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换热器 / 热交换器 / 热泵 / 空气源热泵 / 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

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空气源

阅读:80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空气源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 焓 空气源 热 泵 ,属于 空调 系统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气增焓 压缩机 ,所述的喷气增焓压缩机输出端连接 油分离器 ,油分离器油路端口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气路端口连接四通换向 阀 的a口;所述的四通换向阀c口连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另一端第一 节流阀 和第一 单向阀 ,第一节流阀和第一单向阀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储液器,双向储液器另一端连接两个分支,分别为主回路和补气回路。与 现有技术 相比较具有低温下制 热能 力 高的特点。,下面是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空气源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空气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气增焓压缩机油分离器、四通换向单向阀节流阀、双向储液器、过滤器、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及管道;所述的喷气增焓压缩机输出端连接油分离器,油分离器有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为油路端口和气路端口,其中油路端口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气路端口连接四通换向阀的a口;所述的四通换向阀c口连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另一端分别连接相并联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一单向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一单向阀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双向储液器,双向储液器另一端连接两个分支,分别为主回路和补气回路,所述的双向储液器通过主回路直接连接经济器的一端,经济器另一端连接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另一端分别连接相并联的第二节流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二单向阀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另一端连接四通换向阀的b口;四通换向阀d口经过第一气液分离器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吸气口;所述的补气回路从双向储液器端依次连接第三节流阀和第二过滤器和经济器,经济器另一端连接加热器,加热器另一端分成两个支路,一个支路经过第一电磁阀连接四通换向阀的b口,另一支路依次连接第二电磁阀、第二气液分离器和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

说明书全文

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空气源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特别是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

背景技术

[0002] 冷冷(热)机组因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广泛应用于商场、宾馆、医院等公共场所。但是机组在低温环境运行时,尤其是北方冬天温度较低,空气源热泵表面会结,工作效率也随之减小,不能在寒冷的天气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此急需一种低温环境下的制热能优良的采暖控制系统。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化低温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气增焓压缩机油分离器、四通换向单向阀节流阀、双向储液器、过滤器、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及管道;所述的喷气增焓压缩机输出端连接油分离器,油分离器有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为油路端口和气路端口,其中油路端口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气路端口连接四通换向阀的a口;所述的四通换向阀c口连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另一端分别连接相并联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一单向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一单向阀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双向储液器,双向储液器另一端连接两个分支,分别为主回路和补气回路,所述的双向储液器通过主回路直接连接经济器的一端,经济器另一端连接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另一端分别连接相并联的第二节流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二单向阀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另一端连接四通换向阀的b口;四通换向阀d口经过第一气液分离器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吸气口;所述的补气回路从双向储液器端依次连接第三节流阀和第二过滤器和经济器,经济器另一端连接加热器,加热器另一端分成两个支路,一个支路经过第一电磁阀连接四通换向阀的b口,另一支路依次连接第二电磁阀、第二气液分离器和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
[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0006] 1.本实用新型在低环境温度下制热时,喷气增焓中间补气显著改善压缩过程,降低排气温度,提高机组低温环境下的制热能力;
[0007] 2.制冷循环中,利用一级节流中间冷却的方式,通过换热器换热,使主回路制冷剂液体充分过冷从而获得额外过冷度,制冷剂从室内空气中获取更多热量;
[0008] 3.制热循环中,冷凝器质量流为主流量与喷射流量总和,提高制热能力。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1] 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喷气增焓压缩机16、油分离器18、四通换向阀19、单向阀、节流阀、双向储液器4、过滤器、换热器、电磁阀、气液分离器及管道。各部分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
[0012] 所述的喷气增焓压缩机16输出端连接油分离器18,油分离器18有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为油路端口和气路端口,其中油路端口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16,气路端口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a口,所述的油分离器18用于分离压缩机16排出的润滑油,分离出的油通过油路端口回到压缩机16,减少进入热交换器的润滑油,以提高换热效果。所述的四通换向阀19c口连接第一换热器1,第一换热器1另一端分别连接相并联的第一节流阀2和第一单向阀3,第一节流阀2和第一单向阀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双向储液器4,双向储液器4另一端连接两个分支,分别为主回路和补气回路,所述的双向储液器4通过主回路直接连接经济器7的一端,经济器7另一端连接第一过滤器8,第一过滤器8另一端分别连接相并联的第二节流阀10和第二单向阀9,第二节流阀10和第二单向阀9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二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1另一端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b口。四通换向阀19d口经过第一气液分离器17连接喷气增焓压缩机16吸气口。所述的补气回路从双向储液器4端依次连接第三节流阀5和第二过滤器6和经济器7,经济器7 另一端连接加热器13,加热器13另一端分成两个支路,一个支路经过第一电磁阀12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b口,另一支路依次连接第二电磁阀14、第二气液分离器15和喷气增焓压缩机16的喷气口。
[0013] 操作流程如下:本实用新型制热运行时,第二电磁阀14开启,第一电磁阀12关闭,冷媒经过喷气增焓压缩机16的压缩后流入油分离器18,油分离器18用于分离压缩机16排出的润滑油,分离出的油通过油路端口回到压缩机16,减少进入热交换器的润滑油,以提高换热效果,分离出的冷媒进入四通换向阀19的a口,然后从四通换向阀19的c口流出进入第一换热器1,在第一换热器1中换热后经过第一单向阀3流过双向储液器4,然后分为两路:主回路直接流入经济器7,然后经过第一过滤器8过滤后流过第二节流阀10进行节流,之后流入第二换热器11,在第二换热器11中换热后从四通换向阀19的b口流入,然后从四通换向阀19的d口流出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17,从气液分离器流出后返回压缩机16,继续下一个循环;补气回路经过第三节流阀5的节流后进入第二过滤器6中进行过滤,然后进入经济器7,与主回路冷媒在经济器7内进行换热,降低主回路冷媒节流前的温度,增大系统的过冷度。然后该补气回路冷媒从经济器7出来后,进入加热器13内进行加热,通过在补气回路上增加加热器13,可显著增加补气回路的制冷剂流量,从而大幅提高第一换热器1的流量和制热量;另一方面因加热器13的热源温度比第二换热器11的热源温度高10℃以上,因此热泵系统的能效会大幅提升。冷媒加热后依次经过第二电磁阀14和第二气液分离器15进入喷气增焓压缩机16的喷气口。
[0014] 当加热器13的热源热量足以满足用户热负荷时,可关闭第二换热器11 的支路,同时第二电磁阀14关闭,第一电磁阀12开启,使制冷剂只在加热器13内蒸发而不流过第二换热器11。由于加热器13的热源温度高于第二换热器11的热源温度,如此设计可使热泵系统充分利用品味更高的加热器13热源的热量,从而使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和能效均达到最优。
[0015] 本实用新型制冷运行时,冷媒经过喷气增焓压缩机16的压缩后流入四通换向阀19的a口,然后从四通换向阀19的b口流出进入第二换热器11,在第二换热器11中换热后经过第二单向阀9经过第一过滤器8流入经济器 7。从经济器7流出后分为两路:主回路冷媒直接流入双向储液器4,然后流过第一节流阀2进行节流后流入第一换热器1,在第一换热器1中换热后从四通换向阀19的c口流入,然后从四通换向阀19的d口流出进入气液分离器,再从气液分离器流出后返回压缩机16,继续下一个循环;补气回路冷媒经过第三节流阀5的节流后进入经济器7,与主回路冷媒在经济器7 内进行换热,降低主回路冷媒节流前的温度,增大系统的过冷度。该补气回路冷媒从经济器7中出来后,依次经过加热器13、第二电磁阀14和第二气液分离器15进入喷气增焓压缩机16,可增大压缩机16的排气量,提高机组的制冷能力。
[0016]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各种零部件均为市售产品。
[001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案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它进行的各种显而易见的改变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