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纸机

阅读:397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碎纸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碎纸机 ,其能够将重叠状态的片材分离并供给到切碎单元。碎纸机具备:具备切碎用的旋转刀(14、15)的切碎单元(1);载置片材的载置单元(3);和与载置的片材抵接并将其供给到切碎单元(1)的供给单元(2),在切碎单元(1)与供给单元(2)之间设置有将供给单元(2)供给的最上层的片材和比该最上层的片材靠下层的片材分离的分离构件(7)。,下面是碎纸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碎纸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切碎单元,所述切碎单元具备切碎用的旋转刀;
载置单元,所述载置单元载置片材;和
供给单元,所述供给单元与载置的所述片材抵接,并供给到所述切碎单元,在所述切碎单元与所述供给单元之间设置有将所述供给单元供给的最上层的片材和比该最上层的片材靠下层的片材分离的分离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碎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构件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供给的所述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抵接,并使所述片材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碎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相对于所述载置面能够移动地设置,
所述分离构件具备将所述抵接部向与所述片材的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施的施力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碎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构件具备:基部,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载置单元的载置面延伸;和罩部,所述罩部在供给方向上能够移动地支撑所述基部,
所述抵接部从所述基部的供给侧前端部延伸,
所述施力体配置在构成所述载置面的部件或所述罩部与所述基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碎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构件在所述抵接部具有对所述片材向供给侧的移动施加阻力的阻力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碎纸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将所述片材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投入口,
具备自如地开闭所述投入口的盖体,
打开状态的所述盖体构成用于所述片材的载置面的上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碎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使片材投入所述切碎单元的盖投入口。

说明书全文

碎纸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片材自动地供给到切碎单元的带自动进给功能的碎纸机。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公开了一种碎纸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纸张载置台和将载置安放于该纸张载置台的纸张自动地送往与刀具相对的纸张落下口的构件,根据刀具的纸张切断能张数设定上述纸张落下口的间隙宽度尺寸,自动送纸构件是使纸张载置台振动、移动或摆动的构件”(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277392号公报
[0006]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难以调整向切碎单元送入的张数,即,存在保持重叠状态供给片材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分离重叠状态的片材并供给到切碎单元的碎纸机。
[0008]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具备:切碎单元,所述切碎单元具备切碎用的旋转刀;载置单元,所述载置单元载置片材;和供给单元,所述供给单元与载置的所述片材抵接,并将其供给到所述切碎单元,在所述切碎单元与所述供给单元之间设置有将所述供给单元供给的最上层的片材和比该最上层的片材靠下层的片材分离的分离构件。
[0009] 发明效果
[0010]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分离构件,因此能够分离重叠状态的片材。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的立体图,(a)表示盖体关闭的状态,(b)表示盖体打开的状态。
[0012] 图2是碎纸机的纵截面立体图。
[0013] 图3是表示拆下了上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4] 图4是表示碎纸机的上部放大截面图。
[0015] 图5是表示供给单元和载置单元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6] 图6是表示供给单元和载置单元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 图7是分离构件周边部的放大截面图,(a)是从侧方观察的图,(b)是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c)是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0018] 图8是从载置单元拆下了第二分离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图。
[0019] 图9是配置有第二分离构件的部位的截面图,(a)是第二突出部分所存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b)是比(a)的位置更向第二抵接部侧移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c)是第一基部侧底板部分所存在的位置处的截面图。
[0020] 图10是说明第二分离构件的动作的图。
[0021] 符号说明
[0022] X   碎纸机
[0023] 1   切碎单元
[0024] 2   供给单元
[0025] 3   载置单元
[0026] 4   驱动单元
[0027] 7   分离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概要>
[0029] 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具备:切碎单元,上述切碎单元具备切碎用的旋转刀;载置单元,上述载置单元载置片材;和供给单元,上述供给单元与载置的上述片材抵接,并将其供给到上述切碎单元,在上述切碎单元与上述供给单元之间设置有将上述供给单元供给的最上层的片材和比该最上层的片材靠下层的片材分离的分离构件。
[0030] 在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中,上述分离构件具有抵接部,上述抵接部与上述供给的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抵接,并使上述片材弯曲。由此,片材容易分离。
[0031] 在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中,上述抵接部相对于上述载置面可移动地设置,上述分离构件具备将上述抵接部向与上述片材的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施力的施力体。由此,片材容易分离。
[0032] 在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中,上述分离构件具备:基部,上述基部沿着上述载置单元的载置面延伸;和罩部,上述罩部在供给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上述基部,上述抵接部从上述基部的供给侧前端部延伸,上述施力体配置在构成上述载置面的部件或上述罩部与上述基部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构成分离构件。
[0033] 在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中,上述分离构件在上述抵接部具有对上述片材向供给侧的移动施加阻力的阻力部分。由此,片材容易分离。
[0034] 在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中,具有用于将上述片材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投入口,具备自如地开闭上述投入口的盖体,打开状态的上述盖体构成上述片材用的载置面的上游侧。由此,确保了较宽的载置面,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0035] 在另一方式所涉及的碎纸机中,上述盖体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使片材投入上述切碎单元的盖投入口。由此,提高了碎纸机的使用方便性。
[0036] <第一实施方式>
[0037] 1.结构
[0038] 使用图2进行说明。
[0039] 碎纸机X至少具备切碎单元1、供给单元2以及载置单元3。碎纸机X还具备:用于驱动切碎单元1、供给单元2的驱动单元4;以及碎屑容纳箱5。这些单元1~4设置于箱体6,碎屑容纳箱5配置于箱体6。另外,箱体6的前壁由碎屑容纳箱5的前壁51构成。
[0040] 碎纸机X具有用于将片材投入载置单元3的投入口61,从该投入口61投入并载置于载置单元3的片材通过供给单元2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被供给的片材在切碎单元1被切碎后容纳于碎屑容纳箱5。碎屑收纳箱5设置为从箱体6的前侧进出自如。
[0041] 碎纸机X在切碎单元1与供给单元2之间具备分离构件7,在通过供给单元2供给多张片材时,分离构件7将最上层的片材和比该片材靠下层的片材分离(参照图4)。这里所说的“最上层”是指多张片材中最先被供给的位置,“下层”是指多张片材中第二张以后被供给的位置。
[0042]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投入口61至载置于载置单元3的片材的移动路径作为投入路径,将通过驱动而使片材向供给单元2移动并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的移动路径作为供给路径。将片材在供给路径上移动的方向作为供给方向,将片材朝向的方向(朝向)作为下游侧。另外,在片材中,将移动方向的前端部分、即最先由切碎单元1切碎的部分作为供给侧前端部。
[0043] 另外,方向以朝向碎纸机X的状态为基准,对于碎纸机X的前后方向,对向面所存在的一侧为前侧。
[0044] 2.各结构
[0045] 以下,对主要单元等进行说明。
[0046] (1)箱体
[0047] 箱体6如图1所示为长方体状。箱体6具有:箱体主体62,其前壁除了上部以外开放且在上壁具有投入口61;以及盖体63,其设置在箱体主体62的上部侧后部且自如地开闭投入口61。箱体6的前侧的开放口被碎屑容纳箱5的前壁51堵塞。
[0048] 如图2所示,箱体主体62具备:下主体64,其在前壁上具有开口且上方开放;接收主体65,其以堵塞下主体64的上方开口的方式与上方开口嵌合;以及上主体66,其从上方覆盖接收主体65。
[0049] 在接收主体65上,安装有切碎单元1、供给单元2、载置单元3以及驱动单元4。另外,接收主体65并未露出在箱体6的外部。
[0050] 上主体66为下方开放的箱状。在上主体66的上壁661的后部侧设置有投入口61。在上壁661与后壁662的连接部位的周边且在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旋转自如地支撑盖体63的轴部(省略图示)的支撑部件68。
[0051] 如图1(a)所示,盖体63设置有用于在关闭状态时向供给单元2供给片材的狭缝状的盖投入口631。如图1(b)所示,盖体63具有在打开状态时与载置单元3连续并支撑片材的支撑部632。支撑部632由肋构成,在盖体63打开的状态下,肋的上端面632a与载置单元3的载置面311的延长线大致一致(参照图4)。另外,肋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由此,即使减小碎纸机X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载置片材。
[0052] (2)切碎单元
[0053] 如图2所示,切碎单元1在碎屑容纳箱5的上方位置安装于接收主体65。具体而言,设置在碎屑容纳箱5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上方。
[0054] 如图4所示,切碎单元1具备:安装于接收主体65的框架11;旋转自如且平行地支撑于框架11的一对旋转轴12、13;以及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各旋转轴12、13的旋转刀14、15。另外,各旋转轴12、13由驱动单元4驱动。
[0055] 如图3和图4所示,框架11安装在设置于接收主体65的一对支撑板81上。框架11在旋转刀14、15的上方和下方具有开口。由此,从上方向旋转刀14、15供给片材,被切碎的片材被向下方推出而落下。另外,框架11的上方的开口成为片材的供给路径25的下游端。另外,一对旋转轴12、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构成为能够进行正转、反转。
[0056] (3)供给单元
[0057] 如图4所示,供给单元2配置在切碎单元1的上部侧。供给单元2载置于切碎单元1的框架11,并固定于一对支撑板81。
[0058] 供给单元2具备将载置于载置单元3的片材向切碎单元1侧供给的供给部21。
[0059] 如图4所示,这里的供给部21具备:供给辊211,其与最上层的片材抵接并旋转;以及旋转轴213,其用于旋转驱动供给辊211。供给部21具备:供给罩215,其以自由的状态安装于旋转轴213且将供给辊211旋转自如地加以支撑;齿轮217,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供给罩215,并且将旋转轴213的旋转传递给供给辊211;以及弹簧体219,其通过与上主体66的上壁
661抵接而将供给罩215向片材侧施力。另外,如图5所示,这里的供给部2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具备多个(两个)供给辊211。另外,供给辊211的表面由与片材的摩擦系数较大的橡胶材料构成。
[0060] 如图3所示,供给单元2具备将旋转轴213旋转自如地加以支撑的供给基座23。
[0061] 供给基座23具有:上供给壁部231,其构成用于向切碎单元1供给片材的供给路径25的上壁(参照图4);以及轴支撑部233,其形成于上供给壁部231的左右侧且支撑旋转轴
213。
[0062] 如图6所示,供给基座23在上供给壁部231具有供给辊211用的开口部(通孔)235。在旋转轴213上,安装有作为驱动传递构件的一个例子的齿轮27。齿轮27经由其他齿轮与驱动单元4连接。
[0063] 如图4所示,供给基座23(上供给壁部231)的后部分237与载置单元3的载置面311对向,向后上方倾斜。另外,后部分237的后端与上主体66的上壁661连结,构成投入口61。
[0064] (4)载置单元
[0065] 如图4所示,载置单元3配置在切碎单元1的后侧上部。由此,能够缩短片材到切碎单元1的供给路径25。如图3所示,载置单元3以与供给单元2位置一致的状态固定于一对支撑板81。
[0066] 载置单元3载置一张以上应向切碎单元1侧供给的片材。如图6所示,载置单元3具备:支撑壁部31,其从下方支撑一张以上的片材;倾斜壁部33,其从支撑壁部31的下端(供给方向的下游端)相对于支撑壁部31以100[°]以上的度倾斜;圆弧壁部35,其截面从倾斜壁部33的供给方向的下游端以圆弧延伸;以及一对立设壁部37,其从支撑壁部31、倾斜壁部33和圆弧壁部35的左右两端竖立设置。
[0067] 支撑壁部31以载置片材时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通过自重将片材向支撑壁部31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引导。支撑壁部31的上表面成为载置片材的载置面(与片材接触)311。支撑壁部31在与供给辊211对应的部位具有凹部分313。
[0068] 如图4所示,载置面311与盖体63的支撑部(肋)632的上端面632a构成大致一条直线,和盖体63的支撑部632构成片材的载置面。因此,也将支撑壁部31的载置面称为下游侧载置部或下游侧载置面,将盖体63的支撑部632称为上游侧载置部632。
[0069] 倾斜壁部33只要在片材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载置面311为钝角即可,例如以100[°]以上135[°]以下的范围的角度(相对于厚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由此,载置于载置面311的片材能够向下方移动,并且能够向切碎单元1侧顺畅地供给片材。另外,在此,倾斜壁部33相对于载置面311以约110[°]的角度倾斜。
[0070] 圆弧壁部35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端的位置成为与支撑壁部31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以向上凸的圆弧状(圆的约1/4)延伸。
[0071] 立设壁部37限制载置于载置面311的片材以及正在供给的片材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另外,用于将载置单元3固定于支撑板81的固定部设置在立设壁部37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以及支撑壁部31的上端侧。
[0072] 如图8(b)所示,载置单元3具有载置侧容纳部38,其和罩体735形成容纳V字状体730的容纳部。
[0073] 如图8(b)、图9(b)所示,载置侧容纳部38下方开放且截面为“コ”字状,并且,如图8(b)所示,由在供给方向上较长的槽部分381构成。
[0074] 如图9(b)所示,槽部分381由从支撑壁部31向背面侧突出的一对长侧板区域383和形成于支撑壁部31的凹区域385构成。
[0075] 如图9(a)所示,长侧板区域383的对向的内侧的面成为向下扩展的台阶387,V字状体730的基部733与下侧的槽部分嵌合。在嵌合状态下,V字状体730的基部733与台阶387的平坦部分抵接(准确地说是表面伸出部分779)。另外,如图8(b)所示,在槽部分381的倾斜壁部33所存在的部位且相当于槽底的部位,形成有通孔33a。
[0076] 如图9(a)和(c)所示,载置单元3具有用于安装第二分离构件73的载置单元侧安装部。如图8(b)所示,这里的载置单元侧安装部由向背面侧延伸并与罩体735的延伸片783的端面(平坦部分)卡合的卡合片39构成。在此,卡合片39有四个,设置于支撑壁部31。具体而言,卡合片39在槽部分381的短边方向两侧且在供给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四个部位。如图9(a)和(c)所示,卡合片39以沿着嵌合(外嵌)于长侧板区域383的罩体735的基部侧侧板部784的外表面的方式设置。
[0077] (5)分离构件
[0078] 如图4和图5所示,分离构件7设置在供给部21的下方。如图6所示,分离构件7设置于载置单元3的支撑壁部31或倾斜壁部33。
[0079] 这里的分离构件7包括第一分离构件71和第二分离构件73。另外,第二分离构件73相当于本发明的分离构件的一个例子。
[0080] 第一分离构件71至少具有与供给的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抵接的第一抵接部711。第二分离构件73至少具有与供给的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抵接的第二抵接部731。也存在第一抵接部711和第二抵接部731与载置于载置单元3的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抵接的情况。另外,载置的片材不与第一抵接部711以及第二抵接部731抵接的现象在载置于载置单元3的片材未移动到下方端(抵接部所存在的位置)的情况下产生。
[0081] 供给中的片材通过供给部21以向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方式作用负荷,当片材的供给侧前端与第一抵接部711抵接时,片材弯曲。由此,最上层的片材和其下层的片材容易分离。另外,通过供给部21使多张片材重叠移动是由于重叠的片材间的摩擦而导致的。
[0082] 当与片材的供给侧前端抵接的第一抵接部711以及第二抵接部731的面积较小时,虽然由于面压力变大而片材的弯曲变大,但是容易以多张片材重叠的状态进行供给。相反,当第一抵接部711以及第二抵接部731的面积较大时,虽然由于面压力变小而片材的弯曲变小,但是难以以多张片材重叠的状态进行供给。因此,第一抵接部711和第二抵接部731的面积优选为能够得到上述例子的两个效果的范围。
[0083] 如图7(a)所示,第一抵接部711和第二抵接部731相对于载置面(位于下游侧的下游面)311为钝角即可,例如以100[°]以上135[°]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A倾斜。另外,这里是110[°]的角度。当角度A为锐角时,片材的供给变得困难。另外,在图7中,仅示出供给辊211的辊部。
[0084] (5-1)第一分离构件
[0085] 如图6所示,第一分离构件7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有多个(例如九个)。如上所述,第一分离构件71具有第一抵接部711。这里的第一分离构件71设置于载置单元3的倾斜壁部33。第一分离构件71以从倾斜壁部33向载置面311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减小第一抵接部711与片材的供给侧前端的摩擦,并且能够将片材顺畅地供给到切碎单元1。
[0086] 这里的第一分离构件71与载置单元3的倾斜壁部33一体地设置。即,第一分离构件71由与载置单元3的一体成型品构成。
[0087] 第一分离构件71的个数和间隔以如下方式构成:在载置于载置面311且片材的供给侧前端到达第一分离构件71时,以两处以上进行抵接。
[0088] (5-2)第二分离构件
[0089] 如图6所示,第二分离构件73设置在支撑壁部31(载置面31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即,第二分离构件73有一个。
[0090] 第二分离构件73以相对于载置面311可移动的方式具备上述的第二抵接部731。如图7(a)、图8所示,第二分离构件73一体地具有第二抵接部731和从第二抵接部731的下端(供给路径25的上游侧端)部延伸的基部733,基部733相对于支撑壁部31可移动地设置。另外,第二抵接部731与基部733的角度与上述的角度A相同或大致相同。
[0091] 换言之,如图8所示,第二分离构件73具备“V”字状、“L”字状、或者与它们相似形状的第二抵接部731和基部733,基部733可滑动地设置在支撑壁部31的背面侧,以使得第二抵接部731从倾斜壁部33的通孔33a露出到供给路径25中。另外,将第二抵接部731和基部733具有“V”字状的部位称为“V字状体”,使用符号“730”。
[0092] 这样,由于基部733配置在支撑壁部31的背面侧,因此如图4所示,能够在相对于第二抵接部731与支撑壁部31相反的一侧且在第二抵接部731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接近地配置切碎单元1。另外,通过以使第二抵接部731从倾斜壁部33的通孔延伸出的方式将基部733配置在支撑壁部31的背面侧,能够简化倾斜壁部33的背面侧(切碎单元1所存在的一侧)的结构。
[0093] 尤其是,倾斜壁部33从载置单元3的支撑壁部31的供给方向的下游端朝向前侧上方延伸后,构成供给路径25的圆弧壁部35朝向前侧下方以圆弧状延伸。由于第二分离构件73的第二抵接部731和罩体735配置在形成于从支撑壁部31的供给方向的下游端侧向上方鼓出的倾斜壁部33和圆弧壁部的背面侧的空间中,因此不需要特意形成用于第二分离构件
73的容纳空间。
[0094] 如图6的放大部分所示,第二分离构件73在第二抵接部731具有对片材向供给路径25的下游侧的移动施加阻力的阻力部分731a。这里的阻力部分731a由沿着供给路径方向形成的凹部构成。凹部沿着供给路径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多个凹部的间隔为等间隔。
[0095] 凹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构成为槽状。凹部的大小(深度)全部相同。凹部的深度为0.5[mm]以下。另外,凹部的深度是凹入最深的部位与相对于凹入最深的部位在供给路径方向上相邻的最高部位之差。另外,这里的阻力部分731a以抵接部的高部位为基准,当以抵接部的低部位为基准时变为凸部。
[0096] 凹部的形状全部相同,在此,为多个波状(Sin曲线)状。凹部的间距例如为1.0[mm]。间距是在供给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凹部中的凹入最深的部分的距离。
[0097] 如图8(a)所示,第二抵接部731具有:平板部分751;和凸条部分753,其从平板部分751的表面(供给路径25侧的面)通过倾斜壁部33的通孔33a而露出到供给路径25中。上述的阻力部分731a设置在凸条部分753的前端部(表面)。
[0098] 平板部分751为在供给方向上较长的矩形,且构成为比倾斜壁部33的通孔33a大。
[0099] 凸条部分753在平板部分751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沿着长边方向设置。另外,阻力部分731a的凹部在平板部分751的短边方向上延伸。
[0100] 第二抵接部731在平板部分751的背面具有在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例如两个)凸部分755。由此,能够防止平板部分751嵌入罩体735的一对侧板部781之间。
[0101] 如图8所示,基部733具有:平板部分761;第一突出部分763,其从平板部分761的背面(与支撑壁部31相反的一侧的面)的与第二抵接部73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背面侧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分765,其从第一突出部分763向第二抵接部731侧以圆锥台状突出。
[0102] 平板部分761为在供给方向上较长的矩形,下游端与第二抵接部731连结。第二突出部分765与平板部分761隔开间隔地在平板部分761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如图7所示,在第二突出部分765中嵌合有施力体736的一端部。另外,由第一突出部分763和第二突出部分765构成上述的突出部分737。
[0103] 基部733具有在平板部分761的背面且从长边方向的中间位置到第二突出部分765的部位向背面侧伸出的背面伸出部分767。背面伸出部分767位于平板部分761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如图9(a)所示,与罩体735的台阶784a嵌合。由此,能够限制V字状体730在与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晃动。
[0104] 如图8(a)所示,基部733在平板部分761的表面且在其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凸条部分768。该凸条部分768和第二抵接部731的凸条部分753也作为加强平板部分751、761的肋而发挥功能。
[0105] 基部733具有从平板部分761的表面且从短边方向的两端部位向表面侧伸出的表面伸出部分779。如图9(a)所示,表面伸出部分779与载置单元3的槽部分381的台阶387抵接。由此,能够减小V字状体730与槽部分381的接触面,V字状体730的移动变得顺畅。
[0106] 第二分离构件73具备以能够移动的状态从背面侧覆盖V字状体730的罩体735。罩体735通过具有基部733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V字状体730的尺寸大的容纳部,从而将V字状体730能够移动地加以覆盖(支撑)。
[0107] 第二分离构件73具备将第二抵接部731向与片材的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施力的施力体736。施力体736利用压缩弹簧,配置在罩体735的内表面与从基部733的延伸前端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分737之间。
[0108] 通过施力体736,能够减少多张片材同时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的情况(理由见后述)。
[0109] 如图7(b)所示,罩体735具有下游侧覆盖部735a和上游侧覆盖部735b。下游侧覆盖部735a覆盖V字状体730的第二抵接部731、和基部733的延伸方向且第二抵接部731侧的大致一半。上游侧覆盖部735b覆盖基部733的延伸方向且与第二抵接部731相反的一侧的大致一半。上游侧覆盖部735b向下方伸出,在该伸出部分容纳有施力体736。
[0110] 由此,能够使第二分离构件73的第二抵接部731侧小型化,并且能够将第二抵接部731配置在载置单元3与切碎单元1之间的狭窄空间。另外,由于突出部分737存在于基部733的与载置单元3的支撑壁部31的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
[0111] 如图8所示,罩体735具有:一对侧板部781,其在与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也是V字状体730的短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底板部782,其连接一对侧板部781的下端,在和载置单元3的载置侧容纳部38构成的内部空间中容纳有V字状体730和施力体736。
[0112] 如图9(b)所示,罩体735的开口侧端部、即侧板部781的上端以与支撑壁部31以及倾斜壁部32抵接的方式构成。
[0113] 罩体735具有用于将罩体735安装于载置单元3的罩体侧安装部。如图8(b)所示,罩体侧安装部由从位于基部733侧的基部侧侧板部784的下端延伸的延伸片783构成。即,作为载置单元侧安装部的卡合片39与作为罩体侧安装部的延伸片783的下端的平坦部分卡合。另外,卡合片39的下端在平方向上是平坦的。
[0114] 如图8(a)所示,一对基部侧侧板部784的对向面(内表面)构成向上扩展的台阶784a。如图9(b)所示,当罩体735安装在载置单元3上时,台阶784a与载置侧容纳部38的长侧板区域383的背面(端面)抵接或接近。
[0115] 如图8(b)所示,底板部782具有V字状体730的第二抵接部731侧的抵接部侧底板部785和基部733侧的基部侧底板部786。在基部侧底板部786中,具有靠近抵接部侧底板部785的第一基部侧底板部分787和远离第一基部侧底板部分787的第二基部侧底板部分788,第二基部侧底板部分788比第一基部侧底板部分787更向下方鼓出。
[0116] 第一基部侧底板部分787为平板状,第二基部侧底板部分788在横截面中为圆弧状。另外,在罩体735中,在第二基部侧底板部分788侧的空间内,如图7所示,容纳有施力体736,且构成有上游侧覆盖部735b。
[0117] 如图8所示,罩体735具有连结一对侧板部781的上游端的连结板部789。由此,即使V字状体730被施力体736施力,也会容纳在罩体735内。
[0118] 如图4所示,载置单元3的背面侧(下方侧)配置有驱动单元4,且存在比供给路径25与切碎单元1之间的空间大的空间。利用该空间,以罩体735的容纳施力体736的上游侧覆盖部735b位于载置单元3(支撑壁部31)的背面侧的方式配置有第二分离构件73。
[0119] 第二分离构件73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分离构件71之间具备第二抵接部731。第二抵接部731以接近或抵接于一对第一分离构件71之间的方式设置。由此保持第二抵接部731的姿势。
[0120] 第二分离构件73配置在构成供给单元2的供给部21的一对供给辊211之间。由此,在供给片材时,第二分离构件73位于向片材作用最大负荷的部位的周边,能够防止重叠供给多个片材。
[0121] (6)驱动单元
[0122] 如图4所示,驱动单元4具备:电机41,其安装于设置在箱体6的接收主体65上的一对支撑板81之一;以及齿轮43,其在电机41上将驱动向切碎单元1或供给单元2传递(参照图3)。
[0123] 3.第二分离构件的动作
[0124] 使用图10对第二分离构件73的动作进行说明。
[0125] 在图10中,在(a)所示的片材92的供给侧前端92a所抵接的部分的下方附加有黑圆,但为了容易理解片材91、92向供给方向的移动,该黑圆记载为移动的基准。
[0126] 另外,在图10中,具有三种箭头,单点划线的箭头A为片材通常以在该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驱动,粗线的箭头是由于产生细线箭头的现象而产生的现象。举出一例,在图10(b)中,首先,片材91、92向箭头C的方向移动,其结果,第二抵接部731向箭头D的方向移动。
[0127] (1)下层的片材停留的情况(通常)
[0128] 在将多个片材91、92载置于载置单元3,并供给到切碎单元1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最上层的片材91与供给辊211直接接触,通过该供给辊211向供给路径25的下游侧(为箭头A)移动。
[0129] 最上层的片材91的下层的片材92不与供给辊211接触,在图10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停留在其位置。即,仅最上层的片材91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
[0130] (2)下层的片材稍微移动的情况
[0131] 在最上层的片材91与下层的片材92的摩擦或静电力(以下,有时也简称为“摩擦力等”)较大的情况下,随着最上层的片材91的移动,如图10(a)所示,下层的片材92也向供给路径25的下游侧(为箭头A)移动。
[0132] 由此,片材91、92的供给侧前端91a、92a与第二抵接部731的阻力部分731a抵接。
[0133] 此时,最上层的片材91通过供给辊211而想要向下游侧移动。另一方面,虽然下层的片材92通过与最上层的片材91的摩擦力等而想要向下游侧移动,但该想要移动的力较弱,无法跨越阻力部分731a而停留在阻力部分731a。
[0134] 由此,最上层的片材91和下层的片材92分离,只有最上层的片材91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
[0135] (3)下层片材移动的情况(例外)
[0136] 在如上述(2)所说明的最上层的片材91与下层的片材92的摩擦力等较大的情况下,随着最上层的片材91的移动,如图10(a)所示,下层的片材92也向供给路径25的下游侧(为箭头A)移动(将该移动称为“片材移动动作”),片材91、92的供给侧前端91a、92a与第二抵接部731的阻力部分731a抵接(将该抵接称为“抵接动作”)。
[0137] 此时,在最上层的片材91和下层的片材92不分离的情况下,通过片材91、92想要向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负荷,第二抵接部731向供给路径25的下游侧(为图10(a)中的箭头B)移动(将该移动称为“抵接部移动动作”)。
[0138] 通过该第二抵接部731的移动,不会限制片材91、92的移动,并且分别向最上层的片材91作用供给辊211的驱动负荷,向下层的片材92作用摩擦力等负荷。
[0139] 由此,片材91、92的供给侧前端91a、92a脱离阻力部分731a,如图10(b)的箭头C所示,沿着第二抵接部731向下游侧移动(将该脱离阻力部分并移动称为“脱离后移动动作”)。
[0140] 与此同时,将第二抵接部731向供给路径25的下游侧按压的片材91、92的负荷暂时消失,如图10(b)的箭头D所示,第二抵接部731通过施力体736向供给路径25的上游侧移动(返回)。将该移动称为“抵接部返回动作”。
[0141] 然后,在片材92的摩擦力等较大的情况下,下层的片材92与最上层的片材91一起向下游侧移动,一次或多次反复进行从上述片材移动动作、抵接动作、抵接部移动动作、脱离后移动动作、到抵接部返回动作为止的分离前工序。
[0142] 当多次反复进行分离工序时,下层的片材92的供给侧前端92a与第二抵接部731抵接多次,妨碍了与最上层的片材91一起移动,最上层的片材91容易与下层的片材92分离。
[0143] 由此,当最上层的片材91和下层的片材92分离时,只有最上层的片材91通过供给辊211的驱动而向切碎单元1侧移动。
[0144] 在多次反复进行上述的分离工序的情况下,在最上层的片材91和下层的片材92不分离的情况下,最上层的片材91的供给侧前端91a结果会超过第二抵接部731。
[0145] 该状态是图10(c),如该图所示,随着最上层的片材91的移动,下层的片材92向箭头A的方向移动,结果,如图10(d)所示,只有下层的片材92的供给侧前端92a进入到阻力部分731a内。
[0146] 此时,最上层的片材91的供给侧前端超过第二抵接部731,其移动不会被妨碍。由此,最上层的片材91与下层的片材92之间的速度差变大,进而,由于片材92的移动被阻力部分731a妨碍,因此最上层的片材91和下层的片材92容易分离。
[0147] 另外,显然,当分离时,只有最上层的片材91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
[0148] (4)重叠的状态下移动的情况(异常时)
[0149] 由于具备分离构件7,因此如上述的(1)~(3)所说明的那样,只有最上层的片材91被供给到切碎单元1。
[0150] 然而,即使多次反复进行上述分离工序,也很少有下层的片材92的供给侧前端92a超过阻力部分731a而不分离的情况。
[0151]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将多张片材供给到切碎单元1,但通过多次反复进行上述分离工序,供给到切碎单元1的张数(重叠张数)变少,能够减小驱动单元4的驱动力。
[0152] 以上,说明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但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的变形例。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变形例彼此组合。
[0153] 另外,在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没有记载的例子、不脱离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0154] <变形例1>
[0155] 1.分离构件
[0156] 在实施方式中,具备多个第一分离构件71和一个第二分离构件73。然而,只要能够将重叠状态的最上层片材和下层的片材分离即可,可以具备一个第一分离构件71和一个第二分离构件73,也可以仅具备一个第一分离构件71,也可以仅具备多个第一分离构件71,还可以仅具备一个第二分离构件。
[0157] 第一抵接部711以及第二抵接部731的上表面(与片材接触的一侧的面)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为直线状(准确来说有凹部),但例如也可以为向上凸的曲线,也可以为向下凸的曲线。
[0158] (1)第一分离构件
[0159] 第一分离构件7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多个,只要左右方向的合计长度相对于载置单元3的倾斜壁部3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在30[%]以上40[%]以下的范围内的比例即可。由此,与片材的摩擦最佳,能够顺畅地供给片材,并且也能够分离重叠的片材。
[0160] 多个第一分离构件71除了与第二分离构件73相邻的两个第一分离构件71以外,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0161] 从与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抵接部711的形状是沿着供给方向一定(不变化)的矩形,但例如,也可以是,随着向下游侧移动而左右方向的长度变小的梯形状或三角形状,也可以是左右方向的长度变大的梯形状或三角形状。
[0162] 第一分离构件71在第一抵接部711不具有阻力部分,但也可以具有阻力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与第二分离构件73的阻力部分731a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但是,在具备第二分离构件73的情况下,优选在不妨碍第二分离构件73的第二抵接部731的移动所产生的效果的范围内设置阻力部分。
[0163] (2)第二分离构件
[0164] 第二分离构件73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具有一个,只要第二抵接部73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载置单元3的倾斜壁部3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在2[%]以上6[%]以下的范围内的比例即可。尤其是,在利用施力体736使第二抵接部731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部73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只要在2[mm]以上6[mm]以下的范围内即可。由此,第二抵接部731的移动变得迅速,也能够分离重叠的片材。
[0165] 从与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抵接部731的形状是沿着供给方向一定(不变化)的矩形,但例如,也可以是,随着向下游侧移动而左右方向的长度变小的梯形状或三角形状,也可以是左右方向的长度变大的梯形状或三角形状。
[0166] 第二抵接部731的阻力部分731a的形状可以沿着供给路径方向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阻力部分的(表面)形状既可以是三角波状,也可以是矩形波的角部分变圆的形状等。
[0167] 阻力部分731a由凹部构成,但也可以例如由凸部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是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延伸的凸条,也可以仅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也可以在从突出方向观察时为方形。
[0168] 凹部的间距沿着供给路径方向是一定的,但是,凹部或凸部的间距可以随着向供给路径的下游侧前进而增大,也可以减小。另外,凹部或凸部的间距可以仅供给方向的中间增大,也可以减小。
[0169] 凹部的深度沿着供给路径方向是一定的,但凹部的深度或凸部的高度可以随着向供给路径的下游侧前进而增大,也可以减小。另外,凹部的深度或凸部的高度可以仅在供给方向的中间增大,也可以减小。
[0170] 阻力部分与第二抵接部一体地设置,但例如也可以在第二抵接部设置与构成第二抵接部的部件不同的部件。其他部件例如是摩擦系数较高的橡胶材料等。
[0171] 基部733配置在载置单元3的支撑壁部31的背面侧,但例如也可以在支撑壁部的表面设置槽,将基部可移动地容纳在该槽中。基部733配置在支撑壁部31侧,但也可以配置在与支撑壁部相反的一侧。
[0172] 第二分离构件也可以具备抵接体和从背面侧覆盖该抵接体的罩体,将施力体配置在抵接体与罩体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基部。另外,第二分离构件也可以具备容纳于载置单元的槽的抵接体和从表面侧覆盖该抵接体的罩体,将施力体配置于载置单元的槽的底与抵接体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需要基部。这样,第二分离构件只要具备可移动地被支撑的第二抵接部和对第二抵接部向供给方向的上游侧施力的施力体即可,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0173] 施力体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基部733向供给路径的下游侧移动,压缩负荷作用于施力体,但也可以是通过向下游侧移动而作用拉伸负荷的施力体(拉伸弹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施力体配置在基部的上游侧,分别将施力体的一端安装于基部,将施力体的另一端安装于载置单元侧(构成单元的部件)来实施。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碎纸机 2020-05-13 176
碎纸机 2020-05-11 49
一种碎纸机 2020-05-14 785
碎纸机 2020-05-13 752
碎纸机构 2020-05-11 923
碎纸机 2020-05-12 886
一种碎纸机 2020-05-13 156
碎纸机 2020-05-12 59
碎纸机 2020-05-12 201
快速碎纸机 2020-05-13 4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