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家具类 / 躺椅 / 平躺椅

躺椅

阅读:266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躺椅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平 躺椅 ,其包含有:一架体,用于设置于一平面,具有左、右 扶手 ;一滑动机构,具有一 枢接 部,滑动机构设于架体上,能相对于架体在一前止点及一后止点之间前后移动;一承载机构,具有一背靠部、一座位部及一腿靠部,背靠部及腿靠部分别连接于座位部的后端及前端,承载机构还具有一枢转部,以左右方向的 水 平轴向枢设于滑动机构的枢接部;一连动机构,设于架体及承载机构之间,其中,当滑动机构由前止点移往后止点,连动机构导引承载机构由一坐姿向后偏转往一躺姿;当滑动机构由后止点移往前止点,连动机构导引承载机构由躺姿向前偏转往坐姿;上述动作能正反向双向动作。由此,本发明可仅靠使用者手动操作即可轻松完成躺下或坐起的操作。,下面是躺椅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平躺椅,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架体,用于设置于一平面,具有左、右扶手
一滑动机构,具有一枢接部,所述滑动机构设于所述架体上,能相对于所述架体在一前止点及一后止点之间前后移动;
一承载机构,具有一背靠部、一座位部及一腿靠部,所述背靠部及腿靠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座位部的后端及前端,所述承载机构还具有一枢转部,以左右方向的平轴向枢设于所述滑动机构的枢接部;
一连动机构,设于所述架体及所述承载机构之间,其中,当所述滑动机构由所述前止点移往所述后止点,所述连动机构导引所述承载机构由一坐姿向后偏转往一躺姿;当所述滑动机构由所述后止点移往所述前止点,所述连动机构导引所述承载机构由所述躺姿向前偏转往所述坐姿;上述动作能正反向双向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滑动机构沿一第一轨迹由所述前止点移至所述后止点,所述连动机构强迫所述承载机构的一预定部位相对于所述架体由一第一位置沿一第二轨迹向后移至一第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迹为一弧形轨迹,且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前止点的后上方、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后下方、所述连动机构设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轨迹下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设于所述承载机构的位置位于所述承载机构的枢转部之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为左、右连动杆,各所述连动杆的一端枢设于所述架体,另一端则枢设于所述承载机构的背靠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的枢转部位于所述座位部的后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躺椅还包含一辅助装置,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后止点,所述辅助装置能趋使所述滑动机构往所述左、右导轨的前止点移动,以及趋使所述承载机构的背靠部向上偏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置包含一气压棒,设于所述滑动机构及所述架体之间,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前止点,所述气压棒处于拉伸状态;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后止点,所述气压棒处于压缩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置包含一拉伸弹簧,设于所述承载机构及所述架体之间,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前止点,所述拉伸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后止点,所述气压棒处于拉伸状态。

说明书全文

躺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与椅子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平躺椅。

背景技术

[0002] 美国专利US.5,967,609及US.7,722,114公开了一种平躺椅,相对于一般躺椅而言,前述二美国专利所公开的平躺椅所提供的倾躺度更大,完全躺下时,甚至可以让使用者的背部大约平行于地面。此种平躺椅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当使用者平躺时,其脚部会高于心脏,而此种椅子也因为可以提供使用者此种特别的姿态而被赋予一特殊名称——“无重椅(zero gravity recliner)”。
[0003] 平躺椅具有一承载机构,可提供使用者坐靠或躺卧,主要具有背靠部、座位部、与腿靠部,三者之间依不同设计可能是枢接、固接、或两者兼有。当一使用者坐在平躺椅上开始进行躺下的动作时,承载机构的背靠部会逐渐地由直立状态偏转为大致平行地面,同时,腿靠部会渐渐扬起,逐渐地抬高使用者的脚部,当躺下动作完毕,承载机构到达定位时,使用者会离开地面,完全由平躺椅支撑,且使用者脚部会高于上半身。
[0004] 前述“使用者完全由平躺椅支撑”是对比于坐在一般座椅或躺椅的状态而言,坐在一般座椅上,脚掌通常可以接触地面,而接触地面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操作椅子的动作,在一般座椅上,使用者可以利用脚的施力帮助身体进行特定动作,但是坐在平躺椅上时,特别是躺下时,全身都脱离与地面接触,体重完全由平躺椅支撑,此时,若使用者想要起身,方便施力的只剩下使用者的双手。
[0005] 其中,改变承载机构姿态的机构可以是电力驱动,也可以是手动驱动。手动的平躺椅中,最为常见的承载机构结构设计是背靠部、座位部及腿靠部依特定角度固接为一体,且承载机构通过设于其上的枢转部直接枢接在架体上,一般而言,枢转部的位置通常对应于使用者的臀部位置。使用者若要向后躺倒,则用背部顶靠背靠部,也可以配合用双手握住扶手并由后向前推抵扶手,以此加强向后顶的力量,此时,身体向后的力量加上体重分布在背靠部的分力即可使承载机构开始偏转,而让背靠部由直立转为接近平。
[0006] 美国专利US.5,967,609的机构便是此种具有固定不动的枢转部的平躺椅,其承载机构下方设有圆弧形导杆,在架体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前、后支撑轮,导杆受支撑轮支撑并可在其上前后滑动,另外,此平躺椅还设有定装置,当使用者坐在此平躺椅上并松开锁定装置时,使用者的体重会自然的使椅子姿态开始变化,其原因在于,若无锁定装置作用,使用者坐在此平躺椅上的姿态并非处于力平衡的状态,因此,当锁定装置被解开时,使用者的体重会驱使导杆开始滑动,直到使用者的重心处于滑动轨迹中的最低点,由此可观察得知,美国专利US.5,967,609的平躺椅虽然没有具体的枢转部,但其圆弧形导杆的设计依然代表了其滑动轨迹是以一虚拟枢转部为轴心进行运动。
[0007] 此种手动平躺椅机构简单,故障率低,不过,此设计的缺点在于使用者较难从平躺姿态恢复成直立坐着的姿态,原因在于,使用者要坐起时,只能用双手去握着扶手并使力让自己的上半身离开承载机构,此时,使用者可通过双手的拉力一定程度地抵销自己上半身的重力,以及通过下半身的重量相对于承载机构枢转部产生的扭矩、和扶手的反作用力所产生的扭矩将承载机构旋转,但是,姑且不论每位使用者的手臂力量、体重均不同,也不论扶手的设置角度如何影响手臂拉力的分力大小,在此种状态下,真正能帮助承载机构旋转的有效施力仅是手臂拉扶手力量的一部份(另一部份抵销上半身体重),更为重要的是,在承载机构向前偏转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机构辅助承载机构往起身的方向偏转,换言之,在偏转过程中,承载机构随时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再度倒下到平躺的位置,即使美国专利US.5,967,609设计了气压棒其助力也有限,举例而言,当使用者好不容易将承载机构向上偏转了一些时,除了可能因为不当施力而力竭,更为常见的是无法配合承载机构的旋转角度微调手臂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没有其它机构可辅助偏转的情况下,施力方向不对或稍微放松手臂的力量就会使承载机构又偏转回平躺的姿态,导致前功尽弃,简而言之,想要从躺姿恢复成坐姿,可能需要几次练习,直到掌握技巧之后才能轻松操作,因此,此种手动平躺椅在操作上,特别是恢复成坐姿的过程显得较为不便。
[0008] 而以电力驱动的平躺椅则如美国专利US.7,722,114所揭示,承载机构12(注:编号为该案所记载;下同)的姿态变化是由达22驱动所致。该平躺椅主要具有:一架体10,在架体10的左、右内侧、扶手34下方处分别设有一前后方向的水平导轨40;一滑座46,滑座46的左、右侧分别设有滚轮组52,各滚轮组52对应地与水平导轨40连接,此外,滑座46的底部还与一马达22通过伸缩杆24连接,因此,当马达22开始运作时,滑座46可沿着水平导轨40前后滑动;一承载机构12,包含背靠部16、座位部14、与腿靠部18,其中,背靠部16与座位部14相互固接为一刚体,而腿靠部18则以左右方向的水平轴向枢接在座位部14的前端,前述背靠部16与座位部14则以左右方向的水平轴向枢接在滑座46一枢转点66上;一连动杆92,其一端以水平轴向枢接于架体10,另一端则以水平轴向枢接于座位部14,可偏转靠近地面,或远离地面;另外,腿靠部18也与连动杆92连接。
[0009] 当使用者坐在美国专利US.7,722,114所提供的平躺椅上并启动开关开始躺下时,马达22便控制伸缩杆24开始缩短,直接拉动滑座46前移,此时,随滑座46前移的座位部14向连动杆92施加一股向前的力量,使其以枢接在架体10的一端为圆心旋转,使枢接在座位部14的一端逐渐远离地面,因而推动座位部14以枢转点66为圆心开始偏转,使得座位部14前端逐渐上扬,且因座位部14与背靠部16固接为一体、枢转点66的位置介于座位部14与背靠部16之间,当座位部14上扬时,背靠部16便会逐渐偏转接近地面,当滑座46前移到导轨40的最前端时,躺下的动作即完成,此时使用者的上半身处在斜躺的状态,而下半身,特别是脚部,则被抬起。当使用者要恢复为坐姿时,仅需控制伸缩杆24伸长,使滑座46向后退,通过与前述动作相反的连动机制,即可坐起。
[0010] 此种利用电力驱动的平躺椅,就不会具有前述手动平躺椅难以从躺下姿态恢复成坐姿的缺点,而且,承载机构12借由滑座46而可在偏转时伴随着前后移动,使得美国专利US.7,722,114的平躺椅更具有节省占置空间的优点,因为躺下时承载机构12会前移,所以使用者就不需要在其背靠部16后面预留太多空间。
[0011] 然而,以平躺椅这种器材而言,“电力驱动”本身便是一个较具争议的设计,马达虽可使操作更为方便,但因为平躺椅的机构并不是特别复杂,机构本身的重量也并非人力难以推动,附加马达的设计不仅使得制造成本提高、组装较为困难、运送不便外,使用上也会增加故障的机率,另外,平躺椅通常是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使用,马达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一个问题,换言之,若非必要,马达应是一个可以舍弃的组件。因此,若存在一平躺椅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就能够让躺下或坐起都轻松、省力,对于制造商、使用者而言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0012]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美国专利US.7,722,114所公开的平躺椅是否适宜用手动操作,也就是该专利所提供的平躺椅若不具备马达,使用者是否能轻松地躺下或坐起。
[0013] 假想该平躺椅仅能手动操作,也就是拆除马达22及伸缩杆24,当使用者要开始躺下时,直觉地,背部会向后顶靠承载机构12的背靠部16,同时,为了加强向后顶靠的力量,使用者的手应会握住固设在架体10扶手34并由后往前推抵,然而,此动作却会阻碍平躺椅向后倾倒,因为该平躺椅的座位部14需要向前移动才能使背靠部16偏转接近地面,换句话说,用手由后往前推抵扶手34的动作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会推动整个身体向后移动(开始进行躺下后不久,脚部便会被托起而离开地面,因此扶手34所施加的反作用力会让使用者全身都向后移动),不利于使用者将其臀部随着座位部14前移,因此,如果依靠手动,在躺下的过程中就会显得较为不易操作。
[0014] 当使用者要从躺姿恢复为坐姿时,就更为不方便了,可以先试着想象起床时的动作,如果周围有固定的物体可供抓握,起身时的动作会用手去抓住该物体,进而施力拉动上半身起身,而美国专利US.7,722,114所公开的平躺椅机构,如果以手动操作,从躺下要恢复成坐姿时,手却必须以违反直觉的方式去推动扶手34才能使座位部14向后滑动。如果是力量较小的使用者,甚至需要用到腹部的力量才能使滑座46向后移动而坐起,因此,此种平躺椅如果改成手动,与前述美国专利US.5,967,609一样,依然具有操作不便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15]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靠使用者手动操作即可轻松完成躺下或坐起的平躺椅。
[001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平躺椅,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架体,用于设置于一平面,具有左、右扶手;一滑动机构,具有一枢接部,所述滑动机构设于所述架体上,能相对于所述架体在一前止点及一后止点之间前后移动;一承载机构,具有一背靠部、一座位部及一腿靠部,所述背靠部及腿靠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座位部的后端及前端,所述承载机构还具有一枢转部,以左右方向的水平轴向枢设于所述滑动机构的枢接部;一连动机构,设于所述架体及所述承载机构之间,其中,当所述滑动机构由所述前止点移往所述后止点,所述连动机构导引所述承载机构由一坐姿向后偏转往一躺姿;当所述滑动机构由所述后止点移往所述前止点,所述连动机构导引所述承载机构由所述躺姿向前偏转往所述坐姿;上述动作能正反向双向动作。
[0017]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对应于所述滑动机构沿一第一轨迹由所述前止点移至所述后止点,所述连动机构强迫所述承载机构的一预定部位相对于所述架体由一第一位置沿一第二轨迹向后移至一第二位置。
[0018] 所述第二轨迹为一弧形轨迹,且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前止点的后上方、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后下方、所述连动机构设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轨迹下侧。
[0019] 所述连动机构设于所述承载机构的位置位于所述承载机构的枢转部之后。
[0020] 所述连动机构为左、右连动杆,各所述连动杆的一端枢设于所述架体,另一端则枢设于所述承载机构的背靠部。
[0021] 所述承载机构的枢转部位于所述座位部的后端。
[0022] 所述平躺椅还包含一辅助装置,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后止点,所述辅助装置能趋使所述滑动机构往所述左、右导轨的前止点移动,以及趋使所述承载机构的背靠部向上偏转。
[0023] 所述辅助装置包含一气压棒,设于所述滑动机构及所述架体之间,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前止点,所述气压棒处于拉伸状态;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后止点,所述气压棒处于压缩状态。
[0024] 所述辅助装置包含一拉伸弹簧,设于所述承载机构及所述架体之间,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前止点,所述拉伸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滑动机构位于所述左、右导轨的后止点,所述气压棒处于拉伸状态。
[002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本发明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处于坐姿的立体图;
[0027]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架体右侧、右导轨及右滑座的侧视图;
[0028]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承载机构的立体图;
[0029] 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于图1的剖视图;
[0030] 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处于躺姿的剖视图;
[0031] 图6示意本发明的滑动机构的枢接部与承载机构的旋转部在承载机构姿态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便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动作及功效。另外,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方向指示,如“前”、“后”、“左”、“右”等都是对应于使用者在使用状态下的方向认知。
[0033]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手动平躺椅1主要包含一架体10、设于架体10上的一滑动机构30、枢接于滑动机构30的一承载机构40、设于承载机构40和架体10之间的一连动机构50以及一辅助装置70。
[0034] 架体10具有左、右脚架11、12及固接于左、右脚架11、12之间的前、后横梁15、16,左、右脚架11、12及前、后横梁15、16形成一稳定的基础,可以稳固地架置于一平面,如地面。此外,在各脚架11、12之上分别固设一扶手13、14,可供使用者搁放手臂及操作本实施例时运用。
[0035] 如图2所示,在右脚架12设有一右导轨20(注:左脚架也在对应位置处设有左导轨,因左、右对称,以及为了简洁及方便说明,图2中仅显示右脚架及其相关结构;下同),各导轨20平行于地面,且呈前后走向,在本实施例中,各导轨20实质上为一前后封闭的沟槽。
[0036]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机构30主要具有左滑座及右滑座31,对应地设于左、右导轨20。滑座31包含一略呈拱形的支撑片32、设于支撑片32前后端的前、后滚轮33、34以及位于支撑片32中间位置的一枢接部35,其中,前、后滚轮33、34以左右方向的水平轴向枢接于支撑片32,可滚动地位于导轨20内,因此,滑座31可相对于地面前后移动,其中,当滑座31向前移动到前滚轮33抵靠于导轨20的前封闭端而无法再继续前进时,将此时的枢接部35位置设定为一前止点21(如图4所示),同理,当后滚轮34抵靠于导轨20的后封闭端而无法再继续后退时,将此时的枢接部35位置设定为一后止点22(如图5所示),总而言之,滑座31的枢接部35的前后移动范围介于前止点21及后止点22之间。
[0037] 接着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承载机构40具有一背靠部41、一座位部42、一腿靠部43以及一枢转部44(注:为了方便表达,各图中的背靠部、座位部、及腿靠部仅表示骨架,省略支撑面及其包覆,如皮套、海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背靠部41及腿靠部43分别以一预定角度固接于座位部42的后端及前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的背靠部41与腿靠部43两者都是直接固接在座位部42上,但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能采用全部枢接或一枢接、另一固接的方式。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的平躺椅1如图1、图4所示的坐姿时,承载机构40的座位部42大致平行于地面,而背靠部41及腿靠部43较为接近垂直于地面(虽然从图中观察,座位部42并非真正平行于地面、背靠部41也不是真正垂直于地面,但为了方便描述,后文中当承载机构40处于坐姿时,称其背靠部41大致垂直于地面;当平躺椅1呈现如图5所示的躺姿时,称背靠部41大致平行于地面亦同理),若从侧面观看(如图4或图5所示),背靠部41与腿靠部43大致互相平行。此外,背靠部41、座位部42、腿靠部
43都具有若干固接于其中的横杆45,用于加强结构强度。另外,在座位部42的后端左、右侧对称位置,分别固设一托片44a,形成枢转部44,左、右托片44a依对应左右轴向的轴线枢接于左、右滑座31的支撑片32的枢接部35,使得承载机构40能以枢转部44为轴心进行向前或向后偏转(以使用者坐在本实施例上的方向而言,承载机构40向后偏转即躺倒,承载机构40向前偏转即起身)。
[0038] 一般而言,承载机构40的枢转部44设置区域大多位于座位部42的后端或背靠部41的下端附近,其原因在于枢转部44可以视为承载机构40偏转运动的支点,换言之,枢转部44的前后侧升降方向是相反的,为了符合人体工学,枢转部44的设置区域必须对应于人体的腰部下方到臀部之间的区域。此外,本实施例的承载机构40除了可以进行偏转,由于承载机构40借着枢转部44枢接于左、右滑座31的枢接部35,同时可与滑动机构30一同相对于地面前后移动。
[0039]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连动机构50设于架体10和承载机构40之间,当承载机构40随着滑动机构30向前或向后移动时,连动机构50可借由其导引部迫使承载机构40偏转,使其进行一连串的姿态变化。在本实施例中,连动机构50为左连动杆及右连动杆51,各连动杆51的一端以水平轴向对应枢设于架体10的左、右脚架11、12,形成一固定端51a,另一端以水平轴向通过一连接片52枢设于承载机构40的一旋转部46,形成一导引端(左、右连动杆51的导引端对应于前述导引部),左、右连动杆51的旋转方向与承载机构40的背靠部41相同,可偏转靠近地面或远离地面。
[0040] 当本实施例的承载机构40开始进行向后偏转时,连动杆51也随之偏转,为了配合连动杆51的导引端在偏转过程中的位置差异,左、右滑座31需要向后移动,进而带动承载机构40的枢转部44a一并向后移动,交互作用下,承载机构40在向后偏转的过程中也会推动各连动杆51的导引端,使其以固定端为圆心向后偏转,此时,连动杆51的上端会导引承载机构40的旋转部46,使其沿着一预定轨迹移动,进而影响整个承载机构40,使其在向后移动过程中同时进行以枢转部44为圆心的向后偏转,直到左、右滑座31的后滚轮34抵靠左、右导轨20的后侧封闭端,也就是左、右滑座34的枢转部35位于后止点22,此时,承载机构40的背靠部41不仅大致平行于地面,也同时抵靠于设在架体10预设位置的后止挡18。如图5所示,在此状态中,由于各滑座31的后滚轮34已抵靠于对应导轨20的后封闭端,且承载机构40也抵靠在后止挡块18上,此时,承载机构40无法再向后位移,也无法再继续进行向后偏转,换言之,此时承载机构40已无法再继续进行姿态变化,图5所呈现的即为承载机构40向后偏转的最终姿态(躺姿),若有一使用者躺在图5中的承载机构40上,其下半身,特别是小腿和脚部会被腿靠部43抬高,而其上半身则倚躺在背靠部41上,且低于其腿部。
[0041] 反之,当左、右滑座31向前移动时,承载机构40会拉动连动杆51导引端,使其向前偏转,而连动杆51同样地会令承载机构40以其枢转部44为圆心进行向前偏转,从侧面观看,偏转过程中,承载机构40的姿态会逐渐地由平躺转为直立,直到左、右滑座31的前滚轮33抵靠于左、右导轨20的前封闭端,也就是左、右滑座31的枢接部35位于前止点21(如图4所示),此时,承载机构40的背靠部41大致垂直于地面,承载机构40的座位部42也抵靠于设在架体10另一预设位置的前止挡块17,从而达到承载机构40立起的最终姿态(坐姿),此姿态可方便使用者进入或离开平躺椅1。
[0042] 图6示意滑动机构30的枢接部35与承载机构40的旋转部46在承载机构40姿态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图中旋转部46在承载机构40处于坐姿时,位于一第一位置51b,当承载机构40处于躺姿时,位于一第二位置51c,而在由坐姿变化到躺姿或由躺姿变化到坐姿时,枢接部35则沿一第一轨迹R1在前止点21及后止点22之间前后移动,另外,第一位置51b与第二位置51c之间具有一第二轨迹R2,其中,第二轨迹R2在本实施例中是一弧形轨迹,第二轨迹R2之所以为弧形的原因在于旋转部46的移动受连动杆51的导引端
51d所影响,而且前止点21或后止点22与旋转部46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换句话说,在坐姿时,枢接部35位于前止点21,此时,旋转部46位于前止点21后上方的第一位置51b,且与前止点21相距一预定长度L,而当枢接部35移动到后止点22时,即承载机构40位于躺姿,旋转部46则移动到第一位置51b后下方的第二位置51c,然而,后止点22与第二位置51c之间的距离仍是前述预定长度L,因此,当连动杆51的导引端51d以其位于第一轨迹R1下侧的固定端51a为圆心进行偏转时,承载机构40的旋转部46一同沿着第二轨迹R2移动。
[0043] 当滑动机构30的枢接部35由前止点21沿图中第一轨迹R1往后止点22移动时,旋转部46也随之向后、向下地由第一位置51b延着第二轨迹R2往第二位置51c移动,由图中可观察得知,虽然滑动机构30的枢接部35是以水平方向进行前后移动,但旋转部46除了进行相应的水平移动以外还进行了上下方向运动,于是,承载机构40在前后移动的同时也因为此连动关系而进行向前或向后偏转,对应于图中预定长度L的角度变化。
[0044] 如图4、图5所示,为了防止承载机构40由坐姿突然地向下倾躺,本实施例设有一安全装置60,具有枢设于右扶手14下侧的一扳把61、以左右方向的水平轴向枢设于右脚架12的一卡勾62以及固设于承载机构40座位部42的一卡栓63,其中,扳把61通过绳64与卡勾62连接,当使用者往上扳动扳把61时,可牵动钢绳64,钢绳64即拉动卡勾62,使其以逆时针方向偏转(以图4的观察方向而言),脱离与卡栓63的接触,此时,使用者即可自由地向后倾躺。如图5所示,一旦卡栓63脱离卡勾62,使用者即可放开扳把61,此时,设于卡勾62跟架体10之间的拉伸弹簧65可将卡勾62拉回原先的预设位置。若从躺姿恢复成坐姿时,当座位部42回复到水平状态时,卡栓63挟着承载机构40偏转的力量,可由卡勾62的上方略微顶开卡勾62,并借着承载机构40的偏转方向,顺势与卡勾62互相嵌合,自动地完成锁定。
[0045] 如图4及图5所示,为了让承载机构40在倾躺时,姿态变化的速度不会过于快速,以及让使用者从躺姿恢复成坐姿时更为轻松省力,本实施例设有一辅助装置70,具有一气压棒71以及二拉伸弹簧72。在本实施例中,气压棒71的伸缩杆顶端枢设于架体10的后横梁16,气压缸尾端则枢设于承载机构40座位部42后端的一横杆中央部位,当承载机构40的姿态是坐姿时,气压棒71为拉伸状态(如图4所示);当承载机构40的姿态是倾躺时,气压棒71则为压缩状态(如图5所示)。倾躺过程中,左、右滑座31必须带动承载机构40向后移动,此一气压棒71的设置直接导致左、右滑座31要向后移动时必须压缩气压棒71,如此一来,气压棒71即可发挥作用,减缓左、右滑座31向后移动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承载机构40向下偏转的速度,使整个过程更为平缓滑顺。而在恢复为坐姿的过程中,气压棒71通过对承载机构40座位部42施加一推力,可帮助左、右滑座31向前移动,间接地也帮助承载机构40向上偏转。此外,二拉伸弹簧72连接于架体40的前横梁15及座位部42前端的一横杆,当承载机构40的姿态是坐姿时,拉伸弹簧72处于自然状态(即未受力状态,如图4所示);当承载机构40为倾躺状态时,拉伸弹簧72则伸长而对座位部42前端施加拉力(如图5所示)。与气压棒71的作用原理类似,在倾躺过程中,拉伸弹簧72可减缓倾躺速度,而在恢复为坐姿的过程中,拉伸弹簧72施加在座位部42的力量不仅可帮助左、右滑座
31向前移动,更可帮助承载机构40偏转,使承载机构40的背靠部41可以逐渐地立起。
[0046] 本实施例除了利用上述辅助装置70帮助使用者在倾躺或坐起过程中更为安全、省力,导轨20、滑动机构30、连动机构50以及其动作方向的设计也帮助使用者在操作本实施例时更为容易,原因在于,第一:通过设置为前后走向的水平导轨20,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只要将承载机构40向前或向后移动,就可以完成坐起或躺下的操作,而不会有习知平躺椅需要技术性的操作技巧的缺点,承载机构40的姿态变化过程也不会引起本身的位能变化,而导致使用者需要额外出力,而且,在坐起的过程中,由于辅助装置70、连动机构50的配合,较不容易发生因为力竭而导致偏转不完全又躺下的情形;第二:操作直觉,当使用者进入本实施例并坐下时,只要往上扳动扳把61、解开卡勾62的限制,接着往后一躺,就可以使承载机构40开始向下偏转,即使是力道较为不足的使用者,只要直觉地用手抓紧扶手13、14作为施力支撑,使上半身往后躺,就能使承载机构40及滑动机构
30向后移动,而使承载机构40开始偏转,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本实施例的使用者也可以轻松完成躺下的操作,而当使用者要坐起时,也无需通过练习,就如躺卧在床上要起身的动作一样,仅需用双手抓紧扶手13、14作为施力支撑,使上半身略微起身、下半身顺势施加给承载机构40的座位部42一向前的力量,滑动机构30就会受力而与承载机构40一同前移,此时,使用者只要继续施加向前、向上的力量,在连动机构50的作用及辅助装置70的帮助下,承载机构40就会持续地向前偏转,从而完成坐起的操作。
[0047]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解释,本实施例在说明时是以平躺椅1处于坐姿,接着通过使用者操作使平躺椅1呈现躺姿,之后可再回复为坐姿的顺序进行解释,然而,若平躺椅1一开始即是处于躺姿也可进行所有上述正反向(即坐姿到躺姿或躺姿到坐姿)操作。
[0048] 本实施例的连动机构采用左、右连动杆51的设计来达到导引承载机构40进行弧形偏转的目的,在其它的可能实施例中,也可能采用其它等效的机构达到相同的目的,如采用一弧形导引沟槽及一凸(或滚轮),弧形导引沟槽设于架体,而在承载机构的背靠部相对位置处设一凸榫(或滚轮)与弧形导引沟槽配合,当承载机构与滑动机构前后移动时,凸榫(或滚轮)便在弧形导引沟槽内移动,以此导引承载机构进行向前或向后偏转,或者,沟槽的位置经过适当的调整,也可能为直线形,而不限定于弧形,以上均为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可轻易思及的变化,因此未在图中详细说明。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躺椅 2020-05-13 915
多用躺椅 2020-05-13 613
睡袋躺椅 2020-05-12 261
一种躺椅 2020-05-12 582
躺椅 2020-05-11 973
躺椅 2020-05-11 733
升降躺椅 2020-05-13 910
摇摆躺椅 2020-05-13 724
充气躺椅 2020-05-13 308
靠壁躺椅 2020-05-14 81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