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太阳能 / 太阳能集热器 / 定日镜 / 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一种以超临界二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阅读:679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以超临界二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以超临界二 氧 化 碳 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创造性地将吸热器、熔盐储罐及换热盘管集成为一体,让熔盐始终处于密闭的装置里,避免了熔盐直接和聚焦的太阳光和空气直接 接触 ,让 太阳能 通过吸热器上表面的耐高温太阳能 吸附 涂料更加高效的吸收,可以达到比传统的二次反射太阳能聚热更高的热转化效率;同时摒弃了熔盐 泵 、熔盐 阀 以及熔盐管道等易造成熔盐冻结和熔盐输送耗能的附属部件,大大简化了整个发电系统,极大降低了整个发电系统的初投资。和传统的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相比,本技术热效率高,同时具备安全性、经济性、灵活性,还具备建设周期短、选址要求低和建设规模灵活等特点。,下面是一种以超临界二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以超临界二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包括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1)、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定日镜(3)、二次曲面反射镜(4)、镜场控制系统(5)、超临界CO2输送管道(6)以及处于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内的熔盐(7),其特征在于,该定日镜(3)以二次曲面反射镜(4)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层层分布其四周;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设置在在所述的二次曲面反射镜(4)的正下方,包括上部的吸热器(20)以及设置在该吸热器(20)之上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和之下的储热换热罐(22),该吸热器(20)整体呈倒立的圆台状,在该吸热器(20)的中轴线上从上到下依次为吸热体(20a)、导流体(20b)、外壳体(20c),该吸热体(20a)整体呈平底锅状,在其上表面的中轴线上焊接有一贯穿其平底的直管(20d),在吸热体(20a)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太阳能吸热涂料(20e),该外壳体(20c)的上端口和该吸热体(20a)的上沿口固接形成一空腔(20f),该导流体(20b)也整体呈平底锅状且在其下表面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贯穿其平底的直管状导流接口(20g),该导流体(20b)设置在该空腔(20f)内且其上沿口和外壳体(20c)的内壁保持一定的间距,且把该空腔(20f)分隔成上下两个贯通的环形流道(20h);该储热换热罐(22)包括罐体(22a)、比罐体(22a)小一号且具有近乎相同的外轮廓线构造的内导流罩(22b)以及换热盘管(22c),该内导流罩(22b)竖立在该罐体(22a)内的中轴线上,且该内导流罩(22b)的外壁和该罐体(22a)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腔体(22d),该换热盘管(22c)设置在该环形空腔(22d)内,其两个接口伸出该罐体(22a)外,该罐体(22a)的顶端设置有一管状插接口(22e),该管状插接口(22e)四周的罐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溢流管接口(22f),该外壳体(20c)的下端口和该罐体(22a)顶端外壁焊接为一体,使得该管状插接口(22e)和第一溢流管接口(22f)均同所述的空腔(20f)贯通,同时,使得该导流接口(20g)和该管状插接口(22e)形成插接配合,在该内导流罩(22b)的顶部和该第一溢流管接口(22f)对应的部位开设有和第一溢流管接口(22f)适配且等数量的第二溢流管接口(22g),每一对第一溢流管接口(22f)和第二溢流管接口(22g)都通过一短接管(22h)连接固定,该内导流罩(22b)的下端口四周开设有若干均布的缺口(22i);所述的吸热器(20)的端口大小和该二次曲面反射镜(4)的光线聚焦范围匹配,通过该镜场控制系统(5)控制镜场内所有的定日镜(3),将太阳光反射到所述的二次曲面反射镜(4)上,经二次曲面反射镜(4)将太阳光聚焦到该吸热体(20a)上;该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至少包含变频电机(21a)、转动轴(21b)和桨叶(21c),该转动轴(21b)穿过所述的直管(20d)后,其上端连接该变频电机(21a),其下端则连接该桨叶(21c)且该桨叶(21c)处于该导流接口(20g)内,该桨叶(21c)旋转时能形成向下的推送,使得熔盐(7)进入该环形空腔(22d)内和所述的换热盘管(22c)产生热交换后从底部的所述的缺口(22i)流入内导流罩(22b)内,然后熔盐(7)从所述的短接管(22h)进入所述的环形流道(20h)内和该吸热体(20a)产生热交换后进入下一个熔盐流动循环;该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1)通过该超临界CO2输送管道(6)和该换热盘管(22c)连接形成一个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其特征在于,该吸热体(20a)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导热凸体(20i),该导热凸体(20i)和所述的导流体(20b)上表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1)包括发电机(10)、透平(11)、二级压缩机(12)、一级压缩机(13)、预冷或冷凝器(14)、低温回热器(15)、高温回热器(16)及超临界CO2输送管道(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热体(20a)的上部内沿口上设置有一环形台阶(20j),该环形台阶(20j)上设置有一耐高温的透明玻璃盖(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环形流道(20h)内还设置有若干电加热管(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吸热器(20)的上端口沿口处设置有排空(9),该排空阀(9)连通所述的环形流道(20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被一个三脚支架(21d)固定在所述的吸热体(20a)上,且保证所述的变频电机(21a)处于二次太阳能反射光聚焦不到的上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该内导流罩(22b)的顶端设置有和该转动轴(21b)适配的轴承座(2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体(20b)和所述的内导流罩(22b)均具有隔热层(2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熔盐(7)为经过活性金属处理过的高纯氯化物熔盐,或者,为高纯碳酸盐或碳酸盐混合物熔盐。

说明书全文

一种以超临界二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属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及太阳能二次反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都是采用传统的汽轮发电机组,储能采用双储罐熔盐储热技术路径和独立的熔盐换热器,而且,传统的二次反射太阳能吸热器里的熔盐是裸露的,是直接让聚焦的太阳光直接照射,一方面,容易使熔盐温度局部过高而发生分解,另一方面,裸露的熔盐吸热器里容易让砂石等杂质落入其中,同时,熔盐裸露的状态下,熔盐散热更快。
[0003] 我们了解二氧化碳有一个很独特的物理性质:当温度达到30.98℃,压达到7.38MPa时,其物理状态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密度接近于液体,粘度接近于气体,扩散系数约为液体的100倍。这种状态,称为“超临界”状态。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密度比气体大,粘性比液体小,具有流动性强、传热效率高、可压缩性小等特点。二氧化碳的临界条件容易达到,化学性质不活泼,无色无味无毒,安全,价格便宜,纯度高,易获得。这些特性,使得它很适合用于作为热力循环工质。
[0004] 2019年初,美国西南研究院联合GE研发的10MW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机顺利通过测试;经过测试证明,S-CO2作为工质的发电系统在600到700℃的温度范围内运行都可以有良好表现,可以在500℃以上、20MPa的大气压下实现高效率的热能利用,热效率可以达到45%以上,甚至超越50%的热效率。可以预见,在国内科研单位的努力下,我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将指日可待。
[0005] 鉴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机的优异热效率性能,必将成为第四代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核心。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超临界CO2为循环工质的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创造性地将吸热器、熔盐储罐及换热盘管集成为一体,让熔盐始终处于密闭的该集成化装置里,避免了熔盐直接和聚焦的太阳光和空气直接接触,让太阳能通过吸热器上表面的耐高温太阳能吸附涂料更加高效的吸收,可以达到比传统的二次反射太阳能聚热更高的热转化效率;同时摒弃了熔盐、熔盐以及熔盐管道等易造成熔盐冻结和熔盐输送耗能的附属部件,大大简化了整个发电系统,极大降低了整个发电系统的初投资。和传统的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相比,本技术热效率高,是实现太阳能光热发电电价平价上网的主要技术路径,同时具备安全性、经济性、灵活性,还具备建设周期短、选址要求低和建设规模灵活等特点,为太阳能光热发电开启了下一代全新的技术应用。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包括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定日镜、二次曲面反射镜、镜场控制系统、超临界CO2输送管道以及处于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内的熔盐,其特征在于,该定日镜以二次曲面反射镜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层层分布其四周;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设置在在所述的二次曲面反射镜的正下方,包括上部的吸热器以及设置在该吸热器之上熔盐电动推送装置和之下的储热换热罐,该吸热器整体呈倒立的圆台状,在该吸热器的中轴线上从上到下依次为吸热体、导流体外壳体,该吸热体整体呈平底锅状,在其上表面的中轴线上焊接有一贯穿其平底的直管,在吸热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太阳能吸热涂料,该外壳体的上端口和该吸热体的上沿口固接形成一空腔,该导流体也整体呈平底锅状且在其下表面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贯穿其平底的直管状导流接口,该导流体设置在该空腔内且其上沿口和外壳体的内壁保持一定的间距,且把该空腔分隔成上下两个贯通的环形流道;该储热换热罐包括罐体、比罐体小一号且具有近乎相同的外轮廓线构造的内导流罩以及换热盘管,该内导流罩竖立在该罐体内的中轴线上,且该内导流罩的外壁和该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腔体,该换热盘管设置在该环形空腔内,其两个接口伸出该罐体外,该罐体的顶端设置有一管状插接口,该管状插接口四周的罐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溢流管接口,该外壳体的下端口和该罐体顶端外壁焊接为一体,使得该管状插接口和第一溢流管接口均处于所述的空腔内,同时,使得该导流接口和该管状插接口形成插接配合,在该内导流罩的顶部和该第一溢流管接口对应的部位开设有和第一溢流管接口适配且等数量的第二溢流管接口,每一对第一溢流管接口和第二溢流管接口都通过一短接管连接固定,该内导流罩的下端口四周开设有若干均布的缺口;所述的吸热器的端口大小和该二次曲面反射镜的光线聚焦范围匹配,通过该镜场控制系统控制镜场内所有的定日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所述的二次曲面反射镜上,经二次曲面反射镜将太阳光聚焦到该吸热体上;该熔盐电动推送装置至少包含变频电机、转动轴和桨叶,该转动轴穿过所述的直管后,其上端连接该变频电机,其下端则连接该桨叶且该桨叶处于该导流接口内,该桨叶旋转时能形成向下的推送力,使得熔盐进入该环形空腔内和所述的换热盘管产生热交换后从底部的所述的缺口流入内导流罩内,然后熔盐从所述的短接管进入所述的环形流道内和该吸热体产生热交换后进入下一个熔盐流动循环;该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通过该超临界CO2输送管道和该换热盘管连接形成一个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通常,在吸热器和储热换热罐通过焊接成为一体后,再对整体进行保温隔热工序。
[0008]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吸热体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导热凸体,该导热凸体和所述的导流体上表面贴合。通常,该导热凸体为翅片状,密密麻麻的均布在吸热体的底面,而且导热凸体的外轮廓和导流体的上表面吻合,也就是说,每个导热凸体的外缘和导热体的表面尽量接触到。
[0009]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包括发电机、透平、二级压缩机、一级压缩机、预冷或冷凝器、低温回热器、高温回热器及超临界CO2输送管道。对于闭环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压缩系统、预冷系统、换热系统、热源、透平和发电机等系统组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压气机升压,再经回热器高温侧预热后进入热源,吸收大量热量后直接进入透平做功,透平带动发电机系统进行发电,做功后的乏气经回热器低温侧流体冷却后,再由冷却器冷却至所需的压缩机入口温度,进入压缩机形成闭式循环。
[0010]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热体的上部内沿口上设置有一环形台阶,该环形台阶上设置有一耐高温的透明玻璃盖。通常,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吸热体表面的太阳能吸附涂料的清洁,更主要的是起到保温隔热作用,隔绝了吸热体表面和流通空气产生的热交换,从而阻止了热量的快速散发。
[0011]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环形流道内还设置有若干电加热管。通常,电加热管为直插式直管形,把电加热管设置在吸热器的内部,可以更方便的安装维修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可以起到辅助熔盐加热的作用,以防熔盐温度过低时产生凝结;或者,足够大的电加热功率配置,可以利用谷电直接加热熔盐储热,以弥补太阳能不足的日子里的高峰期用电需求,同时起到电力的调峰填谷的作用,比起电化学储能效果更好。
[0012]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吸热器的上端口沿口处设置有排空阀,该排空阀连通所述的环形流道。通常,该排空阀也是常压阀,在排空的同时保持熔盐罐内部始终处于常压状态,同时,也可以接入一熔盐溢流装置,保证了熔盐升温膨胀后的体积变化。
[0013]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熔盐电动推送装置被一个三脚支架固定在所述的吸热体上,且保证所述的变频电机处于二次太阳能反射光聚焦不到的上空。通常,二次发射塔的下方,总有一个太阳光聚焦不到的盲区,变频电机必须设置在该盲区里。
[0014]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该内导流罩的顶端设置有和该转动轴适配的轴承座。通常,转动轴的尾端安装好耐高温陶瓷轴承。
[0015]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体和所述的内导流罩均具有隔热层(25)。通常,把导流体和内导流罩加工成一个内中空的夹层状,其内中空里设置有隔热材料,也就是隔热层。
[0016] 在上述的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熔盐为经过活性金属处理过的高纯氯化物熔盐,或者,为高纯碳酸盐或碳酸盐混合物熔盐。 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温度越高,热效率就越高,当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温度达到700摄氏度时,热效率就会达到50%以上,现有的硝酸盐熔盐的使用温度上限一般控制在550摄氏度以下,而高纯氯化物熔盐可使用的温度上限接近800摄氏度左右,是一种超高温熔盐。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和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0018]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安装了熔盐电动推送装置的吸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热换热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安装了熔盐电动推送装置的吸热器的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热体和三脚支架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图6对应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内导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吸热体和外壳体结合图。
[0019] 图中: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1、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定日镜3、二次曲面反射镜4、镜场控制系统5、超临界CO2输送管道6、熔盐7、电加热管8、排空阀9、发电机10、透平11、二级压缩机12、一级压缩机13、预冷或冷凝器14、低温回热器15、高温回热器16、吸热器20、吸热体20a、导流体20b、外壳体20c、直管20d、太阳能吸热涂料20e、空腔20f、导流接口20g、环形流道20h、导热凸体20i、环形台阶20j、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变频电机21a、转动轴21b、桨叶21c、三脚支架21d、储热换热罐22、罐体22a、内导流罩22b、换热盘管22c、环形腔体22d、管状插接口22e、第一溢流管接口22f、第二溢流管接口22g、短接管22h、缺口22i、透明玻璃盖23、轴承座24、隔热层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1]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光热发电系统, 包括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1、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定日镜3、二次曲面反射镜4、镜场控制系统
5、超临界CO2输送管道6以及处于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内的熔盐7,该定日镜3以二次曲面反射镜4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层层分布其四周;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设置在在二次曲面反射镜4的正下方,该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1通过该超临界CO2输送管道
6和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内的换热盘管22c连接形成一个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包括发电机10、透平11、二级压缩机12、一级压缩机13、预冷或冷凝器14、低温回热器15、高温回热器16及超临界CO2输送管道6。对于闭环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压缩系统、预冷系统、换热系统、热源、透平和发电机等系统组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压气机升压,再经回热器高温侧预热后进入热源,吸收大量热量后直接进入透平做功,透平带动发电机系统进行发电,做功后的乏气经回热器低温侧流体冷却后,再由冷却器冷却至所需的压缩机入口温度,进入压缩机形成闭式循环。
[0022] 如图2所示,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包括上部的吸热器20以及设置在该吸热器20之上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和之下的储热换热罐22,特别说明,在图2中用虚线加箭头符号表示了熔盐7在该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2内虚幻流动路径。
[0023] 如图1、图3、图5、图6、图7和图10所示,该吸热器20整体呈倒立的圆台状,在该吸热器20的中轴线上从上到下依次为吸热体20a、导流体20b、外壳体20c,该吸热体20a整体呈平底锅状,在其上表面的中轴线上焊接有一贯穿其平底的直管20d,在吸热体20a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太阳能吸热涂料20e,该吸热体20a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导热凸体20i,该导热凸体20i和导流体20b上表面贴合;该外壳体20c的上端口和该吸热体20a的上沿口固接形成一空腔20f(如图10所示),该导流体20b也整体呈平底锅状且在其下表面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贯穿其平底的直管状导流接口20g,该导流体20b设置在该空腔20f内且其上沿口和外壳体20c的内壁保持一定的间距,且把该空腔20f分隔成上下两个贯通的环形流道20h;吸热器20的端口大小和该二次曲面反射镜4的光线聚焦范围匹配,通过该镜场控制系统5控制镜场内所有的定日镜3,将太阳光反射到所述的二次曲面反射镜4上,经二次曲面反射镜4将太阳光聚焦到该吸热体20a上;该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至少包含变频电机21a、转动轴21b和桨叶21c,该转动轴21b穿过该直管20d后,其上端连接该变频电机21a,其下端则连接该桨叶21c且该桨叶21c处于该导流接口20g内,该桨叶21c旋转时能形成向下的推送力,使得熔盐7进入该环形空腔22d内和该换热盘管22c产生热交换后从底部的众多缺口22i流入内导流罩22b内,然后熔盐7从该短接管22h进入环形流道20h内和该吸热体20a产生热交换后进入下一个熔盐流动循环。
[0024] 如图1、图4、图8和图9所示,该储热换热罐22包括罐体22a、比罐体22a小一号且具有近乎相同的外轮廓线构造的内导流罩22b以及换热盘管22c,该内导流罩22b竖立在该罐体22a内的中轴线上,且该内导流罩22b的外壁和该罐体22a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腔体22d,该换热盘管22c设置在该环形空腔22d内,其两个接口伸出该罐体22a外,该罐体22a的顶端设置有一管状插接口22e,该管状插接口22e四周的罐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溢流管接口
22f,该外壳体20c的下端口和该罐体22a顶端外壁焊接为一体,使得该管状插接口22e和第一溢流管接口22f均同所述的空腔20f贯通,同时,使得该导流接口20g和该管状插接口22e形成插接配合,在该内导流罩22b的顶部和该第一溢流管接口22f对应的部位开设有和第一溢流管接口22f适配且等数量的第二溢流管接口22g,每一对第一溢流管接口22f和第二溢流管接口22g都通过一短接管22h连接固定,该内导流罩22b的下端口四周开设有若干均布的缺口22i。
[0025] 本实施例中,该吸热体20a的上部内沿口上设置有一环形台阶20j,该环形台阶20j上设置有一耐高温的透明玻璃盖23。
[0026] 本实施例中,在环形流道20h内还设置有若干电加热管8。
[0027] 本实施例中,在吸热器20的上端口沿口处设置有排空阀9,该排空阀9连通环形流道20h。
[0028] 本实施例中,该熔盐电动推送装置21被一个三脚支架21d固定在吸热体20a上,且保证变频电机21a处于二次太阳能反射光聚焦不到的上空。
[0029] 本实施例中,在该内导流罩22b的顶端设置有和该转动轴21b适配的轴承座24。
[0030] 本实施例中,该导流体20b和内导流罩22b均具有隔热层25。
[0031] 本实施例中,熔盐7为经过活性金属处理过的高纯氯化物熔盐,或者,为高纯碳酸盐或碳酸盐混合物熔盐。
[0032]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3]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吸热储热换热一体化装置、定日镜、二次曲面反射镜、镜场控制系统、超临界CO2输送管道、熔盐、电加热管、排空阀、发电机、透平、二级压缩机、一级压缩机、预冷或冷凝器、低温回热器、高温回热器、吸热器、吸热体、导流体、外壳体、直管、太阳能吸热涂料、空腔、导流接口、环形流道、导热凸体、环形台阶、熔盐电动推送装置、变频电机、转动轴、桨叶、三脚支架、储热换热罐、罐体、内导流罩、换热盘管、环形腔体、管状插接口、第一溢流管接口、第二溢流管接口、短接管、缺口、透明玻璃盖、轴承座、隔热层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本技术中以熔盐作为蓄热材料,但并不局限于熔盐一种蓄热材料,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