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

阅读:39发布:2023-02-07

专利汇可以提供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驱动第一 泵 元件(E1)的第一 驱动轴 (20)和驱动第二泵元件(E2)的第二驱动轴(40)经由第三驱动轴(50)连接,并且第一驱动轴(20)与第三驱动轴(50)、以及第二驱动轴(40)与第三驱动轴(50)的各轴间分别通过允许该各轴间的偏心量的变化的第一 联轴器 (51)及第二联轴器(52)连结,从而,能够通过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吸收在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产生的挠曲 变形 ,能够抑制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波及到另一方侧的不良情况。,下面是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泵壳体,在内部具有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及第二泵元件收纳部;
第一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
第二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二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
第一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一泵元件;
第二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泵元件;
第三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且在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
第一联轴器,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并且允许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的接合度或偏心量的变化;
第二联轴器,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并且允许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的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轴支承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由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构成,该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侧,该第二轴承设为比该第一轴承更靠所述第二驱动轴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有第一密封部件,并且在该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壳体设有连通路,该连通路的一端侧向该泵壳体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的空间开口且另一端侧向外部开口,
所述连通路的一端侧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之间开口形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是具有第一内圈、第一外圈、和夹装于该两内外圈之间的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
所述第二轴承是具有第二内圈、第二外圈、和夹装于该两内外圈之间的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
所述第一内圈的内周侧压入到所述第三驱动轴的外周面上,
而所述第二外圈的外周侧压入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泵元件具备:
转子,收纳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第一驱动轴驱动进行旋转;
多个叶片,分别进出自如地收纳于在所述转子切口形成的多个槽内;
环状的凸轮环,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心可偏心移动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与所述转子和所述多个叶片一同形成多个泵室;
所述凸轮环由如下的驱动单元驱动控制,即,控制在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与所述凸轮环之间隔着该凸轮环而在两侧相向形成的第一流体压室及第二流体压室各自内压的控制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具备:
第一泵壳体,形成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外周侧,具有筒状部和底部,该筒状部收纳所述第一泵元件,该底部设于该筒状部中与所述第二驱动轴在轴线方向上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
第三泵壳体,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驱动轴侧,收纳所述第三驱动轴;
所述第三驱动轴由设于所述第三泵壳体内的一对轴承轴支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所述一对轴承中的一轴承从所述第三泵壳体的一端侧插入,另一轴承从所述第三泵壳体的另一端侧插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搭载于车辆的搭载状态下,向所述各泵室的容积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小的区域开口的排出口设为,位于比向所述各泵室的容积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区域开口的吸入口更靠垂直方向上侧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联轴器具有供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端部和所述第三驱动轴的端部中的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一凹部、和供设于所述两驱动轴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联轴器具有供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轴的端部和所述第三驱动轴的端部中的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一凹部、和供设于所述两驱动轴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
12.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泵壳体,在内部具有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及第二泵元件收纳部;
第一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
第二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二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
第一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一泵元件;
第二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泵元件;
联轴器,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并且允许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的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
轴承,在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联轴器与所述第二泵元件之间,轴支承所述第二驱动轴;
一对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泵元件之间;
所述第一泵元件具备:
转子,收纳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第一驱动轴驱动进行旋转;
多个叶片,分别进出自如地收纳于在所述转子切口形成的多个槽内;
环状的凸轮环,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心可偏心移动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与所述转子和所述多个叶片一同形成多个泵室。

说明书全文

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泵串联连结而成的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现有的泵装置,已知有例如以下专利文献1所述的泵装置。
[0003] 即,就该泵装置而言,第一泵的驱动轴和第二泵的驱动轴由规定的联轴器构造而连结,通过在上述第一泵的驱动轴的外周侧设置的密封部件,可抑制流体从上述第二泵侧流入。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特开2005-3309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的泵装置,在产生了偏向一方的泵的内压的情况下,基于上述偏向的内压,相互连接的驱动轴整体从高压(排出压)侧向低压(吸入压)侧挠曲变形,成为偏心状态,其结果是,在上述驱动轴与上述密封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径向间隙),上述一方的泵的流体有可能通过该间隙而从一方的泵侧向另一方的泵侧流入(混入)。
[0009]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泵装置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如下不良情况的泵装置,即,一方侧的泵元件的驱动轴的挠曲变形波及到另一方侧的泵元件的驱动轴。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 本发明尤其具有如下的特征,即,经由第三驱动轴将供第一泵元件的驱动的第一驱动轴和供第二泵元件的驱动的第二驱动轴连接,并且第一驱动轴与第三驱动轴、以及第二驱动轴与第三驱动轴的各轴间分别通过允许该各轴间的接合度或偏心量的变化的第一联轴器及第二联轴器连结。
[0012] 这样,经由第三驱动轴将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连接,并且在该连接中由允许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的第一、第二联轴器将各驱动轴间(第一、第三驱动轴间及第二、第三驱动轴间)连结,从而,能够抑制第一、第二驱动轴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影响到另一方侧的不良情况。
[0013] 另外,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特征,即,经由联轴器将供构成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第一泵元件的驱动的第一驱动轴、和供第二泵元件的驱动的第二驱动轴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驱动轴的所述联轴器与所述第二泵元件之间设置轴承,并在该轴承与所述第二泵元件之间设置一对密封部件。
[0014] 即,所谓非平衡式泵即第一泵元件容易产生挠曲变形,而通过在第二驱动轴侧设置轴承及密封部件,能够抑制第一驱动轴的挠曲变形对密封部件的的影响。
[0015] 发明效果
[0016]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第一、第二驱动轴中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影响到另一方侧的不良情况。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纵剖面图;
[0018] 图2是沿着图1的X-X线的剖面图;
[0019] 图3是图1中表示的第二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纵剖面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纵剖面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纵剖面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泵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适用于如下的泵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例示,来说明本发明,即,汽车的动转向装置的将液压源即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和燃料泵一体构成而形成的泵装置。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图1中的左侧(第一泵元件E1侧)定义为前、右侧(第二泵元件E2侧)定义为后,并且将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仅称作“轴向”、与该“轴向”正交辐射方向称作“径向”进行说明。
[0025] 〔第一实施方式〕
[0026]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泵装置1构成为主要具有:在内部具有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和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的泵壳体10、收纳于上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内的第一泵元件E1、驱动该第一泵元件E1的第一驱动轴20、收纳于上述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内的第二泵元件E2、驱动该第二泵元件E2的第二驱动轴40、收纳于上述泵壳体10内且将上述第一驱动轴20和上述第二驱动轴40连接的第三驱动轴50。
[0027] 上述泵壳体10构成为沿着第一~第三驱动轴20、40、50的轴向一分为三,并且通过第一泵壳体11、第二泵壳体12、和第三泵壳体13沿着上述第一~第三驱动轴20、40、50的轴向串联连接而构成,其中,第一泵壳体11在内部具有收纳第一泵元件E1的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第二泵壳体12在内部具有收纳第二泵元件E2的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第三泵壳体13夹装于上述第一、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1a、12a之间并收纳上述第三驱动轴50。
[0028] 上述第一泵壳体11呈大致有底圆筒状,具有筒状部11b和底部11c,其中,筒状部11b以将第一驱动轴20的外周侧包围的方式构成,在内周侧构成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底部11c设于该筒状部11b的轴向一端侧(与第二驱动轴40的相反侧),并构成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的前端壁。
[0029] 在上述底部11c的中央部,沿着轴向而贯通形成有供第一驱动轴20插通的轴插通孔14,通过该轴插通孔14而面向外部的第一驱动轴20的前端部经由未图示的传动装置与未图示的发动机连接,由此,从该发动机输入驱动力。
[0030] 另外,上述轴插通孔14朝向前端侧形成为台阶扩径状,通过被前端侧的大径部14a收纳保持的轴承B3、和被后端侧的小径部14b收纳保持的轴承B4,轴支承第一驱动轴20的前端侧。这里,上述轴承B3由公知的滚珠轴承构成,上述轴承B4由公知的平面轴承构成,并且就上述轴承B4而言,通过从第一泵元件E1侧流出的工作液来润滑。
[0031] 另一方面,在形成于上述大径部14a与上述小径部14b之间的中径部14c收纳保持有公知的密封部件即密封部件S0,通过该密封部件S0,来抑制上述轴承B4的润滑中从第一泵元件E1侧流出的工作液的外部流出。
[0032] 如图1、图2所示,上述第一泵元件E1具备:圆环状的接合环23,嵌装于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的周壁;环状的凸轮环24,相对于第一驱动轴20的轴心(后述的转子21的旋转中心)Q可偏心地收纳于该接合环23的内周侧;转子21,可旋转地收纳配置于该凸轮环24的内周侧,被第一驱动轴20驱动进行旋转;矩形板状的叶片22,分别可进出地收纳保持在沿着径向凹设于该转子21的外周部的多个槽内,在转子21旋转时向外方突出且与凸轮环24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在形成于凸轮环24与转子21之间的空间隔成多个泵室Px。
[0033] 就上述接合环23而言,在形成于其内周面的上端部的圆弧状槽内,保持有供凸轮环24的止转的销25a,并且在该内周面上与上述圆弧状槽的图2中的左侧相邻设置的矩形状槽内,遍及几乎整个轴向宽度地保持有支承凸轮环24的摆动的作为支承部的板部件25b。另外,在该接合环23的内周面,在径向上与上述板部件25b大致相向的位置沿轴向设有密封部件,通过该密封部件和板部件25b,在接合环23与凸轮环24的径向间,隔成有供凸轮环24的摆动控制的第一流体压室P1和第二流体压室P2。
[0034] 上述凸轮环24支承在上述板部件25b上,能够以在该板部件25b上滚动的方式向第一流体压室P1侧或第二流体压室P2侧摆动。另外,就该凸轮环24而言,在其外周部切口形成的横截面大致半圆状的卡合槽与销25a卡合,从而能够实现上述止转。
[0035] 并且,上述第一泵元件E1保持为被位于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的后端侧且与第三泵壳体13的前端侧相邻配置的大致圆盘状的压板26a和侧板26b夹持的夹持状态。根据该结构,在凸轮环24与转子21的径向间,由相邻的一对叶片22、22、压板26a、和侧板26b划成多个泵室Px,通过凸轮环24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摆动,增加、减少上述各泵室Px的容积,由此,固有排出量发生变化。
[0036] 这里,在上述第二流体压室P2设有螺旋弹簧27,该螺旋弹簧27由与第一泵壳体11的侧部螺纹连接的保持装置支承,其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由该保持装置施加了预压的螺旋弹簧27,始终向第一流体压室P1侧、即相对于转子21的旋转中心Q的偏心量(以下,仅称作“偏心量”)为最大的方向对凸轮环24施力。
[0037] 另外,在上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后端侧的压板26a上,在上述各泵室Px的内部容积随着转子21的旋转而逐渐扩大的区域(以下,称作“吸入区域”),沿着周向切口形成有在图2中用虚拟线表示的大致蛾眉月状的吸入口28a。该吸入口28a从第三泵壳体13的下端部与纵截面大致L字状地构成的吸入通路28b连接,从而,经由该吸入通路28b,从外部(未图示的储液罐)导入的工作液向位于上述吸入区域的各泵室Px被导入。
[0038]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11a后端侧的压板26a及前端侧的侧板26b上的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位于上述吸入口28a的垂直方向上侧的位置,在上述各泵室Px的容积随着转子21的旋转而逐渐缩小的区域(以下,称作“排出区域”),沿着周向切口形成有在图2中用虚拟线表示的大致蛾眉月状的排出口29a。该排出口29a与形成于第一泵壳体11的内部的排出通路29b连接,从而,经由该排出通路29b,在位于上述排出区域的各泵室Px经加压的工作液向外部(动力转向装置PS)被排出。
[0039]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上述排出通路29b的下游侧呈二叉状地分支形成,经由一方的第一排出通路29c,排出油液的一部分被导向控制30的后述的第一压力室33,并且经由另一方的第二排出通路29d,排出油液的一部分被导向外部(动力转向装置PS)。同图中的标记35是节流嘴,其用来就排出压产生用于使控制阀30工作的压差。
[0040] 就上述控制阀30而言,在形成于第一泵壳体11的下端侧内部的阀孔31内可滑动地收纳有阀体32,从而该阀孔31内被隔成图2中左侧的第一压力室33和右侧的第二压力室34。并且,向上述第一压力室33导入通过第一排出通路29c被引导的节流嘴35的上游侧的液压,经由先导孔39向上述第二压力室34通过第二排出通路29d导入节流嘴35的下游侧的液压。
[0041] 根据该结构,在阀体32位于图2中的左侧的情况下,经由连通路36向第一流体压室P1导入吸入压即低压,由此,凸轮环24因螺旋弹簧27的施加力而保持为最大偏心状态,另一方面,在阀体32位于图2中的右侧的情况下,向第一流体压室P1导入经上述控制阀30调节的排出压、即相对于排出压加上了经控制阀30调节的压力的排出压,从而,凸轮环24由基于第一流体压室P1的内压的施加力被推压,抵抗螺旋弹簧27的施加力向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移动。
[0042] 另外,在上述阀体32的内部设有卸压阀37,卸压阀37面向第二压力室34设置,并排出该第二压力室34的液压。该卸压阀37以其下游侧通过连通路38而与吸入侧连通的方式构成,具有如下的先导式卸压的功能:在第二压力室34的液压达到规定以上时、即在负荷侧(上述动力转向装置PS侧)的压力达到规定以上时,将其开启,从而在上述先导孔39产生压力差,使阀体32向图2中的右侧移动,而使排出流量减少。
[0043] 如图1、图3所示,上述第二泵壳体12呈沿着第二驱动轴40的轴向一分为二地构成的大致有底筒状,以将第二驱动轴40的外周侧包围的方式构成,并由大致筒状的泵体15和盖部件16构成,其中,泵体15在内周侧构成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盖部件16设于该泵体15的后端侧,并构成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的后端壁。
[0044] 上述泵体15在将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的前端侧封闭的底部15a,沿着轴向而贯通形成有供第二驱动轴40插通的轴插通孔15b,通过该轴插通孔15b面向外部的第二驱动轴40的前端部经由第三驱动轴50与第一驱动轴20连接。由此,从第一驱动轴20经由第三驱动轴50向第二驱动轴40输入上述未图示的发动机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上述盖部件16呈大致板状,经由多个螺栓T1而同泵体15一起与第三泵壳体13连接。
[0045] 上述第二泵元件E2由驱动齿轮41和从动齿轮42构成,该两齿轮41、42收纳于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其中,驱动齿轮41可与第二驱动轴40一体旋转地设于该第二驱动轴40的外周侧,在外周部具有多个齿部41a;从动齿轮42可与从动轴43一体旋转地设于该从动轴43的外周侧,在外周部具有可与上述驱动齿轮41啮合的多个齿部42a,上述从动轴43与第二驱动轴40平行地配置。
[0046] 这里,上述第二驱动轴40的前端侧经由收纳保持于泵体15的轴插通孔15b的轴向中间部的轴承B5被轴支承,另外,后端侧经由收纳在凹设于盖部件16的轴承部16a的轴承B6被轴支承。这里,上述两轴承B5、B6均由公知的滚针轴承构成,通过从第二泵元件E2侧流出的燃料来润滑。另一方面,上述从动轴43也与上述第二驱动轴40同样地,前端侧经由收纳于泵体15的底部15a的轴承B7被轴支承,后端侧经由收纳于盖部件16的轴承B8被轴支承。
[0047] 另外,在上述泵体15的下端部,开口形成有与第二泵元件收纳部12a连通的一对吸入口17a及排出口18a。具体来说,上述吸入口17a以向泵体15的宽度方向一侧开口的方式设置,上述排出口18a以向泵体15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开口的方式设置,上述吸入口17a通过内部的吸入通路17B而与两齿轮41、42的一侧连通,另一方面,上述排出口18a通过内部的排出通路18B而与两齿轮41、42的另一侧连通。
[0048] 如图1所示,上述第三泵壳体13呈大致筒状,经由将设于前端侧外周部的凸缘部13a插通的多个螺栓T2而与第一泵壳体11连接。在该第三泵壳体13的大致中央部,沿着轴向而贯通形成有供第一~第三驱动轴20、40、50插通的轴插通孔19。
[0049] 在该轴插通孔19的前端部,扩径形成有供第一驱动轴20的轴承用的轴承部19a,通过被该轴承部19a收纳保持的轴承B9来轴支承第一驱动轴20的后端部。这里,上述轴承B9由公知的平面轴承构成,通过从第一泵元件E1侧流出的工作液来润滑。
[0050] 另一方面,在该轴插通孔19的后端部,扩径形成有供第三驱动轴50的轴承用的轴承部19b,通过被该轴承部19b收纳保持的轴承B0来轴支承第三驱动轴50的后端部。这里,上述轴承B0是公知的滚珠轴承,通过从第二泵元件E2侧流出的燃料来润滑。
[0051] 上述第三驱动轴50经由第一联轴器51与第一驱动轴20连接,并且经由第二联轴器52与第二驱动轴4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联轴器51及第二联轴器52由允许各驱动轴20、40、50间的偏心量变化的十字滑联轴器构成。具体来说,均呈圆柱状,具有:设于轴向一端侧且供第一驱动轴20及第二驱动轴40的凸部即对边宽度部20a、40a卡合的作为第一凹部的第一卡合槽51a、52a、和设于另一端侧且供第三驱动轴50的后述的作为凸部的对边宽度部50a、50d卡合的作为第二凹部的第二卡合槽51b、52b,通过上述第一卡合槽51a、
52a和上述第二卡合槽51b、52b而允许上述各驱动轴20、40、50相对于第一、第二联轴器51、
52的径向相对移动,从而允许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与第三驱动轴50的偏心量的变化。
[005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不限于允许上述各驱动轴20、40、50间的偏心量变化的部件,也可以是允许上述各驱动轴20、40、50间的接合角度变化的部件。并且,作为允许该驱动轴间的接合角度变化的联轴器,能够采用卡丹接头(Cardan Joint)等万向联轴器(万向接头)。
[0053] 经由该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连接且夹装于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间的上述第三驱动轴50具有:扁平状地形成于前端部且供与第一联轴器51的连接的第一对边宽度部50a、设于轴向中间部且供后述的密封的密封部50b、在比该密封部50b更靠后端侧扩径形成且由上述轴承B0支撑的轴承部50c、扁平状地形成于后端部且供与第二联轴器52的连接的第二对边宽度部50d。并且,上述第一对边宽度部50a从前端侧与第一联轴器51的第二卡合槽51b卡合连接,并且上述第二对边宽度部50d从后端侧与第二联轴器52的第二卡合槽52b卡合连接。
[0054] 另外,在上述第三驱动轴50的密封部50b的外周,嵌装有将该第三驱动轴50与轴插通孔19之间密封的一对第一密封部件S1及第二密封部件S2。即,该第一、第二密封部件S1、S2配置于第一联轴器51与第二联轴器52之间、且配置于第一联轴器51与轴承B0之间,通过第一密封部件S1,来抑制从第一泵元件E1侧流出的工作液向第二泵元件E2侧流入,并且通过第二密封部件S2,来抑制从第二泵元件E2侧流出的燃料向第一泵元件E1侧流入。
[0055] 这里,在上述第三泵壳体13的周壁,沿着径向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侧而贯通形成有向空间部R开口且将该空间部R和外部连通的连通路53,其中,空间部R在第一、第二密封部件S1、S2间被隔成。该连通路53通过向大气开放,来实现第一、第二密封部件S1、S2间的压力调节,并且通过将从一方的泵元件E1、E2侧流出且通过上述各密封部件S1、S2的工作液或燃料排出到外部,来抑制该工作液或燃料向另一方的泵元件E1、E2侧流入(混入)的不良情况。
[0056] 以下,比照上述现有的泵装置,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特征性的作用效果。
[0057] 根据上述现有的泵装置,在第一泵元件构成非平衡式泵元件的情况下,产生因该非平衡式泵元件的泵作用而偏向的内压,从而对该第一泵元件进行驱动的第一驱动轴从高压(排出压)侧向低压(吸入压)侧挠曲变形。于是,第一驱动轴因该挠曲变形而偏心,其结果是,在该第一驱动轴与嵌装于该第一驱动轴的密封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径向间隙),由此,一方侧的泵元件的流体有可能从一方的泵元件侧向另一方的泵元件侧流入(混入)。
[0058]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装置1,经由第三驱动轴50将第一驱动轴20和第二驱动轴40连接,且通过允许该各驱动轴间(第一、第三驱动轴20、50间及第二、第三驱动轴40、50间)的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的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进行连结,因而,即使在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产生挠曲变形,也能够通过上述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吸收该挠曲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上述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影响到另一方侧的不良情况。
[0059]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泵元件E1构成所谓非平衡式的可变容量式泵的泵元件,因而,在第一驱动轴20容易产生挠曲变形,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对另一方侧的影响。
[006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车辆搭载状态下构成为,第一泵元件E1的排出口29a位于吸入口28a的垂直方向上侧,因而,也具有如下的优点:可通过重力抑制(抵消)第一驱动轴20向上方的挠曲变形的一部分,能够抑制基于该挠曲变形产生的密封部件S0的跟随滞后引起的工作液的漏出。
[0061] 另外,就上述第三驱动轴50而言,通过轴承B0而轴支承于第三泵壳体13,因而。第三驱动轴50的支承性提高,可实现该第三驱动轴50的稳定的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对另一方侧的影响。
[0062] 进一步地,就上述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而言,分别设置供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的端部(对边宽度部20a、40a)卡合的作为第一凹部的卡合槽51a、52a,并且设置供第三驱动轴50的端部(第一、第二对边宽度部50a、50d)卡合的作为第二凹部的卡合槽51b、52b,相对于该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可直接偏心地构成上述各驱动轴20、40、50,因而,也有助于该各驱动轴20、40、50的轴向长度(全长)的缩短化。
[0063] 〔第二实施方式〕
[0064] 图4表示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设为如下的结构:由一对轴承来轴支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驱动轴50。需要说明的是,就基本结构而言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对该相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相同)。
[0065]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2中,第三驱动轴50的密封部50b的两端部由上述一对轴承即第一轴承B1及第二轴承B2轴支承,并且在该第一、第二轴承B1、B2间配置有上述一对第一、第二密封部件S1、S2。
[0066] 上述第一、第二轴承B1、B2均是公知的滚珠轴承,具备:嵌装于第三驱动轴50的外周面的内圈、嵌装于第三泵壳体13的轴插通孔19的内周面的外圈、和夹装于上述内外圈间的多个滚珠,分别通过从第一泵元件E1侧及第二泵元件E2侧流出的工作液及燃料来润滑。
[0067] 这里,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在上述一对轴承B1、B2中,上述第一轴承B1的上述内圈从第三驱动轴50的前端侧压入到该第三驱动轴50的外周面,并且上述第二轴承B2的上述外圈从第三驱动轴50的后端侧压入到轴插通孔19的内周面。
[0068] 由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由第一、第二轴承B1、B2构成的一对轴承来轴支承上述第三驱动轴50的结构,从而能够抑制该第三驱动轴50的歪斜,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的一方侧的挠曲变形对另一方侧的影响。
[0069] 而且,通过将上述一对轴承B1、B2配置于第三泵壳体13而不是第一泵壳体11侧,可实现第三驱动轴50的支承性的提高,并且也有助于泵装置的装配性的提高。
[0070]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即,上述一对轴承B1、B2中的第一轴承B1从第三驱动轴50的前端侧压入,并且第二轴承B2从第三驱动轴50的后端侧压入,故而,与从一侧组装该两轴承B1、B2的情况相比,该各轴承B1、B2的组装性良好,可实现泵装置的装配性的提高。
[0071] 另外,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上述第三驱动轴50的轴向上,在第一轴承B1与第二轴承B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部件S1,且在该第一密封部件S1与第二轴承之间设置第二密封部件S2,由此,与在上述一对轴承B1、B2的轴向外侧配置上述一对密封部件S1、S2的情况相比,可增大该轴承B1、B2间的距离(间距),能够提高第三驱动轴50的支承稳定性
[0072] 另一方面,在上述一对轴承B1、B2的内侧配置上述一对密封部件S1、S2,由此,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够通过上述第一、第二泵元件E1、E2的工作液及燃料对该各泵元件E1、E2侧的轴承B1、B2进行润滑。
[0073] 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一、第二密封部件S1、S2间被隔成的空间部R通过连通路53而向大气开放,因而,也能够实现该一对密封部件S1、S2间的压力调节。
[0074] 〔第三实施方式〕
[0075] 图5表示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取消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联轴器51,并将其替换成其他的连接构造。
[0076]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3中,在第一驱动轴20的后端部凹设有内花键20x,并且在第三驱动轴50的前端部形成有外花键50x,上述两个驱动轴20、50通过可沿轴向相对移动的花键结合来连接。
[0077]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这两个驱动轴20、50的连接构造,不限于上述花键结合,例如,也可以采用六边形状的凹凸(公母)嵌合。
[0078] 即使通过该结构,也可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079] 〔第四实施方式〕
[0080] 图6表示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4是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由滚珠轴承构成的第二轴承B2替换成由平面轴承构成的第二轴承B2x而构成的。
[0081] 由此,上述第二轴承B2x的轴承构造被简化,有助于泵装置的装配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
[0082] 〔第五实施方式〕
[0083] 图7表示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驱动轴40和第三驱动轴50一体化,并且取消了第二轴承B2。
[0084]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5中,去除了上述第三驱动轴50,并替代性地构成为,第二驱动轴40的前端部以面向第三泵壳体13的轴插通孔19的方式延伸设置,并且该前端部作为密封部40b。
[0085] 并且,在该密封部40b的外周嵌装有上述一对第一、第二密封部件S1、S2,并且该密封部40b的前端部由公知的滚珠轴承即轴承B0轴支承。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该轴承B0可通过从第一泵元件E1侧流出的工作液来润滑。
[0086] 由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所谓非平衡式泵即第一泵元件E1,容易在第一驱动轴20产生挠曲变形,而通过在第二驱动轴40侧设置轴承B0及一对密封部件S1、S2,能够抑制上述第一驱动轴20的挠曲变形对该各密封部件S1、S2的影响。
[0087] 另外,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像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夹设上述第三驱动轴50,故而,能够将泵装置5的轴向长度缩短连接该第三驱动轴50的联轴器(上述第一、第二联轴器51、52)的量,并且也具有可实现泵装置5的结构件数量的削减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之类的优点。
[0088]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结构,只要是可实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形态即可,可根据适用对象的规格等自由地变更。
[0089] 特别地,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上述第一泵元件E1适用可变容量式的叶片泵元件、对上述第二泵元件E2适用固定容量式的外啮合齿轮泵,并以此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泵装置不限于该两形式的泵元件,显然将由第一、第二驱动轴20、40驱动的所有泵元件包括在内。
[0090]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泵装置,例如可考虑以下所述的方面。
[0091] 即,该泵装置在其一个方面,具有:泵壳体,在内部具有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及第二泵元件收纳部;第一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第二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二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第一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一泵元件;第二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泵元件;第三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且在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第一联轴器,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并且允许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的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第二联轴器,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并且允许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的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
[0092] 在上述泵装置的优选方面,设有轴支承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承。
[0093] 在另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轴承由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构成,该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侧,该第二轴承设为比该第一轴承更靠所述第二驱动轴侧。
[0094]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有第一密封部件,并且在该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部件。
[0095]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泵壳体设有连通路,该连通路的一端侧向该泵壳体与所述第三驱动轴之间的空间开口且另一端侧向外部开口,所述连通路的一端侧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之间开口形成。
[0096]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轴承是具有第一内圈、第一外圈、和夹装于该两内外圈之间的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所述第二轴承是具有第二内圈、第二外圈、和夹装于该两内外圈之间的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所述第一内圈的内周侧压入到所述第三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而所述第二外圈的外周侧压入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
[0097]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泵元件具备:转子,收纳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第一驱动轴驱动进行旋转;多个叶片,分别进出自如地收纳于在所述转子切口形成的多个槽内;环状的凸轮环,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心可偏心移动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与所述转子和所述多个叶片一同形成多个泵室;所述凸轮环由如下的驱动单元驱动控制,即,控制在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与所述凸轮环之间隔着该凸轮环而在两侧相向形成的第一流体压室及第二流体压室各自内压的控制单元。
[0098]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泵壳体具备:第一泵壳体,形成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外周侧,具有筒状部和底部,该筒状部收纳所述第一泵元件,该底部设于该筒状部中与所述第二驱动轴在轴线方向上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第三泵壳体,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驱动轴侧,收纳所述第三驱动轴;所述第三驱动轴由设于所述第三泵壳体内的一对轴承轴支承。
[0099]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三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所述一对轴承中的一轴承从所述第三泵壳体的一端侧插入,另一轴承从所述第三泵壳体的另一端侧插入。
[0100]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搭载于车辆的搭载状态下,向所述各泵室的容积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小的区域开口的排出口设为,位于比向所述各泵室的容积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区域开口的吸入口更靠垂直方向上侧的位置。
[0101]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联轴器具有供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端部和所述第三驱动轴的端部中的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一凹部、和供设于所述两驱动轴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联轴器具有供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轴的端部和所述第三驱动轴的端部中的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一凹部、和供设于所述两驱动轴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的凸部卡合的第二凹部。
[0102]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上述泵装置的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具备:泵壳体,在内部具有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及第二泵元件收纳部;第一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第二泵元件,设于所述第二泵元件收纳部内,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及排出;第一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一泵元件;第二驱动轴,轴支承于所述泵壳体,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泵元件;联轴器,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传递旋转力,并且允许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之间的接合角度或偏心量的变化;轴承,在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联轴器与所述第二泵元件之间,轴支承所述第二驱动轴;一对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泵元件之间;所述第一泵元件具备:转子,收纳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第一驱动轴驱动进行旋转;多个叶片,分别进出自如地收纳于在所述转子切口形成的多个槽内;环状的凸轮环,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心可偏心移动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泵元件收纳部内,与所述转子和所述多个叶片一同形成多个泵室。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流体轴承模组 2020-05-12 500
动压流体轴承 2020-05-12 164
流体轴承 2020-05-11 543
半球形流体轴承 2020-05-12 649
流体轴承装置 2020-05-13 277
磁流体轴承 2020-05-11 97
流体轴承装置 2020-05-11 822
动压流体膜轴承 2020-05-12 547
流体轴承装置 2020-05-13 774
流体轴承装置 2020-05-13 9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