔即主泵室12、副泵室13,两腔室各负责安装一对啮合的主泵齿轮即主泵主动齿41、主泵被动齿51和一对啮合的副泵齿轮即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主泵、副泵有各自单独的主泵室端盖20、副泵室端盖30与主泵室12、副泵室13的腔室端口密封连接,泵盖装配后形成各自的进、出油道,油道独立。
[0015]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双联齿轮机油泵不仅自身结构优化,还为发动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的选择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油底壳的体积以抬高其最底部的高度,由此可以显著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频繁发生的油底壳被撞损坏的现象,并且还有利于车身轻量化。
[0016] 为了保证油品的品质,所述的副泵室13腔室内设置滤网板14,所述的滤网板14位于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与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啮合位之间。这样可以避免杂质进入泵室和主油道。
[0017] 为了保证工作压力油的油压,主油道中需要的是可靠稳定的压力油,由于油泵的动力来自曲轴轮系分解出来的扭矩,由于发动机的曲轴转速会出波动现象,尤其是油压过高可能导致管路损伤,因此稳定主泵室12的出油侧的压力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解决方案是,所述的副泵室13的出油侧腔室与主泵室12的出油侧腔室之间连接通路上设置单向泄压阀70,压力油的泄压流向为自主泵室12的出油侧流向副泵室13的出油侧。
[0018] 所述机油泵上,其副泵室13的出油侧腔室为副泵出油通道,该通道的通口在泵体上开孔构成前述的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通过安装对接外界管路,结合本发明,所述的外界管路可以是连接到油罐的。
[0019]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单向泄压阀70的阀腔为管状且与主动轴40平行布置,单向泄压阀70的出液端连通到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临近处的副泵室13内。在上述方案中,将单向泄压阀70设置在成贯通隔板11管腔内,可以及时地泄压并保证泄压的油液流经路径短,泄压迅捷。单向泄压阀70可以选用结构简单的单向阀即可,实现油压的稳定控制。
[0020] 为了保证机油的及时回流,本发明利用的机油泵的自身工作特性来协助油液的回流,具体方案是所述的副泵室13的副进油管口134与发动机机油回流通路连通。所述机油泵上,其副泵室13的进油通道设置一工艺油道构成副进油管口134,用于对接增压机的回油,利用副泵吸油腔即副泵室13的进油侧的负压对增压机回油管进行强制回油。
[0021] 由于本发明涉及两组啮合齿轮,如何保证齿轮的稳定、可靠的啮合,本发明公开了以下优选方案,所述的主动轴40与主泵主动齿(41)为过盈配合,主动轴40通过键411连接副泵主动齿42,被动轴50与主泵被动齿51为过盈配合,副泵被动齿52自由套设在被动轴50上。上述方案有效解决了泵副轴串动和避免被动齿过定位问题。
[0022] 为了解决主泵室12的进油侧管口121、主泵室12的出油侧管口122、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及副进油管口134各管口的协调布置,以减少空间及通路路径的简化,本发明副泵室13腔室内还设置了引流板133,具体方案是引流板133的一侧板边与隔板11连为一体,位于副泵室13的腔室端口处另一侧边与副泵室端盖30靠贴,所述的泵体10、引流板133、隔板11及副泵室端盖30围成的进油通路的前端延伸并连通到副泵室13的进油侧管口131处、进油通路的后端延伸并连通到副泵主动齿42、副泵被动齿52啮合位之间,滤网板14设置的进油通路上且靠近进油侧管口131,所述的引流板133的后段为圆弧段并围绕副泵主动齿42布置。例如,上述方案中,主泵室12的出油侧管口122与副泵室13的出油侧管口132被布置在隔板11两侧的对应位置处,这样布置单向泄压阀70就变得极为简单,同时大大降低了泄压路径,使得泄压相应及时并减少了泵体的体积。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