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船舶推进与转向 / / 操舵装置

装置

阅读:114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具备柱管(4)、悬架(5)、外柱(1)、固定托架(2)、 紧 固件 (3)、止动部件(6)、伸缩限制部件(7),前述外柱(1)将柱管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抱持,前述固定托架(2)将外柱(1)夹持,前述紧固件(3)具有 螺栓 轴(31)和操作杆部(32),且被插通于悬架(5)的长孔(53),并且进行外柱(1)和固定托架(2)的 锁 定和锁定解除,前述止动部件(6)被设置于螺栓轴(31),与螺栓轴(31)的转动一同摆动,前述伸缩限制部件(7)与柱管(4)一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构成为,止动部件(6)在锁定解除状态下能够与伸缩限制部件(7)抵接,在锁定状态下不能与伸缩限制部件(7)抵接。,下面是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操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柱管、悬架、外柱、固定托架、固件、止动部件、伸缩限制部件,前述悬架被固接于该柱管,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孔,
前述外柱将前述柱管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抱持,
前述固定托架将该外柱夹持,
前述紧固件具有螺栓轴和操作杆部,且被插通于前述悬架的长孔,并且进行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的定和锁定解除,
前述止动部件被设置于前述螺栓轴,与该螺栓轴的转动一同摆动,
前述伸缩限制部件与前述柱管一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构成为,前述止动部件在锁定解除状态下能够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在锁定状态下不能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
2.一种操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柱管、外柱、固定托架、悬架、紧固件、止动部件、伸缩限制部件,前述外柱具有抱持主体部和狭缝部,前述抱持主体部将该柱管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抱持,前述狭缝部沿前后方向被形成于该抱持主体部,
前述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将该外柱夹持的固定侧部,
前述悬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长孔的垂下板状部,且被固接于前述柱管,
前述紧固件具有螺栓轴和操作杆部,且贯通于前述悬架的长孔,并且进行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的锁定和锁定解除,前述操作杆部使该螺栓轴转动,
前述止动部件被设置于前述螺栓轴,通过该螺栓轴的转动而摆动,并且被配置于两个前述垂下板状部之间,
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被设置于前述悬架和前述柱管的某一方,
在前述紧固件的能够伸缩调整的锁定解除状态下,通过前述柱管的前方侧移动,前述止动部件位于能够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的位置,在锁定状态下,通过前述柱管的前方侧移动,前述止动部件位于不能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舵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止动部件和前述螺栓轴分体地构成,且前述止动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前述螺栓轴能够嵌合装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舵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被形成于前述悬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舵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被形成于前述柱管。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舵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前述悬架和前述外柱的前述紧固部之间配置冲击吸收件,前述冲击吸收件具备冲击吸收板部,前述冲击吸收板部形成供前述螺栓轴插通的螺栓插通孔,且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在前述紧固件的锁定状态下,前述冲击吸收板部以弹性推压状态抵接于前述悬架的前述垂下板状部。

说明书全文

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操舵装置,前述操舵装置具备限制伸缩调整范围的机构,并且在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动作中,能够进行不被前述伸缩机构影响的独立的动作。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存在具备伸缩调整机构与发生二次碰撞时用于保护驾驶者的冲击吸收装置的各种装置。作为涉及这样的操舵装置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为例。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17号公报)简要说明。另外,为了与本发明的说明区別,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中,对附图标记标注括号。
[0003] 在专利文献1的操舵装置中,连杆部件(33)的一端被安装于操作杆部(20),连杆部件(33)的另一端被安装于限制部件(34)的下端,前述限制部件(34)被枢轴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套筒(21)的圆筒部(21a)的下表面。
[0004] 被形成于限制部件(34)的上端的限制部(34a)经由被形成于圆筒部(21a)的下部的开口(21g),能够进入至圆筒部(21a)内。进而,在柱管(11)的上部形成有长孔(11f),在该长孔(11f)内,以被螺纹接合于外套筒(21)的上部的螺栓35的末端突出的方式安装。
[0005] 在该状态下,被连杆部件(33)拉伸的限制部件(34)翘起,其上端的限制部(34a)被向外套筒(21)的开口(21g)外拉出(即从限制位置避让),向不与柱管(11)抵接的位置(比外套筒(21)的内周面靠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因此,在车辆的碰撞时,即使在发生驾驶者与无图示的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况下,柱管(11)也能够在不与限制部件(34)碰撞接触的情况下移动(压溃)。
[0006] 进而,被连杆部件(33)推压的限制部件(34)直立,其上端的限制部件(34)从外套筒(21)的开口(21g)向内侧(即比外套筒(21)的内周面靠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即向限制位置移动),所以由此柱管(11)能够抵接。因此,伸缩调整时将柱管(11)推向外套筒(21)侧时,其端部与限制部件(34)抵接,由此作为阻止该程度以上的缩小方向的位移的伸缩止动件发挥功能。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17号公报。
[0008]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有如以下所示的问题。首先,限制部件构成为,经由连杆部件通过操作杆部的转动,限制部件从外套筒的圆筒部的开口突出。其突出量根据操作杆部的转动度而变化,难以保持总是恒定的突出量,因此有零件尺寸难以管理的可能。
[0009] 此外,限制部件经由连杆部件通过操作杆部的转动呈垂直状,限制部件从外套筒的圆筒部的开口突出,但借助该机构,在伸缩调整时,内轴猛烈地碰撞于限制部件时,借助该限制部件被向避让方向推回,有倾斜的可能。这样,有在伸缩调整范围产生歪斜的可能。

发明内容

[0010]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具备限制伸缩调整范围的机构,并且在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动作中进行不被前述伸缩机构影响的独立的动作,并且使结构极为简单。
[0011] 这里,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复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操舵装置,具备柱管、悬架、外柱、固定托架、固件、止动部件、伸缩限制部件,前述悬架被固接于该柱管,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孔,前述外柱将前述柱管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抱持,前述固定托架将该外柱夹持,前述紧固件具有螺栓轴和操作杆部,且被插通于前述悬架的长孔,并且进行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的定和锁定解除,前述止动部件被设置于前述螺栓轴,与该螺栓轴的转动一同摆动,前述伸缩限制部件与前述柱管一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构成为,前述止动部件在锁定解除状态下能够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在锁定状态下不能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一种操舵装置,具备柱管、外柱、固定托架、悬架、紧固件、止动部件、伸缩限制部件,前述外柱具有抱持主体部和狭缝部,前述抱持主体部将该柱管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抱持,前述狭缝部沿前后方向被形成于该抱持主体部,前述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将该外柱夹持的固定侧部,前述悬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长孔的垂下板状部,且被固接于前述柱管,前述紧固件具有螺栓轴和操作杆部,且被贯通于前述悬架的长孔,并且进行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的锁定和锁定解除,前述操作杆部使该螺栓轴转动,前述止动部件被设置于前述螺栓轴,借助该螺栓轴的转动而摆动,并且被配置于两个前述垂下板状部间,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被设置于前述悬架和前述柱管的某一方,在前述紧固件的能够伸缩调整的锁定解除状态下,通过前述柱管的前方侧移动,前述止动部件位于能够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的位置,在锁定状态下,通过前述柱管的前方侧移动,前述止动部件位于不能与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抵接的位置。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将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构成为,在第1或2技术方案所述的操舵装置中,前述止动部件和前述螺栓轴分体地构成,且前述止动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前述螺栓轴能够嵌合装配。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将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构成为,在第1或2技术方案所述的操舵装置中,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被形成于前述悬架。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将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构成为,在第1或2技术方案所述的操舵装置中,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被形成于前述柱管。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将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构成为,在第1或2技术方案所述的操舵装置中,在前述悬架和前述外柱的前述紧固件之间配置冲击吸收件,前述冲击吸收件具备冲击吸收板部,前述冲击吸收板部形成供前述螺栓轴插通的螺栓插通孔,且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在前述紧固件的锁定状态下,前述冲击吸收板部以弹性推压状态抵接于前述悬架的前述垂下板状部。
[0016] 在本发明及第2技术方案中,构成为,在紧固件的能够伸缩调整的锁定解除状态下,前述止动部件位于能够与伸缩限制部件抵接的位置,在锁定状态下,前述止动部件位于不能与伸缩限制部件抵接的位置。由此,构成为,在锁定状态下且在驾驶者碰撞于方向盘的二次碰撞时,柱管和悬架向前方侧移动时,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不能抵接。因此,在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不碰撞的情况下,此外,在不产生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得到稳定的载荷特性。进而,是具有上述效果、同时仅设置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的结构,所以是极为简单的结构,且零件数也较少,能够以低价格提供。

附图说明

[0017] 图1A是本发明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Y1-Y1向视放大剖视图,图1C是在图1A的(α)部将一部分剖视的放大图。
[0018]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的柱管、悬架、止动部件、伸缩限制部件的结构的要部的放大纵剖侧视图,图2B是图2A的Y2-Y2向视放大剖视图,图2C是图2A的Y3-Y3向视放大剖视图,图2D是被设置于悬架的伸缩限制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图2E是表示伸缩限制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图2F是表示伸缩限制部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图2G是表示伸缩限制部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0019] 图3A是将锁定状态的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及其附近的一部分剖视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3B是从锁定状态的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及其附近的后方侧观察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图3C是将锁定解除状态的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及其附近的一部分剖视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3D是将止动部件被嵌合装配的螺栓轴的一部分剖视且切除的放大图,图3E是在图3D的Y5-Y5向视中将螺栓轴和止动部件分离的状态的放大图。
[0020] 图4A是伸缩调整状态的要部纵剖侧视图,图4B是表示伸缩调整行程的要部纵剖侧视图。
[0021] 图5A是表示能够吸收二次碰撞的能量的状态的要部纵剖侧视图,图5B是表示二次碰撞的能量吸收行程的要部纵剖侧视图。
[0022] 图6A是设置有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件的螺栓轴的放大侧视图,图6B是图6A的Y6-Y6向视剖视图。
[0023] 图7A是在本发明中在外柱的紧固部和悬架之间设置有冲击吸收件的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图7B是冲击吸收件的立体图、图7C是要部横剖俯视图。
[0024]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特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在本发明中,作为表示方向的术语,存在前方侧、后方侧、前后方向。该前方侧和后方侧是在将本发明的操舵装置装配于汽车的状态下将汽车的前后方向作为基准。具体地,在操舵装置的各构成部件中,设汽车的前轮侧为前方侧,设手柄(方向盘)侧为后方侧。
[0026] 本发明主要如图1所示,主要具备外柱1、固定托架2、紧固件3、柱管4、悬架5、止动部件6、伸缩限制部7。外柱1由抱持主体部11和紧固部12构成。前述抱持主体部11形成为内部设计为中空形状的大致圆筒状,具体而言,其内部具有形成为中空形状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1a。在前述抱持主体部11的直径方向下部侧形成有狭缝部11b(参照图1B、图1C)。
[0027] 狭缝部11b是沿着从前述抱持主体部11的轴向前方侧向后方侧的方向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部分。在前述狭缝部11b的宽度方向两侧相向的边缘部分相互接近,由此,前述抱持内周侧面部11a的直径变小,将收纳装配在前述抱持主体部11内的柱管4紧固并锁定。抱持主体部11的抱持内周侧面部11a形成为,在处于锁定解除状态且能够伸缩调整的状态时,变形成比柱管4的外径稍大,该柱管4能够容易滑动。
[0028] 在前述外柱1的下部,一体地形成有紧固部12、12(参照图1B)。两紧固部12、12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分别一体地形成在前述狭缝部11b的宽度方向两侧端的位置,具体而言,是从前述狭缝部11b的宽度方向两端或其附近以大致垂下状形成的厚板状的部分。在两紧固部12、12上,形成紧固用贯通孔12a、12a,供后述的紧固件3的螺栓轴31插通。在前述抱持主体部1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形成有壁部13。壁部13形成为两条臂状部呈两条状(二股状)。
[0029] 接着,固定托架2由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21、21和安装顶部22构成。在两个固定侧部21、21上,形成有在大致上下方向或纵向上为长孔的倾斜长孔21a、21a(参照图1A、图1B)。紧固件3具备螺栓轴31、操作杆部32、紧固凸轮33和螺母34(参照图1A、图1B等)。柱管4在其内部内装操舵轴,在从柱管4的后方侧突出的操舵轴的末端装配操舵方向盘(手柄)。
[0030] 接着,悬架5由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和底板部52构成(参照图1、图2)。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构成悬架5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沿着前述柱管4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柱管4的直径方向下方侧,两个前述垂下板状部51、51按照既定间隔平行地配置。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的上端被以焊接等固接手段固接于柱管4的直径方向下方侧(参照图2A、图
2B)。在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的下端,形成前述底板部52,借助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和底板部52,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倒状或方U字形(参照图1B、图2等)。
[0031] 在各个垂下板状部51上,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长孔53。该长孔53在其作用上在前后方向上分为两个区域。长孔53的前方侧的区域是伸缩长孔53a,后方侧是冲击吸收长孔53b(参照图1C)。伸缩长孔53a是被使用于伸缩调整的区域。此外,冲击吸收长孔53b是被使用于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时的区域,是进行长孔53和将该长孔53插通螺栓轴31的相对移动的区域。
[0032] 止动部件6是与后述的伸缩限制部件7一同,起到将伸缩调整时的柱管4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限制在既定范围内的作用的部件。止动部件6被装配于前述紧固件3的螺栓轴31。并且,通过操作杆部32的转动操作引起的螺栓轴31的轴周向的转动,止动部件6在垂直面上摆动(参照图3A、3C)。止动部件6是金属制的,由两个夹持片61、61和将该两个夹持片61、61彼此在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62构成,借助这些部件形成为大致U字形或大致扁平C字形(参照图3E)。
[0033] 两个夹持片61、61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大致两条状,在两个夹持片61、61的相向的面侧的中间部位形成有夹持面61a、61a(参照图3E)。两个夹持面61a、61a设置成具有适当的间隔地相向,形成为平坦且平行的面。此外,在两个夹持片61、61的长度方向端部(连接部62的位置的相反侧)附近形成有嵌合引导面61b、61b。两该嵌合引导面61b、61b形成为相互呈大致V字形,以随着接近前述夹持面61a、61a的位置间隔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状形成。
[0034] 在前述紧固件3的螺栓轴31的轴向中间部位形成有被夹持面部31a、31a(参照图3D、图3E)。两个被夹持面部31a、31a平坦且平行地形成,两个夹持面61a、61a借助前述止动部件6的两个夹持片61、61被夹持,且两个夹持面61a、61a以推压状态抵接。
[0035] 两个夹持面61a、61a的间隔形成为比螺栓轴31的两个被夹持面部31a、31a的间隔稍小,由此仅将两个夹持片61、61夹持于被夹持面部31a、31a…,两个夹持面61a、61a能够以推压状态夹持两个被夹持面部31a、31a。
[0036] 作为止动部件6的另一实施方式,借助相对于前述螺栓轴31直接焊接等固接手段来固接(参照图6)。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螺栓轴31侧,不进行任何加工,仅具备止动部件6。该止动部件6与螺栓轴31一同配置于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间,所以止动部件6需要设置成能够穿过长孔53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止动部件6是长方形的板状,其短边的尺寸设定成比长孔5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
[0037] 止动部件6相对于螺栓轴31被牢固地固接,在不在轴周向上空转的情况下,通过该螺栓轴31的转动动作,止动部件6摆动。止动部件6被装配于螺栓轴31的状态构成为止动部件6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螺栓轴31的轴向正交。止动部件6的从螺栓轴31分离开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即连接部62通过止动部件6摆动,相对于螺栓轴31的轴心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高度发生变化(参照图3A至图3C)。
[0038] 接着,伸缩限制部件7是起到如下作用的部件:在伸缩调整中,在前述柱管4为了伸缩调整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移动范围,特别设定后方侧的终端位置的作用。伸缩限制部件7从悬架5的上方的位置向悬架5的上下方向中间的方向突出地形成(参照图2A、2C、2D等)。
[0039] 伸缩限制部件7的突出量设定为,在悬架5与柱管4一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不与相对移动的紧固件3的螺栓轴31抵接或干渉的程度的间隔、且在锁定解除时不与前述止动部件6抵接的程度(参照图3A至图3C)。
[0040] 伸缩限制部件7被形成于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的某一方的上端部位(参照图2A、图2C、图2D)。具体地,垂下板状部51的上端的一部分朝向悬架5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弯折片71,从该弯折片71的一边向下方形成抵接片72(参照图2A、图2C、图2D)。抵接片72相对于悬架5的前后方向形成为倾斜状或直角状。
[0041] 作为伸缩限制部件7的其他实施方式,被设置于柱管4的直径方向下端。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设置成除了柱管4之外的另外的部件的伸缩限制部件7通过焊接等来固接(参照图2E)。进而,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柱管4的直径方向下端形成切下部位,通过将该切下部位向下方弯折而形成有伸缩限制部件7(参照图2F)。此外,也存在在悬架5的除了底板部52上将设为分体的部件的伸缩限制部件7通过焊接等被固接的实施方式(参照图2G)。
[0042] 接着,对本发明的操舵装置的伸缩调整和二次碰撞的能量吸收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伸缩调整进行说明。通过紧固件3的操作杆部32的转动操作,呈锁定解除状态(参照图3C、图4A)。在该锁定解除状态下,被装配于螺栓轴31的止动部件6的长度方向呈相对于悬架
5的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参照图3C、图4A)。
[0043] 由此,构成为,在柱管4和悬架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止动部件6和伸缩限制部件7能够抵接(参照图4A、图4B)。由此,设定伸缩调整范围的后方侧的终端位置(参照图4B)。此外,伸缩调整范围的前方侧的终端位置是长孔53的前方侧端部。即,长孔53的前方侧端部和伸缩限制部件7之间是大致伸缩调整范围(参照图4B)。
[0044] 接着,说明二次碰撞时的状态。首先,若在伸缩调整中设定方向盘的位置,则使紧固件3的操作杆部32转动而呈锁定状态。此时被装配于螺栓轴31的止动部件6的长度方向被设定成相对于悬架5的前后方向平行(参照图3A、图5A)。即,在二次碰撞中呈能够吸收能量的状态。
[0045] 具体地,止动部件6的长度方向被相对于悬架5的长孔5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设定。由此,构成为,柱管4和悬架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止动部件6和伸缩限制部件7隔开适当的距离而分离开,两者不能抵接(参照图5B)。
[0046] 在该情况下,发生二次碰撞时,柱管4和悬架5在向前方侧的移动时止动部件6和伸缩限制部件7不发生抵接的情况下,与伸缩位置无关地,能够以恒定的载荷吸收能量。二次碰撞时借助在外柱1的抱持内周面部11a和柱管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进行能量吸收。此外,在前述外柱1和前述固定托架2之间具备弹性部件9(参照图1、图7A)。该弹性部件9与悬架5或后述的冲击吸收件8等抵接,具有将它们支承成稳定的状态的作用。
[0047] 在本发明中,存在具备冲击吸收件8的实施方式(参照图7)。冲击吸收件8是金属制的,基本上由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构成(参照图7B)。各个冲击吸收板部81由弹性板部81a和爪部81b构成。弹性板部81a形成为截面大致弯曲状或弧状,在该弹性板部81a的前后方向两端形成有爪部81b、81b。
[0048] 在弹性板部81a上形成螺栓插通孔81c,供紧固件3的螺栓轴31贯通(参照图7A、图7B)。冲击吸收件8以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连结板部83被形成于两个前述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下端。冲击吸收板部81、81彼此的间隔形成为,与形成有连结板部83的下端相比上端变宽。
[0049] 即,冲击吸收板部81、81不相对于连结板部83垂直,形成为上端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在其前后方向上正交的截面是大致倒梯形。由此,在本发明的操舵装置的组装作业时,冲击吸收件8使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上端的间隔变窄,被插入至外柱1的两个紧固部12、12和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之间(参照图7A、图7B)。
[0050] 各个冲击吸收板部81的爪部81b、81b与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相对,在锁定解除状态中,冲击吸收件8的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不从两个紧固部12、12和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施加推压力。
[0051] 即,在能够倾斜・伸缩调整的状态下,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呈无负荷状态。由此,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上端的间隔扩展,爪部81b、81b从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分离开而不发生抵接。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上端的间隔扩展,由此冲击吸收件8不与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抵接,所以柱管4和悬架5能够顺畅地进行倾斜伸缩移动。
[0052] 接着,在锁定状态下,冲击吸收件8的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从两个紧固部12、12和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施加推压力。即,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呈分别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外力产生的负荷的状态。此时,紧固部12、12的内侧面和悬架5的垂下板状部51、51接近,由此,对各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施加推压力,以弹性板部81a、81a的上端的间隔关闭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两个爪部81b、81b对悬架5的垂下板状部51、51具有推压力地抵接。
[0053] 并且,在锁定状态时,外柱1的抱持内周面部11a和柱管4之间的摩擦力、和冲击吸收件8和悬架5之间的摩擦力的总和为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载荷。这样,在柱管4和外柱1的锁定状态时的摩擦力上加上由冲击吸收件8产生的摩擦力,由此不管伸缩调整范围的任何位置,都能够使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载荷从初始就变高。并且,在二次碰撞发生时,冲击吸收件8的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爪部81b、81b对悬架5的两个垂下板状部51、51具有推压力地抵接,其摩擦力使在前后方向(轴向)上伴随悬架5相对于不动的外柱1的移动的冲击吸收载荷维持成大致恒定。
[0054] 冲击吸收件8在二次碰撞时,在螺栓轴31在悬架5的长孔53中移动时,以维持前述摩擦力的状态相对移动。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各自的爪部81b、81b与悬架5的垂下板状部51侧抵接。外柱1相对于车体不动,悬架5与柱管4一同在伸缩调整及二次碰撞时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冲击吸收件8与外柱1一同借助紧固件3不动。由此,悬架5和冲击吸收件8为相对移动的关系。
[0055] 在锁定状态下,冲击吸收件8的两个冲击吸收板部81、81的爪部81b、81b抵接于悬架5的垂下板状部51,爪部81b在相对于垂下板状部51的咬入状态下较强地接触,相对于垂下板状部51施加集中载荷。具体地,垂下板状部51通过二次碰撞,与爪部81b的抵接部位被削去,以凹陷的方式变形。
[0056] 由此,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的抵抗力进一步变大。结果,将形成于悬架5的长孔53的长度变短,进而使悬架5和柱管4也变短,结果,能够使操舵装置整体小型化。此外,能够通过改变爪部81b的板厚、形状、角度,来适当改变爪部81b相对于垂下板状部51的载荷。
[0057] 通过设置成如以上那样的结构,作为独立的部件的冲击吸收板部81与具有连结板部83的冲击吸收件8同样地,在紧固状态下爪部81b抵接于悬架5的垂下板状部51。并且,在二次碰撞时,垂下板状部51在爪部81b咬入状态下较强地接触,向前方移动,由此能够产生较高的能量吸收载荷。
[0058] 由此,本发明的操舵装置在外柱1和柱管4的摩擦载荷的基础上,也能够通过悬架5和冲击吸收部件8的摩擦载荷来吸收冲击能量。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特性的图表,具体地,是表示能量吸收载荷和能量吸收行程的图表。根据该图表,比双点划线L1靠下方的部分是外柱1和柱管4的摩擦载荷的能量吸收量,比双点划线L1靠上方的部分是悬架5和冲击吸收部件8的摩擦载荷的能量吸收量。
[0059] 可以想到若是仅由外柱1和柱管4的摩擦载荷吸收冲击的结构,则使抱持主体部11的柱管4的保持力变大,使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加。但是,该情况下,操作杆部32的操作载荷增大,所以能量吸收载荷的调整困难,难以与需要高能量吸收载荷的车辆对应。但是,在本发明中,通过施加悬架5和冲击吸收部件8的摩擦载荷,能够确保操作杆部32的操作性,并且也能够与需要高能量吸收载荷的车辆对应。
[0060] 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外柱构成为,具有将柱管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抱持的抱持主体部和在该抱持主体部上沿前后方向形成的狭缝部。因此,在这样的外柱的抱持主体部和狭缝部内,容易将柱管、悬架、止动部件和伸缩限制部件等收纳并配置于适当的部位,能够构成为容易将装置整体紧凑地整理。并且,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准确地进行伸缩调整和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的各自不同的动作。
[0061] 在第3实施方式中,前述止动部件和前述螺栓轴分体地构成,且前述止动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前述螺栓轴能够嵌合装配,由此在将紧固件组装于悬架时,使螺栓轴贯通于悬架的长孔,所以能够将止动部件装配于螺栓轴,在螺栓轴和止动部件的接合上不需要焊接,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
[0062] 在第4实施方式中,前述伸缩限制部件是形成为前述悬架的结构,由此能够将长孔和伸缩限制部件同时加入至悬架,相对于悬架和柱管的接合也不需要高度的尺寸管理,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在第5实施方式中,前述伸缩限制部件能够通过构成为被形成于前述柱管而增加制造的自由度
[0063] 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前述悬架和前述外柱的前述紧固部之间,配置冲击吸收件,前述冲击吸收件具备冲击吸收板部,前述冲击吸收板部形成供前述螺栓轴插通的螺栓插通孔,且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在前述紧固件的锁定状态下,前述冲击吸收板部构成为以弹性推压状态抵接于前述悬架的前述垂下板状部,由此加上外柱和柱管之间的滑动载荷,进行冲击吸收件的摩擦载荷的能量吸收。由此,能够节省空间且进行高效率的能量吸收。
[0064] 附图标记说明1…外柱、11…抱持主体部、11b…狭缝部、12…紧固部、2…固定托架、21…固定侧部、
3…紧固件、31…螺栓轴、32…操作杆部、4…柱管、5…悬架、51…垂下板状部、6…止动部件、
7…伸缩限制部件、8…冲击吸收件。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船舵 2020-05-12 641
船舵 2020-05-12 571
船舵 2020-05-12 969
一种舵机 2020-05-13 473
曲向导流悬挂舵 2020-05-11 335
舵杆 2020-05-11 517
舵机 2020-05-11 452
舵机及舵机系统 2020-05-12 405
船舵 2020-05-12 577
舵机 2020-05-11 23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