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制造过程 / 近净成形 / 冷却衣服

冷却衣服

阅读:54发布:2021-02-18

专利汇可以提供冷却衣服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是关于一种能够以少量的消耗电 力 且简易的构造而舒适渡过的冷却衣服。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以外的部分使用实质上不 泄漏 空气的原材料。在衣料部10a内面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在衣料部10a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空气流通路的 垫片 部20a。在衣料部10a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将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的空气流出部50a,且在空气流出部50a所对应的衣料部10a内面的 位置 上,设置有使空气流通路内强制产生空气流动的 风 扇。藉由利用风扇从衣料部10a的上部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空气流通路内,并使该空气在空气流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流通,而将身体进行冷却。,下面是冷却衣服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冷却衣服,包括
流通路,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 成,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
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入部,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上的用于将外部的空 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路内;
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出部,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上的用于将前述的流 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
一个或复数个送装置,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上的用于强制使前述流 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
电源装置,供给电给前述的送风装置;及
空气泄漏防止装置,用于防止在前述的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 流通的空气从前述的衣料部的下端漏出到外部;
其特征在于:
藉由利用前述送风装置从前述空气流入部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的 流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的流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 进行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 使身体出的汗与在前述的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使身体出的汗被气 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体冷却。
2、一种冷却衣服,包括
流通路,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 成,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
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通口,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上,用于将前述的流 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或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路内;
一个或复数个送风装置,设置在与前述的空气流通口对应的前述的衣 料部的位置上,用于强制使前述的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
电源装置,供给电力给前述的送风装置;及
空气透过部位,为通过前述流通路而位于与前述的空气流通口相反一 侧的前述的衣料部的一定部位,并为使用空气流通性佳的原材料的部位,
其特征在于:
藉由利用前述的送风装置从前述空气流通口或从前述空气透过部位将 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的流通路 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 大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体出的汗与在前述的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 触,可使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 使身体冷却。
3、一种冷却衣服,包括
流通路,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 成,用于使空气在前述的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
分隔装置,用于将前述的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的空间分隔成 上下两部分;
一个或复数个送风装置,设置在前述的分隔装置上,用于强制使前述 的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
电源装置,供给电力给前述的送风装置;及
空气流通部,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的上部及下部中的至少一侧上,用于 将前述的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或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路 内,
其特征在于:
藉由利用前述的送风装置从前述的空气流通部或从前述的衣料部的末 端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的流 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 度增大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体出的汗与在前述的流通路内流通的空 气接触,可使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 用,而使身体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将前 述的垫片安装在前述的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上,而形成前述的流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在将 前述的垫片安装在片状原材料上之后,使前述的片状原材料与前述的衣料 部的内面相对,并将前述的片状原材料缝接在前述的衣料部的一定部位之 上,而形成前述流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利用 前述的复数个垫片制作能够穿着的形状的内衬,并在前述的内衬上穿着前 述的衣料部,而形成前述的流通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的衣料部 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且在与前述的衣料部相对一侧的前述的内衬 表面的一定部位上,安装有实质上空气泄漏少的原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将前 述的垫片安装在贴身衣服表面的一定部位,并在安装有前述的垫片的前述 的贴身衣服上穿着前述的衣料部,而形成前述的流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使 前述的流通路与身体或贴身衣服紧密附着的紧密附着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的流 通路内,设置有用于使空气沿前述的流通路内的一定路径进行流通的空气 引导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电源装置为燃料电池
12、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电源装置通过塞绳向前述的送风装置供给电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可 装卸自如地固定用于将前述的电源装置和前述的送风装置进行连接的塞绳 的塞绳固定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垫片采用使复数个柱形构件物理连接的构成,且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 的面上的前述的垫片的开口率在30%以上,而在与身体或贴身衣服相对一侧 的前述的垫片的开口率在20%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垫片包括形成大致扁平状的网眼形构件、具有沿其厚度方向的长度成分,并 在前述的网眼形构件的交差点上与前述网眼形构件物理连接的复数个柱形 构件、在前述的网眼形构件的一定的网眼上,将位于其周围的四个柱形构 件中的二个柱形构件顶端进行连结的复数个连结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垫片为至少使其一部分由利用热可塑性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制造的垫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对前述的垫 片施以抗菌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 的复数个垫片部,利用在前述的衣料部的各部位上厚度或材质不同的垫片。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在将前述的垫 片安装在片状原材料上之后,使前述的片状原材料与前述的衣料部的内面 相对,并将前述的片状原材料缝接在前述的衣料部的一定位置上,而将前述 的垫片安装在前述衣料部上,且对前述的衣料部的所有部位使用空气流通 性好的原材料,并在前述的片状原材料中与前述的衣料部上部对应的部位 上,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在前述衣料部的上部以外的部位对应的部 位上,使用实质上空气泄漏少的原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的衣料 部及前述的片形原材料,使用当在前述的衣料部及前述的片形原材料上加 以5Pa的压力时,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前述的空气透过部位所对应 的前述的衣料部及前述的片形构件的空气的体积至少为2cc/cm2/sec,且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前述的空气透过部位以外的部位所对应的前述的 衣料部及前述的片形构件的空气的体积最多为1cc/cm2/sec这样的材料。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片形原 材料是藉由将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中与前述的衣料部的上部以外的部位 所对应的部位,与实质上泄漏少的原材料进行层叠而得到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的 垫片的与贴身衣服相对的一侧上,设置有网眼形原材料。
23、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在前 述衣料部的下摆部分上安装前述垫片,并将前述的衣料部的下摆部分放入 裤子或裙子中,从而也可从前述的衣料部的下方将空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 路内。
2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送风装置利用尼龙带扣或片状磁被拆卸自如地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在前 述的送风装置的框体部的周围,形成有至少具有二个缺口部的环形构件,在 前述的送风装置的安装位置上,安装有用于保持前述的送风装置的保持装 置,在前述的保持部上至少形成有两个扣合爪,且在使前述的缺口部和前述 的扣合爪的位置对合并使前述的送风装置与前述的保持装置抵接后,转动 前述的送风装置使位于前述的缺口部周围的前述的环形构件的一部分与前 述的扣合爪扣合,而将前述的送风装置安装在前述的保持装置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利用PWM 调制方式使前述的送风装置的旋转数变化。
2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在前 述送风装置上安装前述的电源装置、控制电路及接收电路,从外部的发送 装置向前述的接收电路利用无线发送信号,而控制前述的送风装置的驱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藉由在前 述的送风装置上安装控制电路及接收电路,并从外部的发送装置向前述的 接收电路利用无线发送信号,而控制前述的送风装置的驱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接收电路至少具有1000个通信识别码。
30、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的 送风装置或将前述的复数个送风装置区分为数个组时的每个组,控制前述 的送风装置的驱动。
3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送 风装置以其旋转轴对身体或贴身衣服的表面大致垂直的形态,被安装在前 述的衣料部的内面。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送 风装置以使前述的送风装置的与前述的衣料部相对一侧的端面,和前述的 衣料部的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形态,被安装在前述的衣料部内面的 一定位置上。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送 风装置的端面从前述的衣料部的表面向外侧突出的量最多为5mm。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的送 风装置设置在从肋部稍向后背偏离的前述的衣料部的位置上。
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的送 风装置设置在与后背的中央对应的前述的衣料部的位置上。
3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送 风装置为侧流风扇,被设置在前述的衣料部内面的一定位置上。
3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送风装置为风扇,并对前述的风扇的电路部施以耐处理。
3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送风装置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的流通路内,且在前述的送风装置的周 边设置用于使前述的送风装置周边的外部气体冷却的冷却装置。
3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 与身体或贴身衣服相对一侧的前述的送风装置的表面的形态被设置的,用 于在前述的送风装置与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确保一定间隔的一个或复数个 间隔确保装置。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间隔确 保装置具有弹性,当从外部被按压时,可沿其按压方向轻松地进行移动。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送风装 置的框体部,具有前述的间隔确保装置的安装部。
42、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局部所 对应的前述的衣料部内面的位置上设置有风扇。
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将前述衣料部的 上部作为前述的空气透过部位。
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空气流 通部为前述的衣料部的一定部位,且为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的部位。
4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使用拉链 或尼龙带扣作为将前述的衣料部的前部进行开关的装置。
4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使用尼龙 带扣作为将前述的衣料部的前部进行开关的装置,并在前述的衣料部前部 的表面上安装装饰用的钮扣。
4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的衣 料部中使用不具有吸水性的原材料。
4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的 衣料部的一定部位上施以防水处理。
4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的 衣料部上施以热线反射处理。
5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在与前述的 送风装置对应的前述衣料部的部分上使用网眼形原材料。
51、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衣料部为穿着于至少一件保温用外衣下面的衣服。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送风装 置为侧流风扇,并将前述的侧流风扇安装在前述的衣料部的表面侧,且使 前述的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从前述的侧流风扇沿与身体平行地方向排出。
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衣 料部为包裹人全身的周身包裹服,并将前述的风扇安装在与头部对应的前 述的衣料部的位置上。
5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衣料部为在净室中进行作业时所穿着的衣服。
5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冷却衣服,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述衣料部具有风帽,并在前述的风帽的内面侧设置前述的垫片。
56、一种内衬,是一种为了确保用于在上衣和身体或贴身衣服的表面 之间使空气流通的流通路,而在前述的外衣的下面穿着的内衬,其特征在 于:利用复数个垫片形成可穿着的形状。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内衬,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使前述的流通 路内强制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一个或复数个送风装置。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关于一种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可舒适渡过的冷却衣服

背景技术

在夏季等炎热的季节,作为解暑装置现在最广泛使用的为空气调节器。这 是一种直接使房间的空气降温的装置,所以在解暑这一点上非常有效。
但是,空气调节器是一种高价的装置,虽然家庭普及率增高,但还未 普及到在一个家庭的各个房间都安装的程度。而且,空气调节器消耗大量 的电,所以因空气调节器的普及而使社会整体的电力消耗增加,且在大 部分的发电依赖化石燃料的现状下,会招致因空气调节器的普及而牵连到 地球整体的温暖化的讽刺性的结果。而且,由于空气调节器是对房间的空 气本身进行冷却,所以也要考虑因过度冷却而损害健康的问题。
因此,如研究出一种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够以少量的消耗电力舒适 渡过的衣服,则可形成该问题的一定程度的解决。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解暑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 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解暑装置存在的问题,相关厂 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 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 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解暑装置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 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 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冷却衣服,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解暑 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 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解署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 的冷却衣服,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以少量的消耗 电力且简易的构造而舒适渡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冷却衣服,包括流通路,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 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成的,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 身衣服之间流通;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入部,设置在前述衣料部上的用于 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出部,设置在前 述衣料部上的用于将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一个或复数个送 装置,设置在前述衣料部上的用于强制使前述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电 源装置,供给电力给前述送风装置;及空气泄漏防止装置,用于防止在前 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的空气从前述衣料部的下端漏出到外 部;藉由利用前述送风装置从前述空气流入部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 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流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 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 体出的汗与在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使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 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体冷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冷却衣服,包括流通路,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 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成的,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 身衣服之间流通;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通口,设置在前述衣料部上,用于 将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或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 内;一个或复数个送风装置,设置在与前述空气流通口对应的前述衣料部的 位置上,用于强制使前述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电源装置,供给电力 给前述送风装置;及空气透过部位,为通过前述流通路而位于与前述空气流 通口相反一侧的前述衣料部的一定部位,并为使用空气流通性佳的原材料 的部位,藉由利用前述送风装置从前述空气流通口或从前述空气透过部位 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流通路内 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 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体出的汗与在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 使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 体冷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冷却衣服,包括流通路,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 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成,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 衣服之间流通的;分隔装置,用于将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的空 间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一个或复数个送风装置,设置在前述分隔装置上,用 于强制使前述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电源装置,供给电力给前述送风 装置;及空气流通部,设置在前述衣料部的上部及下部中的至少一侧上,用 于将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或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 内,藉由利用前述送风装置从前述空气流通部或从前述衣料部的末端将外 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流通路内与身 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而使 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体出的汗与在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使 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体 冷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将前述垫片安装在前述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 上,而形成前述流通路。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在将前述垫片安装在片状原材料上之后,使前 述片状原材料与前述衣料部的内面相对,并将前述片状原材料缝接在前述 衣料部的一定部位上,而形成前述流通路。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利用前述复数个垫片制作能够穿着的形状的内 衬,并在前述内衬上穿着前述衣料部,而形成前述流通路。
前述的冷却衣服,作为前述衣料部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且在 与前述衣料部相对一侧的前述内衬表面的一定部位上,安装有实质上空气 泄漏少的原材料。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将前述垫片安装在贴身衣服表面的一定部位,并 在安装有前述垫片的前述贴身衣服上穿着前述衣料部,而形成前述流通路。
前述的冷却衣服,设置有使前述流通路与身体或贴身衣服紧密附着的 紧密附着装置。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前述流通路内,设置有用于使空气沿前述流通路 内的一定路径进行流通的空气引导装置。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电源装置为燃料电池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电源装置通过塞绳向前述送风装置供给 电力。
前述的冷却衣服,设置有可装卸自如地固定用于将前述电源装置和前 述送风装置进行连接的塞绳的塞绳固定装置。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垫片采用使复数个柱形构件物理连接的 构成,且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前述垫片的开口率在30%以上,而 在与身体或贴身衣服相对一侧的前述垫片的开口率在20%以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垫片包括形成大致扁平状的网眼形构件、具 有沿其厚度方向的长度成分,并在前述网眼形构件的交差点上与前述网眼 形构件物理连接的复数个柱形构件、在前述网眼形构件的一定的网眼上,将 位于其周围的四个柱形构件中的二个柱形构件顶端进行连结的复数个连结 构件。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垫片为至少使其一部分由利用热可塑性 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制造的垫片。
前述的冷却衣服,对前述垫片施以抗菌处理。
前述的冷却衣服,作为前述复数个垫片部,利用在前述衣料部的各部 位上厚度或材质不同的垫片。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在将前述垫片安装在片状原材料上之后,使前 述片状原材料与前述衣料部的内面相对,并将前述片状原材料缝接在前述 衣料部的一定位置上,而将前述垫片安装在前述衣料部上,且对前述衣料 部的所有部位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并在前述片状原材料中与前述 衣料部上部对应的部位上,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在前述衣料部的 上部以外的部位对应的部位上,使用实质上空气泄漏少的原材料。
前述的冷却衣服,作为前述衣料部及前述片形原材料,使用当在前述 衣料部及前述片形原材料上加以5Pa的压力时,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 过前述空气透过部位所对应的前述衣料部及前述片形构件的空气的体积至 少为2cc/cm2/sec,且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前述空气透过部位以外的 部位所对应的前述衣料部及前述片形构件的空气的体积最多为 1cc/cm2/sec这样的材料。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片形原材料是藉由将空气流通性好的原 材料中与前述衣料部的上部以外的部位所对应的部位,与实质上泄漏少的 原材料进行层叠而得到的。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前述垫片的与贴身衣服相对的一侧上,设置有网 眼形原材料。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在前述衣料部的下摆部分上安装前述垫片,并将 前述衣料部的下摆部分放入裤子或裙子中,从而也可从前述衣料部的下方 将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利用尼龙带扣或片状磁被拆 卸自如地设置在前述衣料部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在前述送风装置的框体部的周围,形成有至少 具有二个缺口部的环形构件,在前述送风装置的安装位置上,安装有用于 保持前述送风装置的保持装置,在前述保持部上至少形成有两个扣合爪,且 在使前述缺口部和前述扣合爪的位置对合并使前述送风装置与前述保持装 置抵接后,转动前述送风装置使位于前述缺口部周围的前述环形构件的一 部分与前述扣合爪扣合,而将前述送风装置安装在前述保持装置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利用PWM调制方式使前述送风装置的旋转数变化。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在前述送风装置上安装前述电源装置、控制电 路及接收电路,从外部的发送装置向前述接收电路利用无线发送信号,而控 制前述送风装置的驱动。
前述的冷却衣服,藉由在前述送风装置上安装控制电路及接收电路,并 从外部的发送装置向前述接收电路利用无线发送信号,而控制前述送风装 置的驱动。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接收电路至少具有1000个通信识别码。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每前述送风装置或将前述复数个送风装置区分为 数个组时的每个组,控制前述送风装置的驱动。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以其旋转轴对身体或贴身衣服 的表面大致垂直的形态,被安装在前述衣料部的内面。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以使前述的送风装置的与前述 衣料部相对一侧的端面,和前述衣料部的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形态,被 安装在前述衣料部内面的一定位置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的端面从前述衣料部的表面向 外侧突出的量最多为5mm。
前述的冷却衣服,将前述送风装置设置在从肋部稍向后背偏离的前述 衣料部的位置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将前述送风装置设置在与后背的中央对应的前述衣 料部的位置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为侧流风扇,被设置在前述衣 料部内面的一定位置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为风扇,并对前述风扇的电路 部施以耐处理。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 路内,且在前述送风装置的周边设置用于使前述送风装置周边的外部气体 冷却的冷却装置。
前述的冷却衣服,具有以覆盖与身体或贴身衣服相对一侧的前述送风 装置的表面的形态被设置的,用于在前述送风装置与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 确保一定间隔的一个或复数个间隔确保装置。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间隔确保装置具有弹性,当从外部被按 压时,可沿其按压方向轻松地进行移动。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的框体部,具有前述间隔确保 装置的安装部。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局部所对应的前述衣料部内面的位置上设置有风 扇。
前述的冷却衣服,将前述衣料部的上部作为前述空气透过部位。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空气流通部为前述衣料部的一定部位,且 为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的部位。
前述的冷却衣服,使用拉链或尼龙带扣作为将前述衣料部的前部进行 开关的装置。
前述的冷却衣服,使用尼龙带扣作为将前述衣料部的前部进行开关的 装置,并在前述衣料部前部的表面上安装装饰用的钮扣。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前述衣料部中使用不具有吸水性的原材料。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前述衣料部的一定部位上施以防水处理。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前述衣料部上施以热线反射处理。
前述的冷却衣服,在与前述送风装置对应的前述衣料部的部分上使用 网眼形原材料。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衣料部为穿着在至少一件保温用外衣下 面的衣服。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送风装置为侧流风扇,并将前述侧流风 扇安装在前述衣料部的表面侧,且使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从前述侧流 风扇沿与身体平行地方向排出。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衣料部为包裹人全身的周身包裹服,并将 前述风扇安装在与头部对应的前述衣料部的位置上。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衣料部为在净室中进行作业时所穿着的 衣服。
前述的冷却衣服,其中所述的述衣料部具有风帽,并在前述风帽的内 面侧设置前述垫片。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衬,是一种为了确保用于在上衣和身体或贴身衣服的 表面之间使空气流通的流通路,而在前述外衣的下面穿着的内衬,利用复 数个垫片形成可穿着的形状。
前述的内衬,设置有使前述流通路内强制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一个或复 数个送风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 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本发明提出一种冷却衣服,包括利用与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相接的 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成的,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 之间流通的流通路、在前述衣料部上所设置的,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 前述流通路内的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入部、在前述衣料部上所设置的,用于 将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的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出部、在前述衣 料部上所设置的,用于强制使前述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一个或复数 个送风装置、向前述送风装置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用于防止在前述衣料 部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的空气从前述衣料部的下端漏出到外部的空 气泄漏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藉由利用前述送风装置从前述空气流入部 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流通路内 与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流通,可使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而使 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体出的汗与在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使 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体 冷却。
而且,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包括利用与衣料部内面 的一定部位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成的,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 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的流通路、在前述衣料部上所设置的,用于将 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或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 的一个或复数个空气流通口、在与前述空气流通口对应的前述衣料部的位 置上所设置的,用于强制使前述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一个或复数个 送风装置、向前述送风装置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为通过前述流通路而位 于与前述空气流通口相反一侧的前述衣料部的一定部位,并为使用空气流 通性佳的原材料的部位的空气透过部位;其特征在于:藉由利用前述送风 装置从前述空气流通口或从前述空气透过部位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 通路内,并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流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 流通,可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 体出的汗与在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使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 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体冷却。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包括利用与衣料部内面 的一定部位相接的一个或复数个垫片所形成的,用于使空气在前述衣料部 和身体或贴身衣服之间流通的流通路、用于将前述衣料部和身体或贴身衣 服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下两部分的分隔装置、在前述分隔装置上所设置的,用 于强制使前述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一个或复数个送风装置、向前述 送风装置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在前述衣料部的上部及下部中的至少一侧 上所设置的,用于将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或将外部的空气取入 到前述流通路内的空气流通部;其特征在于:藉由利用前述送风装置从前述 空气流通部或从前述衣料部的末端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前述流通路内,并 使该被取入的空气在前述流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进行流通,可使 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而使身体冷却,且藉由使身体出的汗与 在前述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接触,可使身体出的汗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 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而使身体冷却。
在上述的各冷却衣服中,可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形成流通路。例如,也 可藉由将前述垫片安装在前述衣料部内面的一定部位上,而形成前述流通 路。而且,也可藉由在将前述垫片安装在片状原材料上之后,使前述片状 原材料与前述衣料部的内面相对,并将前述片状原材料缝接在前述衣料部 的一定部位上,而形成前述流通路。而且,也可藉由利用前述复数个垫片 制作能够穿着的形状的内衬,并在前述内衬上穿着前述衣料部,而形成前 述流通路。另外,也可藉由将前述垫片安装在贴身衣服表面的一定部位,并 在安装有前述垫片的前述贴身衣服上穿着前述衣料部,而形成前述流通路。
另外,所说的“贴身衣服”是指在冷却衣服的下面所穿着的衣物。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能够以少量的消耗电力且简易的构 造而舒适渡过的冷却衣服。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 料,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以外的部分使用实质上不泄漏空气的原材料。在衣 料部10a内面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在衣料部10a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空 气流通路的垫片部20a。在衣料部10a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将空气流通路内 的空气取出到外部的空气流出部50a,且在空气流出部50a所对应的衣料部 10a内面的位置上,设置有使空气流通路内强制产生空气流动的风扇。藉由 利用风扇从衣料部10a的上部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空气流通路内,并使该 空气在空气流通路内与身体表面大致平行地流通,而将身体进行冷却。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特殊结构的冷却衣服,是这种技术背景的 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够以少量的消耗电力且简易的构造而舒适渡过。其具 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 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 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解暑装置具 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 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 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多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概略正面图,图1 (b)为该冷却衣服的概略背面图。
图2(a)为该冷却衣服所使用的风扇的概略平面图,图2(b)为该风 扇的概略侧面图,图2(c)为该风扇的概略底面图。
图3(a)为该冷却衣服所使用的间隔确保装置的概略平面图,图3(b) 为该间隔确保装置的支脚部的概略扩大平面图。
图4为将风扇在衣料部上进行安装时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5为将四个风扇的连接塞绳进行固定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6为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所使用的垫片部的一部分的概略平面 图。
图7为该垫片部的一部分的概略扩大斜视图。
图8为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所利用的冷却原理的说明图。
图9为利用该冷却衣服能够得到冷却效果的环境的说明图。
图10所示为安装在空气流入部上的旁路风扇的概略图。
图11为垫片部的安装方法的另一例子的说明图。
图12为风扇的安装方法的另一例子的说明图。
图13(a)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概略正面图,图 13(b)为该冷却衣服的概略背面图。
图14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说明图。
图15(a)为关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内衬的概略正面 图,图15(b)为该内衬的概略背面图。
图16为用于说明只设有垫片部的冷却衣服中的空气流动的概略断面图。
10、10a:衣料部
15:塞绳固定装置
16:尼龙带扣
20、20a:垫片部
21:垫片
25:网眼形构件
25a:第一轨道
25b:第二轨道
26:柱形构件
27:连结构件
31:布料
40:空气流入部
41:原材料
50、50a:空气流出部
51:原材料
60:风扇
61:框体部
65:圆筒形构件
66:环形构件
66a:安装部
66b:缺口部
67:圆板形构件
68:保持构件
69:连接塞绳
71:叶片
72:尼龙带扣
80:间隔确保装置
81:主体部
82:支脚部
82a:长缺口部
82b:短缺口部
90:电源盒
110:带状的布
121:垫片
131:片状原材料
160:风扇保持部
161:扣合爪
600:侧流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图5所示,对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 服进行说明。图1(a)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概略正 面图,图1(b)为该冷却衣服的概略背面图,图2(a)为该冷却衣服所使 用的风扇的概略平面图,图2(b)为该风扇的概略侧面图,图2(c)为该 风扇的概略底面图。图3(a)为该冷却衣服所使用的间隔确保装置的概略 平面图,图3(b)为该间隔确保装置的支脚部的概略扩大平面图,图4为 将风扇在衣料部上进行安装时的样子的说明图,图5为将四个风扇的连接 塞绳进行固定的方法的说明图。
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如图1及图4所示,包括衣料部10、三个垫 片部20、三个空气流入部40、四个空气流出部50、四个风扇(送风装置) 60、四个间隔确保装置80、电源盒90、空气泄漏防止装置(未图示)。在 第一实施形态中,对将该冷却衣服适用于操作服、制服等、不将下摆部分 扎入裤子中而穿着的类型的衣服这样的情况进行说明。该冷却衣服为长袖 衣服,采用由拉链将前面闭合的类型。而且,该冷却衣服穿着于贴身衣服 的上面。这里,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将冷却衣服的下面所穿着的衣物称作 “贴身衣服”。例如,如果在冷却衣服的下面穿着衬衫,则该衬衫为这里所 说的“贴身衣服”。
在衣料部10的内面,由线缝接有三个垫片部20。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将各 垫片部20缝接在容易出汗的位置,例如对应于左胸部、右胸部及后背的衣 料部10的位置上。垫片部20用于在衣料部10和贴身衣服之间形成使空气 流通的空气流通路。该空间在人穿着冷却衣服时构成与身体表大致平行的 空气流通路。另外,一般还有因缓冲等目的而设置垫片的衣服,但即使在该 衣服中,最终如该垫片具有在衣服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一定空间的机能,则 该垫片为本发明中的“垫片”。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在穿着冷却衣服时使用拉链作为将其前部闭合的 方法。虽然也可使用钮扣和子母扣等,但最好使用拉链。因为拉链能够简 单地开关,而且在拉上拉链时空气几乎不会从该拉链的部分向外部泄漏。所 以,当拉上拉链时,在衣料部10的前侧所设置的三个垫片部20整体构成一 个空气流通路。
在各垫片部20的上端部附近所对应的衣料部10的位置上,形成有空 气流入部40。该空气流入部40的横向幅面与该垫片部20的横向幅面大致 相同。空气流入部40藉由例如将衣料部10的一定部分切除,并在该缺失 部分上从衣料部10的内面侧缝接网眼状的原材料41而形成。该网眼状的 原材料41应不使垫片部20向外部鼓出,且用于减少冷却衣服在外观上的 失调感。外部的空气从该空气流入部40流入到垫片部20内。在图1的例 子中,空气流入部40在衣料部10的上部的前侧设置有两个,在其后侧设 置有一个,共计三个。另外,领口和袖子的部分在广义上也可认为是空气 流入部。
另一方面,在垫片部20的下端部所对应的衣料部10的一定位置,形成 有空气流出部50。该空气流出部50也与空气流入部40同样地形成。即,藉由 例如将衣料部10的一定部分切除,并在该缺失部分上从衣料部10的内面 侧缝接网眼状的原材料51而形成。该网眼状的原材料51是用于减少冷却 衣服的外观上的失调感的。垫片部20内的空气从该空气流出部50向外部 流出。空气流出部50的数目与风扇60的数目相同。在图1的例子中,在衣 料部10下部的前后各设置有两个空气流出部50,共计四个。
另外,也可不设置该空气流入部40,而从衣料部10的一定的末端,例 如位于领口部分的垫片部20的开口端(冷却衣服和贴身衣服的间隙),将 空气取入到垫片部20内。在这种情况下,垫片部29的安装位置需要延伸 到将该空气取入的部分。在象这样将位于领口部分的垫片部20的开口端作 为空气的流入部加以利用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设置上述的空气流入部40,所 以具有使冷却衣服的外观上的失调感减少的优点。
四个风扇60是用于使垫片部20内强制产生空气的流动的,被安装在 分别与各空气流出部50相对应的衣料部10内面的位置上。即,在衣料部 10下部的前后各设置二个风扇60。该风扇60沿使垫片部20内的空气向外 部排出的方向旋转。当使风扇60沿该方向进行旋转时,利用垫片部20所 形成的空气流通路内的压力下降,使外部的空气从空气流入部40流入到空 气流通路内。该流入的空气在空气流通路内沿与体表大致平行且朝下的方 向进行移动。而且,空气在到达风扇60时,被风扇60吸引而通过空气流 出部50向外部排出。
四个风扇60如图5所示,并列地进行连接,且其连接塞绳69与电源 盒90相连。电源盒90中收纳有电池(电源装置)。该电池为向四个风扇60 供给电力的电源。而且,在电源盒90上设置有用于将风扇60的驱动进行 开/关的开关。在冷却衣服的穿着时,电源盒90被安装在例如裤子的皮带 上。而且,也可将电源盒90收纳在衣料部10上所设置的专用的口袋中。
作为电池,通常从经济性的观点出发是使用二次电池。但是,最好是 使用燃料电池作为电池。因为燃料电池与二次电池相比,小型且不需要在 充电上花费功夫。而且,燃料电池被认为与冷却衣服的相性佳。这是因为 燃料电池在其特性上不适合需要短时间流过大容量电流的情况,而适合使 一定的电流徐缓流过这样的情况。在冷却衣服的情况下,是为了驱动风扇 60而使用电池,所以不存在急剧上升的电流。
然而,燃料电池在发电时产生水蒸气,所以在使用燃料电池作为冷却衣 服的电源的情况下,从燃料电池产生的水蒸气有时会将衣料部10弄湿。因 此,燃料电池最好设置于衣料部10内的空气流通性优良的位置。藉此,可将 水蒸气与流通的空气一起向外部排出,所以能够防止因水蒸气而使衣料部 10被弄湿。
而且,在衣料部10背面的一定位置(数个位置)上,如图5所示,设 置有用于固定从各风扇60所引出的连接塞绳69的塞绳固定装置15。作为 塞绳固定装置15,可使用例如1cm×4cm的细长尼龙带扣。该尼龙带扣由A 面、B面形成一体。该尼龙带扣的顶端部被预先缝接在衣料部10的内面。而 且,藉由利用该尼龙带扣卷绕连接塞绳69,并将尼龙带扣的后端部粘贴在其 顶端部上,可将连接塞绳69进行固定。
风扇60如图2所示,具有框体部61、叶片部71、线路部(未图示)、尼 龙带扣72。框体部61由圆筒形构件65、环形构件66、圆板形构件67、三 个保持构件68构成。环形构件66被设置在圆筒形构件65的外侧面的一定 位置上。圆板形构件67设置于圆筒形构件65的内部,并利用在圆筒形构 件65的内侧面所设置的三个保持构件68被保持。该框体部61利用塑料由 注射成形而一体制造。而且,圆筒形构件65的高度(风扇60的厚度)约 为6mm。
叶片部71和电路部被设置在圆筒形构件65的内部,且电路部被安装在 圆板形构件67上。电路部包括旋转电动机(驱动装置),在该旋转电动机的 轴上安装有叶片部71。作为该叶片部71,可使用其直径为例如10mm~100mm 的。此时,叶片部71的旋转轴与圆筒形构件65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并与环 形构件66的表面大致垂直。对该风扇60要求具有某种程度的排气能力。例 如,作为风扇60,如为在驱动时能够使风扇60附近的衣料部10的内外的空 气压力差最大为50Pa的即可。因此,作为风扇60,如使用静压最大为150Pa 的即可。而且,虽然风扇60所造成的风量越大,冷却效果越高,但是所有 的风扇60的风量最好总计至少为1升/秒。
另外,作为风扇60,最好使用重量在40g以下的。这是为了不会因风 扇60的重量而使衣料部10产生变形。而且,风扇60的噪音最好在40dB [A]以下。
当使叶片部71旋转时,垫片部20内的空气从圆筒形构件65的一开口 部向叶片部71流入,并通过叶片部71从圆筒形构件65的另一开口部向外 部排出。该风扇60按照其尺寸而言风量大,适合用于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 衣服。但是,为了将垫片部20内的空气取入到圆筒形构件65内,必须在圆 筒形构件65的与贴身衣服对向一侧和贴身衣服之间,设置一定的空间。一 般来说,该空间的大小由风扇60的直径而决定。
尼龙带扣72被粘着在环形构件66的内面。该尼龙带扣72是用于将风 扇60在衣料部10上装卸自如地进行安装的。如使该尼龙带扣72为A面,则B 面的尼龙带扣16如图4所示,被缝接在衣料部10内面的空气流出部50的 周围。藉由粘贴这两个尼龙带扣72、16,可使风扇60被安装在空气流出部 50的周围。因此,当穿着冷却衣服时,叶片部71的旋转轴对贴身衣服的表 面大致垂直。另外,之所以使尼龙带扣72的粘着部位即环形构件66的形 状为圆形,是因为当将该尼龙带扣72和成对的尼龙带扣16安装在衣料部 10上时,最好使其安装面积尽可能地小。
另一方面,当将风扇60从冷却衣服上取下时,首先,剥下作为塞绳固 定装置15的尼龙带扣,解除连接塞绳69的固定状态。接着,剥下各风扇 60的尼龙带扣,并将四个风扇60从冷却衣服上取下。这样,不管是谁都可 简单地取下风扇60。另外,也可取代将风扇60利用尼龙带扣72进行装卸,而利 用片状磁铁进行装卸。藉由象这样使风扇60及电源盒90装卸自如地构成,不 只可使冷却衣服容易清洗,还具有在风扇60出现故障时只更换风扇60的 优点。
而且,当将风扇60安装在空气流出部50的周围时,以不使风扇60从 空气流出部50的网状原材料51突出的形态而设计风扇60。即,如图2(b) 所示,以在风扇60的内面侧,使圆筒形构件65的端面和环形构件66的间 隔d,为尼龙带扣72的厚度和空气流出部50上所设置的尼龙带扣的厚度的 和的形态进行设计。藉此,如图4所示,当将风扇60在衣料部10上进行 安装时,风扇60的端面与衣料部10的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对 冷却衣服的穿着者而言,作业时风扇60不会形成妨碍,而且,冷却衣服的 外观上的失调感也少。另外,一般来说,最好以使风扇60的端面从衣料部 10的表面向外侧突出不超过5mm的形态安装风扇60。
当驱动风扇60时,通常情况下叶片部71以一定的旋转数进行旋转。藉 此,风扇60以一定的风量送出空气。除此以外,风扇60也可例如调整风量 或使风量产生强弱而送出空气,即进行所谓的波动送风。在这种情况下,为 了使叶片部71的旋转数变化,而使用可变电阻等,这会形成电力的损耗,所 以最好使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等调制方式,或利用DC-DC变 换器而使电压变化。另外,也可在冷却衣服的内部预先设置温度传感器或 温湿度传感器,并根据利用该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或温湿度,而对叶片部 71的旋转数进行控制。
另外,在室外作业中,如果突然遇到下雨,会使风扇60被弄湿,作为 而作为其解决方法,最好对风扇60的电路部施以防水处理。具体地说,可 考虑在电路部上涂敷树脂作为该防水处理。
间隔确保装置80是用于在风扇60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一定的间隔的。当 冷却衣服的穿着者进行作业或某些动作时,总会在贴身衣服上产生皱折。由 于该皱折,风扇60的上端(风扇60的与贴身衣服相对一侧的末端)和贴 身衣服的间隔变窄,空气变得难以流入风扇60。在这种情况下,间隔确保 装置80可起到抑制贴身衣服的皱折,并确保空气的流动的作用。
间隔确保装置80如图3(a)所示,具有主体部81和四个支脚部82。该间 隔确保装置80厚度约0.3mm,作为其材料使用柔软且具有弹性的塑料片等。主 体部81的外形略呈圆形,而且在主体部81上形成有复数个开口部。在图3 (a)的例子中,表示了一种在主体部81上形成四个扇形的开口部,且主体 部81由环形部、位于其内部的交差的二个线形部构成的情况。但是,需要 使上述开口部的大小为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无法进入的程度。
支脚部82如图3(b)所示,在其顶端部上沿长边方向形成有长缺口部 82a,而且在其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二个短缺口部82b。前面的缺口部82a是用 于可使支脚部82的宽度变窄的,后面的缺口部82b是用于固定支脚部82 的。而且,在风扇60的环形构件66上,如图2所示,形成有用于安装间 隔确保装置80的四个安装部66a。该安装部66a从环形构件66的表面突出 形成。而且,在各安装部66a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支脚部82的孔。
为了将间隔确保装置80安装在风扇60上,首先将主体部81配置在与 风扇60相对的位置上,并用手按住一个支脚部82的顶端部,使其宽度变 窄。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将支脚部82的顶端部压入一定的安装部66a内。藉 此,使支脚部82的二个缺口部82b与安装部66a扣合,使该支脚部82被固 定。同样,将其它的三个支脚部82也固定在各安装部66a上。这样,间隔 确保装置80如图4所示,以覆盖与贴身衣服相对一侧的风扇60的表面的 形态被安装。藉由设置间隔确保装置80,在贴身衣服上产生皱折时,间隔 确保装置80的主体部81可闭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所以在贴身 衣服和风扇60之间总是能够确保一定的间隔。
而且,间隔确保装置80具有弹力性,当从外部进行按压时,可沿被按 压的方向轻松地进行移动。因此,当间隔确保装置80与贴身衣服抵接时,间 隔确保装置80不会使穿着者产生硬物感。而且,间隔确保装置80在受到按 压时容易塌陷,而在该按压力消失时能够上恢复原来的状态。实际上,作 为间隔确保装置80具有非常微弱的弹力即可。
例如,当穿着者在穿着冷却衣服的情况下坐在椅子上,使冷却衣服的 后背部受到椅子靠背的按压时,间隔确保装置80受到按压,其主体部81 与风扇60的上端相接。这样,由于间隔确保装置80因其弹性而被压塌,所 以不会给穿着者以凹凸不平的感觉。但是,在间隔确保装置80的主体部81 与风扇60的上端相接的状态下,空气不能流入风扇60,所以后背的冷却效 果不怎么有效。
而且,间隔确保装置80具有防止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妨碍空气 的流动的作用,且具有作为与贴身衣服相接而确保风扇60附近的空气流通 路的垫片的作用。为了使间隔确保装置80发挥作为垫片的作用,在风扇60 为实用尺寸的情况下,需要使间隔确保装置80的主体部81和与其对向一 侧的风扇60上端的距离,至少约为2mm。因为如该距离小于2mm,则流通 的空气所受到的阻力增大,使风量下降。
另外,也可取代上述风扇60,而在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使用以 西洛克风扇为代表的侧流风扇。所谓侧流风扇,为将从叶片的轴方向所吸 入的空气,向叶片的外周方向呈放射状送出的风扇。当在冷却衣服中使用 侧流风扇时,将空气流入部设置于衣料部的下部,空气流出部设置于衣料 部的上部,并将侧流风扇安装在与空气流入部对应的衣料部10内面的位置 上。图10所示为在空气流入部上所安装的侧流风扇的概略图。如图10所 示,侧流风扇600从空气流入部40所吸入的空气,由侧流风扇600的侧面 呈放射状被送出到空气流通路内,并通过空气流通路内而从空气流出部被 向外部排出。特别是藉由使用具有与垫片20的厚度相同或比其小的厚度的 侧流风扇600,可使穿着者在穿着冷却衣服时不会感受到因侧流风扇600所 造成的失调感。而且,当在冷却衣服中使用侧流风扇时,在侧流风扇的构 造上,未必一定要设置间隔确保装置80。
下面,对衣料部10的原材料进行说明。作为衣料部10的原材料,可使 用例如羽绒上衣的衣服面儿等所使用的高密度布。高密度布以高于通常的 布的密度织成。如后面所说明的,由于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是藉由使 因身体被加温并湿润的空气,在利用垫片部20所形成的空气流通路内进行 流通,并从空气流出部50排出,从而将该空气与外界气体不间断地进行置 换的,所以需要使空气在空气流通路内进行流通的过程中不会从衣料部10 漏出。高密度布由于线的密度高,所以从线间向外部漏出的空气的量非常 少,几乎使所有的空气通过空气流通路内而到达空气流出部50,并从那里向 外部排出。因此,高密度布作为衣料部10的原材料使用特别符合要求。而 且,高密度布归根结底还是布,所以还具有在弄脏的情况下可利用家庭用的 洗衣机等轻松地进行清洗的优点。这种高密度布因各种目的被制造,能够廉 价地取得。另外,虽然高密度布为空气流通性不良的较佳,但具体来说,作 为高密度布,需要使用当加以5Pa的压力时,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 该高密度布的空气的体积为5cc/cm2/sec以下的。
而且,作为衣料部10的原材料,不只是高密度布,实际上只要为不漏 出空气的,任一种原材料都可使用。特别是如在进行伴有脏污的作业时使 用冷却衣服,最好是使用表面光滑的乙烯和尼龙等没有吸水性的原材料或 施以防水处理的原材料作用衣料部10的原材料。这是为了可使衣料部10 上所附着的脏污容易落下。而且,还因为如使用具有吸水性的原材料作为衣 料部10的原材料,当因雨等使衣料部10弄湿时,空气流通路内所流通的空 气被用来蒸发衣料部10所吸收的水分,而身体出的汗不能有效地蒸发。藉 此,脏污不会渗入衣料部10内,而且能够轻松地使脏污落下。在这种情况 下,无吸水性的原材料虽然通气性差,无法将冷却衣服内的湿气通过该原材 料向外部释放,但由于湿气可由风扇60与空气一起通过空气流通路内被向 外部排出,所以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当冷却衣服主要在室外的作业时穿 着时,最好在衣料部10的表面上施以热线反射处理。
下面,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对垫片部20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图 6为垫片部20的一部分的概略平面图,图7为该垫片部20的一部分的概略 扩大斜视图。
图6及图7所示的垫片部20包括垫片21、布料(片状原材料)31。而 且,垫片21包括网眼形构件25、复数个柱形构件26、复数个连结构件27。网 眼形构件25大致形成为扁平状,具有复数个第一轨道25a、复数个第二轨 道25b。复数个第一轨道25a在图6中沿上下方向保持一定间隔排列,第二 轨道25b在图6中沿左右方向保持一定间隔排列。第一轨道25a的排列间 隔和第2轨道25b的排列间隔相同,藉此,使网眼形构件25的网眼大致形 成正方形。这里,第一轨道25a的排列间隔和第二轨道25b的排列间隔约 为例如7mm。
各柱形构件26具有网眼形构件25的厚度方向的长度成分,并在第一轨 道25a和第二轨道25b进行交差的交差点上,与网眼形构件25物理连接。在第 一实施形态中,特别将各柱形构件26从网眼形构件25沿垂直方向拉出。例 如,柱形构件26的长度约为6mm,粗约为1.5mm。
各连结构件27在网眼形构件25的一定的网眼上,将位于其周围的四 个柱形构件26中的,位于一个对线上的二个柱形构件26的顶端进行连 结。例如,在位于从左边数第奇数列,从上边数第奇数行的网眼上,连结 构件27将位于右上的柱形构件26和位于左下的柱形构件26连结形成。而 且,在位于从左边数第偶数列,从上边数第偶数行的网眼上,连结构件27 将位于左上的柱形构件26和位于右下的柱形构件26连结形成。在其它的 网眼上未形成连结构件27。另外,连结构件27的数目最好尽可能少。因为 当例如在网眼状构件25的所有网眼上设置连结构件27时,垫片21变得缺 乏柔软性,使冷却衣服的穿着感觉变得特别差。
第一轨道25a及第二轨道25b的各边、各连结构件27也为柱形构件,所 以可认为第一实施形态所使用的垫片21是利用复数个柱形构件26,并将它 们物理连接而三维构成的。
垫片21具体地说,可利用软质塑料和垫可塑性合成橡胶等材料(热可 塑性树脂)由注射成形等轻松制造。即,将加热流动化的塑料押入金属铸 模内,使垫片21成形。之所以能够象这样利用金属铸模而一体成形,是因 为由上述垫片21的构造可知,垫片21沿其厚度方向任一部分都不会通过 空间与其它部分重合。而且,该垫片21的特征在于,相对于其外形所占的 体积,垫片21自身体积的比例很小,重量轻,而且廉价。因此,作为垫片 21,最好使用其一部分由注射成形而制造的。
垫片21被缝接在布料31上。具体地说,使垫片21的网眼形构件25 与布料31对向,并将垫片21配置在布料31的一定位置。然后,在网眼形 构件25的交差点上用线进行缠绕,并将垫片21缝接在布料31上。此时,也 可将复数个小尺寸的垫片21聚集在一起,并缝接在布料31上。因为如制 造大尺寸的垫片,需要在其金属铸模的制作上花费大量的费用,使垫片21 的制造成本提高。这样,藉由将垫片21缝接在布料31上,可得到三个垫 片部20。这里,各垫片部20的大小、尺寸依据其安装位置等被决定。
另外,布料31也未必一定是布,只要为片状,可使用塑料薄膜、网眼 状的原材料等任一种原材料。而且,也可藉由将复数个小尺寸的垫片部聚 集在一起,并将它们的布料彼此缝接,而制作大尺寸的垫片部。
三个垫片部20分别被缝接在左胸部、右胸部、后背所对应的衣料部10 的位置上。具体地说,首先使垫片部20的布料31与衣料部10的内面对向,并 将垫片部20配置在衣料部10的一定部位。然后,利用例如机器等将布料 31缝接在衣料部10上。此时,最好只将衣料部31的末端缝接在衣料部10 上。藉此可轻松进行垫片部20的缝合作业,且在冷却衣服的外观上,可使 其接缝处不会引起注意。这样,在第一实施形态中,由于将垫片部20的布 料31缝接在衣料部10上,所以布料31实质上也可被看作是衣料部10的 衬料。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不设置空气流入部,而从例如领口部分的垫片 部的开口端,将空气取入到垫片部内的情况下,需要将垫片部延长到领口 附近进行安装。此时,可在领口处个别地安装线形的垫片部,并从该线形 的垫片部将空气导入到上述延长的垫片部中。
这样当穿着缝接有垫片部20的冷却衣服时,垫片21的连结构件27与 贴身衣服相接。该连结构件27与上述间隔确保装置80同样地,起到了防 止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进入垫片21的内部的作用。实际上,在不设 置连结构件27的情况下,当冷却衣服的穿着者进行作业时,无论如何也会 在贴身衣服上产生皱折,该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会进入垫片21的柱 形构件26之间。因此,该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会妨碍空气流通路内 的空气的流动。在第一实施形态中,藉由在垫片21上设置连结构件27,可 确实地防止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进入垫片21的内部。
另外,作为垫片21也可使用无连结构件的单纯构造的,并在与该垫片 21的贴身衣服对向的一侧粘贴网眼状的原材料。即,在这种情况下,可使 网眼状的构件起到防止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进入垫片21的内部的作 用。
垫片部20具有确保冷却衣服的衣料部10和贴身衣服之间的空间,并使 空气在垫片部20内流通的目的。为了使空气的流通性佳,需要使与空气流 动方向垂直的面内的垫片部20的开口率大。具体地说,该开口率最好为30% 以上。另一方面,为了使与垫片部20接触的贴身衣服的表面充分接触空气,需 要使与贴身衣服对向一侧的垫片部20的开口率也大。具体地说,最好使该 开口率在20%以上。第一实施形态的垫片部20采用了满足这些条件的设计,藉 此,可谋求空气流通性的提高,且使与垫片部20相接的贴身衣服的接触面 积变小,所以能够增加贴身衣服与空气直接接触的机会。而且,该垫片部 20具有重量极轻且柔软性大的优点。
另外,垫片21的外形所占的体积,在将冷却衣服穿着在上半身的情况 下,最好在10升以下。因为如该体积大于10升,则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进 行换气的效率变差。而且,垫片21自身的体积对垫片21的外形所占的体 积的比例最好在50%以下。另外,垫片21的总重量最好在400g以下。除此 以外,最好还在垫片21上施以抗菌处理。
然而,冷却衣服的下端是放开的,有时在衣料部10和贴身衣服之间流 通的空气从衣料部10的下端漏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冷却衣服上设置 空气泄漏防止装置。例如,可藉由在冷却衣服的下摆部分中加入橡胶,并利 用该橡胶使下摆部分收缩,而使冷却衣服的下摆部分紧密附着在穿着者的 身体周围。而且,也可利用钮扣和皮带,使冷却衣服的下摆部分紧密附着在 穿着者的身体周围。另外,也可制作将风扇设置在衣料部的中央部附近,且 不只在衣料部的上部,在下部也设置空气流入部的冷却衣服。即使在这种 情况下,上述的空气泄漏防止装置也是必要的。
而且,在制作该冷却衣服时,最好使垫片21、风扇60、电源盒90零 部件化而预先制造。藉此,即使在将冷却衣服适用于操作服以外的衣服的 情况下,也能够轻松地制作冷却衣服。
下面,请参阅图8所示,对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所利用的冷却的 原理进行说明。图8为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所利用的冷却原理的说明 图。在图8(a)中,当人A处于温度30℃的房间内时,以等温曲线(虚线) 大致表示该人A周围的温度分布。作为恒温动物的人A的体温大致是一定 的,当使该温度为36℃时,在假定房间的空气没有大的对流的情况下,如图 8(a)所示,人A的附近温度最高,随着与人的距离变远而缓缓下降并接 近30℃。
图8(b)为以等温曲线概略表示人A处于室温20℃的房间时的温度分 布的图示。将图8(b)与图8(a)比较得知,图8(b)的情况与图8(a) 的情况相比,等温曲线彼此的间隔密。换言之,图8(b)的情况与图8(a) 的情况相比,温度变化幅度大。温度变化幅度的大小左右所放出的热量,并 对人的温度感觉施加较大的影响。即,温度变化幅度越大,人的冷热感越 强。
从这一点出发,第一实施形态使人的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强 制增大,并藉此使人感到凉爽、舒适。图8(c)所示为在室温30℃的房间 内,人A穿着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时的温度分布。图8(c)的情况的室 温与图8(a)的情况相同,但藉由使人A穿着冷却衣服,并使该冷却衣服 的空气流通路内持续流动与室温相同的30℃的空气,可使30℃的等温曲线 位于从人A的身体稍稍离开的位置。因此,从人A的身体表面向周围的温度 变化幅度变得非常大,如只考虑人A和冷却衣服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则与图 8(b)的情况类似。
藉由穿着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并使空气在垫片部20内流通,使距 离身体表面比较近的部分的温度为较体温低的温度,则可在身体表面附近 实现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利用该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可使人的身体表 面所发出的热轻松地向温度低的冷却衣服侧放射,而且利用在垫片部20内 所流动的空气被迅速地吸收。因此,在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只需 利用风扇60使空气在垫片部20内流通,即可使穿着者感到凉爽。
如上述那样,身体表面附近的大的温度变化幅度产生出大的冷却效果,而 这一情况对湿度而言也是同样的。即,在炎热时,身体表面附近的湿度达 到约100%。此时,藉由在身体的表面附近制作外界气体湿度层,可在身体 的表面附近实现大的湿度变化幅度。利用该较大的湿度变化幅度,可促进 汗的蒸发,使人感到凉爽。
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在衣料部10的内面利用垫片部20形成空间,并 使空气在该空间中流通。虽然也是出汗,但该汗在不那么被贴身衣服吸收 的情况下,由于贴身衣服可透过水蒸气,所以汗透过贴身衣服而进入衣料 部10和贴身衣服之间的空间中。然后,该水蒸气由垫片部20内所流动的 空气被轻松地带出到外部,并藉由利用发汗的气化热的吸收而使身体直接 冷却。即,藉由使身体出的汗和垫片内所流通的空气接触而使身体出的汗 被气化,并利用该气化时从周围吸取气化热的作用使身体冷却。
而且,在大汗淋漓且该汗的大部分都被贴身衣服吸收的情况下,由于 贴身衣服所吸收的汗由垫片部20内所流动的空气被带出到外部,所以其汗 的蒸发量变得很多。藉此,贴身衣服的表面温度大幅下降。例如,当室温为 30℃时,如弄湿的贴身衣服的表面附近充分流过与室温相同温度的空气,则 该贴身衣服的表面温度较室温下降3℃~5℃左右。特别是如果贴身衣服与 身体紧密附着,则身体和贴身衣服间存在水分,且弄湿的贴身衣服的热阻 力与干燥的贴身衣服的热阻力相比极其小,所以在身体的表面附近产生大 的温度差,可使穿着者感到凉爽。因此,利用人本来就有的体温自动调节 机能,可使穿着者不怎么出汗而感到足够的凉意。
这样,在出汗的情况下,由于可在身体的表面附近提高温度变化幅度,且 也提高湿度变化幅度,所以穿着者可感到格外凉爽并舒适地渡过。
另外,如垫片部(空气流通路)与贴身衣服分离,则上述的冷却效果 下降。因此,最好设置使垫片部与贴身衣服紧密附着的紧密附着装置。
下面请参阅图9所示,对利用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能够得到冷却 效果的环境进行说明。图9为用于说明利用该冷却衣服能够得到冷却效果 的环境的标绘图。在图9中纵轴表示湿度,横轴表示温度。左侧的曲线S1表 示湿球温度为30℃的曲线。正中的曲线S2表示湿球温度为33℃的曲线,右 侧的曲线S3表示湿球温度为36℃的曲线。另外,该标绘图为在具有足够风 量的环境下得到的,这里对其结果进行概略表示。
由上述冷却的原理可知,在身体发出的汗不能蒸发的环境下,即使使 用冷却衣服也无法得到其冷却效果。因此,从理论上可认为在图9中的以 右侧的曲线S3为边界并对应其右侧区域的环境下,冷却衣服所带来的冷却 效果几乎不存在。而且,即使在与右侧的曲线S3和正中的曲线S2所包围 的区域对应的环境下,由于身体所发出的汗不怎么能蒸发,所以对冷却衣 服所带来的冷却效果也不能期待过高。另一方面,在正中的曲线S2和左侧 的曲线S1所包围的区域对应的环境下,由于身体发出的汗能够蒸发,所以 可得到由冷却衣服所产生的冷却效果。而且,在以左侧的曲线S1为边界并 与其左侧的区域对应的环境下,由于身体发出的汗能够充分蒸发,所以认 为能够充分得到由冷却衣服所产生的冷却效果。以正中的曲线S2作为边界,其 左侧的环境为人类通常的生活环境。因此,从理论上可认为除了非日常的 环境以外,在任一环境下使用该冷却衣服都可得到冷却效果。
另外,即使在例如湿度接近100%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藉由下面这样精 心设计,也可得到冷却衣服所产生的冷却效果。即,在空气流入部所对应 的衣料部的位置上设置强力的风扇,并在该风扇前安装放入有的容器 (冷却装置)。当使风扇沿将外部的空气导入空气流通路内的方向进行旋转 时,因干冰的气化热使风扇周边的外界气体的温湿度下降,所以穿着者可感 到凉爽并舒适地渡过。同样,藉由利用市场销售的胶体冷却体和小型冷却 机(冷却装置)使风扇周边的外界气体冷却,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下也可使 用冷却衣服。
在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藉由在衣料部和贴身衣服之间设置用 于确保空气的流通路的垫片部,并利用风扇使空气流通路内强制产生空气 的流动,可使空气在衣料部和人体之间与体表略平行地进行流动,所以可 使身体表面附近的温度变化幅度增大。因此,只需穿着该冷却衣服,即可 使穿着者感到凉爽、舒适。而且,在出汗的情况下,由于可利用在空气流 通部内流通的空气而将汗带出到外部,所以可藉由利用发汗的气化热的吸 收,而使身体直接冷却,因此能够更加提高冷却效果。
特别是藉由设置空气泄漏防止装置,可确实地防止衣料部和贴身衣服 之间流通的空气从衣料部的下端向外部漏出,所以不会因该空气泄漏而使 冷却效果下降。
而且,在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藉由将间隔确保装置以覆盖与 贴身衣服对向一侧的风扇表面的形态进行设置,能够在风扇和贴身衣服之 间确保空气流通路,且可防止因形成皱折的贴身衣服的部分而使风扇的上 端被堵塞,所以能够确实地防止冷却效果减退这种事态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关于将冷却衣服穿着在贴身衣服上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将冷却衣服直接贴身穿着。
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关于在胸部和后背所对应的衣料部的部分 上安装三个垫片部,将胸部及后背进行冷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 当使腕部也冷却时,可还在腕部所对应的衣料部的部分上安装垫片部,并在 袖部上设置风扇。而且,也可在肋下等容易出汗的局部范围所对应的衣料 部的内面位置上,另外设置用于向该局部范围吹送空气的小型的风扇。在 这种情况下,未必一定要向该局部范围导入外部的空气。
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利用具有网眼形构件、复数个柱 形构件、复数个连结构件的垫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除此以外还可使用 各种各样的垫片。一般来说,最好使柱形构件的间隔最大为70mm。而且,垫 片的厚度最好在2mm以上30mm以下。因为如垫片的厚度小于2mm,则为了 使一定流量的空气进行流动,需要使空气的压力相当高,并不实用。特别 是在风扇的周边由于空气的流动量大,所以在风扇的周边所设置的垫片的 厚度最好在5mm以上。另一方面,因为如垫片的厚度大于30mm,则外观和穿 着感觉变差,而且容易产生空气形成层流在空气流通路内流通的问题。当 空气形成层流时,在空气流通路内流过体侧的空气和流过衣料部侧的空气 彼此混合,无法得到大的冷却效果。另外,为了解决层流发生的问题,例如 可在空气流通路内的各处设置用于搅拌在空气流通路内进行流通的空气的 空气搅拌装置,藉此使空气流通路内产生空气的不规则流动。
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藉由将垫片缝接在布料上而制作垫片部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将垫片的网眼形构件利用超音波融接和 热融接,安装在布料上而制作垫片部。此时,作为布料需要使用较垫片材 料融点高的。藉由象这样利用超音波融接和热融接将垫片安装在布料上,与 利用线进行缝接的情况相比,可谋求作业效率的提高。
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藉由使垫片部的布料与衣料部的 内面相对并将该布料缝接在衣料部上,而将垫片部安装在衣料部上的情况 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反之如图11所示,使垫片部20的连结构件与衣料 部10的内面相对,并将垫片部20的布料31缝接在衣料部10上。在这种 情况下,为了使布料31容易缝接在衣料部10上,可增大未安装有垫片21 的布料31的部分的面积。而且,当将垫片部20安装在衣料部10上时,由 于垫片21的整体由布料31被覆盖,所以为了使空气容易从垫片部20的末 端流通到垫片21内,最好使用网眼形的原材料作为布料31。另外,在这种 情况下,由于在垫片部21和贴身衣服之间存在布料31,所以形成皱折的贴 身衣服的部分不会进入垫片21的内部。因此,作为垫片21,可使用没有连 结构件的单纯构造。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使用将垫片安装在布料上的垫片 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不使用布料,而将垫片单体作为垫片部使 用。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垫片安装在衣料部上时,例如可将垫片直接于衣 料部10的内面上进行热融接。
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将冷却衣服的前部由拉链进行开关的情 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例如利用尼龙带扣将冷却衣服的前部进行开关。而 且,该冷却衣服也可适用于将后部利用拉链等进行开关的类型的衣服,和前 后部不打开,藉由从头上套而进行穿着的类型的衣服。
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利用尼龙带扣将风扇在衣料部上拆装自 如地进行安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利用以下方法将风扇在衣料部 上拆装自如地进行安装。请参阅图12所示,为风扇安装方法的另一例子的 说明图。该方法在衣料部内面的空气流出部的周围缝接图12(a)所示的风 扇保持部(保持装置)160。该风扇保持部160的形状略呈圆环形,其内圆 的直径与风扇60的圆筒形构件65的直径大致相同。而且,在风扇保持部 160上形成有二个扣合爪161。另一方面,作为风扇60,与图2所示的大致 相同,但在以下两点上有所不同。即,第一不同点为在风扇60上不设置尼 龙带扣这一点,第二不同点为如图12(b)所示,在风扇60的环形构件66 上形成二个缺口部66b这一点。首先,使风扇60的缺口部66b和风扇保持 部160的扣合爪161的位置吻合,并使风扇60与风扇保持部160抵接。然 后,藉由使风扇60沿叶片部71的中心轴周围旋转,而使位于缺口部66b的 周边的环形构件66的一部分与扣合爪161扣合。这样,如图12(c)所示,风 扇60被安装在风扇保持部160上。另外,风扇保持部160也可不在衣料部 上进行缝接,而代之以在衣料部上进行粘接。
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在冷却衣服上设置四个风扇的情况进行 了说明,但作为风扇的数目并没有特别地限制,也可设置一个、二个、三 个或五个以上的风扇。同样,对空气流入部、空气流出部,也没有数目的 限制。可设置一个、二个或四个以上的空气流入部,而且也可设置一个、二 个、三个或五个以上的空气流出部。
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是对从一个电源盒向四个风扇供给电力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藉由例如在各风扇个别安装电力供给用的电 源和控制电路,而谋求冷却衣服内部的无线化。藉由谋求风扇的无线化,可 在例如穿着冷却衣服的状态下,简单地拆装各风扇并轻松地进行二次电池 的更换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藉由还在各风扇上设置接收电路,并从外 部的发送装置利用无线向接收电路发送信号,而对风扇的开·关和强弱进行 转换。这里,作为发送装置,最好使用能够放入口袋中这样的尺寸·形状的,例如 自来水笔形状的。而且,也可在便携电话等中组入该发送机能。而且,接收 电路为了防止混信,最好至少具有1000个固有的通信识别码。而且,在对 所有的风扇共同使用电源装置的情况下,也可在该电源装置上安装控制电 路、接收电路及通信识别码读出电路。另外,在例如冷却衣服的穿着者不 进行移动,而在确定的作业场所等进行作业的情况下,也可从商用电源获 取向风扇供给的电力。或者也可一边利用商用电源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一 边使用冷却衣服。另外,上述的控制电路是对风扇的开·关进行控制,或对 叶片部的旋转数进行控制的。利用控制电路可对例如每个风扇进行风扇的 驱动控制,但也可将四个风扇分成复数个组,而对该每个组进行风扇的驱 动控制。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也可在空气流入部及空气流出部上依 据需要安装盖部。冷却衣服即使在不驱动风扇时,由于例如从空气流入部 流入的空气通过空气流通路内,并从空气流出部向外部流出,所以也具有 某种程度的冷却效果。因此,在寒冷时,藉由利用盖部堵塞空气流入部及 空气流出部,可临时消除冷却衣服的冷却效果。另外,作为该盖部的安装 方法,可利用例如钮扣。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形态中,最好在贴身衣服的一部分中使用例如被称 作弹性纤维的聚甲酸乙酯制的伸缩性原材料。藉由,能够使贴身衣服 和身体紧密接触,防止冷却效果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贴身衣服 中使用具有吸水性的原材料。
下面请参阅图13所示,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3(a) 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概略正面图,图13(b)为该冷 却衣服的概略背面图。另外,在第二实施形态中,对与第一实施形态中具 有相同机能的,藉由付以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如图13所示,包括衣料部10a、三个垫片部 20a、二个空气流出部(空气流通口)50a、二个风扇(送风装置)60、二 个间隔确保装置80、电源盒90、空气泄漏防止装置(未图示)。在第二实 施形态中,是对将该冷却衣服适用于衬衣等,将下摆部分放入裤子和裙子 中穿着的衣服的情况进行说明。因此,需要使衣料部10a的下摆部分有一 定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将衣料部10a的下摆部分放入裤子等中,相当 于一种空气泄漏防止方法。而且,该冷却衣服为半袖衣服,且为利用钮扣 将前面闭合的类型。而且,该冷却衣服穿着在贴身衣服的上面。
三个垫片部20a为用于形成使空气在衣料部10a和贴身衣服之间进行 流通的空气流通路的,被大范围设置于衣料部10a内面的中央部。该衣料 部20a如图6所示,具有垫片21和衣料31,且其构造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大 致相同。而且,垫片部20a藉由与第一实施形态同样地,以使布料31与衣 料部10a的内面对向的形态,利用线将布料31缝接在衣料部10a的一定位 置上,而被安装在衣料部10a上。第二实施形态的垫片部20a与第一实施 形态的不同点,只是其大小、形状这些方面。具体地说,虽然各垫片部20a 被缝接在左胸部、右胸部及后背所对应的衣料部10a的位置上,但是为了 使特别是对应于后背的位置上所设置的垫片部,和对应于左右胸部的位置 上所设置的二个垫片部,分别在对应于左右肋部的位置上进行连结,要对 各垫片部20a的大小、形状进行设计。即,三个垫片部20a整体上构成一 个大的空气流通路。
另外,在不只是胸部、后背,还对腹部和腰部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可也 在衣料部10a的下摆部分设置垫片部20a。此时,虽然将衣料部10a放入裤 子等中,但利用在下摆部分所设置的垫片部20a,也可从衣料部10a的下方 使空气进入到垫片部20a内。
在第二实施形态中,由于将冷却衣服适用于衬衣,所以作为将其前部 进行闭合的装置可使用钮扣。在使用钮扣的情况下,空气有可能从上下邻 接的钮扣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为了防止该空气泄漏,考虑例如增大衬衣 前部的对合部的幅面。而且,也可使钮扣的数目增多,并缩小钮扣间的间 隔。另外,也可在衬衣前部的对合部上安装尼龙带扣和拉链等,且为了从 外观上给人以衬衣的感觉,而设置装饰用的钮扣。
二个空气流出部50a形成于与后背对应的位置上所设置的垫片部20a 的下端部所对应的衣料部10a的一定位置上。具体地说,二个空气流出部 50a分别为从左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位置,且形成于衣料部10a的下部。该 空气流出部50a藉由例如使衣料部10a的一定部分欠缺,并在该欠缺部分 上从衣料部10a的内面侧缝接网眼形的原材料51而形成。
二个风扇60是用于使垫片部20a内强制产生空气的流动的,被安装在 与各空气流出部50a对应的衣料部10a的内面位置上。在第二实施形态中,由于 将二个风扇60安装在从左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衣料部10a的位置上,所以 冷却衣服穿着者的腕部不会无意间接触到风扇60,而对风扇产生干扰。而 且,电源盒90为向二个风扇60供给电力的电源。另外,风扇60及电源盒 90的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大致相同。
而且,间隔确保装置80是用于在风扇60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一定间 隔的,其构造·机能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大致相同。
下面,对衣料部10a的原材料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形态中,衣料部 10a的上部和除此以外的部分使用不同的原材料。即,在衣料部10a的上部 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以外的部分,与 第一实施形态同样地使用实质上不会泄漏空气的原材料。在第二实施形态 中,并不象第一实施形态那样使衣料部的一部分欠缺而形成空气流入部,但 作为其替代,衣料部10a的上部起到了空气流入部的作用。这种起到空气流 入部的作用,为衣料部10a的上部并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的部位,也 称作[空气透过部位]。在第二实施形态中,将例如从肩部开始到其下侧约 5cm的位置的衣料部10a的部分称作空气透过部位。而且,在空气透过部位 上最好施以防水处理。因为如果不施加该处理,当空气透过部位被水弄湿 时,该部位的空气流通性显著下降。
这里,为了从衣料部10a的空气透过部位将空气有效地取入到垫片部 20a内,垫片部20a以其一部分与衣料部10a的空气透过部位重合的形态被 设置在衣料部10a上。而且,流入到垫片部20a内的空气,利用垫片部20a 在衣料部10a和贴身衣服之间所形成的空气流通路内流通。
而且,作为在空气透过部位所使用的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最好不 要使用在衣料部10a中一眼就可发现空气透过部位与除其以外的部分的差 别这样的材料。以减少冷却衣服外观上的失调感。例如,象使贴身衣服过于 通透地显现这样的网眼编织得很粗的网眼形原材料,并不适合作为空气透 过部位使用的原材料,但如为在某种程度上使网眼编织得较细的原材料,则 可以使用。因此,外部的空气在从空气透过部位流入到垫片部20a内时,会 由该空气透过部位所使用的原材料受到某种程度的阻力。因此,为了将足 够量的空气取入到垫片部20a内,最好使空气透过部位的面积较大。
下面,对该衣料部10a所要求的空气流通性进行说明。这里,由于在 衣料部10a的内面上缝接有垫片部20a,所以在考虑衣料部10a的空气流通 性时,需要将衣料部10a和垫片部20a的布料31作为一体进行考虑。
现在,考虑将5Pa(约0.5mm)的压力加在衣料部10a及布料31上时,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该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的体积 (cc/cm2/sec),作为表示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流通性的定量的物理 量。为了在冷却衣服的穿着时得到良好的冷却效果,在起到作用空气流入部 的作用的衣料部10a的空气透过部位中,必须能够取入足够量的空气。另一 方面,在衣料部10a的空气透过部位以外的部位,例如风扇60的附近等,需 要使空气几乎不怎么泄漏。经过本发明者等的实验发现,如使用通过空气 透过部位所对应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量至少为2cc/cm2/sec,且 通过空气透过部位以外的部位所对应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量最多 为1cc/cm2/sec这样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则能够得到足够的冷却效果。
但是,在例如利用流通的空气所接受的阻力被设计为足够小的垫片部 20a,且利用具有大风量的风扇60的情况下等,可缓和对衣料部10a及布料 31的空气流通性的上述限制。即,在这种情况下,如利用通过与空气透过 部位对应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量至少为10cc/cm2/sec,通过与空 气透过部位以外的部位对应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量至少为 5cc/cm2/sec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则可得到良好的冷却效果。这样,藉 由风扇60的压力和因垫片21而使空气所接收的阻力,可使通过衣料部10a 及布料31的空气量进行变化,但一般来说,最好使通过与空气透过部位对 应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量,较通过与空气透过部位以外的部位对 应的衣料部10a及布料31的空气量大3倍以上。
另外,由于可将垫片部20a的布料31看作衣料部10a的衬料,所以也 可利用该布料31防止在空气流通路内流动的空气从衣料部10a的上部以外 的部分向外部漏出。例如,在布料31中的衣料部10a的上部所对应的部位 上,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以外的部位所对应的 部位上,使用实质上空气泄漏少的原材料。而且,在衣料部10a中对所有 的部位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藉此,可从衣料部10a的上部(空气 透过部位)将足够量的空气取入到垫片部20a内,并使空气几乎不会从衣 料部10a的上部以外的部分泄漏到外部。藉由象这样利用布料31,控制通 过衣料部10a流入或流出的空气的量,可对衣料部10a整体使用相同的衣 料,并可使衣料部10a的外观较佳,且由于与利用衣料部10a控制空气透过 性相比,利用布料31进行控制的方法更为廉价,所以具有能够将冷却衣服 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的优点。
这里,作为具有这二个性质的布料31的制作方法,可使用例如下面这 样的方法。即,首先准备整体上空气流通性佳的原材料。然后,将该原材 料中衣料部10a的上部以外的部位所对应的部位,与实质上空气泄漏少的 原材料例如塑料薄膜等进行层叠。特别是在象衣料部10a中裤子的腰带等 附近所对应的部位这样,空气活动少的部位,最好使用具有高透湿性的薄 膜。藉此,可使空气实质上不会从与塑料薄膜等进行层叠的部位泄漏。藉 由利用该方法,能够轻松且廉价地制作布料31。另外,该方法也可适用于 利用衣料部10a控制空气流通性的情况。
然而,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柔软,作为材料不具有柔韧性。因此,当 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使用了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时,如使垫片21的厚度 厚,则有时在衣料部10a的上部会反映出垫片21的形状,或因垫片21的按 压力而在衣料部10a上产生皱折。但是,如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的 衣料部10a的上部面积大,则可将足够量的空气取入到垫片部20a内,所以 对衣料部10a的上部,并从衣料部10a的中央部的空气流通路离开的部分,可 使垫片21的厚度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随着从衣料部10a的中央部的空 气流通路向上方离开(随着向衣料部10a上部的行进),取入到衣料部10a 内的空气的量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藉由利用使衣料部10a的上部所 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变薄的垫片,不会在衣料部10a的上部反映出垫片21的 形状。而且,即使在例如肩部所对应的衣料部10a的内面位置上设置有垫 片部20a,也不会产生冷却衣服的穿着者的肩部耸起的感觉。另外,也可使 冷却衣服的穿着感觉佳。
而且,在衣料部10a的上部所对应的部分,也可不使垫片21的厚度变 薄,而代之以使用虽然流通的空气的阻力大,但肌肤接触感好的三维织布等 其它类型的垫片。一般来说,作为垫片部20a,可使用在其布料31上安装 例如厚度和材质等不同的各种垫片的垫片部。特别是藉由在垫片部20a的 每个部位变化垫片的厚度,可对各部位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例如,当利 用图6及图7所示的垫片并变化垫片的厚度时,可在大尺寸的垫片中对每个 部位变化柱形构件的长度,或者在各部位安装柱形构件的长度不同的复数 个小尺寸的垫片。这样,在垫片部20a中也可于每个部位将厚度、材质、肌 肤接触感等不同的各种垫片复合使用。另外,为了不使空气流通路的厚度 超出垫片21的厚度,最好利用使空气流通路与贴身衣服紧密接触的紧密接 触装置。
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起到同样的 作用·效果。特别是在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由于利用衣料部的原 材料将空气取入到空气流通路内,而且将两个空气流出部分别设置在从左 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衣料部的位置上,所以当从正面看该冷却衣服时,不会 发现风扇,与普通的衬衣完全相同。与通常的衬衣在外观上的不同点,只为 在从左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衣料部的位置上设置有二个空气流出部这一 点。因此,即使穿着冷却衣服,也几乎没有外观上的失调感。而且,在第 二实施形态中,由于将二个风扇分别设置在从衣料部的左右肋部稍偏向后 背的位置上,而不是设置在后背的正中,所以当冷却衣服的穿着者坐在椅 子上时,风扇的空气排出口也不会被堵住。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 与椅子的靠背相抵的位置上所设置的垫片,最好使用具有在每1cm2上至少 能够承受0.3N的力的强度的垫片。藉此,当穿着者靠在椅子靠背上时,垫 片不会被挤塌。
而且,在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当拆下二个风扇和电源盒时,与 通常的衬衣的区别之处,只为设置有二个空气流出部,以及垫片部被缝接 在衣料部的内面上。因此,当冷却衣服被弄脏时,可在拆下风扇和电源盒 的状态下进行清洗。但是,因为在该冷却衣服上安装有垫片部,所以进行 熨烫。因此,最好在衣料部上预先施以耐久加工,并使形状被记忆。
而且,风扇和电源盒被拆下的冷却衣服主体,可以廉价的成本进行制 造。因此,如果冷却衣服的穿着者购入复数组未设置风扇和电源盒的冷却 衣服主体,并至少购入一组风扇及电源盒,则可每日更换穿着作为冷却衣 服的衬衣。
然而,在第二实施形态中,必须利用在从左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衣料部 的位置上所设置的二个风扇,使空气在胸部和后背所对应的位置上所设置 的垫片部内进行流通。当将两个风扇设置在从左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衣料 部的位置上时,空气在垫片部内有可能避开例如胸部和后背的中央进行流 动等,沿偏向一方的路径进行流动。特别是由于后背为容易出汗的位置,所 以最好在空气流通路内设置用于将空气沿垫片部内的一定路径进行引导的 空气引导装置,使空气通过后背的中央。具体地说,藉由在垫片部内的一 定位置设置海绵,将垫片部内的空间进行分割,可使空气在空气流通路内流 过后背的中央。而且,也可利用西洛克风扇这种具有方向性的风扇,将空气 流通路内流过的空气吹向后背的中央。另外,也可藉由调整风扇的厚度,使 空气在后背的中央所受到的阻力变小,从而使空气容易流过后背的中央。另 外,在使空气通过胸部中央的情况下,也可采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形态中,是对将衣料部的上部作为空气透过部 位,并将二个风扇设置在从左右肋部稍偏向后背的衣料部的位置上的情况 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例如将对应一肋部的衣料部的部位作为空气透过部 位,并在对应另一肋部的衣料部的位置上设置一个风扇。一般来说,空气透 过部位和风扇(或空气流出部)通过空气流通路设于彼此相反一侧即可,对 其具体设置位置没有限制。
而且,在不太注意冷却衣服的外观,而将冷却效果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情况下,也可例如在后背的中央所对应的衣料部的位置上只设置一个至少 直径50mm左右的大型风扇,并利用该大型风扇将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向外 部排出,且将衣料部前面侧的复数个一定部位作为空气透过部位。藉此,可 以1、2瓦特的小电力,使10升/sec左右的大量空气在空气流通路内流动,并可 利用该大量的空气将胴体的的表面整体包入其中,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大的 冷却效果。另外,当然也可相反地将大型的风扇设置于腹部的中央所对应 的衣料部的位置上,并将衣料部的背面侧的复数个一定部位作为空气透过 部位。
而且,在上述第二实施形态中,是对从空气透过部位将外部的空气取 入到空气流通路内,并从空气流出部将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的 情况进行了说明,反之,也可将空气流出部作为空气流入部,并从该空气 流入部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空气流通路内,且从空气透过部位将空气流通 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
下面,请参阅图14所示,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4 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说明图。另外,在第三实施形 态中,对与第二实施形态的具有相同机能的,藉由付以相同的符号而省略 其详细的说明。
第三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包括衣料部10a、三个垫片部20a、二个风扇 60、电源盒90、带状的布(间隔装置)110。该冷却衣服与第二实施形态的 不同之处在于,不只在衣料部10a的上部,在下部也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 原材料,且不设置使衣料部10a的一部分欠缺而形成的空气流出部,以及 将风扇60以使其旋转轴对贴身衣服的表面大致平行的形态而安装于衣料部 10a和贴身衣服之间。关于其它方面,与上述第二实施形态的相同。
在上述第二实施形态中,是对在衣料部的上部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 材料,并利用使空气不泄漏到衣料部上部以外的部分这样的原材料的情况 进行了说明。与其相比,第三实施形态在衣料部10a的上部和下部使用空 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并在上部及下部以外的中央部分,使用实质上不会 泄漏空气的原材料。也可将衣料部10a的上部且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 料的部位称作[第一空气透过部位],将衣料部10a的下部且使用空气流通 性好的原材料的部位称作[第二空气透过部位]。该第一空气透过部位及第 二空气透过部位对应于权利要求3中的[空气流通部]。在第三实施形态中,第 一空气透过部位起到空气流入部的作用,第二空气透过部位起到空气流出 部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使衣料部10a的一部分欠缺而形成空气流入部、空气 流出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冷却衣服,只从外部看与普通的衣服完全相 同,完全没有外观上的失调感。而且,三个垫片部20a在衣料部10a的内面 中央部上大范围设置。
而且,在第三实施形态中,风扇60的构造与第二实施形态的大致相同,但 风扇60的安装方法与第二实施形态不同。即,如图14所示,在衣料部10a 的下部内面且为垫片部20a附近的部分上,将带状的布110沿胴体周围方 向进行缝接。这里,在该带状的布中的安装在衣料部10a一侧和相反一侧 的末端置入橡胶等,并形成褶裥。而且,将二个风扇60安装在该带状的布 110的一定位置上。藉此,使带状的布110的褶裥与贴身衣服接触,并在冷 却衣服的穿着时,使风扇60的叶片部的中心轴与身体的表面大致平行。这 样,带状的布110起到将衣料部10a和贴身衣服之间的空间间隔成上下两 的作用,对应于权利要求3中的[间隔装置]。这里,作为风扇60,使用例 如直径约20mm左右的小型风扇。但是,由于风扇60的风量在某种程度上 最好较大,所以最好使用例如厚10mm以上的风扇60。而且,也可取代风扇 60,而使用象风箱这样的纵长的鼓风机。藉由利用这种方法安装风扇60,可 使通过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由风扇60被向下方排出后,再通过空气流通性 好的衣料部10a的下部(第二空气透过部位)向外部流出。另外,对较风扇 60位于下侧的衣料部,只要为具有某种程度的空气流通性的就足够了。因 为由于位于该下侧的衣料部10a的面积大,所以空气几乎可不受什么阻力 地向外部流出。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形态中,是对将外部的空气从衣料部的上部(第 一空气透过部位)取入到空气流通部内,并使该取入的空气从上方向下方 流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藉由将风扇上下倒转而安装在上述带状 的布上,而将外部的空气从衣料部的下部(第二空气透过部位)取入到空 气流通部内,并使该取入的空气从下方向上方流通。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 由体温被加热,而在空气流通路内产生上升气流和对流,所以从利用该上 升气流等的观点出发,使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从下方向上方流通为佳。
第三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与上述第二实施形态的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效 果。特别是在第三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利用衣料部的原材料将空气取 入到空气流通路内并向外部流出,且将风扇设置在从外部看不到的衣料部 的内面侧,所以具有即使穿着冷却衣服,也完全没有外观上的失调感的特 征。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形态中,也可将冷却衣服适用于不把下摆部分放 入裤子等中而穿着的类型的衣服(例如T恤、连接服等)。在这种情况下,由 于衣料部的下端放开,所以未必一定要在衣料部的下部上设置第二空气透 过部位。即,一般来说,将空气透过部位设置在衣料部的上部及下部中的 至少一处即可。这里,当从该空气透过部位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空气流通路 内时,可从衣料部的末端将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当 从空气透过部位将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取出到外部时,可从衣料部的末端 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空气流通路内。
下面,请参阅图15所示,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5 (a)为关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的内衬的概略正面图,图15 (b)为该内衬的概略背面图。另外,在第四实施形态中,对与第二实施形 态具有相同机能的,藉由付以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四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由衣服主体、内衬构成。衣服主体除了未设置垫 片部这一点以外,与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大致相同。即,衣服 主体包括衣料部10a、二个空气流出部50a、二个风扇60、二个间隔确保装 置80、电源盒90。
内衬是为了确保用于使空气在衣服主体和贴身衣服的表面之间流通的 空气流通路,而穿着在衣服主体下的,利用复数个垫片形成能够穿着的形 状。即,内衬起到了垫片部的作用。在第四实施形态中,考虑的是使内衬 适用于例如马夹等的情况。内衬如图15所示,包括三个垫片121、片状原 材料131。片状原材料131形成马夹等那样的,人能够穿着的形状。垫片121 是用于沿贴身衣服的表面确保一定空间的。在片状原材料131的表面上,以 线缝接有三个垫片121。具体地说,将各垫片121缝接在例如左胸部、右胸 部及后背所对应的片状原材料131的位置上。这里,在片状原材料131中 二个风扇60所对应的部位上,应不使垫片121重叠。
作为片状原材料131,使用网眼形的原材料等这些不损害通气性的。特 别是最好使用不易被汗弄脏的原材料。
另外,也可对内衬进行穿着感觉的优化,或付以抗菌性,或附加高机 能性。而且,当然也可依据各部位而变化垫片的厚度和种类。
该内衬被穿着在贴身衣服上。而且,在该内衬上穿着衣服主体。这样,藉由 将内衬和衣服主体一起穿着,可使内衬与衣料部10a及贴身衣服接触,所以 能够利用垫片121在衣料部10a的中央部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空气流通路。
在第四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藉由将设置有垫片的内衬与衣服主体 分别构成,从而可在清洗衣服主体时,只要从衣服主体上取下风扇,即可 使衣服主体变得几乎与通常的衬衣一样,所以能够轻松且简单地清洗衣服 主体。而且,在将垫片直接安装在衣服主体上的情况下,有时会因垫片而 使衣服主体产生皱折,但是藉由分别构成垫片(内衬)和衣服主体,可不 使衣服主体形成皱折,外观不会显得难看。
而且,如果具有一件内衬,则可将该内衬与各种冷却衣服主体(未设置 有垫片部的)组合使用,所以具有使穿着者的经济成本负担少的优点。另 外,由于在衣服主体上未设置有垫片部,所以可使衬衣(衣服主体)前部的 对合部的幅面足够宽。因此,可藉由使该对合部的幅面足够宽,而防止空 气从钮扣的间隙向外部泄漏。除此以外的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形态的相 同。
而且,作为在内衬上穿着的衣服主体,当至少在一部分中使用例如被 称作弹性纤维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制的伸缩性原材料时,由于贴身衣服和衣 料部的间隔由垫片的厚度决定,所以可得到与设计的空气流通路相近的空 气流通路,使冷却效果提高。而且,当在内衬的片状原材料上使用上述弹 性纤维时,由于内衬与身体密切接触,所以使贴身衣服与身体的紧密附着 性变佳。
另外,也可将在贴身衣服上安装复数个垫片的,作为内衬使用。即,也 可例如将垫片设置在贴身衣服的表面的与衣料部中央部对应的部位,而在 衣服主体上不设置垫片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设置有垫片的贴身衣服 (内衬)上穿着衣服主体,也可在衣料部中央部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空气流 通路。
而且,作为内衬,也可使用在片状原材料的内面(与贴身衣服相对一 侧的面)安装垫片部。此时,作为安装有垫片的部分的片状原材料实质上 使用空气泄漏少的原材料,作为衣服主体的衣料部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 材料。藉此,只需穿着内衬,即可形成空气流通路。
而且,也可利用钮扣等将内衬在衣料部的内面简单地进行拆装而构成 冷却衣服。当将内衬安装在衣料部的内面时,只需穿着安装有内衬的衣服 主体,即可在衣料部的中央部和贴身衣服之间确保空气流通路,所以使穿 着时的麻烦减少。
另外,也可不将风扇安装在衣服主体上,而代之以安装在内衬主体上。在 这种情况下,可在相当于风扇的衣料部的部位(空气流通口)上设置通风 孔,或使用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内衬上穿着衣服主 体时,使用例如片状磁滞回线,进行风扇和空气流通口的位置对合。
而且,在第四实施形态中,是对将冷却衣服适用于第二实施形态的类 型的衣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适用于例如第一实施形态或第三实 施形态的类型的衣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形态,可在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 各样的变形·组合。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是对藉由穿着本发明的冷却衣服,使胸部及后 背冷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穿着冷却衣服,而只使例如后背冷却。由 于后背非常容易出汗,且其面积也大,所以即使只对后背进行冷却,也可 给穿着者充分的冷却感。
上述各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所使用的垫片的特征在于:可自由地决定 其厚度,而且重量非常轻且柔软性优良。也可有效利用该垫片的特征,制作 只在衣料部内面设置垫片部(或垫片)的冷却衣服。即,该冷却衣服只包 括衣料部、垫片部,而不具有上述各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中所设置的空气 流入部、空气流出部、风扇、电源盒。此时,在衣料部中使用空气流通性 好的原材料。这里,作为衣料部(包括垫片部的布料),最好使用当加以5Pa 的压力时,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的空气量至少为3cc/cm2/sec的类 型。即使也这种冷却衣服,也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同样地,利用垫 片部在衣料部和贴身衣服之间形成空气流通路。另外,在该冷却衣服中,也 可将垫片部和衣料部分别构成。例如,也可在穿着了上述第四实施形态的 内衬之后,再在该内衬上穿着由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制作的衣料部。
请参阅图16所示,为用于说明只设置了垫片部的冷却衣服中的空气流 动的概略断面图。在吹风时,如图16所示,空气通过衣料部进入空气流通 路内,并在通过空气流通路内后,被从衣料部向外部排出。而且,在无风 时,空气利用上升气流和体热所造成的对流,同样地通过衣料部进行空气流 通路内,并在通过空气流通路内后,被从衣料部向外部排出。当然,该冷 却衣服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相比冷却效果差,但如用于夏季时的 钓鱼人和摄影师用的马夹等用途,则具有足够的冷却效果。另外,如考虑 上升气流的效果,当在该冷却衣服中将垫片部(内衬)和衣料部(外衣) 分别构成时,作为其外衣,未必一定要利用由空气流通性好的原材料所制 作的,也可使用一般的衣服。因此,可将该内衬与多个种类的外衣组合穿 着。
另外,可在本发明的冷却衣服的上面穿着普通西服等外衣。在这种情 况下,对该外衣最好利用例如网眼形的原材料制作冷却衣服的空气流入部 (在第二实施形态的情况下为衣料部)和风扇所对应的部分。藉此,该外衣 不会阻碍冷却衣服中的空气流动,所以能够维持冷却衣服所带来的良好冷 却效果。而且,最近已有整体上空气流通性优良的外衣在市场上销售。如 为这种外衣,则可在不进行什么加工的状态下,穿着在该冷却衣服上。另 外,在该冷却衣服上,并不限于普通西服,还可将雨衣、军服、冬季运动用 的衣服、渔业用的作业服、和服、消防训练用的衣服、防刺·防弹西装背 心、演出服、飞行员·赛车手用的衣服等作为外衣穿着。
而且,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并不限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形态所说明的 作业服和衬衣,不管哪一种衣服都可适用。
例如,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可适用于周身包裹服。周身包裹服为覆盖人全 身的衣服,所以其穿着者感到非常热。因此,在周身包裹服的情况下,最好在 两脚下侧的部分上设置空气流入部,并在头部设置空气流出部及风扇。而 且,在周身包裹服的整个内面上安装垫片部。另外,在周身包裹服的情况下,不 需要采用风扇可装卸的构成。
而且,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在寒冷环境下,可作为穿着在至少一件保温 用外衣下的温度调整服而利用。通常,在夏季以外的季节,人会重叠穿着 复数件衣服。而且,在因运动等而出汗的情况下,穿着者会脱掉复数件衣 服,自己进行温度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本发明的冷却衣服穿着在例 如外衣的下面,只需打开风扇的开关,即可使穿着者感到凉爽,得到与脱 掉外衣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冬季这种寒冷的季节穿着冷却衣服时,由于 外部的空气变冷,所以风扇的平均风量可以较小。但是,当在冷却衣服的 上面穿着外衣时,可提高风扇的压力,从冷却衣服和外衣的间隙将空气排 出。但是,即使提高风扇的压力,利用具有300Pa的静压的风扇或鼓风机 也足够了。
如象这样将本发明的冷却衣服作为温度调整服进行利用,则作为风扇,也 可利用以西洛克风扇为代表的侧流风扇。在这种情况下,使侧流风扇的空气 吸入口和衣料部的表面对向,并将侧流风扇以覆盖空气流出部的形态进行 安装。即,将侧流风扇安装在衣料部的表面侧,并从衣料部向外侧突出。从 空气流入部流入的空气,通过垫片内到达空气流出部,并从侧流风扇的侧 面沿与身体平行的方向被排出。藉由利用这种方法安装侧流风扇,即使在 冷却衣服上穿着外衣,也可在侧流风扇和外衣之间确保只有侧流风扇的厚 度,而且,因为侧流风扇与衣料部大致平行地排出空气且排出的空气的压力 高,所以来自侧流风扇的空气排出不会因外衣而受到阻碍。
另外,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可作为净室用的衣服利用。通常,在净室中 使空气从上向下流动,吸取地面上所落的灰尘。因此,在净室用冷却衣服 的情况下,可在衣料部的上部设置空气流入部,并在衣料部的下部安装空 气流出部。此时,风扇采用将人体产生的灰尘与空气一起向下方排出的构 成。作为该净室用的冷却衣服,最好使用上述第三实施形态的冷却衣服。
而且,本发明的冷却衣服可适用于具有舒畅地包住头部的风帽的衣服。在 这种情况下,藉由在风帽的内面侧设置垫片,可在头部也形成空气流通路,所以 可将头部进行冷却。
此外,本发明的冷却衣服除了上面所述的以外,还可适用于连接服、雨 衣、军服、冬季运动用衣服、农业和林业用的作业服、飞行员和赛车手用 的衣服、出汗的动物用的衣服等。
本发明的冷却衣服也可具备藉由象第一实施形态所说明的那样,将风 扇设置于空气流出部所对应的衣料部的位置上,而将空气流通路内流通的 空气沿与身体大致垂直的方向排出的方式,和藉由象第三实施形态所说明 的那样,在间隔装置上设置风扇,而将空气流通路内流通的空气从衣料部 的下部向下方排出的方式这两种。在该冷却衣服中,具有能够使空气流通 路内流通大量的空气的优点。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是藉由在衣料部和贴身衣服之间所设置的空 气流通路内,使空气与身体的表面大致平行地流通,而使身体表面附近的 温度变化幅度增大,将身体进行冷却,且在出汗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流通 路内流通的空气将汗带出到外部,并藉由利用发汗的气化热的吸收而使身 体直接冷却的,可适用于能够以少量的消耗电力且简易的构造而舒适渡过 的衣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