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

阅读:992发布:2021-08-04

专利汇可以提供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泵 装置(10)具有轴(41)、使轴(41)旋转的 马 达部(20)以及通过马达部(20)并借助轴(41)驱动,排出油的泵部(30)。泵装置(10)具有:连接泵部(30)内与机壳(12)内的油的第1流路;设置于马达部(20)所具有的 定子 (50)与 转子 (40)之间的油的第2流路;以及从第2流路经由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径向外侧而与泵的吸入口(32c)连接的油的第3流路。在第1流路中,油通过轴(41)与 轴承 部件(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 泵壳 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下面是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所述轴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达部,所述马达部使所述轴旋转;以及
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所述马达部并借助所述轴驱动该泵部,该泵部排出油,
所述马达部具有:
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以及
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
所述泵部具有:
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
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泵壳体,所述泵壳体设置有吸入所述油的吸入口和排出所述油的排出口,该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
所述泵装置具有:
所述油的第1流路,所述油的第1流路连接所述泵部内与所述机壳内;
所述油的第2流路,所述油的第2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以及所述油的第3流路,所述油的第3流路从所述第2流路经由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而连接于泵吸入口,
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轴承部件之间、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泵壳体之间、以及所述轴承部件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具有泵罩以及泵体,
所述泵体在轴向两端开口,所述轴穿过所述泵体,
所述泵转子通过所述轴的旋转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体具有所述轴承部件,该泵体具有滑动轴承结构,
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泵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路具有第1导通部,所述第1导通部在所述轴以及所述泵体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泵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路具有第2导通部,所述第2导通部在所述轴承部件以及所述泵体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缺口部或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是具有多个球的滚珠轴承
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相邻的所述滚珠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与所述泵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所述第3流路包含从所述第2流路经由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而连接于泵吸入口的流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流路包含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与所述马达部的机壳的内周面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流路具有设置于所述定子的贯通孔或缺口部、或者设置于所述机壳的缺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路的马达部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泵壳体中的开口部的马达部侧附近,其中,所述轴穿过该开口部,
所述第2流路连接于所述第1流路的马达部侧的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装置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转子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装置还具有通过在所述转子中设置的贯通孔的流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相对配置,
所述第3流路包含设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的流路、和设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流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部具有2个所述转子的情况下,
2个所述转子在轴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而安装于所述轴,
所述定子配置于2个所述转子之间,
所述第2流路具有:设置于2个所述转子中的一个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流路;以及设置于2个所述转子中的另一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流路。
19.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所述轴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马达部,所述马达部使所述轴旋转;以及
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所述马达部并借助所述轴驱动该泵部,该泵部排出油,
所述马达部具有:
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相对配置;以及
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
所述泵部具有:
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
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泵壳体,所述泵壳体设置有吸入所述油的吸入口和排出所述油的排出口,该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
所述泵装置具有:
所述油的第1流路,所述油的第1流路连接所述泵部内与所述机壳内;
所述油的第2流路,所述油的第2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以及所述油的第3流路,所述油的第3流路包含从所述第1流路经由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而连接于所述第2流路的流路、和从所述第2流路连接于泵吸入口的流路,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轴承部件之间、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泵壳体之间、以及所述轴承部件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说明书全文

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使用于变速器等的电动油泵要求响应性。为了实现电动油泵的响应性,需要将电动油泵用的达设为高输出。
[0003] 在将电动油泵用的马达设为高输出的情况下,大电流流过马达所具有的线圈,马达成为高温,例如马达所具有的永久磁退磁。因此,为了抑制马达的温度上升,需要在马达设置冷却结构。
[0004] 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有供油机构的电动马达,所述供油机构利用与转子的转速相应的油的液压来改变定子与转子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利用油冷却转子。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5235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8]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9] 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马达无法利用油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
[0010]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具有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的泵装置。
[0011]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2]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具有:轴,所述轴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马达部,所述马达部使所述轴旋转;以及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所述马达部并借助所述轴驱动该泵部,该泵部排出油,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以及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所述泵部具有: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泵壳体,所述泵壳体设置有吸入所述油的吸入口和排出所述油的排出口,该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所述泵装置具有:所述油的第
1流路,所述油的第1流路连接所述泵部内与所述机壳内;所述油的第2流路,所述油的第2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所述油的第3流路,所述油的第3流路从所述第2 流路经由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与泵吸入口连接;以及第4流路,所述第4流路使来自所述第2流路或所述第3流路的所述油向所述泵部内流动,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轴承部件之间、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泵壳体之间、以及所述轴承部件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0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壳体具有泵罩以及泵体,所述泵体在轴向两端开口,所述轴穿过所述泵体,所述泵转子通过所述轴的旋转而旋转。
[00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具有所述轴承部件,该泵体具有滑动轴承结构,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泵体之间。
[00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流路具有第1导通部,所述第1导通部在所述轴以及所述泵体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缺口部。
[001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泵体之间。
[001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流路具有第2导通部,所述第2导通部在所述轴承部件以及所述泵体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缺口部或贯通孔。
[001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部件是具有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相邻的所述滚珠之间。
[001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与所述泵体接触
[002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002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子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002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所述第3流路包含从所述第2流路经由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而连接于泵吸入口的流路。
[002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3流路包含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与所述马达部的机壳的内周面之间。
[002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3流路具有设置于所述定子的贯通孔或缺口部、或者设置于所述机壳的缺口部。
[002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流路的马达部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泵壳体中的开口部的马达部侧附近,其中,所述轴穿过该开口部,所述第2流路连接于所述第1流路的马达部侧的一端。
[002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装置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转子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
[002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装置还具有通过在所述转子中设置的贯通孔的流路。
[002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相对配置,所述第3流路包含设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的流路和设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流路。
[002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马达部具有2个所述转子的情况下,2个所述转子在轴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而安装于所述轴,所述定子配置于2个所述转子之间,所述第 2流路具有:设置于2个所述转子中的一个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流路;以及设置于2 个所述转子中的另一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流路。
[0030]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2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具有:轴,所述轴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马达部,所述马达部使所述轴旋转;以及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所述马达部并借助所述轴驱动该泵部,该泵部排出油,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相对配置;以及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所述泵部具有: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泵壳体,所述泵壳体设置有吸入所述油的吸入口和排出所述油的排出口,该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所述泵装置具有:所述油的第1流路,所述油的第1流路连接所述泵部内与所述机壳内;所述油的第2流路,所述油的第2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以及所述油的第3流路,所述油的第
3流路包含从所述第1流路经由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而连接于所述第2流路的流路和从所述第2流路连接于泵吸入口的流路,在所述第1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轴承部件之间、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泵壳体之间以及所述轴承部件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031] 实用新型效果
[0032]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从而具有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的泵装置。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
[0034]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0035] 图3a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36] 图3b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37] 图4a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38] 图4b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39] 图5a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40] 图5b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41] 图6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俯视图。
[0042] 图7a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43] 图7b是放大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图。
[0044]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0045]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
[0046]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
[0047]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
[0049] 并且,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坐标系适当地示出了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设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方向平行的方向。设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设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0050]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作“前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作“后侧”。另外,后侧以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并且,除特别注明外,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 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θ方向)简称为“周向”。
[0051]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0052] 第1实施方式
[0053]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的剖视图。
[0054] 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具有轴41、马达部20、机壳12、罩13以及泵部30。轴41 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旋转。马达部20和泵部30沿轴向并排设置。
[0055] 如图1所示,马达部20具有罩13、转子40、定子50、轴承42、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以及多个O形圈。多个O形圈具有前侧O形圈81和后侧O形圈82。
[0056] 转子40固定于轴41的外周面。定子50位于转子40的径向外侧。即,马达部20是内转子型马达。轴承42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42被汇流条组件60保持。汇流条组件60与外部电源连接,并向定子50供给电流。
[0057] 机壳12对马达部20和泵部30进行保持。机壳12向后侧(-Z侧)开口,在机壳12的开口部插入有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罩13固定于机壳12的后侧。罩13 覆盖马达部20的后侧。即,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中的至少一部分,并固定于机壳12。
[0058] 控制装置70配置于轴承42与罩13之间。前侧O形圈81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机壳 12之间。后侧O形圈82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罩13之间。以下,对各元件进行详细说明。
[0059] <机壳>
[0060] 如图1所示,机壳12呈筒状。更详细地说,机壳1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形状。机壳12的材质例如是金属。机壳12对马达部20和泵部30进行保持。机壳12具有筒部14和凸缘部15。
[0061] 凸缘部15从筒部14的后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筒部1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14沿着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依次具有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以及泵体保持部21c。
[0062] 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 的端部。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以及泵体保持部21c分别是同心的圆筒形状,直径依次变小。
[0063] 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机壳12的内侧。在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嵌合有定子50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51的外侧面。由此,在机壳12内保持有定子50。在泵体保持部21c的内周面固定有泵体31的外周面。
[0064] <转子>
[0065] 转子40具有转子铁芯43和转子磁铁44。转子铁芯43在绕轴的方向(θ方向)上包围轴41,并固定于轴41。转子磁铁44固定于转子铁芯43的沿绕轴的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43以及转子磁铁44与轴41成为一体而旋转。
[0066] <定子>
[0067] 定子50在绕轴的方向(θ方向)上包围转子40,并使转子40绕中心轴线J旋转。定子50具有铁芯背部51、齿部52、线圈53以及绕线架(绝缘件)54。铁芯背部51的形状呈与轴41同心的圆筒状。
[0068] 齿部52从铁芯背部51的内侧面沿轴41延伸。齿部52设置有多个,在铁芯背部51 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了该齿部52(图6)。线圈53通过卷绕导电线53a 而构成。线圈53设置于绕线架(绝缘件)54。绕线架(绝缘件)54安装于各齿部52。
[0069] <轴承>
[0070] 轴承42配置于定子50的后侧(-Z侧)。轴承42被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所具有的轴承保持部65保持。轴承42对轴41进行支承。轴承42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轴承。
[0071] <控制装置>
[0072] 控制装置70对马达部20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装置70具有电路板(未图示)、旋转传感器(未图示)、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未图示)以及传感器磁铁73。即,马达部 20具有电路板、旋转传感器、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以及传感器磁铁73。
[0073] 电路板输出马达驱动信号。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通过中央的孔与轴41的后侧(+Z 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嵌合而被定位。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能够与轴41一同旋转。传感器磁铁73呈圆环状,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有N极和S极。传感器磁铁73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嵌合。
[0074] 由此,传感器磁铁73被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保持,在轴承42的后侧(-Z侧)配置成能够与轴41一同在轴41的绕轴的方向+θ方向)旋转。
[0075] 旋转传感器安装于电路板的前侧(+Z侧)的电路板前表面。旋转传感器设置于在轴向(Z轴方向)上与传感器磁铁73相对的位置处。旋转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磁铁73的磁通的变化。旋转传感器例如是霍尔IC或MR传感器。具体地说,在使用霍尔IC的情况下,设置有3个。
[0076] <罩>
[0077] 罩13安装于机壳12的后侧(-Z侧)。罩13的材质例如是金属。罩13具有筒状部 22a、盖部22b以及凸缘部(罩侧)24。筒状部22a向前侧(+Z侧)开口。
[0078] 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更详细地说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的端部。筒状部22a借助凸缘部(机壳侧)15以及凸缘部(罩侧)24与机壳12中的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
[0079] 盖部22b与筒状部22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呈平板状。盖部22b封闭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的开口部。盖部22b的前侧的面与后侧O形圈82的全周接触。由此,罩13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开口部的周围的一周借助后侧O形圈82间接地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的主体部后表面接触。
[0080] 凸缘部(罩侧)24从筒状部22a的前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机壳12与罩13通过凸缘部(机壳侧)15与凸缘部(罩侧)24重叠而接合。
[0081] 在马达部20借助连接器部63连接有外部电源。被连接的外部电源与从连接器部 63所具有的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的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电连接。由此,驱动电流经由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供给到定子50的线圈53以及旋转传感器。被供给到线圈53的驱动电流例如根据由旋转传感器测量的转子40的旋转位置而被控制。若驱动电流供给到线圈53,则产生磁场,转子40通过该磁场旋转。这样一来,马达部20获得旋转驱动
[0082] <泵部>
[0083] 泵部30位于马达部20的轴向一侧、详细地说前侧(+Z轴侧)。泵部30通过马达部20并借助轴41驱动。泵部30具有泵体31、泵转子35以及泵罩32。以下,将泵罩32以及泵体31称作泵壳体。换句话说,泵壳体具有泵体31和泵罩32。
[0084] 泵体31在马达部20的前侧固定于机壳12内。O形圈71安装于泵体31。在径向上, O形圈71设置于泵体31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的之间。由此,在径向上泵体31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之间被密封。泵体31具有从前侧(+Z侧、轴向一侧)的面朝向后侧(-Z侧、轴向另一侧)凹陷并容纳泵转子35的泵室33。泵室33的从轴向观察的形状呈圆形状。
[0085] 泵体31具有贯通孔31a,贯通孔31a在轴向两端开口并轴41穿过该贯通孔31a,贯通孔31a的前侧的开口向泵室33开口。贯通孔31a的后侧的开口向马达部20侧开口。贯通孔31a作为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发挥功能。
[0086] 泵体31具有位于比机壳12靠前侧的位置处并露出于机壳12的外部的露出部36。露出部36是泵体31的前侧的端部的部分。露出部36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露出部 36在径向上与泵室33重合。
[0087] 泵转子35安装于轴41。更详细地说,泵转子35安装于轴41的前侧的端部。泵转子35具有安装于轴41的内转子37和包围内转子37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38。内转子37 呈圆环状。内转子37是在径向外侧面具有齿的齿轮
[0088] 内转子37固定于轴41。更详细地说,轴41的前侧的端部压入到内转子37的内侧。内转子37与轴41一同向绕轴的方向(θ方向)旋转。外转子38呈包围内转子37的径向外侧的圆环状。外转子38是在径向内侧面具有齿的齿轮。
[0089] 内转子37与外转子38相互啮合,外转子38通过内转子37的旋转而旋转。即,泵转子35通过轴41的旋转而旋转。换句话说,马达部20和泵部30具有同一旋转轴。由此,能够抑制电动油泵在轴向上大型化。通过内转子37和外转子38旋转,内转子37 与外转子38的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发生变化。将容积减少的区域设为加压区域,将容积增加的区域设为负压区域。在泵转子35的负压区域的轴向一侧配置有吸入口 32c。并且,在泵转子35的加压区域的轴向一侧配置有排出口32d。在此,从吸入口 32c吸入到泵室33内的油能够容纳于内转子37与外转子38之间的容积部分,并输送到排出口32d侧。之后,油从排出口32d排出。
[0090] 泵罩32安装于泵体31的前侧。泵罩32具有泵罩主体32a和泵排出圆筒部32b。泵罩主体32a呈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泵罩主体32a封闭泵室33的前侧的开口。泵排出圆筒部32b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泵排出圆筒部32b在轴向两端开口。泵排出圆筒部32b从泵罩主体32a向前侧延伸。
[0091] 泵部30具有排出口32d和吸入口32c。排出口32d以及吸入口32c设置于泵罩32。排出口32d包含泵排出圆筒部32b的内部。排出口32d以及吸入口32c在泵罩32的前侧的面开口。排出口32d以及吸入口32c与泵室33连接,并能够向泵室33内吸入油并从泵室33排出油。
[0092] 在轴41向周向一侧的方向(-θ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油从吸入口32c吸入到泵室 33内。被吸入到泵室33内的油通过泵转子35输送,并被排出到排出口32d。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中,被吸入到泵室33内的油通过泵转子35输送,并经由轴41 流入到马达部20的内部。详细地说,油的一大半从加压区域排出到排出口32d,但是一部分通过内转子37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并流入到轴41的附近。之后,油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而流入到马达部20的内部。由此,能够冷却马达部20。
[0093]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0所具有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部装置供给的油通过泵转子35从吸入口32c流动到排出口32d,并且被吸入到马达部20内而在马达部20内循环,由此实现对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冷却。
[0094] 图2是为了容易理解图1所示的泵装置10中的油的流路而示意性地示出泵装置10 的主要部分的图。
[0095] 如图2所示,泵装置10具有:连接泵部30内与机壳12内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 50与转子40之间的第2流路2;以及从第2流路2经由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径向外侧而连接于泵部30的吸入口(泵吸入口)32c的第3流路3a以及3b。以下,对各流路进行详细说明。
[0096] <第1流路>
[0097] 图2中的第1流路1设置于泵部30的泵体31与轴41之间。在泵装置10运转时,从吸入口32c吸入的油的一大半从泵转子35的加压区域排出到排出口32d(参照图1),但是一部分通过内转子37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并流入到轴41的附近。之后,油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即第1流路1,流入到马达部20的内部。另外,在图2中,为方便起见,以从吸入口32c吸入的油直接与第1流路1连接的方式示出。即,在表示图2所示的流路的箭头中,省略示出了从吸入口32c吸入的油从泵转子35的加压区域通过内转子37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并流动到第1流路1内的路径。
[0098] 在本实施方式中,泵体31具有滑动轴承结构,第1流路1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详细地说,如图3a所示,第1流路1位于轴41的外周面与泵体31的内周面之间。此时,能够将在第1流路1内从泵部30流入的油作为润滑油使用,从而能够高效地向马达部20内吸入油。
[0099] 图3b是图3a的A-A’剖视图。如图3b所示,也可以在第1流路1中的轴41的外周面或泵体31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缺口部。由此,第1流路1的流路阻力变小,能够更加高效地从泵部30向马达部20吸入油。
[0100] 另外,轴承部件31b并不限于滑动轴承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任何球轴承作为轴承部件31b。图4a是示出泵体31具有轴承部件31b(轴承)的情况的图。如图4a所示,第1流路1位于轴承部件31b(轴承)与泵体31之间。
[0101] 图4b是图4a的B-B’剖视图。如图4b所示,也可以在第1流路1中的轴承部件31b(轴承)或泵体31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缺口部。并且,也可以在轴承部件31b(轴承) 或泵体31中的至少一方设置贯通孔(未图示)。通过设置缺口部或贯通孔,第1流路1 的流路阻力变小,能够更加高效地从泵部30向马达部20吸入油。
[0102] 图5a是示出轴承部件31b为具有多个球的球轴承的情况的图。如图5a所示,第1流路1位于轴承部件31b(球轴承)的内部。详细地说,第1流路1位于球轴承的相邻的球之间。
[0103] 图5b是图5a的C-C’剖视图。如图5b所示,也可以在第1流路1中的轴承部件31b(球轴承)或泵体31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缺口部。并且,也可以在轴承部件31b(球轴承)或泵体31中的至少一方设置贯通孔(未图示)。通过设置缺口部或贯通孔,第1 流路1的流路阻力变小,能够更加高效地从泵部30向马达部20吸入油。
[0104] 如图2~图5所示,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轴承部件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泵壳体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105] <第2流路>
[0106] 图2中的第2流路2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在图2所示的例中,第2流路2位于定子50的内周面与转子40的外周面之间。流入到第1流路1内的油从第2流路2的前侧的一端流动到后侧的一端。
[0107] 另外,第2流路2并不限于定子50的内周面与转子40的外周面之间。例如,也可以在定子50的铁芯背部51(参照图1)或转子铁芯43设置贯通孔,并将该贯通孔用作第 2流路2。即,只要第2流路2是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则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由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定子50的线圈53,并且能够冷却转子。
[0108] 如图2所示,第1流路1的马达部20侧的一端设置于泵壳体(泵体31)中的开口部 (贯通孔31a)的马达部侧附近,其中,轴41穿过该开口部(贯通孔31a)。因此,通过将第2流路2设置于与第1流路1的马达部20侧的一端连接的位置(附近),油的一大半从排出口32d(参照图1)排出。即,由于从排出口32d至第1流路1的距离变长,因此流动到第1流路1侧的油的量比从排出口32d排出的油的量少。由此,不损害泵的排出压力,因此能够抑制泵的性能下降。
[0109] <第3流路>
[0110] 第3流路是从第2流路2经由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径向外侧与泵部30的吸入口(泵吸入口)32c连接的流路,在图2所示的例中包含流路3a以及3b。第3流路3a是设置于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径向外侧的流路,第3流路3b是设置于泵体31并连接第3流路3a 与泵部30的内部的流路。
[0111] 在图2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a位于定子50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之间。另外,第3流路3a以及3b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例。例如,也可以是作为定子50以及转子 40的径向外侧经由泵装置10的外部与泵部30的吸入口(泵吸入口)32c连接的流路。在该情况下,第3流路能够包含泵装置10的外部。
[0112] 以下,对第3流路3a进行说明。
[0113] 流入到第1流路1内的油经由第2流路2从第3流路3a的后侧的一端流动到前侧的一端。通过设置第3流路3a,能够增大定子5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定子50。通常,在马达中线圈的发热量最多。由线圈发热的热量传递到定子铁芯。即,在马达部20中定子50的发热量较多。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定子50意味着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部20。
[0114] 如图6所示,第3流路3a也可以在定子50所具有的铁芯背部51的外周面具有缺口部51a。并且,第3流路3a也可以在机壳12的内周面具有缺口部12a。第3流路3a可以具有缺口部
51a以及缺口部12a这两者,也可以具有任意一方。另外,在定子50中设置缺口部的部位并不限定于外周面,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内周面。
[0115] 在定子50具有缺口部51a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定子5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并且,在定子50具有缺口部51a或者机壳12具有缺口部12a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流入到第3流路3a内的油的流量,因此能够使油更加高效地循环。
[0116] 另外,第3流路3a并不限于定子50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之间。例如,如图 6所示,也可以在定子50的铁芯背部51设置贯通孔52b,并将贯通孔52b用作第3流路。由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定子50的线圈53。并且,也可以将相邻的齿部52之间作为第3流路3a。
[0117]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50与泵体31接触。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定子50由树脂模制而成。即,定子50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具有定子50的前侧的一端 50a与泵体31接触的结构。详细地说,除了齿部52的内周面和铁芯背部51的外端的部位由树脂模制而成。即,线圈全部被树脂覆盖。如图7b所示,由树脂模制而成的定子50与泵体31在周向上以具有环状的接触部的状态接触,由此分割成油从第1流路 1流入的区域A和从第3流路3a与第3流路3b连接的区域B。因而,从第1流路1流入到区域A内的油不分流到区域B。因此,流入到马达部
20内的油能够依次在第1流路1、第2 流路2以及第3流路3内流动,不构成不必要的循环路径。即,被循环的油不易滞留。由此,油在各流路内依次被高效地传递。
[01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定子50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定子50设置有与泵体31接触的前侧的一端,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定子50与泵体31 通过嵌入到定子50与泵体31之间的环部件接触。如图7a所示,无需全部利用树脂覆盖定子50的线圈端,只要定子50的前侧的一端50a被分割成区域A和区域B,则也可以是任何形状。
[0119] 在定子50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在第2流路2以及第3流路3a中定子5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
[0120] 与定子50同样地,转子40也可以由树脂模制而成。即,转子40也可以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通过转子40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能够增大在第2流路2 中转子4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冷却转子磁铁44,能够抑制转子磁铁44的退磁,并且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马达部20。
[0121] 并且,在图2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a以及第3流路3b配置于泵装置1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第3流路3a以及第3流路3b是经由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径向外侧与泵吸入口连接的流路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第3流路的一部分或全部配置于机壳12的外侧。在后面利用图8对第3流路的变形例进行叙述。
[0122] 接下来,对第3流路3b进行说明。
[0123] 图2中的第3流路3b设置于泵体31,并连接第3流路3a与泵部30的内部。详细地说,第3流路3b在马达部20的第3流路3a的前侧的一端的附近具有第1开口部31c,在泵室33的吸入口32c的附近具有第2开口部31d。第3流路3b连接马达部20的第3流路3a 与泵室33。通过设置第3流路3b,经由第1流路1吸入到马达部20内的油能够从马达部 20内向泵部30内循环。从第1流路1流入到马达部30的内部的油不通过如上述不必要的循环路径而从第3流路3b返回到泵部30内。由于通过第1流路1的油的温度比通过第 3流路3b的油的温度低,因此温度较低的油始终在马达部30的内部循环。由此,能够实现对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高效的冷却。
[0124] 第1流路1位于比第3流路3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确保第1流路1与第3流路3b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在第1流路1与第3流路3b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通过第3流路3b返回到泵部30的内部的高温的油有可能返回到第1流路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确保第1流路1与第3流路3b的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形成返回到泵部30的内部的高温的油返回到第1流路1的流路。由此,能够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
[0125] 第3流路3b的作为后侧的开口部的第1开口部31c的截面积比泵部30的排出口32d 的截面积小。因而,从马达部20内流入到泵部30内的油量比泵的排出量小,从而能够抑制流入到马达部20内的油量过剩。即,能够抑制泵效率因流入到马达部20内的油量过剩而下降,并且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
[0126] <流路的变形例>
[0127] 在图2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a以及第3流路3b设置于泵装置10的内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包含设置于泵装置10的外部的流路。图8是作为一例对第3 流路的一部分通过泵装置10的外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在图8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a以及第3流路3b包含设置于机壳12的外侧的第3流路3a以及连接第3流路3a与泵部 30的内部的第3流路
3b。机壳12具有第1贯通孔12b和第2贯通孔12c。
[0128] 在图8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a设置于泵装置10和安装有泵装置10的外部装置(未图示)。只要第3流路3a是连接第1贯通孔12b与第2贯通孔12c的流路,则也可以任意地设置。即,第3流路3a能够包含连接第1贯通孔12b与第2贯通孔12c的任意的流路。第1贯通孔12b以及第2贯通孔12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机壳 12的侧面或罩13的盖部22b等任意的位置处。来自第2流路2的油经由第1贯通孔12b排出到机壳12的外侧,并流入到第3流路3a内,由此从泵装置10的后侧流动到前侧,并经由第2贯通孔12c流入到第3流路
3b内。
[0129] 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b是设置于泵体31并连接第2贯通孔12c与第2 开口部31d的流路,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泵体31的露出部36设置连接泵装置10的外部与泵部30的吸入口(泵吸入口)32c的贯通孔,并将该贯通孔作为第3流路3b。在该情况下,无需在机壳12以及泵体31这两者设置贯通孔,只在露出部36即泵体31设置贯通孔即可,因此容易地加工。并且,在图8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b设置于泵体31,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泵罩32。
[0130] 泵装置10例如也可以还具有设置于轴41的外周面与转子40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作为其他流路。并且,例如也可以在转子40设置贯通孔(未图示),并将贯通孔用作流路。这样,除了具有第1~第4流路之外,还具有其他流路,由此能够使油更加高效地在泵部30与马达部20之间循环,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部20。
[0131]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装置10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41、使轴41旋转的马达部20以及位于马达部20的轴向一侧并且通过马达部20并借助轴41 驱动并排出油的泵部30,马达部20具有在轴41的周围旋转的转子40、与转子40相对配置的定子50以及容纳转子40以及定子50的机壳12。泵部30具有安装于轴41的泵转子35、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31b以及设置有吸入油的吸入口32c和排出油的排出口32d并容纳泵转子35的泵壳体(31以及32)。泵装置10具有:连接泵部30内与机壳12内的油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的油的第2流路2;以及从第2 流路2经由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径向外侧与泵的吸入口32c连接的油的第3流路3a以及 3b。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
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泵壳体(泵体31) 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132] 泵装置10使用泵转子35的加压使油流动到马达部20内。在此,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轴承部件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通过设置第1流路1,能够以不损害泵的压力的方式向马达部20内吸入油,从而能够使油高效地循环。通过油高效地在马达部20内循环,能够抑制转子磁铁44的发热,从而能够抑制退磁。并且,能够提供同时冷却转子40和定子50的结构。即,能够提供用于抑制马达部20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33] 第2实施方式
[0134]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马达部具有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内转子型马达的结构。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部具有包含在轴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而安装于轴41的2个转子和配置在2个转子之间的定子的轴向间隙型马达的结构。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
[0135]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0的剖视图。
[0136] 如图9所示,泵装置100具有轴41、马达部200、机壳141以及泵部300。轴41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马达部200和泵部300沿轴向并排设置。
[0137] 马达部200具有上侧转子401、下侧转子402、定子501、上侧轴承部件421、下侧轴承部件422、汇流条组件(未图示)以及连接器(未图示)。下侧转子402以及上侧转子401均呈沿径向延伸的圆盘状。上侧转子401具有:在与定子501相对的面(-Z侧面) 沿周向排列的多个上侧磁铁441;以及对上侧磁铁441进行保持的上侧转子轭431。
[0138] 下侧转子402具有下侧磁铁442和下侧转子轭432。下侧转子402具有:在与定子 501相对的面(-Z侧面)沿周向排列的多个下侧磁铁442;以及对下侧磁铁442进行保持的下侧转子轭432。即,上侧磁铁441以及下侧磁铁442分别与定子501的轴向的两面相对配置。上侧转子轭431和下侧转子轭432相互同轴地固定于轴41的外周面。
[0139] 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部件 421固定于机壳141。定子501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12个)俯视观察时为扇形的铁芯;设置于各个铁芯的线圈;从各个铁芯的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一体地固接多个铁芯的模制树脂;以及设置于定子501的外周端的多个引出线支承部。
[0140] 机壳141构成马达部200的壳体。在机壳141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保持有定子 501。在定子501的后侧(-Z侧)容纳下侧转子402。另外,也可以容纳汇流条组件(未图示)。在定子
501的前侧(+Z侧)容纳上侧转子401。机壳141具有后侧开口的有盖圆筒状的第1机壳121和与第1机壳121的后侧(-Z侧)连接的有底圆筒状的第2机壳 (罩)131。机壳141的材质例如是金属或树脂。
[0141] 在第1机壳121的圆筒部121b的内周面形成有台阶部121c。在台阶部121c保持有定子501。第1机壳121具有圆盘状的顶壁121a和设置于顶壁121a的中央部的上侧轴承保持部651。上侧轴承保持部651与泵部300的后侧开口部嵌合。上侧轴承保持部651 对上侧轴承部件421进行保持。
[0142] 第2机壳131具有圆盘状的底壁131a、从底壁131a的周缘部向前侧(+Z侧)延伸的罩圆筒部131b以及设置于底壁131a的中央部的下侧轴承保持部652。罩圆筒部131b固定于第1机壳121的后侧(-Z侧)开口部。更详细地说,使用第2机壳131的凸缘部111以及112和第1机壳121的凸缘部113以及114,并通过螺栓紧固等方法固定第1机壳121与第2机壳131。
[0143] 在第2机壳131内容纳汇流条组件(未图示)的情况下,在第2机壳131的底壁131a 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未图示),并在贯通孔安装有连接器(未图示)。在连接器配置有从汇流条组件贯通底壁131a并向后侧(-Z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未图示)。
[0144] 泵部300位于马达部200的轴向一侧详细地说前侧(+Z轴侧)。泵转子351通过马达部200并借助轴41驱动。泵部300具有泵壳体和泵转子351。泵壳体具有泵体311和泵罩321。以下,将泵体311和泵罩321称作泵壳体。泵转子351具有内转子371以及外转子381。泵罩321具有吸入口32c以及排出口32d。关于泵部300所具有的这些各部件的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
[0145]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00所具有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与第1 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从外部装置供给的油通过转子351从吸入口32c流动到排出口32d,并且吸入到马达部200内,在马达部200内循环,由此实现对定子501和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的冷却。以下,关于泵装置100中的油的流路,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0146] 如图9所示,泵装置100具有:连接泵部300内与机壳141内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1与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之间的第2流路2a或2b;以及从第2流路2a或 2b经由定子501以及转子401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与泵吸入口连接的第3流路3a~ 3c。
[0147] 本实施方式的第1流路设置于轴41与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1)之间以及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在图9所示的例中,在上侧轴承部件421(轴承)与轴41之间以及泵体311与轴41之间设置有第1流路 1。
[0148] 另外,上侧轴承部件421的位置并不限于图9所示的位置,也可以使泵体311具有上侧轴承部件421。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1与上侧轴承部件421 之间。并且,也可以不设置上侧轴承部件421而使泵体311具有滑动轴承结构。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也可以设置于轴41与具有滑动轴承结构的泵体之间。
[0149] 并且,上侧轴承部件421也可以是球轴承。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球轴承的相邻的球之间即轴承部件的内部。另外,也可以在设置有第1流路1的轴承部件421、泵体311以及轴41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缺口部或贯通孔。详细内容与第1 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2流路包含第2流路2a以及第2流路2b。第1个第 2流路2a位于上侧转子401与定子501的和上侧转子401的上侧磁铁441相对的轴向的一端之间。第2个第2流路2b位于下侧转子402与定子501的和下侧转子402的下侧磁铁 442相对的轴向的一端之间。因而,能够同时冷却定子501和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
[01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3流路包含第3流路3a~第3流路3c。第1个第3 流路3a位于定子501与轴41之间即定子501、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的径向内侧。第2个第3流路3b位于定子501与对定子501进行保持的机壳141之间。
[0152] 即,第3流路3b位于定子501、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的径向外侧。第3个第3流路3c是设置于泵体311并连接第3流路3b与泵部300的内部的流路。另外,在图9 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b设置于泵体311,但是并不限于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只要第3流路3c是连接第3流路3b与泵部300的吸入口32c的流路,则能够包含任意的流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泵装置100也同时冷却定子 501、上侧401以及下侧转子402,具有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53]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定子501或上侧401以及下侧转子402也可以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当为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时,能够增大定子501或上侧 401以及下侧转子402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马达部200内进行冷却。
[0154]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装置100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41、使轴41旋转的马达部200以及位于马达部200的轴向一侧并且通过马达部200并借助轴 41驱动并排出油的泵部300,马达部200具有在轴41的周围旋转的上侧转子401或下侧 402、在轴向上与上侧转子401或下侧402相对配置的定子501以及容纳上侧转子401或下侧402以及定子501的机壳141。泵部300具有:安装于轴41的泵转子351;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421;设置有吸入油的吸入口32c和排出油的排出口32d并容纳泵转子351的泵壳体(311以及321)。泵装置100具有:连接泵部300内与机壳141内的油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1与上侧转子401或下侧402之间的油的第2流路2a或第2流路2b;以及从第2流路2a或第2流路2b经由定子501以及上侧转子401或下侧402 的径向外侧与泵吸入口连接的油的第3流路3a~第3流路3c。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31b之间、轴承部件31b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31b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155] 泵装置100使用泵转子351的加压使油流动到马达部200内。在此,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421 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通过设置第1流路1,能够以不损害泵的压力的方式向马达内部吸入油,从而能够使油高效地循环。通过油在马达部200内高效地循环,能够抑制磁铁441或442的发热,从而能够抑制退磁。并且,能够提供同时冷却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和定子501 的结构。即,能够提供用于抑制马达部200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5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501的轴向中的前侧的一端与第1机壳121的顶壁 121a之间设置有环部件601。由此,环部件601以具有环状的接触部的状态分别与定子501和泵体311接触,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分割成油从第1流路1流入的区域和从第3流路3b与第
3流路3c连接的区域。因而,从第1流路1流入的油不分流到第3流路 3c。因此,在马达部200内,不仅能够设置只有从第1流路1至第4流路4的油的循环,还能够设置定子501与上侧转子
401以及下侧转子402的油的循环路径,具有马达部 200的内部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57]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8同样地,也可以在机壳141设置贯通孔,将来自第2 流路2b的油排出到机壳141的外侧。在该情况下,第3流路3b的一部分位于机壳141的外侧。
[015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0中,对定子501固定于机壳141的作为侧面的圆筒部12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使在泵装置100的定子501固定于轴41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实用新型,泵装置100具有基于相同的流路的冷却结构。
[015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泵装置100的马达部200具有上侧转子401以及下侧转子402这两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只具有下侧转子 402的泵装置100中,也能够适用本实用新型。在该情况下,泵装置100只具有第2流路2b作为第2流路。
[0160] 第3实施方式
[0161]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泵装置10的马达部20具有内转子型马达的结构,在第2实施方式中,泵装置 100的马达部200具有轴向间隙型马达的结构。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部具有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内侧的外转子型马达的结构。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 2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中,对与第1 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
[0162]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00的剖视图。
[0163] 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00具有轴41、马达部2000以及泵部300。轴41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马达部2000和泵部300沿轴向并排设置。
[0164] 如图10所示,马达部2000具有机壳1401、转子4000、定子5000、轴承壳6501、上侧轴承部件421、下侧轴承部件422、控制装置(未图示)以及汇流条组件(未图示)。另外,控制装置以及汇流条组件可以不内置于马达部2000内,例如可以安装于机壳1401的轴向中的后侧的一端,也可以安装于机壳1401的侧面1401a。
[0165] 转子4000具有转子磁铁4401和转子轭4301。转子轭4301具有杯形状(前侧开口),具有:在中央连接有轴41的圆板状的顶板部4301b;以及以将顶板部4301b的外周向前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圆筒部4301a。转子磁铁4401配置于转子轭4301的圆筒部 4301a的内周面,转子磁铁440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与定子5000相对。转子4000固定于轴41。
[0166] 轴承壳6501具有:具有圆筒形状的轴承壳圆筒部6501b;设置于轴承壳圆筒部 6501b的内周面的环状突出部6501a;以及设置于轴承壳圆筒部6501b的外周面的沿部 
6501c。环状突出部6501a以缩小轴承壳圆筒部6501b的内径的方式向内侧突出。
[0167] 在轴承壳圆筒部6501b的内周面中的前侧设置有上侧轴承部件421。在轴承壳圆筒部6501b的内周面中的后侧设置有下侧轴承部件422。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分别与轴41嵌合。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将轴4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承壳6501旋转。
[0168] 定子5000固定于轴承壳6501的外周。详细地说,在定子5000的圆环形状的铁芯背部的内周面嵌合有轴承壳6501。机壳1401的与泵部300的后侧开口部连接的顶壁 1401c配置于定子5000的前侧,并对轴承壳6501进行支承。控制装置(未图示)配置于机壳1401的底壁1401b与定子5000之间。
[0169]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000所具有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与第1 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从外部装置供给的油通过泵转子351从吸入口32c流动到排出口32d,并且吸入到马达部2000内,在马达部2000内循环。通过该循环而实现对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0的冷却。以下,关于泵装置1000中的油的流路,以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0170] 如图10所示,泵装置1000具有:连接泵部300内与机壳1401内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00与转子4000之间的第2流路2;以及包含第3流路3a以及3b和第3流路3c的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3a以及3b从第1流路1经由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0的径向内侧与第2流路2连接,所述第3流路3c从第2流路2与泵吸入口连接。
[0171] 本实施方式的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上侧轴承部件421 与泵壳体(泵体311)之间以及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在图10所示的例中,在上侧轴承部件421(轴承)与轴41之间以及泵体311与轴41之间设置有第1 流路1。
[0172] 另外,上侧轴承部件421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0所示的位置,也可以使泵体311具有上侧轴承部件421。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1与上侧轴承部件 421之间。并且,也可以不设置上侧轴承部件421而使泵体311具有滑动轴承结构。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轴41与泵体之间。
[0173] 并且,上侧轴承部件421也可以是滚珠轴承。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滚珠轴承(轴承部件)的相邻的球之间即轴承部件的内部。另外,也可以在设置有第1流路1的上侧轴承部件421、泵体311以及轴41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缺口部或贯通孔。详细内容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7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2流路2位于定子5000的外周面与转子4000的内周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3流路包含第3流路3a~第3流路3c这 3个流路。第1个第3流路3a位于轴承壳6501与轴41之间。第2个第3流路3b位于定子 5000与轴承壳
6501之间。即,第3流路3a以及第3流路3b均为位于定子5000以及转子 4000的径向内侧并从第1流路1经由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0的径向内侧与第2流路2连接的流路。
[0175] 第3个第3流路3c是从第2流路2与泵吸入口连接的流路。另外,在图10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c设置于泵体311,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第3流路3c是连接第2流路2与泵部300的吸入口的流路,则能够包含任意的流路。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泵装置1000也同时冷却定子5000和转子4000,具有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76]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到第1流路1内的油经由第3流路3a或第3流路3b流动到第2 流路2。而且,第2流路2与第3流路3c连接,油返回到泵部300。另外,油还有可能从第2流路2流动到转子轭4301的外周面与机壳1401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油积存于机壳1401的底壁1401b,油最终在转子轭4301的外周面与机壳1401的内周面之间向泵部300的方向流动。图
10所示的表示转子轭4301与机壳1401之间的流路的箭头表示上述的情况。
[0177]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图8)以及第2实施方式(图9)同样地,也可以在机壳1401 设置贯通孔,并将来自第2流路2的油排出到机壳1401的外侧。在该情况下,第3流路位于机壳141的外侧,并位于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0的径向外侧。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定子
5000以及转子4000也可以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当为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时,能够增大定子或转子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马达部2001内进行冷却。
[0178]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装置1000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 41、使轴41旋转的马达部2000以及位于马达部2000的轴向一侧并且通过马达部2000 并借助轴41驱动并排出油的泵300部,马达部2000具有在轴41的周围旋转的转子 4000、与转子4000相对配置的定子5000以及容纳转子4000以及定子5000的机壳 1401。泵部300具有:安装于轴41的泵转子351;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设置有吸入油的吸入口32c和排出油的排出口32d并容纳泵转子351的泵壳体(311以及321)。泵装置1000具有:连接泵部300内与机壳1401内的油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00与转子4000之间的油的第2流路2;以及包含第3流路3a以及3b 和第3流路3c的油的第3流路3a~3c,所述第3流路3a以及
3b从第1流路1经由定子5000 以及所述转子4000的径向内侧与第2流路2连接,所述第3流路
3c从第2流路2与泵吸入口连接。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311之间以及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179] 泵装置1000使用泵转子351的加压使油流动到马达部2000内。在此,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在第1流路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通过设置第1流路1,能够以不损害泵的压力的方式向马达部2000内吸入油,从而能够使油高效地循环。通过油高效地在马达部2000内循环,能够抑制转子磁铁4401的发热,从而能够抑制退磁。并且,能够提供同时冷却转子4000和定子 5000的结构。即,能够提供用于抑制马达部2000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80]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泵装置1001的剖视图。
[0181] 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01具有轴41、马达部2001以及泵部300。轴41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马达部2001和泵部300沿轴向并排设置。
[0182] 图10所示的泵装置1000与图11所示的泵装置1001的马达部不同。对与图10共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如图11所示,马达部2001具有机壳1402、转子 4001、定子5000、轴承壳6502、上侧轴承部件421、下侧轴承部件422、控制装置(未图示)以及汇流条组件(未图示)。另外,控制装置以及汇流条组件也可以不内置于马达部2001内,例如可以安装于机壳1402的轴向中的后侧的一端,也可以安装于机壳 1402的侧面1402a。
[0183] 转子4001具有转子磁铁4402和转子轭4302。与图10的泵装置1000不同,转子轭 4302具有后侧开口的杯形状。转子轭4302具有:在中央连接有轴41的圆板状的顶板部
4302b;以及以将顶板部4302b的外周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圆筒部4302a。转子磁铁4402配置于转子轭4302的圆筒部4302a的内周面,转子磁铁4402的内周面在径向上与定子5000相对。转子4001固定于轴41。
[0184] 轴承壳6502具有:具有圆筒形状的轴承壳圆筒部6502b;设置于轴承壳圆筒部 6502b的内周面的环状突出部6502a;以及设置于轴承壳圆筒部6502b的外周面的沿部 
6502c。环状突出部6502a以缩小轴承壳圆筒部6502b的内径的方式向内侧突出。
[0185] 在轴承壳圆筒部6502b的内周面中的后侧设置有下侧轴承部件422。在轴承壳圆筒部6502b的内周面中的前侧设置有上侧轴承部件421。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分别与轴41嵌合。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将轴4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承壳6502旋转。
[0186] 定子5000固定于轴承壳6502的外周。详细地说,在定子5000的圆环形状的铁芯背部(未图示)的内周面嵌合有轴承壳6502。机壳1402的底壁1402b配置于定子5000的后侧,并对轴承壳6502进行支承。控制装置(未图示)配置于机壳1402的底壁1402b与定子5000之间。
[0187]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001所具有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以与图10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泵装置1001具有:连接泵部300内与机壳1402内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00与转子4001之间的第2流路2;以及从第2流路2经由定子
5000以及转子4001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与泵部30的吸入口(泵吸入口)32c连接的第3流路3a~3c。
[0188] 本实施方式的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作为轴承部件的泵体311或上侧轴承部件 421之间、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体311之间、以及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在图11所示的例中,泵体311具有滑动轴承结构,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作为轴承部件发挥功能的泵体311之间。
[0189] 另外,上侧轴承部件421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1所示的位置,也可以使泵体311具有上侧轴承部件421。在该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1与上侧轴承部件 421之间。并且,上侧轴承部件421也可以是球轴承。
[0190] 在泵体311具有上侧轴承部件421的情况且上侧轴承部件421为球轴承的情况下,第1流路1也可以设置于球轴承的相邻的球之间即球轴承内部。另外,也可以在设置有第1流路1的上侧轴承部件421、泵体311以及轴41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缺口部或贯通孔。详细内容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91]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流路1流入到马达部2001内的油沿着转子轭4302的顶板部4302b流动,并在圆筒部4302a与机壳1402的侧面1402a之间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连接定子5000的后侧线圈端与机壳1402的侧面的环部件6502。由此,在转子轭4302的圆筒部4302a与机壳1402的侧面1402a之间流动的油向设置于定子5000 与转子4001之间的第2流路2流动。
[019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流路是从第2流路2经由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1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与泵部300的吸入口(泵吸入口)32c连接的流路,在图11所示的例中,包含第3流路3a~第3流路3c。第3流路3a设置于定子5000与轴41之间。即,第3流路 3a位于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1的径向内侧。
[0193] 第3流路3b经由设置于机壳1402的侧面1402a的贯通孔1402c而设置于机壳1402的外侧。关于设置于机壳1402的外侧的流路,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图8说明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包含连接第1贯通孔1402c与第2贯通孔321c的任意的流路。
[0194] 并且,第1贯通孔1402c以及第2贯通孔321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1所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机壳1402的侧面1402a或泵罩321的任意的位置处。第3流路3c设置于泵体 311,并连接第2贯通孔321c与泵部300的内部。通过设置第3流路3c,经由第1流路1 吸入到马达部2001内的油能够从马达部2001内向泵部300内循环。
[0195] 由此,能够实现对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1的高效的冷却。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c设置于泵体311,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第3流路3c是从第3流路3b 与泵吸入口连接的流路,则能够包含泵装置1001的外侧的任意的流路。
[0196]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泵装置1001同时冷却定子5000和转子4001,具有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1也可以是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当为由树脂构成的一体成型品时,能够增大定子5000或转子4001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马达部2001内进行冷却。
[0197]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装置1001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 41、使轴41旋转的马达部2001以及位于马达部2001的轴向一侧并且通过马达部2001 并借助轴41驱动并排出油的泵300部,马达部2001具有在轴41的周围旋转的转子 4001、与转子4001相对配置的定子5000以及容纳转子4001和定子5000的机壳1402。泵部300具有:安装于轴41的泵转子351;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上侧轴承部件 421;以及设置有吸入油的吸入口
32c和排出油的排出口32d并容纳泵转子351的泵壳体(311以及321)。泵装置1001具有:连接泵部300内与机壳1402内的油的第1流路1;设置于定子5000与转子4001之间的油的第2流路
2;以及从第2流路2经由定子5000以及转子4001的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与泵部300的吸入口32c连接的油的第3流路3a~第3流路3c。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0198] 泵装置1001使用泵转子351的加压使油流动到马达部2001内。在此,第1流路1设置于轴41与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在第1流路1中,油通过轴41与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壳体(泵体31)之间以及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421)的内部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通过设置第1流路1,能够以不损害泵的压力的方式向马达部1001内吸入油,从而能够使油高效地循环。通过油高效地在马达部2001内循环,能够抑制转子磁铁4402的发热,从而能够抑制退磁。并且,能够提供同时冷却转子4001和定子 5000的结构。即,能够提供用于抑制马达部2001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0199]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以及变更。
[0200]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专利第2016-195283号的优先权,并引用该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0201] 符号说明
[0202] 10 泵装置
[0203] 12 机壳
[0204] 20 马达部
[0205] 30 泵部
[0206] 31 泵体
[0207] 32 泵罩
[0208] 33 泵室
[0209] 41 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新能源汽车生产用废气处理装置 2020-05-12 410
一种食品加工器用永磁直流电机 2020-05-13 35
除污型齿轮 2020-05-12 115
3D打印照明装置 2020-05-15 326
一种新型3D打印装置 2020-05-13 814
风扇马达 2020-05-11 153
一种智能枕头 2020-05-17 110
一种煤矿壁面钻屑采集装置 2020-05-16 403
一种带烟雾过滤的防火门 2020-05-16 22
一种远红外烤漆装置 2020-05-14 60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