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扣件 / 螺纹 / 螺纹盖

螺纹

阅读:839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螺纹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螺纹 盖,用于密闭带开口部(2100)的容器(2000),具有螺纹盖本体(200)、封口环(300)和若干折叶(320)。螺纹盖本体具有与容器的开口部螺合的螺合部(230)。封口环在初次解除螺纹盖对容器的密闭前,与螺纹盖本体(200)接合。若干折叶(320)的一端隔开一定间隔地与封口环连接,另一端与容器的开口部(2100)卡接,防止封口环(300)从开口部脱开。各折叶(320)具有将相邻折叶(320)彼此连接的折叶连接部件(323)。,下面是螺纹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螺纹盖,用于密闭带开口部(2100)的容器(2000), 具有螺纹盖本体(200)、封口环(300)和若干折叶(320);
上述螺纹盖本体(200)具有与容器开口部螺合的螺合部(23 0);上述封口环(300)在初次解除上述螺纹盖对容器的密闭前, 与上述螺纹盖本体接合;上述若干折叶(320)其一端隔开一定间 隔地与上述封口环连接,另一端与容器的开口部卡接,防止上述封口 环从上述开口部脱开,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折叶具有将相邻的折叶彼此连接的折叶连接部件(32 3);及将自身可摆动地与上述封口环连接的摆动用连接部(322),
上述摆动用连接部具有半切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纹盖,其特征在于,上述封口环具有若 干连接部(310),这些连接部(310)在初次解除上述螺纹盖体 对上述容器的密闭前,将自身与螺纹盖体接合;上述连接部的个数与 上述折叶数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纹盖,其特征在于,上述封口环具有若 干连接部(310),这些连接部(310),在初次解除上述螺纹盖 体对上述容器的密闭前,将自身与螺纹盖体接合;
上述各连接部和与上述封口环接合部分的折叶的缘部正交,其自身 重心配置在通过折叶重心的轴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纹盖,其特征在于,上述折叶在上述封 口环上至少设有6个。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螺纹,该螺纹盖螺合在装有液体的容器的开口部。

背景技术

装有饮料等液体的容器,例如PET瓶(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用双轴拉伸吹塑成形的瓶),在其开口部螺合着螺纹盖而被密闭。上述 容器和螺纹盖如图6(a)中的标记2000及1100所示。
容器2000具有带开口2110的开口部2100和容器本体 2200。开口部2100是圆筒形状,沿着自身的中央轴线(图6 中标记L所示),在开口2110的相反侧与容器本体2200相连。 开口部2100的内周面和外周面是平行的。开口部2100的外周 面上有螺纹部2120。另外,在开口部2100的外周面设有卡接 部2130,该卡接部2130在比螺纹部2120靠近容器本体2 200侧,与以下说明的螺纹盖1100的封口环1300卡接。
容器本体2200可储存从开口2110注入的上述液体。
螺纹盖1100具有螺纹盖本体1200和封口环1300。螺 纹盖本体1200具有顶板1210和侧壁1220。顶板1210 是圆盘形状。侧壁1220沿着顶板1210的周缘,朝着与顶板1 210的面直交的方向(图面中下方)延伸。侧壁1220,其靠容 器2000侧的面(内周面)和上述内周面相反侧的面(外周面),是 相互平行的。另外,侧壁1220的内周面上,具有能与容器200 0的螺纹部2120螺合的螺合部1230。
封口环1300,形成为直径比开口2100的外周大的环形。 封口环1300具有连接部1310和折叶(flap)1320。
连接部1310沿着封口环1300的端缘(图中上方的上端 缘),以预定间隔配置着若干个。各连接部1310与螺纹盖本体12 00的侧壁1220端部连接。这样,若干个连接部1310与封口 环1300、螺纹盖本体1200连接。另外,连接部1310与螺 纹盖1200、封口环1300的连接强度是,使用者将螺纹盖本体 1200和封口环1300相对扭转时,该连接部1310可容易地断 裂。
折叶1320形成为板状。该折叶1320的一端,与封口环1 300的靠容器2000侧的面(内周面)连接,另一端是自由端。 封口环1300配置在容器2000的开口部2100上时,折叶1 320的另一端与开口部2100的卡接部2130卡接。
具有封口环1300的螺纹盖1100,在使用前,先进行向容 器本体2200中注入上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工序。该液体注入工序后, 在螺纹盖本体1200与封口环1300连接着的状态下,将螺纹盖 1100螺合在容器2000上,进行密闭容器2000的螺合密闭 工序。通过上述的螺合,封口环1300的折叶1320,从图6(b) 所示的打开状态,变成为图6(c)所示的、弯折到封口环1300内 侧(容器侧)的状态。另外,通过上述的螺合,封口环1300沿着 开口部2100的中央轴线移动,配置在螺纹部2120的下方。
封口环1300如上所述地配置在螺纹部2120的下方后,如 上述那样,被弯折的折叶1320的自由端,与卡接部2130卡接。 借助该卡接,防止封口环1300从开口部2100上脱开。换言之, 借助上述卡接,防止封口环1300越过卡接部2130、沿着开口 部2100的中央轴线移动。因此,使用者要使用瓶内液体时,先要 解除螺纹盖1100的密闭状态(最初的开封),这时,必须解除螺纹 盖本体1200与封口环1300的连接。另外,如上所述,螺纹盖 本体1200和封口环1300的连接,只要被相对扭转就容易断裂, 所以,朝着开封方向拧转螺纹盖本体1200,就可以解除螺纹盖本 体1200与封口环1300的连接。因此,使螺纹盖本体1200 朝开封方向旋转,使连接部1310断裂,将螺纹盖本体1200脱 螺,就能解除容器2000的密闭。这样,螺纹盖1100在最初的 开封时,必须要使连接部1310断裂,所以,很容易地判断被螺纹 盖1100密闭着的容器2000,是否已被开封。
上述封口环1300,有两种型式,一种具有图7(a)所示的折 叶1320a,另一种具有图7(b)所示的折叶1320b。
图7(a)所示的折叶1320a,其一端与封口环1300的端 部(图中下方的下端部)内周面全周相接,另一端是自由端。折叶1 320a形成具有若干波节的连续波纹形状。折叶1320a如上所 述,当安装在容器2000的开口部2100上时,如图6(c)所示, 弯折到封口环1300的内侧,其自由端与卡接部2130卡接。
图7(b)所示的折叶1320b,在沿着封口环1300的下端 部内周面,沿内周以预定距离设有若干个。折叶1320b的一端与 封口环1300的内周面相连,另一端是自由端。因此,折叶132 0b与图7(a)中的折叶1320a不同,每个折叶是各自独立的, 每个折叶的自由端与容器2000的卡接部2130卡接,这样防止 封口环1300从开口部2100脱开。
螺纹盖1100不但在最初的开封前,将容器2000密闭着。 即使在开封后,再次螺合在开口部2100上时,也能重新将容器2 000密闭。为此,螺纹盖1100具有能切实密闭容器2000的 密封部1400。图8(a)是表示密封部1400的放大断面图。
密封部1400配置在顶板1210的附近。密封部1400具 有内密封环1410、外密封环1420和顶面密封环1430。
内密封环1410从顶板1210的靠容器2000侧的面(内 表面),朝着与顶板1210直交的方向延伸,形成为圆筒形状。该圆 筒形内密封环1410的外径,与开口2110的内径大体相等。换 言之,内密封环1410沿着中央轴线L延伸预定长度,形成为圆筒 形状。当螺纹盖本体1200螺合在容器2000的开口部2100 上时,该内密封环1410与开口部2100的内周面接触。另外, 内密封环1410的前端具有凸部。上述凸部与中央轴线L直交,并 且朝内密封环1410的外方延伸。换言之,当螺纹盖本体1200 螺合在容器2000上时,上述凸部朝着容器2000侧突出。
外密封环1420,形成为从顶板1210附近的侧壁1220, 朝着容器2000延伸的法兰状。该法兰状的外密封环1420,形 成为内径与开口部2100的外径大体相等的环形。换言之,外密封 环1420沿着与中央轴线L直交的方向,延伸预定长度,形成为沿 侧壁1220内周的环形。当螺纹盖本体1200螺合在容器200 0的开口部2100上时,该外密封环1420与开口部2100的 外周面接触。另外,法兰状的外密封环1420,其自身的前端,在 沿着中央轴线L的方向,配置在与内密封环1410的凸部顶点大体 相同的位置
顶面密封环1430,从顶板1210的内表面突出,与开口部 2100的顶面2140相对地配置成环状。换言之,顶面密封环1 430沿着中央轴线L突出预定长度,配置成环状。当螺纹盖本体1 200螺合在容器2000的开口部2100上时,该顶面密封环1 430与开口部2100的顶面2140接触。
上述现有技术的螺纹盖1100中,当封口环1300具有折叶 1320a时,由于该折叶1320a形成波纹状,所以,在螺合到容 器2000上时,该折叶1320a有时不容易朝内侧弯折,或者折 入的形状不稳定。另外,由于折叶1320a是与封口环1300的 下端部内周面全周连接,所以,在上述液体注入工序以及螺合密闭工 序中,有时产生液滴积存在封口环1300与弯折的折叶1320a 的间隙中、不能排出的情形。
另外,上述现有的螺纹盖1100中,当封口环1300具有折 叶1320b时,由于相邻折叶间有间隔,所以可防止上述的液滴积 存。但是,折叶1320b朝内侧弯折时,由于各自是独立的,所以 相邻折叶1320b相对于封口环内周面的度不等。因此,在开启 螺纹盖1100时,若干连接部1310不容易同时地断裂,断裂 矩变大,不能容易地解除螺纹盖本体1200与封口环1300的连 接。解决该问题是本发明的第1课题。
另外,螺纹盖1100往容器2000上螺合时,绕着中央轴线 L旋转,沿着中央轴线L慢慢地朝容器本体2200侧行进。上述现 有的螺纹盖1100,由于具有密封部1400,所以,往容器20 00上螺合时,密封部1400与开口部2100接触,由于摩擦力 的原因,在前进方向受到阻抗反抗力。另外,在螺纹盖体1200行 进时,密封部1400被容器2000朝着离开容器2000的方向 推压。因此,上述反抗力随着螺纹盖1100的行进、即沿中央轴线 L的位移而变化。上述反抗力的变化在图8(b)中表示。
图8(b)中,曲线I表示由内密封环1410产生的反抗力。曲 线O表示由外密封环1420产生的反抗力。曲线T表示由顶面密封 环1430产生的反抗力。密封部1400产生的反抗力之和、即总 接触反抗力,用虚线S表示。另外,图8(b)中,上述总接触反抗力, 表示内密封环1410、外密封环1420、顶面密封环1430的 反抗力之和。
螺纹盖本体1200在位移A处,内密封环1410的前端部与 开口部2100接触。由于该接触,由内密封环1410产生反抗力、 即内接触反抗力。螺纹盖本体1200继续行进,在位移B处,外密 封环1420与开口部2100接触。由于该接触,由外密封环14 20产生反抗力、即外接触反抗力。
螺纹盖本体1200继续行进,在位移C处,内密封环1410的凸 部顶点和外密封环1420的前端,与开口部2100接触。这样, 内密封环1410和外密封环1420,在螺合中因容器2000推 压而朝离开容器2000方向的位移最大。因此,上述内接触反抗力 和外接触反抗力是最大。本说明书中,把上述内密封环1410的最 大反抗力作为最大内接触反抗力,把上述外密封环1420的最大反 抗力作为最大外接触反抗力。另外,在容器2000的开口部210 0,内周面和外周面大体平行地延伸。因此,在螺合中,内密封环1 410和外密封环1420的、上述朝离开容器2000方向的位移, 不会超过比上述最大位移更大。因此,当螺纹盖本体1200继续行 进时,内接触反抗力和外接触反抗力,稳定在比最大值减少的一定值 上。
螺纹盖本体1200继续行进,在位移D处,顶面密封环143 0的前端与开口部2100接触。由于该接触,顶面密封环1430 产生反抗力、即顶面接触反抗力。螺纹盖本体1200继续行进,直 到完全螺合在开口部2100上时,行进停止。
上述反抗力,是螺纹盖本体1200行进的阻力,所以,对螺合 螺纹盖本体1200时的力矩、即拧固力矩有影响。具体地说,上述 总接触反抗力越大,螺合螺纹盖本体1200时需要越大的拧固力矩。 由于上述反抗力随着螺纹盖本体1200的行进位移而变化,所以, 拧固力矩也随着上述位移而变化。拧固力矩随着上述位移而变化的情 形,如图8(c)所示。
通常,将阳螺纹螺合在阴螺纹上时,随着阳螺纹的螺合、即阳螺 纹沿中央轴线的行进,拧固力矩增高。但是,上述现有的螺纹盖11 00,往容器2000上螺合时,如图8(c)所示,在位移C前,上 述拧固力矩的值急剧上升,在过了位移C的位置,上述拧固力矩的值 急剧下降。这是因为上述内密封环1410和外密封环1420同时 地产生最大反抗力,其后又同时地减少反抗力的原因。因此,由于上 述总接触反抗力急剧变化,所以,如上所述,拧固力矩的值也急剧变 化。
如果拧固力矩急剧增加,螺纹盖1100不容易拧紧,对使用者 造成大负担。
如果拧固力矩急剧下降,将螺纹盖1100螺合到容器2000 上时,螺纹盖1100可能会空转。
这样,上述的螺纹盖1100,不能以所需的强度、稳定地螺合。 解决该问题是本发明的第2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第1课题,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螺纹盖, 该螺纹盖在充填了液体后螺合时,可容易地螺合,并且,在螺纹盖最 初开封时,可容易地使螺纹盖本体与封口环分离,可将螺纹盖拧开, 并能防止液滴积存在上述封口环与折叶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第2课题,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螺纹盖, 该螺纹盖能用低的力矩、稳定地螺合在容器开口部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螺纹盖如下述地构成。
第1发明的螺纹盖,用于密闭带开口部的容器,具有螺纹盖本体、 封口环和若干折叶。上述螺纹盖本体具有与容器开口部螺合的螺合 部;上述封口环,在初次解除上述螺纹盖对容器的密闭前,与上述螺 纹盖本体接合着;上述若干折叶,其一端隔开一定间隔地与上述封口 环连接,另一端与容器的开口部卡接,防止上述封口环从上述开口部 脱开;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折叶,具有将相邻折叶彼此连接的折叶连 接部件;及将自身可摆动地于上述封口环连接的摆动用连接部,上述 摆动用连接部具有半切口(ハ-フカット)部。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多个折叶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在封口环上,所 以,可防止液滴积存在封口环1300与弯折的折叶1320间的间隙内, 并且容易向内侧弯折。另外,上述各折叶,借助折叶连接部件,相邻 折叶相互连接,所以,弯折时,可防止相邻折叶相对于封口环内周面 的角度不均匀。因此,本发明的螺纹盖,在充填了液体后螺合螺纹盖 时,可容易地螺合。并且,在螺纹盖初次开封时,可容易地将螺纹盖 本体与封口环分离,可将螺纹盖脱螺,防止液滴积存在封口环与折叶 之间。
第2发明的螺纹盖,用于密闭带开口部的容器,具有螺纹盖本体 和密封部。上述螺纹盖本体具有圆板形的顶板和侧壁,该侧壁从上述 顶板延伸,设有与容器螺合用的螺合部。上述密封部配置在上述顶板 附近,用于密封上述开口。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部具有内密封环和 外密封环;内密封环与容器开口部的内周面接触,用于密封上述开口; 外密封环与容器开口部的外周面接触,用于密封上述开口。上述螺纹 盖,在从开始向容器上螺合到结束螺合期间,由上述内密封环和外密 封环对螺纹盖产生的总接触反抗力,调节为与内密封环对螺纹盖的最 大内接触反抗力大体相同。
根据该构造,由于上述总接触反抗力被调节为与上述最大内接触反 抗力大致相同,所以,可防止将螺纹盖螺合到开口部上时的拧固力矩 的急剧变化。因此,本发明的螺纹盖,可用较小的力矩稳定地螺合在 容器的开口部上。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之螺纹盖的放大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b)是表示折叶的放大断面图。
图1(c)是表示折叶的放大断面图。
图2(a)是表示封口环的放大断面图。
图2(b)是表示封口环的变形例的放大断面图。
图3(a)是表示密封部的放大断面图。
图3(b)是表示图3(a)中的密封部产生的对容器的反抗力的 图。
图3(c)是表示螺合图3(a)所示螺纹盖本体时的拧固力矩的 图。
图4(a)是表示螺合前的密封部的放大断面图。
图4(b)是表示密封部变形例的放大断面图。
图5(a)是表示密封部变形例的放大断面图。
图5(b)是表示图5(a)所示密封部对容器的反抗力的图。
图5(c)是表示螺合图5(a)所示螺纹盖本体时的拧固力矩的图。
图6(a)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的放大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6(b)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的折叶的放大断面图。
图6(c)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的折叶的放大断面图。
图7(a)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的密封环的放大断面图。
图7(b)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的另一密封环的放大断面图。
图8(a)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的密封部的放大断面图。
图8(b)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密封部对容器的反抗力的图。
图8(c)是表示螺合现有技术中的螺纹盖时的拧固力矩的图。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a)(b)(c)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盖100。图1(a) 是表示本实施例之螺纹盖100的放大局部剖切侧面图。
螺纹盖100,螺合在装有饮料等液体的例如PET瓶等容器2 000的开口部2100上,将容器2000密闭。
容器2000是公知的,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说明同样地,具有 带开口2110的开口部2100和容器本体2200。开口部21 00是圆筒形状,沿着自身的中央轴线(图1(a)中标记L所示), 在开口2110的相反侧与容器本体2200相连。开口部2100 的内周面和外周面是平行的。开口部2100的外周面上有螺纹部2 120。另外,在开口部2100的外周面设有卡接部2130,该 卡接部2130在比螺纹部2120靠近容器本体2200侧,与以 下说明的螺纹盖100的封口环300卡接。
容器本体2200可储存从开口2110注入的上述液体。
螺纹盖100具有螺纹盖本体200、封口环300和密封部4 00。螺纹盖本体200具有顶板210和侧壁220。顶板210 是圆盘形状。侧壁220沿着顶板210的周缘,朝着与顶板210 的面直交的方向(图面中下方)延伸。侧壁220,其靠容器200 侧的面(内周面)和上述内周面相反侧的面(外周面),是相互平行 的。另外,侧壁220的内周面上,具有能与容器2000的螺纹部 2120螺合的螺合部230。这样,由于螺纹盖100具有上述螺 合部,所以不仅在最初的开封前将容器密闭,而且,在开封后再次螺 合开口部2100上时,也能重新将容器2000密闭。
封口环300,形成为直径比开口2100的外周大的环形。封 口环300具有若干连接部310和若干折叶320。封口环300 在图2(a)中表示。图2(a)是表示封口环300的放大断面图。
各连接部310,在封口环300的一方端部(图中上方的上端 部),沿着周面以预定间隔配置着。各连接部310与侧壁220的 端部连接。这样,若干个连接部310将封口环300和螺纹盖本体 200连接。另外,螺纹盖本体200与封口环300通过连接部3 10连接的强度是,使用者将螺纹盖本体200和封口环300相对 扭转时可容易地断裂。
折叶320具有折叶本体321、摆动用连接部322和折叶连 接部件323。折叶本体321构成具有梯形形状的板状。折叶本体 321,在其一端(梯形底边中的长边侧端部)配置着摆动用的连接 部322。折叶本体321的上述一端通过摆动用连接部322与封 口环300的靠容器2000侧的面(内周面)连接,另一端(梯形 底边中的短边侧端部)是自由端。当封口环300配置在容器200 0的开口部2100上时,上述自由端与开口部2100的卡接部2 130卡接。
摆动用连接部322比折叶本体321薄,将折叶本体321可 摆动地连接在封口环300上。
各折叶连接部件323,一端与各折叶本体321的自由端侧连 接,另一端与相邻折叶的折叶本体321的自由端侧连接。在各折叶 连接部件323、由该折叶连接部连接着的相邻折叶320和封口环 300的端部围成的区域内,形成间隙325。
密封部400在图3(a)中表示。图3(a)是表示密封部400 的放大断面图。
密封部400配置在顶板210的附近。密封部400具有内密 封环410、外密封环420和顶面密封环430。
内密封环410,朝着侧壁220弯曲地从顶板210的靠容器 2000侧的面(内表面)开始,延伸预定长度,形成为圆筒形状。 该内密封环410,如图4(a)所示,在螺合开始前的初期位置, 离开中央轴线L,与容器2000重合地延伸,当螺纹盖本体200 螺合在开口部2100上时,该内密封环410与开口部2100的 内周面接触。另外,内密封环410的最靠近侧壁220的位置,在 图4(a)中用标记P1表示。图4(a)中,用虚线表示完全螺合时 的容器2000。内密封环410的与顶板210连接的部分,在直 交于中央轴线L的方向,配置在开口2110内侧。
外密封环420,形成从顶板210附近的侧壁220开始向容 器2000延伸的法兰形状。该法兰状的外密封环420,形成内径 与开口部210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环形。换言之,外密封环420, 如图4(a)所示,在上述初始位置,以朝着中央轴线L侧与容器2 000重合的方式延伸,以便当螺纹盖本体200螺合时,该外密封 环410与开口部2100的外周面接触。另外,法兰状的外密封环 420,其自身的前端,在沿着中央轴线L的方向,配置在比部位P 1靠近顶板210的位置。
顶面密封环430,从顶板210的内表面突出,与开口部21 00的顶面2140相对地配置成环状。换言之,顶面密封环430, 如图4(a)所示,在上述初始位置,以朝着中央轴线L侧与容器重 合的方式延伸,以便当螺纹盖本体200螺合着时,该顶面密封环4 30与开口部2100的顶面2140接触。
下面,说明螺纹盖100的封口环300的作用。
如上所述,具有封口环300的螺纹盖100,在使用前,先进 行向容器本体2200中注入上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工序。该液体注入 工序后,在螺纹盖本体200与封口环300连接着的状态下,将螺 纹盖100螺合在容器2000上,进行密闭容器2000的螺合密 闭工序。通过上述的螺合,封口环300的折叶320,从图1(b) 所示的打开状态开始,被开口部2100推压,变成为图1(c)所 示的、弯折到封口环300内侧(容器侧)的状态。这时,各折叶3 20由于与相邻折叶隔开间隔地配置着,所以,折叶本体321相对 于封口环300容易弯折。另外,各折叶320借助比折叶本体32 1薄的摆动用连接部322,将折叶本体321与封口环300连 接。因此,折叶本体321相对于封口环300容易摆动。因此,折 叶本体321相对于封口环300更容易弯折。
用上述的螺合密闭工序,将螺纹盖100完全地螺合在开口部2 100上。这时,封口环300停止沿着开口部2100的中央轴线 的移动,配置在螺纹部2120下方的预定位置。
封口环300配置在上述预定位置时,如上所述,弯折了的折叶 320的自由端与卡接部2130卡接。另外,各折叶320借助折 叶连接部件323,将相邻折叶相互连接,所以,全部的折叶320 相对于封口环300内周面的角度(图1(c)中的角度θ)是大体 相同的。即,上述角度可防止各折叶320的不均匀弯折。
通过上述卡接,防止封口环300从开口部2100脱开。换言 之,通过上述卡接,可防止封口环300越过卡接部2130沿开口 部2100的中央轴线移动。因此,使用者为了使用上述液体而解除 螺纹盖100的密闭时(最初的开封时),必须解除螺纹盖本体20 0和封口环300的连接。另外,螺纹盖本体200和封口环300 如上所述,其连接的强度是,将它们相对扭转就容易断裂的程度。所 以,使螺纹盖本体200朝开封方向旋转,就可容易地解除上述的连 接。另外,由于全部的折叶320相对于封口环300内周面的角度 (图1(c)中的角度θ)是大体相同的,所以,螺纹盖100,在 解除上述连接时不用使力矩很大,就可容易地解除上述连接。因此, 使螺纹盖本体200朝开封方向旋转,使连接部310断裂,将螺纹 盖本体200拧开,就可以解除容器2000的密闭。这样,螺纹盖 100,在最初的开封时,必须使连接部310断裂,所以,可容易 地判断被螺纹盖100密闭着的容器2000是否已被开封。
本实施例中,各折叶本体321为梯形状,但是,只要其自由端 与卡接部2130卡接、防止封口环300从开口部2100脱开, 则也可以做成为矩形状、其它多边形形状、半圆形状等,其形状并无 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中,摆动用连接部322比折叶本体321薄, 这样,折叶本体321容易弯折(摆动)。但是,也可以如图2(b) 所示,在封口环300和折叶本体321的连接部位设置切口,只要 使折叶本体321容易弯折即可,在构造方面并无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中,折叶连接部件323是与折叶本体构成为一 体。但是,该折叶连接部件323也可以分开地形成,再用所需的接 合方式接合,将各折叶320连接起来。
另外,本实施例中,折叶连接部件323是配置在折叶本体32 1的自由端,但也可以配置在比自由端靠近封口环300侧。当封口 环300配置在上述预定位置时,形成间隙325,只要使全部的折 叶320相对于封口环300内周面的角度大体相同地连接即可,在 配置上并无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中,折叶连接部件323,是用一个连接部件连 接相邻折叶,但也可设置若干个。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折叶320,其个数并无限定,只要能防止 封口环300从开口部2100脱开即可,但最好设置6个以上。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310,其个数并无限定,只要以预 定的强度将螺纹盖本体200与封口环300连接起来即可,但最好 设置与折叶数目相同的个数。当连接部310如上述那样设有与折叶 320相同的个数时,各连接部310最好这样配置:与摆动用连接 部322侧(与封口环300接合的部分侧)的折叶320的缘部直 交,并且自身的重心配置在通过折叶320的重心的轴线上。这时, 在各连接部310上作用剪切力,更容易断裂。
下面说明螺纹盖100的密封部的作用。
如上所述,具有密封部400的螺纹盖100,其螺纹盖本体2 00往容器2000上螺合时,绕着中央轴线L旋转,沿着中央轴线 L慢慢地朝容器本体2200侧行进。螺纹盖100由于具有密封部 400,所以,往容器2000上螺合,螺纹盖本体200行进时, 密封部400与开口部2100接触,由于摩擦力的原因,在行进方 向受到阻抗的反抗力。另外,在螺纹盖体200行进时,密封部40 0被容器2000朝着离开容器2000的方向推压。因此,上述反 抗力随着螺纹盖本体200的行进、即沿中央轴线L的位移(沿中央 轴线L的移动距离)而变化。上述反抗力的变化在图3(b)中表示。
图3(b)中,曲线I表示由内密封环410产生的反抗力。曲 线O表示由外密封环420产生的反抗力。曲线T表示由顶面密封环 430产生的反抗力。密封部400产生的反抗力之和、即总接触反 抗力,用虚线S表示。另外,图3(b)中,上述总接触反抗力,表 示内密封环410、外密封环420、顶面密封环430的反抗力之 和。
螺纹盖本体200在位移A处,内密封环410的前端部与开口 部2100接触。由于该接触,由内密封环410产生反抗力、即内 接触反抗力。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在位移B处,与开口部2100接 触着的内密封环410的部位,移动到上述部位P1。部位P1是最 靠近侧壁220侧、即最靠近开口部2100侧的部位。在螺合中, 由于被容器2000推压,朝着离开容器2000方向的位移最大。 因此,上述内接触反抗力,是最大内接触反抗力。这样,在内密封环 410,把最大内接触反抗力的部位,作为内最大反抗力部位。这时, 内最大反抗力部位就是部位P1。另外,这时,外密封环420与开 口部2100接触。由于该接触,由外密封环420产生反抗力、即 外接触反抗力。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内密封环410不再继续被朝着离 开容器2000的方向推压。因此,内接触反抗力从最大值开始减少。 但是,这时外密封环420随着上述行进,被朝着离开容器2000 的方向推压,外接触反抗力增大。因此,如图3(b)所示,密封部 400的反抗力和、即总接触反抗力保持一定。换言之,上述总接触 反抗力,保持为与最大内接触反抗力为大体同一值。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在位移C处,内接触反抗力不再减 少,成为一定值。这时,外密封环420的前端与开口部2100接 触,在螺合中,由于被容器2000推压,朝着离开容器2000方 向的位移最大。因此,外接触反抗力成为最大外接触反抗力,然后, 外接触反抗力的增大在该时刻结束。因此,如图3(b)所示,密封 部400的反抗力之和、即总接触反抗力,保持为一定值。另外,在 外密封环420中,把最大外接触反抗力的部位,作为外最大反抗力 部位。这时,外最大反抗力部位,是外密封环420的前端部。另外, 这时,顶面密封环430与开口部2100接触。由于该接触,顶面 密封环430产生反抗力、即顶面接触反抗力。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外密封环420不再被朝着离开容 器2000的方向推压。因此,外接触反抗力从最大值减少。但是, 这时顶面密封环430,随着上述行进,被朝着离开容器2000的 方向推压,顶面接触反抗力增大。因此,如图3(b)所示,密封部 400的反抗力之和、即总接触反抗力。保持为一定。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在位移D处,螺合完了,行进停止。 因此,外接触反抗力的减少停止,同时,顶面接触反抗力的增大也在 这时停止。因此,如图3(b)所示,密封部400的反抗力之和、 即总接触反抗力,保持为一定。
借助上述构造,在螺纹盖100的螺合中,总接触反抗力不超过 最大内接触反抗力。因此,如图3(c)所示,,由于上述总接触反抗 力不急剧变化,所以,使螺纹盖本体200螺合的力矩、即拧固力矩 能稳定上升。即,本实施例的螺纹盖100螺合到开口部上时的拧固 力矩不急剧变化,可用低的力矩稳定地螺合在开口部上。
另外,本实施例中,为了在内接触反抗力减少停止的位置,产生 最大外接触反抗力,外密封环420的配置是,在内最大反抗力部位 (部位P1)配置外最大反抗力部位(前端部)。但是,为了防止上 述总反抗力急剧变化,只要使外最大反抗力部位与部位P1沿着螺纹 盖100的螺合方向(中央轴线L)离开预定距离即可,在配置上并 无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的密封部400,具有顶面密封环430。但是, 如果外密封环420的外接触反抗力的减少在影响上述拧固力矩前, 就能结束螺合,则也可以省略顶面密封环430。
另外,本实施例中,密封部400是与螺纹盖体200一体形成 的。但如图4(b)所示,也可以与螺纹盖体200分开地形成。这 时,用金属构成螺纹盖本体200,用别的材料构成密封部400时, 在螺纹盖100上也可采用本实施例的密封部400。
另外,本实施例的螺纹盖100在螺合时,内密封环410与容 器2000接触后,为了将上述总接触反抗力保持为一定,外密封环 420接触,最后顶面密封环430接触。但是,在上述的螺合中, 在总接触反抗力成为与最大内接触反抗力大体相同后,如果不产生急 剧变化而能保持大体一定,则也可以在内密封环410的接触后,顶 面密封环430接触,最后外密封环420接触。这时的螺纹盖本体 200如图5(a)中所示。在图5(a)的螺纹盖本体100中,外 密封环420虽然是朝中央轴线L侧延伸,但是,不与容器重叠地延 伸。在容器2000与顶面密封环430接触时,螺纹盖本体200 产生变形,借助该变形,外密封环420与容器2000接触。
上述构造中,螺纹盖本体200在位移A,内密封环410的前 端部与开口部2100接触,产生内接触反抗力。
在位移B′,容器2000与内最大反抗力部位、即部位P1接 触,内接触反抗力成为最大内接触反抗力。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内接触反抗力从最大值开始减少。
接着,在位移C′,为了使上述总反抗力一定,顶面密封环43 0与容器接触,产生顶面接触反抗力。因此,可防止因上述总反抗力 急剧下降而引起拧固力矩急剧变化。
由于上述的接触,螺纹盖本体200的侧壁220朝内方(朝着 容器2000的方向)变形。
然后,在位移D′,由于上述侧壁220的变形,外密封环42 0与容器2000接触。由于该接触,产生使上述总反抗力一定的外 接触反抗力,同时,容器2000的密闭更加切实。
螺纹盖本体200继续行进,在位移E′,螺合结束,上述行进 停止。因此,外接触反抗力和顶面接触反抗力的增大也在这时停止。 因此,如图5(b)所示,总接触反抗力不产生急剧变化,基本上保 持为一定。
具有上述密封部400的螺纹盖100,产生图5(c)所示那 样的拧固力矩。虽然上述总接触反抗力多少有一些变化,但不产生急 剧变化,所以上述拧固力矩能稳定上升。即,上述构造的螺纹盖10 0,螺合到开口部2100上时的拧固力矩不急剧变化,可用低力矩 稳定地螺合在开口部上。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密封部400中,只 要拧固力矩不产生急剧变化,可自由地选定外密封环420及顶面密 封环430的配置。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螺纹铆钉 2020-05-11 621
自锁螺纹 2020-05-11 766
螺纹件 2020-05-12 347
螺纹连接件的快速接合和脱开装置 2020-05-11 212
螺纹锁 2020-05-12 286
螺纹刀 2020-05-12 356
用于设有外螺纹或内螺纹的管端的两件式的保护装置 2020-05-11 454
螺纹环 2020-05-11 91
复合螺纹 2020-05-12 205
螺纹钳 2020-05-11 8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