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冷凝器

阅读:709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双层冷凝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 冷凝器 。它解决了 现有技术 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两组相互并排设置的冷凝器组件,每一组冷凝器组件均包括两个集 流管 体、换热 扁管 组,两组冷凝器组件中集流管体通过跨管体相连通且两个集流管体相互对应设置,两组冷凝器组件中一组冷凝器组件为背 风 侧冷凝器组件,两个冷凝器组件中剩余一组冷凝器组件为迎风侧冷凝器组件,背风侧冷凝器组件或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外侧且位于外侧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或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上设有入口管。优点在于:采用一排半或双排结构冷凝器,提高了换热面积,增加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效果,同时两个冷凝器组件通过可拆卸相连,便于安装和维修。,下面是双层冷凝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双层冷凝器,包括两组相互并排设置的冷凝器组件(1),每一组冷凝器组件(1)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集流管体(11)且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通过换热扁管组(12)相连,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任意一组冷凝器组件(1)的一个集流管体(11)下端和剩余一个冷凝器组件(1)的一个集流管体(11)上端通过跨管体(13)相连通且两个集流管体(11)相互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一组冷凝器组件(1)为背侧冷凝器组件(2),两个冷凝器组件(1)中剩余一组冷凝器组件(1)为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且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大于或等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内排或外排且在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上设有入口管(4),且所述的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外排或内排且在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上设有出口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的比例为2:1,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外排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内排从而形成一排半式冷凝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的比例为1:1,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内排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外排从而形成双排式冷凝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与跨管体(13)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11)上设有入口管(4),且所述的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与跨管体(13)另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11)上设有出口管(5),且所述的跨管体(13)连接在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下部出口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上部进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具有两个回路,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具有四个回路,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各个回路的扁管数由入口管(4)至出口管(5)逐渐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均为单回路或双回路,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均为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扁管数小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扁管数,且当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扁管数少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的扁管数时,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回路的扁管数可以小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两组冷凝器组件(1)之间相互等间距设置,且两组冷凝器组件(1)相对应的一侧相互对齐设置或者两组冷凝器组件(1)相互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两组冷凝器组件(1)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6)相连;所述的可拆卸结构(6)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相互对应的集流管体(11)上的固定卡体(61),所述的固定卡体(61)分别卡接在集流管体(11)的周向外侧,且所述的固定卡体(61)周向外侧分别具有安装部(62),两个集流管体(11)外侧之间设有沿着集流管体(11)轴向延伸的固定板(63),且所述的安装部(62)分别固定板(63)可拆相连,且所述的固定板(63)上设有若干让位缺口(6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两个集流管的换热扁管组(12)内侧之间设有分隔条(65),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位于外侧且未设有固定卡体(61)的集流管体(11)上的安装架体(6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两组冷凝器组件(1)的换热扁管组(12)相互等间距设置,且所述的换热扁管组(12)呈平直状分布或弧形分布。

说明书全文

双层冷凝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冷凝器。

背景技术

[0002] 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温度都是较高的。冷凝器作为空调器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应用范围十分广阔,特别是在制冷空调系统中。冷凝器作为主要的传热设备之一,其散热性能直接影响到装置的总体工作性能。目前大多数冷凝器虽然体积较大,但是由于现有冷凝器多采用单排结构,换热面积有限,换热效率低,存在散热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提高冷凝器换热效果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技术问题。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排冷凝器[申请号:201320752839.1],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凝器芯体、第二冷凝器芯体,第一集流管包括进管和出水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插接有第一冷凝器芯体和第二冷凝器芯体。
[0004]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冷凝器换热面积小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换热效率低,换热效果差等问题。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双层冷凝器。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双层冷凝器,包括两组相互并排设置的冷凝器组件,每一组冷凝器组件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集流管体且两个集流管体之间通过换热扁管组相连,两组冷凝器组件中任意一组冷凝器组件的一个集流管体下端和剩余一个冷凝器组件的一个集流管体上端通过跨管体相连通且两个集流管体相互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两组冷凝器组件中一组冷凝器组件为背侧冷凝器组件,两个冷凝器组件中剩余一组冷凝器组件为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且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两个集流管体之间的间距大小大于或等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两个集流管体之间的间距大小,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内排或外排且在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上设有入口管,且所述的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外排或内排且在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上设有出口管。
[0007]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两个集流管体之间的间距大小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两个集流管体之间的间距大小的比例为2:1,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外排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内排从而形成一排半式冷凝器结构。
[0008]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两个集流管体之间的间距大小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两个集流管体之间的间距大小的比例为1:1,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内排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外排从而形成双排式冷凝器结构。
[0009]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与跨管体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上设有入口管,且所述的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中与跨管体另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上设有出口管,且所述的跨管体连接在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下部出口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上部进口之间。
[0010]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具有两个回路,迎风侧冷凝器组件具有四个回路,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各个回路的扁管数由入口管至出口管逐渐变小;
[0011]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均为单回路或双回路,所述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均为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扁管数小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扁管数,当背风侧冷凝器组件的扁管数少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的扁管数时,背风侧冷凝器组件位于下方的回路的扁管数可以小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
[0012]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两组冷凝器组件之间相互等间距设置,且两组冷凝器组件相对应的一侧相互对齐设置或者两组冷凝器组件相互错位设置。
[0013]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两组冷凝器组件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冷凝器组件中相互对应的集流管体上的固定卡体,所述的固定卡体分别卡接在集流管体的周向外侧,且所述的固定卡体周向外侧分别具有安装部,两个集流管体外侧之间设有沿着集流管体轴向延伸的固定板,且所述的安装部分别固定板可拆相连,且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若干让位缺口。
[0014]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两个集流管的换热扁管组内侧之间设有分隔条;两组冷凝器组件中位于外侧且未设有固定卡体的集流管体上的安装架体。
[0015] 在上述的双层冷凝器中,两组冷凝器组件的换热扁管组相互等间距设置,且所述的换热扁管组呈平直状分布或弧形分布。
[0016]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一排半或双排结构冷凝器,提高了换热面积,设置入口管的冷凝器最后一个流路的扁管数大于出口管第一个流路的扁管数,这样增加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效果,同时两个冷凝器组件通过可拆卸相连,便于安装和维修。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另一个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冷凝器回路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侧视图;
[0023]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爆炸图;
[0026]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冷凝器回路示意图;
[0027]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冷凝器回路示意图;
[0028] 图中,冷凝器组件1、集流管体11、换热扁管组12、跨管体13、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入口管4、出口管5、可拆卸结构6、固定卡体61、安装部62、固定板63、让位缺口64、分隔条65、安装架体66。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0] 实施例一
[0031] 如图1-3所示,本双层冷凝器,包括两组相互并排设置的冷凝器组件1,每一组冷凝器组件1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集流管体11且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通过换热扁管组12相连,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任意一组冷凝器组件1的一个集流管体11下端和剩余一个冷凝器组件1的一个集流管体11上端通过跨管体13相连通且两个集流管体11相互对应设置,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一组冷凝器组件1为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两个冷凝器组件1中剩余一组冷凝器组件1为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大于或等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的比例为2:1,从而形成一排半式冷凝器结构。
[0032]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外排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内排,在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上设有入口管4,在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上设有出口管5。
[0033] 具体来讲,这里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与跨管体13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11上设有入口管4,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与跨管体13另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11上设有出口管5,且跨管体13连接在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下部出口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上部进口之间。
[0034] 其中,这里的两组冷凝器组件1之间相互等间距设置,且两组冷凝器组件1相对应的一侧相互对齐设置或者两组冷凝器组件1相互错位设置。
[0035] 显然,本实施例中的入口管4设置在位于外排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上,冷媒先经过位于外排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流完后再进入位于内排的迎风侧冷凝器3,如图4所示,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具有两个回路,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具有四个回路,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各个回路的扁管数由入口管4至出口管5逐渐变小;假设,本实施例中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流程数等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的流程数,如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自上向下的流程数分别为27和14,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自上向下的流程数分别为12、11、10、8,当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最下方的流程通过跨管体13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面流程相连通,这样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最后一个流路数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第一个流程数,这样使得增加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中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流程数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的流程数可以不同。
[0036] 实施例二
[0037] 如图5-9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及具体实施步骤和实施例一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这里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两个集流管体11之间的间距大小的比例为1:1,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内排且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外排从而形成双排式冷凝器结构。
[0038] 同样地,这里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中与跨管体13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11上设有入口管4,且所述的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与跨管体13另一端相连的集流管体11上设有出口管5,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换热扁管组12位于下方的换热扁管数量大小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中的换热扁管组12位于上方的换热扁管数量大小。
[0039] 优选地,这里的两组冷凝器组件1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6相连。为了便于安装或拆卸,这里的可拆卸结构6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相互对应的集流管体11上的固定卡体61,固定卡体61分别卡接在集流管体11的周向外侧,且固定卡体61周向外侧分别具有安装部62,两个集流管体11外侧之间设有沿着集流管体11轴向延伸的固定板63,且安装部62分别固定板63可拆相连,且固定板63上设有若干让位缺口64。
[0040] 其中,这里的两个集流管的换热扁管组12内侧之间设有分隔条65,两组冷凝器组件1的换热扁管组12相互等间距设置,且换热扁管组12呈平直状分布或弧形分布。优选地,这里的两组冷凝器组件1中位于外侧且未设有固定卡体61的集流管体11上的安装架体66。
[0041] 显然,本实施例中的入口管4设置在位于内排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上,冷媒先经过内排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流完后再进入外排的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如图10所示,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具有两个回路,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具有四个回路,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各个回路的扁管数由入口管4至出口管5逐渐变小;假设,本实施例中的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流程数等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的流程数,如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自上向下的流程数分别为39和27,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自上向下的流程数分别为22、18、15、11,当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最下方的流程通过跨管体13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面流程相连通,这样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最后一个流路数大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第一个流程数,这样使得增加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中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流程数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的流程数可以不同。
[0042] 实施例三
[0043]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及具体实施步骤和实施例一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当扁管总数少或扁管很长时,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可以设置为单回路或双回路,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和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均为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的扁管数,且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第二回路扁管数小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位于上方的第一回路扁管数,且当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的扁管数少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的扁管数时,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位于下方的回路的扁管数可以小于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上方的第一回路的扁管数。
[0044]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45]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冷凝器组件1、集流管体11、换热扁管组12、跨管体13、背风侧冷凝器组件2、迎风侧冷凝器组件3、入口管4、出口管5、可拆卸结构6、固定卡体61、安装部62、固定板63、让位缺口64、分隔条65、安装架体6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