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轴承类 / 保护轴承 / 保护罩和包括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

保护罩和包括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

阅读:576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保护罩和包括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环形凹口形成在 车轮 滚动 轴承 装置的车辆内侧。 保护罩 附接到布置在该凹口的底侧的内环以保护环形 磁性 编码器 。该保护罩的罩体形成有 覆盖 磁性编码器的环形第一圆盘部、从该第一圆盘部的径向外端延伸并装配到凹口的内周壁中的圆柱部、以及从该圆柱部的上端径向向 外延 伸并覆盖位于凹口周围的外环的端部的第二圆盘部。该罩体形成有待分离部,该待分离部由沿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半切削凹槽和穿孔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罩体形成有从该第二圆盘部突出的凸 耳 。,下面是保护罩和包括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保护罩,所述保护罩被构造为保护环形磁性编码器,所述保护罩形成有移除部,所述移除部使附接到所述磁性编码器的所述保护罩能够从所述磁性编码器移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保护罩适于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一起使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包括:
内环,所述内环适于通过将车轴沿所述车轴的轴向方向插入而与所述车轴的外周边配合;
外环,所述外环与所述内环同轴地布置,并且所述外环固定在轴箱上;以及
滚动元件,所述滚动元件布置在所述内环与所述外环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外环的端部从所述内环的端部突出,使得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车辆内侧形成环形凹口;
所述环形磁性编码器附接到位于所述凹口的底侧的所述内环;
所述保护罩形成有环形罩体,所述环形罩体包括:
第一圆盘部,所述第一圆盘部在与所述磁性编码器朝着所述车辆内侧间隔开指定距离的同时覆盖所述磁性编码器;
圆柱部,所述圆柱部从所述第一圆盘部的径向外端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并配合到所述凹口的内周壁中;以及
第二圆盘部,所述第二圆盘部从所述圆柱部的上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并覆盖位于所述凹口周围的所述外环的所述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罩体形成有待分离部,所述待分离部由沿所述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半切削凹槽和穿孔中的至少一种构成;并且
所述罩体形成有凸,所述凸耳沿与所述径向方向相交的另一径向方向从所述第二圆盘部的径向外端的两侧沿径向向外突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罩体的所述第二圆盘部的所述径向外端形成有抓握部,所述抓握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从所述外环的径向外端突出;并且
由半切削凹槽和穿孔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待分离部形成为在所述抓握部沿径向向外移动时与压配到所述内环中的所述车轴的外周面接触位置处或在所述位置附近从所述第一圆盘部延伸到所述第二圆盘部。
6.一种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包括:
外环;
内环,所述内环与所述外环同轴地布置;
滚动元件,所述滚动元件布置在所述外环与所述内环之间;
车轴,所述车轴沿所述车轴的轴向方向延伸通过所述内环;
凹口,所述凹口形成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车辆内侧;
环形磁性编码器,所述磁性编码器附接到所述凹口的底侧;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覆盖所述磁性编码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罩体形成有待分离部,所述待分离部沿所述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比沿所述罩体的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弱的局部刚度,从而所述待分离部可分离;
所述罩体是整体式的,以当所述罩体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所述凹口中时保护所述磁性编码器;并且
所述罩体被构造为在所述车轴插入并固定到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之后,当将所述罩体从所述凹口拆下时,在所述待分离部沿所述周向方向分离并打开的同时,所述罩体移动到与所述轴向方向相交的所述车辆内侧,从而将所述罩体从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和所述车轴移除。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罩体形成有具有分离面的待分离部,所述分离面预先通过沿所述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分离区分离,并且所述分离面彼此紧靠,使得所述待分离部具有比沿所述罩体的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弱的局部刚度,从而所述待分离部可再分离;
所述罩体是整体式的,以当所述罩体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所述凹口中时保护所述磁性编码器;并且
所述罩体被构造为在所述车轴插入并固定到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之后,当将所述罩体从所述凹口拆下时,在所述待分离部沿所述周向方向再分离并打开的同时,所述罩体移动到与所述轴向方向相交的所述车辆内侧,从而将所述罩体从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和所述车轴移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位于所述分离区的两侧的所述分离面包括邻接面,当所述罩体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所述凹口中时,所述邻接面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紧密接触,而当所述罩体从所述凹口拆下时,所述邻接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沿所述周向方向再分离并打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沿所述邻接面形成壁部,从而所述壁部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突出,并且所述壁部被构造为当所述罩体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所述凹口中时,所述壁部沿所述周向方向彼此接触。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第二圆盘部的所述径向外端形成有抓握部,所述抓握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从所述外环的径向外端突出,并且所述抓握部被构造为当将所述罩体从所述凹口拆下时,通过朝着与所述轴向方向相交的所述车辆内侧被拉动而进一步向外移动;并且
所述待分离部形成在所述罩体上,从而在拉动所述抓握部的方向上延伸。
12.一种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其中: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罩插入并保持在所述凹口中;
通过将所述车轴沿所述轴向方向插入而使所述内环与所述车轴的所述外周边配合;并且
所述外环与所述内环同轴地布置,并且所述外环固定到所述轴箱。
13.一种附接和拆卸保护罩的方法,包括:
插入并保持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罩;以及
将所述罩体移动到与所述轴向方向相交的所述车辆内侧,使得在所述车轴插入并固定到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之后,当将所述罩体从所述凹口拆下时,所述待分离部沿所述周向方向分离并打开,从而将所述罩体从所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和所述车轴移除。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设有磁性编码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一起使用的保护罩,并且涉及一种包括该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中所示,公知的是在轴悬架系统中具有后轮悬架C,在该轴悬架系统中,车轮B安装在一对通过差动装置连接的左-右后车轴A的每一个上。此后轮悬架C形成为半悬浮式,其中在后车轴A的一个端侧处包括轴承D,而此轴承D中的外环侧D1固定到圆柱形后轴箱E,从而后车轴A通过轴承D中的内环侧D2可旋转地支撑
此外,用于检测车轮的旋转速度的旋转检测装置附接到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车轮的此轴承。作为旋转检测装置,使用轮毂和轴承单元,车轮安装到该轮毂,而该轴承单元由轴承组成,该轴承包括可旋转地支撑该轮毂的内环侧和固定到悬架的外环侧。磁性编码器固定到此轴承单元的轴承的内环侧中的车辆内侧。用于覆盖该磁性编码器的环形保护板设置在外环侧中的车辆内侧,而传感器布置为通过置于其与磁性编码器之间的保护板而与该磁性编码器相对。因而,已知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通过该传感器来检测与车轮的旋转一起旋转的磁性编码器的旋转变化(参见日本专利公布No.2002-333033A)。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布No.2002-333033A

发明内容

要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对于上文所述的后轮悬架C,为了将轴承D固定到后车轴A,后车轴A垂直保持,轴承D以及车辆内侧的用于固定该轴承D的周边部件F,诸如隔片和卡环穿过后车轴A并从后车轴A上方下落。随后,通过压配夹具将轴承D和周边部件F同时压配到后车轴A的压配轴部A1的外周边,从而轴承D的车辆内侧通过周边部件F固定。
然而,由于轴承D和周边部件F下落所在的后车轴A的中间轴部A2的直径小于压配轴部A1,所以轴承D和周边部件F的轴向中心在执行压配之前可能移置,从而它们以倾斜姿态下落。为此,轴承D和周边部件F的末端将彼此碰撞。因此,如果诸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磁性编码器安装在轴承D的端侧,则该磁性编码器将被周边部件F损坏。
因此,尽管通过使用如在日本专利公布No.2002-333033A中公开的环形保护板能够保护磁性编码器,但是由于此保护板与磁性编码器紧密接触,所以具有这样的可能性:磁性编码器间接地被由周边部件F的下落导致的冲击损坏。为防止此损坏,必须使保护板厚(变得重)。
此外,对于此类型的后轮悬架C,在轴承D组装到后车轴A之后,保护板变得不必要。为此,要将环形保护板H(参见图1)从后车轴A移除,必须提起保护板H。在后车轴A的轴长大约为一米的情况下,臂的提升和下降操作在提起保护板H时变得大而困难。因此,如果这些操作继续重复,则作业环境恶化且不合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护罩,该保护罩能够避免金属外物粘附到磁性编码器以及磁性编码器的损坏,并且便于在组装到车轴之后的移除操作;提供一种包括该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以及提供一种附接和拆卸该保护罩的方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接合器的特征在于下文列出的条款(1)到(13)。
(1)一种构造为保护环形磁性编码器的保护罩,该保护罩形成有移除部,该移除部使附接到磁性编码器的保护罩能够从该磁性编码器移除。
(2)如(1)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保护罩适于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一起使用,该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包括:
内环,该内环适于通过将车轴沿其轴向方向插入而与该车轴的外周边配合;
外环,该外环与该内环同轴地布置并固定在轴箱上;以及
滚动元件,该滚动元件布置在内环与外环之间。
(3)如(2)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外环的端部从内环的端部突出,使得环形凹口形成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车辆内侧;
环形磁性编码器附接到位于该凹口的底侧的内环;
该保护罩形成有环形罩体,该罩体包括:
第一圆盘部,该第一圆盘部覆盖该磁性编码器同时与该磁性编码器朝着车辆内侧以指定距离隔开;
圆柱部,该圆柱部沿轴向方向从第一圆盘部的径向外端延伸,并装配到凹口的内周壁中;以及
第二圆盘部,该第二圆盘部从该圆柱部的上端径向向外延伸,并且覆盖位于凹口周围的外环的端部。
(4)如(3)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罩体形成有待分离部,该待分离部由沿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半切削凹槽和穿孔中的至少一种构成;并且
该罩体形成有凸,所述凸耳沿与该径向方向相交的另一径向方向从第二圆盘部的径向外端的两侧径向向外突出。
(5)如(3)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罩体的第二圆盘部的径向外端形成有抓握部,该抓握部径向向外延伸并从外环的径向外端突出;并且
由半切削凹槽和穿孔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待分离部形成为,在当抓握部径向向外移动时与压配到内环中的车轴的外周面形成接触的位置处或在该位置附近从第一圆盘部延伸到第二圆盘部。
(6)一种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包括:
外环;
内环,该内环与该外环同轴地布置;
滚动元件,该滚动元件布置在外环与内环之间;
车轴,该车轴沿其轴向方向延伸通过内环;
凹口,该凹口形成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车辆内侧;
环形磁性编码器,该磁性编码器附接到该凹口的底侧;以及
如(1)中所述的保护罩,该保护罩覆盖该磁性编码器。
(7)如(3)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罩体形成有待分离部,该待分离部沿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具有比沿罩体的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弱的局部刚度,从而是可分离的;
该罩体是整体式的以当罩体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凹口中时保护磁性编码器;并且
该罩体构造为移动到与该轴向方向相交的内车辆侧,同时在车轴插入并固定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之后,当将罩体从凹口中拆下时,该待分离部沿周向方向分离并打开,从而将罩体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和车轴移除。
(8)如(3)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罩体形成有具有分离面的待分离部,所述分离面预先通过沿罩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分离区分离并且彼此紧靠,从而待分离部具有比沿罩体的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弱的局部刚度,从而可再分离;
该罩体是整体式的以当罩体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凹口中时保护磁性编码器;并且
该罩体构造为移动到与该轴向方向相交的内车辆侧,同时在车轴插入并固定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之后,当将罩体从凹口中拆下时,该待分离部沿周向方向再分离并打开,从而将罩体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和车轴移除。
(9)如(8)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位于分离区的两侧的分离面包括邻接面,当罩体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凹口中时,所述邻接面的至少一部分彼此形成紧密接触,而当罩体从凹口中拆下时,所述邻接面的至少一部分沿周向方向再分离并打开。
(10)如(8)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壁部沿邻接面形成,并构造为当罩体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凹口中时,彼此沿周向方向形成接触。
(11)如(7)中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第二圆盘部的径向外端形成有抓握部,该抓握部径向向外延伸并从外环的径向外端突出,并且该抓握部构造为当将罩体从凹口中拆下时,通过朝着与轴向方向相交的车辆内侧拉动而进一步向外移动;并且
待分离部形成在罩体上由此以沿拉动该抓握部的方向延伸。
(12)一种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其中:
如(7)中所述的保护罩插入并保持在凹口中;
通过将车轴沿轴向方向插入而使内环与该车轴的外周边配合;以及
外环与内环同轴布置并固定到轴箱。
(13)一种附接和拆卸保护罩的方法,包括:
插入并保持如(7)中所述的保护罩;以及
将罩体移动到与轴向方向相交的内车辆侧,使得在车轴插入并固定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之后,当将罩体从凹口中拆下时,该待分离部沿周向方向分离并打开,从而将罩体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和车轴移除。
利用上述构造,在附接该保护罩之后,能够避免金属外物粘附到磁性编码器以及磁性编码器的损坏。此外,能够提供车轮滚动轴承装置,其中能便于保护罩在组装到车轴之后的移除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轴悬架系统中的后轮悬架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车轮滚动轴承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其中附接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保护罩。
图3是图2中显示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图3中显示的保护罩的透视图。
图5是显示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保护罩被移除。
图6是显示由半切削凹槽形成的待分离部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是显示由穿孔形成的待分离部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是显示由半切削凹槽和穿孔形成的待分离部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9是显示保护罩被分割的状态的视图。
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保护罩的透视图。
图11是显示图10中显示的保护罩被分割的状态的视图。
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保护罩的透视图。
图13是显示图12中显示的保护罩被分割的另一状态的视图。
图14是显示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其中附接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保护罩。
图15是图14中显示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透视图。
图16是图15中显示的保护罩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5中显示的保护罩的平面图。
图18是图17中显示的保护罩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9是显示保护罩的待分离部的偏移状态的视图。
图20是显示其中附接了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与后车轴组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21是显示保护罩被从后车轴移除的状态的视图。
图22是显示一种保护罩的制造方法的视图。
图23是显示图15的修改示例的透视图。
图24是显示保护罩的另一修改示例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25是显示保护罩的又一修改示例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26包括沿图25的线A-A、B-B、C-C截取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图2是显示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其中附接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保护罩。图3是图2中显示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透视图。图4是图3中显示的保护罩的透视图。图5是显示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保护罩被移除。
作为与图1中显示的背景技术类似的潜在前提,此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用于代替轴悬架式的后轮悬架C的轴承D。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具体示例例如由双排向外指向的接触球轴承构成,如图2中所示。此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包括:内环11,用作车轴的后车轴1沿后车轴1的轴向方向Z1插入该内环11中,并且该内环11通过压配合装配在后车轴1上;外环12,其与此内环11同心布置;以及滚动元件13,其置于内环11与外环12之间。如图5中所示,用于固定到用作轴箱的后轴箱E的凸缘12b整体形成在外环12的车辆内侧的端部12a的外周侧。用于插入螺栓的螺栓插入孔14形成在凸缘12b中,从而通过螺栓将凸缘固定到后轴箱E。
返回到图2,后车轴1的车辆外侧形成有阶梯部2,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内环11与该阶梯部2邻接以定位在其上。从该阶梯部2延续的车辆内侧形成有压配轴部3,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内环11通过压配合装配在该压配轴部3上。此压配轴部3具有这样的轴长度,即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内环11以及用于固定该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周边部件F,诸如隔片F1和卡环F2(下文讨论)能通过压配合装配在该压配轴部3上。
此外,凹口15形成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车辆内侧的侧端10a上。此凹口15通过使外环12的车辆内侧的端部12a比内环11的端部11a更加朝着车辆内侧突出而形成。
在内环11的位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的底部15a侧的径向外端11b上,环形磁性编码器16装配并固定到固定支架11c,该固定支架11c通过压配合固定到该径向外端11b。此磁性编码器16形成有沿其周向方向交替布置的不同磁极(N级和S级)。磁性编码器16具有这样的厚度,即在磁性编码器16固定到内环11的状态下,磁性编码器16从端部11a朝着车辆内侧稍稍突出。
用于检测由于磁性编码器16的旋转而导致的磁性变化的传感器17附接到外环12的凸缘12b。传感器17从外侧插入形成在此凸缘12b中的传感器插入孔17a中。所插入的传感器17的远端与磁性编码器16的车辆内侧的表面紧密接近地布置以检测该磁性变化。
接下来,将对本发明的保护罩20进行描述,该保护罩20用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以保护附接到此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的底部15a侧的环形磁性编码器16。
如图2中所示,环形第一圆盘部21形成在此保护罩20中以覆盖位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的底部15a侧的磁性编码器16。此第一圆盘部21具有肋部21c,该肋部21c从第一圆盘部21的径向内端21a延伸并紧靠内环11的末端11a,使得第一圆盘部21与磁性编码器16朝着车辆内侧隔开预定距离Y1。由于磁性编码器16这样被隔开预定距离Y1的保护罩20覆盖,所以降低了磁性编码器16的磁效果,从而能容易地防止金属外物的粘附。此外,即使另一构件(周边构件)紧靠第一圆盘部21,但由于第一圆盘部21不与磁性编码器16处于接触并且该预定距离Y1通过肋部21c保持,从而能防止所给予磁性编码器16的损坏。此径向内端21a的径向尺寸确定为使得在末端11a处,该径向内端21a位于内环11的内周边与外周边之间。
圆柱部22以这样的方式连续形成,即沿后车轴1的轴向方向从此第一圆盘部21的径向外端21b延伸并装配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的内周壁15b(从凸缘12b向内的外环12的内周面)。此外,形成第二圆盘部24,其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从该圆柱部22延伸并绕凹口15覆盖外环12的末端12a。由此形成环形罩体23。
此外,如图3和图4中所示,抓握部25形成为从该第二圆盘部24沿径向向外的方向朝着外环12的径向外端12c的外侧延伸,并且抓握部25形成为适于:在从凹口15移除时,通过沿与轴向方向Z1相交并用作车辆内侧的示例的径向方向X1被拉动而进一步向外移动。此外,多个突出部22a形成在罩体23中的圆柱部22的外周侧,由此设有与内周壁15b的预定过盈量,以便保持装配到凹口15的内周壁15b的状态。
此外,凸耳27形成在第二圆盘部24的径向外端上由此以沿其径向向外的方向延伸并比外环12的径向外端12c更加突出。此凸耳27具有悬垂件27a并且形成为阻塞形成在外环12的凸缘12b上且没有插入传感器17的传感器插入孔17a。保护罩20能由塑性材料整体形成。
待分离部26形成在罩体23中,由此以沿其径向方向X1延伸。此待分离部26具有这样的刚度,即其刚度比沿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部分地更低,从而允许分离。如图6中所示,此待分离部26由以V形横截面切削的半切削凹槽26a形成(在此示例中,半切削凹槽从构件的正面反面切削,但可单独从一个表面切削)。
此外,作为待分离部26的另一示例,可形成穿孔26b,如图7中所示,并且这些穿孔可用作待分离部26。在又一实施例中,待分离部26可通过组合半切削凹槽26a和穿孔26b而形成,如图8中所示。凸耳27沿与径向方向X1相交的另一径向方向X2(参见图4)布置,该待分离部26沿径向方向X1形成。
此外,如图3中所示,保护罩20装配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当保护罩20的罩体23的圆柱部22装配到形成凹口15的内周壁15b时,圆柱部22的突出部22a与内周壁15b形成接触,从而允许罩体23的圆柱部22以预定过盈量装配和插入。
接下来,作为将装配有保护罩20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后车轴1的示例,后车轴1垂直保持,而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和周边部件F,包括隔片F1和卡环F2以此顺序从该后车轴1上方下落到后车轴1上。
随后,通过未示出的压配夹具将车辆滚动轴承装置10和周边部件F同时挤压并装配到后车轴1的压配轴部3上,直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内环11紧靠后车轴1的阶梯部2。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从而组装到后车轴1。
随后,覆盖磁性编码器16的保护罩20变得不必要,从而执行保护罩20的移除。在保护罩20装配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上的状态中或在保护罩20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稍稍提起的状态中,两侧的凸耳27朝着后车轴1的轴向中心提起,如图9中所示,从而保护罩20在待分离部26处呈现谷折状态。结果,待分离部26断裂,从而将保护罩20分成左和右分割体。因此,适当地易于从后车轴1的抽出操作。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0对保护罩20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待分离部26沿抓握部25的拉动方向(径向方向X1)布置在与该抓握部25相对的一侧,由此以从第二圆盘部24径向向外延伸。换句话说,单一待分离部26形成在这样的部分处,即在抓握部25径向向外移动时,该部分将紧靠压配到内环11的后车轴1的外周面。
为了移除根据此示例的保护罩20,抓住保护罩20的抓握部25并向上提起以便仅将保护罩20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移除,如图11中所示。随后,在保护罩20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稍稍向上提起的状态中沿径向方向X1拉动抓握部25,使得单一待分离部26从其端侧(在设置撕开部26c的示例中,从该撕开部26c)开始连续断裂,并且保护罩20在此部分处分开。因此,能够将后车轴1从待分离部26的分离部之间抽出。
此外,如图12中所示,多个(在此示例中,两个)沿周向方向基本平行布置的待分离部26形成在后车轴1的外周面所邻接的部分附近。
如图13所示,为了移除根据此示例的保护罩20,在保护罩20装配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上的状态中或在保护罩20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稍稍提起的状态中,沿径向方向X1拉动抓握部25,同时待分离部26的端侧紧靠后车轴1的外周面,两个待分离部26从其端侧(在设置撕开部26c的示例中,从撕开部26c)开始连续断裂,并且保护罩20在这些部分处分离。因此,能够将后车轴1从分离的待分离部26之间抽出。
第三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描述。假定装配有根据该第三实施例的保护罩的车轮用滚动轴承装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轮用滚动轴承装置相同。
图14是显示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其中附接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保护罩。图15是图14中显示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的透视图。图16是图15中显示的保护罩的透视图。图17是图15中显示的保护罩的平面图。图18是图17中显示的保护罩的局部放大视图。图19是显示保护罩的待分离部的偏移状态的视图。图20是显示其中附接了保护罩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与后车轴组装的状态的视图。图21是显示保护罩被从后车轴移除的状态的视图。
对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保护罩,将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那些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护罩相同的部件部分,并将省略其描述。此外,对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保护罩,将省略用于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护罩所共有的有利效果和修改的说明,并将仅给出那些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护罩不同的布置、有利效果和修改的描述。
如图16到图18中所示,待分离部126形成在罩体23中,由此以沿其径向方向X1延伸。此待分离部126具有这样的刚度,即其刚度比沿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部分地更低,从而允许分离。由于预先通过作为分离区的裂缝126a(分离区)沿径向方向X1分开的两侧的分离面126b彼此相连,所以待分离部126具有形成为部分地低于沿周向方向的其它部分的刚度,从而分离面126b能再分离。
通过裂缝126a分开的两侧的分离面126b中的相应一个由邻接面126c构成,其中当罩体23的圆柱部22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时,至少邻接面126c的径向内侧彼此形成紧密接触,并且当将罩体23的圆柱部22从凹口15中移除时,邻接面126c通过沿周向方向打开而再分离。径向内侧的这些邻接面126c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第一圆盘部21的径向内端21a经由圆柱部22朝着第二圆盘部24的径向内端(圆柱部22的内周面)的外部附近延伸。
此外,如图18中所示,比两侧的邻接面126c之间的间隔更大的宽槽口部24a形成在第二圆盘部24中的邻接面126c的径向外侧之间。即使罩体23的圆柱部22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槽口部24a的两个周向末端24a1也由于此槽口部24a而不彼此干涉(重叠)。
此外,如图15中所示,朝着车辆内侧突出的壁部127分别沿邻接面126c形成在两侧,并且当罩体23的圆柱部22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时,这两个壁部127的相对面127a沿周向方向彼此紧靠。壁部127的此相对面127a和邻接面126c以连续表面的形式形成,从而能实现同时的紧密接触。为此,即使当一个邻接面126c与另一邻接面126c在轴向方向Z1上偏移时(参见图19(a)中的阴影部分),或当一个邻接面126c与另一邻接面126c在径向方向X1上偏移时(参见图19(b)中的阴影部分),壁部127的相对面127a也由于在壁部127的径向方向X1上的突出高度和长度而彼此恒定地形成接触。因此,当罩体23的圆柱部22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时,不削弱刚度的保持。
如图16中所示,除了壁部127之外,导向壁部128设置在罩体123上。这些导向壁部128形成为其直径在后车轴1的轴向方向Z1上从远离凹口15的底部15a的一侧朝着靠近该底部15a的一侧减小。在包括隔片F1和卡环F2的用于固定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周边部件F通过其自重在轴向方向Z1上沿垂直保持的后车轴1下落以安装在该后车轴1上的情形中,导向部128具有导向功能,从而当周边部件F接近保护罩20时,周边部件F相对于后车轴1的中心线居中。
这些导向部128能通过沿周向方向布置多个肋片130而形成,所述肋片130各具有从圆柱部22延伸到第一圆盘部21的径向内端21a的斜缘部29。换句话说,壁部127能认为是通过将肋片130中的一个在其沿周向方向的厚度的中间处分割而形成的。因而,相对于邻接面126c之间在轴向方向Z1和/或径向方向X1上的偏移而言,接触面积变大。
多个肋片130沿圆柱部22的周向方向布置,使得肋片130中的每一个布置在相邻的突出部22a之间。此外,用作壁部127的单一肋片130沿从第二圆盘部24径向向外延伸的抓握部25的拉动方向布置在与抓握部25相对的一侧。
如图15中所示,保护罩20装配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当保护罩20的罩体23的圆柱部22装配到形成凹口15的内周壁15b时,圆柱部22的突出部22a与内周壁15b形成接触,从而使罩体23的圆柱部22能在待分离部126的分离面26b的部件(邻接面26c)彼此紧靠的状态中以预定过盈量装配和插入。由于待分离部26相对于直径的收缩而抵抗紧固力,所以装配状态得以保持,该直径的收缩由于径向方向X1的向内方向上的紧固力导致,而该紧固力归因于装配操作。因而,当将罩体23插入和保持在凹口15中时,罩体23完全地保护磁性编码器16。
接下来,作为将装配有保护罩20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后车轴1的示例,如图20中所示,当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和周边部件2,包括隔片F1和卡环F2以此顺序从垂直保持的后车轴1上方落下时,最初落下的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在通过与后车轴1的压配轴部3连续形成的锥形轴部4引导的同时布置在压配轴部3的上端侧,从而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轴线与后车轴1的中心线同轴。
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之后落下的周边部件F在相对于后车轴1的中心线倾斜的偏心状态中向下移动。然而,周边部件F的下端的径向外缘在用作保护罩20的导向部128的肋片130的斜缘部129上滑动,并且周边部件F的轴线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轴线(其也是后车轴1的中心线)同轴,从而周边部件F布置在位于保护罩20的第一圆盘部21的径向内端21a的内部位置处的内环11的末端11a上。
随后,通过未示出的压配夹具将车辆滚动轴承装置10和周边部件F同时挤压并装配到后车轴1的压配轴部3上,直到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内环11紧靠后车轴1的阶梯部2。由此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后车轴1。
随后,覆盖磁性编码器16的保护罩20变得不必要,从而执行保护罩20的移除。如图21中所示,抓住保护罩20的抓握部25,并向上提起以便仅将保护罩20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移除。顺带提及,待分离部126处的分离面126b的邻接面126c沿周向方向打开并再分离。随后,当在保护罩20从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稍稍向上提起的状态中朝着径向方向X1拉动抓握部125时,允许后车轴1在分离的待分离部126处的分离面126b的部件(邻接面126c)之间穿过,从而将此保护罩20移除。
对于制造此保护罩20的方法而言,如图22中所示,通过注入口101将熔融树脂注入形成在上模100与下模110之间的腔120中。随后,在树脂冷却和凝固之后,将模具打开并将作为模制品的保护罩材料200取出,因而保护罩材料200整体形成为保护罩20。顺带地,保护罩20由高聚物材料(在此示例中,作为通用塑性材料的聚丙烯)整体成型。
因而,在该保护罩20中,罩体23的一部分在待分离部126处分开。为此,提供能容易地从后车轴1以及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移除的保护罩20是可能的。
如图23中所示,待分离部126的另一示例是由通过裂缝126a分开的两侧的分离面126b的邻接面126c构成的。径向内侧的这些邻接面126c的每一个形成为从第一圆盘部21的径向内端21a经由圆柱部22朝着第二圆盘部24的径向内端(圆柱部22的内周面)的外部附近延伸。此外,比两侧的邻接面126c之间的间隔更大的宽槽口部24a形成在第二圆盘部24中的邻接面126c的径向外侧之间。即使罩体23的圆柱部22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槽口部24a的两个周向末端24a1也由于此槽口部24a而不彼此干涉(重叠)。从第一圆盘部21朝着车辆内侧以及朝着圆柱部22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壁部127分别沿邻接面126c形成在两侧。当罩体23的圆柱部22插入并保持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时,这两个壁部127的相对面127a沿周向方向彼此紧靠。尽管设有与上述其它实施例中相似的其它部件构件,但是将省略对这些构件的说明。
作为待分离部126的又一示例,如图24中所示,从第一圆盘部21经由圆柱部22延续到第二圆盘部24的分离面126b可用作邻接面126c。尽管设有与上述其它实施例中相似的其它部件构件,但是将省略对这些构件的说明。
作为保护罩20的又一示例,如图25和图26中所示,多个接合爪131形成在罩体23上,待分离部126中的裂缝126a的分离面126b(邻接面126c)形成在该罩体23中,所述接合爪131作为用于使罩体23成一体的接合部。
这些接合爪131包括圆盘接合爪131a和圆盘接合爪131b,所述圆盘接合爪131a各从一个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第一圆盘部21的正面延伸到另一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第一圆盘部21的正面之上,而所述圆盘接合爪131b各从另一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第一圆盘部21的正面延伸到该一个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第一圆盘部21的正面之上。通过两侧的圆盘接合爪131a和圆盘接合爪131b来防止第一圆盘部21相对于轴向方向Z1的偏移。
此外,接合爪131进一步包括圆柱形接合爪131c和圆柱形接合爪131d,所述圆柱形接合爪131c各从一个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圆柱部22的内周面延伸到另一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圆柱部22的内周面之上,而所述圆柱形接合爪131d各从另一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圆柱部22的内周面延伸到该一个分离面126b形成所在的圆柱部22的内周面之上。通过两侧的圆柱形接合爪131c和圆柱形接合爪131d来防止圆柱部22相对于径向方向X1的偏移。
圆盘接合爪131a、圆盘接合爪131b、圆柱形接合爪131c和圆柱形接合爪131d可以与第一圆盘部21和圆柱部22基本相同的厚度延伸,如图中所示。然而,在使每个爪的厚度例如基本为第一圆盘部21和圆柱部22的厚度的一半,并且待与这些爪重叠的第一圆盘部21和圆柱部22的正面与这些爪的厚度相应地凹进的情形中,能使第一圆盘部21的正面以及圆柱部22的内周面齐平。
在此示例中,提供用于防止当保护罩20装配在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凹口15中时,分离面126b(邻接面126c)在轴向方向Z1和径向方向X1上偏移的功能。在此示例中,导向部128的肋片130不用作壁部127,而是通过在它们不与分离面126b(邻接面126c)重叠的位置处提供导向部128的肋片130,能够提供导向功能,使得用于固定车轮滚动轴承装置10的周边部件F,诸如隔片F1和卡环F2将通过导向部128而相对于后车轴1的中心线居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