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申请 / 国际申请 / 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设计基础

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设计基础

阅读:696发布:2020-11-25

专利汇可以提供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设计基础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互联网全息协同大系统技术设计 基础 ,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 云 ”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 人工智能 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 进程 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 力 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下面是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设计基础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独立权利要求——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设计基础,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B、对于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总体框架和动力基础,进而建立系统设计的动力学模型和制约条件;
D、对于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技术体系和评价方法。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互联网,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总体框架,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基于ICT产业的网络融合,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进一步提出建立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的动态汇通网络,通过基于ICT产业网络融合的国际互联网,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汇集贯通起来,在全社会乃至全球实现整个资源的人机互动式配置;
全网络动态汇通主要是指物流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大类网络资源配置应用的业务汇通,并不意味着物流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大类网络资源配置应用的物理融合;
在概念上从不同度和层次分析,全网络动态汇通可以涉及到技术汇通、业务汇通、行业汇通、终端汇通及网络汇通;目前更主要的是,可以考虑在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以形成全网络动态汇通的结合点;   
由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推出要开发并建立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是由信息网络内外部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的;
信息网络内外部硬件系统由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入设备、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出设备、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信息网络内外部控制器组成;其中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控制器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全息协同系统中央处理器(CPU / HSO)(即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控制器);全息协同系统中央处理器和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可以合称为全息协同系统主机;
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入设备;
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出设备;
全息协同系统中央处理器:CPU / HSO,它包括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控制器;是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
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可以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信息网络内外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它的操作过程是取指令分析指令,循环执行;
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的物理器件,用于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信息;
可分为信息网络内部内存、信息网络外部内存、信息网络内部外存和信息网络外部外存。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互联网,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动力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在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主体系统的状态变量M ( t ),广义技术系统的状态变量W ( t ),基础系统( 主要来自环境条件)的状态变量U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74 )
式中
PSM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指数集;
K SM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X SD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要素指标集;
X SC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要素指标集;
X SE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加工力要素指标集;
X S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要素指标集; ,
gSM (·)—— 关于X SD ( t )、X SC ( t )、X SE ( t ) 和X SB ( t ) 的非线性函数。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互联网,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动力学模型,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负载MS M ( t ) 主要由智能集成系统在一定的运行强度下实际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智能集成系统结构的承载力主要由智能集成系统的运作力FS M ( t ) 构成;显然,
当MS 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不存在动力学问题;
当MS M ( t ) < FS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略有反应;
当MS 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保持动力平衡;
当MS 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
当MS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受到破坏;
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原则:
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负载一定要与智能集成系统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MS M ( t ) – FS M ( t ) | <ε S ( 2. 199 )
这可以当作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动力学的第一条原理;其中ε为任意小数。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互联网,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制约条件,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结构动力平衡,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
( I ) 对第i种资源的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运作力FS M, 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0, T ] ( 2. 201 )
( II ) 由第i种资源对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构成的荷载MS M,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
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对于第i 种资源的运作力FS M, i ( t ),即*
MS M, i ( t ) ≤ FS M, i ( t ),β i ( t ) ≤ ε i , t ∈[ 0, T ] ( 2.
202 )
要在各种资源方面实现全面的结构动力平衡,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
( I ) 对各种资源的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运作力FS M ( t ) 的衰减率β(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即
β( t ) ≤ ε, t ∈ [ 0, T ] ( 2. 203 )
( II ) 由各种资源对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构成的荷载MS M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对于各种资源的运作力FS M ( t ),即*
MS Mi ( t ) ≤ FS Mi ( t ),β( t ) ≤ ε, t ∈ [ 0, T ]。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互联网,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技术体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决策过程可看作是智能集成过程的主要部分;在科学技术全面集成化时代,将IDSS设计成人一机联合认知系统 ( Man-Machine Joint Cognitive System )是必要的;现对新设计涉及的一些新概念作如下定义:
智能集成支持系统IGSS;通过拓展智能集成主体的认知能力 ( Cognition Making Abilities ) 而增进实践质量或优化路径选择的、基于知识的人一机交互系统;在这里,人一机交互是IGSS的必要条件,而系统支持的宗旨首先是扩展智能集成主体的认知能力(包括决策者的决策能力),而不是代替智能集成主体作出选择;显然,IGSS是IDSS的拓展;
智能集成主体GM;这是IGSS的最终使用者 ( End User ),也是智能集成过程的主导因素;它需要使用IGSS的认知辅助功能,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有想法,对计算机的智能支持有需求;
智能集成过程IGP;可将智能集成过程理解为目标导向下的实际解决问题过程;进而言之,称GM使用IGSS的认知过程为IGCP,GM单独认知的过程为未辅助认知过程 ( Unaided.IGCP ),而机器单独认知的过程为自动认知过程 ( Automated IGCP );未辅助认知过程反映了智能集成主体独自求解问题的认知过程,也称自然智能集成认知过程 ( Natural IGCP ),它是辅助智能集成认知设计的基本依据,所以也称基本智能集成认知过程 ( Baseline IGP );
实践认知任务Task;即通过IGP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它通常至少并非现实问题的文字描述,而是以 IGSS可以接受的信息表达方式提出的问题集合,并常有层次结构;
实践认知环境Environment;IDSS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包括IGSS作用下、实现IGP的全部软硬件系统。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互联网,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评价方法,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智能全息汇通经济度量属性体系的因子分析模型的数学形式是

( 3. 9. 79 )
称X GE具有因子结构,其中f GE、s GE为随机向量,分别为X GE的主因子和特殊因子;A 为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荷载矩阵,并且A = (a i j )p ×m 具有统计性质:a i j 是x GE, i 与f GE, j
2
的相关系数;记 为gj,它表示f GE, j 对X互联网智能集成各分量的总影响,称为f GE, j 的方差贡献。

说明书全文

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技术设计基础

技术领域

[0001] 本项发明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中的第 221 项。
[0002] 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中的第1项、第 2 项、第21项、第22项、第41项、第42项、第61项、第62项、第81项、第82项、第101项、第102项、第121项、第122项、第141项、第142项、第161项、第162项、第181项、第182项、第201项、第202项、第222项一起,共同构成发明专利群“互联网智能集成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SE ( ICT );]”。
[0003]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李宗诚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0004]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提供技术设计基础。
[0005]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均为发明人李宗诚独立建立,具有原始创新性。
[0006] 本项发明属于互联网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的技术领域,是面向全球互联网、进而面向全球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配置、组织和管理的技术设计,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0007] 本项发明涉及全球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进一步推动有线网、通信网、互联网这三大网络融合的基础。随着三网融合的实施和网络业务的融合,本发明将进一步推动全民通过有线网、通信网、互联网等任一种网络,极其方便地获得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企业价值链E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0008] 要真正拥有自由的智能化生活、数字家庭和网络经济,就需要通过本项发明,依赖基于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融合而形成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第三代互联网是超越宽带和无线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综合体系,以及为了迎接这个可以预见的综合体系我们需要在未来几年内遵循或打破的网络规则。本项发明正是新一代互联网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背景技术

[0009] 利用对参数优化的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出使大系统稳定的关联参量最大取值范围一一最优关联参数稳定域。在最优关联参数稳定域的边界外,大系统稳定性功能发生了转化,所以最优关联参数稳定域的边界就是大系统的失稳临界点(线或面)。例如,当αβ> c 时主体 ( 2.107 ) 是不稳定的,所以αβ= c 便是主体 ( 2.105 ) 的失稳临界线,它是一条双曲线。因此,关联参数稳定域的最优化可为确定失稳临界点(线或面)提供一种寻找方法,这是对于新实践科学来说有重要意义的方向。
[0010] 本发明人建立的智能集成科学大协同分析与设计,是建立在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和博弈组织协同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作为这种方法的基本部分,本体协调分析与设计主要研究整体设计变量与局部设计变量的耦合、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耦合和整体约束与局部约束的耦合,研究总系统优化与分系统优化的互动和统一。
[0011] 在本发明人看来,不论导致要素的局部性原则,还是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层次上产生作用的有限原则。任何忽略条件、范围和层次限定而将局部性原则推向极端,都会导致简单化,导致一种片面性;而任何忽略条件、范围和层次限定而将整体性原则推向极端,都会导致复杂化,导致另一种片面性。就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言,避免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将科学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分别从事物的局部和事物的整体转移到事物的本体上来,通过有关事物本体的研究将有关事物局部的研究和有关事物整体的研究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0012] 本体协调分析与设计既不同于所谓的“局部协调分析与设计”,也不同于所谓的“全局协调分析与设计”。局部协调分析与设计遵从“非整体性原则”,从局部观点出发,在满足有关性能和可用资源等条件限制下,按照对局部的评价标准,寻求各单元各分系统本身的协调。全局协调分析与设计遵从“整体性原则”,从全局观点出发,在满足有关性能和可用资源等条件限制下,按照对整体的评价标准,寻求系统的协调。这两种方法对于智能集成过程来说,主要适用较简单的工程系统(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 [0013] 本体协调分析与设计,是“整体性原则”与“非整体性原则”的结合和统一。这种方法,坚持从总体观点出发,在满足有关性能和可用资源等条件限制下,按照对整体和局部的综 合评价标准,寻求整体与局部、总系统与分系统、系统与要素的协调和统一。对于智能集成过程来说,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较复杂的领域,例如现代市场经济、高技术发展、科学创新、现代化教育、文化复兴等。
[0014]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0015]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0016]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发明内容

[0017] (1)对于全球互联网,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总体框架和动力基础。
[0018] 基于ICT产业的网络融合,本发明人进一步提出建立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的动态汇通网络,通过基于ICT产业网络融合的国际互联网,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汇集贯通起来,在全社会乃至全球实现整个资源的人机互动式配置,如图1所示。
[0019] 全网络动态汇通主要是指物流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大类网络资源配置应用的业务汇通,并不意味着物流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大类网络资源配置应用的物理融合。 [0020] 在概念上从不同度和层次分析,全网络动态汇通可以涉及到技术汇通、业务汇通、行业汇通、终端汇通及网络汇通,如图2所示。目前更主要的是,可以考虑在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以形成全网络动态汇通的结合点。   由本发明人推出要开发并建立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是由信息网络内外部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的。
[0021] (A1)信息网络内外部的硬件系统信息网络内外部硬件系统由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入设备、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出设备、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信息网络内外部控制器组成。其中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控制器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全息协同系统中央处理器(CPU / HSO)(即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控制器)。全息协同系统中央处理器和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可以合称为全息协同系统主机。
[0022] 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入设备。
[0023] 信息网络内外部输出设备。
[0024] 全息协同系统中央处理器:CPU / HSO,它包括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和控制器。是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
[0025] 信息网络内外部运算器:可以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信息网络内外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它的操作过程是取指令分析指令,循环执行。
[0026] 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的物理器件,用于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信息。可分为信息网络内部内存、信息网络外部内存、信息网络内部外存和信息网络外部外存。
[0027] 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器的两个重要指标:存取速度和存储容量。内存的存取速度最快,软盘最慢。存储容量是存储的信息量,它用字节(Byte)作为基本单位,1个字节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1KB = 1024 B,1MB = 1024 KB,1GB = 1024 MB。
[0028] (A2)信息网络内外部的软件系统信息网络内外部软件系统分为信息网络内外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两大类。
[0029] 信息网络内外部系统软件:为了使用和管理信息网络内外部的软件;信息网络内外部主要操作系统软件有Windows 95 / 98 / 2000 / NT / xp / vista / HSO,
DOS / HSO,
UCDOS / HSO,
MS-DOS / HSO,
Unix / HSO,
OS / 2 / HSO,
Linux / HSO
等。其中,WINDOWS / HSO是信息网络内外部多任务可视化图形界面,DOS / HSO 是字符命令形式的单任务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0030] 信息网络内外部应用软件:为了某个应用目的而编写的信息网络内外部软件,主要有信息网络内外部辅助教学软件,信息网络内外部辅助设计软件、信息网络内外部文字处理软件、信息网络内外部工具软件以及其它的信息网络内外部应用软件。
[0031] 由本发明人建立的资源配置动力学将一切运动过程归结为资源配置过程,由“资源配置强度CD ( t )”与资源配置量之积计算“资源配置荷载MD ”,从而建立资源配置力学方程和配置体系分析力学方程。Newton力学和Lagrange分析力学可以看作是物质领域中的资源配置动力学和分析力学。
[0032] 本发明人从智能集成配置力、智能集成配置荷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设计智能集成配置动力系统基础。我们可将智能集成运作力 ( FM ) 分为智能集成系统的运作力 ( FSM ) 和智能集成主体的运作力 ( FMM )。进一步地,我们可将智能集成运作力 ( FM ) 分为配置力 ( FD )、运载力 ( FC )、实施力 ( FE ) 和创新力 ( FB )。将智能集成运作荷载 ( MM ) 看作是由智能集成配置系统或主体在一定的运行强度条件下实际间接或直接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的,它包括配置荷载 ( MD )、输运荷载 ( MC )、加工荷载 ( ME ) 和 创新荷载 ( MB )。当智能集成运作力与运作荷载MM ( t ) 相近或相当时,出现智能集成动力近平衡或平衡。从智能集成运作力与智能集成荷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到四种基本情况: 零负荷运行(空载),小负荷运行(缺载),满负荷运行(满载),超负荷运行(超载)。 [0033] 运用本发明人建立的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构成协同学、完备组织协同学和博弈[53]-[71]组织协同学 ,可建立一组旨在测定(分别测定或共同测定)运作力值的动态方程,即“智能集成运作力”动态方程。
[0034] 在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主体系统的状态变量M ( t ),广义技术系统的状态变量W ( t ),基础系统( 主要来自环境条件)的状态变量U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74 )
式中
PSM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指数集;
K SM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X SD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要素指标集;
X SC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要素指标集;
X SE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加工力要素指标集;
X S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要素指标集。 ,
gSM (·)—— 关于X SD ( t )、X SC ( t )、X SE ( t ) 和X SB ( t ) 的非线性函数。
[0035] 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是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由智能集成主体的配置力 ( FMD )、运载力 ( FMC )、实施力 ( FME ) 和创新力 ( FM B ) 共同构成的,即: FMM =FMM ( FMD , FMC , FM E , FM B ) ( 2. 175 )一般有:
FMM ( FMD , FMC , FM E , FM B ) < FSM ( FSD , FSC , FSE , FSB )
而且,
FMD < FS D ,FMC < FSC ,FM E < FS E ,FMB < FSB 。
[0036] 这是因为,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仅仅是智能集成主体在没有广义技术要素及其系统、基础要素及其系统提供辅助作用的孤立条件下直接运作的力,这种力显然小于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智能集成智能集成主体的运作力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决策系统的结构一功效,信息系统的结构一功效,动力系统的结构一功效。
[0037] 在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主体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决策系统的状态变量D ( t ),信息系统的状态变量I ( t ),动力系统的状态变量P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动态方程如下:( 2. 176 )
式中
GMM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指数集;
K MM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X M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配置力要素指标集;
X M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运载力要素指标集;
X M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加工力要素指标集;
X M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创新力要素指标集。
gMM (·)—— 关于X MD ( t )、X MC ( t )、X M E ( t ) 和X M B ( t ) 的非线性函数。
[0038] 作为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的一个组成,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方面的因素:配置主体的结构一功效,配置中介的结构一功效,配置基础的结构一功效。 在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配置主体的状态变量M SD ( t ),配置中介的状态变量W SD ( t ),配置基础( 主要来自环境条件)的状态变量U SD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动态方程如下:( 2. 177 )
其中
GSD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指数值;
K SD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作为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的一个组成,系统运载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
运载主体的结构一功效,运载中介的结构一功效,运载基础的结构一功效。
[0039] 在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运载主体的状态变量M SC ( t ),运载中介的状态变量W SC ( t ),运载基础( 主要来自环境条件)的状态变量U SC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78 )
其中
GSC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指数值;
K S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作为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的一个组成,系统加工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
加工主体的结构一功效,加工中介的结构一功效,加工基础的结构一功效。
在智能集成系统加工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加工主体的状态变量M SE ( t ),加工中介的状态变量W SE ( t ),加工基础( 主要来自环境条件)的状态变量U SE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系统加工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79 )
其中
GSE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加工力指数值;
K SE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0040] 作为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的一个组成,系统创新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创新主体的结构一功效,创新中介的结构一功效,创新基础的结构—功效。 [0041] 在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创新主体的状态变量M SB ( t ),创新中介的状态变量W SB ( t ),创新基础( 主要来自环境条件)的状态变量U SB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80 )
其中
GS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指数值;
KS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0042] 作为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的一个组成,主体配置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配置决策的结构一功效,配置信息的结构一功效,配置动力的结构一功效。 在智能集成主体配置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配置决策系统的状态变量DMD ( t ),配置信息(系统)的状态变量IMD ( t ),配置动力系统的状态变量PMD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主体配置力动态方程如下:( 2. 181 )
其中
GMD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配置力指数集;
KMD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0043] 作为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的一个组成,主体运载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运载决策的结构一功效,运载信息的结构一功效,运载动力的结构一功效。 [0044] 在智能集成主体运载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运载决策系统的状态变量DMC ( t ),运载信息系统的状态变量IMC ( t ),运载动力系统的状态变量PMC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主体运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82 )
其中
GM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运载力指数集;
KM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0045] 作为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的一个组成:主体加工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加工决策的结构一功效,加工信息的结构一功效,加工动力的结构一功效。 [0046] 在智能集成主体加工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加工决策系统的状态变量DME ( t ),加工信息系统的状态变量IME ( t ),加工动力系统的状态变量PME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主体加工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83 )
其中
GM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加工力指数集;
KM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0047] 作为智能集成主体创新力的一个组成,主体创新力主要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创新决策的结构一功效,创新信息的结构一功效,创新动力的结构一功效。 [0048] 在智能集成主体创新力的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变量可分为三种:创新决策系统的状态变量DMB ( t ),创新信息系统的状态变量IMB ( t ),创新动力系统的状态变量PMB ( t )。于是,建立智能集成主体创新力动态方程如下:
( 2. 184 )
其中
GM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创新力指数集;
KM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0049] 智能集成运行荷载可区分为智能集成运行系统的负载和智能集成运行主体的负载。
[0050] 智能集成运行系统的负载,是由智能集成系统在一定的运行强度条件下实际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的。在量上,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被动作的全部资源量QS 与一定的运行强度CSM 之积来计算智能集成运行负载。智能集成运行系统的负载,可看作是由智能集成系统的配置负载 ( MSD )、输运负载 ( MSC )、加工负载 ( MSE ) 和创新负载 ( MSB ) 共同构成,即: MSM =MSM ( MSD , MSC , MSE , MSB )= MSM ( CSD � QSD , CSC � QSC , CSE � QSE , CSB � QSB ) ( 2. 185 )式中,CSD 、CSC 、CSE和CSB 分别为智能集成系统的配置强度、运载强度、加工强度和创新强度,QSD 、QSC 、QSE 和QSB 分别为智能集成系统对于资源的配置量、运载量、加工量和创新量。
[0051] 考虑到各种构成因素,我们可以建立一组旨在测定(分别测定或共同测定) 智能集成运作负载的动态方程。在此,有如下的负载动态方程:( 2. 186 )
式中
LSM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负载指数值;
ζSM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Y S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配置荷载要素指标集;
Y SC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输运荷载要素指标集;
Y SE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加工荷载要素指标集;
Y S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系统创新荷载要素指标集。 ,
lSM (·)—— 关于Y SD ( t )、Y SC ( t )、Y SE ( t ) 和Y SB ( t ) 的非线性函数。
[0052] M N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自然资源负载量;M S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社会资源负载量;
M T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思维资源负载量。
[0053] 构成自然类负载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要素,能源资源要素,域资源要素、森林资源要素,矿藏资源要素,大气资源要素等。
[0054] 构成社会类负载的要素主要包括:政治资源要素、经济资源要素、文化资源要素、科技资源要素、教育资源要素、防卫资源要素等。
[0055] 构成思维类负载的要素主要包括:语言符号要素,数量符号要素,科学符号要素,典籍符号要素,规章符号要素,伦理符号要素等。
[0056] (2)对于全球互联网,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系统设计的动力学模型和制约条件。
[0057] 智能集成运行主体的负载,是由智能集成主体在一定的运行强度条件下实际直接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的。在量上,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被主体直接运作的全部资源量QM 与一定的运行强度CMM 之积来计算智能集成主体负载。智能集成运行主体的负载,可看作是由智能集成主体的配置负载 ( MM D )、输运负载 ( MM C )、加工负载 ( MM E ) 和创新负载 ( MM B ) 共同构成,即:MM M =MM M ( MM D , MM C , MM E , MM B )
= MM M ( CM D � QM D , CM C � QM C , CM E � QM E , CM B � QM B ) ( 2. 187 )式中,CM D 、CM C 、C M E和CM B 分别为智能集成主体的配置强度、运载强度、加工强度和创新强度,QM D 、QM C 、QM E 和QM B 分别为智能集成主体对于资源的配置量、运载量、加工量和创新量。
[0058] 对于智能集成主体,我们可建立如下的负载动态方程:( 2. 188 )
式中
LMM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主体负载指数值;
ζMM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Y M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配置荷载要素指标集;
Y MC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输运荷载要素指标集;
Y ME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加工荷载要素指标集;
Y MB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创新荷载要素指标集。 ,
lMM (·)—— 关于Y M D ( t )、Y M C ( t )、Y M E ( t ) 和Y M B ( t ) 的非线性函数。
[0059] M MN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自然资源负载量{M MS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社会资源负载量;
M ST ( t )—— t 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思维资源负载量。
[0060] 显然,一般有:MSM ( MSD , MSC , MSE , MSB ) > MM M ( MM D , MM C , MM E , MM B )
而且,MM D < MS D ,MM C < MS C ,MM E < MS E ,MM B < MS B 。
[0061] 这是因为,智能集成主体的负载仅仅是智能集成主体在没有中介要素及其系统、基础要素及其系统提供辅助作用的孤立条件下直接承受的负载,这种负载显然小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的负载。
[0062]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负载的一个组成,系统配置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89 )
式中
LS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系统配置负载指数值;
ζSD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配置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自然资源配置负载量;
M S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社会资源配置负载量;
M T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思维资源配置负载量。
[0063]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负载的一个组成,系统输运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0 )
式中
LS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输运负载指数值;
ζSC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输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自然资源输运负载量;
M S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社会资源输运负载量;
M T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思维资源输运负载量。
[0064]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负载的一个组成,系统加工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1 )
式中
LS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加工负载指数值;
ζSE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加工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自然资源加工负载量;
M S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社会资源加工负载量;
M T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思维资源加工负载量。
[0065]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负载的一个组成,系统创新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2 )
式中
LS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创新负载指数值;
ζSB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创新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自然资源创新负载量;
M S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社会资源创新负载量;
M T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系统的思维资源创新负载量。
[0066]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主体负载的一个组成,主体配置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3 )
式中
LM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主体配置负载指数值;
ζMD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配置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自然资源配置负载量;
M S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社会资源配置负载量;
M TD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思维资源配置负载量。
[0067]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主体负载的一个组成,主体输运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4 )
式中
LM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主体输运负载指数值;
ζMC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输运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自然资源输运负载量;
M S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社会资源输运负载量;
M TC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思维资源输运负载量。
[0068]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主体负载的一个组成,主体加工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5 )
式中
LM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主体加工负载指数值;
ζME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加工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自然资源加工负载量;
M S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社会资源加工负载量;
M TE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思维资源加工负载量。
[0069] 作为智能集成运行主体负载的一个组成,主体创新负载可以由如下动态方程描述:( 2. 196 )
式中
LM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运行主体创新负载指数值;
ζMB ( t )一一t 时期智能集成创新诸构成要素的协同变量;
M N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自然资源创新负载量;
M S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社会资源创新负载量;
M TB ( t )—— t时期智能集成主体的思维资源创新负载量。
[0070] 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动力学主要应当研究任何给定类型的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在承受任意动荷载时所产生的反应。对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在动力荷载下的反应主要用主体结构的变动来表示。
[0071] 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动力学的问题可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负载与智能集成系统的结构之间的动力学问题;另一个是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作用和负载与主体基础结构之间的动力学问题。
[0072] 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负载MS M ( t ) 主要由智能集成系统在一定的运行强度下实际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智能集成系统结构的承载力主要由智能集成系统的运作力FS M ( t ) 构成。显然,当MS 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不存在动力学问题;
当MS M ( t ) < FS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略有反应;
当MS 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保持动力平衡;
当MS 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
当MSM ( t ) >> F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受到破坏。
[0073] 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原则: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负载一定要与智能集成系统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MS M ( t ) – FS M ( t ) | <ε S ( 2. 199 )
这可以当作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动力学的第一条原理;其中ε为任意小数。
[0074] 进一步地,有如下几个要求:配置系统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配置系统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MS D ( t ) – FS D ( t ) | <ε SD
输运系统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输运系统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MS C ( t ) – FS C ( t ) | <ε SC
加工系统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加工系统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MS E ( t ) – FS E ( t ) | <ε SE
创新系统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创新系统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MS B ( t ) – FS B ( t ) | <ε SB
在智能集成系统的运作与智能集成系统的基础结构之间,荷载主要由智能集成系统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共同构成,记作MS ( t ),即MS ( MS M ( t ),FS M ( t ));承载力主要由周围环境承载力ES M ( t ) 和集中协调承载力CSM ( t ) 共同构成,记作BS M ( t ),即BSM ( ES M ( t ),CS M ( t ))。
[0075] 设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的最大承载力为B*S M ( t )。显然,*
当MS ( t ) << B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不存在动力学问题;
*
当MS ( t ) < BS M ( t )。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略有反应;
*
当MS ( t ) = BS M ( t ),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保持动力平衡;
*
当MS ( t ) > B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
*
当MS ( t ) >> BS M ( t ) 时,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受到破坏。
[0076] 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原则:智能集成系统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一定要与智能集成系统基础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MS ( t ) –BS M ( t ) | <ε S ( 2. 200 )
这可以当作智能集成系统结构动力学的第二条原理。
[0077] 进一步地,有如下几个要求:配置系统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一定要与配置系统基础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MS D ( t ) –BS D ( t ) | <ε S D
输运系统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一定要与输运系统基础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MS C ( t ) –BS C ( t ) | <ε S C
加工系统的运作力和运作负载一定要与加工系统基础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MS E ( t ) –BS E ( t ) | <ε S E
创新系统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一定要与创新系统基础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MS B ( t ) –BS B ( t ) | <ε S B
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结构动力平衡,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
( I ) 对第i种资源的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运作力FS M, i ( t ) 的衰减率β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 i ,即
β i ( t ) ≤ ε i , t ∈[ 0, T ] ( 2. 201 )
( II ) 由第i种资源对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构成的荷载MS M,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
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对于第i 种资源的运作力FS M, i ( t ),即*
MS M, i ( t ) ≤ FS M, i ( t ),β i ( t ) ≤ ε i , t ∈[ 0, T ] ( 2.
202 )
要在各种资源方面实现全面的结构动力平衡,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
( I ) 对各种资源的智能集成运行系统运作力FS M ( t ) 的衰减率β(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即
β( t ) ≤ ε, t ∈ [ 0, T ] ( 2. 203 )
( II ) 由各种资源对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构成的荷载MS M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0, T ] 内必须不大于智能集成运行系统对于各种资源的运作力FS M ( t ),即*
MS Mi ( t ) ≤ FS Mi ( t ),β( t ) ≤ ε, t ∈ [ 0, T ] ( 2. 204 )我们可以从智能集成运作力与智能集成运行负载(载荷)之问的相互关系上来看智能集成运行动力的一般特性。先将智能集成运作力FM 区分为两种:最大运作力FM, max 和实际运作力FM 。一般有如下关系:
FM ( t ) ≤ FM, max ( t )
当智能集成运作力与智能集成运行负载MM ( t ) 相近或相同时,出现智能集成运行动力近平衡或平衡。如图3 所示。
[0078] 如果智能集成运作力随时间的变化是完全已知的,虽然它可以是高度变化不定的或者其性质是不规则变化的,我们可称之为非随机运作力;如果运作力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完全已知的,但可从统计方面来进行定义,这种运作力可称为随机运作力。
[0079] 从分析的观点来看,将非随机智能集成运作力分成两种基本类型:周期与非周期的智能集成运作力。非随机智能集成运作力的一些典型形式示于图4。图4 ( a ) 和 ( b ) 所示的周期智能集成运作力是重复的智能集成运作力,在多次循环中这些智能集成运作力都相继地出现相同的时间过程。
[0080] 最简单的周期智能集成运作力是图4 ( a ) 所示的被称作简谐智能集成运作力的正弦变化。借助于付立叶分析,任何周期智能集成运作力可用一系列简单谐分量之和来表示。
[0081] 显然,就一般情况看,在一特定时期内,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与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前者往往大于后者;前者不如后者稳定;前者的大小与后者有关,后者往往先稳步上升而后渐渐下降。如图5 所示。
[0082] 从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与智能集成系统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与智能集成主体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运作情况。就综合指标看,在智能集成系统的负载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四种,如图6 ( a ~ d ) 所示;在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另四种,如图7 ( a ~ d ) 所示;在智能集成主体的负载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情况有四种,如图8 ( a ~ d ) 所示;在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情况有另外四种,如图9 ( a ~ d ) 所示。
[0083] 进一步地,从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与智能集成系统配置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配置力与智能集成主体配置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配置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配置情况。
[0084] 从智能集成系统运载力与智能集成系统输运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运载力与智能集成主体输运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载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载情况。
[0085] 从智能集成系统加工力与智能集成系统加工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加工力与智能集成主体加工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加工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加工情况。
[0086] 从智能集成系统创新力与智能集成系统创新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创新力与智能集成主体创新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创新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创新情况。
[0087] (3)对于全球互联网,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系统设计的智能集成技术体系和评价方法。
[0088] 计算机用于智能集成组织的历史进程已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50年代)、管理信息系统MIS ( 60年代)、决策支持系统DSS ( 70年代) 具有智能界面 ( Intelligent interface ) 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 ( 80年代) 等阶段。
[0089] 决策过程可看作是智能集成过程的主要部分。在科学技术全面集成化时代,将IDSS设计成人一机联合认知系统 ( Man-Machine Joint Cognitive System )是必要的。现对新设计涉及的一些新概念作如下定义:
智能集成支持系统IGSS。通过拓展智能集成主体的认知能力 ( Cognition Making Abilities ) 而增进实践质量或优化路径选择的、基于知识的人一机交互系统。在这里,人一机交互是IGSS的必要条件,而系统支持的宗旨首先是扩展智能集成主体的认知能力(包括决策者的决策能力),而不是代替智能集成主体作出选择。显然,IGSS是IDSS的拓展。
[0090] 智能集成主体GM。这是IGSS的最终使用者 ( End User ),也是智能集成过程的主导因素。它需要使用IGSS的认知辅助功能,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有想法,对计算机的智能支持有需求。
[0091] 智能集成过程IGP。可将智能集成过程理解为目标导向下的实际解决问题过程。进而言之,称GM使用IGSS的认知过程为IGCP,GM单独认知的过程为未辅助认知过程 ( Unaided.IGCP ),而机器单独认知的过程为自动认知过程 ( Automated IGCP )。未辅助认知过程反映了智能集成主体独自求解问题的认知过程,也称自然智能集成认知过程 ( Natural IGCP ),它是辅助智能集成认知设计的基本依据,所以也称基本智能集成认知过程 ( Baseline IGP )。
[0092] 实践认知任务Task。即通过IGP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它通常至少并非现实问题的文字描述,而是以 IGSS可以接受的信息表达方式提出的问题集合,并常有层次结构。 [0093] 实践认知环境Environment。。IDSS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包括IGSS作用下、实现IGP的全部软硬件系统。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与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如图10 所示。
[0094] 智能集成工程的IGSS设计原则应当是:科学而合理地分解自然实践认知过程 ( Natural/Baseline IGP ) 中智能集成主体的认知过程 ( Cognitive Process );采用适当的计算机技术消除那些妨碍或限制其成功地作出最佳认知的智力界限约束和外部环境障碍;依靠当代先进的计算能力实现所需的系统功能。
[0095] 进一步地看,基于认知工程的IGSS设计可分六步进行,示于图11 。图11 左列4个方框给出设计过程各步所需的支持(数据、文字信息为主),右列6个方框指明各步完成时应有的结果,这些中间成果以技术记录卡片的形式标志着设计的过程状态。当设计过程完成时,系统进入计算机实现阶段时,它们自然地构成知识库实践认知任务模的主框架系统。
[0096] 因为IGSS的服务具有长期性,一旦决策情况有变化,要重新调整设计,并将辅助认知需求汇总示于表1 。这些需要涉及实践认知过程的描述与选择准则、信息处理、中间分析、决策表征和要求的判断等方面,它们分别可通过现代智能DSS技术向实践主体提供支持,这六种相应的技术是:* 过程建模 ( Proeess Modeling )。真实世界中系统演变过程或发展过程可通过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求解进行情景分析和优化分析,产生各种条件下系统的行为轨迹;
* 选择建模 ( Value Modeling )。现在已经有很先进的多层次、多目标、多人的评价模型和运用模糊逻辑拟人的权衡模型,用以支持决策方案的择优和排序;
表1 智能集成需求辅助汇总表
智能集成状况 状况名 层次关系
任务动态 状态型属:闭环迭代式,开环展开式,一次性计算
智能集成目标 用以描述力求达到的目标事件(可观测和可描述)
评价指标 列出描述目标事件的各指标(属性)通过属性值评价智能集成的质量
过程刻划 表述含智能集成状况的可观测的总过程
信息环境 表列三类信息:输入、输出和参量
中间推理 / 分析步骤 文字表述自然状态,智能集成者采用推理步骤
目标事件表述 关于期望实现的目标状态的定性或定量描述
需要的判断 对智能集成过程中哪些结果需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 信息管理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IGSS需要的信息处理(存储、取用、更新、删除、维持等)应付裕如;
* 自动或半自动分析与推理 ( Automated and/or Semi—automated Analysis and Rea- soning )。现代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了许多自动、半自动推理机制,使在线自动推理与执行操作相联完成对用户从提问到列出咨询结论的全过程,并附有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 辅助表达 ( Representation aids )。计算机图象技术和语言处理技术可用人类认知者所特有的对实践认知状况的智力描述表式向其表述计算机各种功能模块的辅助。
[0097] * 判断精化和强化统计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功地为消除各种在实践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不一致,对人为的偏差产生定量表达不准确等。
[0098] 对系统的行为模型可分确定性与随机性两大类数学模型。第一类包括输入/输出型——闭型解析模型、机理型——离散的数字仿真模型和连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二类包括输入/ 输出型——概率模型、机理型——非正则的蒙特卡罗仿真模型和正则的尔可夫链随机差分方程模型等。
[0099] 按照文献[35]-[40] 提供的思路,通过对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矩阵中各个元素取对数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智能集成AHP比较结果转化为可称为互联网智能集成汇通距离的距离。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矩阵转化为互联网智能集成汇通距离矩阵,相对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转化为绝对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使该类问题的计算无不保序问题。 [0100] 设互联网智能集成平面上有个点,各点之间由线段直接或间接连接起来,各点之间的距离可由互联网智能集成距离矩阵表示。互联网智能集成矩阵中的表示平面上从第点至第点的最短距离,互联网智能集成矩阵是个对称矩阵。如果将互联网智能集成平面看作规则平面,各点看作对象在该规则下的互联网智能集成度量,则互联网智能集成矩阵中的各元素可视为在该规则下的各对象之间的互联网智能集成汇通距离:( 3. 9. 72 )
在某种规则X GE 下对m 个互联网智能集成对象作两两比较,可得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矩阵
C GE:
( 3. 9. 73 )
如果
( 3. 9. 74 )
为互联网智能集成特征向量,则有
C GE W = λGE, maxW,
其中λGE, max 为该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0101] 如果互联网智能集成矩阵为一致的,则λGE, max = n GE。
[0102] 在互联网智能集成AHP对矩阵C GE的计算中得到的特征向量为:( 3. 9. 75 )
其中, 。
[0103] 将AHP在某规则下的互联网智能集成比较矩阵C GE中的各个元素取对数,可得互联网智能集成矩阵S GE如下:( 3. 9. 76 )
其中,
可视为在该规则下第i 个互联网智能集成对象至第j个互联
网智能集成对象的汇通距离,
( i = 1, 2, ···, n ) 表示互联网智能集成对象本身的汇通距离为0。
[0104] 假设对于互联网智能集成对象样本综合度量属性集合有P个属性(指标),互联网智能集成测度系统含有n个单元的结果。用互联网智能集成矩阵 表示,称为智能全息汇通系统度量的样本资料矩阵。
[0105] 为了消除互联网智能集成变量(指标)之间的数量级与量纲不同的影响,使互联网智能集成各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互联网智能集成属性体系具有同趋势性),对互联网智能集成变量进行标准化变换,即令
其中 与 分别是第j个互联网智能集成变量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得
( 3. 9. 77 )
其中

称 ( 3. 9. 77 ) 式为智能全息汇通系统度量的标准化样本资料矩阵。
[0106] 对于具有同趋势性的标准化互联网智能集成资料矩阵 ( 3. 9. 77 ),我们可[34]-[40]用线性加权综合法计量综合度量值 ,即
( 3. 9. 78 )
其中 ,是p项互联网智能集成属性的权重,称 ( 3. 9. 78 )
式为智能全息汇通系统度量值模型。
[0107] 智能全息汇通系统度量属性体系的因子分析模型的数学形式是
( 3. 9. 79 )
称X GE具有因子结构,其中f GE、s GE为随机向量,分别为X GE的主因子和特殊因子;A 为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荷载矩阵,并且A = (a i j )p ×m 具有统计性质:a i j 是x GE, i 与f GE, j
2
的相关系数;记 为gj,它表示f GE, j 对X互联网智能集成各分量的总影响,称为f GE, j 的方差贡献。
[0108] 设互联网智能集成对象的n 个单元度量值按大小排列为:zGE, 1 , zGE, 2 , ···, z GE, n 。
[0109] 设某一互联网智能集成类G GE, i j 为 { zGE, i , zGE, i + 1 , ···, z GE, j }( j ≥ i ),其均值为,
直径为
( 3. 9. 80 )
若分k 类。设某一分法

定义这种分法的目标函数为
( 3. 9. 81 )
当n, k 固定时,t [ P GE ( n, k )] 越小表示各类离差平方和越小,分类越合理。
[0110] 按如下递推公式( 3. 9. 82 )
( 3. 9. 83 )
4、附图说明
图1说明:
基于ICT产业的网络融合,本发明人进一步提出建立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的动态汇通网络,通过基于ICT产业网络融合的国际互联网,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汇集贯通起来,在全社会乃至全球实现整个资源的人机互动式配置,如图1所示。
[0111] 全网络动态汇通主要是指物流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大类网络资源配置应用的业务汇通,并不意味着物流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大类网络资源配置应用的物理融合。 [0112] 图2说明: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析,全网络动态汇通可以涉及到技术汇通、业务汇通、行业汇通、终端汇通及网络汇通,如图2所示。目前更主要的是,可以考虑在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以形成全网络动态汇通的结合点。   
由本发明人推出要开发并建立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是由信息网络内外部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的。
[0113] 图3说明:我们可以从智能集成运作力与智能集成运行负载(载荷)之问的相互关系上来看智能集成运行动力的一般特性。先将智能集成运作力FM 区分为两种:最大运作力FM, max 和实际运作力FM 。一般有如下关系:
FM ( t ) ≤ FM, max ( t )
当智能集成运作力与智能集成运行负载MM ( t ) 相近或相同时,出现智能集成运行动力近平衡或平衡。如图3 所示。
[0114] 如果智能集成运作力随时间的变化是完全已知的,虽然它可以是高度变化不定的或者其性质是不规则变化的,我们可称之为非随机运作力;如果运作力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完全已知的,但可从统计方面来进行定义,这种运作力可称为随机运作力。
[0115] 图4说明:从分析的观点来看,将非随机智能集成运作力分成两种基本类型:周期与非周期的智能集成运作力。非随机智能集成运作力的一些典型形式示于图4。图4 ( a ) 和 ( b ) 所示的周期智能集成运作力是重复的智能集成运作力,在多次循环中这些智能集成运作力都相继地出现相同的时间过程。
[0116] 最简单的周期智能集成运作力是图4 ( a ) 所示的被称作简谐智能集成运作力的正弦变化。借助于付立叶分析,任何周期智能集成运作力可用一系列简单谐分量之和来表示。
[0117] 图5说明:显然,就一般情况看,在一特定时期内,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与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前者往往大于后者;前者不如后者稳定;前者的大小与后者有关,后者往往先稳步上升而后渐渐下降。如图5 所示。
[0118] 图6、图7、图8和图9 说明:从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与智能集成系统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与智能集成主体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运作情况。就综合指标看,在智能集成系统的负载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四种,如图6 ( a ~ d ) 所示;
在智能集成系统运作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另四种,如图7 ( a ~ d ) 所示;在智能集成主体的负载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情况有四种,如图8 ( a ~ d ) 所示;在智能集成主体运作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情况有另外四种,如图9 ( a ~ d ) 所示。
[0119] 进一步地,从智能集成系统配置力与智能集成系统配置负载的比较和智能集成主体配置力与智能集成主体配置负载的比较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出智能集成系统的配置情况和智能集成主体的配置情况。
[0120] 图10说明: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与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如图10 所示。
[0121] 智能集成工程的IGSS设计原则应当是:科学而合理地分解自然实践认知过程 ( Natural/Baseline IGP ) 中智能集成主体的认知过程 ( Cognitive Process );采用适当的计算机技术消除那些妨碍或限制其成功地作出最佳认知的智力界限约束和外部环境障碍;依靠当代先进的计算能力实现所需的系统功能。
[0122] 图11 说明:进一步地看,基于认知工程的IGSS设计可分六步进行,示于图11 。图11 左列4个方框给出设计过程各步所需的支持(数据、文字信息为主),右列6个方框指明各步完成时应有的结果,这些中间成果以技术记录卡片的形式标志着设计的过程状态。当设计过程完成时,系统进入计算机实现阶段时,它们自然地构成知识库实践认知任务模块的主框架系统。
[0123]5、具体实施方式(600项发明专利共同实施计划简介)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申请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600项发明专利申请,并提交600份总计约3600万字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材料。
[0124]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在通过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已发表80多篇论文(不包括合作完成的成果)的基础上,最近已独立写作完成八部与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巨著(共计3000万字),打算在2011年9月之后陆续处理正式出版事宜。
[0125] 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专利,是发明人李宗诚经过三十年独立自由探索而建立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技术集群,其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DCN / HII ( GVC );]。
[0126] 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李宗诚建立了一系列用于统一描述、分析、解释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体系(可称之为“天地”计算体系)及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的资源配置动力学RDD模型、网络配置动力学NDD模型、智能集成协同学IIS模型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HOS模型和博弈组织协同学GOS模型。
[0127] 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化技术之后,基于600项最新技术发明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给人类带来智能一体化技术(IIT)和全息协同组织技术(HST)。 [0128] 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李宗诚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 [0129] 作为600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发明人李宗诚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可形象化地简称为“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通过提供信息资源而获取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网络,可称为“天地”。在此,“天”代表信息网络,代表虚拟化,代表数字虚拟世界;“地”代表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代表实体化,代表真实世界。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可称为汇通网。
[0130] “天地”不仅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而且是各种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实体运行资源;它不仅是一些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的大型服务器集群,而且是各种包括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它是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联结汇通起来的全新体系。
[0131] 天地计算不仅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内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而且将所有的实体运行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外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较少或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用形象化的比方说法,这不仅好比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且好比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向全区域动力供应、调度、控制和使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息协同组织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进行传输的。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
层级I 、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转向以互联网用户终端功效链(EC / IU)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0132] 层级II 、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从以互联网用户终端功效链(EC / IU)为中心转向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0133]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0134] 作为600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人,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可形象化地简称为“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通过提供信息资源而获取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网络,可称为“天地”。在此,“天”代表信息网络,代表虚拟化,代表数字虚拟世界;“地”代表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代表实体化,代表真实世界。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可称为汇通网。
[0135] “天地”不仅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而且是各种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实体运行资源;它不仅是一些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的大型服务器集群,而且是各种包括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它是通过信息网络(互联网)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联结汇通起来的全新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
[0136] 天地计算不仅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内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而且将所有的实体运行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外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较少或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用形象化的比方说法,这不仅好比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且好比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向全区域动力供应、调度、控制和使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息协同组织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进行传输的。   狭义天地计算是指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以多层级多领域多模式的价值链为中心,以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基于需求的易扩展方式,通过融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获得所需的资源。“天地”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时付费。这种特性就如同我们使用水电一样使用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
[0137] 广义天地计算是指信息网络内外部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以多层级多领域多模式的价值链为中心,以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基于需求的易扩展方式,通过融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信息网络内外部的技术和软件、汇通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天地计算”图书版本也很多,都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天地计算的特性与功用。
[0138] 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必定是全息协同式的(HSO,李宗诚)。它既不是集中式的,也不是分布式的。它不仅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而且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而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的结果。
[0139] 进而言之,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计算技术的全面改进和发展,或者说是统计技术体系、会计技术体系、计量技术体系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在实体活动领域的全面实现。天地计算一方面是虚拟化 ( Virtualization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效用计算 ( Utility Computing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实体化 ( Substantiation ) 、计量科学技术、会计原理及技术、核算体系、资源配置动力分析、资源配置效应分析、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I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平台即服务)、S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
[0140] 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0141] 天地计算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天地”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天地”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在应用天地计算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另外一种天地存储来作为其辅助,比如,将中国的Win Stor云端存储改造成为天地存储,其以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为基础,以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工具为导向,提供强大的数据安全功能,使天地计算进入市场。所谓天地存储,就是以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为基础,跨域 / 路由来实现数据无所不在,无需下载、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实现天地计算架构。   
最简单的天地计算技术在信息网络内外部服务中已经初露头角,例如搜索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实现简单的物流配送。未来如手机、GPS等移动装置都可以透过全新的天地计算技术,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服务。   
进一步的天地计算不仅只做资料搜寻、分析的功能,未来如分析DNA结构、基因图谱定序、解析癌症细胞等,都可以透过这项技术轻易达成。    
在信息服务业里面,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信息网络服务,包括电信的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网络电视的服务。第二块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包括软件的服务、外包的服务。还有一个是信息内容的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整个信息服务的大的门类和产业的状态。但我们不宜看到,门类之间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变迁,出现了融合的特征,出现了新的产业特征和特点,这是信息服务业大环境里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很典型的是IMS服务。还有一个新的特征是Sashup技术,可以把两个网的能力和用户的数据很好地聚合起来。
[0142] 伴随新技术的组织转型是必然的,而这种转型是组织内部网络和社会反应多因索的合力结果。对企业来说,采用新技术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原因,改变组织结构需要时间,所有员工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的训练。实际上比引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们使用技术,许多案例表明,现存组织内部的激励设计与新技术对组织的再造活动是有冲突的,表现在处于组织不同层面的人激励是不一样的,其次,组织各部分间的激励也有差异。计算机和网络化系统设计应被看作是技术和组织运作的相关集合,使用新技术是一种社会技术建构而不是简单的安装和使用。
[0143] 本发明人相信,在天地计算时代,人们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需要进入Docs / HSO 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然后直接将文档的URL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上司,他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事件。 [0144] 总的来说,天地计算可以看作是计算机计算及信息网络计算与实体运行系统的计量、会计及核算相结合的完备业务流程技术。通过天地计算,我们有可能将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进而用信息网络内外部专门设计的各种中间件软件,将分散在各地的实体活动领域的计量、会计和核算体系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包括Web界面在内的各种人机界面接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用户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天地计算技术体系能大大提高信息网络内外部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信息网络内外部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信息网络内外部实用化要求。
[0145] 智能集成协同总体设计的目标,在于根据智能集成组织一自组织大协同总体的性能要求,以及智能集成主体实施协同总体的具体社会经济一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总体中人员位置并初步确定主体任务要求,保证从总体上构建一个综合效益优化的智能集成大协同系统框架,并为主体一作用对象关系的详细设计打下基础。
[0146] “智能集成主体一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功能分配,是整个智能集成协同总体设计的基础。智能集成主体-广义技术-作用对象的功能分配通过功能这一纽带使智能集成主体、广义技术和作用对象三方面结合起来,并形成了智能集成协同总体中的要素(分系统)功能分配关系,确定了智能集成主体一广义技术界面、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界面的具体位置。一个具体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主体一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功能界面形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功能特征;二是该总体所处的自然生态一社会生态环境。在众多可能的智能集成功能界面形式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更适合于某一具体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实际情况,能够保证系统满足性能要求、满足实施环境的要求。 [0147] 仿真运行是复杂智能集成总体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验证环节。仿真的目的在于检验系统配置方案是否满足设计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依据仿真结果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不过,作为智能集成系统的主导因素,主体的结构和行为都很复杂,且有诸多不确定性,仿真及其建模对此尚感难办。在实际建立智能集成主体行为的仿真模型时,可根据系统仿真运行的要求对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做很多简化,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对系统仿真有意义的行为特征上,如主体完成一定任务的可靠性、运作效率、最长作用时间等,对影响因素也主要选择对提高模型适用性有帮助以及对行为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建模的方法上我们应遵循多学科知识综合原则,一方面以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另一方面落实到某种具体的数学工具上。
[0148] 在全球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系统工程的总体战略指引下,我们不再单独强调软件、硬件甚至系统平台,而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而以价值链为中心,开放封闭技术构架,调整经营理念,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甚至是昔日的竞争对手,以期向客户提供强大的IT基础设施、降低客户的采购成本、加快客户的电子商务系统部署、提高客户进入市场时间、有效支持客户目前和潜在的业务需求、满足客户应用的个性化和端到端需求。通过投资、外包、咨询、VAR来寻求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带动互联网服务产业的发展。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