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制冷技术 / 制冷液 / 移动空调

移动空调

阅读:843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移动空调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 空调 ,所述移动空调包括蓄冷模 块 和换热模块,其中,蓄冷模块包括 压缩机 、 冷凝器 和 蒸发 器 ,压缩机、冷凝器和 蒸发器 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而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液体 泵 ,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液体泵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加热装置用以对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加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蓄冷模块用以进行蓄冷以供制冷,换热模块用以进行制热,以使移动空调能够用于在夏天蓄 冰 制冷,还能满足用户在冬天也能制热取暖的需求。,下面是移动空调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蓄冷模,所述蓄冷模块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以及,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液体,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液体泵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所述加热装置用以对所述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容置有换热介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二液体泵和第四换热器,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三换热器、第二液体泵和第四换热器依次连通而形成制冷环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二箱体、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和第二液体泵,所述第二箱体内容置有相变蓄冷材料,所述蒸发器和第三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三换热器、第二液体泵和第四换热器依次连通而形成制冷环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风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道。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所述第一箱体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均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

说明书全文

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0002] 常规的移动空调具有体积小、免安装、可移动和局部范围内降温效果比普通空调快等优点,但常规的移动空调往往连接有较粗的排管以供其向外散热,排风管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空调使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0003] 针对上述移动空调移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受限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空调中包括蓄冷系统和制冷系统,在制冷系统运行时,无需启动压缩机(压缩机在蓄冷系统进行蓄冷过程中才会工作),因此,在对环境进行降温的过程中,移动空调不产生额外的热量,故无需安装排风管。但该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蓄能式移动空调仅能够用于在夏天蓄制冷,无法满足用户在冬天也能制热取暖的需求。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空调仅能蓄冰制冷但不能制热取暖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0006] 蓄冷模,所述蓄冷模块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以及,
[0007]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液体,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液体泵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所述加热装置用以对所述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加热。
[000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容置有换热介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0009]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
[001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二液体泵和第四换热器,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三换热器、第二液体泵和第四换热器依次连通而形成制冷环路。
[001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二箱体、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和第二液体泵,所述第二箱体内容置有相变蓄冷材料,所述蒸发器和第三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三换热器、第二液体泵和第四换热器依次连通而形成制冷环路。
[001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风道。
[001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
[00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所述第一箱体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
[001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均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
[001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
[001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空调,所述移动空调包括蓄冷模块和换热模块,其中,蓄冷模块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而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液体泵,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液体泵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加热装置用以对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加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蓄冷模块用以进行蓄冷以供制冷,换热模块用以进行制热,以使移动空调能够用于在夏天蓄冰制冷,还能满足用户在冬天也能制热取暖的需求。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标号说明:
[0023]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1 压缩机 12 冷凝器
13 蒸发器 14 节流装置
21 加热装置 22 第一换热器
23 第一液体泵 24 第二换热器
25 第一箱体 26 第三换热器
27 第二液体泵 28 第四换热器
29 第二箱体 30 壳体
31 第一进风口 32 第一出风口
33 第二进风口 34 第二出风口
41 第一风机 42 第二风机
[0024]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7]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进行具体说明。
[0029]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0030] 蓄冷模块,所述蓄冷模块包括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所述压缩机11、所述冷凝器12和所述蒸发器13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以及,
[0031]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21、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液体泵23,所述第一换热器22和所述第一液体泵23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所述加热装置21用以对所述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加热。
[0032] 具体而言的,所述蓄冷模块包括冷凝器12、蒸发器13、压缩机11和节流装置14,压缩机11的冷媒出口、冷凝器12、节流装置14、蒸发器13以及压缩机11的冷媒入口依次连通并形成蓄冷环路。其中,蒸发器13至少部分浸于相变蓄冷材料中,蓄冷环路内充注有冷媒。其中,所述相变蓄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下面以相变蓄冷材料为水为例。压缩机11工作后,压缩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冷凝器12后,通过相应风道的运行,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之后,进入节流装置14后被节流成低温低压冷媒,再进入蒸发器13,与水进行换热,将水降温为0℃以下的冰块或冰水混合物,以将冷量进行存储,存储的冷量能够用以制冷,从而实现对空调的外部环境进行降温的目的。
[0033] 而所述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21、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液体泵23,第一液体泵23的出口、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液体泵23的入口依次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制热环路内充注有换热液,加热装置21用以对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进行加热,通过相应风道的运行,第一换热器22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对空调的外部环境进行升温的目的。具体的,加热装置21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进行加热:加热装置21直接对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进行加热;或者,加热装置21先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再由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在一实施例中,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二换热器24,第二换热器24、第一液体泵23和第一换热器22依次连通并形成制热环路,第二换热器24至少部分浸于换热介质中,加热装置21通过将换热介质进行加热,然后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换热器24,以加热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后文中还将详细阐述。其中,所述换热介质和所述换热液均包括但不限于水,只要是能够导热的流体即可。
[0034] 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换热模块既可以运行制热模式,也可以运行制冷模式(该模式下加热装置不工作),即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共用同一换热模块,当然,也可以在移动空调的内部再增设制冷模块,制冷模块利用蓄冷模块的冷量运行制冷模式,而换热模块仅需运行制热取暖模式,后文中还将详细阐述。
[0035]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蓄能式移动空调仅能够用于在夏天蓄冰制冷,无法满足用户在冬天也能制热取暖的需求。
[0036] 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移动空调包括蓄冷模块和换热模块,其中,蓄冷模块包括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而换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21、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液体泵23,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液体泵23连通而形成制热环路,加热装置21用以对制热环路内的换热液加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蓄冷模块用以进行蓄冷以供制冷,换热模块用以进行制热,以使移动空调能够用于在夏天蓄冰制冷,还能满足用户在冬天也能制热取暖的需求。
[0037]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模块包括第二换热器24和第一箱体25,第一箱体25内容置有换热介质,加热装置21和第二换热器24均设置于第一箱体25,第二换热器24与第一换热器22连通。具体而言,第一液体泵23的出口、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4和第一液体泵23的入口依次连通并形成制热环路,第二换热器24至少部分浸于换热介质中,加热装置21通过将换热介质进行加热,然后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换热器24的换热液,第一液体泵23将已加热的换热液输送至第一换热器22,第一换热器22再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以达到制热的目的。本实施例中,该换热模块既可以运行制热模式,也可以运行制冷模式(该模式下加热装置21不工作)。也就是说,第一液体泵23的出口、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4和第一液体泵23的入口依次连通所形成的环路除了用以制热之外,还能用以制冷。
另外,环路内所充注的换热液即可用作载热剂,也可用作载冷剂。
[0038] 进一步地,蒸发器13设置于第一箱体25内。可以理解,当换热模块既能制热,又能制热时,第一箱体25内的换热介质就需要满足既可以传导热量又可以进行蓄冷的条件。本实施例中,该换热介质为水。蒸发器13设置于第一箱体25内,以与第一箱体25内的水接触。在蓄冷模式下,低温低压的冷媒进入蒸发器13后,会与水进行换热,然后将水降温为0℃以下的冰块或冰水混合物,以将冷量进行存储。在制冷模式下,换热模块再利用第一箱体25内储存的冷量进行制冷。
[0039]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22设置于冷凝器12的上方,第一箱体25设置于冷凝器12的下方。可以理解,由于第一箱体25内容置有换热介质,因此,第一箱体25的重量较重,将其设置在移动空调中偏下方的位置,以使移动空调的重心靠下,从而有利于移动空调整体的稳定性
[0040]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26、第二液体泵27和第四换热器28,第三换热器26设置于第一箱体25内,第三换热器26、第二液体泵27和第四换热器28依次连通而形成制冷环路。本实施例中,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共用同一箱体及换热介质,但不共用换热器。第一液体泵23的出口、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4和第一液体泵23的入口依次连通所形成的制热环路仅用以制热,而第二液体泵27的出口、第四换热器28、第三换热器26和第二液体泵27的入口依次连通所形成的制冷环路仅用以制冷。可以理解,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不共用同一环路,能够在不同的环路中分别充注不同的换热液。在制冷环路中可以充注防冻液(比如乙二醇溶液),以避免在制冷过程中换热液由于低温而冷冻结冰,造成制冷环路被堵塞。在制热环路中则可以充注水,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而且成本低廉,并且在制热模式下,不会出现冷冻结冰的现象。另外,可以理解,由于用户通常在夏天时制冷,冬天时制热,制热和制冷不会同时进行,因此,两种模式可以共用同一箱体。而且将加热装置21、第二换热器24和第三换热器26均设置于同一箱体内,能够使移动空调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并有利于缩小移动空调的体积。
[004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二箱体29、第三换热器26、第四换热器28和第二液体泵27,第二箱体29内容置有相变蓄冷材料,所述蒸发器13和第三换热器26均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29内,所述第三换热器26、第二液体泵27和第四换热器28依次连通而形成制冷环路。本实施例中,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不共用换热器也不共用同一箱体。可以理解,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共用箱体时,如果移动空调在短时间内由制冷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加热装置21就需要将箱体内的冷水重新加热为热水,使得加热装置21耗能较多。因此,相较于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共用箱体的技术方案,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即使在短时间内,两种模式之间相互切换,也不会影响彼此的换热效率。
[0042]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空调包括壳体30,所述壳体30设有第一进风口31、第一出风口32以及连通第一进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32的第一风道,第一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8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可以理解,在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31进入第一风道后,经与第一换热器22进行换热后,携带热量的空气再经第一出风口32吹出,以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而在制冷模式下,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31进入第一风道后,经与第四换热器28进行换热后,携带冷量的空气再经第一出风口32吹出,以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8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的风道内。
[0043]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30还设有第二进风口33、第二出风口34以及连通第二进风口33和第二出风口34的第二风道,冷凝器12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可以理解,在蓄冷过程中,室内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33进入第二风道后,经与蓄冷冷凝器12进行换热后,携带热量的空气再经第二出风口34吹出,以对蓄冷冷凝器12进行散热。
[0044]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其中,第一风机41设于第一风道,第二风机42设于第二风道。可以理解,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均可以为贯流风机、轴流风机离心风机等。通过第一风机41的运行能够加快第一风道内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第一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8的换热效率。而通过第二风机42的运行能够加快风道内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凝器12的换热效率。
[0045]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8均设置于冷凝器12的上方,第一箱体25和第二箱体29均设置于冷凝器12的下方。可以理解,由于第一箱体25内容置有换热介质,第二箱体29内容置有相变蓄冷材料,因此,第一箱体25和第二箱体29的重量都较重,将两者设置在移动空调中偏下方的位置,以使移动空调的重心靠下,从而有利于移动空调整体的稳定性。另外,第一箱体25和第二箱体29均为保温箱,具体的,第一箱体25和第二箱体29的壳体30均包括保温层,以避免第一箱体25内的热量和第二箱体29内的冷量流失。
[0046]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21为电加热器。电加热器包括电磁加热器、红外线加热器和电阻加热器等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采用电阻加热器对第一箱体25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加热。
[004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